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大數據展望 六大領域數據亟須推廣
農業大數據展望:六大領域數據亟須推廣
隨著農業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業上下游的農資銷售、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數據以及與農業關聯的土地流轉、氣象、土壤、水文等數據,均獲得大規模積累沉澱,這些大數據將成為農業決策的「大腦」。
21世紀宏觀研究院分析師戴春晨
繼農村電商後,農業大數據獲得決策層關注。
在近期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要求推進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涉農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加快農業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推動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商務部等三部委印發的《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則強調,將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到農業電子商務的各領域各環節,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隨著農業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業上下游的農資銷售、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數據以及與農業關聯的土地流轉、氣象、土壤、水文等數據,均獲得大規模積累沉澱,這些大數據將成為農業決策的「大腦」,紓解當前農業產業鏈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痛點,從而驅動農業向精準化、網路化、智能化轉變。
六大領域農業大數據亟待推廣
當前,中國農業正處在以小農經營為主向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過渡的階段。由於粗放生產、分散經營和農業自身的季節性、地域性特徵,信息不對稱,成為貫通農業產業鏈的共性問題。當前農業產業鏈令人頭疼的四大痛點問題,根源之一往往在於信息的缺失:
一是種不好。種植、養殖的人力物力消耗大,農產品質量相對不高。這大多與農業經營者對種養技術和對病蟲害、疫情信息把握不足有關系,也跟人力成本上升、使用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有關;
二是銷不出。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多地頻發,這往往由於農業經營者對同類產品生產數據估計不足,盲目生產而造成集中上市,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缺乏足夠的信心;
三是地難租。擴大生產規模租不到地,這既與地塊分散、資金短缺有關,又與缺少土地流轉信息渠道相關;
四是錢難借。除了抵押物,農業經營者難以提供充分的信用數據,因而往往難以借到錢,這也限制其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
上述四大痛點問題,涉及到農業經營者與政府、上游的農資企業、下游的消費者、金融機構等多個主體之間的信息對接。21世紀宏觀研究院注意到,在打破「數字鴻溝」方面,國內已有不少機構、企業進行了初步探索。依據目前的探索,至少六大領域的大數據將發揮作用:
其一,生態環境數據,包括氣象、水文、土壤和病蟲害、動物疫情數據。這些數據是農業日常經營調整農業用水、農業產品投入的主要依據,准確掌握這些數據將有助於做到精準種植、養殖,減少資源浪費和成本投入。
其二,農業技術及農資流通數據。掌握農業技術能保障農產品高效、豐產,而基於農資流通數據的分析,則為農業經營者選擇農資產品提供判斷依據。種子、種苗的流通數據,亦可判斷某個品類農產品的生產規模,為調整規模的依據。
其三,農產品價格與農產品流通數據。生產規模的調節、生產品類的調整,必須要事前獲知農產品價格和各主產區的產銷情況。另外,通過B2B、B2C電子商務平台促使農產品供求信息對接,能拓展銷售市場,提高農產品價格。
其四,土地流轉數據。通過土地流轉供求雙方信息的對接,促使流轉更高效率,減少一方撂荒、一方找地的情況出現。
其五,農產品質量可追溯數據。通過上述的農資使用數據、生產流通數據的整合,可構建出從農場到餐桌的可追溯數據,以消除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疑慮,提高農產品的購買率。
其六,農業經營者徵信數據。前述數據可納入銀行、農村信用社以及保險機構的徵信系統,作為發放貸款、設置農業保險的信用依據,以此推動金融和農業的融合。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隨著上述六大領域農業大數據的推廣應用,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品質,提升農產品交易效率。從本質上看,則是促進粗放分散式經營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向精準化、智能化經營的轉變。
涉農部門需多方合力
圍繞著大數據與農業的融合,農業鏈條上的不同產業或迎來生態的轉變。
以大數據驅動下的單一農場為例,經營者將更多使用綠色、高效的農資產品,早已水漲船高的簡單勞動力將被替換,而適應大數據的知識型、技術型「新農業經營者」將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如適應「水肥一體化」的發展,水溶性肥料、液體肥將獲得發展,而此前大行其道的普通化學肥料將因為顆粒不能完全溶解而堵塞滴灌設備,則可能遭到市場的淘汰。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農業大數據技術多數還處在起步階段,未能做到足夠的智能化;承載農業大數據的農業物聯網、智能監測設備等售價過高;另外,由於推廣力度尚不大,農業經營者尚未有足夠認識。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當前無論是「電商下鄉」還是大數據產業,都處於初級階段。依託大數據技術廣泛推動農業發展,在短時間內並不現實。農業大數據市場還是一個充滿機遇、有待開發的市場。為此,需要政府部門、涉農企業、大數據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多方合力,共同推進農業大數據的示範與推廣。
對政府而言,首先應當推動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要大力推動通信基站、電信寬頻的建設,為各類農業經營者「觸網」、聯通大數據提供基礎;二是要盡可能開發政府掌握的各類涉農大數據,包括天氣數據、農業用地的各類元素含量數據、病蟲害和動物疫情的監測數據,以供農資企業合理調配生產,並制定針對各區域各品種的農資解決方案。
其次,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引導涉農企業、大數據企業構建以品種或區域為中心的農業大數據平台。讓農業大數據服務成為企業的直接盈利項目或配套的增值服務。
此外,還需要引導農業經營者主動向大數據農業轉型,對優秀案例做示範推廣,引導農業經營者學習「雲上的示範田」。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農業大數據展望 六大領域數據亟須推廣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㈡ 淺談大數據對於農業的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
不可否認,說起大數據在金融稅務等領域的表現確實是更加亮眼一些。目前也開始向醫療、製造業、能源等方面傾斜。而農業似乎鮮有耳聞有落地的項目。但其實,國家近年來也一直在推動和扶持農業大數據的發展。而大數據也實實在在會給傳統農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和變化。
1、監管更加透明公開
農業行業是具有時間屬性和空間屬性的行業,因此跟農業相關的數據呈現的狀態是多而繁雜,其中它還貫穿了農業的整個產業鏈。包括:播種過程的種子、農葯、化肥、氣象、環境、土壤、作物等,運輸過程的農產品加工、市場經營、物流、農業的交易等。這樣長線的流程下來,如果沒有公開透明的監管很容易在中間環節出現紕漏和問題,大數據使得這個過程更加的公開並被監督。
2、使得農業更加高效
我們都知道大數據的誕生解決了很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快速整合,從育種等前端科學的研發應用速度,生產到產品端的流程的高效化,區域供需匹配的高效化,減少信息流和物流在不必要的環節打轉,實現信息流和物流的高速匹配!提高效率是一個從上至下滲入內部的重要目的。
3、讓決策更加及時智能
農業大數據會使得農業更加智能化!通過科技、自然、生產、消費、價格、信息等海量農業信息數據的挖掘,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程度,未來農民將不會為種什麼發愁、不會為怎麼種發愁、不會為市場銷路發愁,通過對消費市場的把控,生產高度訂單化,生產的時候就已經賣出了,政府管理的決策也將智能化,而且政府管理應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因為可以通過企業的商業行為或者各種公共平台來實現政府管理的部分功能,加強農業生產的有序性。
4、追溯及問責
關注農產品的物流可以進一步的防止疾病、減少環境污染和農作商可增加利益。物流的發達使農產品的供應鏈也越來越長,這讓農作商對農產品的跟蹤和把控的越來越緊張。大數據的介入讓農作商能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提高運營質量和檢測質量。同時,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基因組工具來檢測和發現以事物為傳播載體的病菌傳播規律,進而減少疾病。
億信華辰作為一家專業的大數據方案提供商,已經為100多個細分行業提供成功的方案並覆蓋智能數據產品全生命周期,農業方面的也有不少。 雲南省糧食局的省級糧食信息管理雲平台 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為實現省、市、縣的物資儲備和糧食的產量的趨勢掌控分析,實現年趨勢分析、流通總覽、倉儲管理倉儲基礎建設使用情況、倉儲倉容的投資情況,糧食的購銷與庫存的實時監測,在供求的平衡和交易情況做出智慧分析,神州良實助力雲南省糧食局搭建糧食和物資儲備可視化平台,幫助雲南省糧食局實現一站式全局掌控信息駕駛艙。
另外,億信華辰為 貴州農委打造的脫貧攻堅統計監測系統 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數據採集:建立扶貧數據採集系統;2、數據整合:完成扶貧大數據整合工作;3、大數據分析:建立扶貧大數據分析平台。面向政府決策、產業發展和公眾服務,通過統一的農業產業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支撐政府與企業、上級與下級、省內與省外數據的共享交換、整合關聯及業務功能協作融合。
㈢ 人工智慧在農業領域崛起,智能農業正在形成
前言:農業既是人類所從事的最古老行業,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工業革命之後,由於機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使得收獲的糧食大大增加。但是,較高的生產成本、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作物病蟲害等問題,仍然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要解決以上問題,根本出路在於依靠 科技 發展,人工智慧就是解決的方法之一。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盡管人口較目前只增長25%,但是由於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對糧食需求量將增長70%。與此同時,全球又面臨著土地資源緊缺、化肥農葯過度使用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耕地增加農業的產出,同時保持可持續發展?人工智慧作為解決方式之一,展示出了其強大的實力。
人工智慧在農業種植中將發揮哪些作用?
1、種子檢測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種子質量直接關繫到作物產量。種子的純度和安全性檢測,是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圖像分析技術以及神經網路等非破壞性的方法對種子進行准確的評估,對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智能種植
在傳統農業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搭載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人將有助於緩解農民的負擔,大大降低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例如在種植、管理、採摘、分揀等環節都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來完成,實現農業種植的智能化與自動化。
3、作物監控
在農業生產的很多方面,大部分的工作是通過對農作物外觀的判斷進行的,例如農作物的生長狀態、病蟲害監測以及雜草辨別等等。在過去,這些工作是通過人的肉眼去觀察,但是這存在兩個問題:1、農民並不能保證根據經驗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2、由於沒有專業人士及時到現場診斷,可能會使農作物病情延誤或加重。人工智慧技術可在農作物檢測中提供強大的技術的支持,通過機器人視覺技術,模擬人類的視覺功能,從客觀事物的圖像中獲取信息並處理和分析。
4、土壤灌溉
人工神經網路具備機器學習能力,能夠根據檢測得到的氣候指數和當地的水文氣象觀測數據,選擇最佳灌溉規劃策略。通過對土壤濕度的實時監控,利用周期灌溉、自動灌溉等多種方式,提高灌溉精準度和水的利用率。這樣既能節省用水,又能保證農作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領域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不過,雖然人工智慧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農業領域,但是與其在金融、醫療、交通等領域上的成功應用相比,人工智慧在農業上的運用略顯初級,大多農場、農業設備製造商還沒有深入推進人工智慧的引入。原因包括:1、農業領域的數據獲取比其他行業要難;2、農業生產統計和量化應用困難,農業環境變化對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上的測試、驗證和推廣更加困難;3、缺乏既懂農業又懂人工智慧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政策支持破解人工智慧農業困局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在智能農業方面,要研製農業智能感測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主系統等。建立完善的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路及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分析系統。除去國家層面的政策之外,各地政府也開始密集出台相關政策,以解決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加強人才培養與創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完善人工智慧領域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以多種形式培養多層次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並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截至2017年12月,國內共有七十餘所高校圍繞人工智慧領域設置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2018年國內高校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已布局建設將近60個人工智慧類項目。
寫在最後: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農業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將最終實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能夠更好的為人類服務,改善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人工智慧的引領下,農業將邁入智能化的嶄新時代。
㈣ 我國將開展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你怎麼看
新農村 新農民
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村振興策略的不斷深入,各項利農惠農政策連接不斷,特別是國家新農村政策的出台,讓農村已經成為了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作為農村的主力軍,70後的新一代農民,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相比傳統農民,70後的新一代農民普遍接受了良好的基礎教育,對網路也不陌生,大部分都有過城市打工的經歷,有些多年在城市裡生活,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而是是具備現代經營理念的新一代「農人」!
再從長遠來說,農村和農民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多發達國家「農村」和「農民」已經是和「城市」,「市民」相對的一個概念,不再有身份認同和經濟差別的內在區分了,我國以後也會是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有這種趨勢了,這也是很多70後選擇回農村生活的原因之一。
總之,現在很多70後選擇回鄉生活,不是被動的後撤,而是主動的追尋,尋找新的生活,新的農村,新的未來!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也是國家發展的潛力所在!
㈤ 農業農村大數據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數字農業的意義是什麼
數字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普及化,是自主創新促進農牧業互聯網建設發展趨勢的合理方式,也是在我國由農業大國邁進農牧業大國的必由之路。在這里過程中,僅有積極融入時尚潮流,提高智能化生產效率,才可以加速農牧業智能化發展趨勢腳步,促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物聯網的運用,可以使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信息由人力收集、鍵入,變成感應器收集、即時傳輸到系統軟體,那樣可以立即獲取信息,及其提升信息的精確性,防止人為性不正確。物聯網在現代化農業生產製造設備和機器設備行業中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現代化農業生產製造設備和機器設備的數據和自動化水準,真正完成全部農牧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操縱和智能化系統企業生產管理。
智能農業是可以擺脫傳統農業落後面貌的新型農業發展趨勢方式,是構建在工作經驗實體模型基本上的權威專家決策支持系統。智能農業注重智能化系統的決策支持系統,配之以技術專業的硬體設施。智能農業的決策模型和系統軟體可以在智慧農業和農業大數據行業獲得廣泛運用。智能農業藉助於現代科技為現代化農業給予一整套解決方法,同時可以依照某區塊鏈的進步必須開展分拆。
㈥ 智慧農業讓人們告別靠天吃飯,如何看待智慧農業的存在
概念分析。智慧農業又稱數字農業、精細農業農業、大數據農業等,是大數據、人工智慧、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通過大數據「指派」農業,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完整化,發展智能化、精準化,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優質化,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大趨勢。政策支持。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化發展,出台了包括「十三五」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互聯網 + 現代農業」三年實施規劃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國家農業創新聯盟、北京新智慧農業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建立了社會化服務、科技服務、科技服務等科研機構設立的農業科技主管部門專家遠程訊問決策系統,為智慧農業研究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京東、阿里、網路、華為等巨頭紛紛湧入農業領域。京東智能農業社區、阿里雲 ET 農業大腦、網路發布 AI 遙感智能監測病蟲害結果,華為和袁隆平布局智能農業。巨頭的參與為智能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㈦ 農業大數據對政府決策和產業發展的的影響有哪些
目前農業大數據全產業鏈解決方案主要在智慧農業/地標產業升級、遙感大數據、專農屬業制種業、互聯網+扶貧等領域,幫助政府提高產業效益。
1、智慧農業/地標產業升級領域:從區域全產業鏈創新服務出發,對地標等特色產業進行生產標准化管理、銷售渠道對接、品牌打造、溯源信用體系建立,並實現產業的綜合監管服務,全面提升區域地標產業。
2、遙感大數據領域:以規模化農場管理服務和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為切入點,搭建農業大數據服務平台,提供土地數據、產業數據、產品數據、地理位置數據等實現全面收集、處理、分析和服務,推動農業產業信息化的轉型升級。
3、農業制種業領域:建設制種大數據平台,將制種信息進行採集、匯總和分析,通過監測網路、產業GIS 地圖,以及大數據服務,為政府和企業等產業鏈機構提供製種監管和服務,實現生產智能化、經營網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
4、互聯網+扶貧領域:在產業鏈上游建立互聯網+連鎖農場,保障農產品品質,在中游建立互聯網+加工冷儲中心,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在下游樹立品牌、對接渠道,保障銷售暢通,全面激活區域資源,顯著提高農戶收益。
㈧ 數字農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進軍農業新風口
在全球新一輪的 科技 革命、產業變革中,我國農業也正在物聯網、智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上加快發展應用,這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我們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引發了農業經濟和產業形態的深度變革,也形成了發展數字農業經濟的普遍共識。
現在,農業大數據已經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創新的引擎,一個數字農業的發展風口正在形成。
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都將數字農業作為國家安全的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的方向,制定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規劃」、「農業技術戰略」和「農業發展 4.0 時代」等戰略決策,加快構建全球新一輪的農業產業革命新技術、新優勢。
從國內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農業建設,在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等文件中都對農業農村信息化作出明確安排。各相關部門也出台了農業農村信息化領域的專門規劃。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來 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為發展數字農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從未來的趨勢上看,數字農業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同步發展,屆時城鄉數字鴻溝會加快彌合,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會得到有效釋放,數字農業經濟將得到資本看好,農業人才和涉農 科技 企業遇到了發展機遇,農業生產效率成倍提升,農業智能化、產業化、工業化水平都將是劃時代的革命,這些都將為數字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發展空間。
數字農業將使我國農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為我國農業轉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