① 遙感衛星怎麼能夠拍到你為什麼有些衛星拍的是黑白照片
你甚至能看到兩台努力工作的挖掘機。其他國家的遙感衛星同樣不甘示弱,就算在夜晚,也能實時觀測遙感如何穿透雲、雨、霧和黑夜。
第四,使用微波遙感。微波的波長在一毫米到一米之間,它的波長更長,散射更小,在大氣中衰減較少,能夠穿透雲霧雨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微波遙感接收的是自身發射的電磁波,在夜晚也能使用。。雷達能夠發射然後接收一個固定頻率的電磁波,根據回波信號的強弱生成這樣一張灰度圖,其中金屬的船隻對電磁波反射率更高,回波信號更強,所以呈現出亮灰色,水體、植被、泥土等反射率更低掘簡,呈現出深灰色。
② 衛星遙感大數據精準監控空氣數據
衛星遙感大數據精準監控空氣數據_數據分析師考試
隨著霧霾問題的日益嚴重,空氣污染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刻不容緩的問題。而要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精準監測空氣質量以及解析污染來源是第一步。
從2013年開始,國家環保部開始進行空氣污染源解析,目前已經完成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9個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工作。2014年,全國338個地級市、1436個監測點位的6項指標逝世監測數據和空氣質量指數信息已經全部向社會公布。
然而,目前國內空氣質量監測的最大問題是數據主要來自於地面監測站。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布站,也無法實現預報和追蹤污染源,更無法將空氣數據精準到具體街區。以北京舉例,目前共有35個地面空氣質量監測站,但也不能精準反映整個北京的空氣質量狀況。
而這種需求缺口正是青空科技的創業方向,他們的目標是用「空氣大數據捍衛中國的藍天」。簡單來說,青空科技是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開發的空氣質量數據引擎,基於衛星遙感技術,利用衛星雲圖以及地面監測數據等免費的資源,進行高精度空氣質量監測和污染源解析追蹤。
與現有空氣監測手段和相關創業公司相比,青空科技的優勢在於他們提供的是大數據分析的引擎軟體服務,並不需要硬體設備投資,預報可以達到地面1平方公里的高精準度,而且還可以倒推污染源頭。
舉例來說,用青空科技的大數據分析產品,可以詳細獲取北京每一個小區的空氣質量數據(而不是僅僅限於35個地面監測站),還可以查清每一次霧霾的具體污染來源,讓北京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關停污染企業。從去年的試運行分析與實際數據對比來看,青空科技的分析預測誤差在10%左右。
他們的數據模型主要來自於兩位華人科學家的多年合作成果: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終身教授王俊博士以及美國埃默里大學終身教授劉陽博士。兩人都是NASA科研項目成員,在大氣化學、衛星遙感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已經從事多年研究。
青空科技創辦於今年年初,共有五位聯合創始人,除了兩位資深科學家之外,還有國內清潔技術投資的資深人士董事長葉東、擁有高科技投資經驗的美國區CEO俞樂和八年環保行從業經驗的中國項目負責人白純珏。
這一項目不僅帶有社會環保意義,也具有商業價值前景。據俞樂預計,中國環保大數據市場規模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需要環保大數據分析服務的用戶不僅包括了政府機構,還有醫療保險、生態農業、交通運輸、網路地圖等諸多行業的商業公司。
此外,空氣質量大數據服務在消費者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市場前景。消費者可以精確獲知自己健身、旅遊、出行目的地的空氣質量,為母嬰、慢性病以及敏感人群提供針對性出行資訊產品;可以結合智能家居物聯網設備進行家庭空氣凈化。
俞樂向新浪科技介紹,目前他們已經與合肥及沈陽環保局進行了合作,並與中科院、北京科委等政府機構進行了合作接觸。商業領域的意向合作方則包括了網路地圖、咕咚手環以及虎撲網等公司。
俞樂對青空科技的定義是國內首家擁有核心技術的環保大數據公司。青空科技目前正在進行天使輪融資,計劃融資300萬-500萬美元。主要用於產品開發和模型調試,開發用於中國市場的引擎產品,計劃在半年內完成。青空科技目前將關注於服務中國市場,未來還打算向印度及其他亞太國家提供服務,成為全球領先的空氣質量數據智能方案提供商。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衛星遙感大數據精準監控空氣數據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③ 聽說數之聯在泛自然資源方面的應用做的很好,想知道分別都有哪些應用
成都數之聯深耕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兩個領域,在智慧城市方面,圍繞涵蓋城市治理、智慧法治、生態環保、自然資源、智慧應急、智慧園區等方向,形成了從理念到應用落地的完整解決方案。在生態環保自然資源、智慧應急方面都會用到遙感大數據的研究應用。比如數之聯利用河湖遙感大數據分析平台通過構建大規模深度神經網路,習得不同地物的光譜、形態特徵,實現水體自動識別和污染反演。在此上,建立的水網豐富指數與水質感官污染指數,能幫助用戶全方位掌握水資源分布情況,客觀評估水體污染類型及程度,對河湖污染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實現城市水資源生態監測應用。網路也查得到的
④ 我國遙感技術的發展狀況
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的攻關研究,RS、GIS和GPS的綜合配套發展能力開始形成,為3S走向實用奠定了基礎。在應用方面, 3S技術已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和資源調查等方面,為國家領導人和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大量科學的宏觀輔助決策信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在技術應用逐步由國家行為向產業行業的轉化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對這些新技術的認同和採用,越來越多的部門,已經正在將這些技術擺上部門業務化應用的日程,成為主管部門執法或制定產業政策、規范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依據之一。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際上遙感技術的發展,將在未來15年將人類帶入一個多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的新時代。各種高、中、低軌道相結合,大、中、小衛星相互協同,高、中、低分辯率互補的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將能快速、及時地提供多種空間分辯率、時間分辯率和光譜分辯率的對地觀測海量數據。
1.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
該服務體系包括以中國1:25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空間資料庫,二個部級服務系統,三個省級示範系統及五個縣級服務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4D」(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庫 DOQ,數字專題地圖庫DRG和數字專題信息DTI)技術系統以及全國資源環境信息技術系統。
2.建立了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業務運行系統
該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災害宏觀動態監測系統、機載SAR數據實時傳輸系統、洪澇災害測評估系統。 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的宏觀動態監測與評估系統,已具備針對中國范圍內發生的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宏觀動態監測和成災區的區域覆蓋評估的能力;系統通過網路通信同其它子系統實現產品傳送和數據共享,並以VSAT和INTERNET網路通信方式向應用部門提供防災減災信息服務。 3.建立了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
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我國天然海域達4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 18000公里。海洋及海岸帶擁有豐富的資源,有12個省(市、自治區)處於沿海地帶,全國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這個地帶,國民經濟總值的60%來自沿海地區。因此,建立海洋環境監測體系是我國一項戰略目標。在「九五」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主要包括:近海環境自動監測技術、高頻地波雷達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環境遙感監測應用技術、系統集成技術以及示範試驗等。
⑤ 推動遙感應用的發展聽說數之聯有解決這方面的產品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通過「AI+遙感大數據」,可以降低遙感解譯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清舉滾現對遙感影像進行高效數據挖掘。你提到的數之聯在大數據領域很突出,他們在遙感解譯方面自主研發了時空大數據智能平台,能夠實現對圖像數據的高效答余智能實時處理與分析,服務於智慧林業、智慧農業、智慧水利及國土資源、答櫻生態環境、智慧應急等方面。如果對我的回答滿意的話,給個大大的贊吧。
⑥ 遙感考研學校排名
遙感考研學校排名為重慶工商大學,西安石油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學校詳細介紹如下:
1、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工商大學,位於中國重慶市,據2022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臘判廳南岸校,含蘭花湖片區,江北校區2個校區,佔地總面積2390.8畝,有在校生3萬餘人,設有18個教學學院,開辦本科專業78個,有教職工2400餘人,專任教師近1900人。
3、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理工大學,位輪隱於山東省青島市,截至2022年12月,學校轄市北,黃島,臨沂三個校區,佔地面積約217.15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約110.68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約260.1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約5.72億元,設有16個教學院部,開設63個本科專業。
⑦ 山東建築大學新增三個本科專業做雲時代實力派
山東建築大學新增三個本科專業做雲時代實力派
江迎戰新純姿高考山東建築大學新增三個本科專業做雲時代實力派
日前,山東建築大學申報的遙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交通運輸(軌道運營方向)3個本科專業順利獲得教育部批准,分別設置在測繪地理信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交通工程學院中,並將於2020年開始招生。
三個新增本科專業的設立,是山東建築大學圍繞國家實施「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重大戰略,進行「新工科」建設研究與實踐的選擇。三個特色鮮明的專業既迎合了國家對新興領域人才的需求,也服務於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01
數據就是金錢,科學價值與應用價值並重
我們平時逛淘寶的時候,系統有時候會根據平時的消費習慣,為我們推薦它認為適合的商品,這就和大數據技術有緊密的關系。
據悉,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全球范圍內數據呈爆炸式增長。根據《2018年全球數據中心建設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規模預測》,全球數據總量將在十年間實現10倍的增長,可以說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
通過大數據處理分析手段,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不僅可以實現精準營銷,更催生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這門新學科的誕生,其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開設此專業的高校中,其面向的應用方向不同,有的致力於教育大數據,有的是金融大數據,還有的是農業、工業大數據等等。而山東建築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為主、以土木建築學科為特色的高校,它所開設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主要應用於智慧城市方向。
智慧城市中由感測器組成的物聯網不斷採集得到海量的數據,但需要經過存儲、處理、查詢和分析後才能充分用於智慧城市各類應用,從而提供智慧服務。比如一所居民樓在使用空調時會產生能耗,能耗與哪些因素有關,怎麼產生的,如何讓能耗降到最低。在智慧交通方面,交慶褲擾通網路和信號燈怎麼設置,能讓流量達到最大等問題,急需大數據方面的人才給予解決方案,學校也將在教學過程中開設智能交通、智能建築等方面的課程。
智慧城市對於大數據存儲、處理、查詢和分析的實時性要求越來越高,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智慧城市對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計算的相關人才需求巨大。
02
城市軌道加速發展,做硬核實力派
「堵車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情況,怎麼疏導,怎麼安排行車調度,就是交通運輸專業應當考慮的問題。」山東建築大學交通運輸專業時柏營老師說道。隨著一個地區、國家的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和社會活動有賴於發達的城市交通網路。據了解,當前各大中城市交通擁堵日益嚴重,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系統成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堵塞的重要舉措。
軌道交通作為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中、城市之間承擔大、中運量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大城市對於修建地鐵、城軌等軌道交通工具的需求逐漸增加。在這樣的需求下,大量熟練掌握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行車組織的人才被迫切需要
據統計,截止2019年1月,我國已有36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5000多公里,十譽旦三五期末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模將突破7000公里。
以山東省為例,目前濟南和青島兩座城市擁有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包括煙台、濰坊、淄博、濟寧等在內的九個城市正在加快進行城市軌道交通的前期規劃論證工作,這意味著山東省將全面進入軌道交通大發展時期。時柏營等老師在調研中發現,2020年省內軌道運營管理人才需求將達到10000-16000人,軌道方向專業人才將成為軌道交通建設與發展的有力保障。
03
縮小數字鴻溝,助力智慧城市構建
「高德地圖里的三維街景,農林業的現代化,以及智慧城市的構建等實現,都離不開遙感科學與技術的支持,」測繪地理信息學院副院長孟飛說道。2017-2022年中國衛星遙感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4年商業遙感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美元,這也就是說,隨著雲時代的到來,「數字地球」和「智慧城市」熱的興起,當前社會不僅對遙感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對遙感專門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長。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遙感科學與技術在自然資源管理、城市規劃、環境監測、航空航天、互聯網、交通市政、農林產等多個領域大有用處。據了解,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使用遙感技術發現被佔用的耕地、違規建築等問題;高德地圖、網路地圖等數字地圖所使用的數字影像製作、導航和位置服務都有賴於遙感技術的支持,由此來輔助企業進行商業判斷;在環保領域,如何對氣溶膠、光學厚度、PM2.5等進行污染物的'監測,同樣需要遙感技術的助力。除此之外,農作物產量估算、病蟲害監測、森林林火監測等場景的實現都有遙感技術的身影。
這類新型空間信息技術,是縮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數字鴻溝和提升安全保障的有力技術手段,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目前,全省共有5所高校開設了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供不應求。據統計,山東省具有測繪資質的單位有958家,預計省內每年對遙感專業人才的需求約為800人,而山東省該專業一年的畢業生約有260人,呈現出需求單位多、需求量大、專業人才缺口大的特點。同時,學校還積極與省內各級測繪部門、山東正元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建立聯系,為學生實習、實踐提供機會。孟飛表示,就業形勢十分樂觀。
2020年是山東實行新高考的第一年,與此前不同,今年將採用「專業+院校」的填報方式,因此新增專業往往受到家長、考生的更多關注。隨著山東建築大學教學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從2019年的公開數據來看,生源質量明顯好於往年,令有志於報考山東建築大學的學子,對這所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充滿了更多期待。
⑧ 2022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怎麼樣
大學專業有很多,那麼對於同學們來說,適合的專業有哪些呢?學生們選擇什麼專業好就業呢?我整理了相關信息,趕快來看一下吧!
近幾年頻發的地震災害,遙感技術在預測地震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家也加大了對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RS)的投入,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就業前景是非常不錯的。
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在考慮就業情況,工資情況,其實在我看來這些問題沒意義,能力才是第一,同樣是搞遙感的,有做底層的數據採集,中檔層次的加工分析,到高級的管理層,這個工資是逐層遞增,相差甚遠的,一切看你自己能力了。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800-900人,性別比例:男68%:女32%,2021年全國高考招生文理科比例:文科4%:理科96%,近幾年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全國就業率區間:2019(85%-90%)2020(90%-95%)2021(90%-95%),全國報考碩士較集中的專業: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測繪工程、大氣科學。
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就業崗位最多的地區是北京。薪並帶猜酬最高的地區是廈門。
就業崗位比較多的城市有:北京[14個]、無錫[8個]、上海[3個]、青島[2個]、廣州[1個]、成都[1個]、昆明[1個]、武漢[1個]、沈陽[1個]、濟南[1個]等。
就業薪酬比較高的城市有絕型:廈門[5230元]、惠州[4999元]、北京[4743元]、上海[4559元]、江門[4004元]、深圳[3989元]、廣州[3949元]、寧波[3926元]、南京[3857元]、蘇州[3854元]、杭州[3797元]等。
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行局交通大學長安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新疆大學
⑨ 遙感科學與技術考研學校排名
遙感科學與技術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學校排名如下:
1、武漢大裂襪漏學,地址是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南路8號;
2、北京大學,地址是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205號;
5、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址是遼寧肆爛省阜新市細河區中華路47號;
6、長安大學,地址是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南二環路中段;
7、西南交通大學,地址是陝西省西安市碑林。
⑩ 從定性遙感到定量遙感——大數據時代的空間數據科學
筆者最近一周之內連續聽了四場關於定量遙感前沿進展的講座(內容遍布目前定量遙感的諸多熱點領域)。
這四場講座分別從定量遙感信息技術整體的前沿進展、氣溶膠(民眾最關心的PM2.5)定量遙感、植被生態環境定量遙感(高光譜遙感、多光譜遙感)到最後一個雷達遙感(SAR)。可以說十分豐富,信息量也非常大。所以聽完之後,有些想法和思考來談一談關於從定性遙感到定量遙感的發展以及必然。
首先會有很多人會疑惑什麼是定量遙感?和普通的遙感有啥區別?那麼我想還是先從遙感的起源和定義說起。遙感,也就是Remote Sensing。最早是由這位美國海軍的老太太提出的,具體的故事看下圖介紹。
從廣義來說,遙感就是以非直接接觸形式探測物體的一種方法,最廣泛的一種方式就是以電磁波來進行探測。物體之間的差異,造成了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反射特性不盡相同,通過這個特點,通過感測器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信息,就是典型的遙感探測,當然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被動遙感。而通過感測器主動發射電磁波並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同樣是遙感探測,也可以稱之為主動遙感(有點像海豚的超聲波定位原理)。被動遙感的典型案例包括目前多數光學衛星遙感,主動遙感則是近年來興起的微波遙感、激光雷達遙感等。當然從廣義角度來說,無人機航拍這類也可以算是遙感的一類,但是從狹義來說,我認為它還算不上遙感。而遙感的狹義定義就是定量遙感的基礎,遙感的狹義定義應當是指通過接收記錄物體反射電磁波特性來探測物體性質的方法。所以狹義的遙感的關鍵是物體反射的電磁波特性。嗯,敲黑板、劃重點。三個字:電磁波!電磁波!電磁波!重要事情說三遍。
遙感的價值就在於遙感探測得到的電磁波信息,那麼電磁波信息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初中老師(也有可能是高中老師吧)曾經曰過:「太陽光是白光(其實它五顏六色),物體在人的視覺里呈現不同顏色,就是因為它吸收了部分光,反射了部分光,這一部分信息被人的視覺所接收並生成圖像。」事實上,衛星遙感同樣是這個道理,衛星遙感大部分接受的電磁波信息就是地物反射的太陽光波譜信息,所以,不了解遙感的人總覺得它就是在給地球拍照。
其實准確說來也沒錯。人類視覺接收到的也是地物反射的太陽光波譜信息,相機和衛星接收到的也是如此,只不過人類視覺接收的信息可能以某種生物信息或者信號方式記錄存在,而相機(RGB值)和衛星則均使用數字來記錄。所以我們會覺得衛星遙感影像有時候很直觀,看著跟眼睛看到的真實事物或者拍出來的照片一樣,三者者事實上也是一樣的道理(盜用知乎的一句話:感測器接受到外界光子,要麼形成電壓信號,要麼形成電流信號,然後轉換成我們所熟悉的pixel,盡管三者有些許差別,總的來說核心的問題並沒有太大差異,文末貼鏈接)。
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在於,人類視覺可以接受的波譜信息有限制,也就是我們說的可見光部分。但是衛星遙感數據接收的范圍則遠比這廣得多——微波(合成孔徑雷達)、熱紅外等。
但是無論是可見光部分或者非可見光部分,衛星所接收的都是用來描述電磁波的信息,而電磁波的信息又是反映物體的物理特性的(前面提到過,物體間的差異導致的反射波譜不同)。所以遙感技術應用的核心就是將電磁波信息轉化為對人類有用的Knowlegde。那麼如何轉化呢?熟悉遙感的同學會知道目視解譯這個詞。也就是說看圖識物。就像前面提到的,由於遙感成像原理與人眼成像原理類似,我們可以把它當地球拍的一系列照片,通過看著一系列照片,我們可以做監測(就像警察叔叔看監控找犯人一樣),監測地球發生的變化,也可以監測某種地物的變化(從監控視頻中找出犯人)。就像下面的圖片。
然而一切的發明都是從偷懶開始的,一定會開始想方設法降低自己看照片的工作量。這就出現了計算機上面的一大分支——圖像識別與圖像分類。正如我上文提到的,衛星遙感的原理跟相機成像原理最核心部分是類似的。那麼也就是說衛星遙感影像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圖片」。
嗯,講了很久。貌似都是遙感的基礎概念。
接下來!!!敲黑板,再次劃重點。
什麼是定性遙感?什麼是定量遙感?
定性遙感就是類似於看圖識物,通過將遙感影像當做特殊的「圖片」,通過諸如計算機的圖像識別、分類的方法去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到我們所需要的Knowledge。比如簡單的土地利用分類、面向對象的分割與分類或者監測變化等,僅僅是定性的劃分。
GLC30 m土地覆被
而定量遙感,我就套用一下李傳榮老師講座時的定義:向社會和公眾提供有用信息的技術。要精準描述構成地物狀態特徵的物理化學要素,以及導致地物目標變化的物理化學動力驅動機制。
事實上,它的核心就是第一個重點,遙感目前的根本在於電磁波。那麼電磁波這么一個物理現象,要做的不僅僅是將電磁波譜映射成普通圖像去做解譯、分類。既然我們通過衛星接收到了很多人類無法肉眼觀測到的電磁波信息,那麼我們就希望通過建立具有物理意義的方程以及模型,將電磁波信息轉化為對人類更有用的Knowledge。這就是定量遙感所要做的事情。
而定量遙感的典型分析方法就是耳熟能詳的遙感定量反演。為什麼叫反演?其實就是我想知道B的具體值,但是我無法直接觀測B的具體值,但是我能觀測到A的具體值,而A和B相互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物理學意義的模型或者是其他模型進行表達,那麼我就同過A的值去反推出B的值,這就是反演。相信大家就會很清楚,在定量遙感里,A就是感測器接受的波譜信息,而B則可以有很多種東西。比如:
1.二氧化碳探測——溫室氣體
動圖鏈接: https://pan..com/s/1hsNyTrY
去年我們國家在12月26日剛剛發射了TanSAT衛星,使得中國成為了第三個發射監測溫室氣體排放衛星的國家(前兩個是美國和日本,分別是OCO-2衛星和GOSAT衛星),這件事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過去我們沒有自己的碳衛星,發達國家在氣候變化和談上說中國排放多,我們難以反駁。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碳衛星,我們就有了談判的手段。同時TanSAT衛星盡管有些方面不如前兩個衛星,但是有些方面性能遠超前兩個衛星。
2.地表溫度
地表溫度反演,探究城市熱環境的影響因素與空間格局分布。探究冷熱島效應成因分布。
MODIS的LST產品
3.氣溶膠反演
氣溶膠,可能如PM2.5,PM10這些更耳熟能詳。但是要注意的就是氣溶膠光學厚度≠PM2.5,它是介質消光系數在大氣垂直方向上的積分(簡單說它沒有分離PM2.5、PM10等氣溶膠物質)。所以不做垂直訂正和濕度訂正就拿來跟PM2.5建立關系的AOD都是耍流氓。
MODIS氣溶膠產品
4.生態環境定量遙感
植被動態變化與生態環境相關要素如葉面積指數、NDVI、光合有效輻射、NPP、GPP等。
VPM模型求算的GPP
除了以上四個,還有很多對應的定量遙感產品——水體葉綠素濃度產品、雪深產品等等。
那麼定量遙感的核心就是如何通過衛星接收的數據和具有實際物理意義的模型去反演得到我們所需要的產品。而從模型來說,主要分為幾類:經驗模型、半經驗模型、物理模型。
經驗模型可以被認為是統計意義上的模型,即無視具體的物理過程,單純靠統計方法建立的模型。
半經驗模型一般是結合了部分的物理意義的統計模型。
物理模型則是嚴格按照電磁波譜和輻射傳輸特性經過推導的到的機理模型。
可以說物理模型才是定量遙感真正的核心,因為前面兩個模型建立之後通常無法復制。物理模型其實有兩大部分,即包括了輻射傳輸方程推導的模型以及幾何光學模型(普及下,這就是布鞋院士李小文院士從事的研究)。
然而,定量遙感的研究已經有一段時間,卻依舊處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和無法廣泛應用的時代。主要是由於地表的復雜性、定量遙感反演目前出現的病態反演問題、定量遙感產品缺乏驗證和質量控制的多重因素影響。復雜性——地表非朗伯體特性、地形起伏等影響;
病態反演問題——參數求解過程大部分是求解參數大於方程數;
缺乏驗證和質量控制——不確定性,缺乏統一標准等。
當然可以說現在這些問題開始有逐步的改善——畢竟一句話,問題都解決了,還要搞研究的人干什麼。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衛星載荷的發展、感測器的發展、多顆衛星共同監測、高光譜遙感、激光雷達、合成孔徑雷達的普及的情況下,定量遙感的很多問題將會得到改善。
所以是時候從定性遙感走向定量遙感,因為這是必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模型精度提高,遙感應用產品也將更加普及。畢竟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我們不斷強調的是數據即服務和軟體即服務,定量遙感作為地球觀測的客觀載體,將會迸發出更大的潛力。
很多人都會這么說,遙感數據是GIS裡面的天生大數據,確實遙感數據滿足了大數據的4V或者說5V的特徵,但是它又跟計算機意義上的大數據有所不同。計算機上的大數據普遍的格式是什麼呢?比較典型包括像文本、圖片、視頻,而甚至像LBS這樣的經緯度數據。簡而言之,它是高頻數據,時間間隔非常短(諸如5min這樣的時間間隔)。而遙感數據卻不同,衛星的重訪周期基本上很難達到5min,所以它非高頻數據,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大數據演算法是否適用呢?同時它具有非常豐富的物理信息,所以就像老師們說的,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這個不太一般的大數據如何去用,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用這些所謂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去看圖識物,可能更值得考慮的事如何將定量遙感的物理模型與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手段相結合。
最後的最後,回到主題——大數據時代的空間數據科學。對於空間數據科學來說,這可能是個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不缺數據,但是可能也是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我們多的是黑箱的演算法,更缺少的是內在機制的理論研究。
畢竟,科學家還是要有夢去追。
關於衛星遙感影像與相機成像原理差異知乎解答:
後記——
從這四場講座中,了解到很多前沿,對於定量遙感了解可能會更透徹。也了解到自己很多不足。一些簡單的想法。就當是學習之後的囈語。
最後的最後,推薦兩本定量遙感的書吧(京東和當當有滿減活動,不用謝,叫我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