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統數據和大數據的區別
傳統數據和大數據的區別
無疑,數據信息的大爆炸不斷提醒著我們,未來將會因大數據技術而改變。大數據(Big data)通常用來形容數字化時代下創造出的大量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大數據無疑是未來影響各行各業發展的最受矚目的技術之一。2009年時,全世界關於大數據的研究項目還非常有限,從2011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管理者開始意識到,大數據將是未來發展不可規避的問題,而到2012年年底,世界財富500 強企業中90%的企業都開展了大數據的項目。IDC的研究顯示,到2015年,大數據市場前景將達到169億美元的規模。當前所有企業的商業數據每隔1.2年就將遞增一倍。
那麼,大數據為什麼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大數據帶來了什麼樣的本質性改變?為此,我們與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學術帶頭人、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杜小勇教授進行了訪談。
杜小勇教授認為,大數據帶來了三大根本改變:第一、大數據讓人們脫離了對演算法和模型的依賴,數據本身即可幫助人們貼近事情的真相;第二、大數據弱化了因果關系。大數據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人們不需要知道這些要素為什麼相關就可以利用其結果,在信息復雜錯綜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應用將大大提高效率;第三、與之前的資料庫相關技術相比,大數據可以處理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數據。這將使計算機能夠分析的數據范圍迅速擴大。
傳統數據和大數據的區別
第一、計算機科學在大數據出現之前,非常依賴模型以及演算法。人們如果想要得到精準的結論,需要建立模型來描述問題,同時,需要理順邏輯,理解因果,設計精妙的演算法來得出接近現實的結論。因此,一個問題,能否得到最好的解決,取決於建模是否合理,各種演算法的比拼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然而,大數據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建模和演算法的依賴。舉例來說,假設解決某一問題有演算法A和演算法B。在小量數據中運行時,演算法A的結果明顯優於演算法B。也就是說,就演算法本身而言,演算法A能夠帶來更好的結果;然而,人們發現,當數據量不斷增大時,演算法B在大量數據中運行的結果優於演算法A在小量數據中運行的結果。這一發現給計算機學科及計算機衍生學科都帶來了里程碑式的啟示:當數據越來越大時,數據本身(而不是研究數據所使用的演算法和模型)保證了數據分析結果的有效性。即便缺乏精準的演算法,只要擁有足夠多的數據,也能得到接近事實的結論。數據因此而被譽為新的生產力。
第二、當數據足夠多的時候,不需要了解具體的因果關系就能夠得出結論。
例如,Google 在幫助用戶翻譯時,並不是設定各種語法和翻譯規則。而是利用Google資料庫中收集的所有用戶的用詞習慣進行比較推薦。Google檢查所有用戶的寫作習慣,將最常用、出現頻率最高的翻譯方式推薦給用戶。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可以並不了解問題的邏輯,但是當用戶行為的記錄數據越來越多時,計算機就可以在不了解問題邏輯的情況之下,提供最為可靠的結果。可見,海量數據和處理這些數據的分析工具,為理解世界提供了一條完整的新途徑。
第三、由於能夠處理多種數據結構,大數據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互聯網上記錄的人類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大數據出現之前,計算機所能夠處理的數據都需要前期進行結構化處理,並記錄在相應的資料庫中。但大數據技術對於數據的結構的要求大大降低,互聯網上人們留下的社交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行為習慣信息、偏好信息等各種維度的信息都可以實時處理,立體完整地勾勒出每一個個體的各種特徵。
⑵ 教授在線|余根堅:懷初心於科技,展望大國藍圖
教授在線|余根堅:懷初心於科技,展望大國藍圖
他的眼睛很漂亮,漂亮到可以從中展望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可以展望到北國的風雪和南國的的花開,可以展望到大漠孤煙和小橋流水,可以展望到白駒過隙星移斗轉,可以展望到那些「看盡人間繁華,三千浮生若水」過後所尚存的執著與堅守。簡而言之那顆熾熱的初心跳動著。他,就是余根堅教授。
隨時代大流不斷前行的初心堅守者
飽經變遷矢志不渝
余根堅教授是地道的福建人,出生於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本科就讀於福建師范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1995年到1998年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與此同時開始了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處理技術。2004年到2007年就讀於南京郵電大學,攻讀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
1998年至1999年在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做研發工作,1999年至2009年在福大從事信息處理與無線網路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此期間,除了教學工作外,還參與了相關專業的教授們領銜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並主持省部級、廳級和企業橫向課題多項,不僅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於1999年7月正式進入閩江學院,任教研室主任和專業帶頭人,繼於2014年12月晉升為教授。余根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下一代移動通信網關鍵理論與技術,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和企業橫向課題研發多項,在國內外重要核心期刊上發表40多篇論文,其中SCI/EI收錄17篇;受邀擔任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審專家和重要學術刊物審稿人。
「困難是難免的,但科研工作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要能坐冷板凳。」不論是在學涯時期還是在工作或是任教研發時期,還是困難重重、屢屢受挫,余根堅教授始終致力於信息處理和技術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從未動搖。一方面秉持著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一方面懷揣著對大數據時代的熱情與憧憬,余根堅教授在科研和樹人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前走。向著科研尖端領域沖刺,做一代代大學生的人生導師。
樹人為根實踐為本
看到一批批優秀的青年學生走上崗位,其中不乏有登上技術領導崗位的,並在多年以後還與自己保持著聯系,這讓余根堅教授特別有成功的自豪和「豐收」的喜悅,為人之師皆如此,學生的成長成才就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在與學生相處之時,余根堅教授堅信:「把學生當做朋友,課堂上不拘泥於課本,盡量把自己的視野和拓展內容教授給學生,特別是產業界、學術界和市場需求方面的相關信息,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面。」保持著這份對教學的謙虛與嚴謹,余教授在平時也以前瞻的遠見跟時代相契合,接受新的理念和知識,以便能在課堂上將專業前沿的信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和自己同時代齊進步;正是因為如此的恪盡為師之責,余教授受到了學生的愛戴與尊重,對於學生來說,他是師長,更是朋友。
學以致用——是余根堅教授教學的基本原則,也是他對學生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他努力讓自己的授課方式多樣化,在一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會盡量進行現場案例教學,通過案例讓學生對所講知識理解更加透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帶領學生共同發展,以達到共贏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校外實踐的必要性,余教授的想法是有資歷和人脈的教授可以走出校園,走入企業,和企業界交朋友,為學生爭取和提供必要的資源。實踐與理論缺一不可,樹人之路任重而道遠。余教授可謂用心良苦。
不忘初心展望藍圖
「當世界開始邁向大數據時代時,社會也經歷著著類似的地殼運動。」余教授對未來趨勢的看法很是獨特。中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大數據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在改變人類基本的生活與思考方式的同時,也為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的未知與挑戰。
中國作為當今互聯網大國,不斷地在改變著世界互聯網的格局,作為有著濃烈愛國情懷的余根堅教授無不為之自豪,他激動地說道:「祖國發展欣欣向榮,君不見如今回國潮洶涌而來,高端人才包括外籍高端人才,必將湧入國門,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裡,我國各項科技事業,包括通訊技術,必將站上世界舞台中央。2030年以後我們國家必將是諾獎的得獎大戶,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秉持著為國獻力的那份初心,余根堅教授鼓勵學生們緊跟技術潮流,要不斷地去深入了解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將所學知識與所見、所接觸的相結合。在著眼於現況與未來之際,他更是堅信我們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若是堅持砥礪前行,精彩人生也將屬於我們。這份熱情與執著也將鼓勵著當代大學生棲身大數據時代,為「中國智造」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沒有幾個世紀的時間去適應大數據時代,我們也許只有幾年時間。」時代發展飛快,余教授更擔憂的是我們自己的步伐是否能跟上當前時代的步伐。他的眼睛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於他來說已經足夠。憑借這份光,他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把一生奉獻給國家,把初心留給自己。
⑶ 北郵教授呂廷傑:國內對5G的認識還局限在眼前的應用市場
「國內目前對於5G的認識,主要還是在眼前的應用市場。」5月26日下午,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舉行「5G重構數字 社會 基礎生態」高端對話,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呂廷傑在演講中詳解5G的實際意義,認為5G的發展一定會帶來一個完全不同的 社會 ,在未來5-8年裡會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呂廷傑認為,已經到來的5G所帶來的最大變化,不僅是解決了人與人的通信、人與計算機的通信,還要連接萬物,解決物聯網、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多方面的應用,是一場非常重大的革命。
但他發現,目前國內對5G的認識還相對不足,「至少我自己接觸到的無論是會議、討論還有一些親朋好友,所關注的就是下載一個大片是不是可以快很多,我們家的 汽車 是不是將來可以車聯網。」呂廷傑說,國內目前對於5G的認識,主要還局限在眼前的應用市場,這也是我們在創新中的一個瓶頸。
呂廷傑說,無可厚非,5G將可能產生運營商銷售流量、連接覆蓋、網路切片等商業模式,未來市場的應用就是垂直型的應用,一些虛擬運營商將從對個人的應用轉向對企業行業的應用,運營商將為開放能力進行賦能。他說,實際上,5G會在平台、技術、網路等很多層面產生一場革命,將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全產業鏈、全生態產生規則的改變。
「5G循序漸進的發展一定會帶來一個完全不同的 社會 ,它會使 社會 的效率更高,因此也會涉及到更大的安全問題。」他指出,5G的本質是無限連接,連接產生了高價值的關鍵數據,未來的大數據會有全新的飛躍,將促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入發展,生產很多新的架構和生態,必將重構數字經濟的生態,「在未來5-8年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將改變10年以後的整個 社會 的『 游戲 規則』」。
⑷ 從北大教授到大數據行業引領者的蘇萌是怎麼煉成的
十一年前,大洋彼岸美麗的卡尤加湖畔,國際營銷模型領域大師 Vithala R. Rao 教授對自己的得意門生蘇萌說:「再好好考慮一下,留在美國任教吧,你會成為一名很優秀的學者。」導師的殷切挽留、美國幾所知名大學的邀約,以及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這一切似乎都沒有讓蘇萌拒絕的理由。
「當時回國的信念非常堅定。我相信憑我所學,在祖國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中國的數據建模、量化研究領域的發展。」蘇萌回憶著曾經的選擇。2006年,他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成為在營銷建模研究領域從美國常青藤院校博士畢業歸國第一人。
在北大耕耘多年,獲得了斐然的研究成就,課題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為營銷模型領域學術帶頭人的他,再次在眾人不解的目光中,辭去教職,投入到艱辛的創業中。
如今,在蘇萌帶領下創立八年的百分點,已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袖級企業。
在百分點的辦公室,這間曾經到訪過許多國內泰斗級的科學家、院士、經濟學家以及世界知名企業領袖的樸素房間里,記者見到了身著藏青色運動T恤,帶著自如、理性和謙和氣質的學院派CEO蘇萌。
人生有的轉折是偶然觸發的。博士畢業前夕,無意間的一次瀏覽論壇,便是「琅琊榜上募英雄,英才萬里識歸路」。
當時北大正在全球招聘海歸教授,蘇萌從兩百多位世界知名高校畢業生中脫穎而出。「北大思想自由、包容開放、公正公平的理念深入人心,這次招聘面試的結果由教授匿名投票決定,我很幸運成為那個唯一被聘用的人。」再度談起當年的歸國歷程,蘇萌這樣說。
在北大的前三年,蘇萌每天重復往返於辦公室、教室、宿舍之間,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是常態。「那時候頗有點身在桃園,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味道。那幾年我幾乎沒去過北京的任何一個景點,每天就是教書和做研究。」回憶起往事,蘇萌仍然頗為感慨。
耐得住寂寞,看得淡繁華。沉浸於學術研究讓蘇萌孕育出多篇數據科學領域的論文,相繼在國際知名刊物和國際性論壇上發表。他著寫的《個性化:商業的未來》中關於個性化超市、個性化媒體等領域的大膽預測,在今天看來仍舊非常具有前瞻性。
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蘇萌代表中國學者發表了《大數據商業革命》的主題演講。北大任教的第五年,他擔任北大研究中心主任並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負責人,這也是領域內第一個國家級的大數據重點項目。「作為一個剛畢業五年的青年學者,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和責任。」蘇萌說。
⑸ 聽清華大學教授講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基於大數據的研究
11月10日,周五,受謝教授和肖教授邀請,一起去了武大聽大數據講座。清華大學的一位80後教授—孟天廣講得很宏觀很系統,簡錄如下。
觀點:
1 大數據是種新研究方法,屬於第四範式研究,不講因果,只講相關關系,通過相關關系來預測未來。
2大數據研究方法終結了傳統的定量定性研究分野。
3大數據研究可視化,是優勢。
4大數據研究方法也有一些批評:
方法批評、可行性批評、倫理批評。
5大數據研究方法使人文社科研究變得更有價值。出現一個新學科:計算人文社會科學,清華大學建立了一個新研究中心,招收雙學位學生:大數據分析專業與其他專業。
⑹ 吳恩達稱AI是時候從大數據轉向「小數據」了,你認可這個觀點嗎
我個人很認可吳恩達的這個觀點,因為我就是大數據專業的研究生,我最近研究的話題也是這個。因為這個話題有點高端,一句話說不清,下面我仔細講一下。
扯遠了,回歸正題,總的來說,我是認可吳恩達教授的觀點的,因為他的觀點和我的研究方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⑺ 朱文武是什麼意思
朱文武,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大數據演算法與分析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大數據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負責人。現擔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指導委員會主席,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主編。AAAS Fellow、IEEE Fellow、SPIE Fellow、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1]
⑻ 楊青青教授基於大數據的傳統戲曲服飾紋樣數字化分析與再設計系統研究的研究意義是什麼
上海戲劇學院楊青青教授正在進行的研究,是基於大數據的傳統戲曲服飾紋樣數回字化分答析與再設計系統研究,談到研究意義,楊教授認為,在迅猛發展的現代文化產業市場,很多中國傳統戲曲劇團,面臨被淘汰出局進入博物館的困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戲曲工作者在內容與形式轉向現代的革故鼎新,那是「創新性發展」。未來,無論資料庫與演算法成果都將是共享的,這將會獲得中國設計產業上的巨大效益。
⑼ 於民鶴是誰
於民鶴,女,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現東北大學講師。她參與了以下科研項目:1、海量文本大數據的相似性搜索技術研究;2、面向互聯網+應用的文本大數據相似性搜索技術研究;3、面向智慧教育的大規模異構信息網路相似性搜索技術研究;4、面向綜合能力評價的精準學生畫像構建技術研究。
⑽ 復旦教授打車800次,手機越貴打車越貴,大數據殺熟是否會成為趨勢
大數據殺熟是一種行業不規范經營的現象復旦大學的一個教授打車數百次,發現手機越貴打車越貴,雖然這個現象聽起來比較不靠譜,但是它卻是切實存在的,現在由於大數據的發達,經營者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有關使用者的的一些信息,包括手機里的一些聯系人信息,而且根據一些信息判斷出用戶的手機好壞,這也就造成了根據手機質量好壞來進行差別收費,這就很讓人受不了,這是一種行業的不規范經營,在將來進一步規范後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減少,並不會成為一種大的趨勢,社會上是不容許的,消費者也不會甘心讓這種現象長期存在並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如果在這個行業蔓延開來,那麼其他行業也遲早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