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深圳大數據殺熟最高罰5000萬,發生被大數據殺熟時,該向哪個部門投訴
可向國家的監管部門投訴,其次,還應該要找有實力的律師。對許多人而言,這兩年無疑是一個非常無奈且痛苦的兩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許多不可控的現象頻繁出現,最近,深圳大數據殺熟最高罰5000萬,這個消息引起了許多朋友的關注,甚至使許多人感到有些驚訝,了解到這種消息之後,有很多小夥伴都做出了猜測,除了以上的解釋,是否還有其他的解釋?
客戶的妥協長期以來,消費者在使用一個軟體或者APP的時候,用戶無奈會被迫要求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如果消費者不同意的,那麼使用APP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困難,很多人會為此妥協,然而,這些個人信息及其背後的數據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計算在內,形成一個大數據產業鏈,在服務消費者的旗幟下,無情地對消費者收取過高的費用。
以上的問題,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各位還有其他的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評論或者討論。
❷ 文旅部擬出新規:「大數據殺熟」最高或被罰50萬
十一黃金周剛剛過去,遊客們很多是通過在線 旅遊 平台購買車票、預訂酒店。不過網路平台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虛假預訂、不合理低價游、「大數據殺熟」等現象也飽受詬病。對此,文化和 旅遊 部發布了《在線 旅遊 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准備對在線 旅遊 經營行為做出進一步規范。
OTA平台成「殺熟」重災區
殺熟,即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包括滴滴出行、攜程、飛豬、京東、美團、淘票票等多家互聯網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情況,涵蓋在線差旅、在線票務、網路購物、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特別是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線差旅平台較為突出。對此,上述各家平台大多進行否認。
2018年10月7日,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轟飛豬旅行App利用大數據「殺熟」。飛豬對此回應稱: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利用大數據損害消費者利益。
行業龍頭攜程早前也被用戶指責存在「大數據殺熟」。3月10日晚間,微博網友@陳利人爆料稱,在攜程訂票未支付時,發現忘記勾選「報銷憑證」,退回修正再支付時被提醒「已無票」。重新搜索該票,價格貴了近1500元。而通過海航APP購買該票,價格比攜程第一次給出的價格低了2100元。
3月11日,攜程發布致歉說明稱,攜程絕不存在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對爆料所述訂單進行復盤發現,2月26日發布的新版本在機票預訂程序中存在Bug,並對此作出道歉。經初步統計,該bug影響到約1300人,涉及成交訂單約100個。10日晚11時,該Bug已修復,將逐一與客戶聯系,承擔用戶因此造成的損失。
「大數據殺熟」的三種套路
浙江大學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馬述忠總結了「殺熟」的三種套路:
一是藉助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根據用戶的收入水平與消費習慣,針對性地向用戶推送一部分商品,隱藏另一部分商品,誘導用戶的消費選擇,並進行一定幅度的加價,實現「殺熟」。
二是通過地理位置信息實現「殺熟」。商家通過移動端應用後台收集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並進行實時分析,若用戶所處的位置附近潛在的競爭對手較少,則進行一定幅度的加價。
三是通過用戶與移動端應用交互的行為細節實現「殺熟」。用戶與應用交互的行為細節,如鍵入信息頻率、搜索關鍵詞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時點用戶對於商品或服務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會基於這些信息進行動態浮動加價。
為什麼「殺熟」不「殺生」?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系教授駱品亮指出,首先,熟客往往「自以為是」,覺得跟商家熟就會得到更好的服務和更優惠的價格,孰料熟客往往要為「自以為是」付出代價。其次,熟客的行為軌跡相對固化,比較厭煩「貨比三家」,因此要為「慣性」或「粘性」支付更高的價格。最後,熟客往往具有較高的轉移成本,因此要為「鎖定效應」買單。總而言之,相比生客,熟客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也就是價格彈性比較低。所以,「殺熟」本質上是一種價格歧視策略。
行業監管難,文旅部出手整治
文化和 旅遊 部指出,在線 旅遊 企業和平台既是線下 旅遊 行業的服務主體,又是在線電子商務平台的經營者,具有雙重身份。目前,國內的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對在線 旅遊 市場規范作出明確規定,這給行業監管帶來較大難度。從各地文化和 旅遊 行政部門收到的舉報和投訴,以及媒體相關報道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來看,上述企業和平台涉及的問題主要集中於「 旅遊 安全保障和救助義務、消費者權益保障、虛假宣傳」等行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亟需通過健全法律法規來加以規范。
《暫行規定》回應了 社會 熱點問題。對虛假預訂、不合理低價游、價格歧視(大數據殺熟)、信用監管等問題都做出了具體規定。
/ 話你知 /
消費者遇「殺熟」如何維權?
消費者在遇到「價格歧視」問題時,如何辨別是不是被「殺熟」了呢?又該如何維權呢?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表示,消費者要分辨自己是否「被殺熟」可以選擇「貨比三家」,或者與不同的消費者在相同條件下同一產品上價格對比是否存在差異,經常留意在同一平台上提供的商品價格變化幅度是否過大等。
「如若消費者發現確實存在價格歧視,應當及時保存證據並與平台溝通,同時可以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蒙慧欣稱。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對在線 旅遊 平台的舉報投訴渠道提出了明確要求。《暫行規定》第二十二條顯示,在線 旅遊 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公示12301全國 旅遊 服務熱線等舉報投訴渠道,建立完善糾紛處理機制和預警公示制度。
「一直以來,OTA平台上提供的機票、住宿等各項 旅遊 服務中出現價格『殺熟』、虛假宣傳等問題且得不到治理。《暫行規定》的發布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了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大數據的法律屬性和使用范圍予以規定,於此同時,加強了OTA平台的監管,有利於在線 旅遊 行業的規范化發展。」蒙慧欣稱。
據中國證券報、央視 財經 、中新經緯客戶端
❸ 大數據殺熟違反什麼法律
法律分析:大數據殺熟並非正式的法律概念,一般是指經營者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運用大數據和演算法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支付能力等信息,建立用戶畫像,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經營行為。
通過收集用戶信息,運用大數據和演算法建立用戶畫像進而提供個性化推薦,是網路平台極為常見的經營模式,比如手機淘寶幾乎可以實現「千人千面」,提供最貼心的剁手服務。建立用枝老戶畫像的演算法並不復雜,商家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的用戶畫像可能比你更了解自己。
一般而言,大數據殺熟在兩個階段涉嫌違法,一是在用戶個人信息收集階段,可能涉嫌違法收集猛首升用戶個人信息。非法收集、分析、濫用用戶個人信息事實上是當前互聯網平台的通病,不限於大數據殺熟問題;二是在大數據殺熟實施階段,涉嫌實施價格欺詐,侵犯消費者芹槐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❹ 中消協點名「大數據殺熟」,說了什麼
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消息,近日,中消協召開「網路消費領域演算法規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提出,加強網路消費領域演算法規制,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中消協指出,近年來,平台經濟快速發展,網路購物、交通出行、旅遊住宿、訂餐外賣、網路游戲等生活消費領域都出現了大型平台企業。
這些平台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手段為消費者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或服務,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4)大數據殺熟的責任主體擴展閱讀:
中消協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是經營者應加強自律,切實承擔應盡義務和責任。具體而言,中消協認為,網路經營者的演算法應用應當做到堅持全面客觀,反對片面誘導;堅持公平公正,反對消費歧視;堅持誠實守信,反對欺詐、霸凌;堅持正確導向,反對錯誤觀念。
二是期待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加強演算法應用的有效規制。其一是加強機構設立和立法規制。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等相關法律中,建議增加演算法應用的相關規定。其二是加強監管協作和機制建設。其三是加強司法解釋和判例指導。其四是加強消費維權和社會監督。
❺ 大數據殺熟是否違法
大數據殺熟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個人信息保護權、知情權。法律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旦慎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消費者有孝嫌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模神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❻ 大數據出問題了找誰投訴
消費者協會。
1.網上直接投訴。2.直接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來投訴。
大祥肢數據打電謹洞世話這種行為被稱作「大數據殺熟」,是指互聯網商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自身所擁有的用戶數據信息深度分析,對分析出的客戶消費習慣進行分類,進而對老用戶進行有針對性的顫掘「價格歧視」。從網路平台的角度來看,「殺熟」,與其說是借大數據之手在精準行騙,不如說是在拿自己的信譽做一場有輸無贏的「豪賭」。去哪兒網及其母公司攜程網就曾因「大數據殺熟」問題被深圳市消費者協會要求整改。「殺熟」不僅沒有贏得「利潤」,反而使自己深陷輿論漩渦,被各界口誅筆伐。
❼ 直擊「大數據殺熟」等 市場痛點
日前,我國在線住宿領域首個團體標准《在線住宿平台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發布,旨在提升在線住宿服務水平,保障消費者權益,強化平台自律。
《規范》內容涵蓋平台基本行為規范、信息審核、預訂服務、交易管理、評價管理、經營者行為約束、消費者權益保護、應急機制、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等諸多方面,旨在提升住宿服務的標准化和品質化,強化行業自律,規范行業發展秩序,營造行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求先行賠付,遏制「大數據殺熟」
《規范》適用對象包括開展在線經營活動的酒店、旅館、客棧、民宿等各類住宿設施,並界定了平台和平台內經營者的主體責任。針對信息填寫、信息審核、信息發布、預訂和評價以及隱私保護等主要環節,明確了各主體的責任要求,提出了經營者違規行為的主要類型及其處理規則。
《規范》還對搜索結果展示、產品和服務定價、先行賠付和快速理賠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針對用戶廣為詬病的「大數據殺熟」,《規范》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在同等交易條件下,平台上同一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應保持一致」。
針對此前普遍存在的捆綁銷售問題,《規范》要求不能將「接送機、打車或租車優惠券、景點門票、保險等收費增值服務,設置為預訂流程中的默認選項。」
另外,針對突發事件,《規范》還提出平台應建立應急援助服務機制,用戶遇到意外事故和突發情況時,平台應為其提供住宿相關的應急服務。
平台掘金共享經濟,提高服務質量是根本
近年來,在線住宿行業發展迅速。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住宿市場規模為2283億元,比上年增長近26%。在線住宿的消費習慣漸已形成,業界人士表示,未來該行業還將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
在線住宿行業發展迅猛的背後,是共享經濟的蓬勃。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顯示,2018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中國市值或者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平台型企業超過20家,領先的3家平台企業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
攜程方面介紹,近年來,攜程不斷致力於優化、提升消費體驗。同時,攜程通過酒店大學等方式,「賦能」酒店商戶,促使酒店行業生態系統整體良性、向好運轉。
針對酒店行業存在已久的「退訂矛盾」,2018年,攜程在業內率先推出「階梯取消」政策。2019年,攜程將「階梯取消」優化為「有條件取消」。僅11個月,加入此陣營的酒店數量達20萬家,300萬住客受惠。
❽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如何維權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大數據殺熟現象主要是應用在互聯網以及電商平台上面,而這樣的現象已經破壞了整個游戲規則,甚至讓很多老用戶付出比新用戶更高的成本來享受服務,或者購買商品,這樣不僅僅損害更多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平台從中賺取了非常多的利潤和價值。
總結:當我們遭遇到大數據殺熟的行為時,自己一定要多去進行維權,要麼拿起法律武器,要麼直接進行舉報,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自己的權益。否則自己也會被各種各樣的先進演算法所計算,這樣不僅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消費,更重要的是還會讓平台對自己更加了解,甚至讓自己沒有辦法脫離平台。我們這樣的生活也將會變得非常依賴網路,甚至依賴手機。
❾ 大數據倫理的概念
1.大數據倫理:「大數據倫理問題」,屬於科技倫理的范疇,指的是由於大數據技術的產生和使瞎賀用而引發的社會問題,是集體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問題。
4.大數據撞庫:「撞庫」是黑客通過收集互聯網已泄露的用戶和密碼信息,生成對應的字典表,嘗試批量登陸其他網站後,得到一系列可以登錄的用戶。
5.大數據「殺熟」 :所謂大數據殺熟,指的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通常是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要少。
6.什麼是「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是指傳播體系個人化所導致的信息封閉的後果。當個體只關注自我選擇的或能夠愉悅自身的內容,而減少對其他信息的接觸,久而久之,便會像蠶一樣逐漸桎梏於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
7.大數據倫理產生的原因:1)人類社會價值觀的轉變2)數據倫理責任主體不明確3)相關主體的利益牽涉4)道德規范的缺失;5)法律體系不健全6)管理機制不培神粗完善7)技術烏托邦的消極影響8)大數據技術本身的缺陷
8.大數據倫理問題的治理:1)提高保護個人隱私數據的意識;2)加強大數據倫理規約的構建;3)努力實現以技術治理大數據;4)完善大數據立法;5)完善大數據倫理管理機制;6)努力弘揚共享精神化解數字鴻溝。
❿ 何為「大數據殺熟」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商家利用大數據技術,基於對用戶信息的分析和處理,對其中使用次數較多、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實施差異性定價,其最終目的是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個人信息保護法》出台前,針對大數據殺熟行為最常用的規制依據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的「公平交易權」。但該條文較為概括,且即使消費者基於「公平交易權」得到了賠償,企業僅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對於企業而言「違法成本」較低,不足以對「大數據殺熟」行為產生足夠的威懾。由於「大數據殺熟」大多同市場壟斷勢力存在關聯,故反壟斷領域成為較早規制「大數據殺熟」行為的領域之一。2021年初,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其中第十七條規定,實施「大數據殺熟」可能被認定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若一旦被認定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則其需要根據《反壟斷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而言,企業可能需要面臨「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的行政處罰。
《個人信息保護法》系首次在法律層面直接對「大數據殺熟」行為作出規制,將「大數據殺熟」行為界定為「實行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系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礎上,針對「大數據殺熟」行為性質的進一步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