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雷軍:編程不僅僅是技術,還是藝術
不一定。學編程的人最根本的還是要數學底子好,所有的演算法都是靠嚴密的思維邏輯才能夠行得通的。編程語言要寫大量源代碼,其實只要是認得26個字母的人都可以編程。
但是畢竟程序這個東西是西方那裡過來的,我們現在編程的代碼都是英文字母。先進的計算機編程技術也都是西方那裡學過來的,一些大型的計算商用程序大多數被西方壟斷。如果要想在編程上有所進展,學習英語對拓展視野大有用處。
國內也有編程不用英文字母寫源代碼的,比如說易語言,所以學習編程外語不一定要很好,將來中國強大了,源代碼用中文寫,不也是很好嘛!我們的雷軍,英語雖然不是很好,但編程可也是一流的,這正說明了學編程不一定要英語很好。
形圓是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圓
㈡ 編程好學習嗎
很多人都覺得學習編程就跟運動員選拔或者高考這樣的智力選拔一樣 —— 你需要經過固定的流程、按部就班的訓練 —— 只有能通過一項又一項考試或者競賽的人才叫「有天分」。這大概也是一種典型的「做題家思維」了吧。
整個行業乃至全世界可能都需要更多的多樣性與復合性人才。回想一下我認識的最優秀的程序員,超過半數都是非科班的背景(藝術、哲學、政治、經管、人文、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理工科…)。他們能夠脫穎而出,大概並不是因為他們把編程當做一場又一場的「智力競賽」,而是他們能找到屬於自己在編程中的那份「天分」 —— 可能是「創造力」,可能是「商業與產品價值」,可能是「解決某個垂直領域的問題」—— 編程在這里更多的是一門工具、一項技能,他們因此獲得了成就感、培養了興趣與熱愛,而這些又反過來不斷支撐他們繼續去學習,形成了一個正循環。
如果做一件事兒的整個過程都很痛苦,那當然也很難堅持下去。所以方法很重要。
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找對編程學習的方法,便覺得自己在這件事兒上毫無天分,因此終身告別了編程這件事兒。
「零基礎」學習真正需要的,其實更像是一種「啟蒙式的、開竅的教育」 —— 拿學打乒乓球舉個例子,如果你連拍子和球都沒怎麼摸過,我上來就跟你說你要用這個動作這個擊球角度這么摩擦球打那個落點你這才叫打球,那能不勸退嗎?更好的方式是直接帶你到球台邊,把拍子給你,你打著打著立刻就會先產生一種「自頂向下」的「感性認知」:「哦,這個這么用拍子把球打得一來一去的玩意兒叫乒乓球」。
所以,只要找對正確的方法學習編程,他是不難的。
㈢ 人工智慧(AI)時代,讓孩子學編程還是學藝術
孩子學編程還是學藝術要根據孩子興趣來分析這個問題。很多的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會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的身上,他們口口聲聲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反而阻止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有一個好的家庭,所以在他們學習的過程當中會規定他們學習內容,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內容不是他們學習興趣的所在,會讓他們產生厭煩情感,沒有主動的學習興趣。
人工智慧時代將會帶來新一輪的科技狂潮,這個社會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工智慧最終目的是提高服務質量,是以人為本,父母要糖孩子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