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數據信息化教育國家有扶持嗎
有
國內教育信息化基本完成了基礎辦公管理信息化,開始向教學活動信息化發力,重視新興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1978-2018是教育信息化1.0階段,此階段以基礎建設為主,側重於教學硬體的普及和計算機網路的搭建和連通,進而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效率低下等問題。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出台標著著我國進入教育信息化2.0階段,此階段以「用」為出發,以數據為驅動,以提升效率和體驗為根本,強調通過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將人工智慧切實融入實際教學環境中,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教育信息化2.0新時期(2018年至今):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引領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提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B. 保山安全教育平台登陸入口
一、保山安全教育平台學生登錄入口 保山安全教育平台學生登錄入口地址為: https://baoshan.xueanquan.com/ ,學生和家長可以輸入學籍帳號登錄。
二、保山安全教育平台簡介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落實《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推動全國學校安全教育工作標准化、信息化建設,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託,中國教育學會組織專家,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參考國外經驗,緊密結合我國中小學、幼兒園實際,研製完成切實可行的我國中小學、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及評價標准。2013年,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託,中國教育學會在全國建立安全教育實驗區,開展基於信息化平台的學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探索和創新安全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為各地開展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提供依據。
1、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機制。
實現安全教育過程和效果的實時管理和量化考核,強化和落實學校和教師的安全教育主體責任,全面提升實驗區的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和能力,努力將實驗區打造成「全國安全教育示範區」。
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體系。
在確保安全教育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的基礎上,藉助信息化平台資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安全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3、協助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開展有效的安全教育。
通過信息化平台,教師可以方便地運用視頻資源組織課堂教學、帶領學生開展技能訓練、進行家校安全教育互動、及時了解和評價安全教育效果等。
4、協助中小學生(幼兒)自主開展安全教育活動。
通過信息化平台,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安全知識學習、安全技能 訓練、參與安全專項活動、進行學習效果測試等活動,切實提高中小學 生(幼兒)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水平。
5、協助中小學提升應急疏散演練效果。
各地和學校要按照《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操作規范》要求,做到中小學校每月一次、幼兒園每季度一次應急疏散演練,並確保演練安全和效果。中國教育學會協助各地重點解決學校師生開展演練過程中的實操性問題,提高應急疏散演練的效果。
6、加強家校互動,提高家長的安全監管意識和能力。
三、保山中小學安全教育新聞
根據雲南省教育廳文件要求,10月27日-11月2日,保山市選派了隆陽區、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部分鄉鎮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員共40名學員到大理參加了滬滇對口支援項目培訓。同時,紅河州、迪慶州2個州市共102名學員參加此次培訓。
本次培訓,以《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為指導,採取集中聽課、結構化研討、學員代表交流發言等形式進行培訓,旨在提高鄉鎮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提升管理人員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
結構化研討
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讀及實踐、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新圖景、教育信息化與科創教育、教育大數據驅動教育教學變革與創新、STEAM教育理念與實踐創新、基礎教育信息化網路安全和人工智慧助力教育信息化等。培訓期間,學員們積極學習、主動請教,踴躍交流互動,交流經驗做法、培訓心得,撞擊出了思想火花。
保山學員交流經驗做法
為期7天的培訓,學員們開闊了思想視野,豐富了思維維度,改善了知識結構;感受到了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飛躍發展造成的倒逼形勢,學習了發達地區先進的管理方式、教育信息化與教學深度融合模式;進一步了解了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定位、發展規律、政策導向,找到了短板差距,為今後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夯實了基礎,是一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豐富載體和生動實踐。
C. 江蘇交出教育信息化十年答卷——數字化賦能,讓城鄉教育更優質均衡
近日,省教育廳在南京舉行“砥礪十年譜新篇 奮楫揚帆建新功”之“江蘇教育信息化這十年”新聞發布會。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介紹:“江蘇基礎教育信息化綜合發展指數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二,在教育部首次開展的網路安全責任制考核中位居全國第一,有效支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省近千萬師生‘停課不停學’,初步探索出一條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網路安全與信息化兩翼齊飛的發展之路。”
13個設區市教育城域網全接入
聚力互聯互通,這十年,我省教育數字基礎支撐能力顯著提升,為廣大師生提供高速、便捷、綠色、安全的信息化服務。
十年來,江蘇各級各類學校網路接入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特別是近五年,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出口帶寬100M以上的比例由33%增長至100%,出口帶寬1000M以上的比例由4%增長至92%。90%的中小學建有無線網路,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30個百分點。高校5G網路覆蓋率達100%,門戶網站首頁IPv6支持率達95%。
學校網路教學環境明顯改善。目前,全省中小學互動式多媒體教室配備率由33%增長至91%。98%的中小學配備學生用終端,99%的中小學配備教師用終端,每百名學生擁有終端數13.9台,每10名教師擁有終端數10.9台,優質資源班班通覆蓋率達100%。十年來,全省教師網路學習空間開通率由32%上升至89%,學生網路學習空間開通率由20%上升至87%,師生網路學習空間全面普及。省教育網出口帶寬由5G擴容至200G,實現全省高校及13個設區市教育城域網全接入。
一朵“智慧雲”服務全省近千萬師生
“我省堅持以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核心,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數字教育資源供給能力顯著提升。”楊樹兵介紹。
我省建成江蘇智慧教育雲平台,接入30餘個應用系統,服務全省近千萬中小學師生。今年以來,江蘇積極落實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試點工作,全新上線江蘇智慧教育平台,並實現與國家平台的雙向互通訪問、統一身份認證、統一運行監測,初步構建上下聯動的智慧教育平台體系。
以資源供給為例,立足師生實際需求,我省推進各級各類教育資源迭代更新。基礎教育階段,省名師空中課堂現有覆蓋中小學全學段全學科的課程資源2.3萬余節,綜合訪問量超20億人次。職業教育階段,匯聚近1000門國家、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及51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高等教育階段,匯聚1800餘門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和586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累計服務師生超3000萬人次。
為打造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省級建設450個互動教室、62個結對幫扶組合,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全覆蓋,當前正積極推進以縣域為主的結對互動課堂規模推廣與應用。我省推進網路名師工作室建設,打造345個工作室,吸引1.7萬名教師參與,生成資源9萬余條。“蘇e直播”公益課堂,為經濟薄弱地區和農村地區學生提供音體美勞等非學科類課程,助推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省級中小學智慧校園覆蓋率達86%
蘇州市以大數據為支撐開展教育評價,入圍全省唯一國家級“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區域;泰州市“泰微課”創建基於微視頻助推優質資源共享的應用典範;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推行“智慧作業”管理和“小先生”網上熱線,賦能“雙減”提質增效……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大大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截至去年底,省級中小學智慧校園覆蓋率達86%,高校智慧校園覆蓋率達85.8%,153所中小學、31所高校被認定為省級智慧校園示範校。智慧校園建設有效提升各地各校教育信息化整體應用水平,全省中小學教師常態化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的比例達92%,中小學智慧校園開展創新教學活動的比例達72%。
教育數據整合共享,支撐了我省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比如,江蘇教育綜合服務網上旗艦店,為社會公眾提供中小學生學籍、教師資格認定等“一站式”便民服務;陽光食堂平台監管全省1.2萬余所學校校內用餐、入駐食堂供應商4.4萬余家,監管學生伙食資金每年超300億元;智慧就業平台覆蓋全省所有高校,累計注冊大學生500餘萬名,用人單位近12萬家,年服務畢業生50餘萬名,年提供招聘崗位200餘萬個,年訪問量近10億次。今年以來,按照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試點工作部署,平台率先與國家平台實現數據貫通,並向國家平台報送在招用人單位1.4萬家,提供有效需求81.9萬個。
D. 教育行業在大數據方面的現狀
學習層和教學層為主要應用層次
教育大數據在應用層次上可為學習、教學、研究、管理與政策五大層次。學習層與教學層需求著眼於適應性學習;研究層需求著眼於發現教育教學規律;管理層需求著眼於精細管理和科學決策;政策層需求來自獲得機制設計依據。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教育大數據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E. 「大數據」背景下貴州教育的思考
核心提示:教育行業也不例外,2013年對於教育來說是傳統育研究走向科學實證的重大機遇。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大數據將給教育帶來什麼?如何通過大數據更好的教育學生?大數據對於教育是福還是禍?
「大數據」是當今最熱的概念之一,有人宣稱掌握大數據的人可以像上帝一樣俯瞰整個世界。進入2012年,大數據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
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創新沿著從數據到大數據,再到分析和挖掘,最後是發現和預測的方向發展。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各行各業更加意識到,誰能率先實現大數據,誰對大數據的挖掘更為深刻,誰就將搶占未來先機。
教育行業也不例外,2013年對於教育來說是傳統育研究走向科學實證的重大機遇。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大數據將給教育帶來什麼?如何通過大數據更好的教育學生?大數據對於教育是福還是禍?
翻轉課堂、MOOC和微課程是大數據變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
翻轉課堂、MOOC和微課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從課堂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到現在「視頻再教育」。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主制定學習進度,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網上做題的情況,有針對性的了解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傳統課堂不再講解新課,而成為學生當堂做作業、講解問題或做實驗的場所。
如果說翻轉課堂只是一個觸角的話,那MOOC的出現就是升華的翻轉課堂。「視頻再教育」得到進一步的提升,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面對全球性的MOOC浪潮,中國的大學也開始行動。2013年,上海市率先引入中國式MOOC,推出了「上海高校課程源共享平台」。
MOOC的興起,使「用視頻再造教育」的學習模式迅速推廣到高等教育,而且進展到可以通過選修MOOC獲得學分、進入正軌教育的程度。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也相繼開放了在線教育課程。
而微課程是對翻轉課堂的回應,是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資源。微課程是教學視頻濃縮精華的微型課,主要用於學生的前期學習,目前,微課程已開始影響我國中小學信息化教學實踐。微課程實踐的積累,將導致微課程群的形成,微課程群的應用又會形成新的應用數據,將有利於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發現與預測的創新應用。可以說,教育領域的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大數據變革信息化教學。
大數據時代對於教育是福還是禍?
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搞清楚信息時代是什麼,數據時代己悄然來臨。在大數據理念面前,大家各抒所見,有些人認為,大數據時代可以讓教育者真正讀懂學生。
相對於傳統數據宏觀的教育情況,大數據主要體現在微觀層面。大數據使「經驗式」教學模式變為「數據服務」教育模式。老師可以根據數據關注每個個體學生的微觀表現,通過學生相關數據的分析,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方案,從而實現個性化教育。
一些支持大數據教育的人認為,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將推動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轉變,推動「演員型」教師向「導演型」教師轉型,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對於教育研究者來說,利用數據可以發現真正的學生。
而另一群人認為大數據是「換湯不換葯」,實際上就是用大數據、雲計算作為概念來包裝以前的東西。雖然在線教育來勢洶洶,卻有「叫好不叫座」之態。以新東方為例,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底新東方在線網站於個人注冊用戶已逾1000萬,而據新東方在線副總裁潘欣介紹,用戶願意付費的額度不高,在2012年新東方付費用戶為20萬,佔比僅為2%。
目前主流的在線教育產品只是將線下的課程錄制好搬到線上,這種模式實際上只是線下學習方式的簡單復制,這樣的學習方法還衍生了一些教育上的新問題:如何保證學習過程不會被中斷、怎樣確定是學生本人登錄學習等。對於在線教育,只有學習主動性和控制力比較好的學生才能利用在線學習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這些方面較弱的人將難以長期堅持,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
F. 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轉型策略及路徑
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轉型策略及路徑
基於雲、物聯網、資料庫技術以及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在教育中的廣泛滲透,大數據時代正催生著一場場新的教育變革。現有的教研機制如何適應大數據主導的未來?基於大數據的運用如何創新校本教研思路和策略?如何依託大數據平台探尋到最佳的校本教研轉型路徑?這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一、大數據缺乏的傳統教研局限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幾何級爆炸的數據包圍的時代,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被稱作「大數據」。[1]2大數據之「大」,並不僅在於「容量之大」,更大的意義在於可以藉助雲技術等手段,通過海量數據的篩選、整合和分析,解決新的問題,創造新的價值。大數據時代,傳統校本教研形態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
第一,以行政命令型為主的教研管理已不能適應教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的校本教研活動因其行政主導過多、任務驅動過強、互動生成較少、過程數據欠缺等,其教研形態存在著單一性、封閉性、滯後性與靜態化的特點。教研活動更多執行的是「規定性動作」,大多數學校都是循著「期初學校安排教研計劃—教研組按計劃布置落實—分階段組織教學展示或研討—期末各部門進行教研總結」這樣的模式進行。[2]在這樣「齊步走」的統一步調中,教研的目光很難細致地聚焦到課堂真實疑難問題的研究上,研討活動更少觸及普遍學科規律探尋的應有深度。校本教研缺乏實實在在的研究歷程,案例追蹤缺少過程性資料的佐證。沒有過程,缺乏實踐數據的支撐,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研視野也很難有效拓寬。這種形態的教研活動,聚合性、開放性、創新性與動態性都明顯不足,形式化、低效化特徵突出。
第二,以經驗幫帶型為主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適應教研發展的新態勢。現如今,絕大部分學校對於大數據的認識和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探索和實踐才剛剛開始。對於如何真正地將大數據應用於教研,反饋於教育,普遍缺乏深度的認識和操作的策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教研「自下而上的主題確認意識」缺乏,加上空間、時間以及技術設備的約束,教研內容無法直接喚起教師教研的內在需求,無法直接對其課堂產生輻射與效益,因此難以吸引教師深度參與。另一方面,面對新時期急劇變化的教研態勢,更多的學校沒有主動與時代對接,無法前瞻性地為教師提供思維自由碰撞的教研平台(比如活動前後討論平台的提供),無法適時、足量地為其提供教育科研所需要的數據支持與技術便利,教師教研的多元合作與深度拓展缺乏足夠的凝聚與吸引。這樣的教研必然無法在大數據時代展現應有的價值與活力。
二、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的轉型策略
面對海量信息呼嘯而來的大數據時代,面對以「移動互聯和平板觸控技術」為核心的雲計算、雲存儲、雲教育、雲課堂、雲教研疊加出現的全新教育態勢,中小學校該如何應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教育變革?有哪些好的教研策略與應用範式呢?
(一)核心視角轉型:由關注「教」轉向聚焦「學」
「師本」還是「生本」一度成為教研熱議的話題。以「誰」為本體現的是一種教學觀念的更新,更展現的是一種教學行動的選擇。傳統的教學教研當中,學生主體的評價往往是最單薄的——聽課者大多隻能根據經驗來假想學生的體驗,這種隔靴搔癢式的評價弊端,源於一個重要因素的缺席——沒有足夠的數據源可提供學情分析與實證考據。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恰恰能夠對這種缺失作出有效轉化。藉助視頻傳輸、數據收集、點對點終端、雲存儲伺服器和個性化的數據分析軟體等,能夠從技術層面解決數據源缺乏的問題,對數據的全面處理和分析,可以讓學生個體化的感受得以精準的量化與顯現。學生在教學活動進程中的現實需求與即時心態,也可以經過技術的轉化和動態整合分析變得可讀、可視、可量化。這就為教研視角由關注「教」轉向關注「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與解讀保障,為學情的研究與預判提供了更為鮮活的素材。我們甚至還可以利用流媒體視頻和數據分析等手段,幫助教師跟蹤學生的即時學習情況,從而根據他們的能力等級水平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並調整策略方案,更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研究。
藉助大數據的運用,課堂有了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教學研討有了一個全新的視點,站在學生學情分析與預判的角度去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已經成為可能。當技術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之後,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否離我們更近一些?
(二)常態方法轉型:由經驗重復轉向數據實證
傳統的校本教研往往是經驗式的。我們總是主觀地揣定某些教育因素對學生很重要,哪些變數對課堂有影響,然後,再依據自己的判定,通過一次次反復的實踐來驗證這些主觀經驗的可靠性。這種以經驗為主導的傳統教研往往存在著主觀化、臆測式、靈感型的缺陷,常常容易出現「問題不夠『草根』、目標比較寬泛、實證相對缺乏」等狀況。研究後與研究前相比,對問題的認識高度與解決程度並沒有質的提升。究其原因,是研究之前沒有深入的問題質疑和數據調查,研究中缺乏足夠的數據比對和邏輯分析,研究後少了細致的演繹分析及實踐認證。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有效解決經驗重復型教研的痼疾找到了憑借和方向。依據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所得,能有效確立教研主題,讓研究直指現實問題的解決;依託「雲教研、雲管理」平台,過去無法收集與分析的數據都被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獲取的可能,為有效展開問題的探究與課題的論證提供了技術保障。這種依託數據實證的教研更加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說服力。正如魏忠博士在《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一書中所說:「教育將繼經濟學之後,不再是一個靠理念和經驗傳承的社會科學和道德良心的學科,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將變成一門實實在在的實證科學。」[1]3明確的目標監控、海量的數據支撐、清晰的過程性案例資料,強大的數據分析與論證,配以與之緊密融合的教與研創新平台,讓教研更加充滿創新與活力。
(三)實踐模式轉型:從零散問題研究轉向系列項目研究
「指令式」、任務驅動式教研在我國中小學普遍存在,其被動接受式的研究心態、直指結論的研究方式、以分散點狀活動替代系列研究實踐的研討模式,讓校本教研難以貼地而行,最終導致教研成果的可信度、可推廣度不高。新時期的教研必須從形式化、表層化、零散狀的教研形態中轉變出來,向主題化、系列化、課題化、項目化教研轉型,這也是由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和研究特點所決定的。
大數據時代,由於教學平台、教研平台、管理平台已經有效對接,各個層面、各個系列的數據已經可以共享到大教育的「雲平台」,大數據技術將較嫻熟地運用於課堂和教研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數據調用,還是自下而上的數據收集,都已經或者能夠成為中小學教育教研的常態。技術手段的創新與變革,為教育大數據的儲存、整合、分析創造了條件。「蘇醒的數據能夠說話」,尤其是當研究者開始自覺地、有意識地將數據採集、轉化和運用,當作一種大數據時代系列性、周期性、可比對性的常態研究去做,這種經過甄別、篩選的數據,將成為主題教研、項目研究的最強有力的實證,也必將給那些原本因為技術或條件限制無法便利地獲取研究數據而苦惱的教師們帶來教研思路的突變,並將最終實現校本教研的實踐模式由零散問題研究向系列項目研究轉型。
三、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的轉型路徑
(一)「雲課堂」研究:技術與數據更好地服務於「學」
新技術就在身邊,你用與不用,它都在那裡。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讓「ipad進課堂」,以數字技術帶動教學教研,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大數據運用的全新視角。2014年,該校開啟了以移動網路為平台、ipad為終端的實驗教學,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構建了以生為本的「雲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與「學」的方式。雲課堂技術支撐的核心是「雲計算」。它是一種計算方式,通過大量網路連接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將大量信息和資源按需向用戶提供服務。這種全息服務的網路就叫作「雲」。「雲」就像一個專業的「信息提款機」,其強大的信息技術和極為豐富的立體數據資源,為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團隊的研搭建了多維互動的「雲平台」。[3]
該校基於大數據時代教研方式轉變的研判,並在充分調查、論證和研發的基礎上,為師生數字化的學與研搭建了一整套自主的雲存儲伺服器,每個ipad上都安裝了用於雲存儲和分享的「網盤精靈」,學生和教師都能在其中建立一個單獨的存儲空間,每位教師製作的課件、收集的實驗數據等,都能在第一時間上傳到伺服器,全校師生都能在第一時間下載所需資源。各科老師還能藉助無線平台和應用軟體,協同開展數據上傳下載、數據存儲與分析的嘗試與研究,許多或大或小的教研探究活動都在強大的數據平台支持下進行,網路教研讓更多的教師提升了教研的動力。比如,英語學科將ipad接入課堂後,學生可以在家裡錄制自己朗讀和吟唱的視頻,上傳到「網盤精靈」,為教師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效,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和分析資料。鮮活的數據讓教學的跟蹤與預判成為常態。[4]
再比如,亞洲教育網自主研發的「三網智慧泛教育雲平台」,就是一種「三網融合、泛在學習」的公共智慧雲,它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和虛擬化等新技術來升級校園網、城域網,其創建的「教育雲+互動電視+電子書包」新模式開啟了教育信息化新紀元,為全方位、大范圍地實現多校、多地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成果分享、教學研的互動打下了基礎。[5]10-11
(二)「實證研究」:加強數據論證,探尋「普適」規律
近些年,依託於數據實證的教研探索已然展開,微格教研、片段教研、主題教研等應運而生。這些教研模式大多採用的是「實證研究」的方式。它們都是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數據,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類研究方法。這些教研模式以問題研究為基礎,以教學案例為載體,以數據分析為根據,對教學教研工作進行了微格化、片段化、前置化和主題實踐性論證,依託數據探尋規律,教研成果更加清晰、顯性、有效。
近幾年,上海靜安區開始在7所幼兒園和9所小學試點實施「社會性與情緒能力養成」實踐項目研究。經過近百名教師長達四年多的摸索和改進,如今,靜安區小學階段的「社會性與情緒能力養成」課程正逐步走向成熟,其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實證研究」。他們以「社會性情緒」項目為主題,探索出依靠「數據終端」去記錄每一個學生、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表現的數據收集方法。例如,在一節擁有六個環節的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內學生的節奏都是緊密跟隨教師,但是在某個環節,大多數學生停留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教師。這就提醒我們,這個環節需要著重研究,需要調整,也許這個部分的內容非常吸引學生,也有可能這部分內容難度較高,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閱讀與消化。這種藉助大數據進行教研探索的方法也適合於我們在課堂中更有效地去捕捉學生點滴行為的微觀研究。可以這樣說,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跟蹤每一個數據成為可能,從而讓研究「人性」成為可能。而對於教育研究者來說,我們將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發現真正的學生。
(三)「項目研究」:用證據支撐評價,用項目推進教研
2014年,蘇州市教育局設立了「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等五大教改項目,從全市范圍遴選了50所特色鮮明的學校組建項目學校共同體,推進項目研究的實施。在研究過程中,各項目學校有效地藉助雲計算、物聯網和虛擬化等新技術來升級校園網,努力將雲技術與物聯網進行高度融合,對全方位、個性化的過程數據和研究資源的上傳、存儲、整合與分析進行了必要的硬體配置和軟體開發,然後在嚴格的過程管理中依託平台、依託案例、依託數據開展系列主題研究和項目實踐論證。目前,項目研究進展順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為例,學校以「十佳」取代「三好」,推出了「十佳星海娃」多元評價體系,率先開啟了蘇州市「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研究中,全面的資源和個性化的數據收集與分析是項目推進的基礎,研究的進程中共享研究資源、分享教育成果,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實現有效互動是研究成功的關鍵。為有效地整合資源,顯化數據,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推出了「星海娃」自主申報、「四葉草」積點獎章、金點子徵集、小公民系列招募等個性化實踐案例,拓寬了評價體系,豐富了評價數據。與「星海娃」評價體系相配套,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還創新出「四葉草」小公民實踐中心等多元評價支撐系統,並著手開發「星海師生成長檔案在線跟蹤平台」,該平台全面支持綠色評價體系,以開放共享的「雲」資源平台的無縫對接,消除學校、家庭及社會間的信息孤島,以電腦、手機、電視、平板等多終端實現了教師、學生、家長的輕松上傳與訪問,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綠色評價研究資源的優化配置。[5]281-282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項目建設試點的初步探索說明,數據實證讓教研更加准確,更為科學,「用證據支撐評價,用項目推進教研」成了校本教研的一條可行之路。
G. 如何理解應用驅動的教育信息化推進策略
1.均衡化投資機制。現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資,大量的錢投入到硬體基礎設施上面,在應用方面、標准化方面以及軟體和人員的培養方面投資很少。如果投入了幾千萬的設備沒有對教學起到本質性、實質性的作用,這個投資是不值得的。
2.以應用為導向的評估機制。我國各類中小學每年都要接受不同機構的評估和督導,來自上級的評估機制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確立以教育信息化應用為導向的評估機制,將有利於中小學確定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實現「邊建設、邊發展」的目標。
3.教師激勵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對參與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教師給予激勵和支持,如:承認學科教師在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項目中所獲得的獎項與成果;相關政策和獎勵向教育信息化應用中有突出表現的教師傾斜;承認教師在相關科研項目中所受的培訓並算作繼續教育學分的一部分;在區域內部定期進行課例、課件、教學設計方案、主題資源等比賽,給教師以展現自我的機會等。
4.規劃機制。目前,很多地區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都很注重「整體規劃、分布實施」,但是,部分地區在教育信息化的整體推進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其主要原因是規劃時沒有廣泛的參與。在整體規劃的過程中,除了要強調教育信息化專家、教育局相關領導的參與,還要強調實驗學校校長、一線教師代表的參與。如果實驗學校、學區的教師、教育決策人員沒有真正參與項目的規劃與設計,必然會對學校的實際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無法調動或引起一線學校校長與教師的持久參與。
5.科研帶動機制。以教改實驗或課題研究方式,可大大促進區域信息化的整合和輻射:首先,學校信息化總是需要一定的載體,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可形成一種任務驅動下的信息化推進模式,具有針對性,同時能有效激發熱情;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實驗和課題目標通常是綜合的,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教改實驗或課題方式進行的信息化,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局部信息化整合;再次,由於任務驅動下的資源共享能有效地消除學校和部門壁壘,其中任何環節的局部信息化都能有效地輻射到其他部分,以帶動更大范圍的信息化。
6.統籌管理機制。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還發現,有時教育局內部不同科室之間的管理制度會產生一定的沖突,導致學校和教師無所適從。因此,在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還應充分發揮教育局的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內部協調的職能,協調基教科、電教館、教研室、信息辦、信息中心等多個職能部門,統一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相關理念和思路,在不同的項目中分清各部門的職責,以免造成管理的交叉混亂,妨礙工作的正常進展。 基於標准建設—暢通應用
隨著互聯網路的迅速普及,基於網路的信息系統部署和實施已是大勢所趨,學習資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系統互操作已經成為基本要求。學習資源共享是指一個學習對象可被多個學習系統利用;系統互操作是指多個系統及組件之間能夠交換與使用彼此的信息。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設還存在條塊分割現象,缺乏標准化、規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以教育技術標准為架構,規劃各類教育系統的建設。
針對資源建設、教育管理、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教育部門分別制定了如下標准:
1.網路教育技術標准: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啟動了「教育信息化技術標准(CELTS)」制定項目,目前,CELTS包含5類標准項目,其中《學習對象元數據規范》、《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等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設置了標准。
2.教育管理信息化標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標准》是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制定的我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標准規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操作規范》是由教育信息化標准委員會組織,北師大主持制定的指導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的技術規范。
3.教育技術標准:包括《學生教育技術標准(CETS·S)》、《教師教育技術標准(CETS·T)》、《教育管理者教育技術標准(CETS·A)》、《教育技術專業人員技術標准(CETS·P)》,為教育系統中的四類人員制定了清晰的目標。 在教育信息化系統采購與應用過程中,應明確要求遵循上述標准架構,並提出具體的測試計劃與要求,聘請標准專家監督指導,從用戶需求源頭促進不同企業軟體實現互連互通,只有用戶、企業、專家、行政管理機構多方互動,標准才能真正得到應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市場才能形成。
利用社會服務—促進應用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整個過程中,面臨著網路安全、系統維護、設備更新等全程技術支持問題。目前這些技術支持大多由學校的網管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完成,但由於各校信息技術設備激增,網管人員和計算機教師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呈數倍的增長,他們在完成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進行學校內部相關信息設備的維護,經常是支持不及時,網管人員疲於奔命,學科教師怨聲載道。為解決這個問題,地區教育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技術服務支持小組,或將整個地區的相關維護工作外包給相關公司,這樣責任明確,學校的網管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在編制上可以適當限制,使其安心於教學,並主要負責推動學校的信息化應用,而不是代價高昂的設備維修工;將教師編制縮減下來的經費用於專門的技術服務支持小組,由其負責各校的網路安全、系統維護等,提高問題的響應率。電教教師、專業教師應該作為應用方面的專家,負責推動應用,負責把周圍的教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通過這個共同體真正把應用落實下去。
教育信息化建設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現代化、教育組織變革的歷程。在這種變革的歷程中,與權威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教育服務機構合作,引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咨詢與指導服務,通過外力來促進機構組織的變化和教師/管理人員工作方式的改變、教學業務流程重組,進而促進整個組織成員通過相關的信息系統而產生思維方式的改變,可以大大加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減少自發進化與調整的時間、資金與精力的投入,從而整體提高效益。
教育信息化應用咨詢與指導要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權威機構在教育技術理論、方法及技術研究方面的學術優勢以及學校在學科教學方面的經驗和場地、實驗條件方面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在學習資源提供、學習環境創設、內容表現、雙向交互等方面的特點,共同合作進行信息化教學應用示範建設,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將信息技術與學校的日常教學過程全面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全面推進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在保證實驗學校實驗班考試成績不低於對照班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協作意識與能力、自我擴充知識結構的意識與能力、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為此,教育信息化專家必須深入到實驗學校,與實驗學校一起共同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力圖通過信息化教學示範和指導,推動信息化教學的常規化,做出一批經典的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示範課,帶出一批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骨幹教師,將實驗學校建設成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示範學校,並通過他們形成效益上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整體上提高地區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H.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
教育 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希望大家喜歡!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1
為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結合我校實際,特製定__—__年度學校信息化 工作計劃 ,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工程。
一、指導思想
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結合濮陽市有關信息化工作的精神,以信息技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為重點,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主要工作
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廣泛宣傳發動,提高全體教師的認識: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以教育信息化來推動中小學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
強化管理,構築信息化管理網路。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廣,涵蓋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視管理,樹立服務第一,建立領導小組,教育信息化小組職責為:
①實施、維護校園網建設工作。
②為推動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發展,搞好區域網、計算機房、等硬體建設。
③制定培訓計劃,分層推進師資隊伍信息技術培訓。
④推動學校軟體的開發與建設。
⑤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
2、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
教師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主導力量,培訓教師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根據我校實際,教師的培訓著力於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初步開展網路條件下的模式的探究,掌握網路條件下所必須的技能。建設一支適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加強在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中青年教師100%通過信息技術培訓,使網路學習成為教師自我進修的'一種重要手段。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索現代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模式,特別是網路環境下的德育、課堂的模式。
3、 信息技術教育方面
積極開展對學生進行計算機運用的培訓,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級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門組織的信息技術方面的競賽。開展學生的計算機創作活動,收集學生作品
4、 教育科研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將堅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通過研究促進信息化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科研活動,深化教育改革。
總之,我們將牢牢把握機遇,把學校信息化工程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突破口來抓,腳踏實地,奮起直追,開創學校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虎林路小學經過全體教師多年的辛勤努力,教育信息化日漸落實在教育的第一線,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本學年學校信息化工作有以下的安排:
工作目標:
認真落實校長室、教導處對本校信息化工作的安排,對學校信息化進行指導和服務,以不斷開拓創新和最合理、最實際、最安全的運用效果為主要目標,加強計算機運用與學科整合的教育教學的實踐。
工作重點:
1、根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計算機學科的教學,指導三年級學生參加本學年的全市計算機等級考試。
2、根據學校的工作重點進行學校信息化運用的指導和服務。指導學校老師學習新的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為學校在信息化運用方面的綜合實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3、根據制定的信息安全策略,作好日常的信息安全工作,定時進行系統軟體升級和更新,定期作好防病毒軟體病毒定義庫的升級,做好日誌記錄。
4、定期在學校區域網上發布最新病毒的公布,引導老師做好病毒防護。
5、建立學校的信息設備的報修制度,並做好每個工作日的維護記錄,學期結束向校長室提交設備變更的記錄。定期檢查和維修電腦設備,作好檢查、報修和維修的記錄。
6、作好學校電腦設備的財產管理。配合學校總務室及校長室做好財產的管理工作,清楚明確地列出所有設備的工作情況及負責人,職責到人。
7、作好學校區域網絡的設備管理和維護,保障網路的暢通。
8、繼續作好學校區域網發布的網頁管理,進一步增強網路教學的運用力度。
9、指導學生參加區、市各級比賽,爭取為學校獲得榮譽。
工作 措施 :
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開展各種主題性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任務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同時再鞏固已有的知識技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鑽研精神以及合作互助的精神。
完成學校學校信息化督導評估的准備工作。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2
一、指導思想
以區信息中心、信息技術研訓中心、信息科技教研室工作為指導,以 學校工作計劃 為部署,結合片信息技術教研組開展工作。以改善學校信息化綜合環境為准繩,以提高學校信息化教育為目標,認真學習與貫徹上級有關精神,努力學習先進的工作方式,提高信息化工作效率,使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達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不斷努力。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校信息化工作管理,進一步推進學校信息化工作進程
1、顯著提高在學校工作中的信息化工作比重。
2、強化信息化工作責職管理細則,提升開展信息化工作的協作與創新意識。
3、結合「三通」要求,作好前期動員與准備。
4、積極申報金山區教育信息技術實驗學校。
5、完善每月一次信息化工作例會制度。
(二)組織學校信息化工作研究,做好實驗,作出切實可行的學校信息化工作基礎平台方案
1、成立學校信息化工作科研小組。
2、本學期針對學校信息化基礎平台作研究:
(1)實驗基於AD域的校園網,用活動目錄規劃與整合學校各類信息。
(2)實驗基於SharePoint技術來有效管理信息。
(3)實驗結束後寫好一份實驗 報告 ,規劃一份學校信息化協作工作基礎平台可行性部署的解決方案。
3、做好實驗研究資料歸檔工作。
(三)完善學校電子閱覽室建設,加強管理措施
1、按上級要求建設好電子閱覽室,保證正常開放。
2、進一步健全電子閱覽室管理制度。
3、組織開展學生電子閱覽活動,並在松小論壇上進行學習交流。
(四)進一步管理與維護好校園網,本學期內部署一個 無線網路 結點
(五)加強學校網站建設
1、進一步完善信息採集網路。
2、規范信息的採集、加工、錄入、審核與發布程序。
3、豐富網站內容,創設教育教學互動平台,拓展網站功效。
4、建立學校資源庫,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
(六)繼續對學校教職員工進行信息技術培訓
面授與遠程相結合對教師進行辦公自動化與多媒體課件製作培訓。在學校網站中開辟一個視頻與文本資料相結合的培訓專欄。
本學期對全校中青年主課教師出一份電子文檔試卷和中青年副課教師出一份電子文檔教案作一次當場考試,考試成績列入考核中。
(七)抓住有利時機,做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工作
1、組織教師進行多媒體課件製作。
2、檢查每位教師一學期至少有一堂多媒體課,並要求具有多媒體課案和提供給學生較多的整合型電子文本資料信息與聲音圖像資料信息。
3、校級以上公開課盡可能要與信息化教學手段整合來提高教學效果。
4、組織校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課競賽活動。
(八)組織學生進行信息技術課外輔導,積極參加各類信息科技活動與作品競賽等。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3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緊緊圍繞上級關於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和學校發展規劃,堅持以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校管理服務、為廣大師生服務為指導思想。以創建教育現代化為契機,強化職能和職責意識,不斷整合、優化、開發教育資源,完善校園網路等系列工作,加強信息化工作的協調力度,提高常規管理的工作水平。
二、工作思路:
根據學校現狀,並結合當前教育現代化的契機,本學期的工作堅持「以建為主、以用為本」的思路,以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為抓手,充分發揮網路的服務和教育功能。讓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走上一個新的台階;逐漸建立並執行各項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維護好現有資源的前提下,加強管理建設,以便高效的利用有效資源為學校教育服務;主動做好學校教學服務工作,以更好高效服務教學。
三、工作重點及實施措施:
(一)校園信息化建設方面。
1、實施校園網基礎設施擴容。在學校現有網路、數字化設備的基礎上,構建三條主幹網路,建設中、小學安全可靠的區域網。採用有線網和無線網相結合,覆蓋校園每個角落。
2、啟動數據資源平台基礎建設。協助中小學各部門,開展校園學校資源庫系統建設,為師生教學、學習和專業發展提供服務。
3、做好「兩平台」工作,研究制定了有效的管理機制,廣泛徵集教育信息資源庫素材,發動全校教師共建共享教育資源,建設本校有特色的教育資源庫。
4、加強信息化的培訓工作。隨著我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教育教學的需要,電教設備的數量還會增加,電教設備的正確使用成為重中之重。我們將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對廣大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促進信息化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5、認真做好學校大型活動的攝、采、編工作及光碟的刻錄,並做好資料的保存工作。
(二)日常管理和設備維護方面。
1、加強信息化管理隊伍建設,組織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技能提升活動,不斷提高工作責任心和服務水平,建立一支技術素質硬、服務意識強的技術隊伍,全面扎實完成信息化管理各項工作。
2、積極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監控、安全保護等 規章制度 ,使信息中心的內部管理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杜絕網路信息安全隱患,確保網路暢通,更好地服務於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3、加大對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站建設的管理力度,進一步做好網路中心常規管理工作,分工合作,責任到人,提高管理效率。對信息技術設備堅持定期檢查,做好計算機機房的維護和管理,對信息技術設備的故障,做到隨報隨修,保證學校信息化設備正常運行。
4、完成教室多媒體的安裝和教師多媒體技術的培訓。積極配合各部門的工作,做好公開課課件製作,對科室部門及教師在網路操作和多媒體教學中碰到的問題做好耐心指導。
5、加強一體機、電腦、電子白板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工作時間安排:
9月份:
1、討論制定學期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制定各類相關計劃、方案。
2、各專用教室對本室帳目、電教資源登記,各類管理制度進行更新修訂,製作學校各項統計記錄、表冊。
3、檢查各室儀器使用配備情況,保證新學期各室正常使用。
4、組織教師參加每月的兩平台技術培訓。
10月份:
1、組織教師參加每月的兩平台技術培訓。
2、積極配合教務處,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優質公開課。
4、組織參加省、市多媒體教育軟體比賽。
5、電教設備的維護、保養等檢查工作。
11月份:
1、組織教師進行電子白板應用培訓活動,提升教師多媒體應用水平,充分利用網上資源,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2、積極配合上級部門,認真做好信息化檔案的再整理工作。
3、組織教師參加每月的兩平台技術培訓。
12月份:
1、組織教師參加每月的兩平台技術培訓。
2、教師電教設備使用情況調查,學校電教管理情況調查。
3、整理學校電教檔案,資料及 其它 電教相關教育教學資料,整理資源庫。
1月份:
1、電教設備的維護、保養等檢查工作。
2、撰寫本學期信息化 工作 總結 。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4
根據寧夏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要求,結合我校計算機軟硬體的實際情況,對本學年的教學計劃規劃如下:
一、教學主導思想
1、兼顧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教學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把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 方法 講清楚,使學生不僅知道怎麼做,而且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注意融合其它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領悟信息技術中蘊涵的科學思想和 文化 內涵,培養學生的信息知識和信息素養。
2、重視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通過「做一做」、「試試看」等操作實踐體系,用於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鞏固練習」、「實踐活動」構成課外實踐活動,拓展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應用空間,刻意營造有利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分析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標准及教材分析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工作計劃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計劃。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教材行文流暢、圖文並茂、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充分考慮我區一般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軟硬體環境,在落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教學內容前提下,教材內容盡量選用最常見且容易得到的軟體,對硬體也無特殊要求,適合我區信息技術教育不同起點的學校使用。
教材具有濃郁的寧夏鄉土氣息,將寧夏的地域、人文素材作為背景創設學習情景,使學生在解決與自己密切聯系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產問題中學習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教師發展型學校工程為載體,以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為內容,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全面開展校本行動研究,多層面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學校真正以高,精,優的品牌立足於國家,省,市名校行列。
二、主要工作
1、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通過研,培,導,練,賽,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2、強教研組建設和管理,在"實"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發展,真正使教研活動經常化,專題化和規范化。
3、為師生創設廣泛的發展空間,以多種競賽活動促進教師,學生個性發展,為師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4、做好迎接區新課程課堂教學達標驗收的准備工作
三、具體措施
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1、教導處每學期要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批改等常規教學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並及時進行有效的檢查指導,以確保教學目標的落實。 我們堅持做到"一月一重點"檢查制度,並做到有檢查,有記載,有反饋等。對於上崗未滿三年的教師我們推行"推門即聽課",翻本即檢查的做法。
2、教師要自覺的把新課程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採取靈活多樣的 教學方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願望,使學生輕松,愉悅,創造性的學習。教導處要對教學常規工作及時檢查並採取積分量化管理,對評估成績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確保教學質量。
3、教學領導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進行上課,備課指導(教學校長,教導主任,學科組長)
大力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提高課堂教學
三月份開展好第九輪師徒拜師會和師徒匯報 (師徒同上課,評課)
四月份我們組織部分骨幹教師到農安,靖宇縣 進行扶貧送課講座活動。
按照進修學校的要求做好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 達標驗收准備活動(全員教師參加抽簽做課,查資料座談) 與學校黨支部聯合辦好學校的首屆文化節。
實行月考制度,以學年為單位組織月考並向學校上報學年考試成績和詳盡的卷面分析。
我們要求各教研組針對 熱點 問題確立研究專題,每月圍繞專題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專題研究四次。學校隨時進行調研和抽查,學期末所有的過程材料上交。
搞好學校的質量測查,在市區知識測查中成績要名列前茅。
(三)積極開展各項競賽活動。
本學期組織的教師競賽活動有:
1、開展以考促培的全員教師的理論與專業知識競賽,競賽內容提前布置,每月一次,成績公開量化,並記入教師年終考核。理論知識考核的內容選自:走進新課程和基於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鄭金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專業知識包括語文的古詩文七十首,名家名篇賞析,數學包括簡單的數學問題,典型問題。英語內容結合日常培訓。此外還有一定的綜合知識。
繼續搞好學生的課堂練習設計和作業改革,四月末要進行一次學科教師的課堂練習設計比賽。
本學期組織的學生競賽活動有:
語文學科的背古詩大賽,背 成語 大賽,講 故事 大賽,"每月一題"的 作文 競賽,數學的口算,數學百題,解應用題大賽等。以此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加強教師的學習與培訓,提升教師素質
1、教育理論培訓(包括新課改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理論研討,看名家論著,聽名家上課,聽專家報告等。)本學期要求全體教師做到:"一讀"(堅持每天上網或從刊物上閱讀有關教育信息, 經驗 文章 ,名師教育專著),"二寫"(每周至少寫教學 隨筆 或教學札記一篇,每學期至少寫兩份有價值的創新教案和一篇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教學論文),"三上"(每學期至少上一節不同級別的觀摩課),做到"四會"即教學理念會應用;教學經驗會總結,教學觀摩會評價,教學風格會創新。通過這些手段加速教師由教書匠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的轉化。
計算機的高級培訓
教師的`外語工程培訓
以上培訓採取學分制。(包括出勤,作業情況。成績納入期末考核)
展課題研究,走科研興校之路
1、搞好我校"十五"課題的研究工作,三個課題小組在四月份進行一次課題的大型研討活動。
2、以學科組為單位,開展特色課題研究,立足解
決本學科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本著邊實驗,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
3、教師必須做到每節課為學生留足3分鍾時間,讓學生提問題,遞條子。提倡其他教師積極嘗試。
本學期將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
加強備課管理:學校為各學科組安排固定的備課場所,教學領導屆時隨機檢查,檢查結果量化評分。並記入教師年終考評。(對遲到早退不參加備課的教師不但要扣除結構工資,還要扣分)
加強上課管理:教學領導加大隨即聽課力度。課後根據教學效果予以量化。(解釋課任拿聽課的分數作為你的教學質量分數。)
加強上課紀律:所有任課教師必須在鈴響前一分鍾到達教室。學校設專人負責巡視教師到崗情況。對遲到,漏崗的教師予以相應的罰款,扣分等處罰。
加強批改管理:不允許錯批,漏批,不允許讓學生代批。
學校教學信息化發展計劃相關文章:
★ 2021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計劃
★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4)
★ 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 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2)
★ 2017學校信息化工作計劃範文
★ 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 2017-2018學年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計劃
★ 教師個人信息化發展計劃書(2)
★ 教師個人信息化發展計劃
★ 2020信息教學個人工作計劃精選
I. 如何正確的使用大數據分析方法、正確評估學校教育
范賢聰
一個學校發展到了什麼水平?發展速度怎麼樣?存在什麼缺陷?應向什麼方向改革提速?……深圳維邁大數據研究組,創建了一個分析平台,可為各學校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一、一些學校的高考大數據及評估
(一)昭通市一中
2013年(本科率93.17%)
一本874人(一本率67.57%),普本331人(普本率25.6%)
2014年(本科率98.77%)
一本830人(一本率67.98%),普本376人(普本率30.79%)
2015年(本科率98.21%)
一本846人(一本率66.15%),普本410人(普本率32.06%)
2016年(本科率98.47%)
一本909人(一本率69.6%),普本377人(普本率28.87%)
2018年(本科率96.63%)
一本1038人(一本率71.44%),普本366人(普本率25.19%)
2019年(本科率97.78%)
一本1031人(一本率73.96%),普本332人(普本率23.82%)
一本率在69%的水平,在全省名牌學校中排名靠後,在州、市一中排名靠末端;本科率在97%的水平,比較平穩,沒有太大的提速特徵,這是一個傳統型的名校。
應該說,昭一中在經典課堂及常規管理上很用功,但由於課堂太陳舊,同時管理也不精細,教學管理不夠精準,因此,教學成績一直沒有太大的提高。反觀靖曲一中的智慧課堂,同時引入了大數據管理平台,以及教育管理的精細化,在全省一直處於"巨無霸"的位置水平。
(二)鎮雄一中
2013年(本科率82.70%)
一本132人(一本率一18.56%),普本456人(普本率64.13%)
2014年(本科率81.74%)
一本182人(一本率24.07%),普本436人(普本率57.67%)
2015年(本科率78.75%)
一本194人(一本率20.75%),普本542人(普本率58.00%)
2016年(本科率71.52%)
一本191人(一本率20.65%),普本563人(普本率50.87%)
2018年(本科率78.57%)
一本265人(一本率22.98%),普本641人(普本率55.59%)
2019年(本科率75.27%)
一本247人(一本率20.36%),普本666人(普本率54.91%)
一本率在21%的水平,基本就是雲南的平均水平;本科率在76%的水平,比雲南的平均水平高出十個百分點,但這是鎮雄的頂級學校。學校發展相對平穩,沒有提速的特徵,這是一個昭通市傳統的強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鎮雄城南中學》"拔尖"鎮雄生源,也沒影響鎮一中的發展速度及水平!鎮一中與昭一中無論課堂教學、還是教育管理都很相近。
(三)威信一中
2013年(本科率42.65%)
一本144人超鎮一中絕對數(10.64%),普本436人與鎮一中絕對數相當(32.01%)
2014年(本科率58.73%)
一本97人只是鎮一中的一半(7.27%),普本834人比鎮一中多398人(51.46%與鎮一中基本持平)
2015年(本科率66.47%)
一本147人比鎮一中少47人(10.88%),普本751人比鎮一中多209人(55.59%與鎮一中基本持平)
2016年(本科率63.29%)
一本181人比鎮一中少10人(12.53%),普本796人比鎮一中多233人(50.76%與鎮一中持平)
2018年(本科率39.55%)
一本108人比鎮一中少157人(6.52%),普本547人比鎮一中少97人(33.03%比鎮一中少26%)
2019年(本科率44.25%)
一本152人比鎮一中少95人(8.27%),普本661人與鎮一中基本持平(35.98%比鎮一中少19%)
從一本看,基本回到2013年威信一中的水平,但與鎮一中20.36%的一本率差十二個百分點,是需要找差距原因的。
從普本看,已經追上了鎮雄一中,這是可喜的。說明李校長不但勤政,而且有高招。
從本科率看,基本恢復到了威信一中2013的水平。
二、2013一一2019威信一中的發展分析
(一)從行政班子的輪換看發展
1、2012一一2013張校長主政,是一個過渡時期,盡管申常務在主導一中的教學,但已經後退的學校,是很難就一下翻身的,除非天意如此!
2、2014一一2015申校主政,已進入他鋪墊好的黃金時期,14北大、15清華,這是威信一中在二0一一之後的又一個高峰!
3、2016一一2017李朝華校長主政,2016年慣性衣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一本率創造了歷史,本科率也是歷史第二。這與李校長、范書記的勤政及堅持不懈的"盯、管、跟"是密切相關的。
4、2018肖校長重新主政,遺憾的出現了歷史最低谷,但也不能把責任全推到肖校長的頭上,要知道高中是三年,每一年的校長、老師及教育工作者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5、2019一一,李映橋校長主政,總結了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抓住教學這個主戰場不放,抓住教師管理不放鬆,抓住學生的常規化管理不放。同時以校為家,把經營學校象經營家庭一樣的對待。因此,2019幾乎又回到了2013黃金起步時的水平。
(二)從大數據分析看威信一中發展速度及水平
2013是一個黃金起點;2014維持相應的速度及水平,而且出現了一個北大,這是振憾昭通市的;2015是一個黃金高峰,發展速度及水平均處於黃金時期,又出清華;而且威信一中的課改《三六模式》,不但是上海中國關委教育專家委員會在昭通課改的結晶,而且成為了整個昭通市的示範性課堂操作程式;時任昭通市教育局長平錦親臨現場觀摩,並指示全市向威信一中學,這是全威信人民的驕傲與自豪!
2016繼續黃金步閥,一本創造了頂峰;2017開始下滑,人心渙散,但一本也不少;2018是黑色的一年,歷史最低谷;全縣人民都在懷疑,還能將優秀的孩子送入威信一中讀書嗎?
在以肖順興書記為首的威信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果斷換入新校長,才有2019新的黃金起步。
因此,我們對威信一中的發展速度及水平做一個概述:
2013黃金起點一一2014黃金速度一一
2015黃金高峰一一2016慣性峰位一一2017
一一開始下滑一一2018滑到谷底一一2019
一一回到新的黃金起點。
(三)從大數據分析找威信一中落後的原因
1、理念因素
過於"自信",過於"傳統",過於相信"時間+汗水"。對新課堂持懷疑態度,對經典課堂做不到位,對改革幾乎"一談色變"。沒有現代教育理念,那就是什麼是中心?什麼是主導?什麼是協作?……
2、管理因素
學校管雖然有其特定模式,但與現代企業管理也有相通之處,這就是信息化(數據化)、科學化、集團化的高效管理。
我們的管理很粗放,甚至沒有三十年以前的教育教育學管理那麼精細。那個時候的學校小,校長是管到每一個教師、職工的;教師是管到每一個具體的學生,以及學生的每一頁作業,以及學生的平時生活。其實,這就是杜郎口、昌樂、衡水、上海中學、成都外國語學校等等,所有中國名校成功的原因。
3、課堂因素
一中的課堂幾乎還在"滿堂灌"、"填壓式"的模式,老教師"力不從心"了,中年教師課堂沒有創新,年輕教師"我行我素、拿來主義"。因此,我們的課堂都比較低效。
其實所謂的"高效課堂"並非是教學成績效率很高的課堂,它主要是貫徹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不是"一包到底",貫徹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功能,貫徹了師師間、生生間、師生間的一種《協作學習》模式,解決了知識學習及能力發展的"大容量"問題。最後,當然有"高效"的教學成績。
4、體制因素
"大鍋飯"幾乎是所有公辦學校的問題,"干與不幹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差一個樣",這就無法調動教師積極性。民辦學校為什麼容易出成績,那就是公司化管理:
每一個管理環節及成效,都用經濟做為杠桿,教學成績的每一分、厘,都與本人的收入相關,這還愁成績上不去嗎?
5、文化因素
威信一中做為一個曾經的雲南名校,從上世紀1947年張仁文老先生創校開始,就積淀了很深的文化底蘊。然而,由於沒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及保存,現在也幾乎"丟失"了!
記得當年四川敘永一中(現在也是四川二流水平的名校)來威信一中"取經"的時候,學校領導總結我們成功的經驗就是"時間+汗水"。遺憾的是"時間"是什麼?"汗水"又是什麼?如此寶貴的文化,我們現在也只是"猜測"。
三、從威信一中的大數據分析看學校改革
(一)校長是學校的靈魂
從數據與校長的對應看,不同水平、不同風格、不同思想的校長,對學校的影響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
改革學校應該從選擇優秀校長開始,校長是老師的老師。因此,優秀校長應該是"學者型"的、"全能型"的、關愛所有老師及學生的。從衡水本部向全國派出的近百位校長看,沒有不優秀的。
校長是學校的引路人,校長對學校的定位、目標及決策水平,直接決定學校的工作方法、走向及所取得的成績。
從威信一中六年換六個校長的情況看,一個波動的靈魂,對學校發展就是一個傷害,質量不下降都不正常!
(二)教師是學校的筋骨
從數據與教師的對應看,隨著時空的變換,教師在變(甚至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學生在變(從很能吃苦耐勞的人到不願意吃苦的學生),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然而,我們一直認為老教師不用培訓了,自然能教出好成績。其實不然,雖然老教師功力深厚,確講得太多,甚至"滿堂",00後們當然不喜歡,對中低檔學生是不適應的。中年老師當然不用培訓了,然而他們既有老教師的"呆板",也有年輕教師的"輕漂",因此學生喜歡他們的現代教學及"交朋接友"。但也不喜歡他們的嚴謹與執著。
年輕教師是學生們最喜歡的,甚至很多老師有自己的"鐵桿粉絲"!但他(她)們過於華麗,過於依賴於現代媒體,過於相信什麼"優案"、"名人"、"專家"、"名校"等等,因此,"拿來主義"非常"嚴重!
因此,按照我們中國教育專家委員會的研究成果,現代教師必須具備四大基本功:
1、終生學習的能力;2、合作及協作學習的能力;3、主動教學及培養學生主動學的能力;4、面向世界教育理念的思想。
(三)學生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主人
現在"生源大戰",其實就是抓學習習慣最好,成績最優秀的學生。不管衡水也罷,上海中學也罷,清華附中也罷,……都是同一模式,抓最好的老師,教最好的學生。因此,有人形容中國現實教育,就是傳統戰爭的拼刺刀、肉搏戰!
其實教育是不需要那麼艱辛的!我有幸在重慶結識了世界頂級教育家佐藤學教授,他講在日本的中學之中,所有頂級學校都是使用《協作學習》模式的。所謂協作就是師生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學生之間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整體。這樣一個和諧的群體,沒有高質的產出都是一種偶然!
一個學校,如果教師是主動教學,而不是滿堂灌的;如果學生是主動學習,而不是依賴於課堂的;那教學質量要低都很困難!
(四)文化是立校之魂
我的導師陳星奎雲南師大的教授(中國西南的量子力學權威)講過,當年他們西南聯大的校友之中,最佩服兩個人,一個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一個沒有獲得諾獎的吳健雄女土(但他獲得了世界頂級的獎金)。當年的西聯,什麼都是最差的,而且隨時還進圓通山的防空洞。然而,他們有最好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精神,有師生一心的情感,有同學即同志的遠大革命理想,有"陶行知"教育理念,有永遠上進、永遠讀書、自學成才精神!因此,有人說至到如今,最好的教育在民國時期。
西南大學之文化及精神傳承至今,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結果,這就校園文化之傑作。
學校做得好不好,不能用語言來描述,要用數據來說話。教師教學好不好,不能用語言來描述,要用數據來說話。學生學習好不好,不能用語言來描述,要用數據來說話。
世界已經進入數據化時代,對學校的評估,對教師的評估,對學生的評估,都必須以大數據分析為指導,以科學的數據評價結果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