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自研編程語言,華為傳來好消息,或實現從根打破
開發一款操作系統,軟體應用是需要用上編程語言的,要讓計算機能夠識別指令,才能實現功能的運行。市面上大部分的編程語言都來自國外,包括C++、Python、java語言等等。有關的教科書,教材也是基於國外編程語言編寫。
雖然有現成的編程語言可以用,可華為在建立全面自主的操作系統生態,編程語言又怎樣可能落下呢?
華為傳來了自研編程語言的好消息,或實現從根打破。除編程語言之外,還要在編譯器、指令集、晶元等方面進行根源布局。
對此,華為在自研編程語言帶來了怎樣的好消息呢?華為從根打破,進展如何?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不是什麼新鮮事,很早之前在網上就流傳出華為自研編程語高兆言的消息,並將其命名為「倉頡」。
從2022年8月份開始,華為申請了「倉頡語言」的商標,其中一項商標被駁回,但後來華為又再次申請。由此可見華為對這項「倉頡語言」的商標十分在意。
一開始外界並沒有過多注意,只是覺得華為要開發某些項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倉頡語言」是自研編程語言的消息越來越明確。
直到華為在2021全聯接大會上表示,華為將在2022年正式推出自研的編程語言倉頡。這才真正看清了華為真的在努力開發自研編程語言。時至今日,進展如何呢?
6月16日,華為傳來了自研編程語言的好消息,根據華為副總裁鄧泰華表示,計劃在下半年發布倉頡編程語言。
很多人都在等待這一刻,這一次華為瞄準編程語言或將從根打破。
編程語言准備了這么久,終於到了快要發布的時候了。盡管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發布時間,究竟是下半年的幾月幾日還不確定,但這么多年都等過來了,還差這半年嗎?
可以發現,只要是涉及到底層架構的根技術,華為幾乎都有布局的身影。華為開發了鴻蒙,歐拉這兩大國產操作系統,又推出了方舟編譯器提高開發者效率,還有晶元平台的研發,讓外界認識到華為不只是硬體實力強勁,軟體技術的開發水平同樣位居世界一流。
有人好奇這款華為自主研發的編程語言是不是使用中文,如果使用中文,豈不是意味著全球編程語言會迎來大洗牌?那麼關於倉頡語言,究竟是怎樣一個產品呢?
關於倉戚鎮租頡的消息華為並沒有透露太多,但可以知道的是,倉頡將對應上層應用,支持多樣化算力。
至於是否支持中文,基本上不太可能。計算機是國外發明的,二進制,指令集等一些技術架構的使用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整個的編程環境中,大概率還是以英文為主。但也許華為真能獨創中文編程語言也說不準,畢竟中文正逐漸走向世界旅模。
華為全面轉型軟體產業,目前正在做的一些布局都和根技術有關,一旦成功,華為將掌握完全自主的軟體生態環境。甚至改變國產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進程,讓國產操作系統,編程語言等一系列根技術走向世界,建立屬於中國的根技術開源社區。
華為或將從根打破,目前布局進展如何呢?先看操作系統。華為開發出鴻蒙,歐拉兩大操作系統,一個是支持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另一個是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生態底座。截至目前鴻蒙系統擁有2.4億用戶,歐拉實現170萬套的裝機量。
開源系統已經建成,生態有序發展,華為開發的操作系統比想像中的還要好。
其次是編譯器。華為對編譯器的布局是推出了方舟編譯器,主要功能是提供開發者統一的編譯平台,讓不同操作系統,應用程序能夠適配統一識別的預言。華為在今年2月份發布了方舟編譯器1.0版本。
晶元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十分熟悉,不管是麒麟晶元還是面向數據中心的鯤鵬處理器,基本上在各大應用平台,終端市場都進行了系列晶元的開發。
還有就是編程語言了,這是華為掌握根技術的重點布局,為能夠在下半年順利發布,華為正努力開發,優化中,相信不會讓大家等太久。
根技術遠不止這些,國外花了幾十年在計算機市場,信息技術體系建立起絕對的影響力。華為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有了根技術自主可控的雛形,未來的前景不可限量。
華為正式官宣,自研的編程語言將在今年下半年發布。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多少年以來編程語言一直被國外把持著,學習國外的知識的技術。現在華為獨創編程語言,屬於中國的信息技術時代終將到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㈡ 華為倉頡編程語言什麼時候上市
華為2022年發布倉頡。
華為在2022年推出了自己的編程語言倉頡,連接了應用開發生態中的鴻蒙系統和歐拉,拓展了系統的可能性。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門總裁龔緹表示,這將「彌補鴻蒙系統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後一環」。
倉頡語
不能說目前沒有中文編程語言,但是有。比如易語言,是一種中文編程語言,但由於用戶不多,不能算是主流編程語言。其實之前也有很多中文編程語言,但基本都是曇花一現,甚至沒有引起轟動。
當然,國外的編程語言更多,不能出人頭地的人也不比中國編程少。只不過上面提到的那些已經成為大眾的主流。究其原因,寫編程語言確實要花些功夫,更多的是因為生態。開發者的生態很重要,也是華為開發者生態建設中最難的一個。
編程需要大量的開發者參與,更需要從硬體、軟體、操作系統等多方面的生態支持。這時我們會發現,倉頡語是鴻蒙系統系統生態中的一環,而倉頡語也需要很多生態的支撐,環環相扣。可見做一個基礎操作系統這么難,想都不用想。
㈢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倉頡」開啟內測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倉頡」開啟內測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倉頡」開啟內測,華為2022年將推出自研的編程語言倉頡,將鴻蒙和歐拉在應用開發生態上進行打通,拓展系統的可能性。華為自研編程語言「倉頡」開啟內測。
備受關注的華為自研編程語言「倉頡」,又火上熱搜了。
這次是因為「倉頡」正式開啟了內測,目前已經有部分開發者拿到源代碼。
前不久,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發布了一份「新語言試用報名-202203」問卷,正式徵集一小批開發者對「倉頡」編程語言進行小范圍測試。
從問卷內容來看,開發者們需要填寫Gitee主頁、職業和公司等信息,然後等待郵件通知。
現在,隨著更多細節被透露出來,之前對於「倉頡」猜測的一些傳言,也有了明確的答案。
英文名Cangjie,並非中文編程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華為官方就明確透露過「將發布自研鴻蒙編程語言」。
對此,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龔體表示,它將「為鴻蒙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補上最後一環」。
同時,華為也已經申請注冊了「華為倉頡」、「倉頡語言」等商標,分類包括科學儀器、設計研究等,而部分「倉頡」商標則還在駁回復審、注冊申請的階段。
這里看到華為還注冊了一個叫「倉傑」的商標,目前也已經通過申請(手動狗頭):
△圖源@企查查APP
時間來到今年3月份。
隨著內測的開啟,部分開發者在拿到「倉頡」的源代碼後,也對此前漫天飛的猜測和傳言進行了一些回應。
其一,「倉頡」的英文名就是Cangjie,而不是此前傳聞的「char」。
當時華為被曝研發「倉頡」後,知乎就傳出過這門編程語言英文名是「char」的消息:
目前這個傳聞已經被辟謠。
其二,「倉頡」不是中文編程,也不存在所謂的「套殼」。
據知乎一位匿名用戶表示,體驗後發現「倉頡」編程語言「跟中文半點關系沒有」,語法類似go+java。
其實,現在隨手一搜還是能搜到一大堆關於「倉頡」是中文編程的假消息……
其三,之所以還在內測,是因為包括團隊和內測成員都還在改進代碼。
嗯,問就是還在修bug(手動狗頭)。
但其實,大家最好奇的還是「倉頡」這門編程語言究竟長啥樣。
事實上,此前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馮新宇教授,已經開設過一門關於《編程語言的設計和實現》的課程,目前華為官方已放出B站視頻。
華為官方開設過編程語言課程
在講座一開始,馮教授就透露了自己目前進行的一些工作。
具體來說,學術上的研究主要包括PL理論及應用等,而工業方面的研究,則主要是帶領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進行工業編程語言的設計和實現:
在馮新宇教授給出的課件中可以看見,目前的編程語言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其中著重提到了平台型語言:
像C#、Go、Swift這些開源編程語言,也都是由像谷歌、微軟和蘋果這樣的公司自己投入去做的`,以此掌控語言的技術演進策略和方向。
但華為「倉頡」究竟是一門怎樣的語言,目前還有待官方正式公開信息。
16日,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發布了一份「新語言試用報名-202203」問卷,面向部分開發者發布了華為新語言的試用報名問卷,開發者們需要填寫Gitee主頁、職業和公司等信息,然後等待郵件通知。
同時,在問卷填寫完成後,將通過郵件進行後續信息的通知。根據華為此前公布的內容來看,這款「新語言」,指的應該就是華為在2021年開發者大會上,公布的自研編程語言「倉頡」。
華為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曾2021年 9 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倉頡是華為根據HarmonyOS量身打造的編程語言,華為2022年將推出自研的編程語言倉頡,將鴻蒙和歐拉在應用開發生態上進行打通,拓展系統的可能性。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龔體表示,它將「為鴻蒙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補上最後一環」。
隨著內測的開啟,部分開發者在拿到「倉頡」的源代碼後,在網上對之前各種謠言進行了回應和澄清:
第一,不是中文編程;
第二,不存在所謂的「套殼」;
第三,內測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正在改進。
第四,「倉頡」的英文名是直譯「Cangjie」,不是「char」。
我們國家也應該有自己的編程語言了…
蘋果有Swift;
谷歌有Dart;
微軟有 TypeScript,它的作者安德斯·海爾斯伯格,是C#的首席架構師;
連小小捷克的JetBrian「噴氣腦」公司搞的Kotlin,這貨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是我目前知道的應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還有Julia近來也是掀起一股熱潮……我們國家也應該有自己的編程語言了…
9月初,微博博主「IT工程師」爆料華為正在研發自主編程語言「倉頡」,由南京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士生導師——馮新宇領銜開發。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並非秘密,華為在編譯器與編程語言方面早有動作。
方舟編譯器,就是華為在編譯器方向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9年8月31日,華為在開源平台上放出了方舟編譯器的源代碼,這是華為首個完全自主研發的編譯器平台。
早前,在谷歌對華為封鎖GMS的時候,華為以「先見之明」在制裁不久後就發布了HMS,如今HMS全球開發者已經達到180萬,華為應用市場APP Galley全球活躍用戶也達到了4.9億,應用分發量達到2610億,成為全球第三的應用商店。
讓我們一起期待正式公布的那一天吧!
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面向部分開發者發布了心得語言試用報名的問卷。在完成問卷的填寫後,會根據郵件進行後續信息的通知。
早在2020年9月的時候,有微博博主就曝光了,華為正在研發自主編程語「倉頡」,帶領整個團隊的是南京大學的博士導師馮新宇。在20年的時候就網傳「倉頡」是為了鴻蒙來的。
如今消息已經證實,確實「倉頡」是根據鴻蒙HarmonyOS量身打造的編程語言,通過「倉頡」鴻蒙和歐拉在應用開發生態上進行打通。
基於上面消息網友展開了廣泛討論,其中有一個網友說中文編程語言如果推廣開,可以降低編程的門檻,這是好事。但是其他網友炸鍋了:
也就是有網友認為我國編程語言是中文的,中文編程語言可以降低編程門檻。持反對意見的網友覺得「你學好中文了,你會寫書寫作文?」。
但是有一些表示自己是倉頡內測成員的網友來辟謠了。已經簽訂保密條款限制,目前只允許辟謠。首先非中文編程,從掌握的代碼的來看也不存在網傳的「套殼」。內側的根本原因就是還在改進。所謂內側人員不能泄露任何文檔、代碼風格,內側群聊等等相關消息。
而且倉頡的英文直譯是Cangjie;
㈣ 華為大動作,這次要用漢語編程
近日,久久沒有動靜的鴻蒙,再次傳來了一個大消息。華為宣布將發布為鴻蒙研發的編程語言倉頡,為整個鴻蒙生態補上最後一環。
據消息,3月16日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 面向部分開發者發布了華為新語言的試用報名問卷 ,並表示,在問卷填寫完成後,將通過郵件進行後續信息的通知。
倉頡,是原始象形文字創造者,根據記載,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掘禪答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與「造字聖人」不謀而合,用「倉頡」來命名,別具深意,恰到好處,頗有我國 歷史 文化底蘊。
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人推測這會是一款純漢字純中文邏輯的編程語言,也就是「讓中國人用自己的漢字編程」。之所以取名為「倉頡」,不僅是因為倉頡是中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更是華為想用漢字做為基礎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生態的真實寫照。
華為倉頡 是在華為在2021年開發者大會上公布的自研編程語言,從方舟翻譯器到鴻蒙系統,華為一直走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開發倉頡編程語言對華為本身來說也具有比較重要判慧的意義。
事實上華為並不是第一家自主研發編程語言的企業。
我們都知道,做系統並不容易,最關鍵的就是要打造生態,而打造了生態之後如何更加穩固,就是要有自己的編譯語言,有語襲嫌言才能形成閉環。
目前,成功的系統基本都有自己專門的語言,像 蘋果的Swift、谷歌的DART、微軟的TypeScript等都是企業自主開發的編程語言。華為 HarmonyOS自然也要有自己的編程語言。
有了倉頡這個全新自研編程語言,鴻蒙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就補上了最後一環。華為的整個生態圈就基本搭建完成了: 硬體+操作系統+方舟編輯器+倉頡編程語言。
世界上編程語言多達600種,但是目前我們熟知的編程語言無非就這幾大類:C、C++,Java、Python、PHP,但是這些均為國外企業研發。
而華為自研的倉頡編程語言,如果成功的話,無疑可以打破被國外壟斷的現象,並且創造一種屬於中國的編程語言,也能建立一種屬於中國的軟體開發生態。
這對於中國的計算機生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建立一種能夠被公認的生態,意味著能夠在計算機領域掌握主動權。 有外媒評論說,倉頡必將改變 歷史 !
華為鍾愛中華傳統文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華為產品的起名都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深意。 把古文化運用到了極致!
比如:
華為自研操作系統,取名「鴻蒙」;
華為的手機晶元,取名叫「麒麟」;
華為的基帶晶元,取名叫「巴龍」;
華為的伺服器晶元,取名叫「鯤鵬」;
華為的人工智慧晶元,取名「升騰」;
華為的伺服器平台,取名叫「泰山」;
華為的路由器晶元,取名叫「凌霄」;
……
《山海經》里的各路神獸,包括朱雀、青鳥、靈犀、鴻雁、紫龍、威鳳、玄機、白虎、丹雀、海藍獸、紫薇星等等,都被華為收入麾下。
把古代幻想中的神獸及古文化和最先進的 科技 結合,也展示了華為理工人的浪漫。
華為沒有公布太多關於倉頡語言的內容,雖然此次試用需要執行保密流程,但從開發流程推想,應該不需要等待太久了。在未來的不遠處,或許將會是中文編程?
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㈤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倉頡」試用報名開啟
16日,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面向部分開發者發布了華為新語言的試用報名問卷,並表示,在問卷填寫完成後,將通過郵件進行後續信息的通知。根據華為此前公布的內容來看,這款「新語言」,指的應該就就是華為在2021年開發者大會上,公布的自研編程語言「倉頡」。
據悉,倉頡是華為根據HarmonyOS量身打造的編程語言,通過倉頡,鴻蒙與歐拉將在應用開發生態上進行打通,拓展系統的可能性。
實際上,早在數年前,華為就開始了倉頡的布局。
在2020年,華為申請注冊了「倉頡語言」商標,商標注冊分類包含了運輸工具、科學儀器以及網站服務,說明當時倉頡的內部開發就已經初具雛形。
而從倉頡這個名字,以及「倉頡造字」這段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不難看出華為對這一語言的信心,以及對它寄予的希望。
目前,華為官方尚未公布太多關於倉頡語言的內容,但有觀點認為,倉頡有可能會成為華為方舟編譯器的開發語言,但這一觀點也尚沒有明確依據。
雖然由於此次試用需要執行保密流程,但從開發流程來看,應該不需要太長時間的等待,我們就能夠一睹這款自研編程語言的真容,以及它的實際表現了。
㈥ 華為倉頡發布時間
華為2022年發布倉頡。
華為2022年推出自研的編程語言倉頡,將鴻蒙和歐拉在應用開發生態上進行打通,拓展系統的可能性。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龔體表示,它將「為鴻蒙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補上最後一環」。
倉頡語言
不能說現在沒有中文編程語言,其實還是大吵有的,比如「易語言」就是一款中文編程語言,只是使用者不多,不能算是主流的編程語言。其實之前也有很多的中文編程語言,只不過基本上都是曇花一現,甚至是連翻個水花都沒有。
當然,國外的編程語言就更多了,折騰不出來名堂的不比中文編程少,只是上面所說的這些成為了大眾主流伏仿漏罷了,原因是一來編程語言的編寫確實需要一番功夫,更多的還是因為生態,開發者的生態至關重要,也是華為開發者生態建設中,最為困難的一個。
編程語言需要大量的開發人員參與進來,更需要多個方面的生態支持,包括軟硬體、操作系統,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倉頡語言是鴻蒙系統生態中的一環,而倉頡語言也需要大量的生態支持,環環相扣,可見做基礎操作缺爛系統的難度之大,不是想想就可以了的。
㈦ 倉頡發布時間
對於自研編程語言倉頡的進展,鄧泰華表示,華為在編程語言領域還在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華為要打造根技術,從操作系統、資料庫、晶元、編譯器、編程語言、指令集,這些都屬於根。
「編程語言包括底層的編程語言,計劃在今年下半年發布,支持多樣性算力。州神倉頡是對應到上層應用編程語言,我們現在也在編程語言的開發過程當中,後面合適的時機還會再做正式的發布。」他說。
據了解,早在2020年9月就有消息稱。
華為在自研編程語言,而且已經進展了很久,並以中國漢字創造者倉頡的名字命名,相關商標已經陸續申請。
在前不久,華為編程語言實驗室發布了一份「新語言試用報名-202203」問卷,正式徵集一小批開發者對「倉頡」編程語言進行小范圍測試。從問卷內容來看,開發者們需要填寫Gitee主頁、職業和公司等信息,然後等待郵件通知。看起來,好像是因為「倉頡」正式開啟了內測,據悉已經有部分開發者拿到源代碼。
隨著內測的開啟,部分開發者在拿到「倉頡」的薯跡知源代碼後,也對此前漫天飛的猜測和傳言進行了一些回應。其一,「倉頡」數消的英文名就是Cangjie,而不是此前傳聞的「char」;其二,「倉頡」不是中文編程,也不存在所謂的「套殼」;其三,還在內測的原因是包括團隊和內測成員都還在改進代碼。
㈧ 華為倉頡怎麼還不出來
他們雖然不太關注華為的鴻蒙系統OS和歐拉系統,但是對倉頡編程語言相當熱衷——當然不是鴻蒙系統和歐拉,但是機智的他們注意到目前鴻蒙系統使用ArkTS語言,所以暫時不那麼熱衷。但我一直在關注倉頡語何時發布。
然而,看著2022年12月8日結束,我覺得倉頡語言不太可能在今年發布。雖然世唯之前官方透露都是今年下半年發布,但是已經把盛大的開發者大會拖到了12月,也沒有倉頡編程語言的官方跡象。從這個角度來看,倉頡編程語言不會在今年2022年公開發布。
當然,如此肯定並不僅僅是由時間決定的。其實是有一些原因的。此前,當編程語言在倉頡成為熱門話題時,有報道稱華為申請了倉頡的商標。現在,這位機智的客人偶爾會檢塌賀查一下,現在倉頡的編程語言的現狀正在接受審查。換句話說,華為的倉頡商團返派標被駁回了!
倉頡有兩個商標,一個是幾年前另一家公司(先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後是一家文化發展公司)申請的,另一個是華為申請的,都是倉頡的,這就沖突了。目前,華為的倉頡申請已經被駁回,商標申請和審核都需要時間。沒有這個商標,倉頡編程語言就不能作為商業產品推出。因此,即使倉頡語言在編程技術方面幾乎准備就緒,也不能公開。
更重要的是,根據目前已經公開的一些線索,倉頡的編程語言可能還沒有準備好。至少,不僅僅是商標問題,還有一些技術或決策問題需要解決。
目前鴻蒙系統OS發展迅速,其北向應用開發基於ArkTS語言。即使有ArkUI框架和declarative UI的擴展,它仍然很年輕,它的開發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它的完善還有很多漏洞要踩。而且在機智嘉賓關注的鴻蒙系統OS的公共直播課堂上,我也感覺目前還不是新語言上線的合適時機。放不出來怎麼辦?我只能繼續優化,等待合適的時機。當然,如果這篇文章發表後,沒有波瀾,沒有流量,沒有人看,那也沒問題。但如果這篇文章發表後激起一些波瀾,有熱度,有流量,那麼在視覺評論中必然會出現唱衰倉頡或者華為之類的字眼。就-就這樣,就這樣。
㈨ 鴻蒙3.0系統與華為倉頡編程語言,從系統級6層架構上深入分析
華為的鴻蒙系統3.0開始對9款手機的公測,這其中就包括p50系列的3款手機,mate40系列的5款手機,和一款12.6英寸的matepad pro。這讓咱手裡拿著的mate30備受冷落。但我自己心裡就更加期待華為的倉頡編程語言。這么屈指一算,倉頡編程語言從4月2號開始內測以來已經兩個多月了。因此,我預判,鴻蒙系統3.0會跟倉頡編程語言一起來到咱們的身邊。
那麼在准備迎接鴻蒙系統3.0和倉頡編程語言之前,我這一期幫大家打一個堅實的基礎。我相信許多朋友當說起來操作系統或者是編程語言的時候,腦子里其實是有點支離破碎,或者是一頭霧水。我幫助大家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鳥瞰,去把握和理解計算機科學體系中的坐標,讓你獨具一雙慧眼,單單靠著你的直覺就能獲得專業的視角。計算機科學包括六層架構,操作系統在第四層上,華為倉頡編程語言這樣的應用級編程語言則處在第五層上。
咱們先從底部開始,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嘛。咱們來先看基礎:信息理論。任何學科的基礎都是數學,當然計算機科學也不例外。這第一層就是關於數學理論的。咱們日常用的是十進制,計算機則是由0和1構建起來的是二進制。那數學也很簡單,就是關於0和1的加法。比如1加1,在十進制中是等於2,而在二進制1加1等於10,這就是所有的數學基礎,也就是這么簡單。
但是還有更加往上抽象的一個層面的基礎,就是咱們在高中時候學習的「布爾代數」。看似不起眼的「布爾代數」研究的是機器如何思考,如何讓機器來獲得智能這樣的問題。
布爾在1854年就解決發表一篇「研究人類的思考規律」的論文,提出了「布爾代數」,為機器如何思考打下了理論基礎。
布爾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他認為人是理性的,那麼人是按照理性邏輯來思考問題的。於是,如果他能把大腦思考問題的邏輯,提煉抽象出來的話,那麼是不是就能用這邏輯在大腦之外去思考呢?布爾的這項雄心勃勃的構思就是人工智慧的雛形。你想呀,如果把這個邏輯提煉出來用在機器機械零件上,機械零件就會開始思考。如果用在電路上,這個電路是不是也就開始思考了呢。布爾代數咱們就很熟悉了,我就在這里就不帶展開,我前面有一期就專門來講述了這個機器來如何用布爾代數來思考,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下那一期,我在這不展開浪費時間。
再往上第二層就是硬體,布爾他把理論抽象出來,將布爾代數應用到電路上,電路是不是也就能開始思考?哎,到了1938年,香農就首次把布爾代數應用到了電路上,於是這個電路就開始思考了。從最早的真空管到半導體晶體管(我前面那一期也專門講過「機器如何用晶體管來思考」)然後到集成電路,再到現在這個大型的集成電路晶元。我們知道麒麟9000晶元用的Arm架構的指令集,指揮CPU工作的指令又叫機器碼。比如「加法」就是用一串數字機器碼00000011來表示。
然而你會發現,用機器碼來指揮這個cpu或者電腦工作太麻煩了。一般人哪裡能記住像前面的6個0和後面兩個1來表示加減乘除的加呢。
正是困擾於此,科學家就此提出來編程語言。最早編程語言是匯編語言。比如前面表示加法的機器碼00000011,匯編語言中將其抽象為add。然而,匯編語言也需要大量的記憶,一個指令一個指令的對應,也是太機械了。再往前一步,往上一層抽象就是系統級的編程語言:面向過程的C語言。
一門編程語言所要做的一個主要工作就是在機器和我們人類思考之間建立一座橋梁。我們是人類的思考邏輯,機器是機械 式邏輯思考問題。越高級的編程語言越符合我們人類的思考邏輯,越初級的編程語言則越貼近機器的邏輯。因此,我們用高級的編程語言比如C語言,將想做的事情表達出來,它會自動轉換成機器碼。
我喜歡的編程發展史上的第二大古老的語言:Lisp語言。
就是直接使用我們的抽象思考的語言。比如重復地來做一件事,重復說五遍「Hello」這個單詞。Lisp將重復抽象為dotimes,do是做, times是多次,dotimes反復多次做。看見沒,編程語言成了我們抽象的思考工具。
當然,華為倉頡語言也是在編程語言這里,但不是系統級的編程語言,咱們後面再說
當在第二層硬體之上發展出來高級的編程語言,有了系統級的編程語言比如C語言之後。大家就發現,我需要一個操作系統來處理日常的基本任務,比如文件管理,進程管理,內存管理,設備管理和用戶管理等等。於是科學家著手用編程語言寫操作系統。而事實上C語言在1969年的發明,也正是為了移植與開發UNIX操作系統。C語言的設計者丹尼斯·里奇同時也是Unix操作系統的發明人。到了1991年Linus用C語言寫了Linux內核,也是目前安卓和鴻蒙系統的內核。
華為的EROFS超級文件系統並入Linux內核之後,無論是Linux還是安卓都打上了20%的華為烙印。
操作系統再往上一層就是我們日常的應用。比如聽歌、看視頻等apps就是在操作系統之上。這也好理解,先有了操作系統,才有我們的各種應用。由此也能理解,為什麼像鴻蒙系統3.0如此重要,因為應用程序要運行在上面。這些應用程序就是用華為倉頡編程語言等應用級編程語言開發的。不過,目前咱們手機上的應用程序都是用Java開發。未來鴻蒙系統將會使用自研的倉頡語言開發鴻蒙應用。
應用程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溝通和交流。我們用Email發郵件,用通訊視頻聊天,而Web應用技術構建起來當前的互聯網信息大廈。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計算機科學的六層架構。
第1層是信息理論,研究如何在大腦之外實現思考,布爾代數是人工智慧的雛形。第2層是硬體,布爾代數應用到電路上,晶體管開始思考,將數以億計的晶體管雕刻到集成電路CPU中,CPU的機器碼指揮計算機工作。第3層編程語言,從枯燥難記的機器碼里發展出來匯編語言,再到系統級的C語言,構建起來人類思考與機器邏輯之間橋梁。第4層操作系統,C語言不是憑空而來,是為了開發Unix操作系統而發明,而操作系統是計算機里最大的軟體。第5層應用軟體,日常所有的apps都運行在操作系統之上。倉頡編程語言是給鴻蒙系統開發應用程序的專屬開發語言。第六層溝通互聯,就是我們目前的互聯網技術,在網路里看書、聽音樂,點一份外賣等等。
這就是計算機科學六層架構,鴻蒙操作系統與倉頡編程語言各就各位。用架構去思考和看問題,不僅能心中有數,還能獨具一雙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