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招財狗怎麼找回密碼,驗證碼都是字母,可是那裡只有數字可以打出來,
招財狗的賬號一般都是必須綁定手機號的。如果登錄密碼錯誤,在登陸框里點忘記密碼,用綁定的手機號接收驗證碼後設置新密碼即可。沒有找回原密碼的說法,只有驗證手機密保後重置新密碼。
㈡ 為什麼有些APP總是退出返現活動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手機已經成為了「變相賺錢」的工具:以滴滴打車為代表的約車APP曾經就猶如打了雞血一般瘋狂發送紅包和補貼;以招財狗為代表的財富類APP能通過注冊和邀請等機制獲取收入;藝龍等旅行APP可為用戶的住宿進行返現;各種外賣APP還能幫用戶的下單進行補貼……而這上述種種已然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常態:互聯網企業通過各種「補貼」和「返現」的營銷手段來擴大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這種營銷方式表面看是用戶佔便宜,但實際卻是一種雙贏的局面:企業可憑借APP的裝機量和活躍用戶數量增加運營收入(比如廣告推送),而用戶則以自願的形式幫助這個APP做宣傳(比如分享給更多好友)來賺取收益。
「綁定」背後的安全隱患你知不知曉?
用戶想獲得APP宣傳中的收益,往往還需一個前提條件:注冊用戶信息,並綁定銀行卡或支付寶賬號(或是在獲取收益時需填寫銀行卡或支付寶賬號信息)。那麼,這些APP為何會對你的銀行卡或支付寶賬號信息如此「情有獨鍾」?
這就需要從兩個角度去解讀了。以微信為例,如果你想加入超過100人的微信群就必須綁定銀行卡才能通過驗證,而原因就是微信需要推廣自己的錢包功能,並迎合網路實名制的要求進行的自我審查。而互聯網金融一類的APP,綁定銀行卡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你的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手機號這四個要素(確定你是一個真實有效的優質用戶),從而順利地實現返現、補貼、借貸等資金的周轉。
一般來說,企業開發的APP與銀行/銀聯或支付公司(如支付寶、微信錢包)都有著安全可靠的對接技術。但是,綁定銀行卡或支付寶賬號的風險往往出現在APP的獲取環節和手機自身的系統環境安全上:
APP的獲取環節:輕信街頭傳單小廣告上的二維碼(常有新聞說某人掃描了一個二維碼結果銀行卡里的錢就不見了),或是在網上下載了經過惡意篡改的APP。這類APP自身就帶有後門,從而盜取你的銀行卡信息而威脅到資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