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稅收大數據」會傷害納稅者的利益嗎
從理論上講,從2016年5月份開始,伴隨「營改增」的完成以及「金稅三期」的上線,至少所有企業納稅者已經納入增值稅系列,同時也進入稅務機關的增值稅監管系統,必須接受稅收大數據技術的全覆蓋。從此,企業納稅者的大部分重要涉稅信息,特別是增值稅發票的流轉行為將被全面監控,逃無可逃,這意味著,中國納稅者將進入稅務監管的「嚴冬」,面臨新的生存考驗。
一、「稅」網恢恢,疏而不漏
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金稅三期」工程,其能量究竟有多大雖不敢斷言,但它對企業增值稅發票真假以及流轉情況掌控的即時性與高效率毋庸置疑。比方說,如果甲企業在乙企業處取得了一份增值稅專用發票,而且,稅務機關根據乙企業以往使用增值稅發票的歷史記錄以及經營業績情況,已將其列入疑似虛開增值稅發票的「黑名單」,那麼,稅務稽查人員完全可以做到即時取證,人贓俱獲,並同時對甲、乙企業過去增值稅發票與納稅的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進而追繳稅款,「應收盡收」。
事實上,「金三」上線之後,稅收大數據技術將全面助力稅務征管,提升稅收征管質效,在涉稅信息的搜集、抓取、存儲與使用方面高效率運轉。正是鑒於對此新變化的認知,以至於有媒體聲稱:稅務大開殺戒,一個偷漏稅的時代即將終結!
毋庸諱言,稅務系統通過多年來的績效考核、管理體制創新、征管模式更新換代,各級各類的業務培訓,比如從2016年起在全國稅務系統實施的素質提升「115工程」(即通過五年努力,打造一支擁有1千名領軍人才、1萬名業務骨乾和5萬名崗位能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以及「數字人事」等科技手段的使用,等等,已經大幅提升了稅務機關和人員的工作效率,促進了聚財目的的實現。在邏輯上便意味著,中國納稅者平均稅負的提高,可支配財富的減少。如果在宏觀經濟形勢比較好的情況下,納稅者的稅負提高一點,納稅者或許可以承受。但在中國經濟下滑早已成為公開秘密的大形勢下,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間已持續很久的大背景下,如果任由稅務機關的征稅能力繼續提高,納稅者稅負繼續加重,或將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背離稅收增進全社會和每個國民福祉總量的終極目的。
就本質而言,稅收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洪荒之力,一旦被稅務機關借用,便會加劇征納稅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如果再加上征稅權力缺乏「閉環式」監督機制制約的話,便會增加征稅權尋租與腐敗的機會,大面積傷害納稅者的利益。
而且,伴隨稅收大數據技術的逐步運用,特別是納稅人識別號制度的推進,每一個納稅者,不論是自然人納稅者,還是法人納稅者,都將隨著稅務監管系列制度的推進,全部納入國家稅收信息監管系統之中,實現全覆蓋,從而接受稅收大數據技術的審查與檢視,最終實現「稅」網恢恢,疏而不漏的目標,可以使稅務機關指哪打哪,做到精確稽查,精確打擊,精確收稅,「應收盡收」。
以個稅征管為例,隨著全面推行銀行代發工資模式,以及納稅人識別號制度的落地,個稅納稅者逃稅將越來越難。而且,隨著明年對600萬以上銀行賬戶的檢查,個人涉稅信息會被稅務機關進一步掌握。又比如,伴隨實名辦稅制度在全國的推進,增值稅發票監控平台的構建,以及「金三」強大的大數據評估與雲計算技術能力的提升,包括「五證合一」後相關政府部門和組織的信息共享機制等監管舉措的落地,稅務征管權力將進一步擴張,征納稅者之間涉稅信息不對稱態勢也將進一步加劇。
而且,真正的問題或不在於稅務機關該不該監管,以及監管的松緊,而在於稅收的本質。就稅收的本質而言,國民交稅是為了從國家那裡交換到高性價比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納稅者給國家交稅,絕不是一種大公無私的行為。國民與國家之間是一種目的與手段的交換關系,不是一種原因與結果的交換關系。或者說,如果國家如約為國民提供了高性價比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如果財政預算公開透明,即便稅務機關自我授權擴權,借用了稅收大數據的技術力量聚財,國民對其正當性與合法性也許能夠默認。遺憾的是,當下財政預算公開透明還是一個有待突破的改革「瓶頸」,依然為社會輿論所長期詬病。
二、稅務監管的「嚴冬」有多冷
坦率地說,中國納稅者即將遭遇的稅務監管之「嚴冬」剛剛開始。
對中國納稅者而言,最難過的並不僅僅是稅務機關將借用大數據技術精確抓取信息、精確稽查與精準打擊和收稅;還在於稅務機關能藉助工商稅務,包括黨政等部門和社會組織的權威;再根據不同納稅者的身份特點所構建之龐大的協稅、互稅網路體系。這是一種「看不見」的聚財強制力,如果聚財需要,它隨時都可能成為斂財「預備隊」。而前不久某地借用紀委權威催繳黨員法人企業稅款一事,便是再典型不過的例證!
直言之,未來中國納稅者不僅要面臨諸多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稅務監管無形之網,還將面臨各種社會組織有形之網;不僅要面臨稅務系統內強大技術信息網的監管,還將擔心稅務系統之外種種正式與非正式組織之網的時刻惦記。
更為要命的是,一旦全社會進入「稅」網恢恢,疏而不漏之地,或是中國經濟動力全面消減衰弱之時。因為面對「稅」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大環境之時,理性的納稅者,要麼選擇歇業停產,要麼選擇減產,降低經營成本,或者為了規避稅務機關查「老賬」,選擇通過注銷企業的路子逃稅避禍,或者跑路,移民國外,等等。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家的首創精神與逐利本能是市場經濟的原動力。企業家進取心的減弱,無異於經濟動力系統運轉的減速。邏輯上,經濟將繼續下滑,稅源會逐步萎縮,公共產品將供給不足,社會治理便進入「死循環」。不論是政府,還是納稅者,誰都不願意看到這種景象。這是一種互害的選擇,也是一種極不理性的選擇。
三、消減恐懼,尋找「過冬」大智慧
稅收大數據既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能量與資源,具有嫌貧愛富、恃強凌弱與欺軟怕硬的特性,誰有權和能力最先使用和借用,便對誰有利。如果稅務機關最先且有能力使用稅收大數據技術,那稅收大數據便等於擴大了稅務機關的征管權力,可以通過加劇征納稅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助力稅務機關高效聚財;反過來意味著稅收對納稅者權利的侵害加劇,使其可支配財富減少。毋庸諱言,在初級發展階段,稅收大數據技術最容易被稅務機關所利用和借用,從而對納稅者權利形成新的侵害。
或許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中國納稅者的大口徑宏觀稅負並不高,比2013年各國平均水平38.4%還低9.4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42.8%低13.8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33.4%還低4.4個百分點。且不說這種統計結果依據的是公信力早已式微的統計部門數據,也不說未將通貨膨脹因素計入。至少此主張者的目的,無非是在告訴社會,稅務機關還可以通過稅收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通過加強稅務監管,遏制稅收收入下滑的趨勢,彌補經濟不景氣的減收缺口,繼續滿足政府的剛性需求。問題在於,中國真的還有提高稅負的空間和機會嗎?
天津財經大學李煒光教授主持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家認為稅負很重和較重的比例已經很高,達到87%,認為稅負可以接受的,僅佔8%。這意味著,稅務機關運用大數據擴權,進一步強化稅務監管的諸多舉措,很可能給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更為嚴峻的現實是,民企承擔了全國稅收收入的50%,民企稅負占企業總成本的40%,企業總稅率是世界第二,高達67.8%。而國企只承擔了全國稅收收入的30%,並呈下降趨勢。而且,稅負輕重還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問題,它更是一個關涉企業家主觀感受的主客體相互交織的質量問題。即稅負輕重不是稅制改革的根本問題,根本在於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問題,以及征納稅者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分配是否公正平等。
因此,對企業納稅者而言,面對稅務監管的「嚴冬」,特別是民企法人納稅者該如何「逃生」,或已成為一個不得不直面並必須做出選擇的緊迫問題。對個體納稅者而言,這同樣是一個不得不直面的現實問題。既要避免對大數據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崇拜心理,也應克服對稅收大數據技術、對稅務監管的恐懼心理,理性應對,利之中求大,害之中求小。畢竟,生存才是企業家心中最高的律令,自利無所謂善惡。
當然,中國納稅者要順利「過冬」,除了抱團取暖之外,關鍵在於政府的稅收治理智慧。如何在加強征管,密織「稅」網,高舉聚財「利劍」的同時,能綜合平衡轉型社會的特質、經濟下滑的現實,以及納稅者權利意識高漲等重要因素,警惕唯財是圖、唯利是圖的野性沖動。而且,必須明確稅制改革的終極目的在於增進全社會和每個國民的福祉總量,而不是聚財。同時還應盡快構建「閉環式」征管權力的監督制衡機制。
筆者以為,一是能不能對民營中小微企業進行一次性稅務赦免,給一個時限,對之前的稅收情況不再深究,從而消減這些企業的恐懼與焦慮心理,能聚精會神地從事創獲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從而為未來中國市場經濟培育和保留一批新生的力量。二是稅務機關能不能集中精力,把重點放在打擊那些以倒賣虛開增值稅發票為業的企業方面,以維護市場競爭的公正性與稅收的公正秩序為主責。三是能不能在財政預算的公開透明方面有實質性的突破,通過預算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實現政府開支的「可視化」,使征稅與用稅改革並舉。四是能不能逐步建立納稅人主導的稅制。
㈡ 涉稅數據主要包括哪些
一、稅法宣傳
稅法宣傳是納稅服務的重要內容,稅務機關廣泛、及時、准確、有針對性地向納稅人宣傳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普及納稅知識,是增強全社會依法誠信納稅意識,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的重要措施。
二、納稅咨詢
為納稅人提供納稅咨詢是稅務機關的職責,
㈢ 大數據的概念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捷徑,而採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大數據的5V特點(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
特徵:
容量(Volume):數據的大小決定所考慮的數據的價值和潛在的信息。
種類(Variety):數據類型的多樣性。
速度(Velocity):指獲得數據的速度。
可變性(Variability):妨礙了處理和有效地管理數據的過程。
真實性(Veracity):數據的質量。
復雜性(Complexity):數據量巨大,來源多渠道。
價值(value):合理運用大數據,以低成本創造高價值。
㈣ 稅務大數據比對哪些內容
一、正面回答:
比對內容包括表表比對、票表比對和表稅比對。表表比對是指申報表表內、表間邏輯關系比對。票表比對是指各類發票、憑證、備案資格等信息與申報表進行比對。表稅比對是指納稅人當期申報的應納稅款與當期的實際入庫稅款進行比對。
二、詳情分析:
比對信息范圍包括: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及其附列資料信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發票信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取得的進項抵扣憑證信息。納稅人稅款入庫信息。增值稅優惠備案信息。申報比對所需的其他信息。
三、稅收大數據的概念是什麼
稅收大數據就是指我國的金稅系統,在案件的發現和查處中功不可沒。目前稅務部門使用的是金稅三期,已經實現了對國稅、地稅數據的合並及統一,其功能是對稅務系統業務流程的全監控。金稅四期也於2021正式啟動建設,新的系統將納入非稅業務,實現對業務更全面的監控。同時搭建了各部委、人民銀行以及銀行等參與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和核查的通道,實現企業相關人員手機號碼、企業納稅狀態、企業登記注冊信息核查三大功能。
㈤ 什麼是大數據概念
大數據概念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吧1.數據量大,TB,PB,乃至EB等數據量的數據需要分析處理。2.要求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快,要求能及時快速的響應變化,那對數據的分析也要快速,在性能上有更高要求,所以數據量顯得對速度要求有些「大」。3.數據多樣性:不同的數據源,非結構化數據越來越多,需要進行清洗,整理,篩選等操作,變為結構數據。4.價值密度低,由於數據採集的不及時,數據樣本不全面,數據可能不連續等等,數據可能會失真,但當數據量達到一定規模,可以通過的數據達到更真實全面的反饋。很多行業都會有大數據需求,譬如電信行業,互聯網行業等等容易產生大量數據的行業,很多傳統行業,譬如醫葯,教育,采礦,電力等等任何行業,都會有大數據需求。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張和歷史數據的不斷增加,數據量的增長是持續的。如果需要分析大數據,則可以Hadoop等開源大數據項目,或YonghongZ-Suite等商業大數據BI工具。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在各個領域不斷增加應用。也越來越面向個人大數據應用。
㈥ 稅務與財稅大數據應用一樣嗎
不一樣。
其實,我們的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政務信息化過程中積累的海量數據發揮出更大價值,為民眾提供更便捷智能服務,優化提升行政效率和質量。但是,傳統技術和社區方案難以滿足多種海量數據處理能力和高可靠高安全需求,難以發揮內部外部數據整合優勢。所以,使用大數據被提出應用在稅務管理中。實現方案分兩步走:1、建立稅務大數據分析平台:基於Hadoop建立數據倉庫,對稅務部門各業務系統數據進行清洗、轉換、分類、匯總,形成了稅務部門數據倉庫。2、建立大數據治理體制:構建政府數據治理體系,發揮數據價值,形成數據匯聚、加工治理、開放運營的長效機制,幫助政府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城市新型治理體系,推進城市發展。
㈦ 大數據的概念
大數據概述
專業解釋:大數據英文名叫big data,是一種IT行業術語,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通俗解釋:大數據通俗的解釋就是海量的數據,顧名思義,大就是多、廣的意思,而數據就是信息、技術以及數據資料,合起來就是多而廣的信息、技術、以及數據資料。
大數據提出時間
「大數據」這個詞是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於2008年8月中旬共同提出。
大數據的特點
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由IBM提出。
大數據存在的意義和用途是什麼?
看似大數據是一個很高大上的感覺,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相差甚遠,但是其實不然!大數據目前已經存在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角落裡了,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目前最關心的疫情情況數據,用的就是大數據的技術,可以實時查看確診人數以及各種疫情數據。
大數據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從剛才的舉例中我們基本可以了解,大數據是很重要的,其存在的意義簡單來說也是為了幫助人們更直觀更方便的去了解數據。而通過了解這些數據後又可以更深一步的去挖掘其他有價值的數據,例如今日頭條/抖音等產品,通過對用戶進行整理和分析,然後根據用戶的各種數據來判斷用戶的喜愛,進而推薦用戶喜歡看的東西,這樣做不僅提升了自身產品的體驗度,也為用戶提供了他們需要的內容。
大數據的用途有哪些?
要說大數據的用途,那可就相當廣泛了,基本各行各業都可以運用到大數據的知識。如果簡單理解的話,可分為以下四類:
用途一:業務流程優化
大數據更多的是協助業務流程效率的提升。能夠根據並運用社交網路數據信息 、網站搜索及其天氣預告找出有使用價值的數據信息,這其中大數據的運用普遍的便是供應鏈管理及其派送線路的提升。在這兩個層面,自然地理精準定位和無線通信頻率的鑒別跟蹤貨物和送大貨車,運用交通實時路況線路數據信息來選擇更好的線路。人力資源管理業務流程也根據大數據的剖析來開展改善,這這其中就包含了職位招聘的調整。
用途二:提高醫療和研發
大型數據分析應用程序的計算能力允許我們在幾分鍾內解碼整個dna。可以創造新的治療方法。它還能更好地掌握和預測疾病。如同大家配戴智能手錶和別的能夠轉化成的數據信息一樣,互聯網大數據還可以協助病人盡快醫治疾患。現在大數據技術已經被用於醫院監測早產兒和生病嬰兒的狀況。通過記錄和分析嬰兒的心跳,醫生預測可能的不適症狀。這有助於醫生更好地幫助寶寶。
用途三:改善我們的城市
大數據也被用於改進我們在城市的生活起居。比如,依據城市的交通實時路況信息,運用社交媒體季節變化數據信息,增加新的交通線路。現階段,很多城市已經開展數據分析和示範點新項目。
用途四:理解客戶、滿足客戶服務需求
互聯網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個行業早已廣為人知。重點是如何使用大數據來更好地掌握客戶及其興趣和行為。企業非常喜歡收集社交數據、瀏覽器日誌、分析文本和感測器數據,以更全面地掌握客戶。一般來說,建立數據模型是為了預測。
如何利用大數據?
那我們了解了這么多關於大數據的知識,既然大數據這么好,我們怎麼去利用大數據呢?那這個就要說到大數據的工具BI了,BI簡單理解就是用來分析大數據的工具,從數據的採集到數據的分析以及挖掘等都需要用到BI,BI興起於國外,比較知名的BI工具有Tableau、Power BI等;而國內比較典型的廠家就是億信華辰了。雖然BI興起於國外,但是這些年隨著國內科技的進步以及不斷的創新,目前國內BI在技術上也不比國外的差,而且因為國內外的差異化,在BI的使用邏輯上,國內BI更符合國內用戶的需求。
㈧ 大數據的概念是什麼
㈨ 稅收大數據雲平台的意義
通過數據可視化分析和演算法模型,稅收大數據雲平台可提供稅務風險分析並為省級稅務部門提供納稅服務優化建議、稅收征管改革支持。
雲平台由於採用了分布式海量計算技術,計算速度提高了2000倍。國家稅務總局稅務系統藉助新平台可實現多個省級機關核心稅務數據的當日匯總、計算以大數據平台為基礎,國家稅務總局可以實現基於數據的風控分析,減稅降費等實際效果。
雲平台還可以通過分析企業微觀數據,為企業建立動態稅收「畫像」,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精準用於制定對暫時困難企業的幫扶政策,提供有針對性的稅收優惠政策,減輕稅收負擔、激發企業活力。另一方面,透過稅收大數據可以看經濟基本盤,從行業、地區、經濟規模、所有制類型等不同維度對稅收大數據展開深入分析,可為宏觀政策決策提供參考。收集數據是基礎,分析、運用好數據更關鍵,這就要求及時、充分地加工整合數據,讀出數據背後的價值,將數據製成助力企業經營、促進經濟發展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