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為八大研究所排名
華為八大研究所排名如下:
1. 北京 北京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業務范圍包括IP研發、手機核心研發、高端研發。
2.上海 上海研究所成立於1996年,包括無線網路設備、終端旗艦智能機、海思移動晶元產品以及新能源等業務。
3.西安 西安研究所成立於2000年,經過16年的持續發展,業務涵蓋雲計算、大數據、無線網路、固定網路、手機手錶手環等領域。
4.南京 1999年成立,目前擁有9000餘名員工的南京研究所,業務涉及電信軟體研發、企業網路研發、IP能力研發等。
5.成都 2000年,成都研究所注冊成立。十餘年間,無線、海思、中研相繼搬遷落戶成研,存儲研發、無線第二研發、傳送研發等業務助就成都研究所騰飛式發展。
6.武漢 武漢研究所,業務范圍包括光能力研發與終端研發等。傳送網波分產品連續10年全球份額第一;家庭終端領域收入增長迅猛,平板領域市場份額全球第三。
7.杭州 杭州研究所成立於2005年,以「打造計算研發中心,領航ICT,建立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為願景。
8.蘇州 蘇州研究所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打造華為最貼近客戶、最注重體驗、最開放創新、最強行業能力的研發基地,同時也是華為最年輕的研究所。
⑵ 西安研究所四大神所(華為憑啥在華東設四大研究所)
常常被朋友問,華為在華東地區到底有幾家研究所?各研究所幹啥?假期有空就來梳理一下。
華為在華東地區,只在江浙滬包郵區,有四大研究所,分別是上海研究所、南京研究所、杭州研究所、蘇州研究所。
為什麼在江浙滬一下子設了四所研究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量。
江浙滬高校、科研院所集中,人才聚集,僅985高校就7所,是京城之外最多的;
江浙滬是海外歸國人才聚集地;
江浙滬相比較而言,經濟發達,產業聚集。
去年夏季,任正非密集走訪高校,首訪滬、寧四所985高校,並發出著名的「若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麼航行?」,可見華為對江浙滬的重視。
接下來,先看看這四大研究所的共性。
四大研究所都是華為自購土地,自建園區,自持物業;
四大研究所的園區都很漂亮,按不低於三星級景區的標准規劃、建設;
四大研究所的研發人員容量都是1萬餘人;
四大研究所的園區都有人工湖,湖裡都有黑天鵝。黑天鵝的存在,一說明這里生態和諧;二提醒華為人,「黑天鵝」不知何時降臨,必須時刻有危機感!
逆境中闖出來的任正非,一向有很強烈的憂患意識,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其《華為的冬天》一文在IT界廣為流傳,至今仍是華為的「教科書」。
回到主題,下面具體聊聊這四大研究所。
1996年,華為著手研發2G(GSM)無線通信系統,因為缺人手,目光瞄準了復旦、交大的優秀人才。於是,在斜土路的一幢商務樓租下了四間辦公室,這就是最初的華為上海研究所。1997年10月,北京通訊展上,中國人自己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GSM)成功打通電話。
後來,上海研究所搬到陸家嘴的金茂大廈,當時金茂大廈剛建成,陸家嘴的「廚房三件套」的另外兩件還沒有,金茂大廈是上海及中國最高大樓,華為在此包下了近十層樓辦公。後來快速擴張,又在旁邊的證券大廈和信息大廈租了辦公場地。再後來搬至陸家嘴軟體園、金橋軟體園,直至上海世博會前搬至現在的新金橋路上海研發基地。
或許華為人有「金茂」情結,新金橋路的上海研究所園區建築的設計方,居然是和金茂大廈相同的SOM建築設計事務所。長度達880米的獨棟超長辦公樓,相當於2個平放的上海金茂大廈,很有氣勢。建築面積達36萬平米,接近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建築面積。
華為上研金橋園區盡管已經很大,然而,華為的業務發展太快了,搬進去沒過幾年,就人滿為患,不得不在外面租辦公場地了,所以,青浦的新的更大的研發中心正加緊建設中。
從華為上海研究所成立至今25年的不停搬遷,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高速發展,看到華為從2G,到3G,再到4G,再到5G的不停的追趕與超越。
如今,華為上海研究所業務部門更多了,主要有以下一些部門。
無線通信。無線通信包括無線接入網、核心網、企業網等,現在主要是5G/5.5G/6G開發及預研,4G以前的進入維護階段就去西安研究所了。
智能汽車。華為的智能汽車研發主要在上研,當初開始於9年前的車聯網研究,後來做4G/5G車載通信模塊,再後來遇上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這就爆發了。上研主要側重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雲。
海思半導體。華為海思在上海主要是與無線通信、智能終端、IoT等相關的晶元設計開發,無線通信和智能終端大量自研、自用晶元在此開發,另外,IoT晶元外賣。
智能終端。華為高端旗艦手機Mate系列和P系列的主要開發團隊在上研。
數字能源。主要是站點能源,及車載能源。
2012實驗室。華為有個神秘的2012實驗室,這些年,華為很多黑科技都是從2012實驗室走出來的,2012實驗室主體在上研。
華為南京研究所,1999年成立,起初在新街口金鷹大廈租了幾層樓辦公,後來,搬至雨花台軟體大道那邊。現在的南京研究所園區,近15萬平米建築面積,花了6年打造,融合自然、人文、現代、科技元素。
南京研究所,當初主要做運營商業務相關的軟體開發,如運營支撐(彩鈴、客服等)、智能網、IPTV、寬頻電視等。後來增加企業網數據通信,如路由器、交換機等IP融合通信。再後來,有雲計算及部分海思晶元開發。總之,華為南京研究所主要是軟體開發及演算法。
華為杭州研究所成立這事,最早要追溯到2003年,思科與華為的那場「世紀訴訟」開始後,為應對訴訟,華為與美國3Com合資在杭州成立華為3Com公司,華為與3Com各佔51%和49%股份,華為將北研所數通產品線的中低端交換機放在杭州的合資公司。
這樣,大概到2005年,成立杭州研究所,最初規模並不大,主要做數據通信產品研發。後來,華為分兩次將51%股份都轉讓給3Com,公司改名「H3C」,華為變現約9億美金。再後來,3Com公司沒能熬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要轉售H3C,華為想全部回購,被老美否決。然後,H3C被惠普購得,改名「華三」,再後來紫光控股華三,改「新華三」。
華為失去H3C後,繼續在杭州研究所做自己的數據通信產品。後來,杭研所增加了視頻監控產品,因為視頻監控領域的兩大頭部企業海康和大華在杭州。視頻監控現在變成了機器視覺產品線,機器視覺及人工智慧成為了現在杭研所的主打產品。
近些年,華為杭研所又增加了一塊拳頭產品即雲計算,上研有不少骨幹去杭研搞雲計算了。
所以,總結一下,杭研所主要三大塊業務:數據通信、機器視覺與人工智慧、雲計算。
另外,華為在杭州還有一個全球培訓中心,是華為面向客戶的重要窗口,為全球170+國家的高端人才提供ICT培訓服務。華為全球培訓中心,擁有7大產品線實驗室,覆蓋華為5G、大數據、雲、物聯網、AI等前沿新技術。
華為蘇州研究所成立更晚,2012年才成立,2020年底新建園區才全面交付,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美麗的桑田島。蘇研所園區,總佔地647畝,總建築面積約76萬平方米,還是蠻大的。
蘇研所因為比較年輕,沒有太多故事,但,蘇研所未來的想像空間很大。
今年初,1月4日,蘇州市與華為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華為在桑田島蘇研所園區組建華為公司「四總部」,包括華為公司中國區政企總部、華為公司中國區雲與計算總部、華為公司EBG全球OpenLab總部、華為公司WLAN全球研發總部。「四總部」的落地,將推進華為政企業務的發展和雲計算、人工智慧、WLAN等技術的創新。
同時,華為將在蘇州研究所落地華為的「六中心」,包括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心、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中心、數字產業鏈協同中心、數字化治理與服務示範中心、ICT人才培養中心,這六大中心均為華為的核心產業。
至此,可以看出華為在華東的四大研究所各有特色,產品各有側重,其中,上海研究所最大,產品最多,未來青浦研發中心建成後,更是全球最大。
⑶ 20隻華為概念+5g+元器件細分龍頭概念股(名單)一覽
20隻華為概念+5g+元器件細分龍頭概念股分別是: 金科文化, 南京聚隆 ,超華 科技 ,良信電器 ,歌爾股份 ,邦訊技術 ,易事特 ,藍思 科技 ,藍盾股份 ,長盈精密。
洲明 科技 , 科泰電源 ,樂凱新材 ,TCL 科技 , 創世紀, 立訊精密, 長亮 科技 ,超圖軟體 ,中電興發, 真視通。
洲明 科技
國內領先的LED應用產品與方案供應企業
19年11月披露,公司基於COB技術的Mini LED產品可批量化實現Mini LED晶元的裝配。
公司是國內領先的LED應用產品與方案供應商,擁有完整的研發、製造、銷售、服務體系,致力於為國內外的專業渠道客戶和終端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性能的LED應用產品及解決方案。 目前產品主要分為LED高清節能全彩顯示屏和LED節能照明兩大系列,前者可以廣泛的應用於廣告媒體、展覽展示、文體活動、交通誘導等一系列領域,後者是公認可替代傳統照明產品的新一代高亮度、低能耗、綠色節能環保型照明產品,目前公司正在研製裸眼3D的LED顯示屏。
科泰電源
國內柴油發電機組行業技術實力較強、規模較大的企業。
2018年6月增資精虹 科技 (持有27.5%股權),未來將向新能源整車製造拓展。
公司用自有資金投資2000萬元取得捷星新能源25%股權,其中666.67萬元計入捷星新能源注冊資本,其餘計入其資本公積金。捷星新能源的核心產品為動力鋰電池系統,PACK系統(含鋰電池)+BMS系統,為新能源 汽車 企業提供動力電池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已成為包括一汽客車和江西安源客車等多廠家電池系統的一級供應商。 若捷星新能源2015年、2016年均能完成業績承諾(不低於1500萬元、2250萬元)或另行協議,公司將以現金或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吉亞投資、鵬建國際所持全部或部分捷星新能源的股權;若未達到承諾凈利潤的90%,公司將獲現金補償。
樂凱新材
磁記錄和熱敏記錄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
公司地處河北保定,是首家為我國新一代鐵路客運自動售檢票系統提供票務產品支持的企業,自主研發的熱敏磁票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京滬高鐵,京廣高鐵,京津城際鐵路,鄭西高鐵,滬寧高鐵等多條線路,有望受益於雄安新區的建設。
19年8月24日公司在互動平台回復:公司電磁波防護膜產品形成穩定配方,開始批量生產,目前電磁波防護膜產品市場正處於成長階段,且已應用於聯想、魅族、華為等品牌的部分型號手機。
TCL 科技
主營半導體顯示技術及材料,"全球消費類電子領先品牌TOP10"
TCL通訊與業界合作夥伴密切合作,對5G終端整機技術方案開展研究和驗證工作,聚焦大規模天線、毫米波、多模多頻、功耗優化等關鍵技術領域和數據類終端、智能手機等產品形態,為公司2019年下半年面向全球推出首批5G商用產品做好充分准備。
公司於19年9月,發布MINI-LED星曜屏,並預計在2020年量產
創世紀
鞏固消費電子精密結構件業務優勢,重點發展數控機床製造業務。
公司子公司台群精機(創世紀機械)官網稱2019年8月22號舉行了台群精機5G智造整體解決方案&新品發布會,重點介紹了5G製造領域新技術與新產品,發布了10多款針對5G製造相關的智能裝備。
18年5月,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擁有無線充電方面的兩項實用新型專利(一種無線充電結構以及可充電電子產品和一種具有無線充電功能的電子產品及其外殼)可應用於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外殼,目前尚未實用於產品。
立訊精密
我國最大的連接器製造廠商。
公司5G基站用濾波器產品是國內外許多設備商首選方案之一,且已有部分產品小批量出貨或處在與客戶共同開發階段。高頻、高速、大電流及光電產品擁有較強的獲利能力,但由於其存在一定壁壘,該產品線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與技術沉澱。目前,公司已與部分設備廠商展開業務合作。
手機連接器。收購切入華為供應鏈,通信業務啟航。深圳科爾通主要服務於華為、愛默生網路能源等客戶,主營產品為通信連接器及線纜。
長亮 科技
國內領先的金融核心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公司是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龍頭企業,16年收購"國融信"布局網貸系統和眾籌系統等。
2019年半年報披露:長亮 科技 加入由華為牽頭的金融生態聯盟,並且和華為聯合成立大數據實驗室,共同聯合開發基於高斯200之上的金融數據倉庫解決方案,為金融客戶提供數據中台的底座--數據倉庫。
超圖軟體
國內領先的地理信息系統平台軟體供應商。
公司作為地理信息系統基礎平台軟體提供商和整體方案解決商,具有涵蓋GIS應用工程全系列的產品,可以為各個行業的GIS應用工程和服務提供全系列產品和技術服務。公司開發的SuperMap GIS,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平台,包括組件式GIS開發平台、服務式GIS開發平台、嵌入式GIS開發平台、桌面GIS平台、導航應用開發平台以及相關的空間數據生產、加工和管理工具。 SuperMap GIS已經成為產品門類齊全,功能強大,覆蓋行業范圍廣泛,滿足各類信息系統建設的GIS軟體品牌,並深入到國內各個GIS行業應用,擁有大批的二次開發商。在日本超圖株式會社的推動下,SuperMap GIS已經成為日本著名的GIS品牌,並成功發展了一千多個用戶,開創了國產GIS軟體的國際市場先河。SuperMap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GIS軟體平台提供商。
公司為八百多家二次開發商提供GS基礎平台和應用平台軟體,華為是公司的客戶和合作夥伴。
中電興發
智慧城市、反恐與公共安全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供應商。
公司專業生產各種高低壓成套開關設備、高低壓元件、自動化、電力電子、變壓器、新能源和鐵路專用智能型箱式變電站,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和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是全國輸配電行業綜合實力最強的製造企業之一,相繼與法國施耐德、美國通用、德國西門子、瑞士ABB等國際知名公司建立了技術、應用及商務合作夥伴關系。
2019年11月1日公司在互動平台稱:公司的技術積累就包含分布式計算和分布式存儲方向,是區塊鏈應用比較核心的技術點。
真視通
擁有信息系統集成一級資質的多媒體視訊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2020年3月11日公司在互動平台稱:公司完成了大數據可視化展示平台系統的研發,取得了數據分析決策系統V3.0等多項軟體著作權,並已應用到實際的解決方案中,獲得了一定的客戶積累。
2020年5月11日公司在互動平台稱:目前公司是華為的金牌供應商。
⑷ 華為大數據解決方案是什麼
現在有好多公司在做大數據,不僅僅只有華為。比如北京開運聯合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大數據解決方案是要根據您所需要的行業,來定製的。
⑸ 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大數據公司有哪些
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大數據公司有:
1、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擁有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更多是在搭建數據的流通、收集和分享的底層架構。
2、華為 華為雲服務整合了高性能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為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供專業穩定的IT基礎設施平台,近來華為大數據存儲實現了統一管理40PB文件系統
3、網路 網路的優勢體現在海量的數據、沉澱十多年的用戶行為數據、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領域的前沿研究。近來網路正式發布大數據引擎,將在政府、醫療、金融、零售、教育等傳統領域率先開展對外合作。
4、浪潮 浪潮互聯網大數據採集中心已經採集超過2PB數據,並已建立5大類數據分類處理演算法。近日成功發布海量存儲系統的最新代表產品AS130000。
5、騰訊 騰訊擁有用戶關系數據和基於此產生的社交數據,騰訊的思路主要是用數據改進產品,注重QZONE、微信、電商等產品的後端數據打通。
6、 探碼科技 探碼科技自主研發的DYSON只能分析系統,可以完整的實現大數據的採集、分析、處理。一直做的國外項目美國最大的律師平台、醫生平台和酒店、機票預訂平台的數據採集、分析、處理。將在國內推出一系列面向政務、企業的創新型大數據研究項目與合作,為各大企業提供高端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7、中興通訊 中興通訊推出的「聚焦ICT服務的高效數據中心整體服務解決方案」,可幫助運營商有效解決大數據時代建設IDC面臨的大部分問題,提升運營商ICT融合服務能力。
8、神州融 神州融整合了國內權威的第三方徵信機構和電商平台等信貸應用場景的徵信大數據,通過覆蓋信貸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頂尖風控技術,為微金融機構提供大數據驅動的信貸風控決策服務。
9、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XData大數據一體機可實現任務自動分解,並在多數據模塊上並行執行,全面提高了復雜查詢條件下的效率。
10、華勝天成
勝天成自主研發的大數據產品「i維數據」,頗具創新,近期又與IBM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涵蓋Linux on Power市場、智慧城市、存儲業務、管理服務、咨詢與應用管理服務。
國內做大數據的公司依舊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在已經有獲取大數據能力的公司,如網路、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以及華為、浪潮、中興等國內領軍企業,涵蓋了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以及數據安全等領域;另一類則是初創的大數據公司,他們依賴於大數據工具,針對市場需求,為市場帶來創新方案並推動技術發展。其中大部分的大數據應用還是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創公司當中探碼科技是一匹黑馬,擅長美國互聯網前沿技術,崇尚矽谷創業模式,自主研發有核心技術,曾開發並維護美國擁有上千萬用戶級的網站,並在網路數據採集,大數據解析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也將在國內推出一系列面向政務、企業的創新型大數據研究項目與合作,為各大企業提供高端信息技術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