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的定義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簡稱PLC(英文全稱: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需求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工業控制裝置。
1.現場輸入介面電路由光耦合電路和微機的輸入介面電路,作用是PLC與現場控制的介面界面的輸入通道。
2.現場輸出介面電路由輸出數據寄存器、選通電路和中斷請求電路集成,作用PLC通過現場輸出介面電路向現場的執行部件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
常用的I/O分類如下:
開關量:按電壓水平分,有220VAC、110VAC、24VDC,按隔離方式分,有繼電器隔離和晶體管隔離。
模擬量:按信號類型分,有電流型(4-20mA,0-20mA)、電壓型(0-10V,0-5V,-10-10V)等,按精度分,有12bit,14bit,16bit等。除了上述通用IO外,還有特殊IO模塊,如熱電阻、熱電偶、脈沖等模塊。
按I/O點數確定模塊規格及數量,I/O模塊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數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即受最大的底板或機架槽數限制。
1987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頒布的PLC標准草案中對PLC做了如下定義:
「PLC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的電子系統,專門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可以編制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執行存儲邏輯運算和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或模擬的輸入(I)和輸出(O)介面,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或生產過程。」
B. plc是什麼意思,plc編程是什麼
PLC就是可編程邏輯控制的縮寫,PLC編程,就是對PLC進行代碼編寫,讓它能夠自動的進行各種開關量和模擬量的操作及數據採集功能,實現工業自動化
C. 什麼叫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網路名片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它採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用於其內部存儲程序,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並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
目錄
基本結構
工作原理
功能特點
發展歷史起源
發展
選型規則
同名圖書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基本結構
工作原理
功能特點
發展歷史 起源
發展
選型規則
同名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展開編輯本段基本結構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實質是一種專用於工業控制的計算機,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1]其硬體結構基本上與微型計算機相同,基本構成為: 一、電源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電源在整個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可靠的電源系統是無法正常工作的,因此,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製造商對電源的設計和製造也十分重視。一般交流電壓波動在+10%(+15%)范圍內,可以不採取其它措施而將PLC直接連接到交流電網上去 二、中央處理單元(CPU) 中央處理單元(CPU)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控制中樞。它按照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程序賦予的功能接收並存儲從編程器鍵入的用戶程序和數據;檢查電源、存儲器、I/O以及警戒定時器的狀態,並能診斷用戶程序中的語法錯誤。當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投入運行時,首先它以掃描的方式接收現場各輸入裝置的狀態和數據,並分別存入I/O映象區,然後從用戶程序存儲器中逐條讀取用戶程序,經過命令解釋後按指令的規定執行邏輯或算數運算的結果送入I/O映象區或數據寄存器內。等所有的用戶程序執行完畢之後,最後將I/O映象區的各輸出狀態或輸出寄存器內的數據傳送到相應的輸出裝置,如此循環運行,直到停止運行。 為了進一步提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可靠性,近年來對大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還採用雙CPU構成冗餘系統,或採用三CPU的表決式系統。這樣,即使某個CPU出現故障,整個系統仍能正常運行。 三、存儲器 存放系統軟體的存儲器稱為系統程序存儲器。 存放應用軟體的存儲器稱為用戶程序存儲器。 四、輸入輸出介面電路 1.現場輸入介面電路由光耦合電路和微機的輸入介面電路,作用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與現場控制的介面界面的輸入通道。 2.現場輸出介面電路由輸出數據寄存器、選通電路和中斷請求電路集成,作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通過現場輸出介面電路向現場的執行部件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 五、功能模塊 如計數、定位等功能模塊。 六、通信模塊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當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投入運行後,其工作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
[2]即輸入采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一個掃描周期。在整個運行期間,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CPU以一定的掃描速度重復執行上述三個階段。 一、輸入采樣階段 在輸入采樣階段,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的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輸入是脈沖信號,則該脈沖信號的寬度必須大於一個掃描周期,才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該輸入均能被讀入。 二、用戶程序執行階段 在用戶程序執行階段,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總是按由上而下的順序依次地掃描用戶程序(梯形圖)。在掃描每一條梯形圖時,又總是先掃描梯形圖左邊的由各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並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對由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進行邏輯運算,然後根據邏輯運算的結果,刷新該邏輯線圈在系統RAM存儲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刷新該輸出線圈在I/O映象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確定是否要執行該梯形圖所規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即,在用戶程序執行過程中,只有輸入點在I/O映象區內的狀態和數據不會發生變化,而其他輸出點和軟設備在I/O映象區或系統RAM存儲區內的狀態和數據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圖,其程序執行結果會對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這些線圈或數據的梯形圖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圖,其被刷新的邏輯線圈的狀態或數據只能到下一個掃描周期才能對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在程序執行的過程中如果使用立即I/O指令則可以直接存取I/O點。即使用I/O指令的話,輸入過程影像寄存器的值不會被更新,程序直接從I/O模塊取值,輸出過程影像寄存器會被立即更新,這跟立即輸入有些區別。 三、輸出刷新階段 當掃描用戶程序結束後,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就進入輸出刷新階段。在此期間,CPU按照I/O映象區內對應的狀態和數據刷新所有的輸出鎖存電路,再經輸出電路驅動相應的外設。這時,才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真正輸出。
編輯本段功能特點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 一、系統構成靈活,擴展容易,以開關量控制為其特長;也能進行連續過程的PID迴路控制;並能與上位機構成復雜的控制系統,如DDC和DCS等,實現生產過程的綜合自動化。 二、使用方便,編程簡單,採用簡明的梯形圖、邏輯圖或語句表等編程語言,而無需計算機知識,因此系統開發周期短,現場調試容易。另外,可在線修改程序,改變控制方案而不拆動硬體。 三、能適應各種惡劣的運行環境,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強,遠高於其他各種機型。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起源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研製出了第一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DP—14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成功,首次採用程序化的手段應用於電氣控制,這是第一代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稱Programmable,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製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國研製出第一台PLC; 1974年,中國研製出第一台PLC。
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微處理器。人們很快將其引入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使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增加了運算、數據傳送及處理等功能,完成了真正具有計算機特徵的工業控制裝置。此時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微機技術和繼電器常規控制概念相結合的產物。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後,為了方便和反映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功能特點,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定名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 20世紀70年代中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進入實用化發展階段,計算機技術已全面引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中,使其功能發生了飛躍。更高的運算速度、超小型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極高的性價比奠定了它在現代工業中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在先進工業國家中已獲得廣泛應用。世界上生產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國家日益增多,產量日益上升。這標志著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已步入成熟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發展最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在這時期,PLC在處理模擬量能力、數字運算能力、人機介面能力和網路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逐漸進入過程式控制制領域,在某些應用上取代了在過程式控制制領域處於統治地位的DCS系統。 20世紀末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發展特點是更加適應於現代工業的需要。這個時期發展了大型機和超小型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單元、生產了各種人機界面單元、通信單元,使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工業控制設備的配套更加容易。
編輯本段選型規則
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設計時,首先應確定控制方案,下一步工作就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工程設計選型。工藝流程的特點和應用要求是設計選型的主要依據。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有關設備應是集成的、標準的,按照易於與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選型所選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應是在相關工業領域有投運業績、成熟可靠的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系統硬體、軟體配置及功能應與裝置規模和控制要求相適應。熟悉可編程序控制器、功能表圖及有關的編程語言有利於縮短編程時間,因此,工程設計選型和估算時,應詳細分析工藝過程的特點、控制要求,明確控制任務和范圍確定所需的操作和動作,然後根據控制要求,估算輸入輸出點數、所需存儲器容量、確定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功能、外部設備特性等,最後選擇有較高性能價格比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設計相應的控制系統。 一、輸入輸出(I/O)點數的估算 I/O點數估算時應考慮適當的餘量,通常根據統計的輸入輸出點數,再增加10%~20%的可擴展餘量後,作為輸入輸出點數估算數據。實際訂貨時,還需根據製造廠商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產品特點,對輸入輸出點數進行圓整。 二、存儲器容量的估算 存儲器容量是可編程序控制器本身能提供的硬體存儲單元大小,程序容量是存儲器中用戶應用項目使用的存儲單元的大小,因此程序容量小於存儲器容量。設計階段,由於用戶應用程序還未編制,因此,程序容量在設計階段是未知的,需在程序調試之後才知道。為了設計選型時能對程序容量有一定估算,通常採用存儲器容量的估算來替代。 存儲器內存容量的估算沒有固定的公式,許多文獻資料中給出了不同公式,大體上都是按數字量I/O點數的10~15倍,加上模擬I/O點數的100倍,以此數為內存的總字數(16位為一個字),另外再按此數的25%考慮餘量。 三、控制功能的選擇 該選擇包括運算功能、控制功能、通信功能、編程功能、診斷功能和處理速度等特性的選擇。 1、運算功能 簡單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運算功能包括邏輯運算、計時和計數功能;普通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運算功能還包括數據移位、比較等運算功能;較復雜運算功能有代數運算、數據傳送等;大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中還有模擬量的PID運算和其他高級運算功能。隨著開放系統的出現,目前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中都已具有通信功能,有些產品具有與下位機的通信,有些產品具有與同位機或上位機的通信,有些產品還具有與工廠或企業網進行數據通信的功能。設計選型時應從實際應用的要求出發,合理選用所需的運算功能。大多數應用場合,只需要邏輯運算和計時計數功能,有些應用需要數據傳送和比較,當用於模擬量檢測和控制時,才使用代數運算,數值轉換和PID運算等。要顯示數據時需要解碼和編碼等運算。 2、控制功能 控制功能包括PID控制運算、前饋補償控制運算、比值控制運算等,應根據控制要求確定。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主要用於順序邏輯控制,因此,大多數場合常採用單迴路或多迴路控制器解決模擬量的控制,有時也採用專用的智能輸入輸出單元完成所需的控制功能,提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處理速度和節省存儲器容量。例如採用PID控制單元、高速計數器、帶速度補償的模擬單元、ASC碼轉換單元等。 3、通信功能 大中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應支持多種現場匯流排和標准通信協議(如TCP/IP),需要時應能與工廠管理網(TCP/IP)相連接。通信協議應符合ISO/IEEE通信標准,應是開放的通信網路。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的通信介面應包括串列和並行通信介面、RIO通信口、常用DCS介面等;大中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通信匯流排(含介面設備和電纜)應1:1冗餘配置,通信匯流排應符合國際標准,通信距離應滿足裝置實際要求。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的通信網路中,上級的網路通信速率應大於1Mbps,通信負荷不大於60%。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系統的通信網路主要形式有下列幾種形式: 1)、PC為主站,多台同型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從站,組成簡易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網路; 2)、1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主站,其他同型號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為從站,構成主從式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網路; 3)、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網路通過特定網路介面連接到大型DCS中作為DCS的子網; 4)、專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網路(各廠商的專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通信網路)。 為減輕CPU通信任務,根據網路組成的實際需要,應選擇具有不同通信功能的(如點對點、現場匯流排、)通信處理器。 4、編程功能 離線編程方式: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編程器公用一個CPU,編程器在編程模式時,CPU只為編程器提供服務,不對現場設備進行控制。完成編程後,編程器切換到運行模式,CPU對現場設備進行控制,不能進行編程。離線編程方式可降低系統成本,但使用和調試不方便。在線編程方式:CPU和編程器有各自的CPU,主機CPU負責現場控制,並在一個掃描周期內與編程器進行數據交換,編程器把在線編制的程序或數據發送到主機,下一掃描周期,主機就根據新收到的程序運行。這種方式成本較高,但系統調試和操作方便,在大中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中常採用。 五種標准化編程語言:順序功能圖(SFC)、梯形圖(LD)、功能模塊圖(FBD)三種圖形化語言和語句表(IL)、結構文本(ST)兩種文本語言。選用的編程語言應遵守其標准(IEC6113123),同時,還應支持多種語言編程形式,如C,Basic等,以滿足特殊控制場合的控制要求。 5、診斷功能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診斷功能包括硬體和軟體的診斷。硬體診斷通過硬體的邏輯判斷確定硬體的故障位置,軟體診斷分內診斷和外診斷。通過軟體對PLC內部的性能和功能進行診斷是內診斷,通過軟體對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CPU與外部輸入輸出等部件信息交換功能進行診斷是外診斷。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診斷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對操作和維護人員技術能力的要求,並影響平均維修時間。 6、處理速度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採用掃描方式工作。從實時性要求來看,處理速度應越快越好,如果信號持續時間小於掃描時間,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將掃描不到該信號,造成信號數據的丟失。 處理速度與用戶程序的長度、CPU處理速度、軟體質量等有關。目前,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接點的響應快、速度高,每條二進制指令執行時間約0.2~0.4Ls,因此能適應控制要求高、相應要求快的應用需要。掃描周期(處理器掃描周期)應滿足:小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掃描時間不大於0.5ms/K;大中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掃描時間不大於0.2ms/K。 四、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類型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按結構分為整體型和模塊型兩類,按應用環境分為現場安裝和控制室安裝兩類;按CPU字長分為1位、4位、8位、16位、32位、64位等。從應用角度出發,通常可按控制功能或輸入輸出點數選型。 整體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I/O點數固定,因此用戶選擇的餘地較小,用於小型控制系統;模塊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提供多種I/O卡件或插卡,因此用戶可較合理地選擇和配置控制系統的I/O點數,功能擴展方便靈活,一般用於大中型控制系統。
D. plc是什麼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