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為何近幾年大熱?
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類似於生物學迎來了顯微鏡,天文學發現瞭望遠鏡,因為網路傳輸和計算機存儲運算能力的提高,交給了我們一把信息放大鏡,從此我們對現象的觀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其實自古就有多維度數據的挖掘行為,歷法的制定過程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江湖上現在偶爾也會有關於林元帥諸葛軍師的傳說,自從計算機技術誕生之後,對數據的利用和處理一直在同步發展中,無論是分布處理還是並行處理,並不是一天就蹦躂到今日的技術高度,我們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在近三十年之間才完成,正是得益於此。
但為何在這幾年「大數據」忽然大熱?原因其實很簡單,全球智能手機的普及。
隨著移動終端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與用戶的交互界面不僅更加具備黏性,並且實現了全方位全時段互動,此時每個人的移動終端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數據記錄儀。它比PC所能獲取到的信息更加個人化,不僅暴露這個人的生活細節,位置動向,同時也記錄著他的消費習慣,人類第一次擁有了這么多數據的生產者。每一個元數據都可以直接掛鉤一份具體的支出額度,每一個數字都可以被貨幣量化,大數據的商業價值與各個企業的營收幾乎都可以直接掛鉤。所以,圍繞「大數據」來說故事迅速成為當下的主流。
但是揭開媒體的那些噱頭背後,你會發現,國內對復雜系統的研究,仍然是處於概念大於應用的階段,大部分行業對線性、封閉系統內的數據關系都沒辦法掌握,更不用說將大數據轉化成有價值的信息。而在影視行業,工業化體系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很多從業人士連財務報表這種基礎數據都看不明白,去理解大數據的價值更是有些不可想像了。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其應用方向,無非三個方面,一是對過於和曾經的理解,二是對以後和將來的認知,三是對當下進行判斷並進行實時處理,影視行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如果想要有長足的發展,那麼在這三個方面都會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過去和曾經的理解
既然是對已發生的進行判斷,就會涉及到數據採集,這個部分往往會引發爭論,中心議題是:到底多大才叫大,GB還是TB,PB還是EB?
如果我想要知道《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部差一點就可以歸類到文藝片的電影,為什麼在2013年上半年票房僅次於《西遊·降魔篇》,我是應該僅以社交媒體的傳播效率來進行數據的挖掘,還是要追溯到原著小說里的青春以及被電影宣傳所喚起的記憶?
將數據挖掘的范圍放在社交媒體的范疇,那麼通過對一部電影推廣過程的梳理,我們很容易通過數據制定出一張細化到分鍾的參考,以及觀眾會被什麼樣的宣傳內容所吸引,但是它仍然只是在描述表象。
如果觀察只停留在眼前,將無法找到最終的因果。我們必須對推動現象發生的機制進行論證,那麼我們該用什麼樣的體量來儲存和分析觀眾們的記憶,從而找到個人經歷和集體共鳴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方面,如果只用社交媒體的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其實和我們日常所做的感性推導沒有太大區別,甚至還不如感性推導靈活,很容易因為數據的不夠全面犯下「黑天鵝」式的錯誤(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西方認為只有白天鵝)。必須要追溯到成因階段更龐大的外部數據,比如主要觀眾群十年間的消費偏好及社會經歷,以及對他們觀影之前的心理活動進行統計分析。會不會太復雜?但是從數據挖掘的角度來說,只有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努力才可能會提供實質性的價值。
或者說,我們也可以簡單粗獷一些,如麥特的負責人陳礪志所言,《致青春》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趙薇的敬業與投入,以及她個人在行業的積累。
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上三個角度,哪個會更容易接近整個事件的核心。
對以後和將來的認知
大數據技術雖然可以讓人類對現象的理解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但是當對國產的影視項目前景進行預測,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仍然處於一個觀眾群體持續波動的時期。
在北美市場,貢獻50%票房的觀眾約占人口的10%,也就是3000萬左右,這部分群體基本上結構相當穩定。上世紀70年代末,當北美電影的平均製作預算開始攀升到1000萬美元以上,宣發費用達到500萬以上時,對觀眾的監測從階段性的調研逐漸轉變成常態性的監控。在計算機還只是個神話的時期,「好萊塢」是用人工+信件的形式,建立了最早的大范圍觀眾研究模型,這些歷史數據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讓一部電影與觀眾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透明。但即使是如此嚴謹的市場監控,近幾年也因為受到移動互聯的影響,觀眾去影院觀影的行為隨機性逐漸提高,導致傳統的觀眾研究模型頻頻出現一些問題。
反觀國內電影市場,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銀幕是在近三年之內才出現的,2010年時,我們所擁有的現代化銀幕不過才6223塊,而如今,這個數字差不多是17000。可想而知,影院目前所迎來的觀眾,基本上是近三年才開始逐漸培養去影院觀影的興趣,這種行為暫時還不能稱之為習慣。
所以說,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波動很難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完成監測,會因為存在有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變數,而導致結果南轅北轍,這在統計學的回歸分析上被稱之為「變數遺漏偏差」,大數據技術目前所能覆蓋到的范圍並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時間來不斷修正對市場數據的理解,觀眾也需要時間來不斷培養在影院觀影的習慣。
2013年上半年,幾乎所有從業者都對有動作元素的電影過於樂觀,而下半年,所有從業者包括我個人又會對以愛情元素為主的電影過分看好。從一些公司的大數據監測上來看,這種觀眾消費行為的變化已經反饋在可以被抓取的數據中,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所形成影響究竟該如何定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趨勢,但是很難確定結果。
那麼,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我們不如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方向,從對未來的預知上轉移到可以讓我們規避哪些操作上的錯誤,或許更具有現實意義。
對當下進行判斷並進行實時處理
現在對大數據的理解,往往會糾纏於第一個字「大」,而忽視了它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徵「細」,其實後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會創造大數據真正的實用價值。
基於社交媒體的數據挖掘,其實已經可以做到讓我們將觀眾的分類從簡單的年齡、性別、職業等維度,落實到區域、活動空間以及性格特徵等等更為豐富的細節,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怎樣給觀眾提供個性化的影響,而不再是以電影為本位的共性宣傳。
舉例來說,當一名男性觀眾在某個媒介上看到的電影海報,可能是大長腿和小翹臀,但一個女性觀眾同時接觸這個媒介時,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個賣萌的大叔。當陣地宣傳中的預告片貼片到一部好萊塢大片之前時,它可能主要是用來渲染情感或者突出搞笑,但同樣的一分多鍾,在視頻網站所上線的預告片,則被分成數個版本,用來對應每一個點擊背後用戶的個人資料。這樣,觀眾便會加入到生產的過程中,通過對觀眾偏好的快速處理,最終創造更適合於傳播的信息。
目前,數據調研公司參與電影推廣的過程,所做的仍然只是一個統計的工作,決策是在片方或者是公關公司,其實可以將決策機制與數據同樣進行細化,成為實時的互動,減少時間的損耗,提高電影推廣的效率。我們以前在電影的推廣中,常常會為如何照顧到大部分觀眾的興趣而頭疼,那麼換一種思路,用現有的觀眾數據進行群體的細分,給不同的觀眾群提供不一樣的信息,海納百川比光芒四射或許更符合當下社會化營銷的要義。
不過,這一切其實都只是理想化的願景,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電影產業目前仍然是處於一個極其原始的狀態。
僅從電影投資成本的角度來說,目前所公映的電影,平均投資約在3000萬人民幣以內,不足500萬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在不考慮通脹以及觀眾收入的情況下,只相當於北美70年代初期的水平。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很多議題其實都顯得比較空洞,因為拍腦袋做決策雖然有著莫大的風險,但畢竟成本很低。
2.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
近日,谷歌公布研發了一個准確率高達94%的電影票房預測模型,據其統計,電影相關的搜索量與票房收入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此票房預測模型正是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電影業的一個應用案例。此前,大獲成功的美劇《紙牌屋》也是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基於大數據投資拍攝的這部電視劇。隨著越來越頻繁地被提及,「大數據」是否能成為中國電影的新驅動?
「大數據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電影產品不同於其他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它的體驗性消費很難用一個數據去分析、前瞻。我認為,大數據就是在海量數據面前,用軟體上的技術分析,幫你把所有行為通過數據方式整理出來。但是這是基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的價值在於為你未來做什麼東西提供一些方向。所以說,數據分析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的價值,但是我認為其不能代替創作行為。
「大數據應預測未來」
大數據是我們所有的產品平台里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整個視頻行業大數據有三方面:用戶大數據、內容大數據、渠道大數據。在互聯網時代,這三大數據將融合在一起。現在由點擊量很高的原創網路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劇本,已經被證明有比較好的收視率,這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基於這三大數據,更好地用現在的數據預測未來?這在短時間內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學會洞察大數據是關鍵」
時代在變,消費者在變,我們要跟隨這種變化趨勢。萬達的電影院很早就已經開始變了,資料庫已成為我們重要的核心「礦藏」,到今年底建立會員資料庫達到600萬、AMC達到400萬。大數據能否發揮作用,取決於看到這個數據的人能不能通過大數據做事情。在信息、數據特別多的當下,如果沒有洞察之心或洞察之力,有可能被數據吞噬。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 如何驅動電影產業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3. 通過大數據和影視行業的案例,可以發現大數據具有哪些特點
大數據主要特徵有大量性、多樣性、高速性、價值性。
價值性是指海量數據中真正有價值的數據佔比非常低,即價值密度低。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型態,是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為載體,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與融合來驅動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數字化技術就是通過利用電子計算機軟硬體、周邊設備、協議、網路和通信技術,實現信息離散化表述、定量、感知、傳遞、存儲、處理、控制、聯網的集成技術。下表是其具體的應用領域介紹。
4. 姬煜彤:互聯網巨頭的壟斷與反壟斷規制
自從BAT等巨頭崛起後,我國互聯網行業鮮有在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上能夠獨立發展壯大的企業,即便有一些獨角獸企業,如滴滴、大眾點評等,其背後均有BAT的資本力量。(圖源:網路)
一、互聯網領域反壟斷已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
伴隨著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互聯網行業出現了以阿里巴巴、騰訊、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等為代表的一批經營雙邊甚至多邊市場的互聯網平台企業。在大數據時代,此類互聯網寡指搭頭主導的平台經濟模式正在使市場競爭在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即時通訊等不同維度上呈現出「加速競爭」和「固化板結」的反向發展態勢。[1]
在當前的環境下,傳統反壟斷法是否依然適用於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 科技 巨頭對平台數據壟斷會對市場競爭造成怎樣的損害,以及如何保持互聯網行業長期、 健康 和穩定的發展,已經成為超越單個國家和單一法律部分迫切需要解決的 社會 問題。
其中,曾參加2020年總統競選的伊麗莎白·沃倫曾表示,如果她當選美國總統,她將拆分亞馬遜、谷歌和臉書公司,以促進 科技 行業的競爭。目前她已擔任美國財政部長。
此外,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支持通過撤銷企業近期不斷合並小企業的方式,來拆分大 科技 公司,比如撤銷Facebook對Instagram的收購,希望藉此來確保未來能夠有更充分的競爭。
在歐洲,自2007年成功坐實微軟的壟斷行為以來,歐盟正持續加大對大型 科技 企業的監管力度,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大型互聯網平台所開展的調查,已經對谷歌公司做出了三項共計90億美元的反壟斷罰款。2020年12月1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數字市場法案》和《數字服務方案》兩項提案,正是歐盟在數字反壟斷領域和數字經濟發展上對 科技 巨頭的精準打擊。
在中國,過去十年間,奇虎360和騰訊互不兼容的「二選一」案件、順豐速運與阿里巴巴輪乎在客戶物流信息控制權上存有爭議、騰訊微信與華為的數據權利爭議等數據糾紛案例一再表明,各大平台的數據爭奪戰已呈愈演愈烈之勢。
對此,我國市場監臘逗悉管總局反壟斷局也將加強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工作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後疫情時代,隨著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的深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我國的互聯網反壟斷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2020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以線上業務及其對數據和演算法的使用為重點,對互聯網平台公司做了諸多規范,其中, 令許多用戶苦惱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捆綁交易,以及低價傾銷、拒絕交易等現象都被定義為壟斷。
二、互聯網壟斷的形成機理及其造成的競爭損害
與傳統行業壟斷不同的是,互聯網行業本身具備一定的自然壟斷屬性,它們的「規模效應」非常強大,互聯網巨頭展示的這種超級規模效應也被稱為「網路效應」,是互聯網行業快速成長及盈利的關鍵。例如,消費者熱衷於從淘寶上購物是由於淘寶天貓平台的商家很多,而商家們也願意在用戶多的平台上開店,平台用戶多則會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駐,以此類推。因此,隨著平台規模的變大,從買家和賣家免費獲得的數據會沉澱到平台上,讓平台能夠更精準地把買家和賣家撮合起來,這樣平台就會有更大的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數據的積累會對平台的消費者產生很強的黏性,在互聯網行業中,當消費者習慣了接受某項互聯網產品或服務,在價格及便捷性沒有太大差異的情況下,就不會輕易從一個系統轉換到另一個系統[2],因為用戶使用新產品需要付出轉移成本,例如學習新的操作方式等,只有當新的產品帶給消費者的價值大於轉移成本時用戶才會轉向新的產品。
因此,這種互聯網現象也被稱為「鎖定效應」,是網路消費者基於設備成本、更新成本的考慮,而對前期互聯網產品的路徑依賴,也即「用戶黏度」。更可怕的是,這種先發優勢一旦獲得確立,便會促使馬太效應中「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現象的出現,讓更小的競爭對手沒有插足的空隙。
實際上,前文所提到的互聯網企業規模的大小與互聯網壟斷對消費者的傷害和壟斷違法並無直接,但有間接的關系。如果互聯網巨頭運用其「規模大」的優勢抑制競爭、扼殺創新,它們的作用就是負面的。具體來看,互聯網巨頭壟斷導致的競爭損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互聯網巨頭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勢,實施不正當定價行為減損了消費者福利。 首先,從平台競爭方面考察,通過各種數字定價演算法的交叉運用,優勢平台可以在競爭對手價格變化發生之前就對價格威脅進行預警並做出反應,使其能夠以數據為依託在市場中形成關於價格競爭的結構優勢[3],從而精準地實施以打擊競爭對手為目的的掠奪性定價,迫使競爭對手退出市場。
其次,從消費者角度來分析,定價演算法能夠基於消費者的 歷史 瀏覽記錄、消費支付能力、瀏覽終端類別,甚至是性別年齡、所屬行業等進行多維度的綜合判斷後,可能會針對相同的商品或者服務,向不同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價格,有可能形成價格歧視,即通俗意義上講的「大數據殺熟」。例如,Orbitz對蘋果OSX用戶進行了「操縱」,使之訂購更貴的酒店,因為演算法認為蘋果用戶比普通PC用戶更加富有。[4]
由此可見,互聯網巨頭基於其演算法的設定,限制了行業間正常的價格競爭,並且直接減損了消費者福利。
二是互聯網巨頭沒有新創企業構成的競爭壓力,將會扼殺互聯網行業內創新發展的能力。 自從BAT等巨頭崛起後,我國互聯網行業鮮有在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上能夠獨立發展壯大的企業,即便有一些獨角獸企業,如滴滴、大眾點評等,其背後均有BAT的資本力量。[5]據統計,2018年全年,網路、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在傳媒文化領域投資11億、556億和152億元,分別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約15%、43%和17%。
BAT的文娛投資版圖共覆蓋132家公司,涵蓋傳媒、影視、漫畫、視頻、文學、出版等各個領域,構建起「大文娛」生態,幾乎全方位掌控了信息內容領域的產出渠道。騰訊視頻、網路愛奇藝、阿里優酷作為國內前三的視頻平台,幾乎壟斷了網路電視劇、網路大電影、網路綜藝的生產和傳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一些小企業為了獲得生存便生產出一系列色情、低俗的內容吸引流量。由此可見,互聯網壟斷導致的創新文化不正對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貽害無窮。
三是互聯網巨頭的市場擠出行為,降低了整體經濟的競爭力和活力。 從目前平台市場競爭的表現形式看,優勢平台不僅能夠迅速鎖定新業務市場的主導地位,還會以數據斷流為手段,試圖將競爭者擠出競爭市場。近年來,一些具有先發優勢的電商平台要求平台用戶進行「二選一」強制不兼容行為,以達到其對消費者用戶數據進行壟斷控制的目的。
此外,互聯網平台限制合作商戶與競爭對手從事交易。谷歌因為在線搜索廣告代理領域濫用市場優勢地位,在與第三方網站的合同中強加了限制性條款,阻止競爭對手將搜索廣告投放在這些第三方網站上,於2019年3月被歐盟罰款約14.9億歐元。[6]蘋果在IOS移動操作系統阻礙用戶從蘋果應用商店以外的任何來源下載應用程序,也已經被美國納入反壟斷調查對象。
三、應對互聯網巨頭壟斷的可行路徑
1. 重點從執法層面加強監管,制定數字化時代務實的反壟斷執法策略
目前,我國BAT等互聯網企業憑借著雄厚的資本和強大的實力,已經縱向滲透到各項商業服務中,破壞市場正常競爭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濫用壟斷行為屢屢發生,對此,我國的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需要積極作為,及時回應各方反映的問題並主動地對重要的壟斷風險問題進行調查,從而維護反壟斷執法的渠道暢通和必要的震懾力,並通過調查了解市場上的競爭狀態、消費者福利水平、行業壁壘情況等方面的實證證據。
事實上,歐盟已經提出,目前的反壟斷法框架足以為執法工作提供靈活的依據,但是這些法律中的既定概念、學說和方法論,需要加強市場執法調查才能進行解釋和完善。[7]
2. 在反壟斷體系中設定消費者舉報程序,同時增強創新型企業在反壟斷調查中的話語權
首先,我國應當建立消費者舉報機制,普及反壟斷必要性的宣傳,並教育消費者如何對壟斷行為進行舉報和維權,提高消費者訴商家反壟斷案件的成功概率。 我國可以進一步完善統一的舉報接收渠道,使互聯網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電話、簡訊等各種渠道舉報,其中網上舉報窗口依託國家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建設,消費者通過點擊設置在國家發改委門戶網站的相關鏈接,即可向相關主管部門反映問題。
其次,由於占據壟斷地位的互聯網巨頭們可能會利用自身構建的傳媒優勢,在公共輿論場以及專家研討會上發出有利於自身壟斷地位的言論,左右甚至干涉相關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調查。因此, 未來我國應當增強對中小型互聯網企業的意見聽取,特別是要增強受到壟斷危害的創新型企業在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調查中的發言權和話語權,以更好地計量互聯網巨頭市場壟斷的危害程度。
美國反壟斷機構就非常注重聽取遭受壟斷危害的企業的意見,2019年,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已向多家可能受到 科技 巨頭損害的公司發出提供信息的請求,委員會將根據有多少公司自願回應請求,來決定是否要發出傳票。
3. 優化數據流動分享機制,以「數據可攜帶權」撬動企業之間數據流動
反壟斷法對互聯網平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制屬於事後審查,通常會有滯後性,因此,我國可以借鑒歐盟國家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簡稱GDPR)中對數據資源進行干預和監管的相關規定。歐盟GDPR認為,「數據可攜帶權」是平台數據運用管理的重要規則。可攜帶權的設計初衷是對當前平台的「先發優勢」形成削弱,通過增強數據可移植性來為新進入平台增加競爭砝碼,使優秀的新進平台有機會獲得顧客的青睞,對市場競爭有一定的驅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國語境下借鑒與運用數據可攜帶權,需要結合具體場景,對企業與公共部門施加不同類型與程度的數據攜帶權。 因為數據可攜帶權的實現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確立通用的數據傳輸格式,如果一刀切地在整個行業實行,對於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合規成本較高,可能仍然導致其處於競爭劣勢地位。[8]因此,事先調研相關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情況,依此推行數據可攜帶原則才可能真正有利於公民權益與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3] 袁昊. 新興權利視域下互聯網平台數據壟斷的法律規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 科學版),2020(5):81-91.
[2]王賀. 互聯網平台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規制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20,(6):77-83.
[4] OTA上買的機票酒店就一定便宜嗎?[EB/OL].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234726.html,2017-4-10.
[5]方興東, 嚴峰. 中國互聯網行業壟斷行為復雜性、危害性和對策研究[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 科學版),2017(3):49-54.
[6] Ioannis Kokkoris. The Google Case in the EU: Is There a Case,The Antitrust Bulletin,Vol. 62,No. 2,May 2017,pp.313-333.
[7]周圍. 演算法共謀的反壟斷法規制[J].法學,2020 (1):40-59.
[8]楊東.個人數據該歸誰所有?[EB/OL].https://bigdat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laMc,2019-6-27.
本文系IPP獨家稿件。
作者:姬煜彤,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師。
5. 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歷史的特寫
日前,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歷史性地突破400億大關。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紅利,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不僅有市場的繁榮,也有對未來「黃金時代」的進一步期待。
中國電影今天的繁榮,跟中國持續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緊密相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在總結產業化改革經驗時,特別強調了樹立國有和民營一視同仁思想的作用。誠如所言,從好萊塢用《真實的謊言》敲開中國市場大門,到華誼兄弟等民營公司全面介入電影產業鏈,電影從過去的相對封閉和保守,變成了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行業。
自2003年全面推進電影產業化以來,不僅票房實現了從10億元到400億元的數十倍增長,更有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餘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的巨大成績。中國電影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
市場的繁榮帶動了投資的增長,也給中國電影作品拓寬了提高水平的空間。對於電影人來說,過去這些年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國產電影與進口片「共舞」,品種和品質都突飛猛進地發展;同時這也是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不少低水平的「爛片」,因強勢資本進入中國影院。正因為票房總量的打底,最近幾年電影評價不再「唯票房論」,欣賞水平與創作水平水漲船高,國產電影開始扎堆出現「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有調查顯示,國產電影觀賞性、思想性、傳播度三大指數均位於「比較滿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伴隨著《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國產電影引發的持續熱議,伴隨著《山河故人》等人文藝術片的意外火爆,自願為國產影片宣傳的「自來水」群體出現,成為肯定中國電影的最好評語。
展望未來,大數據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或許會產生更多促動效果。2015年之所以被稱為中國電影的「大數據」元年,標志性事件就是10月份廣電總局實時票房數據平台上線。官方權威數據統計開始做到每日更新,藝恩網、貓眼電影等一批專業網站提供的數據也日漸專業,再加上電子票務、網路大電影等一大批新興行業不斷涌現,整個影視行業的生態鏈都發生著重大變化。
有人說過,如果新型智能文明是土地,數據就是滋潤土地的河流。趨於透明完善的體系,體現出更多公平性和科學性,有助於更好實現製作決策的理性以及資本利用的高效。如今每一個觀眾的喜好,都可以通過電影評分系統傳遞給市場和創作方,未來的中國電影,唯有更貼近群眾、更承接地氣、更呼應市場,才能在更緊密的創作與傳播互動中,找到質、量齊飛的路徑。
可以說,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歷史的特寫。《一代宗師》里有一句經典台詞:「一念既出,萬山無阻」。今天的中國電影人就站在巨大風口,笑看風起雲涌,投入經濟轉型的時代潮流,再去贏得中國電影未來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6. 新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出哪些新趨勢
新媒體(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Goldmark)率先提出的。
新媒體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媒介特徵
(1)海量信息承載特徵
(2)碎片化信息傳播特徵
(3)虛擬化信息傳播環境特徵
( 4 ) 及時性信息傳播特徵
中國現狀
互聯網和移動增值作為新媒體最重要的兩個領域,在2007年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並保持超過40%的年均增長速度,各細分市場如網路游戲、B2B、網路教育、搜索引擎是目前盈利的主流,佔59%的市場比例。
2007年移動增值市場規模達到733億元,同比增長23%。2006年移動互聯網規模不到70億元,2007年達到1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70%,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騰訊、三訊門戶和空中網佔領先地位。
此外,在發展迅速的新媒體市場中,還有一類戶外電子屏廣告市場,2007年這塊市場規模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91%。
2007年,新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廣闊的市場與日漸凸顯的影響力,吸引資本大規模流入,營銷價值加強,國際化競爭加劇,整體產業向縱深挺進。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1]
7. 骨朵網路影視排行榜信息准確么
骨朵網路影視排行榜信息比較准確。
骨朵網綜榜單涵蓋了愛奇藝、樂視視頻、芒果TV、PPTV聚力、搜狐視頻、騰訊視頻、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除推出網綜榜單以外,骨朵媒體端也將對網路綜藝進行長期、持續性的關注,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與態度,以准確、詳實的數據為基礎,為大家提供網路影視及綜藝的追蹤報道。
2、全網播放量分析:提供單個項目在所有視頻平台的播放情況,包括具體平台播放量的分布及排行榜(每日與總體);過去7天、30天內,每天的播放情況,洞察播出趨勢一目瞭然。
3、海量項目查詢:可查詢全網任一網路劇、網路大電影、網路綜藝的基礎信息及播放數據,大中小網路影視項目的播出情況和趨勢,你想要的都在這里。
8. 國內電影大數據公司有哪些
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大數據公司有:
1、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擁有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更多是在搭建數據的流通、收集和分享的底層架構。
2、華為 華為雲服務整合了高性能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為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供專業穩定的IT基礎設施平台,近來華為大數據存儲實現了統一管理40PB文件系統
3、網路 網路的優勢體現在海量的數據、沉澱十多年的用戶行為數據、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領域的前沿研究。近來網路正式發布大數據引擎,將在政府、醫療、金融、零售、教育等傳統領域率先開展對外合作。
4、浪潮 浪潮互聯網大數據採集中心已經採集超過2PB數據,並已建立5大類數據分類處理演算法。近日成功發布海量存儲系統的最新代表產品AS130000。
5、騰訊 騰訊擁有用戶關系數據和基於此產生的社交數據,騰訊的思路主要是用數據改進產品,注重QZONE、微信、電商等產品的後端數據打通。
6、 探碼科技 探碼科技自主研發的DYSON只能分析系統,可以完整的實現大數據的採集、分析、處理。一直做的國外項目美國最大的律師平台、醫生平台和酒店、機票預訂平台的數據採集、分析、處理。將在國內推出一系列面向政務、企業的創新型大數據研究項目與合作,為各大企業提供高端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7、中興通訊 中興通訊推出的「聚焦ICT服務的高效數據中心整體服務解決方案」,可幫助運營商有效解決大數據時代建設IDC面臨的大部分問題,提升運營商ICT融合服務能力。
8、神州融 神州融整合了國內權威的第三方徵信機構和電商平台等信貸應用場景的徵信大數據,通過覆蓋信貸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頂尖風控技術,為微金融機構提供大數據驅動的信貸風控決策服務。
9、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XData大數據一體機可實現任務自動分解,並在多數據模塊上並行執行,全面提高了復雜查詢條件下的效率。
10、華勝天成
勝天成自主研發的大數據產品「i維數據」,頗具創新,近期又與IBM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涵蓋Linux on Power市場、智慧城市、存儲業務、管理服務、咨詢與應用管理服務。
國內做大數據的公司依舊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在已經有獲取大數據能力的公司,如網路、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以及華為、浪潮、中興等國內領軍企業,涵蓋了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以及數據安全等領域;另一類則是初創的大數據公司,他們依賴於大數據工具,針對市場需求,為市場帶來創新方案並推動技術發展。其中大部分的大數據應用還是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創公司當中探碼科技是一匹黑馬,擅長美國互聯網前沿技術,崇尚矽谷創業模式,自主研發有核心技術,曾開發並維護美國擁有上千萬用戶級的網站,並在網路數據採集,大數據解析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也將在國內推出一系列面向政務、企業的創新型大數據研究項目與合作,為各大企業提供高端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9. 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
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_數據分析師考試
截至7月28日,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創下首個50億元單月的票房新高。其中,票房前三甲《捉妖記》、《煎餅俠》、《大聖歸來》,貢獻了超過30億元的票房。從7月9日開始內地影市已經連續19天單日票房破億,其中有7天突破2億,2天突破3億。業內人士分析,今年,暑期檔票房預計大約能增加20%-30%,中長期來看,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點燃了國產電影信心,國內文化產業消費空間仍然很大。(7月30日搜狐財經)
這個暑期最火熱的東西,除了「酷暑」,還有「電影」。單從票房來看,國產電影確實迎來了「大數據」時代,這些票房遠超同時期的好萊塢電影,光鮮的數據背後是誘人的中國電影業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在筆者看來,「大數據」並不必然意味著「大時代」。
「大數據」是量的積累,「大時代」是質與量的優化組合。據搜狐財經報道,「截至目前,2015年度觀影人次超7億,而2014年度全年觀影人次為8.3億人次」,其中,僅僅一個7月份,累計票房已超50億元,觀影人次達1.44億人次。從數據中我們可以讀書這樣一些信息,一是國產電影業發展勢頭很猛,二是國內觀影人數越來越多,三是我們看到的只有數據。這么龐大的數據支撐,必然會形成量的優勢,而這是產生「大數據」的前提。確實,從暑期檔的幾部電影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的質量有了質的飛躍,但在前不久,我們還在吐槽國產電影爛片太多,何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突飛猛進了呢?筆者一向是以最善意方式的去理解一種現象,我寧願相信中國電影人的集體爆發,或者是靈光一閃,但至少這些電影的質量還是經得起檢驗的。
當然,「大數據」背後必然會有「濫竽充數」現象。高質量的電影捲走了票房,但一些粗製濫造、沒有邏輯的電影也跟著水漲船高,「大數據」帶來普天同慶,分些福利也無可厚非。但切莫主次顛倒,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是供不應求的,其實,真正供不應求是的「中國好電影」,從很多觀眾的口碑中可以得出,我們也會向爛片說「不」。電影從業者們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但前提是要拍出優質的電影,貨真價實才能形成長久的供求關系。
總體來說,我國電影業正在由「大數據」向「大時代」轉型,電影人不能被電影市場短暫火爆的局面沖昏頭腦,人們願意花錢去看電影,更多的是去看內涵。中國電影觀眾的「湊熱鬧」心態正在轉變,而這些轉變應該是電影人所要觀微到的。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而不是「見好就收」。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電影「大數據」應該擁抱「大時代」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10. 網路大電影的觀眾都是誰
隨瞎豎櫻著「網大」市場的成長和創作的「精品化」,觀眾構成也發生著快速的變化。以下將根據愛奇藝與騰訊視頻提供的平台「網大」觀眾數據,以及艾曼數據提供的網路大電影與院線電影觀眾的對比數據,對網路大電影的觀眾結構特徵進行分析。
一、性別構成:以男性為主
性別構成上,如下表1所示,2017年愛奇藝網路大電影有66%為男性觀眾,雖然較2016年的70%有所下降,但與中國網民整體構成相比,可以看出網路大電影仍更受男性觀眾喜愛。騰訊視頻的「網大」觀眾中有72%為男性觀眾,呈現出類似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