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數據時代 2019 》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大數據時代 2019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PfyOAqoi_gY6RLvAwHCrg
2. 國內電影大數據公司有哪些
國內綜合實力最強的大數據公司有:
1、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擁有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更多是在搭建數據的流通、收集和分享的底層架構。
2、華為 華為雲服務整合了高性能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為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供專業穩定的IT基礎設施平台,近來華為大數據存儲實現了統一管理40PB文件系統
3、網路 網路的優勢體現在海量的數據、沉澱十多年的用戶行為數據、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領域的前沿研究。近來網路正式發布大數據引擎,將在政府、醫療、金融、零售、教育等傳統領域率先開展對外合作。
4、浪潮 浪潮互聯網大數據採集中心已經採集超過2PB數據,並已建立5大類數據分類處理演算法。近日成功發布海量存儲系統的最新代表產品AS130000。
5、騰訊 騰訊擁有用戶關系數據和基於此產生的社交數據,騰訊的思路主要是用數據改進產品,注重QZONE、微信、電商等產品的後端數據打通。
6、 探碼科技 探碼科技自主研發的DYSON只能分析系統,可以完整的實現大數據的採集、分析、處理。一直做的國外項目美國最大的律師平台、醫生平台和酒店、機票預訂平台的數據採集、分析、處理。將在國內推出一系列面向政務、企業的創新型大數據研究項目與合作,為各大企業提供高端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7、中興通訊 中興通訊推出的「聚焦ICT服務的高效數據中心整體服務解決方案」,可幫助運營商有效解決大數據時代建設IDC面臨的大部分問題,提升運營商ICT融合服務能力。
8、神州融 神州融整合了國內權威的第三方徵信機構和電商平台等信貸應用場景的徵信大數據,通過覆蓋信貸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頂尖風控技術,為微金融機構提供大數據驅動的信貸風控決策服務。
9、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XData大數據一體機可實現任務自動分解,並在多數據模塊上並行執行,全面提高了復雜查詢條件下的效率。
10、華勝天成
勝天成自主研發的大數據產品「i維數據」,頗具創新,近期又與IBM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涵蓋Linux on Power市場、智慧城市、存儲業務、管理服務、咨詢與應用管理服務。
國內做大數據的公司依舊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在已經有獲取大數據能力的公司,如網路、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以及華為、浪潮、中興等國內領軍企業,涵蓋了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以及數據安全等領域;另一類則是初創的大數據公司,他們依賴於大數據工具,針對市場需求,為市場帶來創新方案並推動技術發展。其中大部分的大數據應用還是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創公司當中探碼科技是一匹黑馬,擅長美國互聯網前沿技術,崇尚矽谷創業模式,自主研發有核心技術,曾開發並維護美國擁有上千萬用戶級的網站,並在網路數據採集,大數據解析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也將在國內推出一系列面向政務、企業的創新型大數據研究項目與合作,為各大企業提供高端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3. 告訴你如何用大數據推動影視產業
關於大數據在影視方面的案例,Netflix 這個詞估計大家都快聽到耳朵起繭了,頻繁被提及。比如《紙牌屋》的成功 。
大數據技術在電影方面的應用,主要在於於電影劇本分析、電影營銷分析、電影用戶行為分析。
4. 跪求大數據時代2020年百度雲資源,Latif Nasser主演的
鏈接:
5. 有關大數據的誤區:數據統計≠大數據
有關大數據的誤區:數據統計≠大數據
關於大數據的誤區:數據統計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大數據往往被用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預測或者推薦中,二者不能劃等號。不過,無論數據統計也好,大數據也罷,都是為了使工作變得更為有效,讓決策更為理性而准確。
大數據太火了,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而近階段又有著明顯的過熱跡象。大數據到底是一個營銷詞彙,還是一個方法論?本文作者老李正是一家大數據服務提供商的資深員工,他所做的項目就是針對不同行業進行大數據分析。他認為,關於大數據你首先必須有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是「大量的數據並非一定具有價值」。另外,數據統計並不等同於大數據,數據統計和大數據的區別就在於人工智慧。
近兩年來,「大數據」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而近階段又有著明顯的過熱跡象。從央視的春運遷徙圖到姚晨看到微博數據的驚呼;從兩會期間的兩會大數據,到《星星》都叫獸的高低領毛衣,「大數據」被人們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從一個高精尖的科研方向變成了一個世人皆知的營銷詞彙。
我既沒有資格代表學術界,更沒有資格來判定誰是誰非。我只能就自己的工作經歷,來談一下我眼中的大數據:
什麼是大數據?
網路對大數據的定義是這樣的: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Gartner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個人認為Gartner的定義更為貼切。「新處理模式」是一個很關鍵的詞彙,這也是我所理解的「大數據」區別於傳統統計分析等最關鍵的特徵之一。這個所謂的「新處理模式」有兩層含義:
1、由於海量的數據,需要更高效的存儲和處理技術,Hadoop成為了大數據時代的標志;
2、如果你認為大數據就等於Hadoop,那就大錯特錯了。Hadoop只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個必要條件,大數據還有一個明顯的標志是數據挖掘和人工智慧的緊密結合。這也是我理解的「大數據」與現在很多所謂「大數據」項目最明顯的區別之一。我會在後面的案例中給大家展開。
除了上面的「新處理模式」上的區別,個人認為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區別是:數據統計分析是基於已有數據的縱向歸類,而大數據是基於對已有海量數據的處理,對還未產生的數據作出預測和推薦。數據統計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大數據往往被用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預測或者推薦中。
預測和推薦,是如何實現的?
目前主要的推薦演算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基於行為,一個是基於內容。當然,針對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預測和推薦的對象,又會有十餘種演算法。這就不是本文展開的內容了。
基於行為的分析,顧名思義,即對用戶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留下的「痕跡」,即瀏覽、點擊、收藏、購買、二次購買的分析,得出未來會選擇購買的預測和推薦結果。基於行為的分析,屬於群體智慧,綜合利用群體用戶的行為偏好。用戶之間會相互影響,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的用戶行為。
基於內容的分析, 包括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的分析,得出預測和推薦的結論。內容的「基因」和用戶的偏好相匹配,最有代表的是潘多拉的音樂推薦項目,其將曲庫中所有歌曲都由400多位專家打上標簽,然後建立個人與音樂的聯系,從而完成音樂的推薦。內容的分析只針對個人,與用戶之間關系無關。
大數據到底能做什麼
現在談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大家笑話,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大數據能幹這個,能幹那個,最後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可笑。大數據已經都不是被「妖魔化」了,是「娛樂化」。大數據似乎是個離我們忽遠又忽近的事物了,變得不真實起來。
好吧,我還是結合從業經歷來說說大數據「解決過什麼問題」吧:簡單地來說,大數據可以幫我們解決決策和選擇的問題。
天氣預報就是一個最古老而且眾所周知的預測。你可以根據預報來決定明天穿什麼衣服,是否要帶雨傘,等等;
近兩年來,大數據被應用到影視製片行業,基於對觀眾偏好的分析,去預測、設計觀眾喜歡的劇情,找觀眾喜愛的演員出演相關的角色,甚至可以去預測票房。這些所有的預測都是基於數據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模型處理,得到接近真實的結論。從某種程度上給決策者決策的依據,比如《紙牌屋》和《星星》。
大數據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解決人們的「選擇」問題。別笑,無論你的年齡、性別、教育背景,人們目前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選擇問題。講的學術一些,這是由於「長尾效應」導致的問題;講得通俗一些,就是由於日益增多的可選擇的對象和我們自身的處理能力之間的矛盾。
科技的進步讓人變得更懶,也就是我們自身的處理能力降低,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而可被選擇的對象卻在日益增多。從紛繁復雜的商品(電商),到海量曲庫中的樂曲;從婚戀網站的男女朋友,到交通管理的信號燈。
基於人工智慧下的大數據,就是可以使人們「變懶」的一個手段。基於你的歷史行為,判斷出你可能的喜好,乃至需求,將最佳結果,推薦給你。這就是大數據,她是你的貼心管家,或者說是最懂你的朋友。
一個最經典的案例是沃爾瑪曾經做過的「啤酒」和「尿布」調研:沃爾瑪在研究中發現,一類顧客經常在購買尿布的同時也購買啤酒。尿布跟啤酒自然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品類的商品,從個人經驗上來看,根本想不到二者的聯系。後來發現,這是一類社會現象所導致的。美國有很多年輕夫婦,尿布用完後,女主人在家帶孩子,而男主人就去超市買尿布。買完尿布之後,男主人通常會順帶著買些啤酒。
上述例子說明,數據經常可以讓你發現看似不合理不合邏輯但卻存在,並且經常發生的現象。
再舉個例子,北京的交通擁堵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尤其是早晚高峰,這已經不需要預測了。但如果根據歷史交通數據,再經過數學模型,計算出一個全北京最佳的交通信號燈管理系統,這就屬於大數據的范疇了。
這也是我眼中大數據主要與普通的數據統計分析最大的不同:數據統計可以幫助你發現疾病,但大數據可以不但幫助你發現,且幫助你治療疾病。
大數據絕不是「噱頭「,我們在幫助某運營商閱讀基地的閱讀推薦項目中,各項指標均得到大幅提升。而這個提升不是百分之幾十,而是數倍的提升!(用戶人均流量提升了4倍,沉默用戶激活能力提升了6.5倍)這才是大數據的魅力。
大數據不是萬能的
大數據顯然不是萬能的。正因為如此,她才真實。大數據在有些領域由於種種原因,所帶來的價值並不如預期的那麼高。導致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由於數據本身的質量或者數量不夠;另一個是演算法不合適。
不要以為是海量數據就一定會有價值,在過往的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來自甲方的數據源有80-90%的數據都是無用的。只有10%-20%的數據才會產生一定的價值。這就又讓我想到Marry Meeker打的那個比喻,「大數據的工作就像在一堆稻草中尋找一根針」。
何況,大多數領域本身業務屬於早期,所擁有的數據非常貧乏。冷啟動、稀疏性是大數據在諸多領域面臨的挑戰。
另一方面,對於不同領域,不同項目,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演算法,必須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在實際的工作中發現,不只是不同的領域(如文章推薦與商品推薦),甚至同一領域的不同單元(同屬電商但不同類電商,如母嬰類和服裝類或者奢侈品類)也有所不同。
數據的交叉利用
上面提到的兩個大數據在實際應用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冷啟動時數據的匱乏和業務早期數據的稀疏性問題,並不是無葯可救。業界一直討論的數據打通,就是解決這兩問題的出路。
對於一些新興領域,缺乏數據是必然的,而另一方面,正由於缺乏數據的支持,所以才更需要有強大決策支持的系統對其業務做指導和支撐,以實現少走彎路,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項目,尤為代表。雖然在過去的兩三年裡,移動互聯網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畢竟在各個方面的積累,都無法與互聯網相比。尤其在人們形成穩定的使用習慣之前,數據還不具備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但如果能把互聯網的數據與移動互聯網數據打通,那麼我們就掌握了這個人的喜好等多方面信息,從而為移動互聯網業務做出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當然,數據的打通絕不僅限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每個數據源的數據往往刻畫了一個人的不同方面。正如巴拉巴西教授在《爆發》一書中描繪的那樣,如果數據充分,人類93%的行為是可以預知的,是有規律的。
也只有將這些不同來源的數據重新組織,才能挖掘出更有意義的信息。
如今,行業內不少人打著「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旗號來做大數據,讓很多外行人陷入了誤區:數據統計並非等於大數據。無論數據統計也好,大數據也罷,其實都是為了使我們的工作變得更為有效,讓決策更為理性而准確。重視數據,本身就是一個企業成熟的標志。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崛起,讓數據變得更為多樣、豐富。它的移動性,它的碎片化,它的私密性和隨時性都剛好彌補了用戶離開桌面電腦之後的數據,從而與原有的互聯網數據一起很好滴勾勒出一個網民一天的生活,日常生活的數據化。
隨著數據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隨著不同渠道數據的打通和交叉利用,有關大數據的想像一定會更加廣闊。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有關大數據的誤區:數據統計≠大數據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6. 大數據應用在哪些行業
大數據應用於各個行業包括金融、汽車、餐飲、電信、能源、娛樂等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都已經融入了大數據的痕跡。
製造業:利用工業大數據提升製造業水平,包括產品故障診斷與預測、分析工藝流程、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過程能耗、工業供應鏈分析與優化、生產計劃與排程。
金融業:大數據在高頻交易、社交情緒分析和信貸風險分析三大金融創新領域發揮重大作用。
汽車行業: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的無人駕駛汽車,在不遠的未來將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互聯網行業:藉助於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行為,進行商品推薦和針對性廣告投放。
餐飲行業:利用大數據實現餐飲O2O模式,徹底改變傳統餐飲經營方式。
電信行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客戶離網分析,及時掌握客戶離網傾向,出台客戶挽留措施。
能源行業:隨著智能電網的發展,電力公司可以掌握海量的用戶用電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用電模式,可以改進電網運行,合理設計電力需求響應系統,確保電網運行安全。
物流行業:利用大數據優化物流網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城市管理:利用大數據實現智能交通、環保監測、城市規劃和智能安防。
生物醫學: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流行病預測、智慧醫療、健康管理,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們解讀DNA,了解更多的生命奧秘。
公共安全領域:政府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強大的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公共安全領域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反恐維穩與各類案件分析的信息化手段,藉助大數據預防犯罪。
個人生活:大數據還可以應用於個人生活,利用與每個人相關聯的「個人大數據」,分析個人生活行為軌跡,為其提供更加周到的個性化服務。
大數據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大數據對各行各業的滲透,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核心要素。
(6)大數據百度影視擴展閱讀:
大數據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大量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
2) 做小而美模式的中小微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做服務轉型
3) 面臨互聯網壓力之下必須轉型的傳統企業需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價值
不過,「大數據」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意義並不代表其能取代一切對於社會問題的理性思考,科學發展的邏輯不能被湮沒在海量數據中。
著名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曾提醒過:「就今日言,有很多人忙碌於資料之無益累積,以致對問題之說明與解決,喪失了其對特殊的經濟意義的了解。」這確實是需要警惕的。
參考資料:大數據_網路
7. 通過大數據和影視行業的案例,可以發現大數據具有哪些特點
大數據主要特徵有大量性、多樣性、高速性、價值性。
價值性是指海量數據中真正有價值的數據佔比非常低,即價值密度低。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型態,是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為載體,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與融合來驅動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數字化技術就是通過利用電子計算機軟硬體、周邊設備、協議、網路和通信技術,實現信息離散化表述、定量、感知、傳遞、存儲、處理、控制、聯網的集成技術。下表是其具體的應用領域介紹。
8.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為何近幾年大熱?
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類似於生物學迎來了顯微鏡,天文學發現瞭望遠鏡,因為網路傳輸和計算機存儲運算能力的提高,交給了我們一把信息放大鏡,從此我們對現象的觀察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其實自古就有多維度數據的挖掘行為,歷法的制定過程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江湖上現在偶爾也會有關於林元帥諸葛軍師的傳說,自從計算機技術誕生之後,對數據的利用和處理一直在同步發展中,無論是分布處理還是並行處理,並不是一天就蹦躂到今日的技術高度,我們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在近三十年之間才完成,正是得益於此。
但為何在這幾年「大數據」忽然大熱?原因其實很簡單,全球智能手機的普及。
隨著移動終端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與用戶的交互界面不僅更加具備黏性,並且實現了全方位全時段互動,此時每個人的移動終端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數據記錄儀。它比PC所能獲取到的信息更加個人化,不僅暴露這個人的生活細節,位置動向,同時也記錄著他的消費習慣,人類第一次擁有了這么多數據的生產者。每一個元數據都可以直接掛鉤一份具體的支出額度,每一個數字都可以被貨幣量化,大數據的商業價值與各個企業的營收幾乎都可以直接掛鉤。所以,圍繞「大數據」來說故事迅速成為當下的主流。
但是揭開媒體的那些噱頭背後,你會發現,國內對復雜系統的研究,仍然是處於概念大於應用的階段,大部分行業對線性、封閉系統內的數據關系都沒辦法掌握,更不用說將大數據轉化成有價值的信息。而在影視行業,工業化體系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很多從業人士連財務報表這種基礎數據都看不明白,去理解大數據的價值更是有些不可想像了。
大數據於國內影視行業的意義
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其應用方向,無非三個方面,一是對過於和曾經的理解,二是對以後和將來的認知,三是對當下進行判斷並進行實時處理,影視行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如果想要有長足的發展,那麼在這三個方面都會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過去和曾經的理解
既然是對已發生的進行判斷,就會涉及到數據採集,這個部分往往會引發爭論,中心議題是:到底多大才叫大,GB還是TB,PB還是EB?
如果我想要知道《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部差一點就可以歸類到文藝片的電影,為什麼在2013年上半年票房僅次於《西遊·降魔篇》,我是應該僅以社交媒體的傳播效率來進行數據的挖掘,還是要追溯到原著小說里的青春以及被電影宣傳所喚起的記憶?
將數據挖掘的范圍放在社交媒體的范疇,那麼通過對一部電影推廣過程的梳理,我們很容易通過數據制定出一張細化到分鍾的參考,以及觀眾會被什麼樣的宣傳內容所吸引,但是它仍然只是在描述表象。
如果觀察只停留在眼前,將無法找到最終的因果。我們必須對推動現象發生的機制進行論證,那麼我們該用什麼樣的體量來儲存和分析觀眾們的記憶,從而找到個人經歷和集體共鳴之間的關系?
在這個方面,如果只用社交媒體的數據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其實和我們日常所做的感性推導沒有太大區別,甚至還不如感性推導靈活,很容易因為數據的不夠全面犯下「黑天鵝」式的錯誤(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西方認為只有白天鵝)。必須要追溯到成因階段更龐大的外部數據,比如主要觀眾群十年間的消費偏好及社會經歷,以及對他們觀影之前的心理活動進行統計分析。會不會太復雜?但是從數據挖掘的角度來說,只有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努力才可能會提供實質性的價值。
或者說,我們也可以簡單粗獷一些,如麥特的負責人陳礪志所言,《致青春》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趙薇的敬業與投入,以及她個人在行業的積累。
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上三個角度,哪個會更容易接近整個事件的核心。
對以後和將來的認知
大數據技術雖然可以讓人類對現象的理解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但是當對國產的影視項目前景進行預測,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仍然處於一個觀眾群體持續波動的時期。
在北美市場,貢獻50%票房的觀眾約占人口的10%,也就是3000萬左右,這部分群體基本上結構相當穩定。上世紀70年代末,當北美電影的平均製作預算開始攀升到1000萬美元以上,宣發費用達到500萬以上時,對觀眾的監測從階段性的調研逐漸轉變成常態性的監控。在計算機還只是個神話的時期,「好萊塢」是用人工+信件的形式,建立了最早的大范圍觀眾研究模型,這些歷史數據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已經讓一部電影與觀眾之間的聯系變得非常透明。但即使是如此嚴謹的市場監控,近幾年也因為受到移動互聯的影響,觀眾去影院觀影的行為隨機性逐漸提高,導致傳統的觀眾研究模型頻頻出現一些問題。
反觀國內電影市場,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銀幕是在近三年之內才出現的,2010年時,我們所擁有的現代化銀幕不過才6223塊,而如今,這個數字差不多是17000。可想而知,影院目前所迎來的觀眾,基本上是近三年才開始逐漸培養去影院觀影的興趣,這種行為暫時還不能稱之為習慣。
所以說,中國電影市場目前的波動很難通過現有的技術手段完成監測,會因為存在有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變數,而導致結果南轅北轍,這在統計學的回歸分析上被稱之為「變數遺漏偏差」,大數據技術目前所能覆蓋到的范圍並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時間來不斷修正對市場數據的理解,觀眾也需要時間來不斷培養在影院觀影的習慣。
2013年上半年,幾乎所有從業者都對有動作元素的電影過於樂觀,而下半年,所有從業者包括我個人又會對以愛情元素為主的電影過分看好。從一些公司的大數據監測上來看,這種觀眾消費行為的變化已經反饋在可以被抓取的數據中,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所形成影響究竟該如何定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趨勢,但是很難確定結果。
那麼,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中,我們不如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方向,從對未來的預知上轉移到可以讓我們規避哪些操作上的錯誤,或許更具有現實意義。
對當下進行判斷並進行實時處理
現在對大數據的理解,往往會糾纏於第一個字「大」,而忽視了它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徵「細」,其實後者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會創造大數據真正的實用價值。
基於社交媒體的數據挖掘,其實已經可以做到讓我們將觀眾的分類從簡單的年齡、性別、職業等維度,落實到區域、活動空間以及性格特徵等等更為豐富的細節,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做的就是怎樣給觀眾提供個性化的影響,而不再是以電影為本位的共性宣傳。
舉例來說,當一名男性觀眾在某個媒介上看到的電影海報,可能是大長腿和小翹臀,但一個女性觀眾同時接觸這個媒介時,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個賣萌的大叔。當陣地宣傳中的預告片貼片到一部好萊塢大片之前時,它可能主要是用來渲染情感或者突出搞笑,但同樣的一分多鍾,在視頻網站所上線的預告片,則被分成數個版本,用來對應每一個點擊背後用戶的個人資料。這樣,觀眾便會加入到生產的過程中,通過對觀眾偏好的快速處理,最終創造更適合於傳播的信息。
目前,數據調研公司參與電影推廣的過程,所做的仍然只是一個統計的工作,決策是在片方或者是公關公司,其實可以將決策機制與數據同樣進行細化,成為實時的互動,減少時間的損耗,提高電影推廣的效率。我們以前在電影的推廣中,常常會為如何照顧到大部分觀眾的興趣而頭疼,那麼換一種思路,用現有的觀眾數據進行群體的細分,給不同的觀眾群提供不一樣的信息,海納百川比光芒四射或許更符合當下社會化營銷的要義。
不過,這一切其實都只是理想化的願景,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的電影產業目前仍然是處於一個極其原始的狀態。
僅從電影投資成本的角度來說,目前所公映的電影,平均投資約在3000萬人民幣以內,不足500萬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在不考慮通脹以及觀眾收入的情況下,只相當於北美70年代初期的水平。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很多議題其實都顯得比較空洞,因為拍腦袋做決策雖然有著莫大的風險,但畢竟成本很低。
9. 通過大數據與影視行業案例,可以發現大數據具有哪些特點
你好,在大數據的指導下,影視作品的生產方式是先鎖定觀眾,選擇他們喜歡看的小說做劇本,然後請一些他們喜歡的明星、導演進行拍攝,再到他們社交網站上經常提到的景點取景,用人氣歌手配樂,最後再到觀眾喜歡看的綜藝節目上宣傳。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在熱點活躍的時候,很吸人眼球。但是,當熱點一消失,就會因藝術性缺乏而不被接受。
大數據是線性存在的,隨著時間軸的發展,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因此,作為製作者,在依賴大數據的同時,也需要挖掘用戶的深度需求。當大眾對顏值、流量的追求被海量生產的作品滿足時,就應該轉向顏值、流量的對立面——質量。製作方,可以在精準的定位與藝術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影視作品不僅僅是一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