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控建設實務 企業內控建設應當以經營的效率與效果為主導目標,以財務報告可靠、資產安全與經營合規為三個保障目標,在此基礎上,建設實務將圍繞內控組織的設置與內控建設的五要素。 (1)內部控制組織 組織是體系運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內控組織包括董事會與經營層兩個層面,強調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實施是董事會的責任,並且下設審計(風險)管理專門委員會加強管理。此外,內控組織的設置特別強調經理層是企業內控建設的具體實施者與責任人,各經營管理部門按照職能歸口進行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實施。其中,是否設置專職的內控部門是企業界關注的焦點,通常的設置方式包括三種: 方式一:單獨設置內控部門。優點是有利於提高內控建設的初期推動效率,缺點是內控部門與經營管理部門割裂,未能很好地體現內部控制責任與經營管理責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類企業普遍應用,對於實體經濟體,通常不設置專職的內控部門。 方式二:由內部審計部門牽頭負責內控工作。優點是待體系初建完成且運行平穩後,內部審計作為內控的監督部門,可以立足於公司整體牽頭協調各部門定期進行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並且持續完善內控體系的建設。缺點是國內企業內審部門往往人才匱乏,在內控建設的初期獨立當此重任可能力不從心。 方式三:在內部控制建設集中期設立內部控制建設辦公室,該辦公室從各主要部門抽調人員專職從事內控體系建設工作,待體系正式運行時,辦公室解散,人員歸位到各經營管理部門,且牽頭職能也歸位至內審部門。此方式的優點是可以集中各部門力量完成內部控制的體系化建設,待體系平穩運行後,相關人員回到經營管理部門的骨幹崗位上,有利於促進各經營部門對內部控制體系的理解,有利於內控與經營管理的融合。實踐表明,對於管理基礎弱的實體經濟企業,採取方式三的內控推行效果較佳。 當然,組織的設置沒有一定之規,企業應當依據自身的特點設置內部控組織,明確相關的管理責任。 (2)內部環境的診斷與完善 內部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建設與運行的載體,企業在建設內部控制機制時,首先要診斷與完善內部環境。一方面,內部環境的完善可以為控制活動的設計與運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內部環境的診斷可以加強控制活動與內部環境的匹配性,有利於控制活動的順暢運行。 通常,內部環境的診斷與完善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治理結構、機構設置、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其中,機構設置、權責分配與內部審計的定位三個方面必須先行完善,後續的控制活動設計與運行才會順暢。治理結構、人力資源政策與企業文化三個方面,可以伴隨控制活動的運行同步完善。 (3)動態的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體系化建設的重要表現,是後續內控措施設計的重要依據。根據成本效益原則,企業應當針對評估的重要風險強化內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風險。對於次要風險,企業應當簡化控制活動與流程設計,承擔相關的風險,體現經營的效率與效果為主導目標的內控建設理念。 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辨識與風險評估兩個階段。在風險辨識階段,企業應當圍繞內部控制目標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不確定性因素,辨別企業風險並進行分類,形成企業的風險管理庫。通常,企業的風險可以劃分為戰略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財務風險與法律風險五類,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在風險評估階段,企業應當運用二維風險評估坐標圖,從破壞性與發生頻率兩個維度評估風險,並將風險點界定為重大風險、中風險與低風險。企業應當依據行業特點與目標設置等確定風險評估的標准,評估標准應當注意定量與定性標准相結合。 在實務中我們強調,處於不同行業的企業,或是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或是同一企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風險評估結果各不相同。為此,企業應當至少每年評估一次風險,及時發現新環境、新業務帶來的新風險,動態地調整風險評估結果,進而動態地調整控制活動規范,讓原本靜止的內控制度動起來,始終踏上企業發展的節奏。 (4)控制活動的設計 控制活動是內控體系實施的核心要素,企業在規范控制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形成內部控制政策與程序手冊(下簡稱內控手冊)。 企業在設計控制活動時,應當樹立與經營管理活動相融合的設計理念,首先界定企業的控制活動循環,然後將內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動中,完善經營管理活動的制度流程設計,形成企業的內控手冊。內控手冊分模塊設計,每一模塊一般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管理目標。圍繞內部控制的目標,企業在設計內控手冊時,首先應當明確控制活動的管理目標。例如采購付款循環,其管理目標應當包括保障物資供應、提高采購效率、降低資金佔用、控制采購成本、保證核算準確等。 第二,管理機構及職責。該部分將控制活動涉及的組織及職責清晰界定,以確保後續流程運行的順暢性。 第三,授權審批矩陣。該部分應當明確控制活動涉及的所有許可權在董事會、經理層與各職能部門間的劃分,並且明確各級審批責任。 第四,控制活動要求。該部分一般以制度文本的形式書寫,明確控制活動各控制環節的內控要求,作為相關經營管理流程設計的基礎。 第五,比照上述幾部分,各經營管理部門應當重新梳理與完善業務流程,針對關鍵風險點強化控制措施,確保組織職責、授權審批、內控要求落實到經營流程中,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 在內控手冊的設計過程中,特別強調與企業現有的經營管理活動相融合的設計理念,切忌脫離原有制度流程設計孤立的內控手冊,以避免實務中業務部門仍參照原有流程、內控手冊則束之高擱的現象。 (5)信息與溝通貫穿始終 信息與溝通是指在內控建設中,保證在恰當的時機讓恰當的崗位獲取適當的信息。信息與溝通的設計應當貫穿於內部環境、風險評估與控制活動的始終,例如風險評估報告的報告程序,控制活動中的控制文檔設計,都體現了信息與溝通要素的建立與健全。 (6)內部監督手段。 內部監督置於五要素之末,是內控管理閉環的體現。為此,內部監督也可以視為五要素之首,是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要素持續完善的基礎。內部監督手段包括風險預警、內部評價與績效考核,三者缺一不可。 風險預警是較新的管理工具,通過預警指標的報告與跟蹤,可以突破企業傳統的內部審計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運用現代企業高效的信息集合手段,幫助管理層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提煉關鍵信息,捕捉企業易於忽略或是下級管理者企圖隱瞞的臨界數據,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防範風險。風險預警系統的設計包括選擇指標項、設定臨界值、跟蹤分析報告與修正臨界數據四項工作。企業應當結合自身的行業特點與管理重點設定風險預警指標,並且逐步積累臨界值。 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是基本規范的要求,也是管理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評價手段完善的關鍵是建立評價標准與評價流程,明確內控缺陷的認定標准,規范評價報告。 此外,績效考核強調將內部控制建設與運行的有效性納入企業的績效考核, 以促進內控體系的實施。
2.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包括哪些內容是什麼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包括的內容是:強化大數據技術產品研發,深化工業內大數據創新應用,促進行容業大數據應用發展,加快大數據產業主體培育,推進大數據標准體系建設,完善大數據產業支撐體系,提升大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指以數據生產、採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進行的相關經濟活動稱為大數據產業,目前我國的大數據產業體系已初具雛形,大數據系統體系的發展建設有利於全面提升我國大數據的資源掌控、技術支撐和價值挖掘各方面的能力,加快我國稱為數據強國的步伐,同時有利支撐著我國成為製造強國、網路強國的建設工作。
(2)大數據體系建設擴展閱讀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發展原則:
創新驅動、應用引領、開放共享、統籌協調、安全規范。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發展目標:
技術產品先進可控、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體系繁榮發展、支撐能力不斷增強、數據安全保障有力。
3.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城市現狀圖、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各項專業規劃圖及近期建設規劃圖
4.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1)內部控制組織
組織是體系運行的基本保障。其中,是否設置專職的內控部門是企業界關注的焦點,通常的設置方式包括三種:
方式一:單獨設置內控部門。
方式二:由內部審計部門牽頭負責內控工作。
方式三:在內部控制建設集中期設立內部控制建設辦公室,該辦公室從各主要部門抽調人員專職從事內控體系建設工作,待體系正式運行時,辦公室解散,人員歸位到各經營管理部門,且牽頭職能也歸位至內審部門。
(2)內部環境的診斷與完善
(3)動態的風險評估
(4)控制活動的設計
內控手冊分模塊設計,每一模塊一般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管理目標。
第二,管理機構及職責。
第三,授權審批矩陣。
第四,控制活動要求。
第五,比照上述幾部分,各經營管理部門應當重新梳理與完善業務流程,針對關鍵風險點強化控制措施,確保組織職責、授權審批、內控要求落實到經營流程中,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
(5)信息與溝通貫穿始終
(6)內部監督手段。
5. 如何建設一個落地的農業大數據體系
從最初的出發點,農業大數據是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氣象和土地等數據集成天氣、病蟲害、成長監測等到種植管理計劃中,並能夠進行作物產量和生長趨勢預測;
從標准化農場的規模化和自動化產業運營的角度,農業大數據是可以結合自動化農機、IoT的智慧農業等進行輔助決策分析;
通過大數據分析和預測,可以進行農產業的產品創新和垂直市場的深入開發;
通過大數據來支撐農產品的品質控制和種植生產等數據與農產品零售和食品零售的數據交換和追溯;
基於大數據來進行農業的一二三產的價值鏈整合,誰先掌握更多的大數據誰更容易建立產業鏈的首發優勢;
通過豐富和全面的大數據來支撐農產品品牌的打造和IP化;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農業的大數據而大數據是沒有用的,一定要結合農業的實際應用場景來採集、利用和演算法分析,也就是要讓「量」大的大數據變成「厚實」應用場景的大數據。
現在的農業大數據大多是從數據源入手,比如天上的衛星遙感、地下的土地設備等,但缺少實際的農業應用場景,導致數據很難直接進行價值轉化落地,農業的大數據不只是天上的、地下的能夠解決,更關鍵是地面部隊,地面推進。農機,也沒有實現標准化和規模化的農場或者基地,而農場和農產品的交易平台也沒有完全實現,這就意味著農業大數據的道路還很漫長。
6. 如何構建大數據體系
一.數據搭建
建立自己的數據收集規范,形成一定的數據採集、篩選、分析等相應的制度
二.數據報表可視化
對數據進行標准化的配置,形成可視化的報表系統
三.產品與運營分析
對平台的各個角色建立全方位的用戶畫像,對行為進行數據跟蹤,對數據挖掘分析,建立漏斗模型,流動模型,用戶細分等模型。
四.精細化產品運營
對產品制定自動獲取數據制度,用數據跟蹤產品的生命周期,對數據進行細分,做到針對性運營
五.數據產品
藉助第三方數據獲取的渠道,形成數據化產品,提供數據化的依據
7.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技術模型控制、適應傳統管理工作需求 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在得出了業務資源及關系模型和業務資源許可權控制模型後,再結合機關單位辦公實際,梳理傳統管理工作需求,把機關單位的傳統管理工作、規章制度通過技術模型的形式固定了。還有像傳統的規章制度中對文件傳閱控制、處理規定等,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就通過查詢授權功能在技術上實現。提煉標准模型在創新的業務核心模型基礎上,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為了保障業務核心模型的有效實現和規劃,再提煉了業務標准模型。統一資料庫結構設計 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通過數據標准規范,統一了各子系統的數據結構標准,從數據底層實現了標准統一,為各子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數據整合提供了統一結構基礎。統一系統和基礎信息資源分類 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通過統一各業務及應用子系統之間的系統和基礎信息資源分類,實現了信息資源支撐的統一,從而為各子系統之間的數據關聯相互交換提供了統一數據基礎。業務數據標准化保障了業務模型在數據層次的統一,確保了業務模型數據標准。統一主界面布局與統一應用層次 在業務數據標准統一基礎上,為了確保業務核心模型在電子技術實現後的規范和方便應用,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又創新實現了系統布局和展示層的標准,還可以為應用層次劃分標准,從而方便用戶對系統的規范使用。制定設計模型創新了業務核心模型,提煉了業務標准後,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針對各種辦公業務資源,從業務工作的實際出發,結合實踐經驗,又創新制定了基於業務核心模型基礎上的業務設計模型,業務設計模型的創新又在於歸納可復用各業務功能模塊上面。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中,業務設計模型的創新在於提煉可復用各業務功能模塊。以往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塊不清晰,系統建設雜亂無章,很多建設工作重復,這不僅僅耗費了大量資金,而且不利於系統的長遠發展和推廣應用。新一代電子政務系統從建設的實踐中,從功能模塊層提煉出了可復用的各業務功能模塊,以方便系統的繼續發展和建設,局部見圖2
8. 大數據系統體系建設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1)內部控制組織抄
組織是體系運行的基本保障。其中,是否設置專職的內控部門是企業界關注的焦點,通常的設置方式包括三種:
方式一:單獨設置內控部門。
方式二:由內部審計部門牽頭負責內控工作。
方式三:在內部控制建設集中期設立內部控制建設辦公室,該辦公室從各主要部門抽調人員專職從事內控體系建設工作,待體系正式運行時,辦公室解散,人員歸位到各經營管理部門,且牽頭職能也歸位至內審部門。
(2)內部環境的診斷與完善
(3)動態的風險評估
(4)控制活動的設計
內控手冊分模塊設計,每一模塊一般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管理目標。
第二,管理機構及職責。
第三,授權審批矩陣。
第四,控制活動要求。
第五,比照上述幾部分,各經營管理部門應當重新梳理與完善業務流程,針對關鍵風險點強化控制措施,確保組織職責、授權審批、內控要求落實到經營流程中,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
(5)信息與溝通貫穿始終
(6)內部監督手段。
9. 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對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你認為具體應該怎麼做
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對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認為具體應該築牢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底座。
構建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有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於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大數據中心體系不僅是數字設備的託管空間體,更是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科技承載體,是數字技術自主創新所必需的算力底座。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16年~2020年,我國算力規模平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數字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GDP增長0.2個百分點。可以說,算力「地基」夯實與否,關繫到數字經濟這座「大廈」能否巍然屹立。
二是有利於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能夠推動構建國家數據資源體系,提升信息資源國家控制力,打造我國在全球數字經貿中數據資源配置的能力優勢;能夠健全數據治理和流通體系,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數據融合開放,加快釋放數據價值。
三是有利於推動「雙碳」戰略實施。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不僅明確提出PUE和綠電佔比等碳減排指標演進要求,更藉助數據中心集群化、「東數西算」等建設路徑,重點推動算力基礎設施能效優化以及與綠色能源的融合發展,構建低碳綠色的高質量算力服務體系,並進一步釋放體系建設給全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綠色價值。
四是有利於加快數據中心產業的轉型發展。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一方面能夠驅動數據中心集約化、綠色化、均衡化發展,另一方面構建了含數據中心、網路、雲、AI、安全等多個要素的基礎設施體系,是傳統數據中心的升級版,是新基建的發展典範。
10. 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保障體系建設包括哪些
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保障體系建設,包括法規、網路可信體系等方面。《專意見》稱,到2020年,屬建成國家醫療衛生信息分級開放應用平台,實現與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醫療、醫葯、醫保和健康各相關領域數據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統籌區域布局,依託現有資源建成100個區域臨床醫學數據示範中心,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范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健康醫療大數據相關政策法規、安全防護、應用標准體系不斷完善,適應國情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模式基本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新業態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