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務院辦公廳:這些城市落實重大政策成效明顯受國家激勵
鳳凰網房產淄博訊(編輯 劉佳)5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對2018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顯著、落實事中事後監管等相關政策措施社會反映好的地方
河北省邢台市,遼寧省鐵嶺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上海市普陀區,江蘇省連雲港市,浙江省義烏市,安徽省蚌埠市,福建省福州市,山東省煙台市,河南省鄭州市,湖南省岳陽市,廣東省東莞市,海南省三亞市,重慶市渝中區,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貴州省貴陽市,陝西省寶雞市,青海省西寧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新市區。(按行政區劃排列,下同)
2019年對上述地方優先選擇為企業登記注冊便利化改革、企業年報制度改革、社會共治、企業信用風險監管、大數據監管等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試點地區;優先授予外商投資企業登記注冊許可權;在國家廣告產業園區評定中優先給予支持。(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實施)
二、促進外貿、外資穩定增長,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成效明顯的地方
江蘇省,浙江省,河南省,廣東省,四川省,陝西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培育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給予優先支持。(商務部組織實施)
三、促進社會投資健康發展、企業債券發行、債券品種創新與風險防範等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
北京市海淀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亳州市,江西省萍鄉市,湖北省宜昌市,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福田區,重慶市渝北區,四川省成都市。
從2019年起兩年之內,對上述地方行政區域內企業申請企業債券實行「直通車」機制(企業直接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報,不需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轉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
四、年度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開工、投資完成等情況較好的地方
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貴州省,陝西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中央預算內投資既有專項中安排投資,用於獎勵支持其相關專項項目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
五、財政預算執行、提高收入質量、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國庫庫款管理、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預算公開等財政管理工作完成情況好的地方
北京市西城區,河北省廊坊市、平山縣、遷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德清縣、龍泉市,安徽省銅陵市、桐城市、來安縣,山東省濰坊市、青島市黃島區、榮成市、蒙陰縣,河南省開封市、宜陽縣、唐河縣,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孝感市孝南區,四川省雅安市、成都市龍泉驛區、射洪縣,陝西省榆林市、興平市、石泉縣。
2019年對上述地方利用收回的財政存量資金、年度預算中單獨安排的資金等予以獎勵,每個市獎勵資金不低於2000萬元,每個縣(市、區)獎勵資金不低於1000萬元,並適當體現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財政部組織實施)
六、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好、地方投資落實到位、促進社會資本進入交通建設領域措施有力、交通債務風險防控工作落實有力的地方
山西省,浙江省,山東省,廣東省,貴州省,雲南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申報的具備條件的交通建設項目,優先列入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優先安排中央交通建設資金;對上述地方各新增安排中央資金5000萬元,用於交通項目建設。(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組織實施)
七、地方水利建設投資落實好、中央水利建設投資計劃完成率高的地方
江蘇省,福建省,江西省,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安排年度中央預算內水利投資計劃時給予適當獎勵,各增加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00萬元,相應減少所安排項目的地方建設投資規模。(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
八、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營造誠實守信金融生態環境、維護良好金融秩序、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製成效較好的地方
河北省,江蘇省,湖北省,廣東省,重慶市。
2019年支持上述地方或其轄內地區開展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在同等條件下對其申報金融改革試驗區等方面給予重點考慮和支持,在相關領域加大再貸款、再貼現的支持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上述地方開設分支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雙創」公司債券、綠色公司債券等金融創新產品。(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組織實施)
九、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較大的地方
北京市海淀區、房山區,上海市金山區、奉賢區,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肥西縣、繁昌縣,河南省鄭州市,湖南省株洲市,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佛山市順德區,重慶市萬州區、沙坪壩區,四川省眉山市,雲南省會澤縣、鎮雄縣。
2019年對上述地方按照每個市5000畝、每個縣(區)2500畝的標准獎勵用地計劃指標,在編制全國土地利用計劃時單獨列出。(自然資源部組織實施)
十、按時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且成效顯著的地方
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分配中央財政資金時,各增加2億元,用於高標准農田建設。(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
十一、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和產銷對接成效明顯的地方
山西省臨猗縣,吉林省梅河口市,江蘇省東海縣,浙江省永康市,福建省德化縣,山東省曹縣,湖南省瀏陽市,廣東省英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中優先支持,並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商務部、財政部組織實施)
十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地方
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2019年對上述地方優先支持其行政區域內1家符合條件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擴區或調整區位,優先支持其行政區域內1家符合條件且發展基礎較好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部組織實施)
十三、改善地方科研基礎條件、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落實國家科技改革與發展重大政策成效較好的地方
河北省,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寧夏回族自治區。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分配中的管理因素權重按滿分計算,加大資金傾斜支持力度。(科技部、財政部組織實施)
十四、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台、構建「雙創」發展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等方面大膽探索、勇於嘗試、成效明顯的區域「雙創」示範基地
上海市楊浦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嘉興南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安徽省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山東省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河南省許昌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湖南省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東省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園區、深圳市南山區,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柳梧新區。
2019年對上述區域「雙創」示範基地優先支持創新創業支撐平台建設,在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對區域內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項目,優先推介與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對接;優先支持區域內創新創業成果在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重點展示;優先支持舉辦「創響中國」等重大活動,宣傳推廣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
十五、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地方
天津市濱海新區,河北省唐山市,遼寧省大連市,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江蘇省南京市,浙江省寧波市、嘉興市,河南省洛陽市,湖北省武漢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深圳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四川省德陽市,貴州省遵義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安排,製造業單項冠軍及其他示範項目、示範企業、示範平台評定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實施)
十六、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產業基礎雄厚的地方
北京市海淀區,天津市濱海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合肥市,福建省福州市,山東省青島市,河南省鄭州市,湖南省湘潭市,廣東省廣州市,四川省成都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推動有關金融機構優先給予綜合性金融支持;推動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優先在上述地方設立子基金。(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十七、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
北京市石景山區,山西省長治市,遼寧省沈陽市,黑龍江省大慶市,江蘇省徐州市,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河南省洛陽市,湖北省黃石市,湖南省湘潭市,四川省自貢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優先支持在老工業基地振興有關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先行先試,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和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並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十八、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轉型成效突出的地方
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吉林省敦化市,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山東省棗庄市,河南省焦作市,湖北省潛江市,四川省瀘州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先行先試,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增加資金分配系數;中央財政在安排年度補助資金時予以傾斜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十九、推進質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
北京市豐台區,黑龍江省大慶市,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徐州市,福建省廈門市,河南省許昌市,湖南省湘潭市,廣東省深圳市,陝西省韓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質量工作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範基地建設、質量技術機構優先布局建設等方面,予以激勵支持。(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實施)
二十、校企合作推進力度大、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好、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的地方
浙江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南省,廣東省,青海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優先納入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在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等中央專項中予以傾斜支持。(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二十一、落實鼓勵和支持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工作力度大,促進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及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等任務完成較好的地方
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廣東省,陝西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安排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時給予傾斜和支持。(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實施)
二十二、在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認定為完成年度計劃、減貧成效顯著、綜合評價好的地方
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中給予一定獎勵。(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組織實施)
二十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地方
河南省,四川省,貴州省。
2019年對上述地方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支持力度,並在以工代賑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支持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實施)
二十四、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地方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江蘇省徐州市,浙江省溫州市,安徽省阜陽市,江西省上饒市,山東省濰坊市,河南省三門峽市,湖南省長沙市,四川省南充市,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陝西省延安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棚戶區改造);河北省平泉市,山西省靈丘縣,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黑龍江省海倫市,江蘇省高郵市,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江西省寧都縣,山東省沂源縣,河南省盧氏縣,湖南省慈利縣,廣東省高州市,海南省澄邁縣,重慶市大足區,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貴州省興仁市,雲南省永勝縣,陝西省丹鳳縣,甘肅省秦安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農村危房改造)。
2019年對棚戶區改造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時,給予適當獎勵或傾斜支持;對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明顯的地方,在安排中央財政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時,給予適當獎勵或傾斜支持。(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組織實施)
二十五、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較為明顯的地方
北京市朝陽區,天津市薊州區,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運城市,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遼寧省大連市,吉林省延吉市,黑龍江省雞西市,上海市嘉定區,江蘇省連雲港市,浙江省東陽市,安徽省銅陵市,福建省長汀縣,河南省息縣,湖北省宜都市,湖南省瀏陽市,廣東省高州市,重慶市忠縣,四川省自貢市,貴州省福泉市,陝西省延安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分配中予以傾斜,各新增安排中央資金500萬元。(國家衛生健康委、財政部組織實施)
二十六、落實養老服務業支持政策積極主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的地方
浙江省,江西省(推進養老項目建設);上海市,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2019年對推進養老項目建設成效明顯的地方,在安排年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時,在原有投資分配基礎上增加5%的獎勵;對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成效明顯的地方,在安排年度福利彩票公益金補助地方老年人福利類項目資金時,通過工作績效因素予以資金傾斜。(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民政部組織實施)
二十七、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地方
河北省衡水市,廣東省深圳市,海南省海口市,陝西省渭南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2019年中央財政年度污染防治資金下達後,由有關省(區)統籌中央財政切塊下達的資金,安排一定的比例對上述地方給予獎勵。(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組織實施)
二十八、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的地方
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貴州省,寧夏回族自治區。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時適當傾斜,各予以5000萬元資金獎勵,用於河長制湖長制及河湖管理保護工作。(水利部、財政部組織實施)
二十九、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地方
天津市西青區,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山西省介休市,上海市崇明區,浙江省龍泉市,福建省永春縣,江西省橫峰縣,河南省蘭考縣,湖北省京山市,湖南省長沙縣,廣東省四會市,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重慶市南川區,四川省武勝縣,雲南省安寧市,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中央財政分配年度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時,各給予2000萬元激勵支持,主要用於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建設。(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組織實施)
三十、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顯、創造典型經驗做法且受到國務院督查表揚的地方
北京市西城區,山西省長治市,上海市楊浦區,浙江省湖州市,河南省漯河市,湖南省湘潭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海南省東方市,四川省眉山市,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青海省海東市。
2019年對上述地方在國務院大督查實地督查中予以「免督查」。(國務院辦公廳組織實施)
(來源:中國網地產)
❷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漣江流域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漣江流域生態環境,科學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漣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貴州省河道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漣江流域的規劃、發展、管理和保護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漣江流域是指自治州境內降雨匯入漣江幹流及其支流的水域和陸域,包括地下水。
漣江幹流是指自惠水縣濛江街道辦事處山河村與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思潛村交界斷面至羅甸縣邊陽鎮交硯社區漣江匯入濛江斷面之間的河段。
漣江主要支流是指流域內集水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二級支流。一級支流包括龍灘河、翁吟河、冷水河、魚梁河、威遠河、水源河、蘆山河、長安河;二級支流包括猛簸河、長順河、冗雷河及王佑河。第四條漣江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流域綜合協調機制,運用大數據加強管理,推動流域保護工作。
漣江流域內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漣江流域保護的需要,與相鄰地區同級人民政府協商建立共治、共管、共享的跨行政區域聯動協調保護機制,協調解決跨行政區域的漣江流域保護重大事項。
漣江流域內各級人大常委會應當根據漣江流域保護的需要,與相鄰地區同級人大常委會建立協同監督機制,促進跨區域聯動協調保護機制的實施。
漣江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漣江流域的保護管理工作。發展改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綜合執法等行政主管部門以及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漣江流域保護管理工作。
漣江流域內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充分行使村(居)民自治權利,加強對漣江流域的保護,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予以監督和制止,並及時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第五條漣江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漣江流域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通過捐贈或者依法投資參與漣江流域的保護。第六條漣江流域保護與管理實行河長制,落實河道保護與管理主體責任,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流域保護與管理工作。第七條漣江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推動流域生態安全。第八條漣江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漣江流域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保護意識。
鼓勵、支持單位和個人以宣傳教育、志願服務等形式開展或者參與漣江流域保護活動。
鼓勵、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破壞或者污染漣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行為,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保護漣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義務,有權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予以監督和舉報。縣級人民政府對保護漣江流域生態環境作出突出貢獻的給予獎勵。第二章流域規劃與產業發展第十條漣江流域的保護和發展,應當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制定流域保護規劃。漣江流域保護規劃分為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第十一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編制漣江流域綜合規劃,徵求流域內縣級人民政府意見後,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漣江流域內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流域綜合規劃組織編制實施區域綜合規劃。
漣江流域內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流域、區域綜合規劃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第十二條漣江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漣江流域產業發展規劃和鼓勵、限制、禁止發展的產業產品目錄,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
漣江流域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應當優先考慮自然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以及保護漣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需要。第十三條漣江流域內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發展綠色、有機的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鼓勵企業採用先進技術和工藝,創新生產方式,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第十四條漣江流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漣江流域保護規劃,綜合用水方式,合理開發飲用水製造業、水電能源等涉水產業,促進水資源開發利用。第十五條漣江流域內縣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合理開發生態、文化、鄉村等旅遊項目,促進旅遊業發展。
❸ 請問貴州在推進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大健康相結合方面有什麼經驗和做法
「五個綠色」: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聚焦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目前,全省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個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30%的縣(區、市)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級新農村示範點157個、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範點192個。
三是持續用力築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還林607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406平方公里。
強力實施六盤水市水城河環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啟動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實施草海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
四是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國家試點,全面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五是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連續十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舉辦了「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編制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讀本,全面開展了生態縣、生態村等生態文明創建活動。
「五個結合」:
一是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最近正在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
二是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在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同時,運用大數據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獲批建設,蘋果中國雲服務、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落地貴州。
三是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37%和41%。梵凈山成功申遺,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達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多彩貴州正風行天下。
四是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促進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醫葯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葯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五是大生態與大開放相結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五個關系」,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與雲南、四川共同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與重慶、四川、雲南共同建立長江上游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和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機制。與重慶建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機制。
(3)大數據河長制擴展閱讀
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貴州要圍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五大示範區」戰略定位,開展綠色屏障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八項制度創新試驗。
兩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實踐,貴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較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探索有利於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大力推動「多規合一」試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等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索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工作。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257萬畝,建成省市縣三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實現所有河流、湖泊、水庫河長制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行全域取消網箱養魚。
二是培育激發綠色新動能的制度。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制變為徵收制,實現排污權有償交易1.53億元。
貴安新區獲批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台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三是建立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率先在全國出台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是出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制度。率先出台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頒布實施30餘部配套法規。率先設置環保法庭並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探索,全省環境資源司法機構達108個,實現全覆蓋。
五是建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連續成功舉辦十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建立中外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國際咨詢會,與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瑞士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務實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❹ 2021年7月22日什麼正式公布
2021 年 7 月 22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公布。
主要目標
到2025年,中部地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投入產出效益大幅提高,綜合實力、內生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降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普遍建立。
開放水平再上新台階,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共享發展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統籌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著力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著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中部地區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投入產出效益大幅提高,綜合實力、內生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降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普遍建立。開放水平再上新台階,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共享發展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統籌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到2035年,中部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堅持創新發展,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谷、中國(合肥)聲谷,在京廣沿線建設鄭州電子信息、長株潭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在京九沿線建設南昌、吉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大湛沿線建設太原新材料、洛陽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設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基地。打造集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群(基地)服務平台。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重點促進河南食品輕紡、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屬、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鋼鐵有色等傳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加快推進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
(四)積極承接製造業轉移。推進皖江城市帶、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湖北荊州、贛南、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積極承接新興產業轉移,重點承接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園區建設運營方式,支持與其他地區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依託園區搭建產業轉移服務平台,加強信息溝通及區域產業合作,推動產業轉移精準對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前提下,適當增加中部地區承接製造業轉移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創新跨區域製造業轉移利益分享機制,建立跨區域經濟統計分成制度。
(五)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主動融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將長板進一步拉長,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尖端技術差距,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探索國家實驗室建設運行模式,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發展,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攻關。選擇武漢等有條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武漢信息光電子、株洲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洛陽農機裝備等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新培育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創業孵化平台和雙創示範基地,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聯合區域創新資源,實施一批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布局建設一批綜合性中試基地,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專業中試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多鼓勵原創技術創新,依託現有國家和省級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等,建設中部地區技術交易市場聯盟,推動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支持有條件地區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六)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依託產業集群(基地)建設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金融服務、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業,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路,拓展第五代移動通信應用。積極發展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推動生活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加快鄭州、長沙、太原、宜昌、贛州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支持建設一批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增加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產品,支持山西與現有期貨交易所合作開展能源商品期現結合交易。推進江西省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
三、堅持協調發展,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同性
(七)主動融入區域重大戰略。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互促共進,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支持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參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八)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重點,加強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支持武漢、長株潭、鄭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培育發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漢、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增強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促進洛陽、襄陽、阜陽、贛州、衡陽、大同等區域重點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鄉發展。發展一批特色小鎮,補齊縣城和小城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有條件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和水利設施改造升級,加快推進引江濟淮、長江和淮河幹流治理、鄂北水資源配置、江西花橋水庫、湖南椒花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九)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優化城市布局,推動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網路化建設,推進基於數字化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系統化全域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功能。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建設完整居住社區,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加強建築設計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和建築布局,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
(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支持河南等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鞏固提升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地位。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和裝備,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支持發展高效旱作農業。高質量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大力發展油料、生豬、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生產,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十一)推動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協同發展。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加快落實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部六省省際交界地區以及與東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區合作,務實推進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深化大別山、武陵山等區域旅遊與經濟協作。加強流域上下游產業園區合作共建,充分發揮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作用,建立淮河、漢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促進產業協同創新、有序轉移、優化升級。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區融合發展,推動長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贛江、太原跨汾河、荊州和蕪湖等跨長江發展。
四、堅持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部
(十二)共同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取用水管理。繼續深化做實河長制湖長制。強化長江岸線分區管理與用途管制,保護自然岸線和水域生態環境,加強鄱陽湖、洞庭湖等湖泊保護和治理,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保護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加強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決中小河流、病險水庫、重要蓄滯洪區和山洪災害等防汛薄弱環節,增強城鄉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態整治和河道外兩岸造林綠化為重點,建設淮河、漢江、湘江、贛江、汾河等河流生態廊道。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科學推進長江中下游、華北平原國土綠化行動,積極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推行林長制,大力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系統保護,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十三)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全民共治、源頭防治,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共同解決區域環境突出問題。以城市群、都市圈為重點,協同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揚塵污染。以長江、黃河等流域為重點,推動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標准體系,建立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責任體系,推動恢復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推廣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實施糧食主產區永久基本農田面源污染專項治理工程,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實施礦山修復重點工程、尾礦庫污染治理工程,推動礦業綠色發展。嚴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強化雜訊源頭防控和監督管理,提高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
(十四)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大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支持新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示範園區。支持開展低碳城市試點,積極推進近零碳排放示範工程,開展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建築等創建行動,鼓勵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小水電、分布式光伏發電,支持山西煤層氣、鄂西頁岩氣開發轉化,加快農村能源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託規范的公共資源和產權交易平台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健全有利於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完善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支持許昌、銅陵、瑞金等地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
五、堅持開放發展,形成內陸高水平開放新體制
(十五)加快內陸開放通道建設。全面開工呼南縱向高速鐵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廈渝橫向高速鐵路通道中部段建設。實施漢江、湘江、贛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進水系溝通工程,形成水運大通道。加快推進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建設,繼續實施省際高速公路連通工程。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發展沿江港口鐵水聯運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路。加快推進鄭州國際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貨運樞紐機場和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提升鄭州、武漢區域航空樞紐功能,積極推動長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樞紐,提高支線機場服務能力。完善國際航線網路,發展全貨機航班,增強中部地區機場連接國際樞紐機場能力。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京廣、京九、浩吉、滬昆、隴海-蘭新交通干線作用,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等沿海地區及內蒙古、廣西、雲南、新疆等邊境口岸合作,對接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南半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十六)打造內陸高水平開放平台。高標准建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建成對外開放重要平台。充分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武漢、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設臨空經濟區。加快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支持建設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構建區域性電子商務樞紐。支持有條件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創建國家級開放口岸,深化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通關合作,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口岸互聯互通水平。支持有條件地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十七)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做到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理。推進與企業發展、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跨省通辦」,實現更多事項異地辦理。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建設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市場體系,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力度,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改善中小微企業發展生態,放寬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經營場所限制,便利各類創業者注冊經營、及時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六、堅持共享發展,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認真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模式,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立公共衛生事業穩定投入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著力補齊公共衛生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短板,重點支持早期監測預警能力、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醫療物資儲備設施及隔離設施等傳染病防治項目建設,加快實施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標准化建設,提高城鄉社區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基本醫療保險信息互聯共享,完善住院費用異地直接結算。建立統一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台,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引導重點就業群體跨地區就業,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入鄉就業創業。合理提高孤兒基本生活費、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准,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作體系,健全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並適時進行動態調整。推動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隨遷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政策。
(十九)增加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國內一流科研機構在中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國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區開展合作辦學。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打造一批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支持建設若干區域醫療中心,鼓勵國內外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依法依規在中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縣級醫院與鄉鎮(社區)醫療機構建立醫療聯合體,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條件成熟時在中部地區設立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加快創新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進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打響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晉文化品牌。傳承和弘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井岡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目的地。積極發展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產業,推進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加快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加大對足球場地等體育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二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突發事件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平台和決策指揮系統,建設區域應急救援平台和區域保障中心,提高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和調配能力。依託社會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動政府部門業務數據互聯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推進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實現社區服務規范化、全覆蓋。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強化村級組織自治功能,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全面推進「一區一警、一村一輔警」建設,打造平安社區、平安鄉村。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督管理。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決農村社會矛盾。
(二十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聚焦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大別山區、太行山區、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地區,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七、完善促進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
(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體系。確保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盡快落實到位,支持保就業、保民生、保運轉,促進湖北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中部地區欠發達縣(市、區)繼續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老工業基地城市繼續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並結合實際調整優化實施范圍和有關政策內容。對重要改革開放平台建設用地實行計劃指標傾斜,按照國家統籌、地方分擔原則,優先保障先進製造業、跨區域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鼓勵人才自由流動,實行雙向掛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靈活多樣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推進人力資源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吸引各類專業人才到中部地區就業創業。允許中央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按有關規定在中部地區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鼓勵地方政府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行專業技術人才落戶「零門檻」。
(二十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中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當增加省級政府地方政府債券分配額度。全面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對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按現行規定免徵關稅。積極培育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支持鼓勵類產業企業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強對中部地區的支持,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增強金融普惠性。
八、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二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全過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主體責任,完善推進機制,加強工作協同,深化相互合作,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二十五)強化協調指導。中央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與中部六省溝通銜接,在規劃編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項目安排、改革創新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要加強統籌指導,協調解決本意見實施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強化督促和實施效果評估。本意見實施涉及的重要規劃、重點政策、重大項目要按規定程序報批。重大事項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法律依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❺ 機票退改簽社保繳費都將哪些有新變化
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8%;
社保費2019年起由稅務部門徵收;
【紀檢監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今年上半年處分省部級及以上幹部28人
2018年上半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168.3萬件次,處置問題線索74萬件,談話函詢15.4萬件次,立案30.2萬件,處分24萬人(其中黨紀處分20.1萬人)。處分省部級及以上幹部28人,廳局級幹部1500餘人,縣處級幹部1萬人,鄉科級幹部3.7萬人,一般幹部4.5萬人,農村、企業等其他人員14.6萬人。>>>
【河湖治理】百萬河長上崗 我國全面建立河長制
水利部部長鄂竟平17日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全面建立河長制,共明確省、市、縣、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另有29個省份設立村級河長76萬多名,打通了河長制「最後一公里」。>>>
【稅制改革】社保費2019年起由稅務部門徵收 你要多繳費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目前有的企業不給員工上社保,更為常見的是不給員工全額上社保。而社保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後,這種情況有望得到改變。>>>
【信息安全】我國首次開展大數據安全整治
我國正在開展的全國網路安全執法大檢查行動中,首次開展針對大數據安全的整治工作,具體包括大數據的採集、存儲、應用、傳輸、銷毀等全生命周期的監管、安全以及保護。據相關人士透露,大數據安全整治將全面對我國大數據信息內容、存儲位置、所涉企業進行摸底。同時,對企業採集信息來源開展執法檢查,對數據採集的合法性、應用的范圍限制等進行確定。
【銀行理財】銀行理財新規要來了!影響400萬從業者和1.4億股民
20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銀行理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降低投資者購買門檻、允許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等一系列規定,將影響無數購買銀行理財的家庭、逾400萬銀行從業者和1.4億多的A股股民。
來自新華網
❻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的戰略定位
(二)戰略定位
1.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示範區。完善空間規劃體系和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加快構建有利於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體系。[4]
2.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示範區。建立礦產資源綠色化開發機制,健全綠色發展市場機制和綠色金融制度,開展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完善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構建培育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的制度體系。
3.生態脫貧攻堅示範區。完善生態保護區域財力支持機制、森林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面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護林服務機制,深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加快構建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的制度體系。
4.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示範區。加強涉及生態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立改廢釋,推動省域環境資源保護司法機構全覆蓋,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加快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體系。
5.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示範區。深化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機制,充分發揮其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助推地方綠色發展、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❼ 測一測,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知多少"活動目的在於
一是繼續創新和加強宏觀調控,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去年宏觀調控面臨多難抉擇,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而是依靠改革創新來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加大,增加的財政赤字主要用於減稅降費。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全年降低企業稅負5700多億元,所有行業實現稅負只減不增。制定實施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確保地方既有財力不變。擴大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規模,降低利息負擔約4000億元。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廣義貨幣M2增長11.3%,低於13%左右的預期目標。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促進消費升級措施。出台鼓勵民間投資等政策,投資出現企穩態勢。分類調控房地產市場。加強金融風險防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二是著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供給結構有所改善。以鋼鐵、煤炭行業為重點去產能,全年退出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分流職工得到較好安置。支持農民工在城鎮購房,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房地產去庫存取得積極成效。推動企業兼並重組,發展直接融資,實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著眼促進企業降成本,出台減稅降費、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下調用電價格等舉措。加大補短板力度,了一批當前急需又利長遠的大事。三是大力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一批標志性、支柱性改革舉措。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在提前完成本屆政府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目標的基礎上,去年又取消165項國務院部門及其指定地方實施的審批事項,清理規范192項審批中介服務事項、220項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事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增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有效性,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國有企業調整重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深化資源稅改革。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法,建立貧困退出機制。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出台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擴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深化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制定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法,開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耕地輪作休耕改革等試點,全面推行河長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新動力。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加強戰略對接、務實合作。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深港通」開啟。完善促進外貿發展措施,新設12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出口逐步回穩。推廣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新設7個自貿試驗區。除少數實行准入特別管理措施領域外,外資企業設立及變更一律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實際使用外資1300多億美元,繼續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四是強化創新引領,新動能快速成長。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落實和完善「雙創」政策措施。部署啟動面向2030年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新設6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技術交易額超過1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上升到56.2%,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五是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啟動建設一批重點項目。編制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又有1600萬人進城落戶。發展的協同疊加效應不斷顯現。六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法,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強化大氣污染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5.6%和4%,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9.1%。優化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推進水污染防治,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嚴肅查處一批環境違法案件,推動了環保工作深入開展。七是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情況下,民生投入繼續增加。出台新的就業創業政策,扎實做好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就業工作。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全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超過1000億元。提高低保、優撫、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標准,為1700多萬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或護理補貼。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免除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全年資助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8400多萬人次。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提高財政補助標准。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符合規定的省內異地就醫住院費用可直接結算。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實施全民健身計劃,體育健兒在里約奧運會、殘奧會上再創佳績。去年部分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發生嚴重洪澇等災害,通過及時有力開展搶險救災,緊急轉移安置900多萬人次,最大限度降低了災害損失,恢復重建有序進行。八是推進政府建設和治理創新,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13件,制定修訂行政法規8件。完善公共決策吸納民意機制,認真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推進政務公開,省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全面公布。加大督查問責力度,組織開展第三次國務院大督查,對去產能、民間投資等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和第三方評估,嚴肅查處一些地區違規新建鋼鐵項目、生產銷售「地條鋼」等行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事故總量和重特大事故數量繼續下降。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有力維護了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❽ 所謂的數字河流解決方案指的是什麼
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傳統的地表水監管系統和整治方式已經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發展需求。河流污染監測系統的缺陷、發生污染後應急的滯後性使相關河流生物群體受到傷害;由於監測數據缺乏導致剛性約束機制和追責賠償條款的缺乏,使「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事頻頻上演;監測系統的不完善使不少區域落實河長制工作不力,造成水質、環境衛生不達標問題,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如何能夠更新現有的河流整治和管控系統,加強河流全面監管、預警、防範和治理工作的實際效率,掌握河流水源變化情況並及時預警洪澇災害、人為污染等事故,減少了人員與財產的損失。在這種現狀下,數字河流應運而生。
數字河流可解決各行政區流域范圍河流監控系統不準確、水質管理目標不協調、污染治理工程落實不到位、協調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為完善跨界河流生態補償機制、推進流域水質整體改變、構建水生態文明提供支撐。
打造數字河流整體解決方案
數字河流解決方案以2020年1月19日生態環境部和水利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為政策導向;基於「環保+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先進理念,以「全面布點、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為宗旨;以「問題導向、因河施策、綜合防治」為原則,通過大范圍、高密度合理組合布點,全面監控河湖斷面、港口碼頭等區域,實現對各種水環境質量的全面監控;建立集監測監管、應急預警、分析研判、決策支持、綜合防治為一體的全面、一站式地表水水環境綜合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環境監管新格局。
❾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方案來了,你准備好了嗎
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中國在2000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此後給予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使西部地區得到了持續高速發展,為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跟跑、並跑乃至領跑奠定了基礎。如今20年過去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也迎來了進一步發展的新契機。
此時對西部大開發明確新方向、確定新目標、提出新要求和建立新機制,有利於鞏固西部大開發取得的成績,並開啟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和新征程。
這份超萬字的重磅指導意見,共七大點三十六條,就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許多可操作性強的具體舉措意見,為西部大開發下一個「10年」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現階段判斷:四個「依然」一個「仍然」
《意見》充分肯定了西部地區的發展成績,指出西部地區經濟 社會 發展取得重大 歷史 性成就,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也擴展了國家發展的戰略迴旋空間。
但也對西部地區現階段發展作出深刻 歷史 判斷。
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鞏固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維護民族團結、 社會 穩定、國家安全任務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實現 社會 主義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環節。
新格局: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
《意見》總體要求提出,強化舉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根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意見》對西部大開發作出「分兩步走」的目標部署,清晰擘畫了加快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時間表、路線圖。
到2020年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營商環境、開放環境、創新環境明顯改善,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
到2035年,西部地區基本實現 社會 主義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努力實現不同類型地區互補發展、東西雙向開放協同並進、民族邊疆地區繁榮安全穩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在第一個百年的目標即將實現,要開始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這樣一個 歷史 時點,《意見》從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依然是在著眼和著手於解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當前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問題。它對於我們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中的重點內容:
1、結合西部地區發展實際,打好污染防治標志性重大戰役,實施環境保護重大工程,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精準研判可能出現的主要風險點,結合西部地區實際,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拿出改革創新舉措。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源頭管控,有效穩住杠桿率。
2、在西部地區布局建設一批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學校,支持「雙一流」高校對西部地區開展對口支援。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西部地區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健全以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體制,鼓勵各類企業在西部地區設立 科技 創新公司。支持國家 科技 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西部地區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
3、推動發展現代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智能+」產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 旅遊 」等新業態發展,推進網路提速降費,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依託風景名勝區、邊境 旅遊 試驗區等,大力發展 旅遊 休閑、 健康 養生 等服務業,打造區域重要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專業服務業,加強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
4、優化煤炭生產與消費結構,推動煤炭清潔生產與智能高效開采,積極推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穩步開展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等升級示範。建設一批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加快煤層氣等勘探開發利用。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開展黃河梯級電站大型儲能項目研究,培育一批清潔能源基地。加快風電、光伏發電就地消納。繼續加大西電東送等跨省區重點輸電通道建設,提升清潔電力輸送能力。
5、加強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運輸通道建設,拓展區域開發軸線。強化資源能源開發地干線通道規劃建設。加快川藏鐵路、沿江高鐵、渝昆高鐵、西(寧)成(都)鐵路等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提高物流運行效率。加強航空口岸和樞紐建設,擴大樞紐機場航權,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合理規劃建設一批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骨幹治理工程和大型灌區工程,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人口分散區域重點小型標准化供水設施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
6、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新疆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形成西向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文化科教、醫療服務中心。支持重慶、四川、陝西發揮綜合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支持甘肅、陝西充分發掘 歷史 文化優勢,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作用。支持貴州、青海深化國內外生態合作,推動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支持內蒙古深度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提升雲南與瀾滄江-湄公河區域開放合作水平。
7、積極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完善北部灣港口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港口群,加快培育現代海洋產業,積極發展向海經濟。進一步完善口岸、跨境運輸和信息通道等開放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開放物流網路和跨境郵遞體系。加快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
8、鼓勵重慶、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提高昆明、南寧、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等省會(首府)城市面向毗鄰國家的次區域合作支撐能力。支持西部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投資貿易領域依法依規開展先行先試, 探索 建設適應高水平開放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研究在內陸地區增設國家一類口岸。研究按程序設立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
9、完善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布局,支持在跨境金融、跨境 旅遊 、通關執法合作、人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開展創新。
10、推動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逐步向規則制度型轉變。落實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開放製造業,逐步放寬服務業准入,提高采礦業開放水平。支持西部地區按程序申請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支持區域內企業開展委內加工業務。
11、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支持青海、甘肅等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探索 協同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依託陸橋綜合運輸通道,加強西北省份與江蘇、山東、河南等東中部省份互惠合作。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和北部灣經濟區建設,鼓勵廣西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東西部自由貿易試驗區交流合作,加強協同開放。支持跨區域共建產業園區,鼓勵 探索 「飛地經濟」等模式。加強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互動,促進成渝、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開放開發的核心引擎。推動北部灣、蘭州-西寧、呼包鄂榆、寧夏沿黃、黔中、滇中、天山北坡等城市群互動發展。支持南疆地區開放發展。支持陝甘寧、川陝、左右江等革命老區和川渝、川滇黔、渝黔等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毗鄰地區建立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加快推進重點區域一體化進程。
12、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堅定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保障好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保護好冰川、濕地等生態資源。
1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和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 探索 低碳轉型路徑。全面推進河長制、湖長制,推進綠色小水電改造。加快西南地區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加強入河排污口管理,強化西北地區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納管工作。加強跨境生態環境保護合作。
14、 探索 集體荒漠土地市場化路徑,設定土地用途,鼓勵個人申領使用權。深入推進主業為充分競爭行業的商業類地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健全定價成本信息公開制度。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深化輸配電價改革。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開展電力現貨交易試點。
15、提高西部地區直接融資比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發行上市融資、再融資,通過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融資。西部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並購重組等適用綠色通道政策。
16、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政策措施,著力降低物流、用能等費用。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審慎包容監管,提高監管效能,防止任意檢查、執法擾民。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進一步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持續深入開展不正當競爭行為治理,形成優化營商環境長效機制。
17、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東西協作,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18、支持商業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為西部地區發展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西部地區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在風險總體可控前提下加大對西部地區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續貸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調配信貸資源,加大對西部貧困地區扶貧產業支持力度。支持輕資產實體經濟企業或項目以適當方式融資。增加綠色金融供給,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綠色轉型升級。依法合規 探索 建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領域融資風險分擔機制。
19、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分紅等中長期激勵。允許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按有關規定在西部地區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允許退休公職人員按有關規定在西部地區創業。
20、實行負面清單與鼓勵類產業目錄相結合的產業政策,提高政策精準性和精細度。在執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基礎上,對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進行動態調整,與分類考核政策相適應。適時修訂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並進行動態調整。加大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的支持力度,自然資源調查計劃優先安排西部地區項目。凡有條件在西部地區就地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支持在當地優先布局建設並優先審批核准。鼓勵新設在西部地區的中央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在當地注冊。適當降低 社會 保險費率,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
21、穩妥有序推進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改革。中央財政在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各領域專項轉移支付分配中,繼續通過加大資金分配系數、提高補助標准或降低地方財政投入比例等方式,對西部地區實行差別化補助,加大傾斜支持力度。
❿ 推廣應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要加快完善河湖監測監控體系積極運用什麼技術
推廣應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要加快完善河湖監測監控體系,積極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等技術,加強對河湖的動態監測,及時收集、匯總、分析、處理地理空間信息、跨行業信息等,為各級河長決策、部門管理提供服務,為河湖的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加強統籌協調:
1、加強流域內溝通協調
流域管理機構要充分發揮協調、指導、監督、監測作用,與流域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溝通協商機制,研究協調河長制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如跨省河湖的一河一策方案,區域聯防聯控、聯合執法行動等。
按照水利部統一要求,對地方河長制湖長制任務落實情況進行暗訪督查,對水利部暗訪發現問題整改進行跟蹤督導;強化流域控制斷面特別是省際斷面的水量、水質監測評價,並將監測結果及時通報有關地方,作為評價河長制工作的重要依據。
2、加強區域間聯防聯治
各區域間要加強溝通協調,河流下游要主動對接上游,左岸要主動對接右岸,湖泊佔有水域面積大的要主動對接水域面積小的,積極銜接跨行政區域河湖管理保護目標任務,統籌開展跨行政區域河湖專項整治行動,探索建立上下游水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區域間聯防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