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主編 朱曉偉 薛魁麗 管鵬)的ppt和講義,教案
你的這個要求恐怕沒有人會滿足你。因為即使別人手裡擁有這些完整的 PPT 文件、以及講義和教案等,那也是別人花費大量時間辛苦編寫出來的,肯定會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
Ⅱ 如何將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
如何將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
一、教材內容分析
「如何將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教育科學出版社版《網路技術應用》選修課本第二章的第三節。教師計劃講授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網際網路服務組織、設置
IP 地址和子網掩碼以及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的兩種主要方式等。第二課時主要包括網關及代理伺服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設置 NDS 伺服器的工作過程。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的方式以及每種接入方式的連接方法,了解 IP 地址的動態配置與靜態配置的方法;
2.掌握網關的作用,學會配置網關;
3.學會設置代理伺服器,掌握域名解析伺服器的配置方法;
4.通過「做中學」體驗操作過程中的挫折與喜悅。
三、教學重難點
設置 IP 地址和子網掩碼、設置網關以及 DNS 。
四、課時
2 課時
五、教學方法及策略
教師演示講授法、討論法及任務驅動法 。
本節以前兩節為基礎,內容較多,可以分為兩課時。網際網路服務組織部分,內容簡單,採用讓學生自學,教師加以指點的辦法;接入網際網路的兩種方式,是學習的重點,採取教師演示和學生討論學習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實踐;後兩部分作為一節,是前面知識的延伸,這部分內容通過精心設計活動將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工具
網路教室,投影機。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區域網的成功設置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想
同學們,通過前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 IP 地址,這一節課我們就利用這些知識設置區域網的 IP
地址,使每台計算機都能相互訪問。這樣做的目的是如果對方有好的資源,就可以實現多人共享使用這些資源。
學生回顧知識,思考新的課題。
創設情景,引起興趣,提出任務 。
通過成功設置區域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只有正確設置 IP 地址及子網掩碼才能夠達到計算機相互訪問的目的,從而使學生深入認識和理解
IP 地址的概念,也為通過區域網連接網際網路的設置打下良好的實戰基礎。
師學生互動
[ 任務 1] 打開本地連接屬性。
[ 任務 2] 選擇 Internet 協議( TCP/IP )單擊其「屬性」。
仔細觀察「 Internet 協議( TCP/IP )屬性」圖,回答如下問題:
1.中的一句提示文字是什麼?
2.共有幾個選項?
3.哪兩個選項是配對的?
4.操作體驗一下圖中的提示文字起到什麼提示作用?
學生操作完成相應的任務,並回答問題。
客戶機事先安裝 Windows Xp
操作系統。通過設置任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對話框的提示信息,通過動手實驗才能真正理解提示文字的作用。
告訴學生對上圖中的「自動獲取 IP 地址」選項先不要使用。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使計算機「自動獲取 IP
地址」。本節課不討論。選擇圖中的第二個選項「使用下面的 IP 地址」,設置一個靜態 IP
地址。這里的默認網關也暫時不用設置,留到下節課再用。查一查書預習一下網關的作用是什麼呢? 這里的第四選項「自動獲得 DNS 伺服器地址( B
)」也暫時不設置,留到下節課再用。前面我們知道 DNS 伺服器是域名和 IP 地址的聯系紐帶。域名能夠進入網路就是靠 DNS
把域名轉換到相應的 IP 地址,反過來 IP 地址能夠變成我們能比較容易記住的域名也是全靠 DNS
伺服器的轉換。這樣看來,要想瀏覽網頁進入網際網路就需要伺服器。伺服器有哪些呢,而在網際網路中的作用有哪些呢?留在下一課時解決。
通過學法指導讓學生從龐雜的知識點中找到目前有用的知識,也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做了鋪墊。做好知識的銜接和延伸。
任務設置
任務一:讓學生動手設置「 IP 地址」和「子網掩碼」。(先不給定 IP 地址和子網掩碼)
教師總結故障現象:學生都按格式把 IP 地址和子網掩碼都設置好了,但是卻不能互相訪問。
現象是提示地址有沖突的或者不能訪問任何機器。
教師總結故障現象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1.IP 地址設置相同了;
2.IP 地址設置不同類型網,有設置 A 類網的,有 B 類網,有 C 類網;
3.子網掩碼不一致也不能互相訪問。
任務二:讓學生按要求從第 1 號機器到第 60 號機器 IP 地址依次是 192.168.105.1 、
192.168.105.2 ……直到 192.168.105.60 。子網掩碼都相同,為 255.255.255.0 。
學生完成任務。
學生完成任務。所有微機都能夠相互訪問了。區域網設置成功。
體驗失敗,懂得成功離不開集體,體驗獲取成功的喜悅,體會失敗是成功之母,從而加深對知識技能地理解和運用。
任務三:(按要求分組實戰練習)
分三組每組 20 人。第一組設置 A 類網:讓學生從第 1 號微機到第 20 號 IP 地址是依次是 10.8.96.1 、
10.8.96.2 ……直到 10.8.96.20 ;子網掩碼都一樣 255.0.0.0 ;
第二組設置 B 類網:讓學生從第 21 號微機到第 40 微號機 IP 地址依次是 128.128.96.1 、
128.128.96.2 ……直到 128.128.96.20 ;子網掩碼都一樣 255.255.0.0 ;
第三組設置 C 類網:讓學生從第 41 號微機到第 60 號微機 IP 地址依次是 192.188.0.1 、
192.188.0.2 ……直到 192.188.0.20 ;子網掩碼都一樣 255.255.252.0 ;
學生動手操作
分組演練,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從練中掌握知識技能,也為提出問題做鋪墊。
教師啟發同學思考本課題外問題。
以上成功設置了區域網,只是軟體協議上的設置——硬體會對網路有影響嗎?假如以上設置都正確,可是仍有一個微機不能訪問其他的微機,那我們應怎樣查找故障呢?課外思索。
思考任務三中同組之間能互相訪問,但不同組之間能互相訪問嗎?
採用小組形式討論。
設置問題,為下一節課做准備。
第二課時:通過區域網上網際網路
教學環節
回顧上節課任務三個的問題,同組之間能互相訪問,不同組之間能互相訪問嗎? 如何才能夠讓不同組之間互相訪問呢?
學生回顧上節課的操作並回答。
銜接上節課的問題並引出本節課的知識點之一 —— 網關。
為設置訪問網際網路做更進一步鋪墊。
屏幕展示網關知識:在早期的網際網路中,網關即指路由器,是網路中超越本地網路的標記,公共的基於 IP
的廣域網的出現和成熟促進了路由器的成長,現在路由器變成了多功能的網路設備,它能將區域網分割成若干網段、互聯私有廣域網中相關的區域網以及將各廣域網互聯而形成了網際網路。這樣,路由器就失去了原有的網關概念,然而作為網關仍然沿用了下來,它不斷地應用到多種不同的功能中。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網關:它們是協議網關、應用網關和安全網關。
網關是網路層以上的互聯設備的總稱,通常由軟體實現,運行在伺服器或一台計算機上,以實現不同體系結構網路之間或 LAN
與主機之間的連接。
區域網中不同網段的電腦要想通信,網關應設為具有路由功能的設備的 IP 。
1.網路分段,這是路由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路由器可以將不同的 LAN 互聯。
2.路徑選擇,通過對數據包中的 IP 地址檢查,選擇出路徑。
根據屏幕顯示, 指導學生閱讀網關知識。
有了對網關路由器的理性認識,就能為解決問題找到依據和辦法,設置任務時也好有的放矢。
任務設置
任務一:現將三個路由器 A, B, C 分別並入網路中。 A 組的學生使用路由器 A ; B
組的學生使用路由器 B ; C 組的學生使用路由器 C 。每組派代表按照老師的要求設置路由器的網關 IP 地址:A 對應網關 IP 地址是 10.8.0.1 ;
B 對應網關 IP 地址是 128.128.0.1 ; C 對應網關 IP 地址是 192.168.0.1 ;(路由器互聯示意圖在素材中)
任務二:由每組代表根據教師要求負責指導本組的學生設置本組的每台機器的 IP 地址、子網掩碼、網關地址。
屏幕展示要求:
第一組設置 A 類網:讓學生從第 1 號微機到第 20 號微機 IP 地址依次是 10.8.96.1 、 10.8.96.2
……直到 10.8.96.20 ;子網掩碼都相同,為 255.0.0.0 ;網關為 10.8.0.1 。
第二組設置 B 類網:讓學生從第 21 號微機到第 40 號微機 IP 地址依次是 128.128.96.1 、
128.128.96.2 ……直到 128.128.96.20 ;子網掩碼都相同,為 255.255.0.0 ;網關為 128.128.0.1 。
第三組設置 C 類網:讓學生從第 41 號微機到第 60 號微機 IP 地址依次是 192.188.0.1 、
192.188.0.2 ……直到 192.188.0.20 ;子網掩碼都相同 255.255.252.0 ;網關:192.168.0.1 。
實踐檢驗理論的正確性,通過實踐認識理論中提到的網關的作用。
分組設置共同合作達到各組相互訪問之目的,從中體驗到網關的作用。
網關,IP 地址,子網掩碼都設置好了,如何進一步設置才能上網際網路呢?
任務二:撤掉三個路由器,使三個子網並入一個網中,讓學生按要求從第 1 號微機到第 60 號微機 IP 地址依次是
10.8.97.1 、 10.8.97.2 …… 直到 10.8.97.60 。子網掩碼都一樣 255.255.252.0 進行設置。 網關設置
10.8.96.1; DNS 分別設置首選 DNS 伺服器 IP 地址 10.8.96.3 和備用 DNS 伺服器 IP 地址
202.102.154.3 。
向學生說明從校園網交換機中引入一根網線稱為連接網際網路的外線,外線連入微機室內的交換機上。上面的數據資料都是從校園網管員那裡獲得的,即通過校園網上網際網路的。
教師解釋 DNS 伺服器知識點:針對任何一個有效的域名,都應該有一個該域名的權威域名伺服器( DNS
),在域名伺服器中有一條或多條針對於該域名的資源記錄。
學生都能上網沖浪了。
通過教師提供上網際網路的具體要求和數據,學生動手設置,體驗設置成功上網沖浪的喜悅。
任務三:在任務二中除了不設置 DNS 伺服器地址以外其他保持不變。
讓學生打開瀏覽器在地址欄中輸入網路的網址結果學生不能正常瀏覽網頁,可是如果輸入網路的 IP 地址
http://202.108.22.5 學生意外的打開了網站的主頁。
學生進一步在網路網站中沖浪的話,又不能打開網頁了。
教師引導:問題出現在哪裡呢?
有經驗的學生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回到任務二中的 DNS 伺服器地址正確設置。
問題明確了:DNS 服務作用很關鍵,就是負責域名與 IP 地址之間的翻譯工作。
學生在老師的要求下操作實踐,一個個問題出現了。
先嘗到上網的甜頭後體驗失敗,再分析原因,成功解決問題這樣會體驗深刻。
通過教師設置問題障礙,讓學生找到故障所在,進一步深化知識概念的認識與理解。這樣會印象深刻。
教師指出任務二中上網際網路的缺點,佔用 IP 地址資源太多,而且不利於管理網路。
引出任務四。
任務四 :節省 IP 地址資源利於管理網路,通過代理伺服器上網。
事先准備工作:代理伺服器要求安裝A、B兩塊網卡,操作系統是 Windows Servers 2003 。
屏幕展示要求:
要求一(教師演示設置):一塊網卡 A 的 Internet 協議( TCP/IP )屬性中地址設置成 自動獲取 IP
地址,自動獲取首選 DNS 伺服器和備用 DNS 伺服器,設置 A 網卡為 Internet 連接共享網卡。用於連接外網網際網路。
要求二(教師演示設置):B 網卡中的 Internet 協議( TCP/IP )屬性中地址設置成 IP 地址為
192.168.105.99 (可以是其他地址,該地址將是網內各機器的網關),子網掩碼為 255.255.255.0 ;
要求三(教師事先設置好):使用DHCP服務(DHCP服務是Windows Servers 2003
一項給客戶機動態分配IP地址的重要功能)給和網卡 B 連接的各台微機動態分配 IP 地址。
要求四(學生做):網內各台微機 Internet 協議( TCP/IP )屬性設置自動獲取 IP 地址和 DNS 。
學生看演示和聽教師指示。
通過該任務讓學生明白解決通過區域網訪問網際網路問題的方法不只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關鍵就在於我們的發現和實踐了。同時讓學生了解節省
IP 地址的必要性。
課下了解閱讀關於 DHCP 伺服器的工作原理,可以通過網路查找或查看《電腦愛好者》等刊物。
進行拓展學習。
[小結] 通過學生動手設置區域網中 IP
地址、子網掩碼,從做中認識其作用,然後分組分子網通過設置網關跨網互相訪問,水到渠成地設置區域網訪問網際網路。
Ⅲ 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摘 要] 本文著重介紹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7r面的應用及特點。通過對網路技術的講解價紹了這一實用技術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優勢,指出了尚需改進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網路技術;教育教學;教學管理
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今天.計算機網路已經成為一切唐息系統的基礎,是人們13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區域網到風靡全世界的國際互聯網計算機網路給人們帶來的好處.足以證明網路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筆者主要從教育教學方面的應用角度。分析計算機網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的重要促進作用。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與功能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它出現的歷史雖然不長.發展卻非常迅速。所謂計算機網路是指將一群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及傳輸媒體互聯起來,在通信軟體的支持下.實現計算機間資源共享、信息交換的系統。計算機網路具有數據通信、實現分布式的信息處理、共享資源、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等功能。
2 計算機網路教學的特點
計算機網路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計算機網路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2.1 教學過程的實時交互性
這是網路教學的最大特點 所謂實時交互性是指在網路上的各個終端可以即時實施回答 交互的方式可以在教師和學生之問、學生之間完成。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進行協作學習 通過教學課件還可以有效地獲得圖文並茂的學習信息。
2.2 教育資源的共享性
學生通過網路可以共享資源.其中包括硬體的共享和軟體的共享,核心是軟體的共享。通過資源共享,學生們可以 :教師的指導下獲取多方面的學習信息 計算機網路融超媒體和超文本於一體,集圖形、圖像、圖表、聲音、文字於一體。有利於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從而拓寬了學生自)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2.3 提高教學方式的先進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前面教.學生在下面學.教咖i灌輸的知識理論能否有效地傳達給學生並不能得到學生及 f的反饋。網路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再是滿堂灌,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 遇到不懂的問題還可以與教師或同學通過網路平台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這大大提高丁學生的學習效率及主觀能動性 同時.教師的作用也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主導作用變為組織、調控作用,實現了由教學到引導的轉變。
2.4 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提供的是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環境.從課堂教學中學生學到的是純理論,而在網路教學課堂.學生們則可以利用計算機把從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檢驗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在電子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們必須首先掌握電工和電子線路的基礎知識.然後自己動手做電子實驗.並能夠藉助於計算機網路進行電子線路的設計、電子模擬實驗等。如此一來.網路教學加深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理論認知程度.為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教學環境。
3 結構和模式
網路教學的結構是以點帶面.充分發揮計算機網路的多種優勢。把教師要傳授的課堂知識形成層次清晰、內容全面的立體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理論.並通過網路平台溝通學習體會.實踐教學內容,加深理論理解。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准備手寫教案.講課的時候在黑板書寫粉筆板書:學生上課聽講的時候准備筆記記錄教學內容。如今,現代化的網路教學模式是,教師准備電子教案,講課的時候通過多媒體設備教授學習內容:學生也通過多媒體設備接收教師的講課內容.並可以通過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操作實踐所學內容。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僅代表著形式的變化.更代表著教育理念及學習觀念的轉變 這就要求學生由外部信息的被動接收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引導者、促進者。以此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化網路教學模式。
4 問題與改進措施
如今.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已漸漸成為學校各學科開展教研活動,設計製作所需教學軟體的有力工具,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學習的實踐工具.很多學校建立了校園網.設立了多媒體網路教室.但是網路教學的先進性,校園網和網路教室的教學功能在教學上還沒有被真正地發揮出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4.1 多媒體素材庫、教材庫信息貧乏
隨著網路教學的不斷深入.各學科資源庫的貧乏已不能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 多媒體信息資源系統,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教材庫、多媒體課件庫的建設與發展格外重要。構建適應教學需求,內容豐富.方便快捷。分布交互性強的多媒體信息資源系統,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應廣泛通過各種科技手段,並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的教學方法與積累的教學經驗.不斷開發出滿足現代化教學應用的多媒體教學軟體。
4.2 網路教學系統的後期維護力度不夠
網路教學系統的維護力度不夠.表現在許多許多學校的網路教學系統在開發期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網路教學系統,但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後期維護,使網路教學不能正常進行,網路教學系統軟體內容陳舊或者粗淺.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化教育 為此.網路教學系統開發完成後,應設立專職系統維護人員,對系統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服務,並及時地將最新、最好的教學軟體下載到校園網的伺服器中.以充實校園網的教學資源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解放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學無疑是給學校教育插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境和資源.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模式變革的有效手段.使學校變成了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場所。就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大力發展計算機網路教學勢在必行。
主要參考文獻:
[1]曾利.關於高校多媒體教室網路信息化管理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21).
[2]楊戈.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科教導刊,2013(7).
;Ⅳ 網路技術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具體案例及分析
案例題目: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環境下教師的主導作
該工程已首批向我縣18所中小學免費提供了成套的衛星接收、計算機伺服器和電視播放設備,為我縣農村中小學校開辟了豐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使我縣廣大農村學生優先獲得了接收良好教育的機會。
這將有利於提高我縣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我縣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也為我縣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值此,必須抓住這一良好契機,充分運用這一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跟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深化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新世紀起作用、有貢獻的各類人才。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伸延到農村中小學將意味著什麼?學生的學習方式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新的學習模式應如何形成和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是否為此改變?雙主導作用下的連環系統如何銜接?等等,都是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教學資源中心成就了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教育教學體系
農村的貧困,首先是因為資源貧乏,信息閉塞。農村教育的落後,也正是如此。以中國教育電視台所承擔的衛星視頻系統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已於2000年7月1日開始試運行,新建設的中國教育衛星寬頻網亦於2000年10月31日正式開通,面向全國提供各類教育的電視、語音廣播、IP數據廣播的服務。中國教育衛星寬頻網,目前設有25個IP頻道和4套電視頻道。過去,廣大農村只能有限地接受這種服務。
現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資源中心,以新理念、新起點、高標准和強實力,建立了動態的、超大型的、不斷更新的,基於衛星IP頻道和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學資源服務系統,並不斷推出、更新學習資源庫、智能資源庫、教師進修資源庫、VOD視頻資源庫等系列產品及其解決方案,全面地、扎扎扎扎地為不同經濟區域的學校服務。
資源中心所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具有先進性、整合性和交互性,達到的了標准化、積件化和簡捷化要求。既能直接為教育、教學服務;也便於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還可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提高農民素質和發展當地經濟服務。
豐富的教育教學信息,跨越時空,向每一個急需教育教學資源的學校提供優質服務,從而解決了基層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科教興國,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不僅提供數據傳輸服務,也提供教育信息的支持信息。
中國教育衛星遠程寬頻傳輸網接收應用系統,實現了遠程教育的現代化。充分地利用了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衛星遠程寬頻傳輸網傳輸的豐富的教育信息,將大大提高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教研活動水平。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資源中心,成就了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廣泛的教育教學體系。
為此,要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作用,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資源中心只解決了資源建設問題。基於這一條件下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習過程的設計、實施、檢測和評價,則是廣大中小學校的主要任務。
衛星寬頻教育傳輸網,既然是國家投入巨資所建立的遠程教育設施,將進入大規模的應用階段。作為服務於教育教學的重要教學媒體、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將不僅僅是資源中心,它將完成一個全國性的現代遠程教育系統。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所成就的系統,是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是一個與環境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等因素進行交換的開放的系統。
作為系統,人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組織程度。組織程度常用有序來表示,有序性是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是系統的重要價值取向。系統內的本質聯系,又是實現這一價值的重要保證。而本質聯系是組成要素之間雙向互動的、有機的整合。學校和資源中心的內在有機聯系,是現代教程教育網路的有序性表徵。
對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如何認識、掌握和運用,包含著同化、順應和創新三個發展階段。作為有關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應用知識的學習主體,主導者是教師自己,教師還應具有積極的接受態度和充分的應對措施。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所成就的龐大教育教學系統,面向廣大農村中小學學生,其策劃、編導和主講等教師的特殊角色群體,已起著該網路系統教育教學的主導作用。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對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校也將反作用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系統。
反作用的信息也是廣泛的,包括教育法規、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創新、教育成果、教育情報和教育技術等等。第一線的教師最熟悉本地域的教育教學的需要,要向資源中心提供准確的反饋信息,包括使用情況和積極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也可向上輸送優秀教師共同參與資源建設。
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認識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本質屬性,全面掌握其應用理論和發展規律,為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作為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也同樣屬於由它所形成的系統的組成要素,並與其它教育資源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這種關聯將構建新的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服從於主體學習的需要,資源中心全面完成了有關教育教學的資源建設。空中課堂、各類資源庫通過直播或者下載,給廣大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
面對豐富的教育教學信息,廣大農村中小學校應迅速調整和更新學生的學習過程,使之與新的教育教學環境相適應。學習過程是資源建設的目的和延續。
學生學習過程,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學習過程,將應是一個開放的、組織鬆散的學習過程系統。
這個系統將由具有自主學習目標的核心主體學生,以及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和信息等全方位資源輸入和支持所構建。通過精心設計和准確調整的學習過程,輸出的是身心被深刻改造過的學生,從而引發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在質方面的變化。
學習過程,是學生受環境的刺激而了解、預測和控制環境的認知過程。在新的教學環境中,除學生、教師、教材外,增加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大型的、先進的、多功能的現代教育技術復合媒體和手段,學習環境得到了深層次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或認知過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學過程結構也應隨著著進行實質性的變化。
學習過程今已被置於一個新的時空大背景中。學習資源所驅動的學習活動,在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將是一個復雜的整合過程。所涉及的相關人員、思想、程序、設備、組織,以及人類學習的所有相關方方面面,都將導致全面的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將圍繞學習的核心主體,共同參與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系統的學習過程,構成學習共同體。教學一體,教學相長,形成教學過程。
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過程,將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特殊的認識和實踐過程,是在全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元主導作用下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過程,也是真正培養、發展和鞏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運用真理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是教師的育教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統一體。
從本質上把握教學過程,關鍵是正確對待和處理系統內外各種因素的必然聯系,如育教與學習、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知識掌握與能力發展、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教學活動與思想品德之間的必然聯系,構建嶄新的教學結構。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引入,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創造了積極的條件,真正涉及了教學結構徹底改革的根本性問題。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應在掌握教育教學各種原理和原則的基礎上,構建與認知結構相適應的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育環境中展開的教育活動進程的穩定的結構形式。而結構是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搭配和排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系統的性質,反映了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是多種多樣的,所形成的各種風格和多樣化格局,教學結構要體現各自的教學特長。教學結構具有依附性、動態性、整體性、層次性和穩定性等特點,要引起注意。
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結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素是個不變數,教師、網路或其它都是可變數。因此,簡單地將其納入三要素、五要素仍至多要素結構,可能尚欠深刻。最好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動態的、分級多層的、多維立體的、乃至交叉的形態新穎的認知型教學結構。
構建教學結構要體現在分析教學前景、規劃教學活動、實施教學過程到評價教學效果等整個操作程序;體現創新精神、先進理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教學進程的本質屬性;體現既遵循信息傳播、反饋與調控原理,也尊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有序性和整合原則。
教學結構構建要體現現代教學理論、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要保證系統要素的有序性排列和組合。要體現空間有序、時間有序和時空有序;體現要素的動態性。要通過合理組合,充分發揮各要素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特點,體現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程序構建必須完整地包容各基本要素,並保證系統的整體性和關聯性。
構建和優化教學結構是進行系統教學的關鍵。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現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實踐驗證和理論完善。
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和學,千萬不要低估新的教學過程建構的深刻性,要充分認識新的環境下教學活動的復雜性。
大量的信息涌現,可能使部分學生一時應接不暇。先進的教育技術一步到位,也可能使部分教師難於立即適從。因此,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調整好教學活動,構建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教師單純憑借學生的外顯行為為表徵,制定過於劃一的教學目標,將會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要尊重學生內部條件,如性別、年齡、基礎、地域、能力傾向等客觀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的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任務,將可能被網路教學取代或部分取代,因此要避免教師自動放棄主導地位。
學校應致力於採取加強師資培訓和改變差生措施,以提高教學效率。有必要的時候可採取程度或個性分班。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技能與能力,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正在迅速成長。因此要重視學生記憶、理解、判斷等心理活動的內隱因素。
在擬定教學子目標時,要從知識內容出發,兼顧具體行為和師生基礎水平。構建所謂的集教學行為、教學水平和教學內容於一體的三維結構模式,以充分地、准確地揭示和完成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三維結構模式的教學目標。
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是環境刺激作用所產生的反應,它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能動作用,遠程教育網路的引入,要防止加深這種傾向。可以引入行為主義的認知理論,從強調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同是學習的基礎出發,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驗心理學和行為主義認知理論,就學習理論都承認,學習是主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某些中介活動而實現的,認為知識主要是後天獲得的結果,並且都非常重視學習的經驗。基於這一點,說明學習活動是廣泛的,學生不僅僅是看電視,用電腦進行學習,還應該參加具有社會性的群體學習活動,從自主學習向合作學習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人的認知結構的發展和積累,構成了人類的智慧。人的智慧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從較低水平向較高水平發展的過程。
人的智慧的產生與學習一樣,也是主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某種活動為中介的形式得以完成的。我們知道,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兩者互為前提,也互為條件。同理,學習環境改善了學習主體,學習主體也改善學習環境,兩者在不斷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各自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大大改善了學習主體的學習環境,主體素質的提高也改善了學習環境。
文化環境和人際交互作用也是一個有機系統。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作為一種現代文化,以信息傳遞和知識傳授功能,將對人類社會從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到生活方式諸方面都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傳遞性、教育性和深刻性等本質屬性。
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功能,是獲取、存儲知識的重要手段,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產生和作用將涉及整個社會,給社會各個領域帶來根本性的變革。
人類在學習過程中,認知結構與感知行為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作用。改善人腦中認知結構的最佳途徑,是通過構成、運動、變化和發展等行為活動。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引入,教師和學生均會產生新的認知結構,而新的認知結構又將產生新的感知行為。
感知行為首先所感知的是環境的變化。學習環境的作用,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重大的影響和作用。但是,重視環境的刺激作用,也要重視人的調節作用。
環境刺激的強度加強了,調節作用也應隨之加強。或者說,既不要管死,也不能失控。當兩者達到動態平衡時,系統的運行最為穩定、高效。當信息的傳輸量等於信息的接受量時,教學效果最優。遠程教育網路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提供無限的信息量,也應考慮學生信息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
由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不同,初涉者的知識只具備表面的或基本的表徵,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程序,也只是從表層層面或個別事例來著手。如若任憑滑鼠任擊、屏幕亂顯,無限制地擴大學習范圍,或隨意遷移和變化情境,學生將可能會產生較大混亂或困惑。
經過適應、熟悉和成功探索的熟諳者則另當別論,他們具有用較深的思考方式和恰當表徵問題實質的知識結構,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或程序也已趨概括化。即使學習范圍擴大或環境變遷,所受到的影響也不大。使用遠程教育網路進行教和學,對教師和學生都存在一個從初涉者到深諳者轉化的過程。
有關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知識包羅甚眾,既含其本身知識,也包括幾乎所有書本知識、情境知識、學校知識、生活知識等。師生原有知識基礎和結構概念,都將迅速擴大。這些知識在智力的構成和認知的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因此,要盡快完成初涉者和熟諳者的轉變,同時提高形象思維和感知覺的敏銳性和實效性,也要防止師生位置倒掛和知識財富兩極分化現象出現。
教學經驗僅僅揭示了掌握知識、技能的策略和藝術,而學習理論的研究才支配著整個學習過程的科學規律。
依據現代教學原理、原則所構築教學結構,是理論和實踐二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既具技術性、藝術性,又具科學性。
基於遠程教育網路條件的教學原理、原則的研究和教學結構的構築,要吸收各方面的長處,提取最能體現教學規律,又具推廣價值的有效成分,在原有的基礎上,構建有序的新系統,並逐步提練、升華,使之更趨合理。
基於遠程教育網路的教學結構,應逐步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即教學活動進程的結構,一種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他場合教學的計劃或典型。
資源建設和教學過程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將互相滲透到對方的每一個細目。把系統方法精細化,分解成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子項目,可使系統方法和資源利用貫徹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同時又及時反饋到資源建設上。因此,重要的是構建相適應的教育模式。
學習是人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對不同方式刺激的加工。為了保持學習的活力,在新的教學模式構建中,應注意自定步調和及時反饋兩個特點,並強調教材、教法中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現代教育技術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堅持原則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並為終身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到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學習首先要解決的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所謂元認知能力,是指主體對自身認識活動的認識,包括對正在發生的認識過程的認識,對自我的認知能力的認識,以及對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能力的認識。「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強大的交互功能,便於學習主體加強、整合、檢驗、修正關於元認知能力的認識。不論是靜態元認知能力,還是動態元認知能力,都將得到全面發展。實現靜動結合,相得益彰。
元認知能力,實質是認識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包括元認知認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
要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網路的作用,需要充分運用並發展元認知能力。這種學習能力,應表現在學習前的計劃、准備的自我監控;學習中的意識、方法、執行的自我監控;以及學習後的反饋、補救、總結的自我監控。
元認知既是對自己認知的認識,也是認知發展、成長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其調節和監控技能,是學習的重要領域和主要方面,也是中樞活動反復進行的結果。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網路條件下的教和學,需要進一步強化這種具有監控和調節功能的元認知能力,讓學生真正走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之路。
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在學習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節性操作和策略性控制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基於這一點,教師應有效地分配認識資源和教學時間,科學地規劃和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形成高效優質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涉及教學理論的局部和策略,是教學結構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穩定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與一定的教學任務相聯系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和教學藝術體系。
基於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模式,應使學生的學習計劃適合其能力和願望;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和先進學習方法,旨在充分發揮系統的內部效能,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學活動經過教師精心組織,學生才楞能全身心投入,從而取得預期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模式既然是教學理論的體現,就要在教學實踐中產生,它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特殊教學方式;又是教學結構的穩定形式;還是組織和實施具體教學過程的途徑和方法。
總之,教學模式是一定理論和經驗的有機結合的產物,為完成特定教學任務,而形成的系統的、相對穩定的,用以實施最佳教學的策略、藝術和方法。
應該重申的是,主導者要在充分了解學習者特徵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的教學信息設計和教學策略設計,並通過多方多次實踐檢驗,逐步確立相適應的,可體現科學性、創造性、客觀性、針對性、操作性和簡明性的教學模式。
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開發一樣,是對教學設計結果的物化或產品化,是教育教學基於新技術開發、研究和應用的過程。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管理過程,要體現在教學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各個方面,包括系統管理、資源管理和使用管理。
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先進的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進行嚴格的教學設計結果性實驗,並建立相應的制度、政策和法規,進行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課堂教學系統,若假設計為一個有序的、主體突出的、靜態與動態結合的、立體的、有層次的、交叉的、可旋轉的雙星雙規道模型,將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非常新穎的理想模型。
這個模型運行的前提是靜態的空間結構,一由構成性因素學生、教師、課程和物質條件組成,二由學生、課程、替身教師和虛擬空間組成,並由綜合性因素整合;運行的邏輯過程是動態的時間結構,由過程性因素如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組織形式、教學效果等組成;為確保系統高效優質運行的教學管理結構,將由管理性因素如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管理構成;而指導結構則由指導性因素如教學理論、教學原則、學科理論和遠程教育網路理論組成。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下,具有創造性的、開放的、有機的學習模式的構建,應以學生主體主動、全面、健康發展為基礎,或者說重在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是集廣播、電視、信息遠距離傳送於一體的新型復合傳播媒介。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教育個體化,為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條件。
自主,即不受他人支配,基本由自己作主。自主學習,是指學習從學習目標、計劃的制定,到最後的評價、交流等整個過程,均由學生自己作主。遠程教育網路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充分條件。
然而,自主學習也要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作為學習的基礎。也就是說,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前,要有部分知識、能力以及經驗,以與將要學習的內容相近或互相關聯,又具有自已創造的適宜的學習環境;還需有一定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來不斷評價所學內容。那麼,就需要有與外界交流、交互的渠道,或者說有一定的人文基礎的支持。
自主學習基本特徵是主動性、獨立性和規劃性。
主動性來源於學生的興趣和責任心。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可把知識與生活、成長以及未來緊密的聯系起來,在培養興趣的同時培養責任心。通過知識的鮮活性,實現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樹立起責任心。從而培養有價值、有意義的核心品質獨立性。
獨立性相對於依賴性而言,學生經驗和能力提高了,獨立性自然就提高了,依賴性則減小了。獨立性和依賴性,均隨學生經驗和能力的變化而反向變化的。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主要特徵,也是創造性學習的前提、條件與表徵。
規劃性體現學習方法的應用、學習策略的選擇和學習活動的調控上。學生自主確定學習內容的順序、方法、媒體、目標、方案,體現認知的主體地位。以高效優質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
學生的發展,主動、全面、健康發展,是通過個體的活動來實現的,通過環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同化或順應而取得的。同化是個體把客體納入已有結構;順應則是環境作用於個體,從而引起個體原有結構的變化。通過同化與順應,將形成新的行為結構和認知結構。兩者循環往復,實現相對性平衡。當認知結構得到了發展,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有了成效。
學習,作為人的特殊的活動,其外周活動表現為環境對象化,即人體器官的動作行為,從環境中獲得滿足的對象;心理活動則表現為意願物質化,即通過改造或創造環境,從而獲取精神財富。
環境,包括主體以及主體所涉及的一切,如教師、家長和同學等人文社會環境因素。學習,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者說,自主學習需要合作學習扶持。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基本能滿足自主學習的要求,但不是全部的要求,如良師益友就是學習的重要條件。
合作,即個人或群體相互之間,為達到所確定的目標,彼此通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聯合行動。合作活動的參與者除具有統一的目標,還具有一定的信用,相近的認識,協調的互動,冀圖達到預期的乃至最佳的效果。統一性表現了目標的一致性和行為的共同性。合作學習,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同心協力地進行學習,或者互相配合地進行學習。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以共享資源的豐富性和強大的交互性,不僅有利於合作學習的進行,而且不斷拓寬合作的范圍和領域。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交往性、互動性和分享性。
交往性是指合作者自覺地服從合作學習的共同目的,遵守合作學習的共同原則,又具有自覺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是一種學習策略,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技能。還可在行動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通過合作獲得滿足感。誠然,沒有合作的自覺性便沒有合作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互動性則表現在智慧聯動、整體提高方面。通過程度不同的開放形式,及時傳遞相關信息、溝通彼此感情,再通過互相幫助、共同評價以提高學習效果。其最本質的意義在於,所有學生都能認真參與、傾聽、欣賞、接納乃至發現集體智慧的閃光點。合作學習的精彩所在,就是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分享性是通過認真傾聽、觀察和參與合作學習全過程,從尊重、欣賞、幫助到交流、交往、評價,實現資源共享和成就共享,達到合作學習的根本目的。
Ⅳ 網路技術的論文
關於網路技術的論文
如今網路技術非常發達,關於網路技術的論文怎麼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網路技術的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大大增加了社會對計算機網路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可以說社會各界對信息技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信息網路技術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化人才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這也正是迎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網路技術專業不僅成為了一個熱門專業,更是大學重點發展的基礎課程,不論什麼專業都要求有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所以如何提高教學水平和計算機專業的質量已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的重要議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作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能對網路技術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計算機 網路技術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168-01
1 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現狀
各大高校在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安排上都有《計算機網路技術》這一核心課程,同時也是該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用於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網路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無論是網路硬體的調試、網路系統的安裝和維護都需要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擁有較強的網路編程能力。不過大學網路技術教學發展到今天,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仍舊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就使得無法完全實現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針對這種教學上存在的各類情況進行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下因素。
首先,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著發展速度過快的現象,這就導致了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制約教學質量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學生的吸收和選擇,其中構成高職院校學生主體的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普通的高中畢業生,另一類是專業對口的中專學生。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層次分化,無法保證每一位學生對網路技術都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從未與計算機進行接觸。因此,一些問題就出現了,對於那些已經掌握部分技能的學生,重復學習是浪費時間,而且會造成學生的厭倦心理;從未接觸過網路技術的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懷著畏懼心理的,而且課程的安排往往不夠合理,課時安排也往往不考慮知識的扎實充分。這一切都使該課程的教學非常難以開展。
其次,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扮演著傳授知識點角色出現,都以盡可能多地傳輸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其實不然,對於課本上各類專業復雜的理論,學生在接受純理論之後往往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即使在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下,在教學中加入了影像資料等多媒體媒介,教學模式依舊沒有多大的改變,仍舊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僅僅是稍微豐富了教學內容,老師對於多媒體的運用也只是提高了其對理論知識的表達能力,課堂仍舊是老師一個人的舞台,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沒有實際的參與進去,最後取得的教學效果仍然很差,這也使許多教師感到困惑。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的課程安排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變得異常緊張,課時安排不合理,導致許多學生失去了實踐機會,自然談不上實踐能力的提高。
2 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改革
2.1 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參與教學
要想提高教學的質量,就必須先轉變教學的觀念,轉變的過程必須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明確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理念,讓學生回歸課堂。作為一個老師,應當了解到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令學生獲得就業技能,使學生擁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作為教學工作者不要沉溺於盲目的理論知識教學,而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大量的知識點為主的教學材料,應該有節制、有選擇地進行講解,注意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進行過渡。教師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不應該想當然地認為他們對理論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學生也應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於那些沒有文化的基礎或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加強知識結構的修復,課程安排應考慮到學生的特性,盡可能為這類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識。
2.2 完善實訓室的建設,加強實踐教學
網路技術是一種需要結合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課程,學校若沒有網路實訓室,毫無疑問,必然會對教學的效果造成影響。因此,提高計算機網路的教學水平,同時還要保證其質量,就必須完善校內實訓室的建設,積極推進實踐教學。
學校應對教育經費進行合理的安排,滿足學生對專業課程實訓室的使用需求,對那些老舊或者損壞不能使用的計算機及相關設備進行及時的維護和維修,安排專人負責日常定期保養和管理。除此之外,校方還應注重加強硬體軟體的更新,以適應日益發展的網路技術,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術來滿足職業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虛擬實驗室的建設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其執行效率高和成本低的優點,充分融入到網路技術的教學中去,加強實踐訓練。
2.3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必須注意實際的教學過程,對比以往的單調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枯燥無味,學生自然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材進行靈活調整,而不只是局限於課本,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材的編寫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後性,若過分依賴教材,只能導致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窄,學習和了解到的內容也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互動式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本點,引入生活中的案例,逐步引導學生了解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動態發展,培養學生運用理論進行實踐的能力,也就是實現教材理論到應用的過程,要注意對課堂教學理論的應用。引導學生習慣以工程師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這樣可以有效地建立學習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使學生能在不同角色之間進行靈活的轉換,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3 結語
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這就要求學校在培養現代人才時更加註重對社會需求的契合,對於信息網路技術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大學教師必須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影響教學的因素進行認真思考,積極探索解決的途徑和辦法,從教學觀念開始轉變,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教學,不斷發展進步,努力提高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未來就業的重要技術。
參考文獻
[1] 黎永碧.基於網路技術的教學評價系統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
[2] 李瑛,張俊花.淺議多媒體網路技術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S2):135.
[3] 饒雲波,張應輝,周明天,等.高職院校計算機網路技術教學探討[J].福建電腦,2006(2):176-177.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程測量控制網的特點,並根據這些特點對控制網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筆者對目前常用兩種控制網技術做了探析,說明了目前現場應用的技術概況,以供參考。
【關鍵詞】工程測量;控制網技術;特點;導線測量
1 引言
工程測量在一個工程的施工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整個工程建設的基礎,而且對工程的質量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工程測量學是一門擁有悠久歷史的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都應用到了工程測量中來。
然而,工程測量會受到地形地貌和測區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需要有系統的測量技術和不同的測量方法。測量方法概括有如下幾種:GPS控制測量、導線測量、導線測量與GPS控制測量二者相結合的方法。系統的測量技術就要通過工程建網的方法實現,本文從這個角度出發探討了建網技術的特點和技術要求。
2 工程測量建網的特點和質量要求
工程建網是現代工程測量中必須具備的技術手段之一,建網指的是控制網的建設。工程測量控制網一般可以包含精密工程式控制制網,施工控制網,工程測圖控制網,工程攝影基礎測量控制網,變形和位移監測控制網等部分。在工程中,佔有主導地位的則是施工控制網的布設和施測。
工程測量控制網具有以下特點:控制點便於經常性的恢復因施工而被破壞的放樣點,且點位非常穩定;控制網點位精度的設計准則是根據放樣點之間要求的相對點位精度來確定具體的位置;施工控制點的點位選擇前提是要同施工步驟、施工總圖以及施工方法配合完好;控制網樣點能夠作為變形監測控制點,這個可能性無論是在施工過程中還是在竣工後都要存在;控制網還要提供在工程完工之後的設備安裝、運營管理以及工程改造而不引起工程損壞的保證。
從對控制網特點的要求來看,全面保證工程式控制制網的質量安全要求是必須要做到的。具體的工程施工不能僅僅要求一般的可靠性、精度、監測網的靈敏度、費用等,還要對滿足工程測量控制網的特定的條件提出特殊的要求。
3 導線測量
3.1 導線點布設
根據設計中心選定的位置,在施工現場用插紅白旗的方式來標定其大概位置,具體操作應滿足以下要求[3]:
(1)為了方便實用,所選點位應該距離大旗線路的位置較近。
(2)在出現地貌形態變化的位置應設點,比如橋梁及隧道埠附近等位置。
(3)為保證測量點位的前後通視以及能夠更方便的便於地形測量,地勢較高、易於保存、視野開闊的地方時最好的點位選擇。
(4)導線間距應適中,從而避免因過短或過長而降低了精度,這個間距的最佳距離是400米左右。當用全站儀時是一種特殊情況,這時候的導線間距可以增加到1000米。
3.2 導線點測量
在進行實際測量之前,要保證測量儀器已經過校正,各種指標都要符合規定的要求。
(1)邊長測量。採用全站儀測量導線的邊長,經過合理的布置,讀取儀器上的水平距離,並對觀測記錄數據進行多次觀測,確定數據符合要求,取平均數。
(2)水平角觀測。用水平角觀測法從線路一端已知點開始測到另一端已知點,全站儀這是的`功能就是對右角的測定,導線等級的不同以及儀器的精度不同,則要求測量的次數也不盡相同。但是都會有一點,就是對實測數據取平均值。
3.3 導線聯測
這個過程需要用到平差軟體,設置好平差參數後將測量記錄和已知點坐標輸入其中,運行軟體進行平差,所得結果應和等級測量精度要求相對應,如果結果不符合相應的規范要求,則要重新觀測,直到達到精度要求。
對於一些線路較長的校核,需要使用的措施就是利用國家控制點。檢核用的控制點同導線所用的起算點必須要出在同一高斯投影帶以內,如相異,則需進行換帶計算。
高斯平面上的坐標包含著國家控制點的所有坐標,因此,在進行校核前,要將所要處理的坐標換到高斯投影面上。其公式如下:
上式中, 和 均為換算後的橫坐標和縱坐標增量,單位是米,這兩個坐標的參考系是橢球面。Hm為導線平均高程,單位是千米,R是地球平均曲率半徑,單位千米。運用上述兩個公式,再橢球參考系換算至高斯投影面上可得下列公式:
上式中, 和 同樣是改化後的物理量,其定義是高斯平面上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增量總和,單位是米,Ym定義為導線兩端點橫坐標的平均值,單位為千米。經過兩個步驟的改進後,其最終的測量同導線全場的誤差不能大於1/2000。
3.4 高程測量
(1)水準測量。沿線路一般每隔2公里左右設立一個水準點,當遇到地形比較復雜的路段時,水準點間距可適當縮短。在進行工程的測量時,採用DS3級以上的水準儀是必須地要求,並且測量時盡量保持前後視距相當,並且按兩組或多組單程的測量方法施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證測量的最高精度。
(2)全站儀法,又稱三角高程法。這種方法可以在觀測導線水平角的過程中進行,在對垂直角的數據進行記錄時,儀器望遠鏡十字中心必須要對准待測目標的中心點,即棱鏡的中心處。每次測量得到的指標的誤差都不能超過所使用儀器的限定范圍。這個過程需要用到平差軟體,設置好平差參數後將測量記錄和已知點高程輸入其中,運行軟體進行平差,所得結果應和等級測量精度要求相對應,如果不符合相應規范要求,則要重新觀測,直到達到精度要求的標准。
4 GPS測量
4.1 GPS測量特點[4]
(1)定位精度高。紅外儀標稱精度是5mm+5ppm,而一般的雙頻GPS收受機的基線解算精度則為5mm+1ppm,由此可見,在一定范圍內,紅外線的精度同GPS測量的精度相當,隨著測量距離的增大,GPS的優點更加突出。
(2)測點之間無需通視。這個特點也保證了更加靈活的選點和更准確的數據。雖然如此,但仍需保持測站上空的開闊,保證信號不被干擾。
(3)觀測時間短,操作方便。對小於20公里的距離內,5min的觀測即能獲得准確的結果。GPS測量很高的自動化程度也保證了簡便的操作。
(4)全天候作業。只要衛星信號能接收到,任何時間的作業都可持續進行。
4.2 GPS測量控制網模式
(1)靜態定位模式[5]。這個模式需要兩台以上的GPS接收機,對不同的控制點設置而後構成基線,同步觀測四顆以上的同一時段的衛星,每個時間段的持續時間約為45~90分鍾,這樣就會獲得比較完整的載波相位的整周位知數,通過已經測到的基線組成系列的閉合圖形,讓外業檢核更加方便,也獲得成果的可靠度得到大大提高。
(2)快速靜態模式。在待測區中首先選擇兩個基準站,而後安置一台接收機,並通過可見衛星進行連續跟蹤。基準站的選擇應遵循一個原則:地勢高,位置開闊,上方無雜物遮攔,且基準站周圍無信號干擾源。另一台接收機的作用是在各個未定點上設站。這樣設置的會出現一些去點,比如兩個接收機不能進行閉合差檢驗,不能形成閉合圖形,最終導致了模式的可靠性較差,對於觀測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橋梁、隧道等構造物不適宜用此方法建設測量控制網。
5 結論
對工程測量控制網的布設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和影響,對控制網的選擇要特別注意對工程完成後以及後續施工有利的位置。控制點的施測方法要現場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設計要求,應選用適宜的策略,確保滿足精度和施工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仁釗,劉廷明. 精密工程測量控制網的簡歷方法[J]. 地理空間信息,2007,(4).
[2] 葉達忠. 利用GPS建議水利工程測量控制網[J]. 廣西水利水電,2003,(6).
[3] 潘國盛. 工程式控制制網的投影變形分析與計算[J]. 大眾科技,2009,(6).
[4] 趙永華. GPS技術在工程測量中得應用[J]. 煤炭科技,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