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壇之上的產品經理——得到app花樣作死記
這兩天有個新聞刷了屏:平安產險app開發團隊的產品經理和技術打起來了,是真打,動手流血的那種。有圖為證:
在這個炎炎夏日,圍觀打架當然是我等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熱鬧,何況還是這么狗血的原因。於是大家又腦補了很多情節:
我看到瞳孔反光的方案已經驚為天人了,再看到腦電波掃描簡直要滿地打滾。。。不過當事人顯然沒有感受到這份快樂。
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 能讓倆個文質彬彬的小白領在辦公室里打架呢?難道他們不知道會影響個人形象的么?不怕成為職業生涯的污點么?果不其然,事件爆出以後,他們馬上就被開除了。平安的聲明義正言辭:
貌似這種情況是個案,是個人素質問題,最多是hr招聘把關不嚴,公司沒有什麼責任,就差說他們是臨時工了。
然而我們是吃瓜的,可不是吃素的,早就對產品經理和技術開發的矛盾洞若觀火,要不也腦補不出這么多歡樂的橋段。平安是不是一片凈土我不知道,反正網上搜一下,「產品經理 技術 矛盾」 ,結果多達60萬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局面呢?難道產品經理和技術真是天敵?
其實不然。
很多年前,在軟體行業,還沒有產品經理這個title,那時叫需求分析師,需求是由客戶主導的,分析師的主要工作是做客戶訪談,再把需求有邏輯地組織起來,變成客戶和技術開發人員都能看懂的文檔或模型。他們是客戶與技術人員的橋梁,一般資深的分析師會同時收獲雙方的尊重。
自從互聯網大潮襲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橫掃一切傳統行業以後,情況就變了。分析師變成了產品經理,實實在在的大客戶變成了千千萬萬的小用戶,沒法一一訪談,最多隻能發個問卷,找幾百個小樣本做調研。當然,有錢的土豪團隊,還可以做AB版,就是在不知道一個功能好不好的情況下,乾脆做兩個版本,一個帶新功能,一個不帶,分別面向兩撥用戶發布,從用戶反饋來判斷是否受歡迎。另外如果要實現的功能,在業內已經有主流產品實現了,那就去參考已有的實現,因為它們大概率上是滿足用戶需求的。
然而,在一些產品大神持續涌現之後,這種做用戶調研,獲取用戶反饋的標准動作,漸漸成了low x的行為——因為「真正」的產品經理應該是超越用戶,也超越同行的:
而iphone的成功是如此耀眼,以致喬幫主本人去世多年了,它的「扭曲現實力場」仍舊無處不在:很多人至今認為,只要是蘋果做的,都是對的。如今市值破萬億的蘋果公司更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錦。這一切,難道不都是拜喬布斯這位偉大的產品經理所賜么?是他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指點江山,引領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告訴我們原來還有這樣的產品,原來這才是我們心底深處的需求!
企鵝帝國的崛起簡直令人顫抖,微信儼然已經成了人體的一部分,不可或缺,連首富阿里爸爸都為之側目;騰訊股票300倍的回報更讓小股民們羨慕到吐血。這樣的輝煌不是都出自張小龍這位超級產品經理的策劃么?他就是傳說中的隱者,絕世高手掃地僧,跳出三界之外,笑看紅塵滾滾,談笑間微信橫空出世,當者辟易,縱橫江湖三四載,遂天下一統。
這才是產品經理!於是業務不好的老闆們發現,自己企業的核心問題就是缺少好的產品經理;投資人認為產品經理的耀眼簡歷,才是團隊是否值得投資的關鍵;產品經理們驚覺,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重視客戶反饋,原來冥想才是獲取需求本質的終極手段!
PM(Proct Manager, 產品經理的簡稱)成了金礦職位,市場對它瘋狂的追捧,各種培訓和書籍也層出不窮。有一本書,乾脆就起名叫《神一樣的產品經理》。
這種思維發展到極致,就是PM變成了團隊內部事實上的CEO——他決定產品的一切,偏偏不對運營數據負責——那是運營團隊的事,也不對產品質量負責——那是技術團隊的事,真正的位高權重責任輕。
於是我們看到了各種奇葩產品的涌現,他們要麼忙著堆砌功能,要麼熱衷「創造」需求。而近期這類奇葩的代表,非新版的「得到」app莫屬。
下面是吐槽得到的分割線
首先要聲明,得到是一家卓越的知識服務平台,上面的課程精品很多,我自己就訂閱了不少,由此也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其經典欄目羅輯思維,在早期甚至可以說對我有啟蒙作用。
然而得到app的用戶體驗之差,也是公認的,可以說完全在平均水準以下。
首先來它有兩個從出生就有的經典問題:
播放列表不能調整順序。要知道任何一款以音頻為載體的知識付費產品,底層都是一個音樂播放器,你見過不能調整播放順序的播放器么?何況這聽的課程,比音樂更需要排序。而在得到app里,倒序是默認的,如果一開始你決定了要倒序聽(也就是新課先聽,舊課後聽),那就只能倒序了;估計沒幾個人願意倒著聽課吧,但你要是想正序聽一門課的最後幾集(課程每天都會更新,沒聽過的當然在後面),那就慘了,只能從頭開始向下拉課程列表,看著它一頁一頁地滾動,慢慢載入,直到最後一頁。像羅輯思維這樣500多集的大欄目,每次操作都感覺自己像個傻子。
再說說收藏,甭管什麼提供內容的app,收藏都是基本功能吧?聽了一節課覺得好,以後想復習或者分享,都有收藏起來的動力。但得到里「我的收藏」隱藏之深,令人發指,請看截圖:
以至於我在別人指導下找到一次之後,竟然再次忘記了,需要再請教一次,這真是一名程序員的恥辱!我就想問問,憑什麼「我的收藏」不在「我的」這級標簽頁裡面?難道這款app其實是個解謎游戲么?!
更奇怪的是,大部分課程都是同時有音頻和文字稿的,它們竟然需要分別收藏?而且收藏的文字稿按課程分門別類放得很好,音頻卻都堆在一起!這難道是為了避免重復,讓用戶獲得探索的樂趣?
上面兩個經典問題,不知道被多少人反饋過,得到app盡管頻發新版,對它們卻堅決不改。最近的一次大改版,被羅胖寄予厚望,改版後的logo和風格有多醜就不說了,關鍵是直接把課程的順序全部打亂了!
你不能按照老師原本講的順序來聽課了,而要按照app給出的分欄來聽,它會按某個內部規則,把一門課分為許多小欄目,這樣分的結果,就是你再也別想找到某月某日的一節課了,也別想從頭到尾,痛快地把課聽下來了。有些老師的課程,每周會發布一次彩蛋,現在它們都被分到了同一欄,彩蛋連著聽是什麼感受?就是每一集的開頭,你都會被「這周我們講了xxx」擊中,然後一臉懵逼地想:"我擦,他說的這是那一周啊?"
對於這種「產品升級」,用戶的反應已經不能用憤怒來形容了,借用魯迅大大一句話:是「出離憤怒」。
能體會那種深深地無力感么?而羅胖對此的回應是什麼呢?
是的,你沒看錯,擺明了說:」我不聽!" 我們在搞百年大計,你們這些小家雀不要在此聒噪, "燕雀豈知鴻鵠之志"? 真不知道得到平台上高達15萬人訂閱的"梁寧產品30講", 羅胖和快刀青衣同學自己有沒有聽過呢?
是誰給了得到app如此蔑視用戶的勇氣? 正是是老闆和產品經理們的上帝視角,那種神一樣的滿足感,讓他們自以為無所不能,是引領市場走向的王者。實際上,人們太過於看中明星產品經理的作用了,喬布斯和張小龍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能力背景和市場機遇:
* 喬布斯是老闆、第一代創業者,他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一輩子敗的創業經驗在做產品,即使沒有後來的iphone,他的iMac和皮克斯也是足以載入商業教科書的經典案例。
* 張小龍雖然不是騰訊的老闆,但也曾是第一代創業者,他創造的foxmail至今仍是全球第一大郵件客戶端;他是馬化騰請進騰訊的大將,擁有Pony足夠的信任和尊重,即便如此,他的微信仍然是在與內部另一個開發團隊PK獲勝之後,才投向市場的
* 人和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喬幫主和張小龍都是天才,擁有遠超常人的敏銳洞察,是可以憑直覺進行「大數據」分析的人形量子計算機。
更重要的是,如果現在有一個PM,他擁有和喬布斯或張小龍一樣的天賦,並且得到了大老闆的充分信任,就一定能成功么?希望其實很渺茫,因為環境不同了,一切外部環境瞬息萬變, 就算喬布斯復生,也不見得能再造一款明星產品 了。iphone和微信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黑天鵝事件,是天才的頭腦,精明的資本和大眾的微妙心態碰撞以後,發生化合反應的結果,可遇而不可求。
真正理性的產品經理,應該放下身段,承認自己不是天才,更不是神,回到做產品的本源,踏踏實實用各種方法 傾聽與整理客戶需求 。
真正的老闆,應該首先 分析一下自己的業務是否由產品驅動 :誠然,確實有些公司是被優秀產品所成就的,但並非每家公司都是,有些明顯應該由業務驅動:比如美團和滴滴;還有些是內容驅動的,比如得到和喜馬拉雅。這里再次聲明,雖然上面吐槽了那麼多得到,但都是針對app產品的,得到的內容我依然很喜歡,包括羅胖這個人,畢竟他創建了這個平台和品牌,偶爾「昏聵」一下也可以原諒。
作為得到的忠實用戶,真心希望它能改邪歸正,它的產品經理能主動走下神壇,如果不行,就換一個吧,對於得到這樣的平台來說,一個正常的產品經理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