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數據時代下高中數學教學探討論文
大數據時代下高中數學教學探討論文
摘要: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為教育教學的創新以及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分析大數據的相關概念,然後對大數據時代下的歷棗高中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以及應用進行研究,以此來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高中數學;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增加了知識獲取的途徑,也改變了傳統的學科教學方式,對促進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推進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高中數學教師要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對現存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突出數學教學的時代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既能夠獲得相應的知識,還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高中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從而促進高中數學學科的健康發展。下面本文將對其進行詳細論述。
1大數據相關概念
第一,大數據概念。數據是知識的來源,也是信息的一種記載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數據數量不斷增多,對數據進行記錄、測量以及分析的范圍也就不斷擴大,這標志著人類已經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大數據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理解,多數學者都是從宏觀上對大數據概念進行定義的,即用新的處理模式提高數據出來的執行力,洞察能力以及海量信息的優化能力。大數據具有數據信息量大、種類多種多樣、真實性以及實效性強等特點。
第二,大數據分析概念。大數據分析簡單來說就是要對大規模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而對這些龐大的數據資源進行分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和總結出這些數據中存在的規律以及模式,然後再利用數據的動態性特徵去預測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
2大數據時代下高中數學教學方式的應用
2.1利用大數據轉變教師的教學角色
第一,應用大數據技術為教師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機會。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弊端逐漸顯現,不僅體現出了與現代社會的不適應,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因此,在大數據時代,教師要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例如合作鏈爛液探究、個性化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使學生不再死板地接受學習內容,而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教師教學角色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對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集合」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結合學生的差異性,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後設計不同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如:①用什麼對集合進行表示?可以用一個元素表示集合嗎?集合與元素之間有什麼關系呢?②集合都有棚物哪些特徵呢,結合具體題目進行判斷。之後,小組之間對研究結果進行互相交流。再後教師設計突出本節課重點的習題,給學生鍛煉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同的學生組織到一起集思廣益,互相幫助,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還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角色,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第二,應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下,教師過於側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忽視對學生的了解,導致教學針對性不強,影響教學效果。通常情況下,教師對學生了解是通過考試以及隨堂測試的形式進行側面分析,但這種分析得出的結果並不準確。但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技術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挖掘,然後根據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同時教師利用網路技術能夠對學生的興趣點和薄弱點進行准確判斷,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吻合,突出數學教學的針對性。
2.2利用大數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一,應用大數據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下,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甚至一味地向學生進行知識傳輸,殊不知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影響數學學科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利用大數據技術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數學課堂的內容,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慾望,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來。大數據技術的具體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平台設計預習內容,然後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平台自己完成教師布置的習題,教師之後可以藉助大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這樣教師在授課之前就能夠找到學生學習的弱點以及難懂點。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學生在「函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後了解到學生易錯點和薄弱的地方,之後據此設計相應的課程教案。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能夠根據教師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進行學習,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應用大數據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科教學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性的提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課後知識鞏固與習題練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以往學生通常都是靠手抄錯題的形式進行習題糾錯和解答的,這種方式取得的效果並不顯著,一是浪費了較多的學習時間,二是形式枯燥,學生學習自主性不高,在整理之後查漏補缺效果也不好。所以在此環節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為學生的課後自主學習提供平台。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將學生之前做好的試卷或者解答過程的問題輸入到計算機系統當中,之後學生通過網路進行問題的下載和解答,以便於學生對問題進行查漏補缺。這種方式相比於傳統的糾錯形式,具有實時性的特徵,有利於學生對糾錯內容進行更好的掌握。
第三,應用大數據開展分層式的教學形式。目前我國多數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採取的都是班級統一上課的教學形式,模式單一固定,缺乏創新性,不僅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影響學生的個性發揮,進而影響學生的潛能的挖掘。「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學思想,所以在大數據環境下,教師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採取分層式教學的方式,結合每個學生的差異性,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思想、能力以及身心發展上都具有差異性,所以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性開展分層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層次化的學習需求,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應用創新型的教學模式,也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
2.3利用大數據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量和知識信息不斷擴大,學生能夠接觸和學習到的內容也不斷增多,所以教師要利用網路信息技術,在網路上搜集和整理更多的學習資料和信息,然後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進行這些信息的分析和處理,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在大數據環境下,學生也能夠利用網路技術自行進行數學資源的獲取,不斷豐富自身的學習的內容,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簡化。另外,在大數據環境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教學服務,引導學生養成善於開發和應用數據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數據的獲取,這也能夠為教師教學互動的開展提供針對性,促進師生間的共同進步。例如:在學習「數列」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網路自己進行課前的預習,對數列這節課的知識有個簡單的認識,並能夠對基本的知識點以及概念進行理解。之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將教學知識點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在課程結束之後,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設計的隨堂測試問題進行解答,然後對錯題進行整理。這種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大數據技術的利用與開發能力,對拓寬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關鍵作用。
2.4利用大數據為家長提供教育平台
家庭在學生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但以往的高中數學教學對家庭教育並不重視,家長沒有廣泛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去,而學校也沒有為家長提供更多學習教育的機會,除了每次家長會之外,教師其他時間很少能見到家長,也就很少能參與學生的學習。但大數據時代,網路技術的應用為家長與學校教育的溝通提供了很寬廣的平台,家長可以通過固定的軟體進行賬號的綁定,然後隨時對自己家孩子的上課以及課後情況進行了解,進而更好地了解學生近期的表現情況。同時,家長也可以利用這些軟體與教師進行交流,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了解,與教師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互動。使家長能夠更好地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數量不斷增多,網路技術的應用越發廣泛,在此種環境下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不僅有利於創新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大數據促進學科教學效果提升的目的。高中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同時數學也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門學科。所以在大數據時代,教師要利用好大數據信息,發揮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不斷改善自身的教學角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加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等,使學生在大數據環境下能夠養成樂於學習的好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推動高中數學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孟越飛.大數據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8(1):22.
;『貳』 大數據在教育中應用領域有哪些
有針對教師管理信息化的。
一是建立教師管理信息化體系。以教師系統為支撐,逐步實現教師系統與相關教育管理服務平台的互通、銜接,建立健全覆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及廣大教師的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教師管理信息化體系,為加快推進教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形成教師隊伍大數據。依託教師系統,實現各級各類教師信息的「伴隨式收集」,為每位教師建立電子檔案,建立統一高效、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全國教師基礎信息庫。同時,高效採集、有效整合教師系統及相關教育管理服務平台生成的教師信息,形成教師隊伍大數據。
三是優化教師工作決策。將教師隊伍大數據作為教師工作決策的基礎支撐和重要依據。對大數據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的關聯分析、融合利用,評價教師隊伍發展狀況、找准教師隊伍發展問題、研判教師隊伍發展趨勢、確定教師隊伍發展重點,提升教師工作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是提升教師隊伍治理水平。積極推進教師系統及相關教育管理服務平台與教師工作的深度融合,逐步推進教師管理方式重構、教師管理流程再造,實現教師管理過程精細化、治理工作精準化,優化教師管理核心工作,不斷提升教師管理服務水平。
有專門的文章,如果有需要,可以留下信箱。
『叄』 大數據與教育的結合,體現在哪些方面
可以說自從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之後,大數據分析成為了許多行業的獨門秘籍版。
如果說問權大數據與教育的結合,那麼更多的就是體現在數據分析方面。
像我們機構在用的什麼書,什麼雲,染什麼的,還是染書什麼的。
專屬的MA系統,大數據實時監測,高性能實時計算引擎,讓數據分析更實時,更靈活和高效;簡單高效的數據分析工具,不懂技術也能玩轉數據;為網站的精細化運營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進而有效提高企業的投資回報率。
在數據化學員管理方面,學員數據報表分類匯總,精細化學員檔案管理;招生專屬CRM,將學員線索掌握在企業手裡,有效提高轉化,減少客戶流失;報班選課,結課批量操作、一鍵完成,讓教學運營管理形式形成,完成閉環。
可以說,大數據的應用,方便的教育管理,更是便捷了教育工作。
『肆』 大數據對教學的影響
大數據對教學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隨著硬體的高速革新化與軟體的高速智能化,大數據時代也對高校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數據就其性質來說,不是產品,也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有人將「大數據」形象地比喻成21世紀人類探索的新邊疆,是以高度發達的信息網路技術為支撐,所呈現出的巨大數據信息,當然包括伴生的相關處理技術。大數據是近年來繼雲計算、物聯網後的新技術熱點。
大數據具有4V特性,包括海量的數據規模(Volune)、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Velocity)、多樣的數據類型(Variety)和巨大的數據價值(Value)。而就數據的實用價值,IBM認為還應具有第五個V特徵,就是真實性(Veracity),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數據信息真實性的好處不言而喻,對教育領域來說,更是最基本的要求與保障。要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巨大資源為教育服務,教師的選取和甄別手段更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數據的真實性在一定方面上制約著教師教的內容和學生學的內容。
大數據時代給傳統的教育提出了挑戰,由於自身特點,它給教育提出了教育對象的個性化發展、教育方式的變革、教育觀念的開放化、管理的科學化等要求,更有利於素質教育的開展。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實時性強和價值多元等特性,因此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只有關注人的多樣化發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然而,與此相矛盾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為了便於管理和保證教學效果,教師最有效也最輕松的方式就是以標准化來要求每一位同學,表現於統一的教材、統一的作業、統一的考核和對學生單一的評價方式上,這不僅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長此以往,更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視域,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大數據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要想利用信息時代的數據更好地應用於教育,必須變革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還要更好地掌握學科前沿的動態信息,更好地利用數據的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充實學習內容,提升教學水平。以「慕課」和「小微課」平台的問世為廣大學生所熟悉和利用,豐富和發展了在線教學模式,這更需要教師不斷調整,告別傳統的授業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術為手段和平台,成為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
除了促進個性化發展、豐富學習內容和提高學習效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更有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傳統的教師通過面談、電話交流、家訪及其他同學側面反映和憑借工作經驗判斷學生心理特徵等方式,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和測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對以前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解決方式進行歸納和總結,這種體察方式不僅更理性,還可進一步對未來的心理狀況進行有效預測,能促進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還能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能力。
大數據背景下,不僅革新教育理念,對高等學校的管理也提供了新思路。高等學校的信息化進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包括教師和學生信息、學籍和成績信息、注冊與選課信息等,利用大數據技術管理這些信息,對幫助學校資源管理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將會產生極大的便利。目前,高等學校的信息化系統正不斷發展完善。除數據管理、校園網路和遠程教育系統外,還發展了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數字化校園等,如何對這些系統產生的大量信息進行系統分析,在信息化背景下建設優質高校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教學管理、學習行為、教學評估等,均受到大數據的影響。
在教育領域如何利用大數據及其相關技術促進教育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作為教育人士,我們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緊緊握住時代的脈搏,更好地服務於教育。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對教學的影響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伍』 應對大數據教師當有「轉化」思維
應對大數據教師當有「轉化」思維
教育信息化帶來了教與學方式的深刻變革,大數據等新技術已經與教師教育產生深度融合,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助推教師教育教學全方位變革與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也取得了教育界的共識。很多學校將課堂作為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的主陣地,通過信息化手段對教師進行課堂觀察、數據採集和分析,得出測評結果,然後制定相應的提升措施,不斷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主動自覺目前,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改變了以往單純憑借個人價值觀和個人經驗的聽評課方式,實現了基於數據證據鏈的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診斷與分析:這種方法首先對教師的教學模式、講授、提問、理答方式、師生對話等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和關鍵因素進行觀察,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大數據採集和記錄,然後進行基於大數據證據鏈的綜合分析與評價,指出本次課堂教學的特徵、優缺點等,或者會給教師一份課堂大數據分析報告作為反饋。對於教師而言,閱讀一份課堂觀察大數據報告的文本不難,而真正發揮大數據的作用,將從中抽離出的結論反向「落地」,使之進入課堂教學的操作層面,實現大數據與教學實踐之間的融通,從而將大數據變成教師反思教學行為的依據、開展課堂變革的線索、改進和提升教學水平的抓手,為學校內涵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性資源,則需要教師建立起數據「轉化」的思維。目前,信息化手段被廣泛應用於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等領域,對大數據的轉化、把握和利用已是無可迴避的大趨勢。面對這一挑戰,教師要在大數據轉化的三個環節形成自覺:首先是大數據輸入的自覺,即教師需要有一定的「數商」,即能對大數據敏感,並能進行大數據收集、分析等輸入的自覺;其次是大數據加工的自覺,即在大數據輸入之後,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將大數據與教學實踐進行有效勾連,並將大數據轉化為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的自覺;最後是大數據輸出的自覺,即在教學經驗、成果等的表達、推廣層面,教師需要自覺形成有數據、有依據、有證據地進行表達的習慣,使數據化表達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的常態。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行動邏輯和實踐載體無論是從大數據到教學實踐還是從教學實踐到大數據的轉化,都暗含著各自的轉化邏輯。如,課堂教學觀察大數據是以一定的教學、評價等理論模型作為依據和行動邏輯,將教師直觀的、具體的、生動的、感性的課堂教學行為以一種高度抽象、概括和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同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數據,也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依託教學領域的各種理論或實踐智慧,生成關於教學模式、講解、提問、理答方式、師生對話等大數據的轉化策略、方式、效果及評價。教師需要一定的載體,才有可能將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轉化落地。從一個教學過程的全景來看,大數據轉化有三個載體:教學設計。對大數據進行轉化的一度解讀在教學設計階段。即教師在進行教學行動之前,根據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自身教學風格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大數據精準地定位一個教學設計的優勢、短板主要困難和障礙以及和沒有大數據做依據的教學設計之間的差異,從而規劃好下一步行動的「藍圖」。教學過程。對大數據進行轉化的二度解讀在教學過程階段。即教師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一定的策略、方法將從大數據中提取到的信息與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導入、講解、提問、理答、對話等環節相互作用,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教師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課堂現場生成的大數據加以識別和提取,並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利用和創造,將其轉化為新的大數據。教學反思。對大數據進行轉化的三度解讀在教學反思階段。即教師要對自己基於大數據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即通過前後數值的對比,分析自身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效果等通過大數據的引領所產生的變化,對哪些是預期變化,哪些是生成性變化進行判斷;對哪些因素和細節通過大數據的幫助由抽象變得具體、由模糊變得清晰、由不準確變得准確等進行記錄。反思之後,教師還要能夠帶著這樣的反思和改進措施進入下一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形成不斷依靠大數據來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循環。教師要有大數據轉化的理性判斷使用信息化手段對課堂教學進行大數據收集和分析處理,是教育通過與技術的結合來推動自身改革和創新的進步表現。可以預測,這種半智能化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還會持續擴大和深入。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教師在擁抱這種技術手段的時候,也要對其保持理性,保持批判,盡量做到有「理」有「限」有「度」。大數據使用的「理」。「理」就是不單就數據談數據,而是同時注重把握大數據背後的原理或理念。每一套大數據的產生,都建基於一定的原理或理念模型,而這些模型產生的背景、條件和核心要素等,有可能和當下的應用環境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使用大數據的時候,要努力追求做到不但知其「術」——能讀懂大數據,更知其「道」——能把握大數據背後的原理和理念,從而更加智慧和靈活地使用大數據。大數據使用的「限」。「限」就是為大數據的使用范疇劃定邊界。任何一種工具的開發都是針對某一種特定的對象,因此,每一種工具的適用性都是有限的,教師需要對測評方法與測評對象的適切性保持清醒的認知。大數據作為一種測評方法,適合何種性質的學科、何種類型的教學都需要教師進行審慎的判斷。大數據使用的「度」。「度」就是理性看待大數據手段的工具價值,不過度倚重數據。以大數據為代表的量化測評方法只是眾多教學測評手段中的一種。盡管這種方法因其精準性、直觀性等優勢在當前學校課堂中得到相當廣泛的應用,但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涉及教學技術、教育價值、師生心理變化等顯性、隱性要素交相作用的過程,教師依然要重視傳統質性測評方法的價值和作用,使二者有機結合,共同促進教學品質的提升。
『陸』 如何利用大數據及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師教學
無論你是在千禧年出生,還是在嬰兒潮時期降臨這個世界,今日的課堂與我們兒時的課堂相比,已經非常不同。
今日的小孩一上學就有平板電腦或者筆記本電腦,很多小孩拿到電腦時甚至還不能識字。一些國家為了讓學生適應基於電腦的標准化測試,要求二年級的學生必須具備每分鍾輸入60個單詞的能力。現在的小孩上學前就已經有姓名、住址、出生日期、醫學和行為記錄等數字記錄。
在課堂上應用技術和大數據的設想已經成為現實,並且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發展,快到我們都無法預測未來幾年內孩子們接受的規范教育將會變成怎樣。這是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大數據的又一證據。但當這個事情發生在我們孩子的教育上時,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形成反饋閉環和大數據在教育中的益處
就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地方一直都是形成反饋閉環。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學生嘗試去解決問題。從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行為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理解了哪些內容,以及哪些內容是不理解的,然後再基於此對教學行為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樣的,學生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這個閉環在一對一或者是師生人數比率較低的情況下,非常有效,但是當學生數量過多,同時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存在差異之時,要想創建這種有效的閉環就變得異常困難。這時大數據和技術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任何一名教師都可以帶著學生學一門課程,但是要做到對每個學生具體的問題進行精準定位,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尤其是在班級學生數量較大的情況下。一家名為Knewton的大數據公司開發了鋒顫一個數字平台,該平台分析了幾百萬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過程,並基於這一分析來設計更加合理的測試題目和更加個性化課程目標。最近,該公司與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建立了合作關系,開發出了K-12階段的個性化數學課程,同時還與法國創業公司Gutenberg Technology一道,開發了智能數字教科書。
簡單來說,這些課程和教科書能夠適應每個學生的差異。該程序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判斷當前的題目的難度是否過大,是否太容易,還是剛剛好?然後,基於判斷實時的改變題目的難度。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控制學習進度,而不會受到周圍其他學生的行為的影響。然後,系統會給教師一個反饋,告知哪個學生在哪個方面有困難,同時給出全班學生的表現的整體分析數據。
那麼,這種教學方法有什麼缺點嗎?
大數據教育的阻礙
與其它所有使用大數據的應用一樣,在教育中使用大數據也有人表示出不理解和擔憂。人們最常擔心的問題就是數據泄露,而且這種事情已經發生過了。2009年的時候,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學區由於疏忽,將18000名K-12階段學生的姓名、住址、出生日期和完整的社旁基嫌保號碼暴露在了一個不安全的伺服器上,而且整個過程持續了數月。
人們的另一個擔憂是,這些數據會像以前學校曾經使用的神秘的「永久性檔案」一樣,一直伴隨學生的整個教育生涯。畢竟,一個學生在小學時被標記為「搗蛋鬼」,並不運手代表他上了中學之後還是「搗蛋鬼」,反而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但是,由於他的數字檔案里依然標記其為「搗蛋鬼」,學校當局和老師可能會基於這個過去的評價來對待已經改變的學生,這顯然不合適。
另外一些團體還擔心,這些學生的數據將被用於商業營銷。理論上講,學校和大數據軟體開發商確實可以在特定的領域,向學生精準投放個性化廣告。或許,學生寫了一篇關於棒球的論文,然後就會收到關於當地棒球比賽的門票廣告。
教師角色的轉變
所有涉及數據的領域,從財經到零售業都會遇到這些擔憂和阻礙,但是在教育領域使用大數據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教師角色的轉變。隨著越來越多的技術和數據應用投入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應該隨之發生轉變,即由教學角色向數據驅動的管理角色轉變。然而,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
優秀的教師選擇成為教師,主要是因為他們熱衷於教育學生。他們喜歡看到學生理解了一個問題之後,兩眼放光的樣子。他們也喜歡學生沉浸在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釋放出的熱情。不幸的是,這些優秀的教師對於讓演算法接管這一切感到不樂意,他們也不願意做一些數據輸入和管理工作,雖然這一切或許最終都能幫助學生走向卓越。
因此,大數據和技術或許並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葯。我相信,我們應該開發出一些應用來輔助優秀的教師進行教學,而不是用大數據和數據分析替代他們。最終,理解和應用數據及其分析過程,將像在其他行業一樣,讓學生和教師都從中獲得益處。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用數據記錄和分析學生在課堂上的一切表現嗎?還是我們應該保持傳統教學方式,讓大數據靠邊站?
『柒』 利用大數據教師在課前可以做什麼
利用大數據教師在課前可以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採集學生預習數據;進行學情分析。
教育大數據的本質是對教豎兆師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信息進行的數據量化,它的產生讓教學從量的擴張轉到質的變革。在傳統教學時代,教師教學決策通常依據理論指導的演繹法和經驗總結的歸納法。
根據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教學決策可分為教學前的計劃決策、教學中的互動決策、教學後的評價決策。教師依據學情,對課前、課中及課後依據技術手段搜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研判和加工並決定接下來的教學決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行為。
在教育大數據的驅動下,對不同階段採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探究教師教學的過程,實現課堂教學與教育大數據的融合,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決策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
『捌』 大數據對教育教學的作用
數據(data),一般而言是指通過科學實驗、檢驗、統計等方式所獲得的,用於科學研究、技術設計、查證、決策等目的的數值。通過全面、准確、 系統地測量、收集、記錄、分類、存儲這些數據,再經過嚴格地統計、分析、檢驗這些數據,就能得出一些很有說服力的結論。大規模、長期地測量、記錄、存儲、 統計、分析這些數據,所獲得的海量數據就是大數據(big data)。在製作大數據時,需要嚴格的方案設計、變數控制和統計檢驗等,不然所獲得的大數據就是不全面、不準確、無價值或價值不大的。
在教育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數據成為教學改進最為顯著的指標。通常,這些數據主要是指考試成績。當然,也可以包括入學率、出勤率、輟學率、升學 率等。對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來說,數據應該是能說明教學效果的,比如學生識字的准確率、作業的正確率、多方面發展的表現率——積極參與課堂科學的舉手次數, 回答問題的次數、時長與正確率,師生互動的頻率與時長。進一步具體來說,例如每個學生回答一個問題所用的時間是多長,不同學生在同一問題上所用時長的區別 有多大,整體回答的正確率是多少,這些具體的數據經過專門的收集、分類、整理、統計、分析就成為大數據。
分析大數據助力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成為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的流行詞彙,教育逐漸被認為是大數據可以大有作為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有人大膽地預測大數據將給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大數據技術允許中小學和大學分析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考試分數到職業規劃等所有重要的信息。許多這樣的數據已經被諸如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之類的政府機構儲存起來用於統計和分析。
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路在線教育和大規模開放式網路課程橫空出世,也使教育領域中的大數據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專家指出,大數據將掀起新的教育革命,比如革新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與方法。
教育領域中的大數據分析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成績優異的學生對學校、對社會、以及對國家來說都是好事。學生的作業和考試中有一系 列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我們常規的研究所忽視。而通過分析大數據,我們就能發現這些重要信息,並利用它們為改善學生的成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與此同時,它還能 改善學生期末考試的成績、平時的出勤率、輟學率、升學率等。
『玖』 什麼是大數據時代職業教師應該怎麼做
隨著大數據時代出現有人曾這樣預言,隨著MOOC、微課、PK學堂等基於網路的教學形式的出現,我們這些中小學教師弄不好是會下崗的。這是不是危言聳聽呢?
對此,我們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我想說的是,當下這個「大數據」環境,究竟會給我們中小學教師帶來怎樣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又將如何應對?一言以蔽之,也即是說: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我們准備好了嗎?
在今天學生利用網路完成作業已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因為他們本就是網路世界的原住民。50後、60後充其量只是網路世界的移民而已。問題是,原本也是原住民,至少是最初的移民的90後、80後、70後的中小學教師居然對網路背景下的學生知識的來源也缺乏清醒的認識,恐怕所謂「可能會下崗」的言論就不再是危言聳聽了。
我們要明白的是,大數據時代下,教師在知識層面將無任何優勢,當學生面對網路這個巨大的知識海洋,老師的半桶水完全失去了意義。老師存在的意義就是在知識和能力之間構造一座橋梁,這個橋梁叫做訓練。所以說,未來教師的有可能的體育教練型的,需要為學生制定一對一的訓練計劃。
大數據背景下,作為教師基本功的閱讀、命題的能力早已經慢慢地弱化了。梭羅如果再世,恐怕會發出人們不只是發明了工具,更讓自己成了工具的工具的感慨了。這是教師站在「人」的屬性意義上,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尷尬。
荒蠻時代人們的知識主要來自生活,來自自然與社會;慢慢的,人們學會了書寫,有了書籍,於是書籍成了人們知識的來源;再往下,出現了老師,有了學堂,人們的知識,就從老師和課堂那裡來了。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有了無線電、收音機、電視、電腦、網路之後,人們知識來源的渠道就越來越多了。於是幻燈機、收音機、錄音機、電視、電腦、網路、電子白板、微格教學技術一撥一撥地走進了教室,也一撥一撥地離開了教室。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到今天,有了MOOC、微課、翻轉課堂、在線課堂,尤其是出現了智能手機後,學生的知識,再不必完全依賴書本、教師或課堂了。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圈和自媒體的出現,使得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更便捷了。
學習方式的變化勢必帶來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變化。可悲的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的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技術,還停留在農耕時代,甚至原始時期:一味地拼時間,游題海,上班簽到,下班簽走,上班期間還有沒完沒了的巡查、通報。管理者更多地將精力轉移到備課筆記檢查、推門聽課、教學質量分析(其實就是開會表揚和批評)上了。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老師們呢,也不得不將精力放在了應付這些檢查和考核上,很少有人還有精力用於研究學生、教材、課堂上,更不要說研究教育了。同時,作為教師基本功的閱讀、命題的能力早已經慢慢地弱化了,我們幾乎尷尬地陷入了一個離開了參考資料和電腦網路就無法進行教學的境地了。
在這個網路社會,一方面我們獲得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支離破碎的。單就閱讀而言,我們的閱讀已經沒有了深度,我們的閱讀更多的是「淺閱讀」式的。微博不就是一句一句的嗎?而且,這一句一句還往往是沒有聯系的,就是那最長的一句也超不過七十字——試問:即便是這一句,我們又有多少人、多少時候能耐著性子慢慢推敲呢?寫的人一般不會,看的人更不會。我們關注的是搶人眼球的犀利的另類的詞語,於是標題黨出現了。
這樣的情形下,教師和學校還是知識的權威和殿堂嗎?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教師如何做教師?
大數據背景下的教師要走進網路
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許多情況下是要藉助網路技術的。比如在線教育、PK學堂(國內首創競賽式學習平台,好玩刺激、激發興趣,高效快捷,成就名師,線上學習從PK學堂開始),作為一種教學形式,我們在設計製作的時候,重要的恐怕不只是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並藉此來影響學生的學習理念和生活觀念。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走進網路,關注網路上與我們所教學科有關的甚至沒有關聯的新動態、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否則,我們這些移民跟那些原住民的溝通是會發生阻滯的。即便是「屌絲」、「打醬油」、「油菜花」之類的網路詞語,看起來膚淺的東西,但如果我們不走進網路,我們在原住民面前就永遠只可能是一隻「菜鳥」,即便是這樣低層面的東西,我們如果一無所知,也是會影響我們的教育行為與學生的具體情況的匹配的。
另一個方面,我們必須盡可能從台前走到幕後,從屏前面走到屏後去。我們如果真想要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展示,我們就得走進幕後,給他們以實實在在的幫助與支持,或是默默的支持。所謂「從台前走到幕後」,即盡量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你成為他的幫助者,影響者。而「從屏前面走到屏後」強調的則是課程的開發與設計。
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早已經不是知識的控制者了,在許多知識面前我們甚至已經落在學生後面一步,幾步了。我們的優勢或許就只有閱歷和經驗了,然而,這正是學生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們最需要的。或許我們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東西就在這里,僅此而已。
『拾』 大數據時代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哪些支持
大數據時代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
1
打破「小樣本」的限制,特殊教育理論建構的跨越式發展將為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全新的參照。由於特殊教育教師的人數比較少,專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專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積累比較少,相對自身的發展,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對教育質量的訴求和需求卻是直線上升,兩者之間的落差要遠遠大於普通教育。然而,特殊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學生個體間和個體內部的差異比較大,這一特點導致特殊教育基礎研究只能以小樣本或個案的方式開展,極大地限制了特殊教育理論發展的速度,也制約了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客觀性。大數據時代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利用所有數據,而不再僅僅依靠一小部分數據」。這一轉變將會把特殊教育的理論建構帶入到「樣本=總體」時代,每個特殊學生的學習過程、每個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學過程將超越「樣本」的局限,使特殊教育理論建構更快速、更准確、更系統,這將為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提升提供接近特殊兒童發展實際的一套理論框架和實踐證據,從而使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真正滿足特殊兒童發展的需要。
2
專業學習將突破時空限制,打破等級制的藩籬,讓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學習進入「全民化」的時代。專業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由於特殊教育教師人數少、分布比較分散,導致日常的學習局限在某個狹小的區域里,與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教師的學習機會和資源都比較缺乏。相對普通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實踐操作的時間更多,相對而言,用於專業學習的時間被大大限制。大數據時代,數據收集及挖掘技術的運用,讓每個特殊教育教師都將成為專業理論建構的貢獻者,在海量的專業學習資源面前也都將獲得平等的機會,這些新的變化將促使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潛力逐步得到解放,並最終形成專業等級界限模糊、學習全民化的局面。
3
特殊教育教師自組織的發展狀態成為可能。自組織普遍存在於自然界,於人類社會,是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重要機制。教師的專業發展究其實質是使教師所從事的教育由無序向有序、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在傳統的特殊教育發展中,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受到「等級制」的制約,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受到壓抑,再加之特殊教育效果不易彰顯,特殊教育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自覺水平比較低,這種狀態又反過來制約了整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推動力。教師專業發展必須要關注到個體的需求,大數據時代的專業資源海量積累和有序呈現,以及數據挖掘技術的參與,將會更好地滿足個體的需求,當每個特殊教育教師都能根據教育服務對象的需求,獲得相關的專業支持的時候,教師的專業積極性將得到滿足,專業發展的成就容易得到彰顯,每個特教教師能在自身的工作里體驗到更多平等和價值感,這會增加特教教師對美好教育的嚮往,進而喚醒教師內在的教育潛能,促使教師在教育改革中實現專業發展。
4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將在行業內部真正實現。目前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評價囿於信息的不共享,只能在局部范圍內開展,導致行業內部無法形成公認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方法,這樣的局面極大地阻礙了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會改變這一現狀,教育數據的採集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並且非結構化數據所佔比例越來越高,所有人的教育實踐過程將被納入大數據系統中,在專業團體內部經過資源的選擇過程,將會出現淘汰和優化的局面,而此過程會將會把更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更符合社會情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優選出來,這種大數據下的評價機制,並沒有很明確的標准和方案,卻是最有效的評價機制。
三
四招助推大數據時代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
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政策框架的搭建、社會氛圍的營造、專業自治的提高、學習方式的轉變都是影響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大數據時代,如何利用好技術革新帶來的契機,使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積極應對,未雨綢繆。
1
政策機制層面。大數據之所以能有誘人的價值,就在於數據的量足夠大,達到可以直接獲得總體的參數,但如果這些數據不能被准確收集、及時共享,大數據也將無從談起。特殊教育教師群體數量雖然不大,但由於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個性化的數據積累量也是非常大的,制定專門政策,打破數據壁壘,教師個體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形成數據共享,才能真正產生大數據,數據內部的價值才能被聚集和挖掘出來。當然,在大數據平台的建設中要提高數據的可信度,教育信息特別是特殊兒童的信息必須要准確才能具有參考的價值,否則將無法突破教育中個案教育的狀態,甚至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有,要確保大數據平台能持續為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動力,以大數據為基礎,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同時,需要制定信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特殊教育領域大數據的規范使用。
2
基礎設施層面。大數據時代是相對傳統的數據收集而言的,不僅體量巨大,更是信息的價值的巨大。要獲得如此大量的數據,必須要有數據收集的渠道和平台。這就要求我們順應大數據的發展趨勢,建立大數據獲取、分析和應用的平台,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的數據收集網路,建立數據分析中心和連接點,確保數據能被完整快速收集,同時數據能經過整理、挖掘,變成可視化的數據群,為特殊教育教師獲取所需教育信息、形成科學的決策提供支持。
3
專業文化層面。大數據時代是一種趨勢,不可阻擋。我們要從現在開始著手建設數據文化,樹立三種觀念:客觀、准確、及時。要在特殊教育領域提倡這些觀念。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數據意識和數據素質,掌握數據收集、分析、呈現、共享的基本技能,做大數據時代特殊教育專業知識的積極使用者和分享者。要做到這些,必須從現在開始,在培養特殊教育人才的高等院校進行積極的宣傳、推動,更為重要的是要在特教學校開始推進此項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要提倡用數據說話,讓數據開始深入人心。對於新進入的教師要設立門檻、確定目標,對於數據的分析能力要作為基本素質。當然,在特殊教育教師中推動數據文化時,也要注意不要讓過去界定未來,不要讓數據束縛人們對未來發展的認識和探索。
4
技術人才儲備。在大數據時代,誰能擁有大數據IT基礎設施人才,擁有大數據的深度分析人才,擁有大數據分析結果的運用管理人才,誰就占據了未來競爭的主動地位。大數據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技術的產物,當其運用在特殊教育領域,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的時候,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就被提上日程。專業技術人員的主要任務在於建設和維護特殊教育相關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做好數據安全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