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數據分析架構需權衡四要素
大數據分析架構需權衡四要素
通過提供對更廣泛信息集的訪問,大數據就可以為數據分析師和業務用戶產生分析見解提供一臂之力。成功的大數據分析應用程序會揭示某些趨勢和模式,以此來為決策制定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會指出新的創收機會和讓企業領先於他們的商業競爭對手的方法。但首先,企業往往需要增強他們現有的IT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據管理流程以支持大數據架構的規模和復雜性。
Hadoop系統和NoSQL資料庫已經成為管理大數據環境的重要工具。不過,在很多情況下,企業利用他們現有的數據倉庫設施,或是一個新老混合的技術來對大數據流入他們的系統進行管理。
無論一個公司部署什麼類型的大數據技術棧,有一些共通的因素必須加以考量,以保證為大數據分析工作提供一個有效的框架。在開始一個大數據項目之前,去審視項目所要承擔的新數據需求的更大圖景顯得尤為關鍵。下面來讓我們檢視四個需要加以考量的因素。
數據准確性
數據質量問題對於BI和數據管理專業人士來說一定不陌生。很多BI和分析團隊努力保證數據的有效性並說服業務使用人員去信任信息資產的准確性和可靠性。作為個性化分析庫而得以廣泛使用的電子表格或電子報表軟體可以對數據中信任缺乏的問題加以彌補:在Excel中存儲和操作分析數據的功能為支持自助分析能力創造了環境,但可能不會激發其他用戶對結果的自信心。數據倉庫與數據集成和數據質量工具一起,能夠通過為管理BI和分析數據提供標准化流程來幫助樹立信心。但是,由於不斷增加的數據容量和更廣泛多樣的數據類型,特別是當涉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混合時,就會對一個大數據的實施增加難度系數。建立評估數據質量標准以及對它們進行升級以處理那些更大、更多樣數據集,對於大數據實施的成功和分析框架的使用是至關重要的。
存儲適用
數據倉儲的一個核心要求是處理和存儲大數據集的能力。但並不是所有數據倉庫在這方面都滿足要求。一些是針對復雜查詢處理進行優化,而其他的則並非如此。並且在許多大數據應用程序中,相較於事務系統,由於添加了非結構化數據還有數據的創建和收集增速迅猛,用Hadoop和NoSQL技術增強數據倉庫就成為必要。對於一個希望獲取並分析大數據的組織來說,光有存儲容量是不夠的;而重要的部分在於將數據置於何處才是最佳的,這樣數據就可以轉化為有用信息並為數據科學家和其他用戶所利用。
查詢性能
大數據分析依賴於及時處理和查詢復雜數據的能力。一個很好地例子就是:一家公司開發了一個數據倉庫用來維護從能源使用計收集到的數據。在產品評估過程中,某供應商的系統有能力在15分鍾內處理七百萬條記錄,而另一家則在相同時間內可以處理最高三十萬條記錄。能否識別正確的基礎設施來支持快速的數據可用性和高性能查詢就意味著成功還是失敗。
穩定性
隨著許多組織中數據量和數據種類的增長,大數據平台的建立需要有對未來的考量。必須提前考慮和求證正在進行評估的大數據技術是否能夠進行擴展,以達到不斷向前發展的需求所要求的級別。這便超出了存儲容量的范疇,將性能也包含了進來,對那些從社交網路,感測器,系統日誌文件以及其他非事務源獲取數據作為其業務數據擴展的公司來說尤為如此。
分析多樣而復雜的數據集需要一個健壯且富有彈性的大數據架構。在籌劃項目時通過對這四個因素進行考量,組織可以確定他們是否已經擁有能夠處理如此嚴苛大數據的分析程序亦或是需要額外的軟硬體以及數據管理流程來達到他們的大數據目標。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分析架構需權衡四要素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❷ 做一個大數據項目一個團隊一般如何分工的
今年我們項目組剛好入手一個教育大數據的項目,我們是研究一些教育大數據,從中挖掘出一些跟教育相關的因果關系一達到對這些數據進分析、處理,並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改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質量的目的。我們項目組當時分組情況如下:信息採集組、數據清洗組、數據融合組、數據挖掘組、數據可視化組。
根據每組的名稱很好理解,信息採集組主要是通過網路爬蟲來採集數據,當然還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採集數據;數據清洗組主要就是把一些無效的臟數據找出來剔除或者替換,任務量其實很大,因為爬來的數據臟數據量很大,這個組的工作周期一般很長,任務也很重;數據融合組主要就是把爬來的課程信息把相似的歸類,有上下級關系的就按照子類父類的關系列好,這一組的工作非常不好完成,目前我們做的融合效果不算好,想融合好算是一個難點。數據挖掘組就是拿到可用的數據之後通過數據挖掘演算法,去研究之前設定好的影響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主要的分類演算法有決策樹、貝葉斯分類、基於規則的分類、神經網路、持向量機 、懶惰學習演算法中的K-最近鄰分類和基於案例的推理等演算法;數據可視化組顧名思義就是把數據挖掘組的成果可視化展示,這樣可以直觀的看到數據之間的關系,並利用數據分析和開發工具發現其中未知信息的處理過程。
❸ 大數據架構師崗位的主要職責概述
職責:
1、負責大數據平台及BI系統框架設計、規劃、技術選型,架構設計並完成系統基礎服務的開發;
2、負責海量埋點規則、SDK標准化、埋點數據採集、處理及存儲,業務數據分布存儲、流式/實時計算等應用層架構搭建及核心代碼實現;
3、開發大數據平台的核心代碼,項目敏捷開發流程管理,完成系統調試、集成與實施,對每個項目周期技術難題的解決,保證大數據產品的上線運行;
4、負責大數據平台的架構優化,代碼評審,並根據業務需求持續優化數據架構,保證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
5、指導開發人員完成數據模型規劃建設,分析模型構建及分析呈現,分享技術經驗;
6、有效制定各種突發性研發技術故障的應對預案,有清晰的隱患意識;
7、深入研究大數據相關技術和產品,跟進業界先進技術;
任職要求
1、統計學、應用數學或計算機相關專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2、熟悉互聯網移動端埋點方法(點擊和瀏覽等行為埋點),無埋點方案等,有埋點SDK獨立開發經驗者優選;
3、熟悉Hadoop,MR/MapRece,Hdfs,Hbase,Redis,Storm,Python,zookeeper,kafka,flinkHadoop,hive,mahout,flume,ElasticSearch,KafkaPython等,具備實際項目設計及開發經驗;
4、熟悉數據採集、數據清洗、分析和建模工作相關技術細節及流程
5、熟悉Liunx/Unix操作系統,能熟練使用shell/perl等腳本語言,熟練掌握java/python/go/C++中一種或多種編程語言
6、具備一定的演算法能力,了解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演算法工具使用,有主流大數據計算組件開發和使用經驗者優先
7、熟悉大數據可視化工具Tableau/echarts
8、具有較強的執行力,高度的責任感、很強的學習、溝通能力,能夠在高壓下高效工作;
職責:
根據大數據業務需求,設計大數據方案及架構,實現相關功能;
搭建和維護大數據集群,保證集群規模持續、穩定、高效平穩運行;
負責大數據業務的設計和指導具體開發工作;
負責公司產品研發過程中的數據及存儲設計;
針對數據分析工作,能夠完成和指導負責業務數據建模。
職位要求:
計算機、自動化或相關專業(如統計學、數學)本科以上學歷,3年以上大數據處理相關工作經驗;
精通大數據主流框架(如Hadoop、hive、Spark等);
熟悉MySQL、NoSQL(MongoDB、Redis)等主流資料庫,以及rabbit MQ等隊列技術;
熟悉hadoop/spark生態的原理、特性且有實戰開發經驗;
熟悉常用的數據挖掘演算法優先。
職責:
1、大數據平台架構規劃與設計;
2、負責大數據平台技術框架的選型與技術難點攻關;
3、能夠獨立進行行業大數據應用的整體技術框架、業務框架和系統架構設計和調優等工作,根據系統的業務需求,能夠指導開發團隊完成實施工作;
4、負責數據基礎架構和數據處理體系的升級和優化,不斷提升系統的穩定性和效率,為相關的業務提供大數據底層平台的支持和保證;
5、培養和建立大數據團隊,對團隊進行技術指導。
任職要求:
1、計算機相關專業的背景專業一類院校畢業本科、碩士學位,8年(碩士5年)以上工作經驗(至少擁有3年以上大數據項目或產品架構經驗);
2、精通Java,J2EE相關技術,精通常見開源框架的架構,精通關系資料庫系統(Oracle MySQL等)和noSQL數據存儲系統的原理和架構;
3、精通SQL和Maprece、Spark處理方法;
4、精通大數據系統架構,熟悉業界數據倉庫建模方法及新的建模方法的發展,有DW,BI架構體系的專項建設經驗;
5、對大數據體系有深入認識,熟悉Kafka、Hadoop、Hive、HBase、Spark、Storm、greenplum、ES、Redis等大數據技術,並能設計相關數據模型;
6、很強的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迅速掌握業務邏輯並轉化為技術方案,能獨立撰寫項目解決方案、項目技術文檔;
7、具有較強的內外溝通能力,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8、機器學習技術、數據挖掘、人工智慧經驗豐富者優先考慮;
9、具有能源電力行業工作經驗者優先。
職責:
1.參與公司數據平台系統規劃和架構工作,主導系統的架構設計和項目實施,確保項目質量和關鍵性能指標達成;
2.統籌和推進製造工廠內部數據系統的構建,搭建不同來源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能夠為公司運營診斷、運營效率提升提供數據支持;
3.負責數據系統需求對接、各信息化系統數據對接、軟體供應商管理工作
5.根據現狀制定總體的數據治理方案及數據體系建立,包括數據採集、接入、分類、開發標准和規范,制定全鏈路數據治理方案;深入挖掘公司數據業務,超強的數據業務感知力,挖掘數據價值,推動數據變現場景的落地,為決策及業務賦能;
6.定義不同的數據應用場景,推動公司的數據可視化工作,提升公司數據分析效率和數據價值轉化。
任職要求:
1.本科以上學歷,8年以上軟體行業從業經驗,5年以上大數據架構設計經驗,熟悉BI平台、大數據系統相關技術架構及技術標准;
2.熟悉數據倉庫、熟悉數據集市,了解數據挖掘、數據抽取、數據清洗、數據建模相關技術;
3.熟悉大數據相關技術:Hadoop、Hive、Hbase、Storm、Flink、Spark、Kafka、RabbitMQ;
4.熟悉製造企業信息化系統及相關資料庫技術;
5.具備大數據平台、計算存儲平台、可視化開發平台經驗,具有製造企業大數據系統項目開發或實施經驗優先;
6.對數據敏感,具備優秀的業務需求分析和報告展示能力,具備製造企業數據分析和數據洞察、大數據系統的架構設計能力,了解主流的報表工具或新興的前端報表工具;
7.有較強的溝通和組織協調能力,具備結果導向思維,有相關項目管理經驗優先。
職責:
1.負責產品級業務系統架構(如業務數據對象識別,數據實體、數據屬性分析,數據標准、端到端數據流等)的設計與優化。協助推動跨領域重大數據問題的分析、定位、解決方案設計,從架構設計上保障系統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安全性、高時效性、分布式擴展性,並對系統質量負責。
2.負責雲數據平台的架構設計和數據處理體系的優化,推動雲數據平台建設和持續升級,並制定雲數據平台調用約束和規范。
3.結合行業應用的需求負責數據流各環節上的方案選型,主導雲數據平台建設,參與核心代碼編寫、審查;數據的統計邏輯回歸演算法、實時交互分析;數據可視化方案等等的選型、部署、集成融合等等。
4.對雲數據平台的關注業內技術動態,持續推動平台技術架構升級,以滿足公司不同階段的數據需求。
任職要求:
1.熟悉雲計算基礎平台,包括linux(Ubuntu/CentOS)和KVM、OpenStack/K8S等基礎環境,熟悉控制、計算、存儲和網路;
2.掌握大型分布式系統的技術棧,如:CDN、負載均衡、服務化/非同步化、分布式緩存、NoSQL、資料庫垂直及水平擴容;熟悉大數據應用端到端的相關高性能產品。
3.精通Java,Python,Shell編程語言,精通SQL、NoSQL等資料庫增刪改查的操作優化;
4.PB級別實戰數據平台和生產環境的實施、開發和管理經驗;
5.熟悉Docker等容器的編排封裝,熟悉微服務的開發和日常調度;
6.計算機、軟體、電子信息及通信等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5年以上軟體工程開發經驗,2年以上大數據架構師工作經驗。
職責描述:
1、負責集團大數據資產庫的技術架構、核心設計方案,並推動落地;
2、帶領大數據技術團隊實現各項數據接入、數據挖掘分析及數據可視化;
3、新技術預研,解決團隊技術難題。
任職要求:
1、在技術領域有5年以上相關經驗,3年以上的架構設計或產品經理經驗;
2、具有2年以上大數據產品和數據分析相關項目經驗;
3、精通大數據分布式系統(hadoop、spark、hive等)的架構原理、技術設計;精通linux系統;精通一門主流編程語言,java優先。
崗位職責:
1、基於公司大數據基礎和數據資產積累,負責大數據應用整體技術架構的設計、優化,建設大數據能力開放平台;負責大數據應用產品的架構設計、技術把控工作。
2、負責制定大數據應用系統的數據安全管控體系和數據使用規范。
3、作為大數據技術方案到產品實現的技術負責人,負責關鍵技術點攻堅工作,負責內部技術推廣、培訓及知識轉移工作。
4、負責大數據系統研發項目任務規劃、整體進度、風險把控,有效協同團隊成員並組織跨團隊技術協作,保證項目質量與進度。
5、負責提升產品技術團隊的技術影響力,針對新人、普通開發人員進行有效輔導,幫助其快速成長。
任職資格:
1、計算機、數學或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5—20xx年工作經驗,具有大型系統的技術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相關的實踐工作經驗。
2、有分布式系統分析及架構設計經驗,熟悉基於計算集群的軟體系統架構和實施經驗。
3、掌握Hadoop/Spark/Storm生態圈的主流技術及產品,深入了解Hadoop/Spark/Storm生態圈產品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場景。
4、掌握Mysql/Oracle等常用關系型資料庫,能夠對SQL進行優化。
5、熟悉分布式系統基礎設施中常用的技術,如緩存(Varnish、Memcache、Redis)、消息中間件(Rabbit MQ、Active MQ、Kafka、NSQ)等;有實踐經驗者優先。
6、熟悉Linux,Java基礎扎實,至少3—5年以上Java應用開發經驗,熟悉常用的設計模式和開源框架。
崗位職責:
1、負責公司大數據平台架構的技術選型和技術難點攻關工作;
2、依據行業數據現狀和客戶需求,完成行業大數據的特定技術方案設計與撰寫;
3、負責研究跟進大數據架構領域新興技術並在公司內部進行分享;
4、參與公司大數據項目的技術交流、解決方案定製以及項目的招投標工作;
5、參與公司大數據項目前期的架構設計工作;
任職要求:
1、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本科以上,5年以上數據類項目(數據倉庫、商務智能)實施經驗,至少2年以上大數據架構設計和開發經驗,至少主導過一個大數據平台項目架構設計;
2、精通大數據生態圈的技術,包括但不限於MapRece、Spark、Hadoop、Kafka、Mongodb、Redis、Flume、Storm、Hbase、Hive,具備數據統計查詢性能優化能力。熟悉星環大數據產品線及有過產品項目實施經驗者優先;
3、優秀的方案撰寫能力,思路清晰,邏輯思維強,能夠根據業務需求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
4、精通ORACLE、DB2、mySql等主流關系型資料庫,熟悉數據倉庫建設思路和數據分層架構思想;
5。熟練掌握java、R、python等1—2門數據挖掘開發語言;
6。熟悉雲服務平台及微服務相關架構思想和技術路線,熟悉阿里雲或騰訊雲產品者優先;
7、有煙草或製造行業大數據解決方案售前經驗者優先;
8、能適應售前支持和項目實施需要的短期出差;
崗位職責:
1、負責相關開源系統/組件的性能、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深度優化;
2、負責解決項目上線後生產環境的各種實際問題,保障大數據平台在生產上的安全、平穩運行;
3、推動優化跨部門的業務流程,參與業務部門的技術方案設計、評審、指導;
4、負責技術團隊人員培訓、人員成長指導。
5、應項目要求本月辦公地址在錦江區金石路316號新希望中鼎國際辦公,月底項目結束後在總部公司辦公
任職要求:
1、熟悉linux、JVM底層原理,能作為技術擔當,解決核心技術問題;
2、3年以上大數據平台項目架構或開發經驗,對大數據生態技術體系有全面了解,如Yarn、Spark、HBase、Hive、Elasticsearch、Kafka、PrestoDB、Phoenix等;
3、掌握git、maven、gradle、junit等工具和實踐,注重文檔管理、注重工程規范優先;
4、熟悉Java後台開發體系,具備微服務架構的項目實施經驗,有Dubbo/Spring cloud微服務架構設計經驗優先;
5、性格開朗、善於溝通,有極強的技術敏感性和自我驅動學習能力,注重團隊意識。
職責描述:
1、負責大數據平台框架的規劃設計、搭建、優化和運維;
2、負責架構持續優化及系統關鍵模塊的設計開發,協助團隊解決開發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3、負責大數據相關新技術的調研,關注大數據技術發展趨勢、研究開源技術、將新技術應用到大數據平台,推動數據平台發展;
4、負責數據平台開發規范制定,數據建模及核心框架開發。
任職要求:
1、計算機、數學等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
2、具有5年及以上大數據相關工作經驗;
3、具有扎實的大數據和數據倉庫的理論功底,負責過大數據平台或數據倉庫設計;
4、基於hadoop的大數據體系有深入認識,具備相關產品(hadoop、hive、hbase、spark、storm、 flume、kafka、es等)項目應用研發經驗,有hadoop集群搭建和管理經驗;
5、熟悉傳統數據倉庫數據建模,etl架構和開發流程,使用過kettle、talend、informatic等至少一種工具;
6、自驅力強、優秀的團隊意識和溝通能力,對新技術有好奇心,學習能力和主動性強,有鑽研精神,充滿激情,樂於接受挑戰;
❹ 五種大數據處理架構
五種大數據處理架構
大數據是收集、整理、處理大容量數據集,並從中獲得見解所需的非傳統戰略和技術的總稱。雖然處理數據所需的計算能力或存儲容量早已超過一台計算機的上限,但這種計算類型的普遍性、規模,以及價值在最近幾年才經歷了大規模擴展。
本文將介紹大數據系統一個最基本的組件:處理框架。處理框架負責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計算,例如處理從非易失存儲中讀取的數據,或處理剛剛攝入到系統中的數據。數據的計算則是指從大量單一數據點中提取信息和見解的過程。
下文將介紹這些框架:
· 僅批處理框架:
Apache Hadoop
· 僅流處理框架:
Apache Storm
Apache Samza
· 混合框架:
Apache Spark
Apache Flink
大數據處理框架是什麼?
處理框架和處理引擎負責對數據系統中的數據進行計算。雖然「引擎」和「框架」之間的區別沒有什麼權威的定義,但大部分時候可以將前者定義為實際負責處理數據操作的組件,後者則可定義為承擔類似作用的一系列組件。
例如Apache Hadoop可以看作一種以MapRece作為默認處理引擎的處理框架。引擎和框架通常可以相互替換或同時使用。例如另一個框架Apache Spark可以納入Hadoop並取代MapRece。組件之間的這種互操作性是大數據系統靈活性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雖然負責處理生命周期內這一階段數據的系統通常都很復雜,但從廣義層面來看它們的目標是非常一致的:通過對數據執行操作提高理解能力,揭示出數據蘊含的模式,並針對復雜互動獲得見解。
為了簡化這些組件的討論,我們會通過不同處理框架的設計意圖,按照所處理的數據狀態對其進行分類。一些系統可以用批處理方式處理數據,一些系統可以用流方式處理連續不斷流入系統的數據。此外還有一些系統可以同時處理這兩類數據。
在深入介紹不同實現的指標和結論之前,首先需要對不同處理類型的概念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批處理系統
批處理在大數據世界有著悠久的歷史。批處理主要操作大容量靜態數據集,並在計算過程完成後返回結果。
批處理模式中使用的數據集通常符合下列特徵…
· 有界:批處理數據集代表數據的有限集合
· 持久:數據通常始終存儲在某種類型的持久存儲位置中
· 大量:批處理操作通常是處理極為海量數據集的唯一方法
批處理非常適合需要訪問全套記錄才能完成的計算工作。例如在計算總數和平均數時,必須將數據集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處理,而不能將其視作多條記錄的集合。這些操作要求在計算進行過程中數據維持自己的狀態。
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任務通常最適合用批處理操作進行處理。無論直接從持久存儲設備處理數據集,或首先將數據集載入內存,批處理系統在設計過程中就充分考慮了數據的量,可提供充足的處理資源。由於批處理在應對大量持久數據方面的表現極為出色,因此經常被用於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
大量數據的處理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因此批處理不適合對處理時間要求較高的場合。
Apache Hadoop
Apache Hadoop是一種專用於批處理的處理框架。Hadoop是首個在開源社區獲得極大關注的大數據框架。基於谷歌有關海量數據處理所發表的多篇論文與經驗的Hadoop重新實現了相關演算法和組件堆棧,讓大規模批處理技術變得更易用。
新版Hadoop包含多個組件,即多個層,通過配合使用可處理批數據:
· HDFS:HDFS是一種分布式文件系統層,可對集群節點間的存儲和復制進行協調。HDFS確保了無法避免的節點故障發生後數據依然可用,可將其用作數據來源,可用於存儲中間態的處理結果,並可存儲計算的最終結果。
· YARN:YARN是Yet Another Resource Negotiator(另一個資源管理器)的縮寫,可充當Hadoop堆棧的集群協調組件。該組件負責協調並管理底層資源和調度作業的運行。通過充當集群資源的介面,YARN使得用戶能在Hadoop集群中使用比以往的迭代方式運行更多類型的工作負載。
· MapRece:MapRece是Hadoop的原生批處理引擎。
批處理模式
Hadoop的處理功能來自MapRece引擎。MapRece的處理技術符合使用鍵值對的map、shuffle、rece演算法要求。基本處理過程包括:
· 從HDFS文件系統讀取數據集
· 將數據集拆分成小塊並分配給所有可用節點
· 針對每個節點上的數據子集進行計算(計算的中間態結果會重新寫入HDFS)
· 重新分配中間態結果並按照鍵進行分組
· 通過對每個節點計算的結果進行匯總和組合對每個鍵的值進行「Recing」
· 將計算而來的最終結果重新寫入 HDFS
優勢和局限
由於這種方法嚴重依賴持久存儲,每個任務需要多次執行讀取和寫入操作,因此速度相對較慢。但另一方面由於磁碟空間通常是伺服器上最豐富的資源,這意味著MapRece可以處理非常海量的數據集。同時也意味著相比其他類似技術,Hadoop的MapRece通常可以在廉價硬體上運行,因為該技術並不需要將一切都存儲在內存中。MapRece具備極高的縮放潛力,生產環境中曾經出現過包含數萬個節點的應用。
MapRece的學習曲線較為陡峭,雖然Hadoop生態系統的其他周邊技術可以大幅降低這一問題的影響,但通過Hadoop集群快速實現某些應用時依然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圍繞Hadoop已經形成了遼闊的生態系統,Hadoop集群本身也經常被用作其他軟體的組成部件。很多其他處理框架和引擎通過與Hadoop集成也可以使用HDFS和YARN資源管理器。
總結
Apache Hadoop及其MapRece處理引擎提供了一套久經考驗的批處理模型,最適合處理對時間要求不高的非常大規模數據集。通過非常低成本的組件即可搭建完整功能的Hadoop集群,使得這一廉價且高效的處理技術可以靈活應用在很多案例中。與其他框架和引擎的兼容與集成能力使得Hadoop可以成為使用不同技術的多種工作負載處理平台的底層基礎。
流處理系統
流處理系統會對隨時進入系統的數據進行計算。相比批處理模式,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流處理方式無需針對整個數據集執行操作,而是對通過系統傳輸的每個數據項執行操作。
· 流處理中的數據集是「無邊界」的,這就產生了幾個重要的影響:
· 完整數據集只能代表截至目前已經進入到系統中的數據總量。
· 工作數據集也許更相關,在特定時間只能代表某個單一數據項。
處理工作是基於事件的,除非明確停止否則沒有「盡頭」。處理結果立刻可用,並會隨著新數據的抵達繼續更新。
流處理系統可以處理幾乎無限量的數據,但同一時間只能處理一條(真正的流處理)或很少量(微批處理,Micro-batch Processing)數據,不同記錄間只維持最少量的狀態。雖然大部分系統提供了用於維持某些狀態的方法,但流處理主要針對副作用更少,更加功能性的處理(Functional processing)進行優化。
功能性操作主要側重於狀態或副作用有限的離散步驟。針對同一個數據執行同一個操作會或略其他因素產生相同的結果,此類處理非常適合流處理,因為不同項的狀態通常是某些困難、限制,以及某些情況下不需要的結果的結合體。因此雖然某些類型的狀態管理通常是可行的,但這些框架通常在不具備狀態管理機制時更簡單也更高效。
此類處理非常適合某些類型的工作負載。有近實時處理需求的任務很適合使用流處理模式。分析、伺服器或應用程序錯誤日誌,以及其他基於時間的衡量指標是最適合的類型,因為對這些領域的數據變化做出響應對於業務職能來說是極為關鍵的。流處理很適合用來處理必須對變動或峰值做出響應,並且關注一段時間內變化趨勢的數據。
Apache Storm
Apache Storm是一種側重於極低延遲的流處理框架,也許是要求近實時處理的工作負載的最佳選擇。該技術可處理非常大量的數據,通過比其他解決方案更低的延遲提供結果。
流處理模式
Storm的流處理可對框架中名為Topology(拓撲)的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無環圖)進行編排。這些拓撲描述了當數據片段進入系統後,需要對每個傳入的片段執行的不同轉換或步驟。
拓撲包含:
· Stream:普通的數據流,這是一種會持續抵達系統的無邊界數據。
· Spout:位於拓撲邊緣的數據流來源,例如可以是API或查詢等,從這里可以產生待處理的數據。
· Bolt:Bolt代表需要消耗流數據,對其應用操作,並將結果以流的形式進行輸出的處理步驟。Bolt需要與每個Spout建立連接,隨後相互連接以組成所有必要的處理。在拓撲的尾部,可以使用最終的Bolt輸出作為相互連接的其他系統的輸入。
Storm背後的想法是使用上述組件定義大量小型的離散操作,隨後將多個組件組成所需拓撲。默認情況下Storm提供了「至少一次」的處理保證,這意味著可以確保每條消息至少可以被處理一次,但某些情況下如果遇到失敗可能會處理多次。Storm無法確保可以按照特定順序處理消息。
為了實現嚴格的一次處理,即有狀態處理,可以使用一種名為Trident的抽象。嚴格來說不使用Trident的Storm通常可稱之為Core Storm。Trident會對Storm的處理能力產生極大影響,會增加延遲,為處理提供狀態,使用微批模式代替逐項處理的純粹流處理模式。
為避免這些問題,通常建議Storm用戶盡可能使用Core Storm。然而也要注意,Trident對內容嚴格的一次處理保證在某些情況下也比較有用,例如系統無法智能地處理重復消息時。如果需要在項之間維持狀態,例如想要計算一個小時內有多少用戶點擊了某個鏈接,此時Trident將是你唯一的選擇。盡管不能充分發揮框架與生俱來的優勢,但Trident提高了Storm的靈活性。
Trident拓撲包含:
· 流批(Stream batch):這是指流數據的微批,可通過分塊提供批處理語義。
· 操作(Operation):是指可以對數據執行的批處理過程。
優勢和局限
目前來說Storm可能是近實時處理領域的最佳解決方案。該技術可以用極低延遲處理數據,可用於希望獲得最低延遲的工作負載。如果處理速度直接影響用戶體驗,例如需要將處理結果直接提供給訪客打開的網站頁面,此時Storm將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Storm與Trident配合使得用戶可以用微批代替純粹的流處理。雖然藉此用戶可以獲得更大靈活性打造更符合要求的工具,但同時這種做法會削弱該技術相比其他解決方案最大的優勢。話雖如此,但多一種流處理方式總是好的。
Core Storm無法保證消息的處理順序。Core Storm為消息提供了「至少一次」的處理保證,這意味著可以保證每條消息都能被處理,但也可能發生重復。Trident提供了嚴格的一次處理保證,可以在不同批之間提供順序處理,但無法在一個批內部實現順序處理。
在互操作性方面,Storm可與Hadoop的YARN資源管理器進行集成,因此可以很方便地融入現有Hadoop部署。除了支持大部分處理框架,Storm還可支持多種語言,為用戶的拓撲定義提供了更多選擇。
總結
對於延遲需求很高的純粹的流處理工作負載,Storm可能是最適合的技術。該技術可以保證每條消息都被處理,可配合多種編程語言使用。由於Storm無法進行批處理,如果需要這些能力可能還需要使用其他軟體。如果對嚴格的一次處理保證有比較高的要求,此時可考慮使用Trident。不過這種情況下其他流處理框架也許更適合。
Apache Samza
Apache Samza是一種與Apache Kafka消息系統緊密綁定的流處理框架。雖然Kafka可用於很多流處理系統,但按照設計,Samza可以更好地發揮Kafka獨特的架構優勢和保障。該技術可通過Kafka提供容錯、緩沖,以及狀態存儲。
Samza可使用YARN作為資源管理器。這意味著默認情況下需要具備Hadoop集群(至少具備HDFS和YARN),但同時也意味著Samza可以直接使用YARN豐富的內建功能。
流處理模式
Samza依賴Kafka的語義定義流的處理方式。Kafka在處理數據時涉及下列概念:
· Topic(話題):進入Kafka系統的每個數據流可稱之為一個話題。話題基本上是一種可供消耗方訂閱的,由相關信息組成的數據流。
· Partition(分區):為了將一個話題分散至多個節點,Kafka會將傳入的消息劃分為多個分區。分區的劃分將基於鍵(Key)進行,這樣可以保證包含同一個鍵的每條消息可以劃分至同一個分區。分區的順序可獲得保證。
· Broker(代理):組成Kafka集群的每個節點也叫做代理。
· Procer(生成方):任何向Kafka話題寫入數據的組件可以叫做生成方。生成方可提供將話題劃分為分區所需的鍵。
· Consumer(消耗方):任何從Kafka讀取話題的組件可叫做消耗方。消耗方需要負責維持有關自己分支的信息,這樣即可在失敗後知道哪些記錄已經被處理過了。
由於Kafka相當於永恆不變的日誌,Samza也需要處理永恆不變的數據流。這意味著任何轉換創建的新數據流都可被其他組件所使用,而不會對最初的數據流產生影響。
優勢和局限
乍看之下,Samza對Kafka類查詢系統的依賴似乎是一種限制,然而這也可以為系統提供一些獨特的保證和功能,這些內容也是其他流處理系統不具備的。
例如Kafka已經提供了可以通過低延遲方式訪問的數據存儲副本,此外還可以為每個數據分區提供非常易用且低成本的多訂閱者模型。所有輸出內容,包括中間態的結果都可寫入到Kafka,並可被下游步驟獨立使用。
這種對Kafka的緊密依賴在很多方面類似於MapRece引擎對HDFS的依賴。雖然在批處理的每個計算之間對HDFS的依賴導致了一些嚴重的性能問題,但也避免了流處理遇到的很多其他問題。
Samza與Kafka之間緊密的關系使得處理步驟本身可以非常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無需事先協調,即可在輸出的任何步驟中增加任意數量的訂閱者,對於有多個團隊需要訪問類似數據的組織,這一特性非常有用。多個團隊可以全部訂閱進入系統的數據話題,或任意訂閱其他團隊對數據進行過某些處理後創建的話題。這一切並不會對資料庫等負載密集型基礎架構造成額外的壓力。
直接寫入Kafka還可避免回壓(Backpressure)問題。回壓是指當負載峰值導致數據流入速度超過組件實時處理能力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處理工作停頓並可能丟失數據。按照設計,Kafka可以將數據保存很長時間,這意味著組件可以在方便的時候繼續進行處理,並可直接重啟動而無需擔心造成任何後果。
Samza可以使用以本地鍵值存儲方式實現的容錯檢查點系統存儲數據。這樣Samza即可獲得「至少一次」的交付保障,但面對由於數據可能多次交付造成的失敗,該技術無法對匯總後狀態(例如計數)提供精確恢復。
Samza提供的高級抽象使其在很多方面比Storm等系統提供的基元(Primitive)更易於配合使用。目前Samza只支持JVM語言,這意味著它在語言支持方面不如Storm靈活。
總結
對於已經具備或易於實現Hadoop和Kafka的環境,Apache Samza是流處理工作負載一個很好的選擇。Samza本身很適合有多個團隊需要使用(但相互之間並不一定緊密協調)不同處理階段的多個數據流的組織。Samza可大幅簡化很多流處理工作,可實現低延遲的性能。如果部署需求與當前系統不兼容,也許並不適合使用,但如果需要極低延遲的處理,或對嚴格的一次處理語義有較高需求,此時依然適合考慮。
混合處理系統:批處理和流處理
一些處理框架可同時處理批處理和流處理工作負載。這些框架可以用相同或相關的組件和API處理兩種類型的數據,藉此讓不同的處理需求得以簡化。
如你所見,這一特性主要是由Spark和Flink實現的,下文將介紹這兩種框架。實現這樣的功能重點在於兩種不同處理模式如何進行統一,以及要對固定和不固定數據集之間的關系進行何種假設。
雖然側重於某一種處理類型的項目會更好地滿足具體用例的要求,但混合框架意在提供一種數據處理的通用解決方案。這種框架不僅可以提供處理數據所需的方法,而且提供了自己的集成項、庫、工具,可勝任圖形分析、機器學習、互動式查詢等多種任務。
Apache Spark
Apache Spark是一種包含流處理能力的下一代批處理框架。與Hadoop的MapRece引擎基於各種相同原則開發而來的Spark主要側重於通過完善的內存計算和處理優化機制加快批處理工作負載的運行速度。
Spark可作為獨立集群部署(需要相應存儲層的配合),或可與Hadoop集成並取代MapRece引擎。
批處理模式
與MapRece不同,Spark的數據處理工作全部在內存中進行,只在一開始將數據讀入內存,以及將最終結果持久存儲時需要與存儲層交互。所有中間態的處理結果均存儲在內存中。
雖然內存中處理方式可大幅改善性能,Spark在處理與磁碟有關的任務時速度也有很大提升,因為通過提前對整個任務集進行分析可以實現更完善的整體式優化。為此Spark可創建代表所需執行的全部操作,需要操作的數據,以及操作和數據之間關系的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無環圖),即DAG,藉此處理器可以對任務進行更智能的協調。
為了實現內存中批計算,Spark會使用一種名為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彈性分布式數據集),即RDD的模型來處理數據。這是一種代表數據集,只位於內存中,永恆不變的結構。針對RDD執行的操作可生成新的RDD。每個RDD可通過世系(Lineage)回溯至父級RDD,並最終回溯至磁碟上的數據。Spark可通過RDD在無需將每個操作的結果寫回磁碟的前提下實現容錯。
流處理模式
流處理能力是由Spark Streaming實現的。Spark本身在設計上主要面向批處理工作負載,為了彌補引擎設計和流處理工作負載特徵方面的差異,Spark實現了一種叫做微批(Micro-batch)*的概念。在具體策略方面該技術可以將數據流視作一系列非常小的「批」,藉此即可通過批處理引擎的原生語義進行處理。
Spark Streaming會以亞秒級增量對流進行緩沖,隨後這些緩沖會作為小規模的固定數據集進行批處理。這種方式的實際效果非常好,但相比真正的流處理框架在性能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優勢和局限
使用Spark而非Hadoop MapRece的主要原因是速度。在內存計算策略和先進的DAG調度等機制的幫助下,Spark可以用更快速度處理相同的數據集。
Spark的另一個重要優勢在於多樣性。該產品可作為獨立集群部署,或與現有Hadoop集群集成。該產品可運行批處理和流處理,運行一個集群即可處理不同類型的任務。
除了引擎自身的能力外,圍繞Spark還建立了包含各種庫的生態系統,可為機器學習、互動式查詢等任務提供更好的支持。相比MapRece,Spark任務更是「眾所周知」地易於編寫,因此可大幅提高生產力。
為流處理系統採用批處理的方法,需要對進入系統的數據進行緩沖。緩沖機制使得該技術可以處理非常大量的傳入數據,提高整體吞吐率,但等待緩沖區清空也會導致延遲增高。這意味著Spark Streaming可能不適合處理對延遲有較高要求的工作負載。
由於內存通常比磁碟空間更貴,因此相比基於磁碟的系統,Spark成本更高。然而處理速度的提升意味著可以更快速完成任務,在需要按照小時數為資源付費的環境中,這一特性通常可以抵消增加的成本。
Spark內存計算這一設計的另一個後果是,如果部署在共享的集群中可能會遇到資源不足的問題。相比HadoopMapRece,Spark的資源消耗更大,可能會對需要在同一時間使用集群的其他任務產生影響。從本質來看,Spark更不適合與Hadoop堆棧的其他組件共存一處。
總結
Spark是多樣化工作負載處理任務的最佳選擇。Spark批處理能力以更高內存佔用為代價提供了無與倫比的速度優勢。對於重視吞吐率而非延遲的工作負載,則比較適合使用Spark Streaming作為流處理解決方案。
Apache Flink
Apache Flink是一種可以處理批處理任務的流處理框架。該技術可將批處理數據視作具備有限邊界的數據流,藉此將批處理任務作為流處理的子集加以處理。為所有處理任務採取流處理為先的方法會產生一系列有趣的副作用。
這種流處理為先的方法也叫做Kappa架構,與之相對的是更加被廣為人知的Lambda架構(該架構中使用批處理作為主要處理方法,使用流作為補充並提供早期未經提煉的結果)。Kappa架構中會對一切進行流處理,藉此對模型進行簡化,而這一切是在最近流處理引擎逐漸成熟後才可行的。
流處理模型
Flink的流處理模型在處理傳入數據時會將每一項視作真正的數據流。Flink提供的DataStream API可用於處理無盡的數據流。Flink可配合使用的基本組件包括:
· Stream(流)是指在系統中流轉的,永恆不變的無邊界數據集
· Operator(操作方)是指針對數據流執行操作以產生其他數據流的功能
· Source(源)是指數據流進入系統的入口點
· Sink(槽)是指數據流離開Flink系統後進入到的位置,槽可以是資料庫或到其他系統的連接器
為了在計算過程中遇到問題後能夠恢復,流處理任務會在預定時間點創建快照。為了實現狀態存儲,Flink可配合多種狀態後端系統使用,具體取決於所需實現的復雜度和持久性級別。
此外Flink的流處理能力還可以理解「事件時間」這一概念,這是指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此外該功能還可以處理會話。這意味著可以通過某種有趣的方式確保執行順序和分組。
批處理模型
Flink的批處理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對流處理模型的擴展。此時模型不再從持續流中讀取數據,而是從持久存儲中以流的形式讀取有邊界的數據集。Flink會對這些處理模型使用完全相同的運行時。
Flink可以對批處理工作負載實現一定的優化。例如由於批處理操作可通過持久存儲加以支持,Flink可以不對批處理工作負載創建快照。數據依然可以恢復,但常規處理操作可以執行得更快。
另一個優化是對批處理任務進行分解,這樣即可在需要的時候調用不同階段和組件。藉此Flink可以與集群的其他用戶更好地共存。對任務提前進行分析使得Flink可以查看需要執行的所有操作、數據集的大小,以及下游需要執行的操作步驟,藉此實現進一步的優化。
優勢和局限
Flink目前是處理框架領域一個獨特的技術。雖然Spark也可以執行批處理和流處理,但Spark的流處理採取的微批架構使其無法適用於很多用例。Flink流處理為先的方法可提供低延遲,高吞吐率,近乎逐項處理的能力。
Flink的很多組件是自行管理的。雖然這種做法較為罕見,但出於性能方面的原因,該技術可自行管理內存,無需依賴原生的Java垃圾回收機制。與Spark不同,待處理數據的特徵發生變化後Flink無需手工優化和調整,並且該技術也可以自行處理數據分區和自動緩存等操作。
Flink會通過多種方式對工作進行分許進而優化任務。這種分析在部分程度上類似於SQL查詢規劃器對關系型資料庫所做的優化,可針對特定任務確定最高效的實現方法。該技術還支持多階段並行執行,同時可將受阻任務的數據集合在一起。對於迭代式任務,出於性能方面的考慮,Flink會嘗試在存儲數據的節點上執行相應的計算任務。此外還可進行「增量迭代」,或僅對數據中有改動的部分進行迭代。
在用戶工具方面,Flink提供了基於Web的調度視圖,藉此可輕松管理任務並查看系統狀態。用戶也可以查看已提交任務的優化方案,藉此了解任務最終是如何在集群中實現的。對於分析類任務,Flink提供了類似SQL的查詢,圖形化處理,以及機器學習庫,此外還支持內存計算。
Flink能很好地與其他組件配合使用。如果配合Hadoop 堆棧使用,該技術可以很好地融入整個環境,在任何時候都只佔用必要的資源。該技術可輕松地與YARN、HDFS和Kafka 集成。在兼容包的幫助下,Flink還可以運行為其他處理框架,例如Hadoop和Storm編寫的任務。
目前Flink最大的局限之一在於這依然是一個非常「年幼」的項目。現實環境中該項目的大規模部署尚不如其他處理框架那麼常見,對於Flink在縮放能力方面的局限目前也沒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隨著快速開發周期的推進和兼容包等功能的完善,當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嘗試時,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Flink部署
總結
Flink提供了低延遲流處理,同時可支持傳統的批處理任務。Flink也許最適合有極高流處理需求,並有少量批處理任務的組織。該技術可兼容原生Storm和Hadoop程序,可在YARN管理的集群上運行,因此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評估。快速進展的開發工作使其值得被大家關注。
結論
大數據系統可使用多種處理技術。
對於僅需要批處理的工作負載,如果對時間不敏感,比其他解決方案實現成本更低的Hadoop將會是一個好選擇。
對於僅需要流處理的工作負載,Storm可支持更廣泛的語言並實現極低延遲的處理,但默認配置可能產生重復結果並且無法保證順序。Samza與YARN和Kafka緊密集成可提供更大靈活性,更易用的多團隊使用,以及更簡單的復制和狀態管理。
對於混合型工作負載,Spark可提供高速批處理和微批處理模式的流處理。該技術的支持更完善,具備各種集成庫和工具,可實現靈活的集成。Flink提供了真正的流處理並具備批處理能力,通過深度優化可運行針對其他平台編寫的任務,提供低延遲的處理,但實際應用方面還為時過早。
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主要取決於待處理數據的狀態,對處理所需時間的需求,以及希望得到的結果。具體是使用全功能解決方案或主要側重於某種項目的解決方案,這個問題需要慎重權衡。隨著逐漸成熟並被廣泛接受,在評估任何新出現的創新型解決方案時都需要考慮類似的問題。
❺ 團隊組織架構有哪些
傳統的組織結構,金字塔式模式,總裁管副總裁,副總裁管理各部門經理,部門經理管理各主管,主管管理一線基層員工。
這是傳統的科層制的領導方式,科層制架構對總裁要求高,他走錯了,整個企業都會走錯,疫情期間很多領導人很孤獨。他不知道企業下一步往哪走,有很多領導人在企業里是孤家寡人,缺少能夠跟他進行戰略對話的人。
一種網狀結構:
從每個領域抽調出最好野悶山的罩嫌人組成一個團隊,很多頂級公司隨時組建團隊。比如當一個新產品出來後,客戶滿意度突然一下子降低了,公司馬上組建一個客戶滿意團隊,跟很多部門有關系,所以這叫互補的知識跟技能。比方說質量有問題,就會組建質量。
團隊跟采購、研發、設計、生產、質量監控、物流運輸等部門都有關系,在日本稱之為質量圈。團隊完全是孕育企業的需求而出現,一旦完成任務之後就宣告解散,團隊不是部門,只頌中是團隊。科層制架構,現在很多企業已經不用了,網狀結構架構要求企業的流程一定要清晰。
❻ 「獨家」騰訊CSIG調整組織架構,成立地圖產品部與數字孿生產品部
7月25日,騰訊內部發文調整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組織架構和部分管理幹部,宣布成立地圖產品部和數字孿生產品部,同時撤銷智慧空間產品部和交通平台產品部。
據界面新聞了解,新成立的地圖產品部主要負責面向C端用戶的騰訊地圖和出行等業務;數字孿生產品部主要負責搭建面向B端的生產空間、道路、園區和建築等領域的數字孿生底座和應用產品。
已有的地圖平台部職責變為負責地圖基礎能力和產品建設,做地圖基礎設施的底座支撐,為更多CBS(用戶、產業、 社會 )場景提供服務。
撤銷的智慧空間產品部與交通平台產品部相關團隊調整至數字孿生產品部。
騰訊公司副總裁鍾翔平不再兼任地圖平台部負責人,其它管理職責不變。地圖產品部負責人由張治東負責,其不再擔任地圖平台部總經理;數字孿生產品部總經理為萬超,向鍾翔平匯報,兩人均向鍾翔平匯報。
騰訊地圖業務在2018年9月30日的騰訊組織架構調整中,被並入CSIG,業務涵蓋地圖基礎數據、位置大數據、LBS服務能力、智慧城市和在線地圖服務等。
騰訊收購搜狗之後,搜狗地圖業務被整合進CSIG,並於2022年5月15日下線關閉所有服務,搜狗地圖的官網也跳轉至騰訊地圖頁面。
❼ 「大數據架構」用哪種框架更為合適
個完整的大數據平台應該提供離線計算、即席查詢、實時計算、實時查詢這幾個方面的功能。
hadoop、spark、storm無論哪一個,單獨不可能完成上面的所有功能。
hadoop+spark+hive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hadoop的HDFS毋庸置疑是分布式文件系統的解決方案,解決存儲問題;hadoopmaprece、hive、sparkapplication、sparkSQL解決的是離線計算和即席查詢的問題;sparkstreaming解決的是實時計算問題;另外,還需要HBase或者Redis等NOSQL技術來解決實時查詢的問題。
除了這些,大數據平台中必不可少的需要任務調度系統和數據交換工具;
任務調度系統解決所有大數據平台中的任務調度與監控;數據交換工具解決其他數據源與HDFS之間的數據傳輸,比如:資料庫到HDFS、HDFS到資料庫等等。關於大數據平台的架構技術文章,可搜索"lxw的大數據田地",裡面有很多。
❽ 互聯網技術團隊組織架構
來到現在公司有半年了,目前負責公司技術部整體管理,可能是所謂的CTO,負責技術部從0搭建,目前穩定(控制)在二、三十個人的規模,最近有朋友問到技術部的組織架構問題,正好趁機整理一下最近幾年的一些經驗,以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核心關鍵字:扁平化、小團隊(分組)
1、分組化可以組內迅速決策,分別安排工作進展,去中心,各組分別戰斗,當有重大項目需要時也可以靈活組合多組形成一個大組一起戰斗,結束後再各組繼續日常工作;
2、比如目前我們這邊研發2、3十個人,研發分為3組:前端(用戶)組、供應鏈組、內部業務線系統組,再搭配產品組、測試、數據,形成相對完整的技術團隊,只有二層架構:組長、工程師,晉升的獎勵就是漲薪,部分組員屬於機動人員,根據各組的工作任務隨時調配進行支持,測試與數據是各組共享資源(測試需求較多時,採取開發人員交叉測試同步進行),運維則由各組自行解決並負責,這個階段需要開發人員多種角色承擔,產品組的人員分配到各個組中進行相應的產品設計負責,並對組內的工作進行梳理管理功能列表研發進度測試進度情況;
前端和中後台有臨時的緊急項目,一般我會採取臨時虛擬項目的方式進行,從對應的前端或者中後台本身組員中抽取人員組成臨時的產品戰斗小組,配備產品經理(也是復用原先組裡面的產品經理),根據業務目標制定產乎頃品研發任務以及時間,完成後解散臨時組,組員還是回歸到原先的組裡面繼續原先組的工作任務,這裡面可能研發人員會從前端和中後台都抽取人來混合組成臨時姿頃稿組,也加強兩個組之間的合作交流。
3、後期團隊再增加達到百人級別,我會考慮增加項目管理組以及跡孝基礎架構組、運維組,實現多組的綜合調度管理,並且獨立出基礎架構組、運維組的工作,讓研發的組更專心的緊跟業務進行研發,基礎架構、日常運維交給架構組和運維組去實現;
4、意淫一下:團隊達到上千人的階段,可以再按照業務領域垂直劃分,可以參考系統架構中的微服務架構,各個大組獨立負責一個領域的業務相關系統,並且組內形成:研發+產品,自成獨立的多個完整的小團隊,分而治之;
5、團隊建設、團隊氛圍(核心:分享、合作)
我們每周固定至少一次分享會,主要由技術組長、某個方向的專家 進行培訓類的分享,共同探討,同時也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讓所有人都准備一次分享,這個提高部分人的表達溝通能力,也讓他可以參與分享,更能感同身受,自然的日常工作中會更容易互相協助合作。
同時作為技術部的負責人一定要有胸懷和格局,招聘、培養比自己某些方面更強的人,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容忍每個人的短處(除非是道德有問題)。這一塊東西也較多,計劃找個時間整理一下團隊建設方面的相關經驗,下次再發布。
❾ 如何打造優秀的大數據團隊
如何打造優秀的大數據團隊
對於企業來說,要建設自己的大數據平台,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組建一支優秀的數據團隊。那麼,數據團隊有哪些成員組成?他們的工作方式是什麼?採用怎樣的組織架構來開展工作?
1. 數據團隊成員這里只討論數據團隊中核心成員的角色和他們的工作職責。1)基礎平台團隊主要負責搭建穩定、可靠的大數據存儲和計算平台。核心成員包括:數據開發工程師負責Hadoop、Spark、Hbase和Storm等系統的搭建、調優、維護和升級等工作,保證平台的穩定。數據平台架構師負責大數據底層平台整體架構設計、技術路線規劃等工作,確保系統能支持業務不斷發展過程中對數據存儲和計算的高要求。運維工程師負責大數據平台的日常運維工作2)數據平台團隊主要負責數據的清洗、加工、分類和管理等工作,構建企業的數據中心,為上層數據應用提供可靠的數據。數據開發工程師負責數據清洗、加工、分類等開發工作,並能響應數據分析師對數據提取的需求。數據挖掘工程師負責從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數據,把這些數據錄入到數據中心,為各類應用提供高質量、有深度的數據。數據倉庫架構師負責數據倉庫整體架構設計和數據業務規劃工作。3)數據分析團隊主要負責為改善產品體驗設計和商業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業務分析師主要負責深入業務線,制定業務指標,反饋業務問題,為業務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建模分析師主要負責數據建模,基於業務規律和數據探索構建數據模型,提升數據利用效率和價值。2. 數據團隊的工作方式數據團隊的工作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設數據存儲和計算平台,另一部分是基於數據平台提供數據產品和數據服務。平台的建設者包括三種人群:基礎平台團隊對hadoop、spark、storm等各類大數據技術都非常熟悉,負責搭建穩定、可靠的大數據存儲和計算平台。數據平台團隊主要負責各類業務數據進行清洗、加工、分類以及挖掘分析,然後把數據有組織地存儲到數據平台當中,形成公司的數據中心,需要團隊具有強大的數據建模和數據管理能力。數據產品經理團隊主要是分析挖掘用戶需求,構建數據產品為開發者、分析師和業務人員提供數據可視化展示。平台的使用者也可以包括三種人群:數據分析團隊通過分析挖掘數據,為改善產品體驗設計和商業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運營、市場和管理層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師獲得有建設性的分析報告或結論,也可以直接訪問數據產品獲得他們感興趣的數據,方便利用數據做決策。數據應用團隊利用數據平台團隊提供的數據開展推薦、個性化廣告等工作。3. 數據分析團隊的組織架構在整個大數據平台體系中的團隊:基礎平台、數據平台、數據應用和數據產品經理團隊都可以保持獨立的運作,只有數據分析團隊的組織架構爭議比較大。數據分析團隊一方面要對業務比較敏感,另一方面又需要與數據平台技術團隊有深度融合,以便能獲得他們感興趣的數據以及在數據平台上嘗試實驗復雜建模的可能。從他們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數據分析團隊是銜接技術和業務的中間團隊,這樣的團隊組織架構比較靈活多變:1)外包公司自身不設立數據分析部門,將數據分析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公司,當前電信行業,金融行業中很多數據分析類業務都是交給外包公司完成的。優勢: 很多情況下,可以降低公司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許多公司內部缺乏相關的知識與管理經驗,外包給專業的團隊有助於公司數據價值的體現 。劣勢:一方面外包人員的流動和合作變數,對數據的保密性沒有保證;另外一方面,外包團隊對需求的響應會比較慢,處理的問題相對通用傳統,對公司業務認知不如內部員工深入,創新較低。2)分散式每個產品部門獨立成立數據分析團隊,負責響應自己產品的數據需求,為業務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優勢:數據分析團隊與開發團隊、設計團隊以及策劃團隊具有共同的目標,團隊整體歸屬感強,績效考核與產品發展直接掛鉤,有利於業務的發展。劣勢:在業務規模比較小的情況下,數據分析師比較少,交流的空間也比較小。因為身邊的同事都不是該領域的人才,無法進行學習交流,所以成長空間會比較小,分析師的流失也會比較嚴重,最終陷入招募新人——成長受限——離職——招募新人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每個產品團隊都零星地招募幾個分析師,整體來看給員工的感覺是公司並不是特別重視數據化運營的文化,對數據的認同感會被削弱,不利於公司建立數據分析平台體系。3)集中式數據分析團隊與產品團隊、運營團隊各自獨立,團隊的負責人具有直接向分管數據的副總裁或CEO直接匯報的許可權,團隊負責響應各業務部門的數據需求。優勢:分析團隊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專心建設好公司級別的數據平台體系,研究數據最具有價值的那些問題,有權平衡業務短期需求和平台長期需求直接的關系。另一方面,這種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組織架構,可以向全體員工傳達數據在公司的重要位置,有利於建立數據化運營的文化。劣勢:產品業務團隊會覺得他們對數據的掌控權比較弱,一些業務數據需求得不到快速響應,認為分析團隊的反應太慢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隨著業務發展越來越大,產品團隊會自己招募分析師來響應數據需求,逐漸替代分析團隊的工作,這樣勢必會導致分析團隊的工作被邊緣化。4)嵌入式數據分析團隊同樣獨立於產品團隊存在,但只保留部分資深數據專家,負責招聘、培訓數據分析師,然後把這些人派遣到各產品團隊內部,來響應各類業務數據需求。優勢:團隊的靈活性比較好,可以根據公司各業務線的發展情況合理調配人力資源,重點發展的項目投入優秀的人才,一些需要關閉的項目人才可以轉移到其他項目中去。劣勢:分析師被嵌入到產品團隊內部,受產品團隊主管的領導,從而失去了自主權,導致淪落為二等公民。人事關系在公司數據分析團隊中,卻要被業務團隊主管考核,但業務團隊主管並不關心他們的職業發展,導致分析師的職業發展受到限制。那麼,到底採取哪一種組織架構比較合適呢?可以根據公司數據化運營進展的深度靈活採取一種或幾種方式。除了外包模式,其他組織架構我都經歷過,簡單來說,早期採用分散式、中期採用集中式、後期採用分散式或嵌入式以及兩則並存。早期:公司對數據體系的投入一般是比較謹慎的,因為要全面建設數據體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公司不太可能還沒有看清楚局勢的情況下投入那麼多資源。所以,往往都是讓每個產品團隊自己配置分析師,能解決日常的業務問題就行。杭研院早期的網易雲閱讀、印像派等項目中就是採用的這種分散的模式。中期:隨著業務的發展、公司對數據的認識有所提高並且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就開始願意投入資源來構建公司級別的數據體系。這個階段採用集中式有利於快速構建數據分析平台,為公司各個產品團隊提供最基礎的數據分析體系,能在未來應對業務的快速發展。杭研院花了兩年時間完成了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並在網易雲音樂和易信產品發展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期:一旦公司級別的數據分析平台構建完成,消除了早期分散模式中分析師缺少底層平台支持的窘境,他們能夠在分析平台上自助完成大量的數據分析工作。而且經歷過集中式階段的洗禮,公司上上下下對數據的認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時,在回到分散模式時,原先的很多弊端已基本消除,此外,採用嵌入模式也是可以的。目前杭研院在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課堂、考拉海購等幾個產品中就是分散式和嵌入式並存的架構。總之,沒有最好的組織架構,只有適合自己的組織架構。
❿ 【科普】企業中,大數據部門的常見組成
在IT公司里,大數據部門的成員,一般可分為4種:(以房子為例)
先用一張圖,幫助大家理解一下~~
出道題目,我們公司的大數據部門,目前有這些崗位,你能一一推測出他們的所在位置嗎?
【數據應用工程師】、【數據可視化工程師】、【數據可視化設計師】、【數據平台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數據分析師】
建房子地基(埋在地下)的那群人
他們就是 平台組/架構組 的那群人,他們負責搭建一套大數據的平台架構體系。一般你肉眼看不到他們的產出,但是當某一堵牆壁歪了的時候,或者你進屋打水但水龍頭卻流不出來水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他們工作的重要性。
平台組的常見發展路徑 :
平台初期,很多公司會用自己的伺服器搭一個 私有集群 ,將數據維護起來,開始構建數據平台的第一步。這個,也是原始的大數據平台。(當然,現在有很多公司也是直接上雲伺服器)
當平台進入高速發展期,考慮到不斷擴充的數據量和伺服器的維護成本上升,很多公司會遷移平台到 雲服務 上,比如阿里雲,華為雲。雲服務的選擇要解決的是選擇平台所提供的服務,成本,數據通道的維護。【我們公司目前正處於這一階段,選擇了雲服務。當前,經過考量也正在由阿里雲遷移到華為雲】
還有一個階段,你發現雲服務的費用太高,雖然省了你很多事,或者是考慮到敏感數據的安全問題(當然,私有集群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然後又開始往 私有集群 遷移。這時候,鑒於數據規模,你大概需要一個靠譜的團隊,設計網路布局、設計運維規范、架設監控、建立機房,值班團隊走起7*24小時隨時准備出台。
至此,產生了平台組,真的大數據平台來了 。
建屋子(砌牆蓋瓦)的那群人 :
應用組 的那群人,他們負責建設各類系統/應用。他們搬磚砌牆,建好房子,還要鋪設各類管道線路,把地基裡面的數據抽出來,放在房子里,讓用戶們推開門就可以享用。
應用組,有哪些應用? :
這塊不太好講。不過,為了盡量讓大家看懂,用 從大到小的思路 嘗試下:
在整個社會層面,大數據已應用於各行各業,比如:金融行業/地產行業/零售行業/醫療行業/農業/物流行業/城市管理等等……有哪一個行業,可以脫離數據而生存?有哪一個行業可以不依賴數據而發展?
那麼,在一個企業中,數據必然是無法避免的會應用到,不管是1個員工的皮包公司,還是10萬員工的跨國集團。so,我們來講講具體有哪些應用呢?
一般而言,數據應用分為3類:分別是面向企業內部, 面向企業外部以及面向用戶這三種。
這里,鑒於今天的主題,我們只講 面向企業內部 的大數據應用。
進入正題了:
企業內部產品中,可以從2個角度來看待具體有哪些應用:
策略類 的方向較多,常見的有:
這些有時候會有部分或全部不劃在大數據部門下面,但都需要比較規范的數據基礎,以及著重與利用數據分析調整產品策略。
做企業內部的大數據應用產品,常常有些心酸的地方:
屋子裡面的人 :
產品組 的那群人,主要是一群產品經理(我們公司,目前就半個,由一個分析師兼職著,所以,我們公司沒有產品組哦),負責數據類的應用產品設計。他們和上面建房子的工程師們,是緊密的團隊關系。鑒於上面對數據應用產品已做了很多闡述,關於他們工作產出的應用具體有哪些,這里就不再贅述。
講一講, 數據產品經理 的從業人員得有幾個素質:
屋子外面的人 :
分析組 的那群人,一般會有3類:數據分析師、演算法工程師 (類似數據挖掘) 、數據科學家 (我們公司沒有) 。他們工作的日常:為你提取一份EXCEL數據、製作一張報表數據、用演算法模型分析一個問題、訓練出一套演算法模型等等工作,但不局限於此。
他們常常需要與各個部門打交道,接待很多業務的數據需求,與業務關系緊密。在一些公司,分析組不一定都設置在大數據部門下,他們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業務部門,為各自部門服務。但是,他們終究也是需要從大數據平台來獲取所需的業務數據,做分析處理,得到相關結論~
據我所知,我們公司的業務部門,(好像)也是有自己的分析人員。
簡單概括一下這些職位的特點:
【數據分析師】
業務線,負責通過數據分析手段發現和分析業務問題,為決策作支持。
【演算法工程師】/【數據挖掘工程師】
偏技術線,負責通過建立模型、演算法、預測等提供一些通用的解決方案,當然也有針對某業務的。
【數據科學家】
數據科學家是使用專業知識構建機器學習模型,再以此做出預測並對關鍵業務問題進行解答的專家。數據科學家仍然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洗、分析以及可視化處理,這一點和數據分析師是一致的。不過數據科學家在專業技能方面有者更深的研究,涉獵范圍也更廣,同時他們也能夠對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訓練與優化。
至此,整篇文章,已經講差不多了。
最後總結下,本質上,圍繞房子的這4撥人,做的是同一件事情: 提供數據服務 。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