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喚醒「沉睡」的科學大數據 蘊藏巨大價值
喚醒「沉睡」的科學大數據 蘊藏巨大價值
大數據時代,正在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到來。
近日,國務院印發並對外公布《關於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這意味著國家層面對於大數據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大數據相關產業也必然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期。
作為大數據的一個分支,科學大數據無疑有著獨特性。來自科研領域的大數據如何走向社會化?科學家累積的數據能否成為產品?如何加速科學大數據的轉化?在日前舉辦的2015科學數據大會上,與會專家就此進行了探討。
科學數據蘊藏巨大價值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似乎超出人們的想像。而數據累積與增長的速度,也似乎超出人們的預估。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介紹說,谷歌每天的運算數據是20PB(1PB為1拍位元組,等於250位元組),歐洲核子中心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約有15PB,而全球變化數據量在2030年預計達到350PB。
科學數據蘊藏著巨大價值。例如,從海洋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等獲得的空間地球大數據,在保護生態環境、評估土地資源、預防自然災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再比如,中科院寒旱所在我國寒區旱區開展了長達數十年的研究,並由此積累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政府、企業有著巨大價值。
中科院寒旱所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副主任張耀南介紹說,目前寒旱所部署在全國的觀測點有5萬多個,覆蓋國土面積的近2/3,在寒旱區冰川、凍土、積雪、沙漠、高原大氣、生態環境、水文土壤及內陸河流域等方面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數據量。但「如何讓科學數據社會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亟待探索」。
國際數據公司的統計顯示,中國目前擁有的數據量佔全球的14%,但數據利用率不到0.4%。大量數據仍在「沉睡」,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價值。
繞不開的障礙
對於科學數據的社會化,科學家不是沒有做過努力。比如,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成立了中科遙感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遙感),旨在加速推進中科院遙感與空間信息技術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並向外界提供大數據相關服務。
然而,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究員、中科遙感總裁任伏虎表示,出於行業保護、政策因素等原因,目前科學數據的開放程度還不夠,這影響了其社會化進程。
此外,雖然科學數據大多由科學家提供,但科學數據的產生與累積離不開國家科技計劃、基金項目的支持。這就導致了一個現實問題:科學數據一旦開放共享產生價值,其獲得收入的分成情況不好處理。錢到底是給科學家個人,還是給政府,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而科學家一旦不能獲得適當收入,其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長期在中科院從事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員吳鈺表示,目前材料基因組研究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進展,這就是科學數據開放利用的成果。但不能因此忘記開放中的風險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不能忽視,一些數據的泄漏會產生嚴重後果。不過,我們也無須過分害怕這個問題」。
主動擁抱市場
科學數據的社會化無疑是大勢所趨。那麼,怎樣為其提供「加速度」呢?
「毫無疑問,科學數據要主動擁抱市場。科研人員提供的數據要瞄準企業需求。」任伏虎表示,同時要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讓科學家獲得收益。
復旦大學教授朱揚勇也表示,只要社會有需求,科學數據就可以交易;只要交易,就能產生價值。至於科學家的收益問題,可參照專利轉讓的做法,通過技術入股方式,讓科學家、機構從企業獲得合理報酬。
吳鈺則認為,要加速推動科學數據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動力,讓科學數據在智能製造、生物技術等領域大有可為。「至於讓科學數據的價值得到體現,在政府層面,可考慮建立相應的政府采購制度,讓政府購買服務。」
張耀南表示,在科學數據社會化的具體過程中,專業人才不能缺位。科學數據的來源相對比較狹窄,社會各界此前較少了解科學數據的社會、經濟效應。因此,需要專門人才進行科學數據社會化的推介工作。「總之,必須重視科學數據的科普與營銷工作。」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喚醒「沉睡」的科學大數據 蘊藏巨大價值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貳』 中國工程院士郭仁忠,是如何在虛擬世界裡為深圳再造一座「城」的
「懷揣」夢想再攀高峰我國第一位測繪學博士後;主持建成我國最早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大型分布式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動「金土工程」於2006年6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2013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成為深圳培養出的首位院士。
談及此次獲得國家重點立項,郭仁忠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的灣區,縱觀世界大灣區無不聚集了其主要的經濟力量、科技力量。未來,圍繞網路強國戰略與社會經濟轉型需求,重點突破智慧城市「感-聯-轎山知-用-融」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構建物聯網與智慧城市一體化服務系統,在典型城市(群)開展集成創新與融合服務的示範應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將推動我國成為智慧城市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的全球引領者。
『叄』 大數據時代的隱私現狀
數據,已經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
自2008年「大數據」概念被提出以來,這項技術快速對各行業進行「顛覆」。但數據在賦能行業、改變生活的同時,也頻頻引發亂象:大數據殺熟、隱私侵犯、數據黑產等問題考驗著各國政府管理者,更影響了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前一段時間,美國知名社交媒體平台臉書(Facebook)用戶數據遭泄露,3天內曝光了5.33億用戶個人數據,其中涉106個國家和地區,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戶在臉書的賬戶名、位置、生日以及電子郵件地址等,非常的詳細。其中還包括不少知名人士和公眾人物。
也許很多人對數據給我們造成的影響,並沒有明顯的感知,我們先用一些事例來說明數據帶來的或大或小的影響。
2013年,電商開始根據用戶的收藏夾、購物種類、搜索記錄、瀏覽記錄、相似推薦等數據,為每一位消費者量身定製自己的購物清單。這一年,余額寶橫空出世,基於淘寶和支付寶的數據平台,余額寶可以及時把握申購、贖回變動信息,同時還可以利用 歷史 數據把握客戶的行為規律。不到半年時間,余額寶規模超1000億、用戶近3000萬,相當於當年國內全部78隻貨幣基金總規模的近20%。互聯網與大數據結合的威懾力,讓傳統銀行側目。
2015年,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第一次在雙11中大放異彩:平台的跳失率首次達到個位數,用戶只訪問一個頁面就離開的次數降到了一個 歷史 新低,而個性化推薦系統引導的人數和人均引導頁面數都是前一年的2 3倍。在交通、教育、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大數據也在快速滲透。
至此,人們對英國數據科學家及數學家克萊夫·哈姆比 (Clive Humby) 在2006年提出的口號「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已經完全認可,在 科技 公司口中,它變成了另外一句表述:得數據者得天下。
數據大時代:得數據者得天下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曾在節目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家著名的制葯公司,以上百萬英鎊的巨資,購買了一位罕見的癌症患者的數據。這家公司之所以願意花這么多錢,是因為該患者患有6種癌症,他的數據在世界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互聯網巨頭的數據之爭
2017年6月,順豐關閉豐巢自提櫃和淘寶平台物流數據信息回傳,阿里巴巴旗下物流平台菜鳥與順豐在網路上隔空「掐架」,顯現的是兩者在客戶數據信息控制權的深度較量;兩個月後,華為Magic手機在嘗試人工智慧應用中,想調用微信數據時遭遇騰訊拒絕,進而引發糾紛。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了對「數據」的競爭。
被詬病無數的「大數據殺熟」
2018年,一些經常出差的網友發現,在攜程預訂機票或酒店時,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平台顯示給老用戶的價格要高於新用戶。隨後,攜程被爆出利用大數據「殺熟」。隨後攜程回應,內部調查中未發現對使用同一賬號,不同手機預定同酒店、同房型進行差別定價。
但對「大數據殺熟」的質疑不僅沒有就此打住,反而波及到互聯網打車、電商、外賣等領域,幾乎成了互聯網行業的「潛規則」。其背後的「推動力」則源於互聯網平台的盈利壓力——為了填平早期燒錢帶來的巨額虧損,只能不斷提價,而老用戶對平台的粘性比新用戶高,因此相對更能承受更高的價格。
個人隱私和「數據啟蒙運動」
最早注冊各種APP的那一批人,根本不會想到這些APP會背叛他們、販賣他們個人隱私。因為互聯網時代是免費的、是公開的、是嘗鮮者的樂園。互聯網時代也是快節奏的,它可以迅速淘汰掉弱者,迅速推翻前一個巨頭。
在這些互聯網公司咿呀學語的時候,都是懵懂無知的理想主義者:扎克伯格並不想在Facebook上放廣告,拉里·佩奇只想做一個簡單的網頁搜索,楊致遠想把雅虎變成一個互聯網門戶,陳士駿只想把 YouTube 變成人們分享小視頻的廣場。
Facebook、谷歌、雅虎,它們最早都不是廣告公司,但都想不出更好的賺錢辦法。於是創業者們發明了一種完美的模式——免費模式。用戶注冊免費,但個人數據會被網站追蹤,用來推送廣告。因為注冊是免費的,所以Facebook、谷歌這樣的公司用戶量會出現暴增,可以迅速成為霸主。個人數據是無窮無盡的,只要認真挖掘,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在免費模式里,你和我都不是這些APP的客戶,而是這些APP的產品。我們的隱私數據會被他們提取、優化、處理,打包賣給出價最高的廣告商。可用戶的增長如果達到了飽和怎麼辦?那就從已有的用戶身上挖掘更多的數據,用更高級的工具做出更細致的分析,賣給更多的廣告商。
2018年,360創始人周鴻禕推崇「免費模式」,360快視頻盜取了B站大量賬號和視頻,可以說是把「免費模式」做到了極致。互聯網公司像從奶牛身上擠奶一樣,從用戶身上「擠」數據。
然後數據工程師用 Kafka、Storm、Hadoop、Spark 這些外行人根本沒聽說過的工具,仔細地把用戶數據整理歸類,然後給廣告商端出來。一個谷歌的前部門經理曾說過,谷歌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搜索或者安卓,也不是地圖或者日歷,它的競爭力是能把用戶數據變成錢。「把用戶數據變成錢」,這才是免費模式的背後邏輯。
可隨著Facebook隱私丑聞的爆發,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泄露個人網路隱私是危險的。這種個人隱私的覺醒,會帶來一場「數據啟蒙運動」,加上數字經濟的崛起及在GDP中的佔比越來越舉足輕重。
這都推動著各國數據隱私立法,數據也不在僅僅是互聯網企業爭奪的對象,它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上。數據安全已經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一場全球性的數據立法競賽
世界上較早對數據立法的是歐盟。2018年5月25日,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簡稱GDPR) 在成員國內正式生效實施。
該條例的適用范圍極為廣泛,比如:用戶自己的數據,必須可以隨時被自己查看、修改、刪除、下載;任何公司,必須在收集用戶數據之前,讓用戶簽一個協議;收集16歲以下兒童數據,必須經過家長同意。 簡言之,就是用戶的數據,控制權必須要在用戶手中。
其實,GDPR是歐盟2016年就已經頒布的隱私法,但他們給轄區內各大互聯網公司兩年的准備時間,直到2018年5月25日才開始執行。從執行日起,如果發現任何公司違反,要麼罰2000歐元,要麼是該違規公司4%的營業額,哪個罰得多交哪個。
在GDPR生效的第一天,Facebook和谷歌就被告了,理由是強迫用戶同意共享個人數據。2019年1月,法國以谷歌違反歐盟GDPR隱私法為由,對谷歌處以5000萬歐元 (約5700萬美元) 的罰款。
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未閑著。2018年6月2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頒布了《2018年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 (簡稱CCPA) ,對消費者隱私權和數據安全進行保護。CCPA被認為是美國國內最嚴格的隱私立法,於2020年1月1日生效。
此外,新加坡頒布並實施了《個人資料保護條例》,印度也公布《2019年個人數據保護法》草案。
全球性立法沖動的背後,是大家都逐漸意識到:誰如果在立法上落後一步,誰就將在數字時代處於被動態勢。
盡管我國早在2017年就實施了《網路安全法》,但在數據領域並沒有一部專屬的法律規范。到了2018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立法規劃。 2021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正式出爐,並將於2021年9月1日起實施,至此,中國也有了第一部針對數據安全的法律。
法律對數據確權的同時,還需要有操作層面的技術支撐。目前建立個人數據賬戶已經沒有技術難度,一個可能的設想是,給個人配套一種類似身份證系統的個人數據授權賬戶系統。有這樣一套系統,就可以使個人對數據授權,進而擁有對個人數據的主動權。
『肆』 郭博才是誰
郭博才是一位中國的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生於湖北宜昌,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同濟大學伏檔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理事長等職。
郭博才先生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擁有超過50年的豐富經驗,在物理學、材料科學、納米科學和技術等領域都有重大成就。他曾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岩州學技術獎」,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贊譽,是中國科學界的一顆明星。
郭博才先生除了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重大成粗廳蔽就外,還活躍於國際學術社會。他曾擔任國際物理聯合會主席,是國際物理聯合會第十八任主席,也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日本物理學會榮譽會士。此外,郭博才還是多個國際性學術組織的締造者和發起者,擁有眾多的科學研究成果。
郭博才先生一生致力於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他不僅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位傑出代表,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的學術思想和創新理念對中國的物理學、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等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深受後世學者的洞察和尊敬。
『伍』 郭脈若的資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培橘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 《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配悉團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陸閉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著作論文】
詩集《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歷史劇本《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回憶錄《洪波曲》,評論集《雄雞集》;
專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乳名文豹,號尚武,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經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篡》、《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
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郭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
1958年 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1978年6月12日於北京逝世,終年86歲。
【英文簡介】
Chinese scholar, one of the leading writers of 20th-century China, and an important government official.
The son of a wealthy merchant, Guo early manifested a stormy, unbridled temperament. After receiving a traditional ecation, in 1914 he abandoned his Chinese wife of an arranged marriage and went to Japan to study medicine. There he fell in love with a Japanese woman who became his common-law wife. He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reading Spinoza, Goethe, the Bengali poet Tagore, and Walt Whitman. His own early poetry was highly emotional free verse reminiscent of Whitman and Shelley. His translation of Goethe's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gained enormous popularity among Chinese youth soon after its appearance in 1922. Two years later, Guo's transl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evolution, by the Japanese Marxist Kawakami Hajime, greatly influenced his own thought, and he became an adherent of Marxism. Although his writing, even his prose, was still marked by Romantic moods, he declared a rejection of indivialistic literature, calling for a 「socialist literature that is sympathetic toward the proletariat. . . .」
In 1926 he acted as a political commissar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which Chiang Kai-shek attempted to crush the warlords and unify China. But when Chiang purged the Communists from his Kuomintang (Nationalist Party) in 1927, Guo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unist Nan-ch'ang uprising. After its failure he fled to Japan, where for 10 years he pursued scholarly research on Chinese antiquities. In 1937 he returned to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was given important government posts.
As a writer, Guo was enormously prolific in every genre. Besides his poetry and fiction, his works include plays, nine autobiographical volumes, and numerous translations of the works of Goethe, Schiller, Turgenev, Tolstoy, Upton Sinclair, and other Western authors. He also proced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including his monumental study of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vessels, Liang Chou chin wen tz'u ta hsi t'u lu k'ao shih (1935, new ed. 1957; 「Corpus of Inscriptions on Bronzes from the Two Chou Dynasties」). In this work he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according to Communist doctrine, the 「slave society」 nature of ancient China.
After 1949 Guo held many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the presidenc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66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be attacked in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He confessed that he had failed to understand properly 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and that all his work should be burned. Strangely, however, Guo was not, as were many of his colleagues, stripped of all official positions; by the early 1970s he again enjoyed a position of great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坐落在四川樂山市東35公里沙灣場正街。座北向南,背負綏山(即蛾眉山第二峰),面對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進中式木結構小四合院和一個小後花園。第一院的左測房間,是郭沫若誕生處。中院右側房間是郭沫若「結婚受難」時的新房;後院緊連小花園,有一間面對綏山的廳房,即為郭沫若四歲半啟蒙受教的「綏山館」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榮天崗掃墓中途遇雨口佔一律》等詩,即作於此。舊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經維修恢復原貌,於1981年11月16日郭誕辰九十周年時公開展出。
沙灣是當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誕生地,郭老在這里度過童年時代,留下了不少珍貴文物和史跡: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沙灣,"綏山毓秀,沫水鍾靈",這正是歷代文人對沙灣的贊譽之詞。橫貫光潔度灣城區南北的老街中段,一套坐西向東的四進穿斗木結構平房,這就是飲譽中外的郭沫若故居。故居前傍沫水,後依綏山,創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後經逐步擴建,至郭沫若父親郭朝沛經營家業時,達到目前規模,共有大小房間36間。今天,它仍然保持著古樸的風貌。郭沫若早年的詩作《早起》、《茶溪》、《村居即景》等即作於此。郭沫若故居博物館位於舊居牆後,佔地3.35畝,為一樓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築,館內亭台相接,環廊相連,竹木森森,池水漣漣,奇花異草,幽香陣陣。博物館陳列大廳內,郭老的著作、有關文物和生平事跡資料及照片,一櫃櫃,一框框,一幅幅,一件件依序展示在遊人面前,令人肅然起敬。
著作書目
《女神》(詩集)1921,泰東
《三葉集》(散文集)
與宗白華、田漢合著,1920,亞東
《星空》(詩集)1923,泰東
《聶瑩》(劇本)1925,光華
《文藝論集》(論文集)1925,光華
《塔》(小說、戲劇集)1926、商務
《落葉》(小說、戲劇集)1929,創造社
《三個叛逆的女性》(戲劇集)1926,光華
《西洋美術史》(理論)1926,商務
《橄欖》(小說、散文集)1926,創造社
《瓶》(詩集)1927,創造社
《前茅》(詩集)1928,創造社
《恢復》(詩集)1928,創造社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集)1928,創造社
《我的幼年》(自傳)1929、光華
《漂流三部曲》(小說、戲劇集)1929,新興書店
《山中雜記及其他》(小說、戲劇集)
1929,新興書店
《黑貓與塔》(小說、散文集)
1931,仙島書店
《後悔》(小說、戲曲集)1930,光華
《黑貓與羔羊》(小說集)3931,國光
《今津紀游》(散文集)1931,愛麗書店
《桌子跳舞》(小說、散文集)1931,仙島書店
《文藝論集續集》(論文集)1931,光華
《創造十年》(回憶錄)1932,現代
《沫若書信集》
1933,泰東
《豕諦》(歷史小說)
1936,不二書店
《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鋒出版社
《甘願做炮灰》(劇集)1938.北新
《戰聲》(詩集)1938、戰士出版社
《創造十年續編》(回憶錄)1938,北新
《羽書集》(散文、論文集)1941,香港盂廈書店
《屈原》(劇本)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蒲劍集》(散文、論文集)1942,重慶文學書店
《棠棣之花》(劇本)1942,作家書屋
《虎符》(劇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論文)1943,群益
《今昔集》(論文集)1943,東方書社
《孔雀膽》(劇本)1943。群益
《南冠草》(劇本)1944,群益
《青銅時代》(史論)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學說述林》(論文)1945,福建永安東南出版社
《十批判書》(史論)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蘇聯紀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蘇
聯五十天》,1949,大連新中國書店
《歸去來》(散文集)1946,北新
《築》(劇本)
t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時代》(自傳)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傳)1947、海燕
《盲腸炎》(雜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劍》(散文、雜文集)1947,海燕
《歷史人物》(史論)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黃》(散文、雜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聲》(小說集)
1947,海燕
《創作的道路》(理論)1947,文光
《抱箭集》(小說、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詩集)1948,群益
《雨後集》(詩集)1951,開明
《海濤》(散文集)1951,新文藝
《奴隸制時代》(史論)1952,新文藝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雞集》(詩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傳)1959,百花
《蔡文姬》(劇本)1959,文物
《潮汐集》(詩集)1959,作家
《駱駝集》(詩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學編
l—5卷)
1982一1987,人文
翻譯書目:
《菌夢湖》(小說)德國
施篤謨著、與錢君胥合譯,1921,泰爾
《少年維特之煩惱》(長篇小說)德國
歌德著、1922,泰東
《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論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務
《雪萊詩選》(詩集)英國
雪萊著,
1926,泰東
《浮士德》(詩)德國
歌德著,1928,創造社
《沫若譯詩集》
印度枷里達若著,1928,創造社
《石炭王》(小說)美國
辛克萊著,
1928,上海樂群書店
《政治經濟學批判》(理淪)德國
卡爾.馬克思著,1921,神州
《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俄國列.托爾斯泰著,1935,光明書局
《藝術的真實》(理論)德國卡爾.馬克思著,1947,群益
『陸』 郭華東院士:「數字絲路」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編者按:一帶一路的推進困難重重。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則可以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為此,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
郭華東院士演講實錄(上):
大家好,我是郭華東,來自科學院遙感與數據地球研究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內容是空間科技護航一帶一路。首先我想讓大家看兩張遙感影像,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張彩色的影象,它是白天拍攝的圖象,在這張圖片上你可以看到有兩條先上面也就北面這條紅色的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下面這種前綠色的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在同一個地區,我們有另外一幅衛星圖象,這張圖象大概拍攝於晚上的9點鍾左右,大家可以看到有暗的地方,有亮的地方,所有這些亮的地方,像東亞地區、西歐地區,事實上是經濟發展程度的顯示,也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一種顯示,所以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是兩邊高,中間低,看完了兩張遙感圖象以後,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帶一路確確實實是一個突破性、全局性的全球倡議和國家戰略,我認為它具有范圍廣、周期長、領域寬等一系列的特點。這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格局和發展潛力進行宏觀動態的分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基礎性、宏觀性的環境數據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這個技術具有宏觀快速准確,客觀規律數據的特點和能力,可以說是實現環境觀測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幫助和決策支持。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講一帶一路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其次介紹一下我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
大家都要問,一帶一路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首先一帶一路面臨全球變化的挑戰,在這張圖上你可以看到,左上角這張圖,事實上來講,這個橢圓的藍色的范圍圈定的是我們一帶一路的主要地區,這幾年來全球的氣候在不斷地變化,全球的溫度在不斷地上升,左下這張圖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土壤濕度也在不斷變化,右下這張圖可以看到,位於我們中亞地區的鹹海從浩瀚的湖泊到慢慢地演化到基本上湖泊消失了這么一個程度,所以可以看出全球地表的水在減少,然後此地表的一些水儲量在減少,這都是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這樣的環境變化,確確實實要給我們一帶一路建設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我們面臨著糧食安全的挑戰,大家都知道,無飢餓和糧食安全是聯合國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聯合國發起了大的一個計劃,事實上來講,就講到我們到2030年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聯合國制訂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的中間,零飢餓和無飢餓一起構成糧食安全是聯合國要做的重要目標,誠然零飢餓也是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一個重要目標。大家可以看到,面臨糧食安全的挑戰這塊集中的地區也在一帶一路地區。第三個挑戰可以說自然災害的挑戰,自然災害大家都比較熟悉,地震、旱災、水災、風暴潮等等,那麼在我們講到的一帶一路這個地區,自然災害尤為嚴重,為什麼這樣說,這張全球的圖大家都看出來了,一帶一路地區,可以說85%重大的自然災害都發生在亞洲地區,我們這個地區很嚴重,那其中超過80%災害是什麼,是地震災害、風暴潮災害、水旱災害,這三大災害構成了全球無論是死亡的人數還是經濟損失的80%,疊加起來一個85%,一個80%都發生的地區,所以這種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做一帶一路建設我們要做一系列的大的工程的實踐,但是做工程建設的時候,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大家都知道中巴走廊,從我們的新疆南下到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幾百公里長度的一個中巴走廊,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有地震的風險,災害的風險,特別是水災的風險特別大,這張圖上大家已經看出來,一系列重大的項目就要在這兒實施。
但是,一系列的水旱災害威脅著我們,面臨這樣的威脅,我們都要有科學的行動,我們都要有應對措施,從而避免這些災害帶來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地區,其實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進程也不均衡,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地區是城市化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城市化本身來講,也是帶來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樣一個後果,所以經濟的不平衡、城市化發展不平衡,特別城市化本身的快速發展,對各個地區的經濟、人口各方面都帶來另外一個系列的挑戰。那麼面對以上的挑戰,人類怎麼去應對,我們中國的科技界怎麼去應對,我們有很多種理論,有種模型、方法技術,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其實是個非常先進的技術,它可以把一帶一路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可以說它有著其他技術難以替代的,有的時候是唯一的可以發揮作用的一個技術,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決策者我們的政府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決策支持,那麼於是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國際倡議,中國現在在實踐我們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於空間技術來講,我們提出這么一個口號,國家利益延伸到哪,空間信息我們就要保障在哪裡。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利用空間科技技術,來為一帶一路實施保障、來護航的一個重要的思路。這樣做,實現我們對地觀察大數據共享對於我們中國的倡議的發展、對於沿線60幾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幾個重要意義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糧食生產監測,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帶上剛才講到了糧食安全帶來的風險,那麼一帶一路國家水稻產量佔全球總產量88%,這個量可謂之大,小麥產量超過全球走產量的60%,玉米總產量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柬埔寨、泰國是我國重要的稻米進口來源國,還有一些國家在能源、在其他的資源方面對我們國家都非常有意義,一帶一路重要國家中間我們的糧食估產能力不是太強,所以我們國家這方面很強,急需開展國際合作,實現我國糧食的估產技術的輸出。第二個意義,大家可以看到城市化信息空間觀測意義重大,我剛才其實講了,全球百分之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相對較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病逐漸也顯現出來了,我們急需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進行城市化的監測,提供城市化的信息支持。
剛才就介紹了我們面臨一些挑戰,同時講了如果我們利用我們的對地觀測技術,可以應對這些挑戰,那麼我們國家的對地觀測技術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呢,所以第二部分我想用一些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這張圖有點復雜,這張圖有點看不清楚,但是我想給大家概要地做一個介紹,遙感在座的我不知有多少大家熟悉遙感,我可以告訴大家今年是2017年,在55年前,遙感這門科學技術正式問世了,也就是有說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我們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是40多年前才開始發展的遙感技術,但是40多年來應該說發展得很快,擺在大家面前的這張圖,其實左側大家看到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海洋衛星等等,還有我們的一些導航衛星,這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我們現在很多衛星用在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像我們的氣象衛星,大家如果喜歡看新聞聯播,新聞聯播要播到7點半的時候就要有氣象預報,氣象預報就是用的我們中國的風雲衛星,不僅現在有很多衛星大家可以看出最右一欄,在未來或者到2020年我們國家還要發射一系列的衛星,發射遙感衛星,發射導航衛星,所以我們國家的發射這些對地觀測威脅數量在國際上目前是屬於前茅的,當然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它的質量和它的技術能力。
下面簡單地講一下我們講的衛星是個什麼具體的情況呢,我們叫資源系列衛星,叫環境系列衛星,那麼資源系列衛星,我們叫資源系列一號二號三號,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出去訪問的時候,比如到巴西去,肯定要訪問巴西的宇航院,為什麼,20多年來中國一直和巴西進行著資源衛星的合作,那麼資源衛星目前應用在我們的土地調查、糧食估產、災害檢測、森林囤積量的監測、環境調查等各個方面,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我們,環境系列衛星一開始這個很多人不注重環境,那麼近年來環境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我們國家發射一系列的環境衛星,大家可以看到,北方的一些陸地的污染,南方一些水面的污染,近些年來用環境衛星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這張圖大家看到的是氣象衛星,氣象衛星應該說在咱們的這些運行衛星裡面,是運行得比較成熟的一個系列衛星,這就為什麼每天晚上7點半我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看我們氣象衛星產出的雲圖來聽講解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情況,從這張圖你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做了幾十年的戰略規劃,氣象衛星一代一代地健康地高質量地向前發展。
海洋衛星,以前資源衛星檢測陸地,氣象衛星檢測大氣,環境衛星監測陸地和大氣,對海洋的重視程度不是太高。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海洋、對海洋衛星予以了充分的重視,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已經發射了一系列的衛星,這些衛星對海洋的初級生產力,比如海洋表面的一些葉綠素進行監測,對海洋的動力學進行監測,比如海浪、海風等等,包括海洋災害進行監測,所以海洋衛星這些年發揮的作用越來大。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程度不斷地發展,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我們的高速公路的建設、我們一些大工程的建設,越來越不能滿足於一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因為那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事實上來講對於該看的一些現象很難具備看到的能力,那麼它需要什麼,需要我們高解析度衛星,高解析度比如說你能看一米的就比看10米的要清楚得多,比如在廣譜上我們就要能看10納米的比100納米的就要高,那我們時間解析度上我們能一個小時獲取一個圖象,那就比一天獲取一個圖像利用程度更高,所以高解析度是個綜合的概念,我們政府意識到市場經濟、社會對高解析度衛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7年前,也就2010年,開始啟動我們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計劃,這是我們16個重大專項之一,它的目標就是計劃到2020年建成我國自主的陸地大氣和海洋觀測系統。
發展了7年,現在就是已經有4顆衛星上天了,這4顆衛星應該說都比較成功。首先,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上講到的GF1,就是高分的簡稱,高分一號衛星2013年發射上天的,解析度是黑白是兩米,高廣譜是8米,彩色的解析度低一點,但是廣譜解析度高,然後黑白的是空間解析度高一些,彩色解析度要低一些。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我們的上海,可以看到黃埔江、看到浦東,我們整個上海蒸蒸日上的建設情況。這個是高分二號的衛星,高分二號衛星是2014年發射上天的,大家看這是在北京,它的解析度就更高了,分黑白達到0.8米,彩色也是達到3.2米,這張圖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公園、車站,大的樓房都歷歷在目。這是去年上天的一個高分三號衛星,三號衛星它事實上來講,和剛才一號二號不一樣,一號二號都是在白天來獲取這些數據,因為它只有在陽光照射條件下,在沒有雲、沒有雨的條件下才能獲取圖象,這張圖象什麼圖象,是一張雷達圖象,雷達它本身特點是什麼,在座的大家可能都了解一些,它可以全天後工作,全天時工作,就是24小時都成象,你有沒有太陽、白天黑夜都可以,你刮風下雨還是晴朗天氣我都可以成象,就是我雷達自己發射電磁波,回收這些電磁波,我本身就起到一個小太陽的作用,同時,它最大的一個優勢,還可以對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比如說若干年前我們用長波雷達系統就能發現埋藏在咱們陝西寧夏一帶的被干沙覆蓋的明隋時代的長城。
明隋時代的長城到現在1000年了,1600年了,還發現隋代兩批長城,就是說能夠穿透干沙,發現地下的地物,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對我們像每年南方長江中下游有水災,有了雷達圖象,即使在下雨有雲情況下我們雷達都能穿透雲霧小雨,發現下面一些水災蔓延的情況,對抗洪救災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武器。
那麼這是高分四號衛星,2015年拍攝的,它的解析度不是特別高,它的空間解析度是50米,但它時間解析度高,這點對一些做全球的環境觀測等等是非常有利的這樣一些參數。
剛才大家看到陸地上很多高解析度衛星圖象,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這個幻燈片,我們講海上絲綢之路,那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是對一些海口的城市,海洋帶的城市,對一些港口進行分析和監測,這里大家可以看到了,不僅我們廣州的港口,三亞的鳳凰港,海口的港口,我們都可以監測,而且你可以看到像左側,像科倫坡的港口、吉隆坡的港口,新加坡的港口,事實上我們具備了對全球港口進行監測的能力。
具備了這樣一些能力,大家都知道對一帶一路研究來說,它實在是太有用了。那麼講到這的時候,我們來看看這么一個幻燈片,這個幻燈片講的什麼,是全球的地球觀測衛星,中間是我們的地球,周圍有很多很多的衛星,這些衛星有遙感衛星、有導航的衛星、有地球物理衛星等等等等,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兒學習,今天我們在這兒講課,今天我們在這兒聽課,我們在這兒研討的時候,在我們地球軌道上有很多很多的衛星正在不斷地運行,然後不斷地獲取我們地球表面的和次地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進入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以說全球無處不在的都有我們地球觀察衛星在准實時或者實時地獲取著我們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的信息。那麼我為什麼要講到這一點,就是說剛才講的我們中國有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等衛星,還有高解析度衛星,中國對地觀測能力非常強了,但是世界上還有更多的衛星我們中國不可能衛星包攬天下,也要做國際合作,就像我們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不僅造福於中國,更重要的造福於沿線國家,造福於全球。
所以,我們在技術上也是共享的,我們中國不失時機地也接受國際上一些先進的衛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中國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戰,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建成了五站網系統,五站網叫什麼?大家在這張圖上就能看到,一個圈就是一個站,有北京密雲建了一個站,在新疆喀什建了一個站,在海南三亞建了站,這三個站它其實就可以覆蓋了中國陸海的全部疆土,還可以告訴大家,這三個站也覆蓋了我們亞洲疆土70%的面積,不僅如此,去年底,在我們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中國科學院又在北極建了衛星接收站,和瑞典合作,建一個覆蓋北極的這么一個系統,同時在國內在雲南也建站,五站網系統,將來我們的站可以遍布全球,全球數據我們都可以接收,於是對我們一帶一路的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等等提供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剛才講到的都是遙感衛星,就是地面有什麼樣的東西,這是個城市還是個山川還是個河流,這是城市的公園還是樓房,是大學還是一個公司,等等,回答地球表面是什麼的問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幻燈片,換了個角度了,叫導航衛星,導航衛星大家都知道是做定位用的,是說我在地球的一個什麼地方,剛才是是什麼,現在回答在哪,當我們回答了是什麼、又知道在哪的問題以後,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方便得多了,那麼以前我們用了不少的國外的一些導航衛星,當然現在也得用,可是前些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發射北斗導航衛星計劃,北斗導航衛星計劃,根據計劃到2020年的時候,有35顆衛星上天, 構成一個全球的網路,當這個目標實現的時候,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將和美國的咱們的講的GPS衛星和歐盟的它們的伽利略衛星,然後和俄羅斯的(葛珞納斯)衛星,四大衛星並排前進,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北斗導航也是屹立於世界之林的一個導航衛星系列,和我們遙感衛星一起,再加上我們通訊衛星,就構成了我們強大的一個對地觀測能力。在這些強大的對地觀測能力的支持之下,進一步地我們要做什麼,這給大家展示的我們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什麼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數字地球的概念是18年前問世的,我記得當時我們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第一屆數據國際會議,當時我作為大會秘書長,報社的記者采訪我說,郭先生什麼是數字地球,我當時其實並不是特別能說得清楚,因為那個技術太新了,剛剛問世,我說根據我的理解,數字地球就是把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裝進我的計算機。其實這是一個科普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利用衛星、利用其他的數據,然後形成一個覆蓋我們地球表面的數字系統,一個信息圈,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球,這點其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比如說現在給大家看到的這張幻燈,全球的空間大數據信息產品,剛才講的概念都是由這些構成的,數字地球由一些大數據信息產品構成,比如說產品的類型,陸地的、海洋的、大氣的、城市的,然後時空尺度有全球的和區域的,在陸地的我們有很多具體的分類,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植被、森林、葉綠素,海洋大家都知道有海表溫度、然後海表的鹽度,大氣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氣溶膠,城市有我們城市用地,還有地面沉降等等,所以這都是我們的數據產品,而且這是我們做出的大數據產品,那麼由於這些年堅持這樣做,其實它是非常有用的,這舉了一個例子,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潘基文秘書長發起了一個氣候變化峰會,邀請全球的100多個國家的首腦們出席這個會議,出席這個會議做什麼,他們聯合國發起了一個全球脈動計劃,也就是要用我們的大數據來應對氣候變化,這張圖想給大家展示的一個目的就是說大數據可以應對氣候變化,大數據正在是我們數據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我們的貢獻,當時46個國家來對它這個全球脈動獎申請,最後評的結果,在全球46個國家中間,選出9個獲獎團隊,我們的這個團隊就成為9個獲獎團隊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獲獎項目,這件事說明大數據何其重要,對地觀測大數據能夠解決一帶一路方方面面的問題。緊接著,我就是把剛才的理念收集來了,我說18年前我的理念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大家可以看出來這么個表達,然後現在我們說用地球大數據來研究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裝進了計算機的地球,就是我們地球大數據一個集成,我們有了地球大數據我們就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鑰匙,或者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未來的武器。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成立了一個國際數字研究學會,學會下面有一個學會官方刊物叫做《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在這個學報裡面,我做主編,其實先幾年寫了一個編者按,每年一月我也寫個編者按,就是數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數據,所以大家對這件事情不妨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就是說基於對地觀測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當然從認識程度來看我們如果叫地球大數據,可能其實利用這些大數據來解決我們一帶一路方方面面問題可能會更加給力。
所以,剛才講了我們前面面臨的一帶一路的挑戰問題,我們講到為了應對挑戰我們中國人發展的一些對地觀測技術,目前具有了世界級的水平,我們對地觀測的能力還在不斷地往前發展。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柒』 求院士數學講座專輯的讀後感,任何一本的讀後感都可以!要快!必採納!
今天漏租在科學會堂聽了郭雷院士的演講受益匪淺。
郭院士長期從事系統與控制科學研究,特別是隨機與不確定性動力系統的估計、
濾波與控制理論等。在隨機自適應控制、非平穩與時變系統估計、反饋機制能力與局
限、多自主體系統的集體行為等若乾重要方向的基本問題上做出了根本性貢獻。目前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控制理論基本問題、非平衡群體系統、復雜適應系統與量子控制系
統等。
初入不惑之年的他應邀為我們上了一課「系統與反饋:從錢學森和維納談起」。 郭雷院士在強調本次純屬科普性質講座的同時,也打趣說「各位滲搜吵都學過相關內容,可是我演講的內容可能很淺顯,所以對有點挑戰性」,現場氣氛輕松愉悅。講座正式開始,郭雷院士以「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和控制論創始人維納為切入點,帶領同學們走進系統科學的繽紛世界,領略控制論的豐富思想。郭院士指出,《創建系統學》體現了錢學森在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科學方面的重要思想和成果;現代控制論幾乎涉及所有數學分支並且具有廣泛應用,如航空航天、武器系統、自動化等,維納的《控制論》作為一本劃時代的開創性著作,對控制論的歷史和未來感興趣的同學不妨一讀。
隨後,郭院士對系統、系統控制、前饋、反饋等基本名詞進行了科普解釋。例如,在解釋系統科學的涌現概念時,即系統的整體功能往往不等於其組成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郭院士以成語「狼狽為奸」為例,詼諧幽默的語言讓全場同學為之一笑。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於「反饋」概念的理解,郭雷院士又從幾個實例加以解析: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H.S.Black發明的遠距離通訊的反饋放大器、掃描隧道顯微鏡、血糖平衡的動態反饋調節、帕金森發病機理、巡航控制系統基本框架、生態系統平衡等,都體現了反饋機制在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經濟等方面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特性。在座的同學們都被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和生動的講解深深吸引住了,在系統科學的世界裡徜徉。
系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調控客觀世界叢侍的基本概念,而反饋是保證動態系統正常工作的重要原理。
維納和錢學森都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們的科學精神、重要思想和開啟的事業都需要發揚光大,在講座的最後,郭雷院士表示系統科學的未來應寄希望於年輕的一代,同學們以熱烈而自信的掌聲響應郭院士的殷殷期望,並為本次講座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你修改下吧,不過還是建議你看看控制論,我的導師當年就是自學控制論然後考研究生,很不錯的,也比較簡單!
『捌』 郭華東院士:「數字絲路」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下)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編者按:一帶一路的推進困難重重。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則可以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為此,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
郭華東院士演講實錄(下):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發展的過程中間,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對地觀測也是沒有國界的,於是要發展先進的技術、發展先進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交流的時候有多種交流方式,比如說發起國際科學計劃,比如說發起國際組織,比如說主辦高水平國際會議,比如說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這都是你立足於國際科學之林的重要的方面。應該說,這些年來全球科技的發展,中國人或者中國科學家牽頭的領銜的國際的合作計劃還極少極少,那麼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那我們國家要建設科技強國,建設創新國家其實還是面臨一系列的挑戰。今天,當我們中國領導人提出我們要建設一帶一路,把它變成偉大構想的時候,我們圍繞一帶一路能不能提出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的國際科學計劃呢?根據剛才我講的這些理念和基礎,是利用空間對地觀測來服務一帶一路,來為一帶一路實施科學的提供科學的數據信息和方法,應該說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因為我們有巨大的優勢,第一,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提出來的,第二,中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有很大的優勢,第三我們在這些方面有了很強的基礎,第四,很多國家願意配合我們一起來做,所以,我們提出發起數字一帶一路計劃,把它解釋起來,事實上來講就是說基於空間對地觀測的一帶一路計劃,一帶一路的資源環境調查與研究這樣的國際合作計劃。那麼提到對地觀測,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出來,兩個紅圈,這個紅圈一個是東北向展布,一個是西北向展布,在這兩個紅圈大家都可以看出來,其實空間這個技術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弱,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比較強,所以我們牽頭這樣的計劃,具備了很強的實力。這樣強的實力也是基於前些年的研究成果,比如說在3年前,我們這個團隊就開始了一些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完成了一個叫科技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個咨詢項目,國務院的領導對我們上報的報告也比較重視,大家可以看出來,最後我們提了六大建議,這六大建議涉及到經濟的、社會的,也涉及到我們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在當時我們也提出一個鳳凰計劃一個說法,什麼意思,就是說,在我們的衛星版圖上,中國就像一隻,衛星圖象像一隻金雞,金雞獨立。那麼加起來,我們中亞的這么四個國家加起來,它的這個圖形像一張鳳凰,所以我們說鳳凰計劃,這些國家一起來搞合作,當時我們撰寫一篇文章,叫空間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那麼空間科技有這么大的作用,如何使我們這些沿線國家一起來做這些事情,我們非常注重和境外科學家的合作,和國際科學家的合作,比如在2012年,就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些國家召開乾旱、半乾旱的環境對地觀測研討會,然後在2014年在吉爾吉斯又召開第二屆研討會,這樣目標就更明確了,圍繞著我們絲綢之路的空間認知這么一個方向,我們通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地觀測科學計劃的宣言,2016年又召開了第三次會議,這樣在一帶一路的我們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帶上連續召開三次會議,眾多科學家一起合作,大家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特別絲綢之路計劃都非常非常贊同。那麼在做這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工作的同時,也進一步地把范圍延伸到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國家,主要是東盟地區國家,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11月,我們在海南的三亞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絲綢之路空間認知國際研討會,發表了宣言,和其他國家也已經簽署了海上絲綢之路對地觀測合作網路的意向書》,當時出席會議的28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建立海上絲路空間大數據的聯盟,所以非常踴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工作的深入,在去年,我們認為時機成熟了,在北京召開了個一帶一路空間認知的國際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有40幾個國家的代表與會,也包括我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包括我們國際上一些對地觀測的大的組織的一些管理者,和來自40多個國家的學者們,一起參加了這個會議,這個會議也發表了個一帶一路空間觀測國際合作北京宣言》,特別我要提出的是,大家看到了在這個會議上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在這個會議上正式提出來了,當時電視台的叫法叫做數字一帶一路,簡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計劃啟動。當我們提出來「數字絲路」這個國際計劃的時候,可以說得到了多個國家的響應,這個幻燈上大家可以滿出來,叫DBAR,DBAR就是說數字一帶一路,我們簡稱DBAR,你看參加的這20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在我們中國這個大氣之下一起來進行工作。這個工作做得還是令人滿意,所以在去年6月份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18次院士大會上我們科學家院長(白春林)院長就專門講由我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得到了這么多國家、得到這么多國際組織響應和支持,這確實還是很不容易的。這個國際計劃發起之後,然後經過了半年的一些工作,在去年的12月,5月發起的,在12月我們經過了被,認為另外一個契機成熟了,這個成熟所謂的成熟,那麼就是說我們「數字絲路」國際計劃新內容我們已經成型,所謂成型就是說「數字絲路」的科學計劃,因為國際上發起一大科學計劃你最核心的東西必須有你的科學計劃,在這個會議上我們成立了計劃叫做DBAR,成立了DBAR科學委員會,然後建立了總共九個工作組和任務組,一個工作組就是相對寬一點的領域,任務組比較窄一點的領域,同時也通過了DBAR科學計劃草案,應該說去年12月份DBAR計劃正式實施了,坦率地說,有中國人來發起這樣的計劃,全球這么多人響應,實實在在應該在我們領域里來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那麼「數字絲路」是個什麼樣的計劃,叫國際科學計劃,首先它是一個國際的大科學計劃,其次,它的計劃的目標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進行交流和合作,為一帶一路服務,同時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科學研究問題,所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也就是說聯合國意識到全球面臨的挑戰,然後在兩年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總共17個子目標,169個二級目標,這些包括可持續發展環境、飢餓、教育、能力建設等等,都是重要的目標,一帶一路其實作為全球重要的構成的區域,和聯合國可持續性發展目標應該做這些東西是非常吻合的,那麼同時作為一個大的科學計劃,你必須有願景,這個願景我可以在這兒和大家一起,咱們來討論一下,DBAR科學計劃的願景就是促進一帶一路對地觀測的科學數據技術和應用方面的國際合作,提供應對一帶一路環境變化,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決策支持手段,通過努力,實現在我們亞洲、歐洲和非洲絲路沿線國家綜合對地觀測能力的提升,為我們的一帶一路服務,或者說更好認識一帶一路國家與熱點地區發展建設的狀態和演化的影響。願景之二,我們要創新性進行一帶一路空間觀察多邊合作的機制,建立這個機制,推進絲路的科技互聯互通,然後願景之三,就是要更好地認知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人力和技術資源的阻礙,為投資建設宏觀布局提供決策支持,所以有了這樣的願景,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可持續地發展基礎設施,開展經濟建設,利用自然和文化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的科學決策支持,共同促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一帶一路的實現。這張圖有點復雜,我剛才講了幾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7個大項169小項,現在在我們這個「數字絲路」科學計劃里邊,是七加二,7個工作組,2個任務組,做的9件事情,其實和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相吻合的,我們這9件事情大家可以看出來,基於地球大數據或空間技術為主的手段,然後在周圍的這8個方面,比如農業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海洋與海洋帶災害風險,基礎設施,自然文化遺產,城市發展,水資源,水安全,這8個領域來開展研究,這個開展研究是令人激動的,為什麼令人激動,就是大家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做,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的做,一個領域一個領域的做,而我們由於利用了空間對地觀測,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把65個國家涉及的46億人口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那麼在這8個方面闡述成果,同時這8個方面還可以交叉,所以這8個方面和大家看到的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基本上是吻合的,所以,做這樣一個DBAR科學計劃,為中國倡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服務,同時也直接為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服務,所以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科學計劃。
這個科學計劃的內涵大家在這張圖里可以再進一步地看一看,這張圖也是我們另外一個科學計劃的核心圖之一,在炮製這個計劃的時候,在我的腦子里邊第一次產出的就是這樣一張圖,什麼一張圖,我們做什麼事情,叫數字一帶一路,首先這個數據作哪?所以我們首先要建一個大數據平台,大家可以看到中間一個大數據平台,那麼我們利用什麼數據,可以利用衛星數據,導航數據,通信數據,海基數據,陸基數據,我們做什麼,通過這個地球大數據平台,在剛才講到的這幾個方面,設施農業、海洋環境、遺產地災害、城市、水,這8個方面開展研究,那麼開展研究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然後國際計劃合作和國際組織合作,然後從科學到決策,從國家到全球,實現我們的國際合作。那麼各位,大家要問了,你到底做哪幾方面工作,我們聽著七加二,現在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講一講,我們這七個工作組和兩個任務組,它具體的含義是什麼?那麼七個工作組就是大家看到的這七個工作組,任務組就是最下面一行,我一個一個也大家做個介紹。首先,我們要做DBAR這個計劃,就要有數據,就要有地球大數據,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工作組,這個工作組就是說要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建立這個數據的合作網路,然後要在這個地區和不同的國家合作,提高他們的對地觀測能力,提高它們的對地觀測能力怎麼個說法?也就是說我一開始講時候,就是我們中國大概是在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比我們那些一帶一路上很多國家都要先進,
比如我們的對地觀測技術,應該說基本上是國際水平的領先技術,可是在有些國家,它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衛星數據可以接收,比如剛才講的中亞地區,我們把它叫做處女地,所謂處女地就是對地觀測在那還很少發展,所以兩年前當我們在新疆喀什地面站運行接收到這個數據時候,我們當時就說這是地球上最後一塊被照亮的土地,那個地區也接收到我們的衛星數據了。所以對於這個工作組來講,最最重要的是要建一個數據共享的平台,中國的數據要走向世界,中國的數據不僅自己用,而且要提供給我們這些提供的國家來用,當他們沒有數據的,你就提供給他們,因為提供是什麼概念,數據大家都知道,數據特別大數據,也可以說它是資源、它是財富,它更重要的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何為重大戰略資源,平常大家不注意,但是現在一個國家強弱,其實與你擁有數據多少是有關系的,那麼是戰略資源就像我們看待水、看待糧食、看待能源等等一樣,看待這些資源,當你把它這樣認識的時候,就知道它是何其重要,所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計劃來講我們就是要會聚大數據,就是讓大數據服務來支撐整個一帶一路的發展,數據共享是我們提出一個非常響亮的目標,也可以說,如果在一帶一路不能實現數據共享,「數字絲路」計劃也難以成功,「數字絲路」難以成功,應該說對一帶一路是個巨大損失。
第二個工作組我們叫農業與糧食安全,我在前的幻燈裡面已經講到了一些這方面的一些背景,因為民以食為天,然後全球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國家,這些農業發展、糧食安全問題還很不平衡的,我們利用DBAR這樣一個計劃,希望和沿線國家共同提高對農田監測能力,共同來進行考察和驗證,共同為我們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服務。在這方面來講中國也有著很好的基礎,比如說我們具備全球尺度的農田遙感的監測能力,可以覆蓋31個大宗糧食作物主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幾種作物,比如說小麥、水稻、玉米、大都,這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農業能對全球這些作物,每半個月估產一次,所以咱們國家在這方面來講技術是很先進的,基本上中國、美國、歐盟三足鼎立,我們代表著中國,代表著影響力,近一兩年應該說國際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歐盟了,我們有這樣的技術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應該說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海岸帶,大家看到了,這個右下角這張圖,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地區,這些地區不僅有海岸城市,有港口,海岸一些環境面臨巨大挑戰,比如風暴潮的到來,比如說地面沉降問題給城市帶來損失,也比如全球變化,超大城市帶來的影響等等,所以海岸帶應該說是人類的搖籃,那麼海岸帶也是我們涉及經濟社會建設和人口在那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活動都在那展開,所以海岸帶的研究,對於提升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水平是非常有用的,這個工作組就主要做這些事情,其實,現在經過一年的工作,已經做了不少了,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到,包括港口的擴展,生產效應,另外我們一些國家都在填海,填海以後這些工程怎麼辦,另外,我們建了很多設施,比如說碼頭、港口,和機場一個一個,比如機場它沉降了怎麼辦,另外還有紅樹林的生產系統,海岸線的變遷,包括一些圍塘養殖,這些都帶來一些變化,都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一些海岸帶重要的事情,不僅是在咱們這些中國的沿海,國際上沿一帶一路國家都非常重要,包括我們進行沿海經濟追蹤和環境管理,都是大事。
那麼第三個工作組,就是環境變化,也可以說生態環境的變化,大家都知道這個特別是在中亞地區,生態環境是比較脆弱的,怎麼來進行監測全球變化的大環境之下,我們如何評價一帶一路的生態風險?對於一帶一路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意義實在是非常重大,剛才我講了我們不做一城一地的,我們不做一個領域的,我們要做的65個國家做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所以它戰略上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帶一路很多一些新的其他方法得不到的一些信息和決策支持思路。這里就介紹了中亞五國環境變化應該還是很復雜的,其實我們用衛星做了不少工作,通過做這些工作,大家看出湖面在減少,土壤濕度在不斷變化,然後水的數量也在變化,如果長期下去怎麼辦?草地耕地都在強烈變化,所以我們必須拿出我們的對策,然後做一個適應於我們自然環境變化的相應的政策出來來建設我們的一帶一路。這里你也可以看出來,我們通過20年的觀測,植被的變化情況,如果看了以後,還是感到還是很驚人的,植被在不斷退化,中亞地區灌溉農業也在迅猛發展,當然,退化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所以無論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我們都要找出它的原因出來,然後為我們規劃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支持。包括水儲量,水儲量其實經過三年的工作,看出來中亞地區水儲量總體上是呈減少趨勢,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還有一個工作組是做世界遺產,說起世界遺產在座的大家都比較熟悉,比如我們的故宮、我們的長城等等,這都是文化遺產,我們還有一些自然遺產,向黃山等等,這都是自然遺產。我們一帶一路最早還來自於世界遺產這樣一些研究,逐步地擴大到我們大的區帶,所以在一帶一路上真正的世界遺產是需要我們進一步來調查、保護,提出政府可供決策支持的一些信息非常非常有用,應該說全球將近80%的一些文化遺產都位於一帶一路地區,那麼做這方面工作也實在是非常重要的。這中間,事實上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情況,利用空間技術來制訂它這個保護策略。比如說近些年來我們和吳哥,大家都知道吳哥是個著名的世界遺產,我們受吳哥政府、吳哥遺產地當局邀請,也受柬埔寨政府邀請,用空間技術為它做三年,他們政府對咱們中國做這項工作還是高度地贊成的,認為一帶一路不僅為它一個吳哥做監測保護工作,現在又在二期做整個柬埔寨的工作。
我們把這些思路和理念延伸到整個一帶一路國家,非常非常地受歡迎。減災是另外一個工作組,大家都知道減災這件事可是太重要了,每年的經濟損失,減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咱們GDP的好幾個GDP,這實實在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帶一路國家都面臨這樣的挑戰,這個工作組也面臨著繁重的研究任務,現在和國際上進行合作,不僅做這個區域的,同時也發布了一些研究報告,供全球來共享,供這一帶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啟動了一些試行案例開始進行研究,作為能力建設我們辦了一系列培訓班,中國人用中國的技術為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來服務,每年都辦兩期學習班,很受歡迎。水資源,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上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乾旱問題,洪澇問題等等,所以在水的方面已經有20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以上是七個工作組,下面是兩個任務組,任務組一個就是城市環境,一帶一路上城市繁多,怎麼避免過度地城市化,怎麼避免城市盲目地沒有目標的管理,事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樣對一帶一路重點的城市進行動態監測,做了很多工作,這里可以看到我們是給非洲做的用夜間燈光圖象做的一些城市發展情況,當然非洲和歐洲一比,顯然城市化程度還是很不一樣的。
這里再進一步做非洲不同城市的變化情況,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城市在不斷地進行擴展,但是就非洲而言,整體城市燈光亮度還是比其他地方少,非洲大陸還是面臨巨大的挑戰。然後同時,經濟走廊這個城市,我們也進行了監測,現在經濟走廊的城市監測它的交通情況。最後一個工作組我們叫高山和寒區,高山和寒區其實也是非常重要一個方面,大家講高山和寒區和一帶一路什麼關系,其實講到我們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發布了一系列的水系,這些水洗我們那個地方叫做亞洲高塔、亞洲水塔,那些地方它的水直接影響到下游20億人的生活,所以在科學上把這些東西做清楚,為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那麼,這幾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包括對多年凍土的監測,包括對青藏高原積雪的監測。最後,我要說一下,國際上很多人都關注DBAR計劃,說怎麼來參加呢,我們歡迎國際組織、國際計劃,和各個國家的機構團隊都可以參加,你進來以後可以加入工作組,也可以建立研究中心,在平台能力決策方面提高你的水平,另外,DBAR是個共享計劃,共享比如平台產品,比如這些領域和這個能力建設和發展我們都可以一起來做。
然後這張圖你可以看出DBAR,就是「數字絲路」科學計劃在中間,我們左上面有國家的機構,我們右下面有不同的國際組織,左下面有不同國際計劃,就是說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通過DBAR科學計劃實施,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我們的目標服務,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同時也是沿線的國家受益於我們的一帶一路建設,受益於我們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好,今天有關空間科技護航一帶一路的內容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再見。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玖』 揭秘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院士坐鎮,晶元系統一起造
智東西(公眾號:dxcom)
文| 溫淑
最近,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 合肥本源量子計算 科技 有限責任公司捷報頻傳。就在兩星期前的9月12日, 本源量子邁進公司成立第四個周年,同時重磅發布了全國首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台 。
利用超導量子計算雲平台,用戶可以藉助手中的終端設備編寫程序,遠程使用量子計算機的算力, 標志著本源量子距離實現「推動中國量子計算事業產業化發展」的目標更近了一步 。
超導量子計算雲平台發布會結束後,智東西與本源量子副總裁、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張輝取得聯系並進行了深度對話,聽他講述本源量子背後的成長故事。
本源量子副總裁、行政與人力資源總監-張輝
在原定采訪時間到來後稍許,張輝在視頻會議軟體的另罩孝核一邊坐定。他邊摘下口罩邊連連表示歉意:「實在是不好意思,公司最近太忙了。」
對於本源量子來說,2020年有別樣的意義。這一年,公司邁進第四個周年,團隊規模攀升到接近100人;產品上,除了最近全國首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台,今年12月還將把半導體體系的量子計算機「悟本」接入雲平台;接下來的10月份,公司將進行價值三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另外,本源量子計劃在明年完成五至六個億人民幣的B輪融資。
盡管如此,在張輝的臉上很難看到疲憊。「最近我們技術和業務方面都非常忙碌,(因為)我們技術上突進得很快。」他說。
脫胎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本源量子成立時間剛滿三年,但已經成為我國量子計算領域的領軍企業。張輝自己,不僅是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慎帶驗室的博士畢業生,而且本科、碩士階段都就讀於中科大。
但實際上,從2008年博士畢業,到2019年正式加入本源量子之間這十餘年的時間里,張輝並未直接從事量子計算相關的工作。
在張輝看來,本源量子的成立,意義不只是中國量子計算商業化邁出第一步,還是他自己與量子計算的一場「久別重逢」;本源量子今天的成績,除了是中國量子計算商業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張輝本碩博9年學子生涯的回響。此外張輝稱,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不少「師兄弟」都聚集在本源量子。
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創企,到底有什麼吸引力?今天,智東西與你一起,走進張輝與量子計算闊別和重逢背後的故事,解讀這家成立剛滿三年的創企,是怎樣承載著幾代人對量子計算的願景堅毅前行。
把目光轉回2008,張輝從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博士畢業那一年。放眼望去,整個大陸沒有一家量子計算企業。張輝說:「我們這些早期的畢業生,除了極個別的留在實驗室繼續做科研,其他人基本畢業就失業了。」
相比當時中國的商用量子計算領域的一片空白,歐美的玩家已經開始布局這個有著巨大潛力的新興領域。比如,2006年,谷歌就搭建了量子AI團隊,開始對量子計算機的 探索 ;另一量子計算巨頭IBM的的研究更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8年,IBM研究人員Issac Chuang等人利用氯仿核磁共振實現了兩個量子數據位的量子搜索實驗,成為量子計算的第一個演示實例。
「量子計算」之所以受到國際 科技 巨頭的青睞,是因為其強大的並行運算能力。
量子計算是指遵循量子力學規律調控量子信息單元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從原理上來說,經典計算通過控制晶體管電壓的高低電平,從而決定一個數據是「1」還是「0」,對應的是經典比特。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量子比特,能夠同時具備0和1的兩種狀態。
理論上,擁有 50 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性能就能超過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 「 天河二號 」 。
2008年,國際上量子計算領域的興起初現苗頭,張輝卻一腳踏進「畢業即失業」學生的隊伍。他說:「當時在量子計算這方面,也不是沒有繼續做研究深造的機會,但是我想接觸 社會 上的東西。」
畢業後,張輝回到老家上海,放下「量子計算高材生」的光環,開始從零到一地接觸金融服務投資、園區招商、智慧生鮮等領域。張輝不無幽默地說:「(當時)做過的行業很多了,反正經過科大9年的培養,我們這些理科生學東西還是很快的。」
就這樣,博士畢業後的張輝,進入了上海的一個園區招商部門。張輝坦承,當時曾想到自己可能還是會回到量子計算的領域,但他沒想到的是,這場回歸是在近乎10年之物掘後,更沒想到自己曾揮灑青春的實驗室團隊直接成立了公司。
就在張輝在商業領域摸爬滾打的同時。另一邊,2013、2014年左右,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領軍人物、也是我國量子計算領域第一梯隊的一線研究者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的量子計算與國外的差距已經開始顯現。
究其原因,一方面,國外 科技 巨頭推動量子計算工程化的時間較早,2011年,加拿大的D-Wave系統公司就發布了「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計算機」;而在那時的中國,量子計算仍舊是實驗室中的項目。另一方面,中國的科研體制決定了,大多數像張輝一樣的量子計算人才畢業後就面臨著轉行和做科研「二選一」的情形,科研成果難以傳承。
就像張輝描述的:「『前浪』做了五六年研究就畢業了,『後浪』又要從頭再來,所以那時候 我們實驗室的工藝技術就一直停留在五六年的水平 ;但是谷歌、IBM就可以直接吸納實驗室的人才,讓他們畢業後繼續研究,所以 他們在人才和工藝技術方面已經積淀了 10 年以上的時間 。」
為了讓中國不至於在量子計算的賽道上缺席,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開始尋找解法。最初,他們希望由國內領先的 科技 企業來挑起大梁。2015年,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接觸了一些國內領先的 科技 企業。但遺憾的是,這些企業普遍認為量子計算的時代要到10年、20年後才會到來,無一願意在2015年做出行動。
左二-郭光燦院士;左三-郭國平教授
尋找企業支持受阻,兩位教授推進量子計算產業化的計劃一度擱置,直到2017年,事情才出現轉機。在一次黨校學習的機會中,郭國平教授偶然結識了合肥高新建設投資集團董事長蔡霞和哈工大機器人集團董事長王飛。從郭教授的講述中,兩位投資人意識到了量子計算產業的巨大潛力以及中國量子計算產業化基礎的貧弱。最終,這兩位投資人為本源量子作出了兩億人民幣的估值,並在種子輪為本源量子投資了3000萬人民幣。
但是,對於郭光燦院士和郭國平教授來說,打通了資金的障礙還遠遠不夠——兩位教授深耕技術多年,並不擅長企業運營,而從 社會 招聘渠道接觸到的職業經理人又缺乏對量子計算領域的認知。
但好在,這正為在商業運營和投資領域打拚了近十年的張輝提供了用武之地。
2017年九月份,郭光燦院士和郭國平教授找到了張輝。當時的本源量子剛剛起步,內部管理工作尚不復雜,但外部對接融資等事宜較多。就這樣, 張輝先以本源量子「編外人員」的身份,幫助本源量子對接外部資源。
到了2019年上半年,本源量子團隊日益壯大,迫切需要更加專業化的運營管理。在這時,張輝主動提出想要正式成為本源量子的一員。
張輝說:「當時郭老師擔心把我們這些已經相對穩定的學生叫回去創業,開不了高工資又背井離鄉。但對我來說,本源的夢想是我的夢想,比做任何一份事業都有意義和價值,我要選一份可以餘生傾盡全力去拼搏的事業,量子計算是不二的選擇,也是我們國家最需要我們的地方。」
2019年6月份,張輝正式入職本源量子。他提到,除了自己以外,許多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早期畢業生都陸陸續續回到了這個領域。
「我們幾個年長一點的師兄,在 社會 上有一些閱歷和資源,我需要為本源量子貢獻的是做好支撐的工作。我們都是在為了國家的量子計算事業而努力,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們(不論深耕技術還是商業運營)做的是一件事情。」他說。
2017年9月11日,本源量子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量子計算領域的第一家創企。至今,本源量子已經邁進第四個年頭。
在過去的三年裡,本源量子的進展不可謂不迅速。就像張輝說的,本源量子不僅要為中國的量子計算保留和培育人才,更要「死死咬住」國際量子計算領域的第一梯隊。
從人才規模來看 ,本源量子的人才隊伍從2017年的十幾人、2018年的二三十人,攀升到2019年的五六十人。張輝稱,目前,本源量子的規模即將突破百人,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150 200人。另外,在本源量子團隊中,研發人員佔比超過75%。
本源量子量子晶元部工作人員在微納加工室內
本源量子的規模不斷壯大也讓張輝感到自豪。近些年來,國內的 科技 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量子計算。僅2018年一年,網路成立了量子計算研究所、騰訊成立了量子實驗室、華為聘來南方 科技 大學物理系教授翁文康擔任量子計算軟體與演算法首席科學家。
張輝說:「相比較來說,這些企業資金比我們充足,但本源量子在量子計算人才上占據著優勢。」
從推出產品的步伐來看 ,經過約兩年的攻關,本源量子已經研發出 分別基於半導體和超導兩種技術路徑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 「 悟本 」 和 「 悟源 」 ,2019年8月6日,這兩款原型機落地於合肥高新區內的本源量子計算體驗中心,這也是 國內首家量子計算教育科普基地 。
「悟源」量子計算機線路細節
就像傳統計算機的核心部件是CPU,量子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則是量子晶元(qCPU)。由於量子計算體系尚處於初級階段,各國研究者正從已知的多種能產生量子效應的物理體系入手,試圖找到打造量子晶元的「最優解」。
目前,量子晶元的物理制備體系有超導量子體系、離子阱體系、半導體量子點體系、光量子計算機體系、中性原子體系、拓撲量子體系等。其中,超導量子體系和半導體量子點體系是較為成熟的兩種技術路徑,也是本源量子深耕的兩條跑道。
張輝說:「其實在中科院的實驗室里,研究量子計算的人才並不是僅聚焦於超導和半導體這兩條路徑,做光學體系的、做離子阱的都有,只是我們把做超導、半導體體系研究的這部分孵化成立了公司。」
在量子計算領域,超導量子體系、半導體量子點體系在工藝製程、操控等方面具備一定的關聯度,被統稱為固態電學器件。張輝稱:「我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選擇的這兩條路徑可以互相補充和促進。」
目前,半導體體系的「悟本」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搭載的是代號「玄微」的第二代硅基自旋二比特量子晶元;超導體系的「悟源」量子計算機搭載的是代號「誇父」的六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
誇父晶元實拍圖
值得一提的是,本源量子研發的量子計算機,從EDA軟體到封裝測試,全部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張輝說:「我們的玄微和誇父晶元,從怎麼設計、怎麼長晶、晶元怎麼封測,全是本源量子從0到1去構建的。」
今年 9 月 12 日,本源量子發布了我國首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台 ——接入「悟源」超導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距離量子計算的商用化再進了一步。
量子晶元與經典晶元的一大不同,在於量子晶元需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條件下工作。也就是說,一台量子計算機不僅需要搭載量子晶元和量子測控系統,還需配備製冷系統。這導致現有量子計算機的體型巨大,也成為量子計算機短時間內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一個原因。
製冷機內部
以「悟本」、「悟源」為例,這兩台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占據了一個長、寬、高分別為12米、8米、4米的實驗室。
而通過雲平台,用戶可以藉助手中的電腦、手機、平板等設備進行編程,「遠程」藉助量子計算機的算力運行程序。
我們得知,今年12月,半導體體系的「悟本」量子計算機也將接入本源的量子計算雲平台。
盡管本源量子進展神速,但張輝預計,面對量子計算這塊大國「必爭之地」,中國與美國,已經拉開了4 5年的差距。
而在這背後,是人才、資金、基礎教育、製造等方面的不足。
談到人才,張輝直言「非常缺」、「特別缺」 。「我們作為一個創業團隊,三年時間達到100人的規模,已經可以說是比較大的體量了。但是實際上我們(的人才數量)遠遠不夠,我們非常缺人!另外我們要咬住國際量子計算的第一梯隊,人才質量也要不斷的優化和調整,所以人才這塊可以說是特別缺!」他說。
在張輝對於人才的焦慮背後,是中外量子計算人才規模的差距。張輝分享了一組2018年的數據:當時美國白宮統計,全球一線做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超過1000人,而中國的相關人才數量不到100人。張輝苦笑:「你可以想到了,這不到一百人可能有一半在中科院,剩下的在北大清華南大浙大等等。我們只有幾十人能幹這個事,在那個時間點美國可能佔了這個人數的一半以上吧。」
另外,目前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本科並沒有開設明確面向「量子計算」的學科。因此,本源量子採取了吸納「1/2人才」的策略,以保證人才的增速。張輝解釋道:「就是我們招一些學計算機的人才,來教他們物理學;或者我們招一些物理學的人才,來教他們計算機。這樣他們一邊跑,我們一邊帶著學。」
這種「教育」的基因也成為本源量子的特色。我們得知,除了2019年在合肥落成的量子計算科普教育中心,本源量子還有專門的教育和宣傳部門。
教育方面,2019年三月,本源量子教育雲平台上線,同年九月,本源量子發布了國內第一部專業的量子計算與編程教材《量子計算與編程入門》。
本源量子編寫的量子計算專業教材
宣傳方面,本源量子成立了一個四五人規模的宣傳部門,日常會完成和分享漫畫、短視頻形態的科普作品,幫助大眾加深對量子計算的認知。
本源量子官網上的宣傳漫畫
采訪中,我請張輝用一個比喻描述一下量子計算。他說:「如果去對照經典計算的發展 歷史 來說,現在量子計算機就相當於處於電子管時代的經典計算機,連晶體管時代都還沒到。」
在量子計算尚處於初期的背景下,要在習慣於接受經典信息的大眾腦海中構建起量子物理的世界,勢必任重道遠。
但張輝強調,培育量子計算人才是本源量子的初心。張輝說:「就像本源量子兩位創始人說過的,我們做好了成為先烈的准備。就算有一天本源量子不在了,但是本源量子培養出來的人都還在!」
從2008年到2020年,時間的齒輪轉動過12年,張輝兜兜轉轉,終於回到了「量子計算」這個出發點。在張輝這朵奔流向海的「浪花「背後,國內量子計算產業環境亦發生了變化。
2017年,「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正式將量子計算機列為「十三五」器件中,「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 科技 戰略任務」的首位。同年,「十三五」 科技 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到,要推動包括量子計算在內的新一輪軍民融合重大 科技 項目論證與實施。
另外,相比2008年量子計算「一片空白」的情況。目前,在企業徵信平台「企查查」上搜索「量子計算」關鍵詞,搜索結果顯示,共有717家符合條件的企業。
在中國的量子計算的浪潮中,本源量子以及涌現出的各類企業,既引領著「浪潮」向前奔涌,也在「浪潮」中不斷成長、成熟;國家、科研工作者、 社會 各界對國產化重要性認識的提升,共同推進著量子計算、5G、人工智慧等每個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
這一次,面對各類有望帶來 社會 根本變革的各類新技術,中國將不會像當初錯過經典計算的風口那樣,再一次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