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聯網+精準扶貧是怎麼操作的
利用「互聯網+」構建大數據平台,推動扶貧由「粗放管理」向「精準管理」轉變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實施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別、精準研判、精準管理。「互聯網+」時代,應探索大數據與扶貧開發協同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台,依託大數據實施精細管理、精確瞄準、動態監測,推動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投向更精準、扶貧管理更精準,打造「精準扶貧」大格局。
一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識別。摸清「貧困家底」、進行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利用大數據去完成「六個精準」工作是精準扶貧的一個有效抓手,要探索創新「瞄準」機制,通過「一進二訪三聯」(「一進二訪」指進村入戶、訪困問需、訪貧問計,「三聯」指領導聯縣包鄉、單位聯村、幹部聯戶)、結對幫扶等活動,進行全面摸查,進一步把扶貧對象、貧困類型、貧困規模等「第一手資料」核實核准,識准扶貧對象、找准致貧原因、定準幫扶措施,並根據致貧原因逐一分類、識別、全面建檔立卡,通過電腦錄入「扶貧信息系統」,建立扶貧信息大資料庫,實現扶貧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為提出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綜合扶貧開發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精準扶貧夯實基礎。
二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研判。數據及其背後所蘊含的信息是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支撐。建檔立卡資料庫僅實現了數據錄入、查詢和統計等較低層次的功能,還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提煉數據中存在的大量有用信息。要運用數據挖掘手段,深入分析研判扶貧信息,從中挖掘出隱含的、大量有用的元素,進一步發現信息背後潛在的現象和規律,歸納總結出各地貧困人口的不同特徵,在此基礎上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制定可量化、看得見、能落實的幫扶措施,切實瞄準「真貧」、實施「靶向療法」,為各級政府因戶施策、對症下葯、檢驗成效的提供可靠依據。
三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管理。科學的決策來源於大數據分析,「互聯網+管理」將是精準扶貧看得見、用得上的扶貧管理抓手。要結合精準識別、精準研判情況,運用大數據技術繪制「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扶貧攻堅作戰圖,做到分類施策、對症下葯、靶向治療。要建立駐村扶貧工作管理平台軟體,運用大數據對扶貧對象、扶貧信息進行精細管理,並通過駐村幹部的實時監測,及時更新脫貧動態,實現數據動態監測和貧困對象動態進出,做到動態管理、進出有序。對精準扶貧每一項工作,要明確具體目標、著力重點、措施辦法、完成時限、責任主體,上網公布,定期通報,對各類問題實行跟蹤銷號管理,形成環環相扣、可核可查、銜接緊密的推進體系、落實鏈條和考核督查機制。
『貳』 大數據背景下政府扶貧專項資金審計研究的意義
近年來,為了更好的發揮審計在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審計機關圍繞精準扶貧實施強化落實各種政策,對專項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跟蹤審計。扶貧資金的審計涉及到的部門數量多,海量數據,業務量大,以及耗用的時間長,不藉助計算機審計是無法完成這項工作。因此,積極探索利用大數據審計扶貧資金就有著重要意義。
精準扶貧項目審計存在的問題
只有對精準扶貧做出科學的指導戰略方針,全面落實相關政策,才能真正地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發展,而現在對於精準扶貧的審計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審計范圍未實現全覆蓋。扶貧資金涉及政府的各個部門,扶貧內容包括教育、醫療、旅遊、交通等多個方面,由於扶貧項目多,資金的來源用途廣泛,扶貧審計范圍有限,很難做到審計范圍全覆蓋,全方面無死角。且扶貧資金使用的大部分范圍在偏遠地區,下放環節多,手續復雜,存在分散使用和交叉投入的現象,使之審計人員沒有辦法層層檢查相關步驟,審計難度加大。
(二)績效審計未成為扶貧資金審計的重點。從近年來我國開展的財政扶貧資金審計來看,更多的仍是關注財務收支審計,判斷扶貧資金的使用是否國家規定,而真正起作用的績效審計工作還沒有成為扶貧審計工作的重點。當前,大多數審計部門沒有從根本上認識了解績效審計工作的內容和意義,對於扶貧資金的使用,是否達到了預期的使用效果,審計部門雖會對其進行評價,但是不同的審計人員對於標準是不同的,沒有一個相應的制度體系去加強績效審計工作。
(三)審計工作中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不夠。近幾年,我國經濟改革發展和信息技術日益普及,審計署十分重視審計信息化工程建設,不斷推動發展「金審工程」,實施「預算跟蹤+聯網核查」審計模式,增強審計機關在信息網路環境下的工作能力,維護經濟秩序,更好地履行審計法定監督職責。但是,盡管審計署和地方審計部門在實際的精準扶貧審計工作應用中有了很大的成效,但對於仍未建立起相應的信息統計系統的地區而言,沒有辦法充分利用信息的統計數據,給高效審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對於可以使用信息系統的地區,要確保建檔立卡信息系統貧困人口信息真實、數據更新及時,避免將不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系統。
(四)審計指標體系不夠完善。近年來,由於各地區貧困程度、貧困原因各不相同,各地政府分別制定了各種扶貧政策,例如:旅遊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因地制宜,對症下葯。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較完整的扶貧審計體系和指標,績效審計還沒有成為扶貧審計工作的重點,導致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審計力度相對較弱。審計結果利用率較低,群眾監督機制不完善,沒有嚴格的問責機制,審計處罰辦法沒有明確的定義,導致相關人員會藉助這些法律漏洞逃避自己的責任。
(五)扶貧資金審計專業力量不足。各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多,分布廣,扶貧內容包含多個方面,導致在扶貧審計工作中涉及范圍廣、工作時間長、審計項目多,與扶貧資金專業審計力量的關系緊密相連。在大數據時代,扶貧審計不應局限於資金的流向與使用過程,而應在其他過程有所涉及,大數據技術下的審計程序不再表現為單純的進行抽樣和函證,更多的是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涉及到的專業領域廣。但目前國家審計人員的數量有限,某些領域的專業人才匱乏,面對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工作,部分審計人員不會或不能熟練運用電子數據系統,不能更好的利用數據,這也導致了當前的審計力量薄弱。
加強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審計的建議
扶貧資金審計涉及到的部門多、對象廣,且時間緊、任務重。如果採取傳統的手工查帳模式,短時間內是難以完成工作任務的,運用大數據和計算機審計技術對扶貧政策落實和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結合扶貧項目實際實施情況進行數據比對、篩選分析,重點核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加強大數據審計平台建設,精準定位扶貧對象。如今是大數據時代,應該對所有的貧困人口的信息進行電子歸檔並進行分類,通過大數據審計平台的建設、建立相應的審計對象資料庫,及時更新扶貧數據信息,實現對扶貧工作成效的精確評估,逐步完善的評估體系。通過對信息進行共享分析,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從而實現扶貧資源的精準利用。一方面,在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時,利用大數據可以實現對審計范圍的全方面覆蓋;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台可以及時對數據進行傳遞並處理數據,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線上數據對線下扶貧政策的落實以及扶貧工作內容進行實施跟蹤審計,將扶貧過程透明化,實現全民監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貪污腐敗扶貧基金的行為的發生。
對於各地區的貧困信息庫數據尚不完善的問題,政府同樣可以利用雲數據資源,導入整合貧困地區人員信息資料,對貧困人員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明確篩選相關內容,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扶貧信息數據系統,實現不同省份之間的信息互聯共享,這樣也將有利於各地政府在開展扶貧過程中及時更新貧困數據。
(二)開展績效審計工作。財政資金扶貧是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的扶貧,首先審計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績效審計的重要意義,強化績效審計意識,通過開展績效評測,使精準扶貧工作進入良性循環。在使用扶貧基金上,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督情況,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以及管理模式。其次,對扶貧項目進行量化考核,關注績效,對扶貧資金使用後產生效果的進行檢查評估,幫助政府合理判斷項目落實情況以及實施情況,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預防貪污腐敗行為的產生。最後,對審計報告進行公開透明化披露,加強群眾對審計過程的監督,通過審計結果側面對審計人員起到激勵作用,提高績效審計成果的利用手段。
(三)提高審計風險防範能力。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扶貧審計產生風險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在數據採集、處理、分析等過程中,因為數據量大、所需專業知識強等特點,以至於採集數據不準確、分析數據困難等問題的產生。
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是由於大數據自身特徵而引起的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產生是由於審計人員在處理數據時,未能正確的使用相關技術而導致錯誤的可能性。對於檢查風險可以通過擴大審計范圍來降低,而大數據背景下,可以讓審計范圍進行全面覆蓋,擴大審計范圍,獲取更多的數據進行分析;審計人員需要對於不同的扶貧工作執行不同的方案,保持職業懷疑態度以及監督、指導和復核執行的審計工作內容,提高審計人員的風險防範能力,可以相應的減少審計風險的程度。
(四)完善財政資金扶貧審計監督機制。當前我國審計正面臨著從傳統審計模式向現代審計模式的轉變,審計開展現代化大數據是時代要求。國家審計署在2014年成立了電子數據審計司,建立了國家審計數據中心,為大數據審計指明了發展方向。精準扶貧工作國家高度重視,全國各地都開展了相應的財政扶貧工作,但是扶貧審計工作仍面臨著復雜局勢,因此要建立一套規范有序、動態發展的運行機制,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內容。第一,要從整個扶貧過程出發,在扶貧前、扶貧中、扶貧後都需要進行審計工作,從根源上杜絕問題的發生。第二,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對審計過程進行全方面的監督,對於發生的問題及時整改,促使問題得以解決。
(五)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大數據背景下的扶貧審計工作不僅要求審計人員需要精通掌握審計相關知識,還需要掌握計算機技術,有效利用大數據平台下的審計資源,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技能以及分析能力。第一,加大對審計人員的技術培訓,各省市可以邀請研究大數據審計的專家在各個市、縣區進行專業講座,學習大數據審計的原理以及利用方法,作為日後實際操作的基礎,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更新速度快,開展專題培訓的速度需要緊跟信息技術變化。第二,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思想教育,減少可能出現的違規違紀現象,使得審計人員不僅可以勝任審計工作能力,思想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不斷適應發展的工作需要。
『叄』 安財學子三下鄉:大數據精準扶貧 小康路攜手並肩
從精準扶貧到全面小康,中國用實際行動為國際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發揮了中國力量,提供了中國方案。而作為中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背後的「秘訣」之一,大數據有效解決了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扶貧數據不通、數據不準等問題,切實提高了精準扶貧的效率,提升了貧困治理的能力。
其中甘肅省將大數據的能動性與時下熱門的電子商務相結合,極大地促進了當地中小型產業的升級,原有的未售產品也成為大數據電子商務下的熱點明星產品。為了深入了解這一鄉村振興新模式,同時響應國家關於大學生「三下鄉」的號召,1月12日,安徽財經大學「徽羽金朝」隊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前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芮嶺村開展了寒假社會實踐。
基層政府在扶貧助困和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主導作用,而這一特點在甘肅省芮嶺村的扶貧工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和村委會工作人員的交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芮嶺村全村共11個村民小組,603戶共2615人,自2013年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3戶248人,已在2019年底全部脫貧。其次,芮嶺村成立合作社1個,與西峰區園林局、西峰區核算中心、西峰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肖金鎮人民政府建立了機制良好的幫扶制度,共幫扶63戶群眾,在幫助芮嶺村脫貧工作順利完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圖1 芮嶺村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數據「孤島」、數據壁壘是大數據發展的「痛點」,也是扶貧工作的難點。團隊通過采訪了解到,為了更好地識別貧困、分析貧困、解決貧困,甘肅省各級政府通過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台,將原來分別儲存於各部門的小數據變成大數據,通過探索對貧困戶精準畫像、精準識別,初步實現了假貧退出去、真貧真幫扶。而數據的融合共享打通了精準扶貧的數據經脈,使得每個扶貧對象的情況得到精準描繪,不僅有利於減輕基層扶貧幹部負擔,更使得對幹部工作進行監督,對扶貧資金使用效益進行評估等成為可能。
圖2 芮嶺村西嶺組自然村道路建設
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新渠道、新動能,電商扶貧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走訪村委會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近年來甘肅省積極落實電商扶貧有關工作,通過推廣農村電商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幫助增加貧困戶收入。以被評為「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的隴南為例,其將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促進農業增收的重要舉措,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與大數據結合的創新性模式,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隴南模式」。全市開辦網店1.4萬多家,真正實現了讓隴南農產品走出大山。
圖3 芮嶺村村民今年收獲的玉米
扶貧工作沒有所謂的終點,鄉村振興始終是進行時。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團隊成員切身感受到了精準扶貧以及鄉村振興給老百姓日常生活帶來的福祉以及大數據和電商直播在鄉村扶貧工作中的巧妙運用。未來,隨著雲計算和5G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的價值將被進一步挖掘和發揮,芮嶺村的小康路、甘肅省的振興路,中國的復興路必將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遠!
『肆』 網路扶貧行動計劃指出網路扶貧五大工程分別是什麼
一要實施網路覆蓋工程,優先支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網路覆蓋,加快實用移動終端、移動應用程序、民族語言語音和視頻技術研發,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應用步伐;
二要實施農村電商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扶貧網路博覽會,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
三要實施網路扶智工程,開展網路遠程教育,加強幹部群眾培訓,支持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返鄉開展網路創業創新,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
四要實施信息服務工程,通過構建統一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台、搭建一縣一平台、完善一鄉(鎮)一節點、培養一村一帶頭人、開通一戶一終端、建立一戶一檔案、形成一支網路扶貧隊伍、構築民生保障網路系統,建立起網路扶貧信息服務體系;
五要實施網路公益工程,開展「N+1」網路公益扶貧活動,推動網路公益扶貧行動和貧困地區結對幫扶計劃,打造網路公益扶貧品牌項目,構建人人參與的網路扶貧大格局。
『伍』 分析貴州農委數據採集匯總平台的目的
分析貴州農委數據採集匯總平台的目的:
1、建立健全農業產業脫貧攻堅「天空地人」四為一體大數據採集機制和體系,探索平台體系可持續運營機制,實現對新型 農業經營主體的精準信息服務。
2、重點建立傳統農作物、經濟作物、生態家禽、精品水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銷售與市場價格全生 命周期的大資料庫。
3、與扶貧大數據融合共享,構建農業產業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和APP應用,實現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准確摸清、變化實時掌 握、趨勢科學預測、智能預警提醒、貧困縣與對口幫扶城市產銷對接以及產業精準扶貧目標
4、農業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逐步拓展到農業全產業鏈和其他領域,利用大數據手段推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 體系,指導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模化發展和優質農產品「泉涌」,實現農業產業綠色化、規模化、定製化。
5、整合各部門數據資源、打破數據壁壘,構築服務農業助力扶貧的塊數據,打造大數據助推脫貧攻堅貴州模式,為全國 產業脫貧攻堅提供借鑒和示範。
『陸』 如何看待「大數據,大扶貧,大生態」戰略
做好大數據、大扶貧、大生態的「長板」,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和「內互聯網+」作容為重要支撐,把智慧旅遊、旅遊大數據、「互聯網+」作為重要手段,推動旅遊業爆發式增長。注重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提高大數據發展水平,利用大數據更好保護生態環境,運用大數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注重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助推旅遊業發展,通過旅遊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讓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促進、各得其所。注重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培育大健康產業集群、重點平台、龍頭企業,讓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
「大數據」、「大扶貧」、「大生態」三者要聯動起來,將大數據和大生態結合起來共同為扶貧謀策,為農民增收脫貧。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推進脫貧攻堅貢獻力量。要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治理,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力構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柒』 淺談大數據對於農業的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
不可否認,說起大數據在金融稅務等領域的表現確實是更加亮眼一些。目前也開始向醫療、製造業、能源等方面傾斜。而農業似乎鮮有耳聞有落地的項目。但其實,國家近年來也一直在推動和扶持農業大數據的發展。而大數據也實實在在會給傳統農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和變化。
1、監管更加透明公開
農業行業是具有時間屬性和空間屬性的行業,因此跟農業相關的數據呈現的狀態是多而繁雜,其中它還貫穿了農業的整個產業鏈。包括:播種過程的種子、農葯、化肥、氣象、環境、土壤、作物等,運輸過程的農產品加工、市場經營、物流、農業的交易等。這樣長線的流程下來,如果沒有公開透明的監管很容易在中間環節出現紕漏和問題,大數據使得這個過程更加的公開並被監督。
2、使得農業更加高效
我們都知道大數據的誕生解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快速整合,從育種等前端科學的研發應用速度,生產到產品端的流程的高效化,區域供需匹配的高效化,減少信息流和物流在不必要的環節打轉,實現信息流和物流的高速匹配!提高效率是一個從上至下滲入內部的重要目的。
3、讓決策更加及時智能
農業大數據會使得農業更加智能化!通過科技、自然、生產、消費、價格、信息等海量農業信息數據的挖掘,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程度,未來農民將不會為種什麼發愁、不會為怎麼種發愁、不會為市場銷路發愁,通過對消費市場的把控,生產高度訂單化,生產的時候就已經賣出了,政府管理的決策也將智能化,而且政府管理應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因為可以通過企業的商業行為或者各種公共平台來實現政府管理的部分功能,加強農業生產的有序性。
4、追溯及問責
關注農產品的物流可以進一步的防止疾病、減少環境污染和農作商可增加利益。物流的發達使農產品的供應鏈也越來越長,這讓農作商對農產品的跟蹤和把控的越來越緊張。大數據的介入讓農作商能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提高運營質量和檢測質量。同時,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基因組工具來檢測和發現以事物為傳播載體的病菌傳播規律,進而減少疾病。
億信華辰作為一家專業的大數據方案提供商,已經為100多個細分行業提供成功的方案並覆蓋智能數據產品全生命周期,農業方面的也有不少。 雲南省糧食局的省級糧食信息管理雲平台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為實現省、市、縣的物資儲備和糧食的產量的趨勢掌控分析,實現年趨勢分析、流通總覽、倉儲管理倉儲基礎建設使用情況、倉儲倉容的投資情況,糧食的購銷與庫存的實時監測,在供求的平衡和交易情況做出智慧分析,神州良實助力雲南省糧食局搭建糧食和物資儲備可視化平台,幫助雲南省糧食局實現一站式全局掌控信息駕駛艙。
另外,億信華辰為 貴州農委打造的脫貧攻堅統計監測系統 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數據採集:建立扶貧數據採集系統;2、數據整合:完成扶貧大數據整合工作;3、大數據分析:建立扶貧大數據分析平台。面向政府決策、產業發展和公眾服務,通過統一的農業產業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支撐政府與企業、上級與下級、省內與省外數據的共享交換、整合關聯及業務功能協作融合。
『捌』 甘肅用大數據手段精準扶貧
甘肅用大數據手段精準扶貧
9月10日,甘肅省被列為國家扶貧辦全國大數據平台建設試點省份,成為在全國率先探索建設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的省份。9月18日,正值「三西」會議召開之際,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的陪同下,專程赴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鎮窯坡村考察精準扶貧工作,其間觀看了由甘肅萬維建設的「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對甘肅省用大數據手段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給予了肯定。
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是由甘肅省扶貧辦牽頭,發改委、財政、教育、衛生、水利等相關廳局配合,甘肅萬維公司建設的中國第一個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利用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建設的五級互聯互通的扶貧網路,全方位全過程監管幫扶情況和幫扶成效。作為大數據平台的建設方,甘肅萬維公司與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共同開展了大數據平台前期調研及數據採集錄入等工作,動態掌握了6220個貧困村、全省101萬貧困戶、417萬貧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列出了一份貧困群眾的「需求清單」,保障因戶施策的扶貧措施落到實處。
同日,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帶領8部委9省區的相關領導專門到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陳家村進行調研,觀看了甘肅萬維公司研發的「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演示。劉永富對「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台」給予肯定,希望通過大數據平台的管理,使精準扶貧工作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甘肅用大數據手段精準扶貧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玖』 請問貴州在推進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大健康相結合方面有什麼經驗和做法
「五個綠色」: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聚焦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目前,全省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個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30%的縣(區、市)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級新農村示範點157個、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範點192個。
三是持續用力築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還林607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406平方公里。
強力實施六盤水市水城河環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啟動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實施草海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
四是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國家試點,全面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五是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連續十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舉辦了「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編制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讀本,全面開展了生態縣、生態村等生態文明創建活動。
「五個結合」:
一是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最近正在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
二是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在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同時,運用大數據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獲批建設,蘋果中國雲服務、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落地貴州。
三是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37%和41%。梵凈山成功申遺,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達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多彩貴州正風行天下。
四是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促進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醫葯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葯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五是大生態與大開放相結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五個關系」,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與雲南、四川共同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與重慶、四川、雲南共同建立長江上游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和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機制。與重慶建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機制。
(9)大數據與扶貧擴展閱讀
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貴州要圍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五大示範區」戰略定位,開展綠色屏障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八項制度創新試驗。
兩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實踐,貴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較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探索有利於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大力推動「多規合一」試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等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索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工作。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257萬畝,建成省市縣三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實現所有河流、湖泊、水庫河長制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行全域取消網箱養魚。
二是培育激發綠色新動能的制度。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制變為徵收制,實現排污權有償交易1.53億元。
貴安新區獲批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台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三是建立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率先在全國出台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是出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制度。率先出台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頒布實施30餘部配套法規。率先設置環保法庭並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探索,全省環境資源司法機構達108個,實現全覆蓋。
五是建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連續成功舉辦十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建立中外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國際咨詢會,與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瑞士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務實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