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數據面臨哪些安全與隱私問題
(一)大數據遭受異常流量攻擊
大數據所存儲的數據非常巨大,往往採用分布式的方式進行存儲,而正是由於這種存儲方式,存儲的路徑視圖相對清晰,而數據量過大,導致數據保護,相對簡單,黑客較為輕易利用相關漏洞,實施不法操作,造成安全問題。由於大數據環境下終端用戶非常多,且受眾類型較多,對客戶身份的認證環節需要耗費大量處理能力。由於APT攻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且攻擊時間長,一旦攻擊成功,大數據分析平台輸出的最終數據均會被獲取,容易造成的較大的信息安全隱患。
(二)大數據信息泄露風險
大數據平台的信息泄露風險在對大數據進行數據採集和信息挖掘的時候,要注重用戶隱私數據的安全問題,在不泄露用戶隱私數據的前提下進行數據挖掘。需要考慮的是在分布計算的信息傳輸和數據交換時保證各個存儲點內的用戶隱私數據不被非法泄露和使用是當前大數據背景下信息安全的主要問題。同時,當前的大數據數據量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應用過程中動態增加的,但是,傳統的數據隱私保護技術大多是針對靜態數據的,所以,如何有效地應對大數據動態數據屬性和表現形式的數據隱私保護也是要注重的安全問題。最後,大數據的數據遠比傳統數據復雜,現有的敏感數據的隱私保護是否能夠滿足大數據復雜的數據信息也是應該考慮的安全問題。
(三)大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
數據生命周期安全問題。伴隨著大數據傳輸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在大數據傳輸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越來越多的安全隱患逐漸暴露出來。比如,大數據傳輸環節,除了存在泄漏、篡改等風險外,還可能被數據流攻擊者利用,數據在傳播中可能出現逐步失真等。又如,大數據傳輸處理環節,除數據非授權使用和被破壞的風險外,由於大數據傳輸的異構、多源、關聯等特點,即使多個數據集各自脫敏處理,數據集仍然存在因關聯分析而造成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
基礎設施安全問題。作為大數據傳輸匯集的主要載體和基礎設施,雲計算為大數據傳輸提供了存儲場所、訪問通道、虛擬化的數據處理空間。因此,雲平台中存儲數據的安全問題也成為阻礙大數據傳輸發展的主要因素。
個人隱私安全問題。在現有隱私保護法規不健全、隱私保護技術不完善的條件下,互聯網上的個人隱私泄露失去管控,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體掌握著用戶的社會關系,監控系統記錄著人們的聊天、上網、出行記錄,網上支付、購物網站記錄著人們的消費行為。但在大數據傳輸時代,人們面臨的威脅不僅限於個人隱私泄露,還在於基於大數據傳輸對人的狀態和行為的預測。近年來,國內多省社保系統個人信息泄露、12306賬號信息泄露等大數據傳輸安全事件表明,大數據傳輸未被妥善處理會對用戶隱私造成極大的侵害。因此,在大數據傳輸環境下,如何管理好數據,在保證數據使用效益的同時保護個人隱私,是大數據傳輸時代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四)大數據的存儲管理風險
大數據的數據類型和數據結構是傳統數據不能比擬的,在大數據的存儲平台上,數據量是非線性甚至是指數級的速度增長的,各種類型和各種結構的數據進行數據存儲,勢必會引發多種應用進程的並發且頻繁無序的運行,極易造成數據存儲錯位和數據管理混亂,為大數據存儲和後期的處理帶來安全隱患。當前的數據存儲管理系統,能否滿足大數據背景下的海量數據的數據存儲需求,還有待考驗。不過,如果數據管理系統沒有相應的安全機制升級,出現問題後則為時已晚。
B. 大數據時代,你的個人數據被泄露了嗎
個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類別:
1. 基本信息。為了完成大部分網路行為,消費者會根據服務商要求提交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內的個人基本信息,有時甚至會包括婚姻、信仰、職業、工作單位、收入、病歷、生育等相對隱私的個人基本信息。
2. 設備信息。主要是指消費者所使用的各種計算機終端設備(包括移動和固定終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內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統版本等。
3. 賬戶信息。主要包括網銀帳號、第三方支付帳號,社交帳號和重要郵箱帳號等。
4. 隱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簡訊記錄、IM應用軟體聊天記錄、個人視頻、照片等。
5. 社會關系信息。這主要包括好友關系、家庭成員信息、工作單位信息等。
6. 網路行為信息。主要是指上網行為記錄,消費者在網路上的各種活動行為,如上網時間、上網地點、輸入記錄、聊天交友、網站訪問行為、網路游戲行為等個人信息。
安全現狀
編輯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互聯網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惡意程序、各類釣魚和欺詐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時黑客攻擊和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與各種網路攻擊大幅增長相伴的,是大量網民個人信息的泄露與財產損失的不斷增加。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采訪獲悉,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門"已經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網站攻擊與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用戶隱私和權益遭到侵害,特別是一些重要數據甚至流向他國,不僅是個人和企業,信息安全威脅已經上升至國家安全層面。[1]
從某漏洞響應平台上收錄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平台已知漏洞就可導致23.6億條隱私信息泄露,包括個人隱私信息、賬號密碼、銀行卡信息、商業機密信息等。導致大量數據泄露的最主要來源是:互聯網網站、游戲以及錄入了大量身份信息的政府系統。根據公開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億用戶隱私信息被泄露。
「這個數據意味著,我們幾乎每一個上網的人,自己的信息都可能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竊取甚至利用。」
泄露途徑
編輯
研究發現,人為倒賣信息、PC電腦感染、網站漏洞、手機漏洞是目前個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徑。
一是人為因素,即掌握了信息的公司、機構員工主動倒賣信息。
據《北京晚報》報道,2015年3月份,6名在京的教育培訓機構員工因非法買賣大量學生及家長個人信息,總計多達200餘萬條,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當庭受審並認罪。
被告人之一楊某高中文化,今年25歲,從內蒙古鄂倫春來京打工。據他稱,2011年他到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上班,發現公司掌握大量家長信息,就偷偷拷貝了一些准備出售。楊某先後在至少3家此類機構干過,獲取學生及家長個人信息總計200多萬條。楊某在網上分批出售信息,共獲利1萬余元,平均每條信息5厘錢。
另一名被告徐某,今年37歲,碩士文化,因2011年創業開公司需招收學員,正好收到一條稱有學生家長數據的簡訊,經聯系後,便花了2000元從楊某手中獲取了理工大附屬小學等海淀7所小學學生家長的信息。之後他找簡訊代發公司,以每條5分錢大批量群發垃圾簡訊,每年能增加25%的招生量。同時,他加價到2萬元的價格將部分信息賣給同行。
二是電腦感染了病毒木馬等惡意軟體,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網民在享受互聯網來的便利、快捷功能的同時,不經意間感染了病毒木馬等惡意軟體,造成個人隱私、重要信息泄露。如輕信假網站被騙。
三是通過手機泄漏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手機中了木馬;
使用了黑客的釣魚WiFi,或者是自家WiFi被蹭網;
手機雲服務賬號被盜(弱密碼或撞庫或服務商漏洞等各種方式);
擁有隱私許可權的APP廠商伺服器被黑客拖庫;
通過偽基站簡訊等途徑訪問了釣魚網站,導致重要的賬號密碼泄露;
使用了惡意充電寶等黑客攻擊設備;
GSM制式網路被黑客監聽簡訊。
四是攻擊者利用網站漏洞,入侵了保存信息的資料庫。
從2014年網站安全的攻防實踐來看,網站攻擊與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網站安全直接關繫到大量的個人信息數據、商業機密、財產安全等數據。技術人員入侵網站後,一般會篡改網站內容,植入黑詞黑鏈;二是植入後門程序,達到控制網站或網站伺服器的目的;三是通過其他方式騙取管理員許可權,進而控制網站或進行拖庫。2011年至今,約有總計11.2167億用戶信息數據因網站遭遇拖庫和撞庫等原因被泄露。
泄露案例
編輯
自2011年國內最大的IT技術社區CSDN曝出泄密事件以後,網站被拖庫和撞庫事件不斷發生。2014年,撞庫攻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2014年,包括無秘(原秘密)、大眾點評網、搜狐、安智網、汽車之家、搜狗、印象筆記等多家國內知名網站都遭到了撞庫攻擊,導致大量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1]
從12306信息泄露、攜程信息泄露,到近期江蘇省公安廳曝出海康威視監控設備安全隱患事件……種種跡象表明,對於正在大力發展信息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中國,網路信息安全保護問題已經迫在眉睫。[1]
案例1:「瓊女郎」俞小凡被騙800萬元。俞小凡去年12月18日接到詐騙電話,對方自稱是「上海公安」,指控俞小凡涉及詐欺案件,必須監管其賬戶存款,要她將存款轉到指定賬戶,俞小凡立刻乖乖照做。透過網路轉賬總共匯款6次,金額高達800萬元人民幣。[2]
案例2:湯唯遭遇電信詐騙,被犯罪嫌疑人騙走人民幣21萬余元。湯唯事後已向松江警方報案,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松江公安確實接到湯唯自稱「被電信詐騙21萬余元」的電話報案,並介入調查。[3]
防止泄露
編輯
公共場合WiFi不要隨意鏈接,更不要使用這樣的無線網進行網購等活動。如果確實有必要,最好使用自己手機的3G或者4G網路。[4]
手機、電腦等都需要安裝安全軟體,每天至少進行一次對木馬程序的掃描,尤其在使用重要賬號密碼前。每周定期進行一次病毒查殺,並及時更新安全軟體。
來路不明的軟體不要隨便安裝,在使用智能手機時,不要修改手機中的系統文件,也不要隨便參加註冊信息獲贈品的網路活動。
設置高保密強度密碼,不同網站最好設置不同的密碼。網銀、網購的支付密碼最好定期更換。
盡量不要使用「記住密碼」模式,上網後注意個人使用記錄。
到正規網站購物。查看消息或者瀏覽視頻時,一定要去正規的網站,有時安裝了殺毒軟體,也不能保證電腦不會感染病毒。尤其是購物的時候,會涉及到網上支付,使用正規且有保障的網站,安全系數更高。
不隨意打開陌生郵件。不隨意接收或打開陌生郵件,打開郵箱,看到陌生人發來的郵件千萬不能輕易打開,尤其是看到中獎或者是獎品認領等帶有誘惑性信息的內容。[4]
在處理快遞單、各種賬單和交通票據時,最好先塗抹掉個人信息部分再丟棄,或者集中起來定時統一銷毀。
在使用公共網路工具時,下線要先清理痕跡。如到復印店列印材料,列印完畢後要確保退出郵箱,有QQ號碼的,退出時要更改登錄區設置有「記住密碼」的電腦設置。
在上網評論朋友微博、日誌、圖片時,不要隨意留下朋友的個人信息,更不要故意公布他人的個人信息。
在網路上留電話號碼,數字之間可以用「-」隔開,避免被搜索引擎搜到。
身份證、戶口本等有個人信息的證件,一定要保存好。
微博具有手機簽到功能,能顯示機主所處位置,不少年輕人熱衷於曬地點、曬自拍照,還有家長喜歡曬孩子照片等。這種手機簽到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一方面暴露了個人隱私,比如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另一方面可能招致犯罪,在網上使用手機簽到時,需要謹慎。[5]
泄漏危害
編輯
一.垃圾簡訊源源不斷: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無怪乎央視連續兩個在3.15晚會上將垃圾簡訊進行曝光。最新聽說的是,利用小區簡訊,可以基站作為發送中心,向基站覆蓋區域內的移動用戶發送簡訊,這一發簡訊系統每十分鍾可以發送1.5萬條。[6]
二.騷擾電話接二連三:本來只有朋友、同學或親戚知道的電話,會經常被陌生人打過來,有推銷保險的,有推銷裝修的,有推銷嬰兒用品的。你不找他們,他們就自動找上門。你可能還在納悶他們怎麼知道你的電話之時,孰不知你的信息早被賣過多少回了。
三.垃圾郵件鋪天蓋地:個人信息被泄露後,你的電子郵箱可以每天都會收到十幾封垃圾郵件,也是以推銷為主,而且還是些亂七八糟且沒有創意的廣告。所以許多用戶每天打開郵箱的第一件事就是刪除垃圾郵件,多羨慕國外對垃圾郵件的重判,一封就罰一百多美元。
四.冒名辦卡透支欠款:有人通過買來你的個人信息,辦個你的身份證,在網上騙取銀行的信用,從銀行辦理出各種各樣的信用卡,惡意透支消費,然後銀行可能直接將欠費的催款單寄給了身份證的主人,你說可惡不可惡,別人冒你的名花的錢,還要你來還上。
五.案件事故從天而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你的個人信息辦個什麼身份,幹些壞事,如果犯了什麼案或發生什麼事故,公安機關或交通管理部門可能會依據身份信息找到你的頭上,你可能還覺得這是哪跟哪啊?可是,這些案件事故的煩心事就來了,就算查清楚也會把你搞得精疲力竭。
六.不法人員前來詐騙:最可惡的是不法人員到你的門頭上來詐騙你。因為他們知道了你的個人信息,編出來些聳人聽聞的消息,甚至對你的哪個朋友、同學或親戚知根知底,還能報出姓名與單位,在你心神不寧之時,可以做出錯誤判斷,在慌亂中上了騙子的當。
七.冒充公安要求轉帳:這就是膽大妄為的不法分子,敢於冒充公安局的名義,報出你的個人信息,然後說最近經常發生詐騙案件,提醒你某個帳戶不安全,要你轉帳,還告訴你一個公安的咨詢電話,你一打那個電話還會得到確認,然後你信以為真,轉帳了。雖然上當人不多,但時有耳聞。
八.坑蒙拐騙乘虛而入:因為知道了你的個人信息,那些躲在暗處的人會費心心機地想法子坑你、蒙你、拐你、騙你。有道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落入壞人的圈套。因為,他們可能會冒充你的朋友、你的親戚或你的同學,甚至以假亂真,有時的確得非常小心。
九.帳戶錢款不翼而飛:有些人不敢在網上消費的最大障礙就是怕信息被泄露;還有些不法分子辦一張的你的身份證,然後掛失你的銀行帳戶或信用卡帳戶,然後重新補辦你的卡,再設置個密碼,如果你長時間不用卡,裡面的錢款說不定已經不翼而飛了。
十.個人名譽無端受損:個人信息被泄露後,出的任何事都牽連上你了。本來就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別人冒用你的名義所乾的一切壞事都歸到你的名下了,那怕最後費心周折得個清白,但再怎麼說你的個人名譽還是受到了破壞,至少不會提高你的聲譽。
個人信息遭泄露後危害非常大,以上所述並非危言聳聽。網路公司、電信運營商、SP、房地產、物業管理公司、醫療機構等是最應該引起特別注意的單位。
對於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應該人人喊打,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可以由政府要求在這些單位中建立「一把手負責制」問責制度,當然主要要看公安等主管部門是否有作為了。
對於老百姓,看好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要隨意告訴別人,隨時小心是必要的。[6]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好運!
C. 被大數據監控了怎麼辦
被大數據監控了,第一時間向屬地社區或單位報告情況,同時在接到電話或簡訊通知當日,會有街道或社區的工作人員與您聯系核實情況,實在不行採取報警措施。
大數據是真正發揮大規模網路視頻監控價值的關鍵技術,視頻監控數據是標準的大數據,而通過大數據存儲及分析挖掘,更能發揮海量視頻的潛在價值。更需注意的是,大數據技術主要適用於大型及超大型項目,並且與雲計算技術融合,大數據在視頻監控的應用還在探索階段。
大數據是通過非常快速的數據採集,發現和分析,從大量化,多類別的數據中提取高價值信息。而視頻監控數據有兩個典型的特徵即還量化和非結構化。視頻監控數據規模龐大,並且隨著高清化,超高清化的趨勢加強,視頻監控數據規模會以指數級別增長。
防護小技巧
使用手機軟體時,謹慎授予應用發送簡訊、讀取簡訊、查看通訊錄等許可權,不隨意點擊參與測試、調查、中獎等未知鏈接,不掃來歷不明的二維碼。公共場所盡量不使用沒有密碼的免費無線網,快遞單上的個人信息也要撕除或者塗抹後再丟棄。
大家在網路平台發照片時注意是否暴露個人信息,盡量不曬火車票、飛機票、登機牌、位置信息等含有個人信息的照片。在注冊賬號時,給自己的用戶名設置足夠長度的密碼,最好使用大小寫混合和特殊符號,不要為了貪圖好記而使用純數字密碼。不要使用與自己相關的資料作為個人密碼,如自己或家人的生日、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門牌號、姓名簡寫。
D. 17萬人臉數據遭公開售賣,大數據時代怎麼防止自己的人臉數據丟失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版各種APP會滿足我權們不同的需求,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更加的便利,讓我們的娛樂更加具有趣味性。近日的新聞,有十幾萬的人臉數據被泄露。確實值得社會各界備受關注,並且需要我們妥善的保管好個人信息。
別人是怎麼輕易掌握了自己的姓名、電話,以及年齡等身份信息。隨著科技的進步,今天我們不得不更多地留意麵部特徵的防護。避免和陌生人視頻聊天。在公共場所,也要隨時注意身邊是否有人在抓拍。尤其是在休閑娛樂的時候,我們在各種社交網路一定要特別注意個人信息和面部特徵,不要輕易的被對方所獲取。
E. 大數據面臨哪些安全與隱私問題
在大數據環境下,人們上傳的數據會面臨這些問題:
一:數據安全隱患問題;注要表現在(一)大數據遭受異常攻擊,造成安全隱患。(二)大數據泄露風險。(三)大數據傳輸過程的安全隱患。(四)大數據存儲管理風險。
二、大數據隱私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個人隱私保護。(二)傳統安全措施難以適配。(三)數據訪問控制愈加復雜。
F. 機票差價巨大!女子遭大數據殺熟,為何這種現象屢屢發生
這是由於現在很多的軟體,可能會通過大數據管理的方式,對頻繁購買或者是頻繁使用該軟體的客戶進行大數據殺熟,這樣的情況之所以屢屢發生,是因為相關的企業缺乏相關法治意念,認為自己可以自由的操縱價格,選擇對客戶使用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殺熟這個詞彙現在經常頻繁的被提及,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其實這個名詞它主要的含義是指很多的軟體運營商通過整體對數據的構建判斷出哪些是經常購買的老客戶。
更是有消費者指出很多的軟體通過判斷消費者手機型號的方式而對商品進行不同的標價。如果說購買者其本身使用的手機價格較高的話,那這個商品其標注的價格相對來說也會比較的高,但如果說這一個消費者其使用的手機型號經過判斷價格相對較低的話,而其購買商品的價格也會隨之而降低。這便是典型的看人下菜的方式,這種通過數據分析對消費者進行不合理分類的方式,應該受到相關的制裁以及消費者的整體對抗。
G. 大數據被濫用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因為大數據是一個時代潮流,是無法避免的一個時代趨勢,但是大數據一旦被濫用,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僅僅是針對個人用戶,而是針對整個行業和社會都會有無法挽回的損失和嚴重後果。
大數據濫用侵害用戶權益首先提到大數據濫用,作為一個普通人,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合法權益會受到侵害,當然這也是大數據濫用最大的危害和後果。
而大數據的濫用一旦發生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必將摧毀的是大數據行業的發展,也必將將大數據行業推上一個風口浪尖的位置,使得大數據行業就此堙沒。
結語大數據的發展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與機遇,也可以顛覆整個行業的發展,大家看好大數據的發展嗎?
H. 大數據被風控了怎麼辦
大數據被風控了首先要了解造成風控的原因,比如信貸業務逾期造成的大數據風控時要及時的還款,在結清所有欠款後等待一段時間就可以自行解除風控,這時用戶申請各種貸款都不會受到影響。
在平時不論在網上借款還是通過銀行借款,在辦理借款後一定要按時還款,不要出現逾期還款的情況,而且為了防止逾期情況的出現,用戶最好在借款前衡量自己的收入,在收入比較多時才能借款,收入不多時要謹慎借款。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借款,這時借款一定要選擇正規的平台,比如借唄、網商貸、京東金條、360借條等,在借款時不同的平台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還有就是在借款時借款利率也有差別。
其實,在正規渠道借款後逾期還款對個人徵信也會產生影響,如果個人徵信變不良,那麼後續申請貸款會被銀行拒絕。而且逾期歸還後逾期記錄還會在徵信中保存5年,5年以後才會自動消失。如果一直不還,逾期記錄會一直在徵信報告中。
I. 北京消協公布大數據「殺熟」, 有超過一半遭遇過大數據「殺熟」
據北京消協官方網站訊息,3月27日,北京市消協舉辦大數據「殺熟」問題數據調查報告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報告。調研發覺,超四成被調查者經厲過買東西類app軟體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僅兩成被調查者選擇向消協或市場監督機構舉報。
近九成被調查者覺得大數據「殺熟」問題常見或很普遍
調研顯示信息,88.32%的被調查者覺得大數據「殺熟」狀況常見或很普遍,覺得大數據「殺熟」狀況通常或不常見的被調查者僅佔11.68%,沒有被調查者覺得大數據「殺熟」狀況不存在。除此之外,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達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厲。
超四成被調查者經厲過購物類APP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
調研顯示信息,44.14%的被調查者經厲過購物類APP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39.5%的被調查者經厲過在線 旅遊 類APP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37.17%的被調查者經厲過搭車類app軟體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19.84%的被調查者經厲過別的類別的大數據「殺熟」,16.26%的被調查者經厲過送餐類APP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15.10%的被調查者經厲過視頻類APP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13.94%的被調查者經厲過影片類APP或網上平台大數據「殺熟」。
僅兩成被調查者選取向消協或市場監督機構舉報
調研顯示信息,遭受大數據「殺熟」後,26.72%的被調查者選取向消協或市場監督機構舉報,25.56%的被調查者選取不再去這一店家消費,17.43%的被調查者選用忍氣吞聲、自認倒霉,11.71%的被調查者選取與店家理論,需求賠付,10.46%的被調查者選取刪除商家app軟體或刪掉網站地址,8.13%的被調查者選取在社交平台或向媒介曝光。
大數據「殺熟」具備隱蔽性投訴因此無法質證
調研顯示信息,因為經營人一般以商品型號或配備不一樣及其享有套餐特惠不一樣、時間點不一樣等原因開展自辯,同時又不對外公布實際演算法、標准和數據,因此顧客碰到相近問題後,投訴質證因此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