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為何近幾年大熱?
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類似於生物學迎來了顯微鏡,天文學發現瞭望遠鏡,因為網路傳輸和計算機存儲運算能力的提高,交給了我們一把信息放大鏡,從此我們對現象的觀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其實自古就有多維度數據的挖掘行為,歷法的制定過程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江湖上現在偶爾也會有關於林元帥諸葛軍師的傳說,自從計算機技術誕生之後,對數據的利用和處理一直在同步發展中,無論是分布處理還是並行處理,並不是一天就蹦躂到今日的技術高度,我們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在近三十年之間才完成,正是得益於此。
但為何在這幾年「大數據」忽然大熱?原因其實很簡單,全球智能手機的普及。
隨著移動終端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與用戶的交互界面不僅更加具備黏性,並且實現了全方位全時段互動,此時每個人的移動終端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數據記錄儀。它比PC所能獲取到的信息更加個人化,不僅暴露這個人的生活細節,位置動向,同時也記錄著他的消費習慣,人類第一次擁有了這么多數據的生產者。每一個元數據都可以直接掛鉤一份具體的支出額度,每一個數字都可以被貨幣量化,大數據的商業價值與各個企業的營收幾乎都可以直接掛鉤。所以,圍繞「大數據」來說故事迅速成為當下的主流。
但是揭開媒體的那些噱頭背後,你會發現,國內對復雜系統的研究,仍然是處於概念大於應用的階段,大部分行業對線性、封閉系統內的數據關系都沒辦法掌握,更不用說將大數據轉化成有價值的信息。而在影視行業,工業化體系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很多從業人士連財務報表這種基礎數據都看不明白,去理解大數據的價值更是有些不可想像了。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其應用方向,無非三個方面,一是對過於和曾經的理解,二是對以後和將來的認知,三是對當下進行判斷並進行實時處理,影視行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如果想要有長足的發展,那麼在這三個方面都會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過去和曾經的理解
既然是對已發生的進行判斷,就會涉及到數據採集,這個部分往往會引發爭論,中心議題是:到底多大才叫大,GB還是TB,PB還是EB?
如果我想要知道《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部差一點就可以歸類到文藝片的電影,為什麼在2013年上半年票房僅次於《西遊·降魔篇》,我是應該僅以社交媒體的傳播效率來進行數據的挖掘,還是要追溯到原著小說里的青春以及被電影宣傳所喚起的記憶?
將數據挖掘的范圍放在社交媒體的范疇,那麼通過對一部電影推廣過程的梳理,我們很容易通過數據制定出一張細化到分鍾的參考,以及觀眾會被什麼樣的宣傳內容所吸引,但是它仍然只是在描述表象。
如果觀察只停留在眼前,將無法找到最終的因果。我們必須對推動現象發生的機制進行論證,那麼我們該用什麼樣的體量來儲存和分析觀眾們的記憶,從而找到個人經歷和集體共鳴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方面,如果只用社交媒體的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其實和我們日常所做的感性推導沒有太大區別,甚至還不如感性推導靈活,很容易因為數據的不夠全面犯下「黑天鵝」式的錯誤(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西方認為只有白天鵝)。必須要追溯到成因階段更龐大的外部數據,比如主要觀眾群十年間的消費偏好及社會經歷,以及對他們觀影之前的心理活動進行統計分析。會不會太復雜?但是從數據挖掘的角度來說,只有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努力才可能會提供實質性的價值。
或者說,我們也可以簡單粗獷一些,如麥特的負責人陳礪志所言,《致青春》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趙薇的敬業與投入,以及她個人在行業的積累。
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上三個角度,哪個會更容易接近整個事件的核心。
對以後和將來的認知
大數據技術雖然可以讓人類對現象的理解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但是當對國產的影視項目前景進行預測,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仍然處於一個觀眾群體持續波動的時期。
在北美市場,貢獻50%票房的觀眾約占人口的10%,也就是3000萬左右,這部分群體基本上結構相當穩定。上世紀70年代末,當北美電影的平均製作預算開始攀升到1000萬美元以上,宣發費用達到500萬以上時,對觀眾的監測從階段性的調研逐漸轉變成常態性的監控。在計算機還只是個神話的時期,「好萊塢」是用人工+信件的形式,建立了最早的大范圍觀眾研究模型,這些歷史數據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讓一部電影與觀眾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透明。但即使是如此嚴謹的市場監控,近幾年也因為受到移動互聯的影響,觀眾去影院觀影的行為隨機性逐漸提高,導致傳統的觀眾研究模型頻頻出現一些問題。
反觀國內電影市場,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銀幕是在近三年之內才出現的,2010年時,我們所擁有的現代化銀幕不過才6223塊,而如今,這個數字差不多是17000。可想而知,影院目前所迎來的觀眾,基本上是近三年才開始逐漸培養去影院觀影的興趣,這種行為暫時還不能稱之為習慣。
所以說,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波動很難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完成監測,會因為存在有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變數,而導致結果南轅北轍,這在統計學的回歸分析上被稱之為「變數遺漏偏差」,大數據技術目前所能覆蓋到的范圍並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時間來不斷修正對市場數據的理解,觀眾也需要時間來不斷培養在影院觀影的習慣。
2013年上半年,幾乎所有從業者都對有動作元素的電影過於樂觀,而下半年,所有從業者包括我個人又會對以愛情元素為主的電影過分看好。從一些公司的大數據監測上來看,這種觀眾消費行為的變化已經反饋在可以被抓取的數據中,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所形成影響究竟該如何定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趨勢,但是很難確定結果。
那麼,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我們不如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方向,從對未來的預知上轉移到可以讓我們規避哪些操作上的錯誤,或許更具有現實意義。
對當下進行判斷並進行實時處理
現在對大數據的理解,往往會糾纏於第一個字「大」,而忽視了它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徵「細」,其實後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會創造大數據真正的實用價值。
基於社交媒體的數據挖掘,其實已經可以做到讓我們將觀眾的分類從簡單的年齡、性別、職業等維度,落實到區域、活動空間以及性格特徵等等更為豐富的細節,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怎樣給觀眾提供個性化的影響,而不再是以電影為本位的共性宣傳。
舉例來說,當一名男性觀眾在某個媒介上看到的電影海報,可能是大長腿和小翹臀,但一個女性觀眾同時接觸這個媒介時,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個賣萌的大叔。當陣地宣傳中的預告片貼片到一部好萊塢大片之前時,它可能主要是用來渲染情感或者突出搞笑,但同樣的一分多鍾,在視頻網站所上線的預告片,則被分成數個版本,用來對應每一個點擊背後用戶的個人資料。這樣,觀眾便會加入到生產的過程中,通過對觀眾偏好的快速處理,最終創造更適合於傳播的信息。
目前,數據調研公司參與電影推廣的過程,所做的仍然只是一個統計的工作,決策是在片方或者是公關公司,其實可以將決策機制與數據同樣進行細化,成為實時的互動,減少時間的損耗,提高電影推廣的效率。我們以前在電影的推廣中,常常會為如何照顧到大部分觀眾的興趣而頭疼,那麼換一種思路,用現有的觀眾數據進行群體的細分,給不同的觀眾群提供不一樣的信息,海納百川比光芒四射或許更符合當下社會化營銷的要義。
不過,這一切其實都只是理想化的願景,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電影產業目前仍然是處於一個極其原始的狀態。
僅從電影投資成本的角度來說,目前所公映的電影,平均投資約在3000萬人民幣以內,不足500萬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在不考慮通脹以及觀眾收入的情況下,只相當於北美70年代初期的水平。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很多議題其實都顯得比較空洞,因為拍腦袋做決策雖然有著莫大的風險,但畢竟成本很低。
❷ 為什麼大數據如此重要
大數據是一種現代雲基礎架構,它包含了多種與其他人連接和共享信息的方法。它推動了「物聯網」的發展,如通過社交網站連接人、通過共享朋友或網路來尋找人們之間互相認識的可能性。大數據的背後運行著人工智慧,而它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完全透明的,人們不知道背後有這樣的技術。大數據位於人們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機之後,然後人們通過它給移動互聯網貢獻信息,即使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為什麼大數據如此重要?
第一,對大數據的處理分析正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結點。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社交網路、數字家庭、電子商務等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態,這些應用不斷產生大數據。雲計算為這些海量、多樣化的大數據提供存儲和運算平台。通過對不同來源數據的管理、處理、分析與優化,將結果反饋到上述應用中,將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第二,大數據是信息產業持續高速增長的新引擎。面向大數據市場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會不斷涌現。在硬體與集成設備領域,大數據將對晶元、存儲產業產生重要影響,還將催生一體化數據存儲處理伺服器、內存計算等市場。在軟體與服務領域,大數據將引發數據快速處理分析、數據挖掘技術和軟體產品的發展。
第三,大數據利用將成為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各行各業的決策正在從「業務驅動」 轉變「數據驅動」。
總結
在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時候,要用大數據的思維去發掘大數據的潛在價值。大數據的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從前我們所了解的數據是冷冰冰的、死氣沉沉的,被存到冷備份默默地等著人拿出來用,我們對待數據的感覺十分消極,要先想清楚其用處才開始分析應用。現在,數據時代來臨了,人們正在試圖點燃數據,使其變熱,賦予生命。所謂「活數據」,是動態的數據,流通的數據,因互動而產生,因產生而互動,是自然演化的數據,要用大數據的思維去考慮這些數據怎樣才能帶來效益。未來大數據的發展前景非常好,與大數據相關的職業比如數據挖掘師,數據分析師等必定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❸ 大數據和數據可視化為什麼這么受歡迎
大數據時代的企業營銷可以藉助大數據技術將新類型的數據與傳統數據進行整合,從而更全面地了解消費者的信息,對顧客群體進行細分,然後對每個群體採取符合具體需求的專門行動,也就是進行精準營銷。
❹ 為何大數據在當今世界如此重要
一、大數據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是公司的軟實力。大數據甚至可以為企業贏得50%的利潤。
二、掌握數據能力,開采「暗數據」(組織在正常業務活動過程中收集、處理和存儲的信息資產),大數據系統的出現使得這些公司能夠將尚未開拓的數據投入使用,並從中提取有意義的信息,成為公司的財富。通過大數據分析,公司可以加快流程,從而降低運營成本。
三、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數據爭奪戰正在打響,搶奪數據已經成為決定下一步行動方案的關鍵。客戶逐漸成為所有組織的焦點,對於及時滿足客戶的需求這一任務非常迫切。只有在強大的軟體支持下,業務戰略才有可能會支撐和加速業務運營。這最終促成了強大的大數據技術的需求,可以以許多方式使組織受益。
四、決策指導,更智能更快速更精準。在這個激烈的競爭時代,為了表現優於競爭對手,做出良好和智慧決策的能力在每一步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些決定不僅應該是好的決定,而且應該盡可能做出又快又明智的決定,使公司能夠在積極的主動出擊。將大數據分析納入流程的做法揭示了非結構化數據,從而有助於管理者以系統的方式分析其決策,並在需要時採取替代方法。
五、以用戶為中心,用戶行為數據是營銷關鍵。客戶動向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營銷人員的策略也應該做出相應調整。通過整合過去和實時數據來評估客戶的品味和喜好,這樣可以使公司採取更快捷的應對措施。
六、通過數據倉庫使數據資產變現,很多公司已經能夠使用大數據分析這一武器,讓分析師和工程師深入研究,並提供新穎而又有意義的見解。
❺ 十大令人驚奇的大數據真相
十大令人驚奇的大數據真相
如今,「大數據」是科技界當之無愧的熱詞,圍繞著它有眾多的新聞和炒作。最近的研究顯示,2013年,全球范圍內花費在大數據上的資金就高達近310億美元。這項研究預測,這個數字將會持續增長,到2018年將會達到1140億。當然,有關大數據的新聞也不全都是事實,這其中存在著許多誇張的宣傳,很多企業經營者並不了解大數據的實質,他們也並不清楚為何大數據花費如此之高。
盡管全球各地正想舉辦關於大數據的學術研討會和商業論壇,但這個出現在新時代的科技名詞仍有很多方面不為人所知。簡單來說,大數據是指在互聯網時代,每天都在持續穩定增加的海量數據,這些數據的量十分巨大,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如果你想走近「大數據」,了解「大數據」,那就跟隨我一起看看下面幾個有關大數據的真相吧。
1.全球數據的90%產生於過去2年內。
2.當前數據產生的速度非常快,以今天的數據生產速度,我們可以在2天內生產出2003年以前的所有數據。
3.行業內獲取並且存儲的數據量每1.2年就會翻一番。
4.到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由現在的3.2ZBytes變為40ZBytes(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
5.僅Google一家搜索引擎,每秒就處理4萬次搜索查詢,一天之內更是超過35億次。
6.最近的統計報告顯示,我們每分鍾在Facebook上貢獻180萬次贊,上傳20萬張照片。與此同時,我們每分鍾還發送2.04億封郵件,發送27.8萬推文。
7.每分鍾大約有100小時的視頻被傳上類似YouTube這樣的視頻網站。更有趣的是,要花費15年才能看完一天之內被傳到YouTube上的全部視頻。
8.AT&T被認為是能夠用單一資料庫存儲最多數據量的數據中心。
9.在美國,很多新的IT工作將被創造出來以處理即將到來的大數據工程潮,而每個這樣的職位都將需要3個額外職位的支持,這將會帶來總計600萬個新增工作崗位。
10.全球每分鍾會新增570個網站。這一統計數字至關重要,也具有顛覆性。
這就是10大令人驚奇的大數據真相,你震驚了嗎?全球企業應該更加關注大數據的不同方面,因為處理這些大數據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中之重。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十大令人驚奇的大數據真相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❻ 大數據是什麼為何會如此熱門
大數據(big
data),或稱海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4V特徵:Volume(大量)、Velocity(實時)、Variety(多樣)、Value(價值)。
大數據已經成為各類大會的重要議題,管理人士們都不願錯過這一新興趨勢。毫無疑問,當未來企業嘗試分析現有海量信息以推動業務價值增值時,必定會採用大數據技術。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台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架構。它的特色在於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但它必須依託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資料庫和雲存儲、虛擬化技術。
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Big data)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數據(Big
data)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公司創造的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在下載到關系型資料庫用於分析時會花費過多時間和金錢。大數據分析常和雲計算聯繫到一起,因為實時的大型數據集分析需要像MapRece一樣的框架來向數十、數百或甚至數千的電腦分配工作。
大數據需要特殊的技術,以有效地處理大量的容忍經過時間內的數據。適用於大數據的技術,包括大規模並行處理(MPP)資料庫、數據挖掘電網、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資料庫、雲計算平台、互聯網和可擴展的存儲系統。
❼ 對大數據的全方位解讀
對大數據的全方位解讀
大數據是當下非常火爆的一個詞,人人都在談論大數據。但大數據的定義是什麼?它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它最大的應用領域在哪裡?它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對於以上問題,其實大多數人是弄不清楚的。
1)大數據時代出現的必然性
大數據和雲計算這兩個詞經常被同時提到,很多人誤以為大數據和雲計算是同時誕生的、具有強綁定關系。其實這兩者之間既有關聯性,也有區別。雲計算指的是一種以互聯網方式來提供服務的計算模式,而大數據指的是基於多源異構、跨域關聯的海量數據分析所產生的決策流程、商業模式、科學範式、生活方式和關聯形態上的顛覆性變化的總和。大數據處理會利用到雲計算領域的很多技術,但大數據並非完全依賴於雲計算;反過來,雲計算之上也並非只有大數據這一種應用。
雲計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03 年末 Amazon 公司工程師 Chris Pinkham 提交給 CEO Jeff Bezos 的一篇論文中的一個設想:將 Amazon 內部使用的計算基礎設施開放給全世界的開發者。次年 11 月,Amazon 發布了第一版雲計算服務:Simple Queue Service。Simple Queue Service 再往後發展至 2006 年,演變成立今天著名的 AWS(Amazon Web Sercice)。同在 2006 年,Google 公司 CEO Eric Schmidt 首次公開提出了「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這一概念,雲計算也在這一年開始變得廣為人知。
大數據這個詞的流行卻晚了好幾年——直到 2009 年,大數據這個說法才逐漸開始在互聯網圈內傳播。但僅僅在互聯網領域流行,仍然不足以引起普遍關注,因為純互聯網經濟畢竟只佔全球經濟總量的很小一部分。而大數據概念真正變得火爆,卻是因為美國奧巴馬政府在 2012 年高調宣布了其「大數據研究和開發計劃」——美國政府希望利用大數據解決一些政府部門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該計劃由橫跨 6 個政府部門的 84 個子課題組成。這標志著大數據真正開始進入主流的傳統線下經濟。
大數據出現的時間點自有它深刻的原因。2009 年至 2012 年這段時間正是電子商務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全面開花的幾年。眾所周知,互聯網領域有 3 大類商業模式:廣告、游戲和電子商務。而電子商務又是第 1個真正將純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嫁接在一起誕生的混合模式。准確地說,正是互聯網與傳統經濟的碰撞,才真正催生出了今天幾乎全民關注的「大數據」。大數據橫跨了互聯網產業與傳統產業,而且大數據真正廣闊的應用領域其實也正是比純互聯網經濟大得多的傳統產業。
從數據量的角度來看,在電子商務模式出現以前,傳統企業的數量增長緩慢。傳統企業的數據倉庫中的數據大多數來自於交易型數據,而交易這種行為處於用戶消費決策漏斗的最底部,這就決定了交易前的各種瀏覽、搜索、比較等用戶行為數據的都量遠遠超過交易數據。電子商務模式使得企業可以採集到用戶的瀏覽、搜索、比較等行為,這就導致企業的數據規至少提升了一個數量級。現在日益流行的移動互聯網以及將來會流行的物聯網又必將使數據量提高兩三個數量級。從這個角度來講,大數據時代是必然會出現的。
從IT產業的發展來看,第一代IT巨頭大多是 2B 的,比如 IBM、Microsoft、Oracle、SAP 這類傳統IT企業;第二代IT巨頭大多是 2C 的,比如 Yahoo、Google、Amazon、Facebook 這類互聯網企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大數據時代前,這兩類公司彼此之間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我們很少看見這兩類公司的老闆們在一起坐而論道;但在當前這個大數據時代,這兩類公司已經開始直接競爭。比如 Amazon 已經開始提供雲模式的數據倉庫服務,直接搶占 IBM、Oracle 的市場。這個現象出現的本質原因是:在互聯網巨頭的帶動下,傳統IT巨頭的客戶普遍開始從事電子商務業務,正是由於客戶進入了互聯網,所以傳統IT巨頭們不情願地被拖入了互聯網領域。如果他們不進入互聯網,他們業務必將萎縮。所以第三代IT巨頭可能會是 2B 與 2C 融合的IT公司。
2)大數據的核心內涵
大數據概念雖然非常火爆,但少有人真正理解大數據的核心內容。一個普遍而且嚴重的誤解就是:大數據= 數據大,即大數據就是量大的數據。事實上,除了數據量大這個字面意義,大數據還有兩個更重要的特徵:
1) 跨領域數據的交叉融合。相同領域數據量的增加是加法效應,不同領域數據的融合是乘法效應
2) 數據的流動。數據必須流動,流動產生價值
對於第 1) 點,百分點推薦系統研究中心實驗結果顯示:百分點公司有 3 家客戶,分別是從事服裝、化妝品和箱包銷售的電商,百分點向這 3 家客戶提供個性化商品推薦服務,即:百分點挖掘用戶的偏好,不同的用戶上同一家電商網站時,向他們展現不同的服裝、化妝品或箱包,從而提高電商的轉化率和客單價。我們做過兩種測試:
a) 將每家網站的數據隔離。當每家網站自身的數據量增加到以前的 4 倍時,推薦效果大約能提高 5%;
b) 將三家網站的數據在去除敏感信息之後進行某種融合。融合後的數據大致是與單家網站的數據的 3 倍,比第一種情況數據量還少。但利用融合後的數據進行數據挖掘時,推薦效果能提升 30%,而且推薦商品並未發生變化,仍然是:用戶上服飾類網站時只看見服裝、上化妝品網站時只看見化妝品、上箱包網站時只看見箱包。
解釋得詳細一點,上述實驗說明:對同一個消費者,如果我們要向其推薦服裝。第一種方法是我們根據他過去的 4 次購買服裝的行為來預測其下一次可能會購買的服飾;第二種方法是我們根據他過去分別購買服裝、化妝品和箱包的各 1 次行為來預測其下一次可能會購買的服飾。兩種方法的基於的用戶行數分別是 4 次和 3 次,但第二種方法的效果明顯更好。
對於第 2) 點,其實 10 多年前傳統企業開始做數據倉庫時,數據倉庫從業者經常強調一個觀點:企業級數據倉庫的目標是讓不同部門的數據流動起來,各個部門數據割裂,數據的價值就得不到發揮。到了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發現即使企業已經打通了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但與整個互聯網比起來,數據量仍然微乎其微,數據應該以互聯網為媒介在企業之間某種形式的流動。參照「企業級數據倉庫」的概念,現在已經開始出現了「互聯網數據倉庫」的概念:就是企業通過互聯網渠道將與自己相關的外部數據與內部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互聯網數據倉庫」。百分點已經在零售與媒體領域比較成功地打造了「開放數據聯盟」,該聯盟的成員可以在公允、安全的情況下基於該聯盟建立起自己的「互聯網數據倉庫」,從而享用海量數據的價值。
3)大數據的應用領域
大數據的起源要歸功於互聯網與電子商務,但大數據最大的應用前景卻在傳統產業。一是因為幾乎所有傳統產業都在互聯網化,二是因為傳統產業仍然占據了國家 GDP 的絕大部分份額。
哪些傳統企業最需要大數據服務呢?至少有 3 類企業:
1) 對大量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
2) 做小而美模式的中長尾企業
3) 面臨互聯網壓力之下必須轉型的傳統企業
第 1) 類企業都需要利用大數據精準分析不同消費者的偏好,提高營銷和服務的質量;第 1) 類企業都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自己的客戶群;第 3) 類企業主要指哪些正在遭受來自互聯網的新玩家沖擊的傳統企業,此類企業自然都需要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作為自我進化的工具。當然,第 3) 類企業與前 2 類企業有重疊。
具體來講,中國最需要大數據服務的行業就是受互聯網沖擊最大的產業,首先是線下零售業,其次是金融業。
受電商的沖擊,國內很多零售巨頭都增長嚴重放緩,甚至遭遇負增長,線下零售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危機關頭。我們也看到了銀泰百貨、王府井百貨、萬達集團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傳統巨頭開始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來改造線下商業。其中銀泰百貨以手機為載體、利用 O2O 方式進行雙線數據挖掘的創新非常值得借鑒。
而金融行業就更加特殊:金融業並不銷售任何實體商品,它自誕生起就是基於數據的產業。由於國家管制,金融業在前幾年享受了非常好的政策紅利,內部變革動力不足。而目前金融業已經逐漸開始放鬆管制,新興的金融機構必將利用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工具向傳統金融巨頭發起猛烈攻擊。而傳統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方面的技術積累和數據積累都不足,要快速應對新進入者的挑戰,必然需要大數據服務。我們也看到了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已經在開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創新。
那麼傳統產業需要什麼樣的大數據服務呢?這主要包括 3 層:
1) 基於大數據的行業垂直應用。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自然會存在行業應用的需求;
2) 顧客標簽與商品標簽的整理。不管什麼行業,都需要精細化整理自己顧客的屬性標簽以及商品屬性標簽,而且這些標簽必須能夠細化到單個顧客和單個商品。標簽是行業應用的基礎;
3) 企業內部和外部數據的整合與管理。要給顧客和商品打標簽,首先必須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數據,尤其是日益重要和龐大的外部數據。
圖:傳統企業需要的大數據服務
第 3 層和第 2 層的方法相對比較通用,行業特殊性相對較少。百分點已經在第 3 層和第 2 層做出了比較成熟的產品,並且也開始在第 1 層做出了一些具體的行業應用產品,比如針對服飾行業的時尚服飾搭配系統。
4)大數據的發展方向
大數據產業未來會向什麼方向發展?隨著數據逐漸成為企業的一種資產,數據產業會向傳統企業的供應鏈模式發展,最終形成「數據供應鏈」。拿鋼鐵產業來講,鐵礦石公司從礦場中挖出礦石,經過粗加工,賣給鋼鐵企業;鋼鐵企業再進行精細一點的加工,將板材、鋼條賣給下游製造業公司;這些製造業公司做出汽車、飛機、門窗、電腦等產品賣給下游公司。這個產業鏈中存在找礦、運輸、加工等諸多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企業。
圖:傳統企業的供應鏈
在「數據供應鏈」中,存在數據、數據整合與挖掘工具以及數據應用這 3 大環節。數據就好比礦場的礦石;數據整合與挖掘工具就好比鋼廠的冶煉爐;而精準營銷、服飾搭配等數據應用就好比汽車、電腦等可以出售給消費者的產品。企業在數據供應、數據整合與挖掘、數據應用等所有環節都需要專業的服務。這里尤其有兩個明顯的現象:
1) 外部數據的重要性日益超過內部數據。在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時代,單一企業的內部數據與整個互聯網數據比較起來只是滄海一粟;
2) 能提供包括數據供應、數據整合與加工、數據應用等多環節服務的公司會有明顯的綜合競爭優勢。
5) 什麼樣的大數據企業會勝出
常有大數據從業者以及投資人和我們探討一個問題:大數據產業中,什麼樣的企業會最終勝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且即使回答了,三五年內可能都無法判斷其正確性。但從「數據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來分析,還是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結論。
1) 數據供應。在互聯網沒有流行的時代,企業做數據倉庫、商業智能、數據挖掘等系統時採用的數據基本都來自於企業內部,企業幾乎無法獲取外部數據,所以很少有專業的數據供應商。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局面,將來會有專業的數據供應商。但既然是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導致了數據供應商的出現,那麼反過來數據供應商就必須具有很強的互聯網基因;
2) 數據整合與挖掘。數據挖掘工具供應商在非互聯網時代就早已存在。但互聯網時代使得企業的數據量激增、數據類型發生極大變化(不同於傳統的來自於單一領域的結構化數據,互聯網數據以跨域的非結構化數據為主),傳統的數據挖掘工具供應商的技術和方法已經很難適應。要跟上時代的變化,數據挖掘技術與工具應用商必須具備互聯網公司的海量數據處理和挖掘的能力;
3) 數據應用。具體的行業應用與傳統行業的業務關系密切,要做好行業應用,最好需要有服務傳統行業的經驗,了解傳統行業的內部運作模式。這時候僅僅具有 2C 經驗的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又稍顯不足。
綜合起來看,如果一家大數據從業公司同時兼備互聯網數據獲取能力、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執行力,又有做 2B 服務的經驗,那麼這家公司將比較容易取得領先優勢。這個結論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如本文開篇所述,大數據本來就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碰撞時的產物。
用「方興未艾」這個詞來形容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階段都還為時過早,目前的大數據產業只能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國內企業在第 1 代IT產業(硬體和軟體產業)中是明顯落後國外企業的;在第 2 代IT產業(互聯網產業)中,國內企業已經與國外企業差距不大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國外企業;希望在第 3 代IT產業(雲計算和大數據)浪潮中,國內企業能夠完全趕上並且超過國外企業,我們也認為這是很有可能的。
❽ 北大青鳥java培訓:大數據為什麼這么火爆
大數據當下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火」,用核肆兩個字形容就是「火爆」,大數據已經越來越趨向「耳熟能詳」,大家對大數據的認識也越發的清晰,大數據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多了很多很多的便利,比如大大減少了你搜索相關喜愛物品的時間,因為它是根據你的個人喜好偏好推薦的。
大數據為什麼這么火爆?跟電腦培訓http://www.kmbdqn.cn/一起來找找原因。
當下是個要求速度的時代,比如你看個視頻,網上一會好一會壞,你就很難忍受,再比如火車速度慢於高鐵,你也覺得不能忍受,還比如讓你做個數據統計,然後你竟然不能用計改亂轎算機,不能忍受。
當下是各種數據混戰,讓你在各個各樣的數據中,找到你想要的,並且沒有有效的辦法快速找到你想要的,相信不少的朋友都會陷入瘋狂。
在這個隨著IT互聯網的發展,數據信息的不斷增加,數據的積累越來越多的時代,幸好大數據技術出現了。
有了大數據技術的出現,人們對數據的處理速度也越來越快,對數據從不同維度運用不同模型進行分析處理,數據結果也更加准確,而最陪顫終使的讓數據為我們的決策服務。
毫無疑問,在這個數據爆炸的時代,大數據技術會火爆,這是不用想像的,因為市場上大有需求。
❾ 大數據是什麼意思 有什麼用途
隨著大數據的火爆,很多人都想知道什麼是大數據。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
大數據,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而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反饋信息技術應用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之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大量數據,比如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家庭、電子商務等。
雲計算跟大數據就像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它們密不可分。雲計算可以為這些大容量、多樣化的大數據提供一個存儲和運算的平台。通過對不同來源數據的管理、處理、分析與優化,將結果反饋到上述應用中,將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推進信息產業增長
大數據的發展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之中肯定會不斷地涌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等。一方面,大數據將會在集成晶元等硬體設備產業中催發新的技術革命,而且還將催生一體化數據存儲處理伺服器、內存計算等市場。
另一方面,大數據將在軟體與服務領域中,推進數據快速處理分析、數據挖掘技術和軟體產品的發展。
提高核心競爭力
如今,各行業開始關注並使用大數據分析幫助企業做出業務調整,所做的決策從傳統的「業務驅動」 轉變「數據驅動」。
❿ 北大青鳥設計培訓:怎麼學Java大數據
當下讓你選擇學一門IT技術,你會選擇學什麼呢?自然已經過時的IT技術不會在你的選擇范疇之類,要選擇就得選擇當下比較火爆的IT技術,熱門的IT技術還挺多的,當下大家更加願意選擇學Java大數據,java課程培訓機構http://www.kmbdqn.cn/發現Java大數據培訓機構也是如雨後春筍不斷的冒出,Java大數據為何如此火爆?你知道嗎?Java大數據為何如此火爆,大數據作為一個全新互聯網的產業,數據是資源也是戰略資源,在這個富國強民的時代,Java大數據人才是特別寶貴的資源。
Java大數據技術就是從數量龐大、結構復雜,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能力,掌握這樣的技能的正殲Java大數據技能人才,目前在市場上是供不應求。
目前隨著大數據的發展,Java大數據已經不僅僅是政府用來分析居民生活狀態的工具了,現在的它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
醫療,教育,體育,金融,娛樂產業,房地慶廳產,電影電視劇的製作等等,都用上了Java大數據。
Java大數據已經跟我們的生活密切聯舉差沖系在一起了,未來是大數據時代,Java大數據必然是會大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