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技大數據 哲學新思維
科技大數據 哲學新思維
「數字生活」中,我們接收更多數據,也製造了更多數據。大家都在思考:大數據究竟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何種影響?
大數據,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創造的大量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其特點是4「V」,即,數據體量巨大;類型繁多,如網路日誌、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處理速度快;蘊含著巨大的價值潛力。這種變化不只是科學上的,「大數據浪潮」還引發了思維模式和發展模式的改變——這讓哲學家們認識到:必須認識其數理哲學基礎。
對數據的認識史就是人類的發展史
人類的生存、發展方式可以歸結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而這就是智力。智力的進步,歸根結底就是信息技術的進步。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三次信息革命:語言的創造——文字的創造——電信通訊的創造。
語言讓人認識世界,建立相互關系;但其限制和缺點是無法突破個體的時空界限。文字的出現實現了人類思想的遠距離和世代相襲傳遞,人類聯合因此擴大;它雖然突破了空間上的限制,但需要耗費太長的時間。電信通訊的創造突破了空間的限制,為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創造奠定了基礎。
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的創造,是一次偉大而空前的大綜合,其特點是:所有信息全部歸結為數據表達形式——0和1。只要有了0和1,加上邏輯關系,就可以構成全部世界。而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構成的,已經出現的讀腦機、腦電波指揮的電腦、智能機器人和人腦插入的晶元等等,都說明大腦的認知方式與世界事物同構。
大數據的出現促使我們認識到,人類的認識和實踐,就是一部數據搜索、處理、挖掘和創新的歷史。大數據方法揭示了因果關系是常規性的,終極的關系應從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同構性中尋找。數據反映的是具有同構關系的兩個序列的關系信息,一個對象的運動軌跡,通過另一個序列的載體編碼來表達。認識者獲得的不是對象本身的絕對映像,而是離開了對象,從對象中抽象出來的、關於對象運動軌跡的數據。從這一角度看,同構關系是大數據的數理哲學基礎。
人工智慧可能超越人類
依據對象之間數據關系來認識世界,這一方法可靠嗎?以往人類在對自己認識能力的反思中,已經多次提出疑議。人類每一次宣告自己是絕對真理的全稱判斷,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總是被一個小小「黑天鵝」單個事件推翻。「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一切。因此,不能把科學知識看做是對客觀世界的終極反映,它只是人們用理性構建的認識對象的模型。
大數據更像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論證和數據流。這使讓人們意識到,知識永遠不會被完全確定,永遠不會終止。
大數據的出現或許讓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成為可能。在圖靈測試中,通過測試的機器人是否真的有自己的思想?反對者認為「智能和思想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在圖靈測試中換上小孩,那麼問題變成:對於剛出生的小孩,智能從什麼時候開始?實驗證明:小孩的自我意識始於大量的條件反射刺激(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僅僅是無數次的重復刺激成為堅定的信念基礎,以至於形成信仰,相信這是不證自明的公理。事實上,大數據已經說明:思維的模型與世界的模型的同構關系已經真實地被把握了。
根據大數據的同構關系,我們將重新定義知識:人的知識也是一個有限量。從這個定義出發,人工智慧可以超越人類——只要人工智慧是動態的、可以發展的,就可以學習並超過人類。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可以超過關鍵的「奇點」,只要通過證實的概率增加,給人工智慧一個信仰或公理,人工智慧技術將可以超越其製造者——人類本身。
將帶來的發展模式革命
知識是不斷遞增的。摩爾定律揭示了大數據增長的速度。這是一場革命,是一場改變我們的思維、決策方式和發展方式的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是一場影響世界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革命。
與以往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相比,大數據的沖擊力有三方面:
一是以無限增長突破有限增長。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是有限的,因為物資財富和資產是有限的,是會枯竭的。例如現在使用煤,僅供開采160年,使用石油,僅供40年。但是大數據的增長卻是源源不斷的、遞增的、無限的。
二是以效益遞增突破效益遞減。傳統社會發展方式是高成本、低效益的,效益遞減的。但是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方式卻是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度的,效益是遞增的。
三是和諧共贏發展突破了對立的、矛盾的發展。傳統的發展是零和博弈似的、馬太效應的:你有我就沒有,你多我就少,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人們互相爭吵,世界不得安寧。現在,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卻是和諧的、合作共贏的。因為數據財富和資產可以復制、遞增、共享。當然,關鍵還要看人的素質,因此要發展科教事業,提高人們素質。
『貳』 人工智慧是否突破了我們對哲學原理中物質和意識的突破
這個問題簡而言之應該是哲學視角下的人工智慧,或者人工智慧發展的哲學方法論。不知道我有沒有理解對題主的意思。人工智慧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的主要特徵,將會聚集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相關技術,並在演算法的基礎上不斷向人類神經認知網路學習,並最終製造出高度類人的智能。作為類人智能,它和人類智能,智慧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小。最終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復雜工作的能力將會超過人類的預期。不管對這一觀點持有悲觀的還是樂觀的看法,不可置疑的是,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智能似乎會在某一個時候成為可能。
哲學,歸根結底是方法論和思想論。哲學的存在是為人類精神尋求安寧。人工智慧帶來的一系列技術革新如對人類社會結構的改變,進而改變階層結構,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等,都將產生極大的倫理風暴。人類思想上的接受與改進,是人類能夠進步的重要原因。在人工智慧發展方面,哲學自然也不能缺位。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寥寥數語很難完整表達終極意義。希望可以啟發更多思考。同時接受批評指正。
『叄』 圖靈說機器能思維,這已經是定論。那麼人工智慧的發展極限---機器能有自我意識嗎
很多人認為人類總有一天可以賦予機器大腦結構,使其具備思考能力,或認為可以讓其通過程序自我學習從而擁有自我意識。
也有很多人認為不可能,可能是唯心主義或其他什麼的原因。
現在雖然都說高舉唯物主義,但唯心主義也還沒被推翻呢。
所以這個問題暫時沒有結論啦。
就算美國的那個機器人。。我忘了叫啥了,就那個主持人問「你們會毀滅世界嗎」,機器人回答說「是的,我們會毀滅世界」的那個,也不能說它有自我意識,只能說它是一個很先進的人工智慧。
我打這些字的時候在想,什麼算是自我意識?
後來勉強定義為能自己思考吧。
然而能自己思考也不準確,似乎幾年前還是十幾年前??就有機器人能夠自己玩新游戲,沒有攻略沒有程序,只是設定是學習。然而這種學習應該是主觀能動性活動呀。。
所以這種問題……emmm,現在暫時還不能有答案,我悄咪咪站個隊的話,就站「不能」吧。
『肆』 大數據主義者如何看待理論,因果與規律
大數據的興抄起,給傳統的科學哲學帶來許多新挑戰,特別是對諸如科學理論的作用、因果關系、科學規律等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提出了有別於傳統的新觀點。齊磊磊博士概括總結了大數據相關學者的論述,在《哲學動態》雜志發表了題為《大數據經驗主義——如何看待理論、因果與規律》的重要文章[1]。她在文中提出了大數據經驗主義的概念,並系統提煉了大數據經驗主義的科學哲學觀點,這是大數據哲學的重要提煉和概括。她認為,大數據經驗主義是一種新經驗主義(以下簡稱為大數據主義),並將其觀點概括為三點:1.在科學理論問題上,大數據主義認為「理論已經終結」,否定科學理論對科學發現的作用;2.在關繫到科學存亡的因果性問題上,大數據主義否定因果性的存在,提出由相關性取代因果性;3.在世界的本質問題上,大數據主義否定世界的規律性,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混亂的。樹立起大數據主義的靶子之後,齊磊磊進行了批判,並明確提出反對大數據主義對大數據的神化。
『伍』 大數據時代下生活的利與弊
——夏日午後
對於大數據時代,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很陌生,我們的一舉一動,包括我們的出行,我們的購物,我們的交際等等,這些都被所謂的大數據記錄著。這件事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呢,是的,但是這些事確實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
互聯網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例如淘寶以及京東等購物軟體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意模式,改變著我們的購物方式;微信以及陌陌等聊天軟體在改變著我們的溝通方式;滴滴以及高德地圖等打車軟體在改變著我們的出行方式;抖音以及快手等短視頻軟體在改變著我們的傳播方式;津津樂道以及樊登讀書等讀書軟體在改變著我們的讀書方式;也許未來還有軟體的開發在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等等等等吧。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們終究是摸不透它的走向,只能隨機應變,以不變應萬變了。
為什麼要說互聯網呢,因為大數據最主要的數據來源就是來自於互聯網。
首先,問一個問題:我們在大數據時代下,生活的利是如何體現的呢?
也許你的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也許還是很模糊。我們舉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您知道,我們在購買一件衣服或者一本書又或者其他什麼東西時,我們經常採取的方式就是在互聯網上搜索,這時軟體上就會出現你所要購買的東西。你便瀏覽著查看,有些樣式或者簡介感覺與心中所要的東西挺相符的,於是就點進去仔細查看,瀏覽之後,或者差強人意,或者根本不是,或者情投意合正是;假如說,您所要購買的東西,並不是搜索結果里給出的答案,或者是明明就是我要購買的,但是查看半天,花了時間不說,還沒有找到中意的物品,這是令人特別不愉快的,甚至有些痛苦的體驗;也許是因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也許是花費時間太多;也許是還有更要緊的事情要處理,您就暫時退出搜索;此時,大數據已經在悄無聲息中記錄下來了你的一舉一動,更確切的說,是你想要購買的東西的名字。當你處理完其他事情,再次打開軟體的時候,就會在首頁顯示你所要購買的東西,供你隨時瀏覽;這也許是大數據時代下,生活的一種利。還有,就像出行,出門前直接在軟體上預定好,等車過來,直接下樓坐車出發,省去了等待尋找的時間;再例如,讀書不用跑書店特意去買一本書,直接在軟體上,收聽自己想聽的書籍,並且還有相關推薦;等等,這里就不在一一贅述了。
大數據時代下的弊呢,也許你很感興趣,大數據時代下,還有弊端嗎。答案是有的。今天我們只講一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弊端,淺顯易懂。
現在,我又要詢問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你是如何打發無聊或者閑暇的時間的?你說你去看書,沒問題,對知識的渴求,提高知識素養,很有意義;你說你去運動,也沒什麼問題,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同樣很有意義;但是,我覺得給出這兩種答案的人,應該所佔比例應該不到百分之二十吧;在這個金錢第一,物質欲充斥著的時代,可以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或者說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人應該不多吧。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代表大眾的思想。我猜想,更多的答案應該是去刷一刷小視頻,逛一逛淘寶,聊一聊微信,來打發一下無聊或者閑暇的時間吧。
那麼,我再問一個問題,在你睡覺之前你一般在做什麼事情,是不是在刷一下小視頻來釋放一下工作的壓力,彌補一下今天對沒有玩手機的虧欠呢。如果你是一個自我約束力很強的人,刷小視頻也許可以讓你快速的到達睡覺的時間點;但是,對於大部分自我約束力欠佳的人,經歷更多的也許是,說好的看到十一點睡覺,結果不知不覺看到了十二點,而且帶著困意打著哈欠,心理暗示著自己再看一小會就睡,結果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個小時。忽然一驚,哎呀,確實該睡覺了,不然明天上班又遲到了,只剩扼腕嘆息,感嘆時間飛逝。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呢。不管你們的答案如何,我是有的,也許我是一個自我約束力欠佳的人。我真心希望你們不要跟我一樣。
在這里,我想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自問也在問大家,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想過呢。也許你自我約束力很強,那麼你能不能幫助我分析一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之前也許,我們有意要看某一部動畫片,要追某一部電視劇,要刷某一部電影,一直看到結尾或者眼皮打架才肯睡覺。但是現在只是在刷一個小小的短視頻,一個視頻也就二三分鍾而已,長的也就十幾分鍾而已,為什麼還會熬著這么長的夜呢?有沒有問過自己,或者有沒有分析過這樣的原因何在。這里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時間。
這就是大數據時代下的弊之一;大數據會讓你對一件事上癮,因為這件事正是你特別感興趣的一件事。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以我為例,我在睡覺之前會在優酷或者瀏覽器上刷一些搞笑的小視頻,打發一下睡覺前的時間,例如大鵬的《屌絲男士》,於莎莎的《極品女士》,還會看一些DOTA游戲小視頻,在我瀏覽第一個視頻看到不到一半的時候,後續與之相關的視頻就已經出現在下一個視頻的位置了,假如我在看大鵬的屌絲男士,結果剛看不到一半的時候,與屌絲男士相關視頻就出現在下一個視頻的位置,替換了本該有的短視頻。這就是一種誘惑,會令人上癮。正如我想看屌絲男士,看一個沒有看過癮啊,怎麼辦?擱以前的話,湊活著看點其他的吧,或者放下手機睡覺吧,對吧。可是現在呢,你沒看過癮吧,再給你推薦一個屌絲男士,你看不看,肯定看對吧,既然看了,那肯定還想看吧,再給你推薦一個主題一樣的短視頻,並且短視頻的時間很短又很感興趣,心裡就會想,這么短不會影響到睡覺,再看一個就睡覺。後果可想而知了,就這樣一直刷著短視頻,等你再次回過神的時候,已經不是十一點了,或許已經是十二點甚至是一點了。就這樣,睡覺的時間在無意間被短視頻偷走了,晚睡又導致明天的工作狀態低迷,長期下去精神狀態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請問,您有沒有同感呢?
不知道您有沒有被我說中痛點呢。說了這么多關於我的這么一個例子,為了就是得出,罪魁禍首就是大數據這一科技的誕生;大數據的影響,已經在神不知鬼不覺中霸佔了我們的時間,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大數據時代你的隱私將不再是隱私。這就是大數據的弊之一吧!
其實,按照哲理的理論來解釋的話,大數據本身並無對錯之別;大數據代表著一種新科技的誕生,科技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這把劍的好壞,取決於使用的人;如果你懂得如何使用,它便是一種利器;如果你無法克制自己,不懂得正確使用,那麼它將是一種凶器。
『陸』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體現了什麼哲學思想
體現了量變到質變、必然到自由發展的哲理。即網路空間的發展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質變到大數據的過程,也即網路工程從必然王國進化到自由王國的過程。
『柒』 《給孩子講大數據》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正文內容:
「大數據」這個概念第一次聽說,還是聽朋友說孩子在國外讀的大學就是學的「大數據」專業。當時還有些疑惑,對此也是一知半解。感謝寶寶地帶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帶來的精彩試讀機會。先來看看這本書的作者:塗子沛,曾擔任過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領導過大數據戰略的制定和建設,是中國大數據的積極倡導者。
「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新的時代,以數據為中心,即將迎來機器人的時代。「大數據」是指數字化的信息。一行文字、一張圖片、一條語音、一段視頻,今天我們統稱為數據。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陌生了,因為手機是最大的數據採集系統。我們所看的每一條新聞、下載的APP,手機都會記錄下來。這就是「痕跡」。
從小數據時代到大數據時代,作者用了一種很有趣的叫法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和關注點。第一節就是:劃痕者的後代,從人類開始在牆上做記號開始,這是最古老、最廣泛的計數方法。再發展就成了記錄——「結繩記事」。
從文字的誕生、貨幣登上舞台,這就有了數字的意義。很形象的一個引用就是《小王子》里的一段話:「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磚蓋成的漂亮房子…」他們怎麼也想不出這種房子有多麼漂亮。但你對他們一說:「我看見了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那麼他們就會驚叫道:「多麼漂亮的房子啊!」這就是用數字來衡量一切價值。
最有意思的就是各種大數據的計算方法,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比如購物籃分析,看看5個購物籃,尿布出現4次,啤酒出現3次。也就是說,4名4購買尿布的顧客中有3名買了啤酒,搭配購買率達到75%,這就是兩個商品的購買關聯度。於是各種捆綁銷售、組合套裝就出現了。這只是5個購物籃,如果成千上萬個,計算起來就要靠數據科學家了。
到了大數據時代,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警方有「生物痕跡」概念,引進了物證管理系統。標准化採集儀器「搜痕儀」可以收集人像、DNA、指紋、掌紋、足印等數據,「物證雲」就可以針對嫌疑人進行大數據的大范圍比對,提高破案效率。
而在互聯網上的購物,相信你也不會陌生。你隨便搜索的物品,等下次打開時,會跳出各種同類商品信息,還有優惠活動。試著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少兒編程怎麼樣,當你打開朋友圈時,會提示你有少兒編程課程的小程序,這就是搜索數據。瀏覽信息就是消耗個體的時間和精力,就好像看手機,五花八門的信息,消耗你的「注意力」。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不控制數據,就會被數據控制。
『捌』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里有一句形容大數據的哲理:萬事看似隨機,卻都有其宿命。原話怎麼說的
萬物看似隨機,但是各有它的宿命
『玖』 促進大數據發的主要因素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在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擁有市場優勢和發展潛力,但也存在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法律法規建設滯後、創新應用領域不廣等問題,亟待解決。
(9)大數據哲理擴展閱讀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於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換而言之,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麼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於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雲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台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採用分布式架構。它的特色在於對海量數據進行分布式數據挖掘。但它必須依託雲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資料庫和雲存儲、虛擬化技術。
大數據需要特殊的技術,以有效地處理大量的容忍經過時間內的數據。適用於大數據的技術,包括大規模並行處理(MPP)資料庫、數據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資料庫、雲計算平台、互聯網和可擴展的存儲系統。
『拾』 哲學如何認識大數據時代
哲學如何認識大數據時代
最近幾年,數據問題進入哲學視野。對於哲學家們探索的數據本質特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數據與大數據
技術進步,主要是計算機、網路和各種類型的感測器以及雲技術、分布式計算與存儲等海量存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運算能力極速進步,使得數據概念被大數據概念取代。數據量增加速度之快,大致可以這樣描述:最近兩年生成的數據量,相當於此前一切時代人類所生產的數據量的總和。
大數據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截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大數據的特徵,除了巨大、快速、多樣多變之外,沒有其他。因此,大數據本質上還是數據。
在大數據的上述特徵中,其多樣多變性值得特別關注。它表現為所生成數據格式的多樣,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各有多種不同的格式,取決於生成數據的技術與設備,卻反映出數據生產的時代性以及數據處理的能力與條件,也反映出被描摹自然和社會的多姿多彩。另外,隨著技術發展和數據量急劇增長,新的數據格式還會層出不窮,多變和多樣特徵更加突出。
大數據既是一個技術概念,又是一個商業概念,它的出現,有其特定背景,即IT領域的商業和渲染新技術的考量。大數據包攬了人類獲取數據的所有途徑,提示哲學研究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這個時代的先聲,很久遠之前就已經響起,那時,它僅僅被稱作數據。在我們的討論中,主要考慮數據與哲學的關聯。
數據與認識
這里的認識,指的是人的認識,是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大數據的出現和引起關注,使得一個事實得到確認,這就是,數據覆蓋了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感知。感官及其所獲得的經驗退居到顯示屏之後,退居到各種類型的技術裝置之後,這些裝置將自然和外部世界的映像「轉譯」成人類感官可以接受的圖像、聲音甚至觸覺和嗅覺味覺。這既是技術發展的必然,又是始料未及的情況。如果說,此前,哲學還試圖在技術系統生成的數據之外尋找世界的直觀映像,到了大數據時代,這種人類的直接感知即使沒有被完全取代,也失去了其傳統意義上的優勢。一言以蔽之,哲學,需要從數據中尋求對世界的認識,舍此即失去認識的來源。
這似乎是一個驚人的變故,其實不然。在影響人類認識的議題上,大數據帶來的變化,只是數量和范圍上的,並非根本意義上的改變。事實上,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我們的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從來都是依賴於某些技術裝置的,也就是說,人的認識,其實是通過數據獲得的。
最早的技術裝置,可能是直尺,它用於測量長度,例如田畝;更早的述說技術裝備,也許是繩結,它用來述說一件重要的事件。在我國,從河北泥河灣先民打造石器,到安陽殷墟龜甲上刻畫的文字,都可以看作是某種「數據」,表達著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某種認知。而面對著所有這些早期的承載數據的技術裝備,人們獲得對外部世界的某種最早的抽象認識。古代人先後發明過算籌、斗和稱、漏刻、渾象儀、量角器等等,無不是用來產生認知外部世界的數據,人們也發明筆、紙張、雕版印刷術,也是用來記錄和生產數據。依託所有這些,數據成為人們認識的依據,思考的源泉,表達的工具。
近代以來,西方的技術和科學異軍突起,望遠鏡、顯微鏡、六分儀、光譜儀、質譜儀乃至加速器、射電望遠鏡相繼出現,成為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有力工具。這些技術裝備產生的數據成為近現代思想的新的依託。到了當代,伴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強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出現,各種延伸和闊展人類感官感知能力的器皿設備層出不窮,終於完全或接近於完全取代人類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通過把數據呈現給人類,成為人類認識的來源。這就是大數據的時代。
關鍵點在於,我們所知的世界,全部是數據表達的,其中一部分獲得理解和解釋,更多的只是數據,沒有得到解釋甚至沒有得到關注,它只是像自在自然那樣在那裡,等待人們去搜索發現它,解釋它,運用它。
數據與本體
根據上述認識,似乎可以通過觀察數據的形成和生產,來理解哲學與科學的在解釋客觀自然議題上彼此消長。
在近代科學初興時期,它並沒有從傳統哲學中分離出來,它被冠之以自然哲學。與之相並行不悖的,有哲學本體論和形而上學。後兩者都是試圖以某些觀念描述和解釋外部自然,尋求事物的本質,並在哲學領域合法存在。伽利略、牛頓等人推崇的使用先進觀測和實驗手段觀察與調控自然,用數學述說自然過程。當這一切成為風氣之後,哲學本體論逐漸衰退,哲學似乎放棄了對客觀世界的描驀和解釋,讓位於自然科學。
最後一位試圖運用科學數據來解釋自然的哲學家是康德,他研習了牛頓的運動力學和天體力學,提出宇宙演化學說。然而,拉普拉斯在康德基礎上,用物理理論和數學表述了星雲說,在無限時空中的恆星和星系演化學說。拉普拉斯之後,科學之描摹自然優越於傳統哲學得到公認。
一般認為,在經典科學時代,哲學與科學在描摹自然方面的差異,在於是否運用數據和使用數學方法。今天我們發現,這並非全部問題所在。經典時代,直至大數據崛起的今天,自然科學的確在使用各種技術裝備獲得的數據方面占據優勢地位,哲學則固守傳統的概念分析和一般推理方法,這還是指的好的哲學。這與其說是哲學落後於科學,勿寧說人類獲得數據的能力尚有不逮,給傳統哲學留有施展餘地。
大數據的出現,包圍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所有方面,情況發生變化。在科學界開始討論並實施「計算一切」的時候,同時也給哲學重新回到討論本體打開方便之門。這里發生的變化是,數據成為認知的源泉,思維的質料;我們對世界的解釋轉變為對數據的解讀,舍此無他。大數據的出現,使得我們發現,我們所知的稱作外部世界的東西,是通過數據來呈現的,當我們尋求世界的本質和意義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數據中徜徉;當我們覺得有所發現有所體悟時,實際上是自覺找到了一些數據之間的關聯。
數據的物理學氣質
所謂物理學氣質,指的是思考事物的本質,從原理層面上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探究,揭示出事物的基本規律。當前備受熱議的數據和大數據是否具有揭示事物基本規律的功能,可能還有待於觀察,但是,數據,就其現象而言,似乎已經展示出某種物理學氣質,考察這一特性,既有利於認識數據的本質,也有利於深化對物理學的認識。
這里所說的物理學,主要指的是量子力學。
眾所周知,量子力學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應用上都獲得巨大成功,在場論、粒子物理和天體物理學研究上都扮演者基礎角色,在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以及超導物理等應用學科上都有極出色表現。量子力學與哲學的聯系,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學領域都要來得緊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論問題。
量子力學發現,建立在測不準關系基礎上的認識,受到基本物理原理的限制,客觀世界原則上不可能真正被觀察到,我們只能根據物理測量結果認識世界。而測量本身形成對客觀世界的干擾,導致無法真正認清它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唯一來源就是測量的結果,即所謂經驗。
量子力學的這一認識原則引發將近一百年的討論,至今未能平息。
尼爾斯·玻爾認為我們必須接受量子力學給出的認識原則,承認和接受自然作出的安排,量子力學已經很好地描繪了自然;愛因斯坦則不願接受玻爾的「綏靖哲學」,他覺得一定是量子力學本身的不完備造成,人對自然的認識應該是能夠窮盡的,不可能也不應該像量子力學所描繪的那樣。
當我們回顧前述數據與大數據的認識論與本體論含義時,就明白,一直以來有關量子力學問題的爭論,本質上就是對於數據的意義的爭論。顯然,愛因斯坦不願意接受數據給出的結果,以及對於數據的解釋,而玻爾則認為數據揭示的自然正是自然本體,無論我們是不是喜歡它。
有趣的是,人們一直在爭論量子力學的測量問題,此前卻幾乎從來沒有人意識到測量的結果本身就是數據,而數據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認識來源。離開數據,我們對於世界一無所知。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當我們認識到,數據正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源泉,所謂世界其實就是數據構成的,我們也會看到數據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學氣質,正像量子力學所強調的那樣,世界隱藏在經驗表象背後,我們所能談論的,只是經驗本身。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哲學如何認識大數據時代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