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
一、轉變觀念,深化對征管改革的認識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是深化征管改革的前提。從當前情況看,要突出強化以下四種觀念:一是要強化改革觀念。充分認識深化征管改革對提高稅收管理水平、防止稅款流失、堵塞稅收漏洞、增加稅收收入的重要作用,消除對深化征管改革的等待觀望思想、畏難發愁情緒,進一步提高推進和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要強化依法治稅觀念。改變傳統的保姆式的管理方式,按新的征管模式履行職責,按章辦事,依法徵收,體現執法公正。三是要強化服務觀念。增強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深化納稅人對征管改革的理解,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改革的配合的支持。四是要強化全局觀念。自覺服從、服務於改革。 二、優化要素,為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優化征管要素,即優化納稅主體、徵收主體和服務主體,其實質就是健全稅收服務體系,為征管改革的全面深化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一是積極改進稅收宣傳的途徑和辦法,優化納稅主體。建立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除設立辦稅服務場所外,還要建立稅法公告制度,確保納稅人及時、准確地了解稅收信息。因此當前加強和改進稅收宣傳,關鍵要健全和延伸稅收公告制度,為納稅人提供現行有效的稅法信息、納稅指南,對政策法規的變動、變更及時公告,促進納稅意識的提高。可採取在辦稅服務廳設立「稅法咨詢窗口」、開通公開咨詢電話、建立定期信息發布會制度等形式,傳達輔導稅收政策,以暢通納稅人了解稅法的渠道,引導納稅人如實申報納稅。二是深化「文明辦稅,優質服務」活動,優化征稅主體,明確服務主體。稅務部門征稅的對象是納稅人,服務對象也是納稅人。要在強化稅務人員的服務觀念和服務意識的同時,重點簡化辦稅手續、環節,建立科學、規范的辦稅程序,養成文明、熱情的辦稅行為,營造良好有序的辦稅環境。通過快捷、准確、規范地為納稅人提供納稅申報、稅款徵收和稅務事宜辦理等服務工作,加深征納之間的業務交流和情感交流,增強納稅人對稅務部門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要適應改革需要,下大力氣提高稅務幹部素質,突出稽核查帳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稅收會計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培訓,提高稅務幹部的實際工作能力。 三、強化職能,確保稅收收入的穩步增長 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強稅收聚財職能和監控能力,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衡量征管改革的成敗得失,也主要以能否有效地組織稅收收入為標准。因此要以新的征管模式為依託,不斷強化稅收聚財職能,確保稅收收入的穩步增長。 1、鞏固和完善納稅申報管理機制,確保稅款及時足額入庫。一是要完善納稅申報管理制度。簡化申報手續,建立科學、簡便的申報程序。歸並統一申報表格式,設計簡便易行、填寫方便的申報表,方便納稅人。二是對外強化申報制約機制。試行分類管理的申報管理辦法,把納稅人按申報情況分為A、B、C三類,與日常稅務稽查工作相結合,對財務制度不健全、納稅申報不正常的納稅人,加強日常檢查,加大處罰力度,促其盡快走上正軌。同時,強化「以票管稅」,對不能按期申報的納稅人嚴格發票使用控管。三是提高申報准確性。加強對零申報、負申報等異常申報現象的稽查,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堵塞稅收流失漏洞,四是積極推行電話申報、郵寄申報、遠程電子申報等多元化申報手段,方便納稅人,提高申報質量和效率。 2、建立嚴密科學的稅務稽查體系,突出稽查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稅收流失。稅務稽查是組織收入的重要保證,也是建立新的征管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根據「選案、檢查、審理、執行」四個環節健全稽查工作制度,規范稽查行為,提高稽查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二是堅持分類稽查制度,提高稽查的針對性。按重點稽查、日常稽查(調帳稽查和實地稽查)、專案稽查等方式實施稅務稽查,加大申報稽核力度,增加調帳稽查的比例。三是科學地考核稽查工作,提高稽查工作成效。在考核查補收入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更加科學合理的質量指標的考核,如人機選案的准確率、重大稅收違法行為的立案率、案件審理的規范率、稅收違法行為處理的准確率、重大案件結案率等等,促進稽查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四是繼續充實稽查力量,改善稽查手段。充實稽查人員,並在財力上向稅務稽查作必要的傾斜,盡快實現以計算機手段為基礎,以快速便捷的交通、通信手段為支撐的稅務稽查手段的現代化。 3、適應征管改革的新形勢,積極探索新的稅收計劃管理辦法。在稅收計劃的編制中,應堅持「從經濟到稅收」的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比例,逐步淡化計劃,使組織收入與經濟增長相適應,力求改變以往那種基數加增長比例、按支出來定計劃的做法,使稅收計劃管理更趨科學合理。 四、夯實基礎,不斷提高稅收征管水平和效率 夯實征管基礎工作,是提高征管質量的基礎,也是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內容。 1、以強化監控為重點,盡快建立以計算機網路為依託的征管體系。計算機的開發與應用是深化改革的先行條件。在計算機的開發與應用上,要堅持做到正確處理硬體投資與軟體開發以及開發與使用的關系。一是要根據新機制的要求,加強計算機軟體開發,確保統一、共享、正確的稅收征管軟體的正常運作。二是要突出監控重點,積極運用計算機對稅收管理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的監控,真正體現計算機網路在新的征管運行機制中的依託作用,把計算機全方位應用到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徵收、催報催繳、發票管理、會統核算、數據分析、稅務稽查、稅政管理、綜合查詢等稅收征管工作的各個環節上,並依託計算機對其進行全程監控管理,體現計算機網路的運行實效。三是要健全計算機軟、硬體管理制度,加快實現計算機聯網和信息共享,提高計算機綜合利用效率。 2、加強征管基礎管理。內部進一步健全各項征管制度,規范征、管、查業務流程、工作程序和銜接、協調制度,提高征管各環節的整體效能,形成以效率為中心,網路為依託,稽查為重點,各環節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和促進的現代稅收征管體系。對外健全協稅護稅網路和制度,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加強對漏管戶和重點稅源戶的管理,有效地控管稅源。 3、規范征管資料管理,提高征管資料的利用效率。當前要在征管資料檔案化管理的基礎上,重點把工作轉移到對檔案資料的簡化、規范、提高利用效率上,可按照「按崗收集,按類整理,按期歸檔」的原則,以計算機管理為主,部分手工為輔,減輕手工勞作,提高工作效率。 五、搞好配套,為深化征管改革提供保障 適應新的征管模式的要求,要繼續深化兩項配套改革: 1、深化機構改革,建立較為科學、合理的征管機構體系。以「精簡、效能」為原則,調整和理順機構。要按照管理服務、徵收監控、稅務稽查、政策法規四個系列科學設置機構、崗位。在此基礎上,健全部門間的工作銜接制度,明確職責,嚴格執行管理程序,使徵收管理各項工作有效開展。 2、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與新的征管機制相適應的人事管理制度,促進幹部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當前關鍵要建立健全三項機制:一是競爭機制。二是激勵機制。三是監督制約機制。結合征管改革,在稅務登記、票證管理、稅款徵收、稅務稽查等環節和重要崗位建立監督制約機制,重點加強對稅收執法權和行政管理權的監督制約,以制度規范和約束幹部的行為,確保稅務部門依法行政,公正執法。
㈡ 如何利用大數據平台提升稅收治理
一、用「互聯網+」大數據強化稅源控管
「互聯網+」大數據條件下,稅務部門在積累了納稅人大量有價值數據基礎上,通過與工商、銀行、海關、技監、住建、房產、規劃、社保、審計等部門聯網,在雲計算數據綜合分析判研的驅動下,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經濟稅收數據,從所有經濟稅收數據信息中掃描、控管全部的經濟稅源。如地稅部門要建立個人財產收入信息大數據平台,通過對個人的房產租賃、存款利息、有價證券溢價、財產增值、股權轉讓、投資收益等財產收入的海量數據進行綜合的邏輯判研和嚴密的數理分析,使個人財產的稅源在「互聯網+」大數據的透視下一覽無遺。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的運用,通過對稅收彈性分析、稅負分析、稅收關聯分析等方法,對經濟形勢作科學研判,對稅收收入作精準預測,就能對動態的經濟稅源進行有效嚴密控管。一言蔽之,稅收數據挖掘有多深,雲計算數據就有多精,稅源控管就有多准。「以票控稅」時代將終結,「人海戰術」被「雲海戰術」所取代,以專業、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可以牢牢控管住所有的經濟稅源。
二、用「互聯網+」大數據應對新生業態的稅收征管
在「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下,網路銷售平台、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經濟業態以其虛擬、無址、跨域、高效、隱蔽等特點,使經營地點、稅源歸屬、征管許可權、稅收分配等發生重大變化,極大地挑戰了傳統的稅收征管模式。為加強對新生業態稅收征管,稅務部門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從「管事制」向「管數制」轉變,實施「數據管稅」:將納稅人稅收、財務、經營等信息鏈條完全打通,實現涉稅信息電子化,稅務機關、納稅人、消費者和第三方部門的信息數據,完全取代紙質申報和發票等實物載體,構建以信息數據為核心要素展開的稅收征管新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助推納稅人自助式管理,使納稅人自主申報、稅收政策自動適用成為征管主流;藉助「互聯網+」大數據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改變以往征管強調抓大放小、集中精力管好重點稅源,轉變為大企業與中小型企業並重,重點稅源與非重點稅源並重;對稅收信息判研出納稅人的異常數據,為一線稅管員提供「精確制導」,以強化稅收征管。
三、用「互聯網+」大數據加強稅收風險管理
「互聯網+」大數據通過雲計算等技術手段,使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逐步互聯共享,稅務部門從海量資料庫中獲取大量有價值的涉稅數據,為推動稅收風險管理提供有利條件。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涉稅事項逐步發展為納稅人對照稅法和稅收政策、自行掌握執行、稅務機關進行後續管理的方式。稅務機關更多地通過大數據、涉稅信息平台抓取有關經濟涉稅信息數據進行比對分析、評估判研,將所有的海量涉稅信息轉化為可量化、可比對的數據,實現涉稅信息的數字化管理。通過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等判研,對納稅人涉稅情報進行智能化分析、計算、比較、判斷、甄別、聯想和定性,依據採集和積累的征管基礎數據、風險分析數據、第三方數據等信息資源,多角度對稅收風險進行綜合關聯分析,精準計算出如稅負、稅種、行業、納稅規模、納稅信用、納稅遵從等各種稅收風險指數,揭示涉稅風險的發展規律。針對不同類別、不同稅收風險的納稅人,採取不同的稅收風險應對措施:對高風險的納稅人實施稅務稽查,對中等風險的納稅人進行稅務約談,對較低風險的納稅人則通過納稅輔導以促進納稅遵從。
四、用「互聯網+」大數據做好納稅服務
「互聯網+」大數據條件下,納稅人類型、辦稅業務、時空跨度、新興業態的多樣化,必然導致納稅服務需求的多元化。針對當前稅務部門大眾化的納稅服務資源和能力過剩,個性化納稅服務不足的困局,必須從納稅人的個性化需求出發,切實改進納稅服務的有效供給,以滿足納稅人個性化的納稅服務需求。稅務部門要依託大數據分析制導服務供求,做到始於需求、終於滿意。在「互聯網+」大數據相互作用下,個性化納稅服務需求容易被識別,對於納稅大戶、高新技術企業、小微企業等個性化、特殊化的納稅服務容易實現。因此,稅務部門要針對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納稅人,從改變納稅服務的供給側角度入手,根據每個納稅人所需求的納稅服務進行「私人定製」,一改粗放型「端菜式」的納稅服務為精準型「點菜式」的納稅服務。要藉助「互聯網+」大數據,超越時間、空間、地域、業態等限制,使納稅人可以在家裡、辦公室、旅行途中通過互聯網全流程、無紙化辦理所有涉稅事務,在大大降低納稅成本的同時,享受到精準、便捷的納稅服務。要充分依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構建「實體辦稅廳+網上辦稅+移動辦稅終端+自助辦稅終端」的納稅服務平台,將申報繳稅功能拓展到移動互聯網,支持銀行轉賬、POS機刷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支付等稅款繳納方式,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
㈢ 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是什麼
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 對稅務部門領導管理體製作了規定,明確國稅地稅機構合並後實行以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黨委和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並著眼建立健全職責清晰、運行順暢、保障有力的制度機制,在幹部管理、機構編制管理、業務和收入管理、構建稅收共治格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明晰了稅務總局及各級稅務部門與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稅收工作中的職責分工,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對稅收工作的統一管理,理順統一稅制和分級財政的關系,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還就完成新稅務機構掛牌、制定新稅務機構「三定」規定、開展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推進稅費業務和信息系統整合優化、強化經費保障和資產管理、清理修改相關法律法規等重點改革任務進行了具體部署,並明確了相關保障措施。要求各省、市、縣稅務局按期逐級分步完成集中辦公、新機構掛牌並以新機構名義開展工作。從嚴從緊控制機構數量,進一步優化各層級稅務組織體系和征管職責,完善結構布局和力量配置,做到機構設置科學、職能職責清晰、資源配置合理。同時,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則,合理確定非稅收入征管職責劃轉到稅務部門的范圍,對依法保留、適宜劃轉的非稅收入項目成熟一批劃轉一批,逐步推進。要求整合納稅服務和稅收征管等方面業務,優化完善稅收和繳費管理信息系統,更好便利納稅人和繳費人。
法律依據:《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
㈣ 稅收共治格局的內涵
為發揮稅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稅務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組織稅收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積極探索,「稅收共治」的提法在這一過程中應運而生,並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
「以營造良好稅收工作環境為重點,統籌稅務部門與涉稅各方力量,構建稅收共治格局,形成全社會協稅護稅、綜合治稅的強大合力。」《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將協同共治作為重要基本原則之一。《方案》實施一年來,全國稅務系統通過凝聚共識促共治、信息共享助共治,構建起了黨政領導、稅務主責、部門合作、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稅收共治大格局,有效降低稅收征管成本,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為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㈤ 國,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有哪些亮點與難點
亮點一 征管職責劃分更合理
理順征管職責是完善國稅、地稅征管體制的核心內容,《改革方案》從兩個方面提出釐清征管職責的措施。
變化一 國稅、地稅征管職責得到合理劃分
改革前:1994年分設國稅、地稅兩套系統,兩家征管職責比較清晰,但隨著財政體制調整,企業所得稅征管職責經過了兩次變化,從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到新辦企 業由國稅征管,再到新辦企業中繳納增值稅的由國稅征管,繳納營業稅的由地稅征管。「一個稅種兩家管」,導致有時出現執法標准不統一,政策解釋不一致等問 題,影響稅收公平,納稅人反映比較強烈。
改革後:中央稅由國稅部門徵收,地方稅由地稅部門徵收,共享稅的征管職責根據稅種屬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則確定。按照有利於降低稅收成本和方便納稅的原則,國稅、地稅部門可互相委託代征有關稅收。
變化二 地稅與其他部門的稅費征管職責得到明確
改革前:不少部門設有專門機構或人員負責徵收行政事業型收費、政府性基金等非稅收入,不利於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
改革後:發揮稅務部門稅費統徵效率高等優勢,按照便利征管、節約行政資源的原則,將依法保留、適宜由稅務部門徵收的行政事業型收費、政府性基金等非稅收入項目,改由地稅部門統一徵收。推進非稅收入法制化建設,健全地方稅費收入體系。
亮點二 納稅人獲得感更豐富
堅持問題導向,從納稅人意見最大、最盼望的領域改起,為納稅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不斷減輕納稅人辦稅負擔,切實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讓納稅人有更多的獲得感。
變化一 推進稅收規范化讓辦稅更舒心
改革前:辦稅標准不統一,有的辦稅事項一個地方一個樣;即使在一個地方國稅、地稅也不一樣。
改革後:實施納稅服務、稅收征管規范化管理,推行稅收執法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並向社會進行公告,實現國稅、地稅服務一個標准、征管一個流程、執法一把尺子,讓納稅人享有更快捷、更經濟、更規范的服務。
變化二 打造服務升級版讓辦稅更貼心
改革前:納稅人在同一城市只能到一家固定的辦稅服務廳辦稅,納稅人跨區域、特別是跨省辦稅不方便,尤其存在國稅、地稅分頭要求納稅人重復報送資料的情況。
改革後:一是加快推行辦稅事項同城通辦,2016年基本實現省內通辦,2017年基本實現跨區域經營企業全國同城通辦。二是完善首問責任,限時辦結、預約辦 稅、延時服務、「二維碼」一次性告知、24小時自助辦稅等便民服務機制,縮短納稅人辦稅時間。三是合理簡並納稅人申報繳稅次數。四是實行審批事項一窗受 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窗口出件,全面推行網上審批,提高審批效率和透明度。五是推進涉稅信息公開,方便納稅人查詢繳稅信息。
變化三 實現合作常態化辦稅更省心
改革前:納稅人辦稅兩頭跑,需要分別到兩家辦稅,辦稅負擔較重。稅務檢查兩頭查,國稅、地稅對同一納稅人重復檢查的情況時有發生,既對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產生影響,也浪費稽查資源。
改革後:一是實施國稅、地稅合作規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合作水平。二是採取國稅、地稅互設窗口、共建辦稅服務廳、共駐政務服 務中心等方式,實現「前台一家受理、後台分別處理、限時辦結反饋」的服務模式。三是完善12366納稅服務平台,2016年全面提供能聽、能問、能看、能 查、能約、能辦的「六能」型服務。四是制定實施「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建設融合國稅、地稅業務,標示統一、流程統一、操作統一的電子稅務局。五是實現 國稅、地稅聯合進戶稽查,防止多頭重復檢查。
變化四 提升權益保障讓辦稅更順心
健全納稅服務投訴機制,建立納稅人以及第三方對納稅服務質量定期評價反饋制度。暢通納稅人投訴渠道,對不依法履行職責、辦事效率低、服務態度差等投訴事項,實行限時受理、處置和反饋,有效保障納稅人合法權益。
亮點三 稅收征管工作更高效
以稅收風險為導向,依託現代信息技術,轉變稅收征管方式,優化征管資源配置,加快稅收征管的科學化、信息化、國際化進程,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變化一 由主要依靠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後管理轉變
完善我省稅務系統包括備案管理、發票管理、申報管理等在內的事中事後管理體系,確保把該管的事項管住、管好,防範稅收流失。
變化二 由無差別管理向分類分級管理轉變
改革前:管理粗放,平均分攤征管資源,高收入高凈值納稅人特別是高風險納稅人未能集中資源實施有效管理,征管效能不高。
改革後:一是對企業納稅人按規模和行業,對自然人納稅人按收入和資產實行分類管理。二是以省級稅務局為主集中開展行業風險分析和大企業、高收入高凈值納稅人 風險分析,區分不同風險等級分別採取風險提示、約談評估、稅務稽查等方式進行差別化應對,有效防範和查處逃避稅行為。
變化三 由所有納稅人都實行屬地化管理向提升大企業稅收管理層級轉變
改革前:跨區域的大企業主要由屬地基層稅務機關負責征管,管理力量、水平以及信息資源與之不匹配。
改革後:對跨區域、跨國經營的大企業,在納稅申報等基礎事項實行屬地管理、不改變稅款入庫級次的前提下,將其稅收風險分析事項提升至稅務總局、省級稅務局集中進行,將分析結果推送相關稅務機關做好應對。
變化四 自然人稅收管理體系不再缺失
順應直接稅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納稅人數量多、管理難的趨勢,從法律框架、制度設計、征管方式、技術支持、資源配置等方面構建以高收入者為重點的自然人稅收管理體系。
變化五 稅務稽查改革得到全面深化
建立健全隨機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合理確定抽查比例,對重點稅源企業每5年輪查一遍。積極探索推行先開展案頭風險分析評估查找高風險納稅人再開展定向稽查的模式,增強稽查的精準性、震懾力。
變化六 征管科技含金量顯著提升
一是全面推行電子發票。推廣使用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健全發票管理制度,實現所有發票的網路化運行,推行發票電子底賬,逐一實施採集、存儲、查驗、比對發 票全要素信息。二是加快稅收信息系統建設。2016年全面完成金稅三期工程建設任務,形成覆蓋所有稅種及稅收工作各環節、運行安全穩定、國內領先的信息系 統。
亮點四 服務國家戰略更積極
一方面要促進我省加快推進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發揮稅收服務國家治理的作用。
變化一 稅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改革前:單純以稅收論稅收,為中央和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性舉措不夠得力。
改革後:一是以推動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為重點,全面加強國外稅收政策咨詢服務。二是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重點,推進跨區域國稅、地稅信息共享、資質互認、征管互助,不斷擴大區域稅收合作范圍。
變化二 稅收大數據服務國家治理
改革前:直接反映居民收入、企業效益、經濟結構等情況的稅收信息沒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稅收大數據服務政府決策水平亟待提高。
改革後:推進數據標准化及質量管理,健全減免稅核算體系,發揮稅收大數據優勢,加強數據增值應用,在提高征管效能和納稅服務水平的同時,使之更深刻地反映經濟運行狀況,服務經濟社會管理和宏觀決策,為增強國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變化三 納稅信用服務社會管理
改革前:納稅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還未得到有效發揮。
改革後:一是全面建立納稅人信用記錄,納入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依法向社會公開,充分發揮納稅信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二是對納稅信用好 的納稅人,開通辦稅綠色通道,提供更多便利,減少稅務檢查頻次或給予一定時期內的免檢待遇。三是對進入稅收違法「黑名單」的當事人,嚴格稅收管理,與相關 部門依法聯合實施禁止高消費、限制融資授信、禁止參加政府采購、限製取得政府供應土地和政府性資金支持、阻止出境等懲戒。
亮點五 稅收國際視野更寬闊
加強我省對國際稅收事項的統籌管理,著力解決對跨國納稅人監管和服務水平不高、國際稅收影響力不強等問題,更好地服務我省對外開放大局。
變化一 防範和打擊國際逃避稅的能力更強
改革前:跨國企業通過各種復雜的關聯交易操縱利潤逃避稅收,稅務部門應對能力不夠、手段不多、機制不完善。
改革後:一是全面深入參與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構建反避稅國際協作體系。二是建立健全跨境交易信息共享機制和跨境稅源風險監管機制。三是完善全國聯動聯查機制,加大反避稅調查力度。
亮點六 稅收征管保證更有力
《實施方案》的出台,對提高全省稅收征管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變化一 稅務組織體系得到全面優化
改革前:稅務系統規模大、層級多、分布廣,迫切需要加強對政治思想等方面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層級執法監督體制不健全,導致監督不力。
改革後:一是切實加強稅務系統黨的領導。加強我省稅務系統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建設、稅務文化建設、幹部隊伍建設。二是優化各層級稅務機關征管職責。省局將重 點加強數據管理應用、大企業稅收管理、國際稅收管理及稅收風險分析推送等方面職責。三是合理配置資源。調整完善與國稅、地稅征管職責相匹配,與提高稅收治 理能力相適應的人力資源配置,實現力量向征管一線傾斜。四是加強稅務幹部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強稅戰略,深入推進績效管理,加大國稅、地稅之間以及與其他部 門的幹部交流力度。五是深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明確我省稅務系統黨組主體責任和紀檢機構監督責任,強化責任擔當,全面推進內控機制信息 化建設。
變化二 稅收共治格局得到明顯完善
改革前:政府部門總體上缺乏約束力強的涉稅信息共享制度性安排,難以有效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跨部門稅收合作不夠,稅收司法保障有待加強。
改革後:建立統一規范的信息交換平台和信息共享機制,保障國稅、地稅部門及時獲取第三方涉稅信息,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拓展跨部門稅收合作,以「三 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為契機,擴大與有關部門合作的范圍和領域。健全稅收司法保障機制,司法、公安等部門依法支持稅務部門工作,確保稅法得到嚴格實施。 推行稅收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制度。加強稅法普及教育,將稅法作為國家普法教育的重要內容。
㈥ 如何應對大數據時代稅務管理和稅務策劃工作
面對撲面而來的大數據,面對海量的數據、碎片化的信息,傳統的稅收征管與充滿現代氣息的大數據不期而遇,將產生怎樣的效果呢?面對大數據的挑戰,稅收征管將如何充分運用大數據的思維和手段,推進稅收治理能力現代化、法制化,不斷提高稅收管理水平。
大數據向稅收征管工作提出挑戰
大數據、雲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非常廣泛,涉及到各行各業,特別是當前的稅務部門,正處在管理轉型的關鍵階段,大數據將對稅收征管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
影響之一:解決數據共享問題。大數據促進了數據內容的交叉檢驗,隨著數據量和不同來源的數據種類的增多,數據判斷預測的指向性會更強,准確率更高。目前,無論是稅務機關內部還是外部第三方涉稅數據的流動性和可獲取性都較弱,稅務機關的信息獲取渠道並不通暢。主要是因為內部流程和環節沒有理順,信息的共享利用受到了制約;外部協調難度較大,職能部門與稅務機關的涉稅信息交換尚未制度化、常態化。對稅務機關獲取第三方信息的權利,以及第三方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的義務尚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大數據將促使考慮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解決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問題。
影響之二:解決數據挖掘問題。數據挖掘一般是指從大量的數據中自動搜索隱藏於其中的有著特殊關系性的信息的過程。數據的價值在於更深層次的挖掘和再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數據的價值。但是,目前稅務機關並未能有效利用和深入挖掘自身已有的數據,更未能有效獲取和利用第三方數據。即使是利用,也更關注數據的基本利用。我們需要對數據價值再利用、數據整合再利用和潛在挖掘數據的運用,使信息管稅的效能充分體現,讓數據產生生產力,讓數據產生稅源。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有用的信息,深入挖掘分析,與征管系統數據綜合利用。
影響之三:促進風險管理提檔升級。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基於大數據的風險分析識別和多元策略的風
險應對。在風險控制建設中,引入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打造一體化、智能化的數據分析應用功能區,為數據分析常態化運作提供功能強大的網上風險分析識別工作,為各級稅務機關開展分層分類管理,實施多層次、差別化風險應對提供了精確「制導」的操作。
大數據時代稅收征管准備好了嗎?
面對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如何在短時間內「淘」出有價值的資料,為稅收征管工作服務,大數據時代的稅收征管工作準備好了嗎?
應對之策一:搭建綜合性的省級應用數據共享。數據只有不斷流動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應在各專用資料庫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數據集成,實現各級各類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各部門和相關單位應當履行稅收協助職責和義務,促進稅務部門提高依法治稅水平,切實維護稅收公平,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稅收保障。將市場經濟主體的各類經濟活動納入稅收監控。涉稅信息交換還將和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互聯互通,深入挖掘涉稅信息的應用效益。
應對之策二:充分釋放大數據蘊藏的能量。風險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風險管理的關鍵在於能否把海量數據轉化為有效的征管資源。因此,將源自各方、結構形式各異的原始數據轉變成可資利用的征管資源,成為稅收大數據管理的關鍵節點。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管理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稅源管理的復雜性、艱巨性、風險性不斷加大。而基層稅源管理人員總量增幅有限,傳統粗放的稅源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面臨的執法風險也日益顯現。稅收工作要適應大數據的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釋放大數據蘊藏的能量,推進組織結構變革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實現提升稅收征管管控能力,防範稅收執法風險,促進稅收堵漏增收的管理目標。
應對之策三:創新數據挖掘分析方法。建立稅收數據倉庫,對分散在各個應用系統中的數據進行集成、整合和統一管理,實現數據資源省級集中和共享,為數據挖掘分析提供基礎支持。對不同類型的稅收情況,找到稅收管理的薄弱環節,對有疑點的、存在問題多的行業從微觀上進行納稅評估、稅務稽查,採取切實措施強化管理,堵塞漏洞。 (牛俊梅 陳小剛 李勝)
㈦ 稅務征管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法律分析: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包括六大主要任務:理順征管職責劃分,創新納稅服務機制,轉變徵收管理方式,深度參與國際合作,優化稅務組織體系,構建稅收共治格局,共31項具體改革事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二十八條 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收稅款,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開征、停徵、多征、少征、提前徵收、延緩徵收或者攤派稅款。
農業稅應納稅額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核定。
第二十九條 除稅務機關、稅務人員以及經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委託的單位和人員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稅款徵收活動。
㈧ 如何加強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推進依法行政
(一)走依法治稅道路,逐步健全稅法體系。堅持稅收法定原則,完善稅法和稅制體系。首先,制定《稅收基本法》。規范稅收法律體系,規范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提高稅收執法和司法的法律效力。其次,優化稅種結構。全面實行營改增,提高直接稅比重,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房產稅、遺產稅等新稅種。第三,改革地方稅制度與中央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制度。對非稅收入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經一定程序,地方可以結合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在本地區開征某些獨特的稅種(如某些特產稅和行為稅),解決地方稅稅種劃分和稅收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第四,逐步建立規范的稅收立法機制、科學的稅收征管機制、有效的執法考核機制、嚴密的內外監控機制,把稅收執法的各種行為置於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之下。
(二)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完善稅收組織體系和征管體系。稅收組織體系、征管體系建設應堅持科學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發展思路,穩步推進組織架構優化調整、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業務流程的重組再造,全面推進稅務組織的扁平化、網路化,努力推動稅源管理工作的重心從事務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稅收管理員工作的重點從涉稅審批向納稅輔導和納稅評估轉變,納稅評估從傳統的「經驗小作坊模式運作」向「科技產業化運作」轉變,把稅收征管推向更深層次、更新階段、更高水平。統一征管機構設置,建立高效的稅務征管體系。
(三)走服務型機關建設的道路,優化納稅服務方式。稅收聯系著每一個公民,關繫到千家萬戶。征納和諧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是稅收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體現。未來的稅務機關必須加快推進稅收管理從強化執法的一元突進向服務和執法二元平衡發展的結構性轉變,建立起以納稅人為導向,有利於促進征納和諧、有利於促進自願遵從的現代稅制體系和稅收管理與服務體系。要大力發展稅收電子服務,努力構建以網上辦稅為主體,自助辦稅等多渠道辦稅為補充,窗口辦稅為輔助的納稅服務工作格局,為納稅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納稅服務,更好地保障納稅人權益,促進納稅人滿意度和遵從度不斷提高。
(四)走科技興稅的發展道路,提升信息管稅水平。信息技術對於稅收價值創造,對於促進稅收事業科學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未來的稅收管理必須不斷強化信息聚集和分析應用能力,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為此,要按照統一規劃設計、強化信息集中、服務用戶需求、推進開放共享的思路推進信息化建設,同時,以「信息管稅」為核心,圍繞發揮「大數據」優勢,進一步強化數據挖掘,實現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轉變、信息不足向信息充分轉變。進一步調整信息收集重點,配合好稅制的改革和轉型,真正依託持續提升的數據應用能力,不斷增強信息技術服務稅收管理質效提高、稅收成本降低的水平。在此過程中,要持續優化稅務組織和稅收業務體系,完善制度機制,不斷促進稅務組織的簡約化、敏捷性,以及稅收管理和服務的精確性和人性化。
(五)走人才強稅的發展道路,發揮人力資源作用。稅收事業科學發展的核心是人。未來的稅收管理必須圍繞人才興稅,建設學習型稅務組織,大力培養稅務領軍人才,並拓寬基層稅務幹部職業發展通道;按照「制度+科技」的思路,依靠科技手段,深化內控機制建設,從根本上規范稅收執法,從源頭上促進稅務幹部廉潔從稅;推進現代稅務文化建設,提煉中國稅務核心價值觀,共塑稅收現代化夢想,激發幹事創業熱情;要加強稅收智庫建設,引入更多的專業機構和團隊科學研究分析稅收改革與發展,探索建立稅務機關、公眾、智庫共同參與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
(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動績效管理考核。績效管理是目前較為薄弱的環節,也是未來稅收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保障。為此,在探索稅收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強化變革績效管理,建立科學規劃-科學實施-科學評價-科學改進的管理閉環,確保改革創新活動自身的持續優化;要建立健全組織、部門和幹部「三位一體」的績效管理體系,營造奮發向上、公平競爭、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激發隊伍創新活力;要強化成本效益管理,既注重投入,更注重產出,綜合運用管理創新、技術提升和人才資源優化配置,最大限度的用好有限資源,提升稅收現代化轉型發展效率。
㈨ 稅務四精指的是什麼
嚴格規范執法,流程更「精細」、持續優化服務,履職更「精準」、聚焦調查測評,走訪更「精心」、加強稅收宣傳,活動更「精彩」。
【拓展資料】
國家稅務總局南部縣稅務局立足疫情影響下納稅服務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研究部署多項舉措,綜合施策,推動納稅服務工作提質增效。
嚴格規范執法,流程更「精細」。將規范執法作為深化稅收服務和提升納稅人滿意度的關鍵基礎,以分局為重點,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與行政許可、稅費徵收、行政處罰等各類事項,主動查漏補缺,防止權力濫用。嚴格執行《納稅服務規范》和《稅收征管規范》,制定《優化納稅服務工作方案》《優化征管范圍方案》,著力推進基層稅收執法和稅收征管工作規范化,統一政策口徑,簡化辦稅流程,細化分類歸口管理,強化部門協作配合,避免納稅人多頭跑、多次跑,進一步提高審批和管理效率。
持續優化服務,履職更「精準」。抓政策服務,要求稅務幹部對各項稅費政策先學先懂,學考結合促進政策服務能力提升。抓辦稅服務,持續深入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以局務會專題研究和督辦形式,加快8個辦稅延伸點和蜀北辦公區網廳建設,大力推進網上辦、自助辦等「非接觸式」辦稅,認真落實大廳領導值班值守、專家服務團隊等服務制度,更加註重服務細節,以細節爭優爭先,切實滿足納稅人繳費人辦稅繳費需求,增強辦稅繳費體驗。抓救濟服務,豐富和暢通稅收救濟渠道,嚴格績效考核和追責問責,及時處理辦結12366、2436500等轉辦涉稅投訴14件,有效回應納稅投訴和群眾意見建議。
聚焦調查測評,走訪更「精心」。深刻認識納稅人滿意度調查既是對納稅服務工作優劣的考核,也是對應對測評能力高低的檢驗。用心用情開展「大走訪」活動,做到「三個全面」,對系統正常戶全部進行走訪,做到「覆蓋全」;實施分級分類走訪,做到「分類全」;對走訪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落實領導包片責任、分局主體責任和股室配合責任,做到「落責全」。堅持問題導向,狠抓務實整改,對走訪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建賬立檔,立行立改,加強走訪過程監控、環節管理和痕跡管理,積極進行回訪回查,確保走訪走深走實,整改到位全面。
加強稅收宣傳,活動更「精彩」。圍繞「減稅費優服務助復產促發展」主題,積極開展全國第29個「稅收宣傳月」活動。創新稅宣載體,藉助發票郵寄為納稅人量身打造贈送稅收優惠政策「大禮包」,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簡訊、「雲」課堂等,向納稅人推送減稅降費新政和辦稅指南、涉稅提醒,開展線上政策解讀和輔導。積極借台唱戲「走出去」,大力宣傳落實稅收政策服務和助力復工復產典型事例,稅收工作被「人民網」、《四川法制報》、「四川發布」等多家媒體平台宣傳報道,主動唱好唱響稅務好聲音,營造良好宣傳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