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數據概念是在哪一年由誰首次提出的
1980年,阿爾文托夫勒提出。
198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最早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提出了大數據(BigData)的概念,並將其贊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直到現在,大數據在政府決策部門、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實際創造了價值。
相關介紹: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給出的定義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資料庫軟體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徵。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而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⑵ 大數據之父舍恩伯格:互聯網比你更了解你
大數據之父舍恩伯格:互聯網比你更了解你
牛津大學網路研究院網路監督及管理學教授,研究領域為網路經濟。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信息監管科研項目負責人,哈佛國家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路監管項目負責人;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學院信息與創新策略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弗吉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大學、維也納大學的客座教授。
有100多篇論文公開發表在《科學》、《自然》等著名學術期刊上,同時也是哈佛大學出版社、麻省理工出版社、通信政策期刊、美國社會學期刊等多家出版機構的特約評論員。
信息權威與顧問,咨詢客戶包括微軟、惠普和IBM等全球頂級企業。早在1986年與1995年就擔任兩家軟體公司的總裁兼CEO,1991年躋身奧地利軟體企業家前5名之列,2000年被評為奧地利薩爾斯堡州的年度人物。
機構和國家政府高層的信息政策智囊,專注於信息安全與信息政策與戰略的研究,是歐盟專家之一,也是世界經濟論壇、馬歇爾計劃基金會等機構的咨詢顧問,先後擔任新加坡商務部高層、汶萊國防部高層、科威特商務部高層、迪拜及中東政府高層的咨詢顧問。
超過兩年沒穿的衣服會送人,拍得不好看的照片要當即刪除
大數據之父舍恩伯格:互聯網比你更了解你
時代周報記者 韓瑋 發自上海
舍恩伯格又要戴著他標志性的約翰·列儂式的圓眼鏡來中國了。
9月25日,時代周報舉辦2015「影響力·中國」秋季峰會,舍恩伯格將受邀出席,講他最擅長的大數據。
最近兩年,這位數據科學領域的權威學者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在中國,而他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媒體、讀者的簇擁。
舍恩伯格之所以在國內名聲大噪,主要是因為他的兩本暢銷書、關於大數據的先河之作—《大數據:一場將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的革命》(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中文版又名《大數據時代》)以及《刪除:大數據取捨之道》(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前者揭示了大數據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改變,後者則嘗試探索大數據時代人類應該如何構建積極而安全的未來。
作為最早洞悉大數據發展趨勢的數據科學家,舍恩伯格在國內受追捧並不奇怪。畢竟,此刻的中國—國務院剛剛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在未來5-10年逐步實現的目標及主要任務。國內的大數據產業正迎來大發展時期。
而由於大數據太火,在這個新淘金時代,人們對舍恩伯格的興趣不再停留於他的研究,還延伸至他本人以及他獲得一系列學術成就的過程。
恰好,舍恩伯格是個性格有趣而經歷豐富的人。比如,他曾因不想繼承家業而與父親爭執數十年,最終走上學術之路。
代碼少年
「我母親以前經營一家電影院,我每年都會問她,過去一年最好的電影是什麼?她總是說,我知道,是×××。但她總是錯的。」
舍恩伯格常常在演講中提起這個例子,盡管只是為了佐證大多數人都需要數據分析工具這個觀點,但無意間卻把很多人的興趣引向了他的過去。
這位如今在全球數據科學領域極具名望的科學家其實算得上是「富二代」。他出生在距離莫扎特故鄉奧地利薩爾茨堡兩小時車程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當地的稅務律師,有自己的事務所;母親則打理著小型電影院、花店等生意。
1966年,舍恩伯格出生那年,他的父親買來了小鎮上的第一台電腦,價格不菲。當時,鎮上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肯定會破產。而這台巨大的個人電腦運轉時發出的嗡嗡聲陪伴了舍恩伯格的整個童年。
小時候,舍恩伯格喜歡看阿斯特麗德·林德格倫的童話書。這位已故瑞典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那本充滿想像力的《長襪子皮皮》。而那時的舍恩伯格夢想成為發明家,因為,讓想法變成現實是一件特別誘人的事。
「如果還可以和林德格倫共進午餐,我想問她,她如何激發自身的想像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舍恩伯格說。
讀書時,舍恩伯格最喜歡的科目是物理和數學,進而又對計算機著迷。十一二歲時,他就想用那台嗡嗡作響的電腦編程。
「當時,只有大學才有計算機,我就去當地大學報了一門編程課。但老師覺得我不可能學會,就讓我自己玩。於是,我便在角落裡自學。」到了高中時期,這位天賦異稟的少年先後在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和奧地利青年程序員競賽中獲了獎。
17歲時,舍恩伯格第一次觸網。當時,他無意間得到一個聲音耦合器,其實不過是簡陋的數據機—使用者得把電話聽筒與之連接,從而激活以聲音傳送方式進行的數據傳輸。
在此之前,舍恩伯格聽說過互聯網,但從沒體驗過。於是,他搗鼓了好幾個月,試掉了一大筆電話費,最終連上了一個提供初級的郵件、論壇等商業在線服務的無線電通訊網站「The Source」。此後,舍恩伯格便一發不可收拾,對網路著了迷。
1986年,年僅20歲、沒讀完大學的舍恩伯格「創業」了—成立殺毒軟體公司Ikarus,並開發了一款當時奧地利最暢銷的軟體Virus Utilities。至今,網路對Virus Utilities的介紹上寫著,這是一款剽悍的殺毒軟體。1991年,年輕的舍恩伯格還被評選為奧地利最頂尖的5位軟體企業家之一。
這段程序員的經歷為舍恩伯格的未來打下了基礎。許多年後,在《大數據時代》這本書中,舍恩伯格寫道,真正的數據科學家是統計學家、軟體程序員、圖形設計師與作家的結合體。
父與子
在舍恩伯格的學術之路上,很難繞開的一個人物,就是買來了小鎮上第一台電腦的父親。
舍恩伯格與父親的關系並不差。至今,他記憶最深的關於父母的細節是,每天晚餐後,父親都會耐心聽他講述那天發生的事以及他的一些想法。舍恩伯格覺得,這是父親的「超能力」。
不過,父親始終不希望舍恩伯格滿腦子想著如何成為計算機學家,盡管他遷就兒子喜歡計算機。這位在小鎮上有頭有臉的稅務律師總在勸說自己的孩子盡早學完法律,繼承家業。在子承父業和投身計算科學之間,舍恩伯格與父親爭執了數十年,直到後者去世。
而在20歲左右的年齡,舍恩伯格還是順從父親,先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讀了法學本科。據說,因為法律太無趣,這位學霸硬是在3年半里讀完了7年的書。
接著,父親要求舍恩伯格繼續在法律上深造,但這個年輕人心不甘情不願,於是便賭氣地只申請了一所學校—哈佛。他覺得,自己肯定不會被錄取。
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舍恩伯格以為是朋友開玩笑,於是按照上面的電話號碼打過去斥責,「這是愚蠢的玩笑!」而電話另一頭卻有聲音說,「不,這里是哈佛。有什麼能幫你嗎?」
這不是舍恩伯格唯一一次「厚積薄發」。其實,在學生時代的大部分時期,舍恩伯格雖然出色,但不是最出色的那個。但到了最後一個學年,他就像突然間開了竅,過去學過的東西頓時「融會貫通」了。於是,出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的意料,他在畢業前的最後一次考試中獲得了學生生涯唯一一次的全A。
而在美國最古老的法學院哈佛法學院,舍恩伯格開始覺得自己學的法律不再像本科時那麼了無生趣。盡管如此,他依然不想學成後接手父親的公司。
有記者采訪舍恩伯格時曾問,「你後來為什麼當上了大學教授?」他說,「我一直想成為發明家,直到我那個一直『逼』我接手家業的父親有天問我,如果不想做稅務律師,你想做什麼時,我才下定決心當大學教授。至少,對於我父母來說,這會是一個比發明家更容易接受、更受人尊敬的工作。」
從哈佛畢業後,舍恩伯格又拿到了薩爾茨堡大學的法學博士以及倫敦政經學院的理學碩士學位,並依照對父親的承諾,在倫敦一所大學謀得了教職。
當時,舍恩伯格的父親面對這樣的局面依然感到有些失落,最後竟然猝然辭世。父親去世的第二天,舍恩伯格選擇離開倫敦,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學術,回到自家的鎮子上,做起了以前無數次拒絕的稅務律師。
「我的人生,和大多數人一樣,既是連貫的,同時又屢受波折。我最初喜歡物理、數學,轉而對計算機產生興趣,進而關注數據安全和數據編碼,並喜歡上了研究隱私法、知識產權法以及網路法。依照這個路徑,數據逐漸成為我關注的重點。但我的生活又被一次次打亂。比如,父親的離世讓我放棄了原來的事業規劃,回到了老家;但一年後,我又賣掉父親的公司,艱難地重回學術圈;後來,偶然的機會讓我得以到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任教。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波折給我製造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但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會。」舍恩伯格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大數據之父
自1998年始,舍恩伯格的學術研究步入正軌。他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任教,並在那裡度過了10年。此後,他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做過3年副教授,借機觀察亞洲的信息政策,而今則在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院擔任治理與監管專業的教授。
這10餘年間,互聯網飛速發展,人們開始使用手機上網、聊天、購物,完成很多過去必須線下操作的事。而這些變化都被舍恩伯格陸續記錄在論著里。
2010年,在舍恩伯格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上,幾乎所有參會者發言時都開始提及社會運轉模式正在發生某種改變,但誰也說不出這種變化的實質是什麼。當時,《經濟學人》的數據編輯肯尼思·庫克耶(Kenn Cukier)也在會場,他不久前剛做過一期《大數據的沖擊》的特刊報道。
那場研討會後,舍恩伯格與庫克耶進行了很多次深入交談,「然後,我們決定合寫一本書,探討大數據對於當下的意義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本質」。
2012年12月,舍恩伯格與庫克耶合寫的《大數據時代》出版。這本大數據研究的先河之作不僅廣受媒體好評,還讓舍恩伯格知名度大漲。
在書里,舍恩伯格通過各種例子展現大數據帶來的改變。比如,一家叫Farecast的公司通過近十萬億條價格記錄來預測美國國內航班的票價。到2012年為止,票價預測的准確率達到75%,使用Farecast票價預測工具購買機票的旅客,平均每張機票可節省50美元。
「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它通常被視為人工智慧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種機器學習。但其實,這種定義具有誤導性。大數據不是要教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相反,它是把數學演算法運用到海量數據上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舍恩伯格寫道。
在這本書里,舍恩伯格還提出了一個廣為引用的觀點—大數據關注的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
「具體來說,大數據的目的是全面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同時,我們要明白,在數據質量和數據數量之間要有一個平衡,所以,『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而『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這是讓我們意識到,因果關系不再是解釋這個世界的唯一邏輯。」舍恩伯格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此外,舍恩伯格還是倡導大數據商業應用的第一人。在《大數據時代》中,他指出,如今的數據已經成為一種商業資本、一項重要的經濟投入,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利益。而這也是他屢屢被正在大力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中國人當作座上賓的原因之一。
在關注數據的價值之餘,舍恩伯格感興趣的另一重要領域是如何避免數據被濫用。在早於《大數據時代》出版的《刪除:大數據取捨之道》一書中,舍恩伯格提出了數字時代最大的問題:互聯網記住了人們希望自己忘記的東西。當遺忘成為例外,記住變成常態,人類理性決策的能力就會受到威脅。所以,在大數據時代,所有人都應該享受「被遺忘的權利」。
事實上,舍恩伯格本人早早地為自己確立了一套關於刪除的生活准則。比如,那些超過兩年沒穿的衣服會被他送人或處理;那些拍得不好看的照片,他會當即刪除。因為,「如果不刪除,在數字時代,互聯網可能會比你自己更加了解你」。
舍恩伯格這些新穎的想法曾一度讓讀者直呼開了眼界。而目前,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自己的興趣點轉到了小型無人機上。其實,一直以來,舍恩伯格對飛機駕駛以及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無人駕駛都頗感興趣。只是不知道,這位數據科學家未來又會在這個問題上帶來怎樣「讓人感覺腦洞大開」的思考。
對話舍恩伯格:
「只要他們不濫用權力,不必對數據寡頭反壟斷」
時代周報記者 韓瑋 發自上海
9月13日,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舍恩伯格講述了自己對大數據的一些理解,以及收獲這些理解的過程。
影響最深的人是高中物理老師
時代周報:今年暑假,以艾倫·圖靈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模仿游戲》在中國上映,感動了很多人。你看過這部影片嗎?艾倫·圖靈是計算機科學之父,他對你從事數據科學研究是否有影響?
舍恩伯格:我看過這部電影。事實上,很多年前,我就讀過一些圖靈的論著。你可能記得,我以前做軟體公司時就需要編碼,所以,圖靈的書肯定要看。
不過,影響我最深的人不是圖靈,而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師。他讓我開始接觸到熵的概念、相對論、量子理論等。對於我來說,他就像是為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時代周報:大家都認為你是當今最重要的數據科學家之一。我特別好奇,大數據給你本人的日常生活帶來改變了嗎?
舍恩伯格:我是大數據服務的「大用戶」。平常,我會戴蘋果手錶,一直以來,它為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很多幫助;我也喜歡諸如亞馬遜一類的電子商務公司,同時,還經常使用谷歌地圖。此外,維基網路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好幫手,它讓我比過去更加容易獲得有用的信息,對我的幫助很大。
時代周報:我今年曾采訪過暢銷書《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的作者、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在談到對大數據的看法時,他告訴我,「大數據被高估了,因為,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手握的這些數據要用來干什麼,企業也一樣。大數據能幫助我們在某些邊緣地帶提高效率,比如針對性的廣告,但它無法改變全局。這其中,最困難的是問對問題,並且找到問題背後特定的模式,再用數據去加以匹配。這非常難以實現。」你認同他的觀點嗎?
舍恩伯格:我非常欣賞泰勒·考恩,《大停滯》是一本很棒的著作。我還曾引用過這本書里的一些觀點。但在大數據的問題上,我覺得他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許,這是因為這方面不是他所研究的核心專業領域。
大數據可減少資源不公平的危害
時代周報:現在,大多數行業提起大數據就言必稱「這是一場行業革命,要顛覆過去」。你認為,大數據真的會顛覆那些傳統行業嗎?
舍恩伯格:會的,這種顛覆已經發生,並在快速進行。施樂帕羅奧爾托研究中心前主管約翰·西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就發現,過去幾十年,超大型企業的壽命正在縮短。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就在最近幾年,大數據驅動、估值達到數百億美元以上的互聯網企業不斷涌現。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個時期在比今天更多的領域,發生比今天更快的變化。
時代周報:目前,中國存在網路、阿里巴巴、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分別統治著搜索、電商、社交三個領域,他們不斷吸納著用戶的網上行為數據,幾乎肯定會成為中國的數據寡頭。你認為,在數據層面是否需要反壟斷?
舍恩伯格:我認為必要的一點是,互聯網要對新的創新主體保持開放的狀態。只要大企業不濫用自己的權力,將那些更小但更好的初創企業趕出市場,那麼,他們就不會製造太多的威脅。所以,我更關注的是這些企業的實際行為,而非他們的規模。
時代周報:除了數據,我知道,你還對教育問題有著深入研究。今年1月,你出版了一本名為《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的新書,專門探討大數據研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以求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大數據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舍恩伯格:大數據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不公平,但是,通過大數據的手段,我們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提供高度個性化的教育,從而減少這種不公平帶來的危害。換言之,大數據能讓學生以很低的成本,獲得至少像「私人家教」那樣的訂制教育。所以,大數據可以成為改變整個游戲的因子。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之父舍恩伯格:互聯網比你更了解你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⑶ 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簡介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他是十餘年潛心研究數據科學的技術權威,他是最早洞見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的數據科學家之一,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權威發言人之一。他曾先後任教於世界最著名的幾大互聯網研究學府。現任牛津大學網路學院互聯網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信息監管科研項目負責人,哈佛國家電子商務研究中網路監管項目負責人;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學院信息與創新策略研究中心主任。並擔任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弗吉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大學、維也納大學的客座教授。
他的學術成果斐然,有一百多篇論文公開發表在《科學》《自然》等著名學術期刊上,他同時也是哈佛大學出版社、麻省理工出版社、通信政策期刊、美國社會學期刊等多家出版機構的特約評論員。
他是備受眾多世界知名企業信賴的信息權威與顧問。他的咨詢客戶包括微軟、惠普和IBM等全球頂級企業;而他自己早在1986年與1995年就擔任兩家軟體公司的總裁兼CEO,由他的公司開發的病毒通用程序,成為當時奧地利最暢銷的軟體產品。1991年躋身奧地利軟體企業家前5名之列,2000年 被評為奧地利薩爾斯堡州的年度人物。
他也是眾多機構和國家政府高層的信息政策智囊。他一直專注於信息安全與信息政策與戰略的研究,是歐盟專家之一,也是世界經濟論壇、馬歇爾計劃基金會等重要機構的咨詢顧問,同時他以大數據的全球視野,熟悉亞洲信息產業的發展與戰略布局,先後擔任新加坡商務部高層、汶萊國防部高層、科威特商務部高層、迪拜及中東政府高層的咨詢顧問。
所著《大數據》一書是開國外大數據系統研究的先河之作,而在這之前,他已經在《經濟學人》上和數據編輯肯尼斯·尼爾-庫克耶一起,發表了長達14頁的大數據專題文章,成為最早洞見大數據時代趨勢的數據科學家之一。而他的《刪除》一書,同樣被認為是關於數據的開創性作品,並且創造了「被遺忘的權利」的概念而在媒體圈和法律圈得到廣泛運用。該書獲得美國政治科學協會頒發的唐·K·普賴斯獎,以及媒介環境學會頒發的馬歇爾·麥克盧漢獎。同時受到《連線》、《自然》《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各大權威媒體廣泛好評。
⑷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的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英國)肯尼斯·庫克耶(Kenneth Cukier) 譯者:盛楊燕 周濤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被譽為「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權威發言人之一。現任牛津大學網路學院互聯網研究所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信息監管科研項目負責人,新加坡國立大學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百多篇論文公開發表在《科學》《自然》等著名學術期刊上。備受眾多世界知名企業、機構和國家政府高層信賴的信息權威與智囊。他的咨詢客戶包括微軟、惠普和IBM等全球頂級企業;他是歐盟互聯網官方政策背後真正的制定者與參與者,也是世界經濟論壇、馬歇爾計劃基金會等重要機構的咨詢顧問;還先後擔任新加坡商務部高層、汶萊國防部高層、科威特商務部高層、迪拜及中東政府高層的咨詢顧問。他所著的《刪除》一書,獲得美國政治科學協會頒發的「唐·K·普賴斯獎」,以及媒介環境學會頒發的「馬歇爾·麥克盧漢獎」。肯尼斯·庫克耶(Kenneth Cukier),《經濟學人》數據編輯,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和《國際先驅論壇報》。他是美國外交關系協會成員,CNN、BBC和NPR的定期商業和技術評論員之一。周濤,電子科技大學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發表SCI論文150餘篇、領域一流期刊90餘篇,SCI引用超過2600次,H指數26,Google引用超過6000次。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和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得主。
⑸ 大數據散播的是誰的思想
美國著名計算機輪旁科學家埃里克·薩斯坦(EricS。Raymond)提出的思想。對於一款程序來說,分發式協作開發模式比集中式協作開發更加有效,這樣就能夠吸引更多的開發臘搜橡者來參與,大數據散播有助於優化程序的測試、實施和維護工作,使得程序的發布也更加快速有效。大數據散播是指利用大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術來綜合、有效利用大量的歷史數據,從而獲得關於漏腔個人、企業或組織的有用信息。
⑹ 大數據概念是如何產生的
大數據概念產生過程:大數據的名稱來自於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盡管「大數據」這個詞直到最近才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但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就熱情地將「大數據」稱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自然》雜志在2008年9月推出了名為「大數據」的封面專欄。從2009年開始「大數據」才成為互聯網技術行業中的熱門詞彙。大數據,又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腦甚至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採集:科學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推動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各行各業每天都在產生數量巨大的數據碎片,數據計量單位已從從Byte、KB、MB、GB、TB發展到PB、EB、ZB、YB甚至BB、NB、DB來衡量。大數據時代數據的採集也不再是技術問題,只是面對如此眾多的數據,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其內在規律。
更多關於大數據概念是如何產生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99689e161599593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⑺ 中文路郭信麟:AI大數據為中文教育賦能,助力拓展國際市場
12月14日,2021「回響中國」騰訊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舉行,論壇以「綻放初心築夢未來」為主題,結合宏觀政策和行業變化,邀請教育行業的研究專家、著名學者、教育專家、教育機構負責人共同對教育機構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和討論,尋找教育發展新方向和自身發展新定位,分享過去一年的成功經驗和優秀案例,分析面向未來教育的變革和機遇,共同打造了一場智慧交流的盛會。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2021回響中國騰訊教育高峰論壇的訪談間現場,現在我們邀請到的是中文路董事長郭信麟。郭董您好,在過去的一年裡,您的機構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郭信麟:過去一年由於疫情原因,公司作為國際中文(普通話)教育服務提供商,公司銷售收入大幅增長3.5倍,公司學生量也呈大幅增長,原因:1. 線上教育更加適合疫情狀況,令客戶開始習慣開始使用線上教學;2. 線上教育使用的是中國內地老師,這個對於港澳和東南亞的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3. 三教(教材,教師和教學方法)和服務本地化,滿足當地化的中文(普通話)教育需求;4. 中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更多的人意識到中文(普通話)的重要性,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大趨勢,中文路主要針對就業+升學的剛性需求,客戶的復購率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您的學校/機構的最大特色是什麼?又是如何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
郭信麟:我們跟一般的海外中文教育機構不一樣,對於當地的中文(普通話)機構,他們的線下授課,一是成本較高,一是不能大量使用來自中國內地的母語老師;而對於一般的線上中文教育機構,我們採取是差異化的市場,首先是剛需(就業+升學)市場,如果把中文學習分為三類的話,文化交流層面需求太多樣性,三教問題很難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文化傳承來說,學員的學習動力(如沒有多少考試壓力)和語言環境都不足,因此中文路一開始就針對需要考試和來華留學及職業需求的學員為主,因此我們把自己的市場放在東南亞與港澳。同時,我們將AI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對三教的改善當中,因此未來培訓的效率將大大提高,國際中文教育要追上英文的作為一個國際商業語言的地位可以說是任重道遠,而AI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國際中文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作為教育領域的從業者,您如何看待教育理想和 社會 責任在辦學中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實踐的?
郭信麟:中文路是一個有 歷史 情懷的企業,我們當然非常看重作為一個企業所需要的發展要素,因為企業要生存,員工要生活,如何平衡這點是非常關鍵的。作為一個企業,我們負有 歷史 使命和 社會 責任,我們中文路就是要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她最需要的地方,如讓港澳的學生學習更標准更地道的普通話,客觀上促進港澳與大灣區和整個內地的融合;為一帶一路的年青人提供廉價高效的中文學習途徑,客觀上有助於中國與這些帶路國家實現民心相通,同時,一帶一路國家有更多的中文人才,也是對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帶來促進的作用。
我認為要做好真正的國際中文教育,讓中文去到她最需要去的地方,從企業角度看,歐美日市場的確付費能力高,但是中文的剛性需求是弱的,而發展中國家付費能力低,但是他們對中文教育的需求非常殷切和剛性,因為學好中文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提升生活質量是直接相關的,因此學習動力非常強。而中文路的辦學思路顯然是跟一般的國際中文教育企業有所不同,我們是真正的國際中文教育企業,符合國家的有關語言工作的大方向。
(參考2021年1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郭董的精彩分享,我們也期待著中文路可以發展得越來越好,感謝您做客我們的訪談間。
⑻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高光榮享年76歲逝世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高光榮享年76歲逝世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高光榮享年76歲逝世,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數據流體系結構領域的先驅人物、美國特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高光榮逝世,享年76歲。他是中國在MIT的第一位計算機博士
剛剛,新智元獲悉,傑出的華人科學家、美國特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數據流體系結構的先驅人物高光榮逝世,享年76歲。
高光榮,1945年生,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學士學位。分別於 1982 年和 1986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是中國在MIT的第一位計算機博士。
高光榮生前任特拉華大學紐瓦克分校名譽教授,計算機體系結構與並行系統實驗室 (CAPSL) 的創始主任、清華大學特聘客座教授和中國幾所頂尖大學的客座教授。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高性能計算和數據流模型、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系統、編譯器技術和運行時系統、數據流模型下的程序分析、映射和優化。
高光榮2007年當螞物選為IEEE Fellow 和ACM Fellow。2017年獲得「羅摩克里希納·勞獎」,以表彰他在「指令級並行和數據級並行編譯技術以及微架構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他是來自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科學家。
生前發表300多篇論文,在同行評審國際會議和研討會中獲得多項最佳論文獎。他發起成立了多項頂級國際會議和研討會,並在大量著名的國際會議和研討會上(如 HPCA、MICRO、PACT、PLDI、PPoPP、SC、CF、 ICS、IPDPS、MICRO、EuroPar、CASES等)擔任會員,並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編委。
高光榮培養了博士生30餘人,指導博士後20餘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有的進入世界各地的大學任教,有的成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其中美團創始人王興,就是高光榮的學生之一。王興2005年獲美國特拉華大學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讀高光榮的博士,沒讀完就回國創業。
各方悼念 華中科技大學發來唁電
不幸的滾攜消息傳來,業內不少專家學者第一時間紛紛通過社交媒體悼念高光榮教授。
華為操作系統首席科學家、中央軟體院副總裁、OS內核實驗室主任陳海波表示:
早上起床就看到這個悲痛的消息。高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MIT的第一位來自中國的計算機博士,一直致力於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編譯器的研究,培養了大批計算機人才。
高先生也長期致力於我國體系結構與編譯器技術的提升,多次和我說要一起多為我國體系結構與編譯器領域多做貢獻,2018年還專程回國組織了專題論壇,並主持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應用對計算機系統的挑戰」。聽說高先生昨天還是操勞ICPP 50周年的事情。
沉痛悼念高老師!高老師千古!
CCF傑出會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韓銀河表示:
沉痛悼念高光榮老師。高老師是數據流體系結構的先驅,影響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編譯器等多個領域。高老師非常關注國內的計算機體系結構方向的發展,組織過很多課程和討論會,為中國的很多年輕體系結構學者指明了奮斗的方向。
高老師千古。
原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金海教授表示:
沉痛悼念世界級的計算機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傑出校友、CCF海外傑出貢獻獎獲得者高光榮老師!高老師是MIT計算機專業畢業的我國第一位博士,是我在數據流研究領域的引路人,我目前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據流重點基金就是在高老師的指導下獲得的,我們目前的圖計算機研發思路也是遵循高老師的數據流思想進行設計的。先生風范,高山仰止!高老師,我們永遠大物伏懷念您!
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教授,IEEE Fellow謝源教授表示:
華中科技大學也發來唁電,深切緬懷這位傑出校友。
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網站稱,高光榮教授作為傑出的華人學者,始終心繫中國計算機領域的發展,以其優異的學術造詣、廣泛的'國際影響力在人才培養,重大科研攻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我國計算機的發展,特別是在系統結構,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爭搶、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傑出貢獻。
認為數據流與AI存在「天然聯系」,未來將迎來「中國主導」
高光榮認為,數據流與AI之前存在「天然聯系」。
此前,在201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表示,在計算機體系結構的設計中,誕生過很多種想法,但數據流是「活得最長、最有生命力的」。而由於數據流與AI之間的「天然聯系」,他也更看好數據流的前景。
歷史上人工智慧的低潮,與數據流的低潮幾乎是一致的。而人工智慧計算往往是「不規則的」或「非既定的」,這也與數據流善於並行處理不規則的事情的特點非常相像。
高光榮認為,就像人腦一樣,計算機數據流的思想強調『並行』和『不規則計算』,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數據流思想或將對未來AI發展帶來長足的支持。」
眼下AI如火如荼、熱火朝天,數據流也有望再次「回春」。在國力強大的大環境下,中國多年來在人才吸引和培養方面的努力也到了兌現的時刻。
「年輕人都起來了,開放的窗口也開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高水平人員來中國交流,有的乾脆回來工作——數據流正迎來『中國主導』的機會。」
悼念高光榮先生!
近日,美國特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數據流體系結構的先驅人物高光榮逝世,享年76歲。
近日,傑出的華人科學家、美國特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數據流體系結構的先驅人物高光榮逝世,享年76歲。
高光榮,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1980年在華中科大讀研期間出國學習,並於1982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86 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位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的學者。
1987 年,高光榮開始任教於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任終身教授,現任美國特拉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終身教授,特拉華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和並行系統實驗室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並兼任清華大學客座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員兼聯合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海外特聘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及北京理工大學特聘教授。2007 年,高光榮獲得美國計算機協會和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資深會員榮譽,也是第一位獲得雙資深會員的大陸學者
高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數據流模型、並行計算、計算機系統架構、程序分析與優化技術等方面,包括:(1)針對計算,分析,延展的數據流模型;(2)基於數據流的多線程編程/執行模型;(3)計算機系統架構;(4)基於數據流的編譯優化模型;(5)軟體流水線;(6)程序分析技術。
高光榮教授獲得2017年度羅摩克里希納·勞獎
高光榮2007年當選為IEEE Fellow 和ACM Fellow。2017年獲得「羅摩克里希納·勞獎」(B. Ramakrishna Rau Award),成為全球第7位該獎項得主,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來自大陸的華人科學家以表彰他在「指令級並行和數據級並行編譯技術以及微架構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
高光榮教授獲中國計算機學會(CCF)「2013年度海外傑出貢獻獎」。據悉,「CCF海外傑出貢獻獎」授予為中國計算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海外個人,此獎項由國內學者聯合提名,每年選出1位獲得者,競爭激烈。自此獎項創建以來,共有8位海外人士獲此榮譽。
⑼ 「大數據之父」 數據是創新的驅動力
「大數據之父」:數據是創新的驅動力
「有時候不一定是理念驅動世界的變化,可能是實實在在的數據,在數據的基礎上產生理念,新的理念是創造性破壞的核心,而數據則是創新的驅動力。」「大數據之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26日下午廣州中山大學[微博]黃埔論壇上作《大數據時代的變革與創新》主題演講時說。
作為牛津大學網路學院互聯網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舍恩伯格是開大數據系統研究先河的學者,《經濟學人》曾評論說,在大數據領域,他是最受人尊敬的權威發言人。他有多達一百多篇論文發表在《科學》《自然》等著名學術期刊上,是《大數據時代》和《刪除:大數據取捨之道》等暢銷書的作者。
在當天的演講中,舍恩伯格指出,我們盡其所能去觀察這個世界,而這個觀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搜集數據的過程。通過搜集數據,我們進一步理解數據,通過理解數據我們理解了世界。
搜集數據、分析數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舍恩伯格進一步說道:「我們是否可以搜集最有必要的數據,然後對這些數據進行擠壓,從大量的數據中擠出最精華的東西來,然後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意義的構建?也就是說,我們從大數據中可以提取小數據,數據對我們來說成為了一種可以應用的、有價值的資產。」
今天的世界變得如此廣闊,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海量的,過去20年中,我們數據的量翻了100倍,而且現在還在不斷地增長,在短短的4年內世界已經從一個模擬化的世界變成了數字化的世界。
舍恩伯格表示,這一變化意味著我們要理解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從過去小數據的世界走入真正的大數據時代。我們要思考數據搜集的方法和機制,要從最需要的數據中來。對所搜集到的數據進行轉化,成為了我們做出決策的一種最好方式。
他認為,數據的價值在於它可以循環使用、多次使用。「過去,人們對數據的使用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有了問題才去搜集數據,然後分析數據,回答問題,然後把數據扔掉。」他指出,事實上,冰山下的那一塊才是數據更大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能夠推動更多創新的地方。
他以特斯拉[微博]汽車、打車軟體Uber以及谷歌[微博]曾經斥巨資收購的NEST等為例指出,這些產品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產品本身,更在於他們都是一個數據收集平台,「這意味著你只要能夠充分的使用信息,你就可以用數據來進行創新,進行突破,而且創造出一個新的環境。」
大數據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大家都在使用大數據提高決策能力,然而,舍恩伯格也提醒人們,在分析數據、解釋數據的時候,必須了解它的局限性,要非常小心,避免濫用數據。「問題不在數據本身,問題在我們對數據的使用上。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之父」 數據是創新的驅動力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⑽ 軍事大數據的兩超是指
「兩超」是指「兩個超級大國」,即美國和中國,「多強」是歐盟、日本、俄羅斯。
這是中國著名學者、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2011年1月30日出版的沖坦《環球時報》上撰文說,國際格局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出現新的變化春衡趨勢,由美國引領扒判做的「一超多強」格局已開始向「兩超多強」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