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2)
形勢與政策論文1500字篇2
淺析中國周邊形勢
摘要:我國疆域遼闊,東臨太平洋,西接亞洲腹地,四周分別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相鄰。我國周邊各地緣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現出橫向的差異性及縱向的變動性。從東、南、西、北各地緣方向看,周邊環境也呈現出不同態勢,大致可歸納為「北穩、南和、東緊、西動」。從海陸地緣方向看,周邊環境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大體可概括為「陸穩海動、陸緩海緊」。即陸地環境明顯趨於和緩,而海洋環境則趨於緊張和嚴峻。進入21世紀後,我國周邊政治格局依然呈現出「陸緩海緊」的態勢。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處理好周邊關系才能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周邊關系沖突矛盾共同發展戰略安全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維護中國的利益,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消除危及國家安全隱患,加強對戰略安全的研究,為中國和平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創造條件。我國周邊關系發展可具體分析為以下八個方面:
一、朝鮮半島
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在東北亞地區,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始終牽動著大國利害關系,影響著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朝鮮半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緣意義,是各大國利益的交匯點,半島兩國的戰略選擇,將與大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雖然朝鮮和韓國都在竭力謀求統一,但是雙方存在的理念與利益沖突,造成了一種一致謀求統一卻又堅持對抗的局面。近些年來,雙方的各項交流合作逐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朝韓關系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但是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辯扮迅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綜合而論,新世紀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時起時伏、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半島南北雙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國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關系呈現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並且目前正處於轉型過程,其走向將直接牽涉到我國的東部安全。而近幾年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加快謀求政治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步伐,強化日美同盟,防範和牽制我國的行動不斷升攜此級,使日中關系在發展中卻有存在著許多隱患。人本政府對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強硬態度,嚴重影響地區的穩定,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也引起眾多亞洲國家的不滿,釣魚島問題也激化了中日兩國在東海問題上的矛盾。雖然我國政府從大局出發,採取了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日關系重新定位的過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進入21世紀後,日本不斷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擴大對美軍事支援的范圍。日本實施海外軍事干預意志和能力的增強將成為東亞地區的潛在威脅和中日沖突的隱患。
三、美國
中美關系保持總體穩定並有新的進展。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缺改方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加強溝通,雙邊關系的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兩國軍事交流與互信得到增強。在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因素,也是對我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回縮到我國北部方向,而美國作為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已成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國的影響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美國的影響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樣性,一是保持直接的軍事存在,二是發展同我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預地區熱點問題和危機。當然,目前美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大都是間接和潛在的,而且其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在遏制我國的同時,也同我國進行「接觸」與合作。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緩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對我國的威脅。
四、中亞
與中亞國家關系不斷深化。2009年是我國與中亞國家建交17周年。17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成功解決邊界問題,不斷增進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國」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與中亞國家關系已成為新型國家關系和區域合作的典範。中亞地區面臨著顏色革命的沖擊,國家政局動盪不安。中亞地區毗鄰我國西部邊境,自古以來就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亞五國作為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國家,地理上位於大陸心臟地帶,是大國政治勢力和地區政治勢力緩沖區和交匯區。在經濟上,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 文化 上,中亞是伊斯蘭文明,____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結合部。我國和中亞各國是長期睦鄰友好的關系,並應繼續保持良好的關系,成為長期的政治、經濟貿易夥伴,以保證邊疆地區的穩定。
五、俄羅斯
中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兩國高層互動頻繁。我成功在俄舉辦「中國年」活動,舉行300多項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我國北部地緣方向僅有俄羅斯和蒙古兩個鄰國。俄遠東地區和蒙古的形勢相對穩定,不存在重大現實熱點和安全隱患。
同時,我國與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系處於良好狀態,並且在近期內不會發生動搖。因此,該地區的政治格局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盡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俄在對外政策上,其作為歐亞大國的地緣政治決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實施歐亞並舉的雙頭鷹外交。西部,把外交重點放在獨聯體地區,對歐盟簽署「通往未來路線圖協議」。
對美,雖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內不會發生直接的沖突與對抗。在東方,則加強與我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全方位關系,同時積極參與朝鮮核問題。兩國的聯合軍事演習也表明兩國的軍事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兩國政治走向合作的體現,為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奠定了基礎。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說,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六、南亞
與南亞國家關系穩步發展。在南亞地區,印巴沖突由來已久,印巴沖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備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印度和馬基斯坦的沖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沖突時緊時緩,印巴沖突對南亞安全局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系。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
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系的海上必經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印度作為一個區域性大國的地位在升高,國際影響也在不端加強,而中印關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發展。雙方的經濟貿易逐步擴大,且中印雙方都致力於經濟的發展,都需要良好的周邊華寧,共同利益將決定兩國在今後較長時間里保持密切的關系。我國與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則將會長期維持下去,兩國關系將獲得不斷的發展。我國與南亞的關系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七、東南亞
東南亞諸國的對外戰略對於大國關系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其地理位置上,東南亞國家對外戰略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依託於一個地區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動盪和恐怖主義的影響,東盟各國的經濟受到打擊,海外市場縮小,外資流入減少,旅遊業衰退,如何實現國內政治的穩定和經濟復甦成了東盟國家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東盟可以說是我國崛起的一個戰略支點,我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負責任的表現,促進了東盟國家與我國關系的新進展。
在印度洋海嘯災難中,我國伸出援助之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建立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啟動和我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使我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達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國與一些東盟國家之間也存在主權爭端,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但總體形勢是平穩和可控的。雙方在經濟上有競爭,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兩方的關系必將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密切,無論是合作的內容還是合作的層次,都將上一個新的台階。
八、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
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的恐怖主義不斷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構建穩定的周邊政治格局的嚴重威脅。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是國際恐怖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重要基地和活動場所,中亞地區出現的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國際恐怖主義三股勢力的影響不斷擴大,已經給中國的西北邊疆帶來了巨大壓力,中亞某些國家公開號召境外民族回歸「歷史祖國」。在此背景下,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新疆地區的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分子,與境外(包括中亞國家)的民族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分子相結合,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使得中國的國家安全面臨恐怖威脅。在東南亞,當地的伊斯蘭激進勢力與「基地」組織相勾結,製造了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已成為東南亞地區安全的現實威脅。在南亞的印、巴等國,恐怖主義活動也出現新的發展勢頭。堅決打擊恐怖主義,是我國維護周邊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總體態勢良好,局部地區比較動盪。我們只有與周邊和睦相處,才能共同繁榮發展,只有貫徹「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長期穩定與和平。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我們還應注意到周邊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隱患,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掃除和平發展的一切障礙。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猜你喜歡:
1. 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
2.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1000字
3. 形勢與政策論文範文3000字
4. 2017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夢
5. 形勢與政策論文範文
2. 形勢與政策論文範文
當前高校游滲李形勢與政策課 教育 教學中存在著高校重視不夠、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學形式單一等主要問題。我整理了形勢與政策課程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 更多"形勢與政策論 文3000字"請點擊 ???? ???? 更多"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得 體會"請點擊 ???? 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的背景下,西亞北非動盪和日本核事故兩大 熱點 問題對世界能源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西亞北非局勢影響地區能源生產和運輸安全,導致國際油價波動,對能源消費國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日本核事故沉重打擊了全球核能產業,對世界各國的核電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從長期看,化石能源的主體地位不可撼動,石油價格仍面臨上漲壓力,並因此為天然氣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核能不會退出歷史舞台,但重拾發展信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相關國家針對南海、北極等潛在能源重要產地的爭奪將進一步加劇。
中國能源安全和產業發展也受到上述熱點問題困擾。中國嚴重依賴西亞北非地區的能源供應,動盪引發的油價高漲也使中國面臨更嚴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中國盡管未放棄核能發展,但明顯放緩了步伐。
一、當前世界能源的總體狀況
能源一直是關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的重要議題。當前,能源消費繼續強勁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總體消費中占據主體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發展迅速,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尚需時日。國際油價難以回到低位,價格波動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都造成嚴峻挑戰。
1、能源供需關系總體緊張
進入21世紀後的絕大部分時間里,能源供應趨緊。在這期間,盡管在世界范圍內石油供需總體上保持平衡,供略喊讓大於求,但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於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局部戰爭、社會動亂、恐怖活動等原因,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某些季節或某一時間段、某些石油品種出現斷檔,致使某些國家和地區不時發生油荒、電荒等能源供應緊張局面。
總體看,能源生產能力增長緩慢,能源消費需求卻快速上升。近20年來,在世界范圍內新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少,特別是特大油田。世界現有的四個超級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爾、科威特的布爾干、中國的大慶油田產量早已開始下降,只有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還保持高產。未來,俄羅斯位於西西伯利亞的重要油氣田的產量也會下滑,除了要在傳統的產能地區西西伯利亞發掘新產量,還需要開發基礎設施落後的東西伯利亞地區甚至北極地區。俄羅斯能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開發投入,仍面臨不確定因素。俄羅斯石油生產高峰時期,每天可達到1050萬桶,但到2035年,日產量會下滑到970萬桶。其他一些國家盡管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出於各種考慮限制開采。例如,美國在阿拉斯加北部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就地儲備石油,長期限制開采。
隨著世界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迅速增長,石油需求和消費量不斷上升,上升幅度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盡管2016年經濟危機爆發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費再次轉降為升。可見,石油供應的寬松是暫時的,供應緊張才是常態。
2、全面提速——能源結構走向多元化
在神遲當前國際金融風暴肆虐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這直接催生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與管理體制上的新變化。
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核電首當其沖。2016年11月21日,中國第9座核電站——福建福清核電站一期工程開工;12月16日,總投資近700億元的廣東陽江核電站正式動工建設;12月26日,總投資260億元的秦山核電站擴建項目方家山核電項目開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電規劃正在中國漸次展開。據了解,我國2020年前將在核電方面投下4000億元左右的資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總投資近400億元的「寧東大型煤電化基地」正式啟動,意味著煤炭資源整合的「前奏」響起。
第三,甘肅河西走廊、蘇北沿海和內蒙古等地正在規劃建設幾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目前,甘肅酒泉地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國圍繞油氣領域的對外合作進展不斷加快:中國到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的天然氣管道開通;中俄之間也確定將修建從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
據透露,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已得到國家核准,不日將全面實施。這一總投資達930億元的龐大工程,將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是中國第一條引進境外天然氣的大型管道工程,僅鋼材就要400萬噸,如考慮到沿線城市內管線改造與建設,共能拉動投資3000億元。同時,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石油儲備二期工程也已規劃完畢,成都千萬噸級煉油廠不日也將開工建設。
張國寶表示,這些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實際舉措,也說明中國的能源戰略正在一步步實現。我們要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加大能源企業的整合重組,建設現代、高效、穩定的能源工業體系。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當前形勢為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創造了一個好時機,將來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應該走多元化的道路。
3、節能降耗——開源節流是治本之舉
1月13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收於每桶37、59美元。有人擔心,低油價可能致使對新能源的投資放緩。
能源專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屬性決定廉價時代將一去不返,能源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專家表示,對於中國這個耗能大國和人均資源小國來說,開源不節流,多元化的能源戰略從長遠來看也只是治標之舉。能源危機、氣候危機,21世紀越來越明顯地影響世界社會和經濟的兩大事件,讓世界各國幡然醒悟,解決能源問題和氣候問題,治本之策還在於節能降耗。
據估計,中國節能的潛力有60%在工業部門。中國石油利用的經濟效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用油設備的效率也低於國外,節油潛力很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力在能源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據了解,2016年,國家將繼續對傳統煤電項目實施「上大壓小」,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300萬千瓦。相關數據顯示,到2016年10月,小火電機組累計關停3210萬千瓦,已實現「十一五」規劃近2/3的目標。
二、深刻把握國際能源格局變化新形勢
能源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目前國際能源格局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化。
一方面,現有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區域變化。從消費上看,能源消費重心正在從西方發達國家向亞太地區轉移,尤其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從生產上看,能源生產日益多元化,雖然歐佩克仍掌握著全球石油供給的主動權,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灣的石油勘探和開發也在加速進行中。即便如此,事實和研究結果仍表明國際石油生產的峰值時刻即將來臨。
另一方面,新能源開發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給結構即將進入下一個能源替代的發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油砂、重油、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風能、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前一個變化來源於國際范圍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的轉移,而後一個變化則來源於現有主導能源供給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環境保護的壓力。
這樣一種能源格局的變化導致各國在世界范圍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同時也加快了能源領域的技術開發步伐。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作為新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能源需求進入高增長時期,而中國的能源供給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不但從總量上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根據Bp公司的能源統計數據,與世界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佔比重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較世界平均水平分別低15、4和20、1個百分點。由於國內優質能源石油、天然氣的供給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已經接近50%。同時,能源消費(主要是煤炭)是導致中國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空氣中約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來自於燃煤。幾乎所有的煙塵排放也來源於此,佔到總懸浮顆粒無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這種相對落後的能源消費結構、高度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費的高污染,不但導致我國資產價值體系潰損,生產和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而且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遇到更大的壓力,長期來看,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也會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千方百計解決國家能源安全這一具有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在國際能源市場和國家能源供應保障體系中,能源企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業能不能把握住這一格局變化的歷史性機遇,不但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而且對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起著重要的影響。以Bp、埃克森、殼牌等為代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憑借著資源、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不但在過去的近百年中主導著國際能源市場的發展,而且近年來加快了進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步伐。
中國能源企業是國際市場的後來者,在資源獲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與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將企業資源投入新能源的開發有可能會更加力不從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格局的變化對於中國能源企業而言不僅僅是風險,更潛伏著巨大機遇。龐大的國內需求為企業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空間,新能源的開發縮小了國內能源企業與國際大公司的差距,因為這一領域處於起步階段,技術水平差距相對較小,為我國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轉被動為主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歷史時刻,被動應對只能意味著放棄發展的主動權,成為跨國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國家的能源安全無從談起,經濟命脈也將落入他人之手。反過來,主動應對則意味著在競爭中牢牢把握發展的機遇,將企業的競爭力建立在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上,這樣的競爭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的。歷史 經驗 已經證明,能否主動、敏銳而准確地判斷形勢,進而作出正確的戰略抉擇,是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作為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和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提出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正是對所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的積極回應。這一戰略決策提高了企業關注世界能源發展趨勢,順應全球石油石化行業發展規律和趨勢的能力,有助於企業實現從傳統石油公司向面向未來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轉變,有助於為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一戰略的巨大意義更具體地體現為:
首先,有利於提高中國石油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包含傳統能源的支撐,能源供給結構變化,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供應能力的價值鏈開發,能源開發利用全球化和經營管理國際化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這一戰略以技術進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價值鏈的構造為手段,既立足於現實,又面向未來,有助於中國石油集團克服劣勢,全方位地參與國際競爭。
其次,有利於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業最基本的投入品,一個清潔、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助於中國企業降低提供物品和勞務的成本,這在競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對於企業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中國石油集團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思路,有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
最後,有助於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體現在有足夠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體現在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戰略思路,有利於中國石油集團更好地參與傳統能源資源和市場的競爭,也有利於新能源與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提高能源長期供給結構的彈性。同時,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和新能源的開發,有助於降低由於能源利用帶來的環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
↓↓↓下頁更多"2017年形勢與政策論文"↓↓↓
3. 淺談互聯網+的發展形勢與政策論文(3)
互聯網+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
《試談企業轉型互聯網+的 財務管理 》
一、互聯網+引發企業變革
所謂互聯網+,就是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商業模式進行審視創新的思維模式。互聯網+的“+”,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思維、理念、模式上的融合與重塑。18至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明的蒸汽機技術,19至20世紀的電力技術,導致了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21世紀,互聯網也勢必會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大提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必須要適應變化,積極變革,運用互聯網思維來實現自我轉變。
當前,管理層提出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提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經濟模式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思路,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也就是進入創新2.0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因此,“互聯網+”也自然擁有更豐富、更深刻、更富時代特徵的內涵。
一般來說,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會經歷四個階段(見表1)。
對於前三個階段,很多企業已經在積極實踐。第四個階段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去重構企業的價值鏈。那麼何為互聯網思維,我們可以依託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模型,具體構建企業的互聯網思維變革(見圖1)。
二、互聯網+轉型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的挑戰
在實現互聯網+轉型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每個企業都會有各自的目標和任務、困難與挑戰,但是總體方向應該是基本相向的。在互聯網+的轉型發展過程中,企業都應能夠依靠互聯網技術實時獲取到及時的產、供、銷、人、財、物的信息,從而有效支持企業的管理決策;同時,應該真正轉變思維模式,利用互聯網思維模式改變傳統企業的職能管理部門既有的條塊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互相交融支持的共享化模式。
要實現這樣的轉變,需要有效構建企業的大數據交互平台,需要理念的重塑和流程的再造,而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就是企業財務管理部門的轉型和重塑。傳統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主要偏重於各種基礎數據的記錄與核算,對目前企業向互聯網+轉型急需的風險管理、戰略管理、市場管理、預算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涉及比較少。因此,企業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財務管理是基礎,是重中之重。如何來推進企業財務管理的互聯網+轉型,總的來說,應著重加強如下九種能力(見圖2)。
具 體操 作上,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財務部門要從一般職能部門轉變為核心職能部門,重點在於進一步提升管理會計的能力,努力實現三項轉型:業務支撐轉型、核心工作轉型、運作模式轉型(見圖3)。只有不斷加強管理會計能力與范圍,財務部門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經營狀況預測,進行業務計劃預算,編制財務報表及相關分析,為業務部門的經營業務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成為業務部門的夥伴;同時,財務部門還可以利用大數據的技術與平台,綜合利用財務和非財務信息加工形成滿足相關方面需求的報告,支持相關的經營決策。
三、轉變財務管理適應互聯網+轉型需求
(一)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支持
為加強 企業戰略 層面的管理,西方企業形成了戰略地圖、平衡記分卡等管理工具,以實現財務管理對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管理水平提升,一大批中國企業也在經營實際中不斷應用這些管理工具,逐步從粗放式管理階段過渡到精細化管理階段。但是從目前看,中國 企業管理 會計實踐仍更多停留在企業內部管理支撐上,停留在經營管理層面,還遠未達到戰略層面。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面臨的將是一個快速調整變化時期。隨著環境變化,企業面臨著諸如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各種各樣管理的調整和改變。在這個背景之下,財務管理就要從更高層次,包含從企業預測,到企業全面預算,到企業管理會計,再到風險管控、財務戰略管理等,對企業戰略的形成與調整進行有效支撐。
(二)財務管控去中心化
互聯網使企業之間的交易及其管理控制活動實現了充分、即時的連接,使各種組織結構呈現出扁平、多元的趨勢,這對傳統的集團財務集中管控架構提出了挑戰。互聯網自身就強調去“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弱化管控,“互聯網+”的管控,重在構建大數據分析平台並從大數據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這個可擴展、靈活而可管理的數據基礎架構就是企業大數據中心與管理控制平台。在這個中心與平台上,能夠提供一系列完整語義的數據處理功能,提供對流程、表單、應用程序界面數據等完整的搭建方案,完成企業各項數據的集成與交換,是一種強兼容性的數據倉庫,也是關於應用系統的集成設計器和工具箱,它可以在同一個框架下,實現對企業產供銷、人財物等各項分布式多源異構數據的管理分析。
大數據處理平台建設是一項企業頂層戰略行動,目前許多企業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效。比如,雲會計通過多媒體終端,使企業成員在“雲端”共享和處理會計數據,實現了遠程管控,大大提高了會計與財務管理工作效率;利用大數據平台,企業管理者可以實時通過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融合後的深度分析,對企業的經營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地預測、識別、控制和應對,實現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柔性適應,同時幫助企業實現財務共享服務,實現“核算、報賬、資金、決策”在企業內的協同應用。
(三)財務分析的非結構化
在傳統會計領域,整個會計核算工作始終是嚴格按照會計准則來處理所有經濟交易與事項,從經濟業務發生到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賬薄、編制會計報表等相關業務都存在著嚴格、明確、確定的程序與方向,甚至是唯一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即為結構化的會計數據。在互聯網+時代,以交易、業務、事項、預測為主的財務工作有可能實現新的提升,財務分析的理念、功能、模式和方式方法也將發生顛覆性變革。將會突破原有會計和財務管理方面諸多技術上的障礙,大幅提高信息獲取、數據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同時在評判投資項目可行性、改進管理流程、全過程成本管理等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的提升,“互聯網+”的發展對於財務管理理念和模式的顛覆,將突破傳統的財務與會計領域,全面向產品銷售、研發創新、人力資源等多個領域延伸和滲透。互聯網+時代財務管理與傳統財務管理相比,不再停留於記賬算賬,將會形成新的“大數據”“大財務”的概念模式定位,跟企業業務有關的一切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分析將會進入大數據時代的財務管理范疇。
財會人員的分析對象將是報表數據與非報表數據的雙重並行,實現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分析。比如對財務報表的分析依次從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周轉能力、發展能力等結合外圍情況進行關聯性分析,同時,對報表附註、業務信息等電子數據進行分類歸納、篩選對比,重點掌握大額資金往來、重大資本運作、重大或有風險、重大資產損失等態勢,實現非結構化數據與財務結構數據的關聯分析。
對全面或相關環節內部控制的測評數據、內部 規章制度 等電子數據進行存在性、符合性分析,對照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的規章制度,評價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評估控制風險水平,並對非結構化數據中的關鍵分析信息進行抽取和結構化處理,結合結構化財務數據,對具體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四)建立立體互動式預算系統
互聯網+的基本要求是使信息管理體系建設更加智能。預算從編制、執行到監督,始終面臨著技術實施、心理博弈的挑戰,從時間與空間角度看,也需要多維視角,而不應該局限於“先編制、後執行、再分析”的一維視角。目前,企業預算管理面臨諸多挑戰:在預算編制環節,目前大部分企業還在初級階段,管理層對於數據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很難做出判斷,因為很多數據仍然是經驗化數據,科學性得不到認證,很多基礎性預算數據並不會充分考慮企業面臨的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也很少有企業真正實現合理的預算調整。在預算控制環節,缺乏科學合理的控制體系,沒有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控制;在預算分析環節,大部分企業仍在進行簡單的圖表分析,無法針對不同需求和不同角度對財務數據進行全面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在引入互聯網+財務管理模式下,利用大數據支持的信息管理體系即可以有效打破數據存儲和利用的壁壘,對企業多年積累的業務、財務、市場和人事等方面的各種信息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以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預算編制和預算報告等工作,形成更加系統化、科學化的預算管理流程。尤其在企業的預算執行監控過程中,可以有效完成企業預算系統和業務系統的集成。由於業務信息系統數據是及時更新的,而預算系統只是在規定的編制與調整期間才會發生。通過大數據下的企業全面預算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實現數據及時對照與調整,實現科學有效監控,從而使預算管理能更加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五)基於互聯網思維的財務信息流程再造
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先後經歷四個階段,一是運用單機進行會計核算。二是實現集團化資源部分共享,即主機的終端式管理。三是局域聯網,通過伺服器與各埠等進行聯系和數據交互。四是互聯網+引發的大數據管理。
傳統的會計信息主要按照固有的處理流程和方法服務於企業決策層、政府、債權人和投資人等,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希望獲得會計信息包括特定用途會計信息的相關方不斷增加,由於傳統會計信息的處理流程和方法的限制,會計信息還未真正實現及時性與個性化。在互聯網+時代,由於網路和計算機的存在,提升了財務效率,打破了時間性限制,突破了間隔的瓶頸,使會計信息按需求加工和實時傳送成為可能,能夠隨時為會計信息需求方提供符合需要的財務信息,將極大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發展水平。從具體業務流程來說,在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四種循環,即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和人員流。
財務管理主要是處理兩種活動:信息流和資金流,對於企業而言,普通主要處理的就是資金的活動和業務的活動。傳統財務管理由於間隔的緣由,業務流和資金流常常呈現一定的分化,存在著業務流和資金流的不同步,這也是由於客觀條件導致的。在互聯網+時代,隨著電子商務和網上銀行應用越來越廣泛,業務流和資金流將呈現一種交融的傾向,財務與業務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會改變,財務流程與業務流程的協同化將會進一步提高,從而更加有利於財務信息資源與業務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結語
“互聯網+”所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已經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同樣,也對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基於技術環境的改變,大數據量、多樣的格式、分散化的存儲將成為互聯網+時代會計數據的發展趨勢。企業財務管理必須積極適應互聯網+轉型的需要,根據企業經營實際,不斷加以創新,不斷提升發展,從而實現企業新的跨越發展。
猜你喜歡:
1. 互聯網形勢與政策論文
2. 淺談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論文
3. 淺談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
4. 關於2016-2017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5. 創新方面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6. 淺談形勢與政策經濟論文
4.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
與 其它 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有其鮮明特點,其內容時效性強、教學領域寬、 教育 政策性突出、教法靈活多樣。我在此整理了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供大家參閱,希望拍備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篇1摘要: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種復雜的不確定和非傳統因素分化演繹,為中國的國家發展和對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認清形勢,明確目標、思路變得尤為重要。盡管世界局勢的復雜性和變化性在加劇,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鍵詞:國際形勢;外交襲森毀;合作;共同體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之對立不言,單就國家的利益博弈而論。中國,目前處於守勢,而日本,美國之類的國家則是出於攻勢。他們視中國為未來國際地位的最大挑戰者,那正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舉世矚目,成為21世紀真正的世界大國,才使他們對中國的崛起虎視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識形態、社會體制而言,中國目前仍處於轉型期,相當於落後世界先進主流50年。但是這種逐漸形成的並且正在完善的社會體制一旦崩潰,勢必將動亂頻仍,民不聊生。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為韜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勢之下,已轉為主動突圍。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中非數十國論壇足以見證了中國的國際發展戰略方針:是以新時代的步伐在邁進,是以尋求外部合作為主的外交政策。
對當前的中國而言,最大的國際問題莫過於台灣和朝鮮問題。台海局勢,關乎世界格局,牽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極,這也是中國和平統一的關鍵關口。而對中國台灣的回歸有極大異議和阻力的無疑是美國和日本,他們與台灣
「淵源」頗深,單在目前的局勢下,大家都在觀察對方的舉動,以伺機獲得主動。恰恰中國與日本在東海問題上也是糾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腦「拜鬼」也時常引發中國民眾被屠殺時留下的傷痛。那麼,現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將依照自己的承諾不再參拜「神社」,是否有與中國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開發東海能源嗎?台灣問題在好的發展趨勢之下日本還會如此干涉嗎?我們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觀察。
當然,還有多年來一直充當台灣 「老大哥」--美國,它是「割捨」,還是將要採取什麼奇異的干預對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將給於台灣什麼樣的支持,我想它連自己也不知道。因為這是一個互相牽制的時代,誰也不希望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國際上落下有損威信的罵名。
朝核問題,最終結果如何,將取決於中、美、日、俄、韓、朝的六方再次聚頭。而中國,在朝鮮核問題上存在著許多憂慮,從立場上很難做到像美國那樣「超脫」。50多年來,朝鮮至少在對美國、日本、台灣關系等原則問題上沒有出賣過中國。不管朝鮮的內政如何,中國在國際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須站在朝鮮這個「讓人愛恨交加的傢伙」一邊。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國跟中國一道同為大國,他們一起作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的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其目標應當更遠大:共同合作,維護一個有利於世界長期和平與繁榮世界體系。美中關系是個「密切而復雜」的問題。
或許,在某些時候,老美會想一些閑不住的做法來對中國進行「圍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國曾游說韓國和日本加入「北約」,在這之前還勸說過澳大利亞,這不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霸權」而向中國和俄羅斯逼近嗎?
而中俄目前的關系僅止於「互有所需」這一極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層面,並隱藏著深層的風險。這一深層風險就是,隨著兩國的相繼崛起,雙邊關系可能會再次面臨「變」的格局。但是,在對待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圍堵」時,中俄將會毫無疑問的「對外」。
在美國與歐洲諸國看似親密的關系漸行漸遠時,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向中國靠近,歐洲援華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希望中國變,但是不宜過激,以免引起社會動盪春行。社會穩定了,也就穩住了歐洲人對中國大片市場的幻想。因此,他們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如果中國的改革不穩定,引起了社會動盪,它所有的投資可能全都泡湯。而保持社會穩定,也正是中國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歐在將來的合作中一定會走向好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劉國光主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譚祟台等《發展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楊萬鍾主編《經濟地理學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下頁更多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