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數據成「下個萬億風口」,多重利好在路上,哪些行業會最受益
7月份的時候,《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數據出爐,從中我們得知,在2020年中,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網民規模穩定增長。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國5G網路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1.6億,大約佔了全球5G總用戶數的89%左右。另外,《報告》中還指出,截止到去年,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9.89億人,互聯網普及了將近70.4%左右。
隨著中國網民數量和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增大,中國信息消費市場規模量級巨大。如今大家都習慣利用網路完成生活所需,在居民消費升級和網路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依靠於網路出現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內容、新業務都在不斷帶動各種消費需求。為此,作為提升信息消費體驗的重要手段,大數據也在各行業領域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什麼是大數據?這在業內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不同的廠商,不同的用戶,站的角度不同,對於大數據的理解也不一樣。而官方的回答是這樣解釋的,「大數據」是需要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而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是這樣定義的,這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過傳統資料庫軟體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著海量數據規模、快速數據流轉、多樣數據類型、價值密度低這四大特徵......
其實,我們對於大數據最簡單層次的理解,就是「巨量資料」。其實,身處在「數字時代」下,伴隨著當下「雲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政策支持之下,我國的大數據產業也在循序發展,應用得到了不斷的深化,為此大數據也成為了當今經濟 社會 領域中最受矚目的熱點之一。
這些年,以著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也正在加速推動著我國各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在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之下,這不僅加速了數據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也促進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由此催生出了一批新業態和新模式。
在另外一份《2021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地圖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的數據中,我們得知,自從2018年以來,我國的大數據技術開始迎來了快速發展,並且大數據和人工智慧、VR、5G、區塊鏈等新技術開始交匯融合,不斷加速技術創新。
另外,據人民咨詢的報道,賽迪顧問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的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了6388億元,同比增長了18.6%左右。並且,還有預計數據透露,預計未來3年的時間里,大數據產業規模發展都將以著15%以上的年均增速,到了2023年的時候,產業規模將會超過萬億元!
就目前的大數據產業的市場構成情況來看, 當下互聯網、金融以及電信這三個行業在業務數字化轉型方面處於領先的地位 ,據分析,這是因為這三個行業的信息化水平較高,並且研發力量較為強大。
另外,據預測, 現在工業大數據以及 健康 醫療大數據這兩個行業是當下的新興領域 ,因為數據量較大並且產業鏈延展性較高,非常被市場看好,並且未來的市場增長潛力也會很大。
現在來看,我國的大數據產業是處在一個快速推進期中,起步時間較晚,為此現在和部分歐美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美國是全球信息技術產業的佼佼者,在硬體和軟體領域中都擁有著一定的實力。
所以據透露,在大數據的概念火起來之前,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就已經在大數據領域中有了不少的技術積累,於是這樣的背景和實力之下,這也能使得美國有著很多的大型信息技術企業能夠快速轉型成大數據企業,進而來推動這一國家的整個大數據產業發展。
看到這里,其實大數據產業就是以著大數據為核心資源,再將產生的數據通過採集、存儲、處理、分析並應用和展示,最終實現數據的價值。就目前而言,我國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主要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例如北京、上海、廣東等,這些地區的知名互聯網以及技術企業較多,並且高端 科技 人才也相對集中。
而我國目前持續增長的網民數據和互聯網的普及率都是為數據量的擴大累積基礎,在未來「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的創新之下,越來越多的數據也會被記錄,到時大數據產業相關聯的所屬行業也會不斷豐富。
當大數據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能顯著提升經濟運行水平和效率,同時在全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數據已然成為各國重要的競爭優勢新機遇之後,現在我國對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也非常上心。
前段時間還有報道稱,成都發布實施細則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其中有一條「支持標准」——企業或機構將高價值數據接入數據服務平台加強應用,按照該數據流通收益的10%給予數據接入企業或機構最高100萬元的獎勵。
除此之外,在今年的早些時候,我國有關部門明確強調,高度重視大數據在經濟 社會 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發展大數據產業對促進經濟 社會 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意義重大」,同時還指出了,接下來,我國將會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補齊關鍵技術短板,強化薄弱技術環節。
另外,還會推進大數據產業鏈現代化、構建產業生態,最重要的一點,也會完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大數據安全頂層設計和政策法規建設等。
總之,未來幾年裡,大數據產業在各行業中依舊是發展的關鍵,但是呢,我國大數據產業依舊存在挑戰,而伴隨著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的建設熱潮,當各地與大數據相關的園區加速落地時,我國的大數據產業也會持續呈現出增長趨勢。
⑵ 天眼查大數據:「新基建」激活新經濟市場主體
不平凡的2020年已進入尾聲。提及2020年的熱詞,「新基建」必須佔有一席之地。與提起基建就想到「鐵公基」對比, 「新基建」主要是指以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事實上,中央對於「新基建」的謀劃布局早已展開,而「新基建」也與普通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近日,天眼查發布企業大數據系列報告之《「新基建」激活新經濟市場主體》,試圖通過觀察「新基建」相關行業的發展變化,來說明疫情期間,「新基建」為普通人帶來的信息消費升級、生活體驗升級和民生保障升級。此外,「新基建」也讓多個行業迎來風口,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挖掘新潛能,增添新動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全面戰略轉型的新支點、新引擎。
事實上,中央對於「新基建」的謀劃布局早已展開。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提出「加強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新基建首次出現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中。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加快推進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20年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製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時,提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台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 社會 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2020年5月22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迎來風口。一批新基建投資項目清單陸續出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中旬已有13個省市區發布了2020 年新基建相關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8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對比國外的水深火熱與生產生活的幾近停滯,我國卻實現了疫情的精準防控和有序復工復產。無論是防疫抗疫里的患者診療、疫情地圖、人群追蹤,還是復工期間企業雲辦公、學校雲授課和無人配送物流等,數字技術都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線下暫停之時,線上活動卻可以保持活躍並針對需求「大展身手」,挖掘出疫情期間新的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點。 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和中國過去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密不可分,這也更加凸顯出今後5G基站、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礎設施之重要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曾公開表示,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逆勢成長,前三季度,網上購物、直播帶貨的新業態、新模式持續火熱,在線辦公、遠程問診、在線教育等新興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個百分點,占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3%。新經濟對整體經濟的帶動作用非常顯著。
上半年教育行業融資金額TOP10中,在線教育佔9席。
今年10月,據媒體報道,猿輔導完成G2輪10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將達到155億美元; 另一家在線教育公司作業幫也即將完成新一輪7-8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超過110億美元……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市場看好行業的增長潛力。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超過51萬家從事在線教育相關業務的企業。截至12月,以工商登記為准,2020年前三季度共新增近7萬家相關企業,日均新增超250家。
今年上半年,超百億融資金額湧入了教育賽道,其中在線教育尤為受資本市場青睞。教育行業融資金額排名前十的企業中,9家均為在線教育機構。
直播電商元年,今年新增直播相關企業數量已達2019年全年增量的5倍。
直播+電商,早在4年前就初見端倪。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直播電商研究報告》稱,2016年,國內接連出現了300多家網路直播平台,直播用戶數量快速增長。這一年,淘寶、京東、蘑菇街、唯品會等電商平台紛紛推出直播功能,開啟直播導購模式;快手、斗魚等直播平台則與電商平台或品牌商合作,布局直播電商業務。
經過4年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商平台、視頻直播平台、MCN機構和品牌廠商參與到直播電商行業,直播電商產業鏈基本成型,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初,我國有超過3.9萬家直播相關企業。從地域分布來看,浙江和遼寧兩省的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均擁有超過5,000家直播相關企業。山東、廣東、江蘇和福建等省份的相關企業數量也不遑多讓。
另外,我國分布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直播相關企業佔比達33.51%,批發和零售業佔比達22.04%,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佔比達20.14%。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今年前10月共新增直播相關企業超過2.8萬家,為2019年全年新增數量的5倍。其中,我國今年第二季度新增直播相關企業達8,600家,環比增長470%,第三季度新增達1.4萬家,環比增長66%。
「無人經濟」開啟加速模式, 廣東省無人經濟相關企業最多。
零售、餐飲、 娛樂 、 健康 等消費場景下,不需要導購員、收銀員、咨詢人員、服務員、配送員,基於智能技術提供無人值守服務的新業態如雨後春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從製造到「智」造,AI為生產賦能,提效率降成本,替人干「苦活、累活、臟活、危險活」。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 健康 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發展基於新技術的「無人經濟」,支持建設智能工廠,實現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智能化、工廠運營管理現代化。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7.3萬家無人經濟相關企業。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的無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最多,將近1.5萬家,佔全國相關企業總量的20.18%,山東省和江蘇省位居第二三位,分別擁有超過6,300家和5,200家相關企業。
行業方面,無人經濟相關企業集中分布在批發和零售業(33.0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8.77%),另有約3.58%的相關企業為製造業。另外,超過25%的無人經濟相關企業的注冊資本超過1000萬。
近十年來,我國無人經濟相關企業新增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其中,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16年相關企業年度注冊增速高達50%,2020年新增相關企業已超過1.9萬家,分別為增速最快、增量最多的年份。
「新基建」具有較高的 科技 含量,是化解落後產能、轉變新型產業結構的重要「轉換器」,能有效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支撐中長期高質量發展。
而「新基建」的火熱,也讓多個相關行業迎來「春天」。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與「新基建」相關的多個行業,其上下游關聯的企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
「新基建」必不可少的底層支撐,我國超過2萬家晶元相關企業擁有專利。
半導體晶元作為5G等新技術的硬體載體,是新型基礎設計建設的重要一環。5G、新能源等「新基建」均涉及功率半導體晶元等基礎元器件。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24.4萬家晶元相關企業。其中,超85%的相關企業分布在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與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中。
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省擁有10.8萬家的晶元相關企業,整體佔比高達44.59%。注冊資本方面,22%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千萬以上,17%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500萬-1000萬之間。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晶元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年增速始終保持在30%以上。截至12月,我國今年新增超過6萬家晶元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比增長22.39%。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超過2萬家晶元相關企業擁有專利,占相關企業總量的8.45%。另外,這些擁有專利的晶元相關企業中,有1.5萬家擁有超過3件及以上專利。
借勢「新基建」,充電樁行業站上新風口。
作為新基建的重點項目之一,新能源 汽車 充電樁行業是今年市場的焦點,為新能源 汽車 行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超10萬家充電樁相關企業。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充電樁相關企業較多集中在廣東、江蘇和山東這三個省份,其中廣東省以超過1.5萬家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全國首位,佔比近16%。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充電樁企業實力雄厚,超過36%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從企業性質來看,有限責任公司佔比約93%,有港澳台或外商參與投資的企業約有2,000家。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超8成的充電樁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之內。具體來看,2016-2018年,我國充電樁相關企業年度注冊增速均在40%以上。2015年,我國僅有約4,500家充電樁相關企業注冊成立,而2019年新增的充電樁相關企業數量超過2.2萬家,為2015年的近5倍。
截至12月,以工商登記為准,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已新增超過2.5萬家充電樁相關企業,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的新增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9.63%。
量子 科技 中國按下「快進鍵」,我國85%相關企業新增於5年內。
公開資料顯示,不少省市的「新基建」政策方案和項目計劃中,都出現了「量子」的身影。
例如,《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指出,「圍繞腦科學、量子科學、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加快推動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應用數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重慶市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指出,「提前布局量子通信網, 探索 量子通信信息安全加密服務應用」;《202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超前布局量子信息」。
據央視 財經 報道,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其處理特定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這一成果使我國成功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以工商登記為准,我國目前有超過4,200家量子領域相關企業。從地域分布上看,廣東量子領域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近1,200家。其次為湖南,有超過570家量子領域相關企業。此外,甘肅和山東兩省也均有200家以上量子領域相關企業。
從行業分布上看,44%的量子領域相關企業分布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分布在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另外,超85%的相關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52%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500萬以上。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我國量子領域相關企業注冊總量迅猛增長,85%的相關企業新增於5年之內。目前,量子領域相關企業注冊總量是5年前的6倍。
其中,2018年全年,我國新增超1,300家量子領域相關企業,較2017年全年增量翻了一番,同比增長109%。2019年,我國新增近1,200家量子領域相關企業。截至12月,今年我國已新增近700家量子領域相關企業。
2020年即將結束,而「新基建」一亮相就凝聚了各方的共識、激發了各地的投資熱情。從產業界的初步醞釀,到今年4月的正式「官宣」,面對疫情,應運而生的新基建,開足馬力駛入了快車道。「燃」起來的新基建,流量不會止於一時,或將成為未來經濟 社會 發展的「頂流」擔當。
數據說明
1、相關企業界定:
(1) 在線教育相關企業: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教育、培訓」,行業限定為「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2) 直播相關企業: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直播」;
(3) 無人經濟相關企業: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含「無人」;
(4) 晶元相關企業:經營范圍含「晶元、集成電路」;
(5) 充電樁相關企業:經營范圍含「充電樁、新能源智能充電、電動 汽車 充電」;
(6) 量子相關企業:經營范圍含「量子」;
2、僅統計中國大陸地區企業數據;相關企業總量和增量統計全部企業狀態,其餘維度均僅統計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狀態的企業;統計時間截至2020年12月,為保證數據完整性,增速僅統計2011-2019年。
參考文獻
1、瞭望東方周刊:關於新基建的一切,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
2、新華社:新基建「燃」了
3、瞭望東方周刊:新基建提速
4、國新辦就2020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
5、央視網: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
6、人民日報:今年以來,新注冊無人零售、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大幅增長——「無人經濟」開啟加速模式
版權聲明
本報告由天眼查 數據研究院(「天眼查 」)製作,版權由天眼查 排他所有,所涉的文字、圖片、商標、表格等組成部分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法律保護。歡迎您以媒體傳播、市場分析、政策研究等非營利目的引用本報告部分或全部內容,引用時需註明來源「天眼查 」。
未經事先許可,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使用、復制、轉載本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或組成元素,或向第三方實施許可,否則,天眼查 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之權利。
數據來源及免責聲明
本報告所涉之「天眼查 」數據,均來自於權威公開信息來源。天眼查 並不對前述信息來源所公示之數據、文字、圖形等信息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及時性、准確性進行保證或擔保。同時,前述數據僅能反映當前公示統計數據樣本的基本狀態,未必能夠完全反映市場客觀情況。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以及推測僅反映天眼查 於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由於 社會 以及政治、法律、市場、技術等環境可能隨時改變,天眼查 無法保證本報告所載信息可反映讀者閱讀時的最新行業或市場狀態。
有鑒於此,本報告無法作為投資決策的直接或最終依據,僅可用於初步研究參考,天眼查 不因本報告(包括但不限於數據、計算方法、邏輯觀點等)承擔法律責任。請您知悉並同意,您基於本報告內容作出的分析、判斷、決策等商業行為,均系您自身的經營行為,您不得因此類經營行為導致的利益受損而主張天眼查 承擔任何責任。同時,天眼查 保留對本報告所載信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補充和修改的權利。
請您在閱讀或使用本報告前,審慎閱讀及充分理解上述聲明之內容,否則請勿閱讀或使用本報告。
⑶ 安徽海豚新媒體怎麼樣
安徽海豚新媒體好。
安徽海豚新媒體公司主要基於陵脊安徽廣播電視台現有資源,以IPTV業務為核心,結合互聯網平台態舉進行節目播控、媒資運營、版權運營、大數據運營、內容製作、網站公號運營等整合營銷等多種新媒體多元化業務,其中IPTV業務已與三大運營商簽訂合作協議,實現了安徽省內IPTV信號全尺閉滲覆蓋。
安徽海豚新媒體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在整合、重組安徽廣播電視台新媒體業務基礎上應運而生的現代傳媒企業,為台屬全資新媒體綜合運營機構,擁有全台新媒體內容、平台等資源的運營資質,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合肥市大數據企業,獲得安徽省第七批信息消費創新產品和合肥市企業技術中心榮譽資質。
⑷ 智造遼寧蝶變記|大數據+ 智能製造,大楊集團打造世界最強服裝定製企業
在對生產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大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大楊集團」)服裝定製工廠內我們看到,工人從電腦上遠程接單後,利用智能排版系統,選好一件西裝所需的各種面料,不到一分鍾就能完成裁剪。
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說:「我們最快的時間,4 個工作日就可以交付。一個非常快捷的生產閉環,就讓消費者把定製服裝從高大上的很貴、(交付時間) 很長、負擔不起的產品,變成觸手可達的、可以隨手買到。」
創建於 1979 年的大楊集團,擁有 4000 多名員工,主要從事各類中高檔服裝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年服裝綜合生產加工能力 1100 萬件(套),年西服出口量600萬件(套),年服裝定製產量 200 萬件(套)。85% 以上的產品出口,是全球最大的定製服裝生產企業。
01 2 億元打造全球服裝智能化柔性定製工廠
西裝的私人定製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發展較為成熟,大楊集團的西裝訂單中,定製西裝佔有很大比重。對傳統服裝生產企業來說,私人定製這一向對小眾的市場具有生產成本高、製造周期長、難以大規模生產及推廣等痛點。要想破解這一瓶頸,企業必須對生產流程進行變革創新,通過發展信息化技術、進行智能化改造,將供應鏈柔性程度不斷優化。
2016 年起,大楊集團開始對生產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目前累計投入2 億元打造大楊集團全球服裝智能化柔性定製工廠。
大楊集團以深度定製和即時體驗為目標,打造了定製服裝工業互聯網服務平台 Ustyylit。通過平台化發展,打通服裝消費與服裝設計、生產、物料、物流、客服之間的數據鏈,根據消費者個性化的定製需求,驅動服裝設計、面輔料采購、版型選取、生產組織、計劃排產、倉儲物流、運營管理,匯聚遍布全球的面輔料供應商、製造工廠、貿易商、品牌商、零售店鋪等資源,通過數據互聯互通、協同生產,實現全球服裝個性化定製的按需柔性智能定製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新型的體驗式服裝定製服務,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基於該平台打造的「支持深度定製與即時體驗的全品類服裝個性定製化項目」入選 2020 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費示範項目。
02 智能化、數字化貫穿生產銷售全過程
大楊集團通過應用自主開發的高效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上層數據集成分解、底層數據匯總分析、生產過程即時更新的基於數據動態管理的數字化車間。通過加強基礎信息系統平台的開發,保障數據信息交換的穩定性、准確性,實現產品生產流程高效運轉。
由智能化生產設備組建的規模化柔性定製生產線,滿足單裁定製業務的生產工藝流程需求,解決產能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了大批量生產與單量單裁定製生產的柔性組織,滿足了大規模單量單裁定製化生產能力需求。
大楊集團對營銷管理模式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不斷提升面向全球客戶和消費者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滿足顧客差異化的需求,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通過自主研發量體標准和量體數據系統、千萬級版型資料庫、字典式編碼統一物料管理系統,構建了基於定製服裝的基礎數據平台,為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通過構建高效的營銷服務信息系統,實現了營銷終端、生產工廠端、供應商端數據協同管理,實現全面緊密的合作。
通過逐步完善智能化生產體系,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面向客戶端、供應端、生產端、物流配送端的各環節,將單個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模塊化,組合後實現規模化生產,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及現代化水平,大大提升了定製服裝的產品質量、縮短了生產周期。
03 智能製造讓小眾高端消費變為大眾 時尚 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定製服裝作為高端消費數量倍增。80 後、90 後消費者追求自己的服飾有個性化、 時尚 化特徵,對定製服裝需求更為強烈。
同時,人們體型的差異,對更為合身的定製服裝需求增多。因此,服裝私人定製需求端大幅提升。據測算,目前國內服裝定製市場規模在 2000億元左右。
大數據 + 智能製造突破量體、打板關鍵環節,柔性供應鏈實現定製服裝的批量化生產,降低製造成本、縮短定製周期。技術端的進步使得服裝私人定製這一小眾高端消費變為大眾的 時尚 選擇。
胡冬梅介紹說:「定製服裝的價格越來越親民,早些年定製西裝可能要三五千元一套,但是目前 2580 元就可以定製一套特別心儀的純毛面料的西裝。那麼,如果通過線上一些促銷活動,這樣的定製服裝甚至可能不用 1000 元就能買到。」
大楊集團全球營銷網路已遍布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單裁合作店面上千家。定製服裝產品品類已由西裝拓展到襯衫、褲子、大衣、女裝、休閑裝等 7 個品類,生產能力、交付能力、產品質量全球領先。2019 年,大楊集團單裁定製產品達到 130.4 萬件(套),實現出口創匯 7000 余萬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定製服裝生產企業。定製產品銷售收入占集團整體業務營收比例由 2016 年的 14.1%,提升至 2019年的 36.2%,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2021 年,受全球疫情以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影響,大楊集團海外服裝業務出現斷崖式下滑,但定製服裝生產,依然實現銷售120 萬件(套)。
2021 年 10 月 ,在中國服裝行業最具規格的年度盛會——中國服裝大會上,擔任議題主席的胡冬梅,在「智能製造與人機融合」平行會議作了開題演講,以大楊集團的數字化改造實踐,同與會者分享了服裝行業智能製造的體會。
2021 年 1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每兩年評定一次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第五批名單公布,大楊集團憑借領先的設計研發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與工業設計的深度融合能力,贏得了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從眾多參評企業中脫穎而出,成功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2021 年 12 月,在中國服裝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服裝製造大會上,全國共有 12 家企業榮獲「2021 中國服裝產品創新基地」稱號,大楊集團旗下的大連大楊服裝定製 科技 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大楊集團通過加強以技術中心、設計中心、信息中心、檢測中心四大創新主體建設,加強與海外專家、國內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強 科技 人才的管理培育,以創意設計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顧客滿意為目標,形成產品、服務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堅持以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為核心,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大楊集團已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6 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 1 個,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1 個,國家級產品創新基地 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1 個, 科技 創新服務機構 1 家,躋身世界服裝行業五百強、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行列。大楊集團近年先後獲得「遼寧省省長質量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多項榮譽。
「十四五」期間,大楊集團將積極推進「雙循環」戰略,在穩定國際市場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國內業務,圍繞「品牌大楊、定製大楊、數字大楊、資本大楊、文化大楊」五個方面,全面提升集團的綜合競爭力。
大楊集團將堅守「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的企業精神,繼續打造以全球服裝定製業務為重心的產業化發展道路,通過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促進規模化服裝定製業務的發展,為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為大連區域經濟發展,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貢獻新的力量。
Inside the garment factory of Dayang Group CompanyLtd. (Dayang Group for short), we see the workers finish tailoring a garment within one minute after they have received a remote order on the computer, completed smart typesetting, and selected the fabrics for the garment.
「We can deliver the suit in 4 days. In this way custom-made garment becomes reachable to the consumer who had previously to spend more money and more time,」 said Hu Dongmei, general manager of the garment group in Dalian.
Established in the year 1979, Dayang Group has 4,000 employees and its business ranges from designing, procing, selling middle and top quality dress procts. Its annual output amounts to 11 million pieces or sets. It exports 6 million pieces or sets of western-style dresses. Its annual custom-made garments are 2 million pieces or sets. As the largest custom- made garment procer in the world, 85% of its procts are made for exportation.
Since 2016, Dayang Group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in AI proction system and invested 200 million yuan in making the enterprise an international AI garment procer in flexible customization.
By optimizing its AI proction system, the group has placed its focuses 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for the sake of its customers, suppliers, procers, and distributors. Its clients' personal needs are molized before mass proced. Now its overall capacity in proction has been increased and modernized. And the quality of its procts has been improved and proction cycle shortened.
Since China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a generation of young consumers has shifted their interest to personalized fashions. They are the ones who have a stronger desire for custom-made costumes and consequently there's a great demand on the part of the customers.
According to Hu Dongmei, the price is more and more customer-friendly. A business suit cost almost 5,000 yuan if it was custom made in the past,while its price has been cut in half to 2,580, even if it is of purely wool fabric. If it is ordered by online promotion, the price can be further reced to less than 1,000.
Today's Dayang Group has market networks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its cooperative tailor shops amount to over 1,000. Its procts include 7 categories of shirts, trousers, overcoat, lady's dress, and casual clothes. It has become a leading garment procer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its proctivity, delivery, and quality.
Up to now, Dayang Group has 6 high-tech enterprises of national class, one instrial design center of national class, on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national class, one innovation base of national class, one technical center of provincial enterprise, and on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The group is one of the world top 500 enterprises, a leading enterprise in top 100 garment procers in China, winners of Liaoning Governor's Quality Prize, and National May 1 Labor Prize.
(Trans. by G. Q.)
攝影:李 東
⑸ 大數據催動信息消費新模式的誕生
大數據催動信息消費新模式的誕生
由於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穿戴式設備等電子產品在加速滲透著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基於雲服務的互聯網應用,在應用背後也聚集了大量的數字內容,並沉澱了大量的數據資產。基於數據資產,未來還將衍生出多種新型商業模式,吸引了大量的消費用戶。面對龐大的數據資產,大數據技術作為對於數據信息進行採集、分析、挖掘、預測的工具,成為了新型信息消費的的主要驅動力。其中,互聯網營銷則是大數據技術大顯身手的領域之一,更有一些專業的大數據營銷企業,已在信息消費方面進行了積極布局。
新技術、新模式、新需求是信息消費時代互聯網從業者的新課題。今年6月介於對大數據技術的深層理解和不斷創新,全球領先的大數據營銷企業AdTime宣布推出了獨立的大數據營銷平台雲圖。在雲圖的基礎上,不久前又推出了國內首個整合跨網多屏DSP的廣告投放平台,讓大數據貫穿多屏視頻,為行業開拓了多屏互動式的全新營銷模式。據了解,AdTime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業務主要分為數據採集、精準營銷和行業分析三大部分。目前已為超過300家的電商、游戲、汽車、快消品、金融、教育等各類型企業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營銷服務。此外,AdTime於2013年投入巨資深化技術研發團隊的建設,成立了創新研究院。依託自主創新著力打造交互性廣告模式的前瞻性技術,並對旗下音視頻植入技術XAD、音視頻監播技術以及多屏互動技術,申請多項國家專利以及軟體著作權,並為前瞻技術的產品轉化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在互聯網行業中,每一類基於前瞻性技術的新產品或新應用,都會給市場帶來不可小視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基於互聯網的信息消費存在迭代性強的特點,無論是市場需求、新技術還是新應用的發展都十分活躍,所以信息消費沒有需求過剩一說,只有需求的不斷升級。
這對於國民經濟來說,信息消費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活水之源。隨著基於互聯網行業新技術、新應用、新模式的不斷涌現,基於互聯網的新型信息消費規模的將不斷擴大,國民經濟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期。
⑹ 信息消費個性化的名詞解釋
信困亮蔽息消費個性化是指根據消費者汪州的特定需求和需要,為其提供以特定內容、功能和品質為特徵的產品或服務。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消費模式,基於大數據分鍵鉛析和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實現在滿足用戶需求的情況下,更靈活地定製適合用戶的信息消費體驗。
⑺ 2022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3.24萬億元,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
中國信息消費已成為一個快速增長、創新、輻射廣泛的消費領域,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2.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8萬億元。2022年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人民幣3.24萬億元,同比增長6%。
加快完善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將為信息消費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提供現實保障。全社會正在抓住數字化升級新機遇,推動信息消費新模式,以更安全、更便捷、更豐富的信息消費改善民生,以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平穩長期發展。
⑻ 什麼是大數據推薦系統
讓用戶從海量信息中高效地高緩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的系統。
推薦系統的主要任務就是聯系用戶和信息,它一方面幫助用戶發現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讓信息能夠展現在對它感興趣的用戶廳羨面前,從而實現信息消費者和信息生產者的雙贏。
基於大數據的推薦系統通過分析用戶的歷史記錄了解戚伏模用戶的喜好,從而主動為用戶推薦其感興趣的信息,滿足用戶的個性化推薦需求。
⑼ 如何實現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
1、在政府系統進一步確立大數據的理念,研究制定大數據施政發展規劃
2、夯實大數據產業基礎,提供大數據施政平台技術支撐。
3、打通各部門各層級之間信息孤島,實現大數據信息資源互聯共享。
4、發揮第三方力量的作用,政府積極購買大數據相關技術服務
⑽ 2022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3.24萬億元,增長的原因有哪些
北京8月28日電記者日前從工信部獲悉:我國信息消費已成為增長迅速、創新活躍、輻射廣泛的消費領域,市場規模由2014年的2.8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6.8萬億元。今年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3.24萬億元,同比增長6%。信息基礎設施提速降費成效顯著,移動互聯網流量快速增長。那增長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我國信息消費規模持續擴大。
前三季度規模近4萬億元。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更快的速度全面融冊空升入消費的各個領域。隨著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速,培育出諸多新業態,推動信息消費需求加速釋放。我國信息消費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信息消費規模不斷攀升。”工信部信息化和軟體服務業司有關負責人指出,從前三季度發展情況來看,生活類、公共服務類、行業類和新型信息產品等四大信息消費領域發展勢頭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