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大全 > gsm網路優化論文

gsm網路優化論文

發布時間:2025-02-07 11:41:52

① GSM網路優化的一些問題

為移動用戶開放智能業務是今後一個時期的業務需求。研究移動通信網智能化發展的趨勢、移動網與智能網

的互聯互通以及為移動用戶開放智能業務很有意義。無線網的標准與智能網的標准側重點不同,智能網的標准主要為固定網用戶提供增值業務,而無線網路的目標是無論用戶在什麼位置,是否處於移動當中,均要為最終用戶提供電信業務。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而智能化,個人化,寬頻化是整個通信發展的方向,移動網與智能網最終應趨於融合。

——從通信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寬頻化、智能化、個人化是現代通信的發展方向。作為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的GSM和CDMA系統,在網路體系結構上也正逐步考慮網路的智能化因素。在網路參考模型上逐漸增加智能網的功能模塊,例如GSM系統中的移動網增強業務的客戶化應用(CAMEL,Customis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和CDMA系統中無線智能網(WIN,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的概念就是基於在移動系統中加入智能網的模塊。另外,獨立的歸屬位置登記器(HLR)和鑒權中心(AC)等功能也將在智能平台上實現。

一、移動通信網的智能化

——智能網的概念模型(INCM)分為業務平面、總體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例如北美的無線智能網在業務功能平面上定義了3種類型的業務:終端移動性、個人移動性和先進的網路業務。後兩種業務對於固定網和移動網是公共的,例如來話呼叫篩選、個人號碼業務、虛擬專用網業務、語音控制業務等。目前有線網的智能網標准可以支持所有這些業務和業務特徵,但無論是智能網還是基本的無線網均無法單獨實現固定網與無線網之間無縫隙的互通。目前無論是第二代移動通信網(例如GSM,CDMA)的發展,還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網 (IMT-2000)的立足點,均在尋求固定網與無線網之間無縫隙的互通。移動通信網的總體功能平面是基於能力集2(CS2)的,但是目前還沒有提出移動特有的業務獨立的積木式模塊(SIB)。

——移動網與智能網最大的融合點,也是最大的區別在於分布功能平面(DFP)。移動網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移動網的相關標准中增加了分布功能平面的描述。這既是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向智能化發展的方向,也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功能結構的基礎。

1.GSM網路的智能化

——雖然GSM整體網路結構的設置具有一定智能網的雛形,但真正實現智能業務還需要增加相應的網路實體和介面信令。在GSM第2+階段引入了CAMEL業務。該業務是一種網路特性而不是一種補充業務,即使用戶漫遊出國內公用陸地移動網(HPLMN),網路運營者也可以為用戶提供其特定的業務。CAMEL特性應用於移動始發呼叫和移動終接呼叫相關的活動。此外,CAMEL還支持運營者特有業務的業務控制,因此,需要定義拜訪公用陸地移動網(VPLMN)、詢問公用陸地移動網(IPLMN)和歸屬公用陸地移動網(HPLMN)之間的信令協議,以及與CAMEL業務環境(CSE)之間信息交換的方式,以實現多網路多廠家間的互通。

——CAMEL是一種智能業務,採用了智能網的業務控制功能。它也是分階段的,第一階段僅是智能業務的一部分,但帶有移動的一些特殊性。實現CAMEL業務的網路結構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為支持CAMEL業務,在原來GSM網路結構中增加了GSM業務控制功能和GSM業務交換功能,它們是公用陸地移動網的一部分。通常,GSM業務交換功能與位於移動交換中心的訪問位置登記器(MSC/VLR)設在一起,而GSM業務控制功能往往獨立設置。

——網路中採用的信令包括MAP+和CAMEL應用部分(CAP)。MAP+協議是原有GSM移動應用部分協議的增強版,是為了支持CAMEL業務而對原有的移動應用部分協議作了一些修改。CAMEL應用部分協議是基於在GSM業務交換功能和GSM業務控制功能之間傳送的智能網INAP協議,並與INAP基本兼容。

2.CDMA網路結構的智能化

——無線智能網的網路結構即在原有CDMA網路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智能網的功能實體,如圖2所示。採用ANSI-41作為實現無線智能網的基礎,也相當於在GS2功能模塊的基礎上定義了一些功能實體,來滿足移動相關業務的要求。

——與CS2的分布功能平面相比較,無線智能網增加了5個功能實體:鑒權控制功能(ACF)、無線接入控制功能(RACF)、位置登記功能(LRF)、無線終端功能(RTF)和無線控制功能(RCF)。

二、移動網與智能網的互聯結構

——無論是GSM系統的CAMEL業務,還是CDMA系統的無線智能網,均是在移動網的網路結構和業務功能上逐漸採用智能網的原理,增加其功能模塊,尋求智能網與移動網之間的無縫隙互通。從競爭和吸引用戶的角度出發,還需要考慮現有移動網與智能網如何互聯,移動網用戶如何接入到智能網,與公眾電話網用戶共享所有的智能網業務,以及隨著網路的發展,各發展階段網路結構如何變化。

——根據現有網路發展速度、規模、設備情況及業務需求量,在為移動用戶開放智能業務時,智能網和移動網的互聯結構有兩種:①建立移動網的業務交換點和業務控制點,並與智能網互聯;②移動網與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綜合設置。

——第一種結構是移動網智能化以後,在移動網范圍內開放智能業務的結構。第二種結構是移動網與智能網相互融合提供業務時的結構。

1.建立移動網的業務控制點和業務交換點並與智能網互聯

——從GSM系統的智能化發展及北美無線智能網的發展可以看到,網路功能結構上的智能化使得移動網可以獨立地對其用戶開放某些智能業務。對GSM的移動應用部分和CAMEL 應用部分與CDMA的ANSI-41,目前均已定義了一些智能業務的信令流程,隨著智能網CS1和CS2的發展,將陸續提供新的業務和增加新的業務流程。

——在這種互聯結構下,移動網的移動交換中心作為業務交換點,將建立自己的業務控制點或在歸屬位置登記器中增加業務控制點功能,移動業務交換點與移動業務控制點互聯組成移動智能網部分,為移動用戶開放多種業務。同時根據需要,移動網的業務交換點可以與公眾電話網的業務交換點互聯,為移動用戶開放與公眾電話網用戶相同的智能網業務。其互聯結構如圖3所示。

——圖3中公用陸地移動網與公眾電話網分別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網體系,在位於移動交換中心的移動業務交換點(MSC/MSSP)與位於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Tm/SSP)之間進行智能網和無線智能網的互聯。在這兩種業務交換點之間可以採用電話用戶部分或ISDN用戶部分(TUP/ISUP)。

——智能網中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之間可以採用中國智能網應用協議(INAP);無線智能網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與歸屬位置登記器之間,在GSM系統中採用移動應用部分,在CDMA系統中採用ANSI-41;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之間,在GSM系統可以採用CAMEL應用部分,在CDMA系統採用ANSI-41;歸屬位置登記器與移動業務控制之間可以採用移動應用部分或ANSI-41。

——這種互聯方式是目前各移動系統在向用戶提供智能業務時考慮和選擇的方式。此方式可以在移動系統開放一些智能業務,目前不論是GSM還是CDMA,關於這方面的標准已經逐漸形成。用戶進行位置登記時,通過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訪問位置登記器從歸屬位置登記器能得知其服務清單或用戶數據。在用戶進行呼叫或者被叫時,再由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向業務控制點進行用戶數據的查詢或翻譯,並進行路由的接續。

——向移動用戶開放與公眾電話網用戶相同的智能業務時,根據智能網的發展規模可以採用兩種方式:①移動交換中心作為端局接入到智能網的業務交換點;②移動交換中心作為業務交換點接入到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

——當移動網與智能網互聯時,移動交換中心應識別出智能業務接入碼是否屬於智能網開放業務的接入碼,並將用戶所撥號碼、用戶的主叫號碼及其位置號碼傳送給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由它向相應的業務控制點做數據的查詢,然後進行路由接續。

2.移動網的業務控制點與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合設

——移動網與智能網的相互融合是今後發展的方向。移動網與智能網可以在同一智能平台上提供業務,即它們的業務控制點平台綜合設置:移動交換中心作為無線網的移動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互聯,公眾電話網的長途交換局或匯接局作為有線網的業務交換點與業務控制點互聯。其互聯結構如圖4所示。

——在此互聯結構中,移動業務控制點與智能網業務控制點採用同一個平台。業務控制點與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互聯可以採用中國智能網應用協議;業務控制點與GSM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互聯可以採用CAMEL應用部分,與CDMA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互聯可以採用ANSI-41;設在移動交換中心的業務交換點與設在匯接局的業務交換點之間採用電話用戶部分或ISDN用戶部分。

——這種互聯結構與前一種互聯方式不同的是,需要對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做一定的改動和配合,以支持多種協議規程,這是個比較難以協調的問題。今後隨著電信網運營方式的改變,業務提供者逐漸與網路提供者分離,業務提供者只需擁有業務控制點及IP等。對業務提供者而言,採用有線網與無線網共用一個智能網平台的方式應該是很經濟的。

三、移動網可開放的智能網業務

——在數字移動網上開放智能業務應從兩方面考慮:①移動網智能化以後可以開放的智能業務。這些智能業務與ITU-T CS1的業務不盡相同,但也是採用智能網的原理;②目前我國已建的智能網上已經對公眾電話網用戶開放和即將開放的智能業務。

——移動網所能夠支持的智能業務包括虛擬專用網業務(VPN)、預付費業務和個人號碼業務等。

——智能網能夠提供的智能業務有:300號記帳卡呼叫業務、800號被叫集中付費業務和600號虛擬專用網業務等。

——移動網與智能網提供的有些業務功能是相同的,但實現方式不盡相同。比較而言,移動網的標准更多地考慮了移動用戶的特性,因此能為移動用戶提供更完全的智能業務。

四、小 結

——移動網從網路結構上採用智能網的原理,逐漸增加智能網的功能模塊,提供更多的新業務。無論GSM系統中的CAMEL還是CDMA系統中無線智能網,均在原有移動網基本功能模塊上逐漸增加智能網的功能單元,向智能化發展。而智能網的發展,也在逐漸考慮終端的移動性和個人的移動性。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IMT-2000)的最終目標即是實現與智能網CS3的無縫的互通。在怎樣進行融合的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總之無線網的標准與智能網的標准側重點不同,智能網的標准主要為固定網用戶提供增值業務,而無線網路的目標是無論用戶在什麼位置,是否處於移動當中,均要為最終用戶提供電信業務。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而智能化、個人化、寬頻化是整個通信發展的方向,移動網與智能網最終應趨於融合。那麼移動網與智能網如何進行全球性互通,現有的移動系統如何向智能化過渡,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IMT-2000),也是智能網CS3的研究目標。

② 網路優化工作計劃書

優化工作開展緊緊圍繞以提高客戶感知度為核心,確保網路KPI的前提,全面提升網路質量。建立省市聯動優化工作模式,形成網優經驗庫,優化經驗工具化,網優工具標准化,鍛煉出精英化優化隊伍,全面提升優化隊伍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優化工作。

一、 GSM/TD網路優化工作

(1) 夯實常態化優化工作

夯實日常優化工作。把控新網元入網的運行質量;新站割接入網及時完成工程優化工作;嚴格把控新站入網的性能指標,明確入網條件。

加強日常性能監控工作。定期開展性能指標及門限優化工作,確定不同時間監控重點;加強日常網路調整以及優化的性能跟蹤工作,確保優化工作的質量,避免出現網路的不穩定情況;開展室內分布專項跟蹤工作,及時發現室內分布系統的異常情況。

加強網路核查工作。定期實施網路參數核查工作,確保網路穩定運行;根據指標統計,定期的開展基站主動維護及核查工作。

加強日常網路測試及分析力度。加強RCU、手持終端、周期性路測、網路部自檢測試的分析力度,建立系統問題庫,以地圖形式展現,通過統計離散的問題點,發現區域網路的問題。

(2) 積極開展各項專項優化工作

加強推進校園網優化、高速優化、高鐵優化及主要幹道的優化工作;

TD網路用戶感知的提升工作;

開展多層網建設與優化及殊場景分層工作,實現與業務匹配的均衡配置;

積極推廣創新技術的運用,提高疑難問題區域的網路質量。

繼續推進自主頻率、擾碼優化工作,培養技術專家,提升自主自主頻率能力。

(3) 推行2/3G網路融合優化

繼續梳理流程,提高優化手段,不斷提高我們TD網路的通信質量,同時積極將2G好的優化手段引入到TD優化工作中來,推行 23G網路融合維護與優化,堅持「一張網」優化的理念,創建精品網路,全面開展2/3G網路的精細化優化,多方位地提升TD的網路質量。同時落實TD網的客戶感知工作,達到集團考核優異指標。

GSM/TD網路優化是長期性的,以網管KPI指標為抓手,根據日常的TOPN問題小區跟蹤處理、無線網路突發問題分析處理、定期的數據一致性檢查及話務均衡、話務數據分析、告警統計及分析及各項KPI指標優化等。做到日報出指標、每周進行性能總結和統計及問題處理情況、

月度進行分析,從月度分析的指標變化中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方案。做到問題早發現,故障預處理。

二、 無線網路規劃

繼續重點提升城區、鄉鎮及新區的網路覆蓋補點建設,注重投入產出的效益分析;繼續堅持「覆蓋和優化三原則」的指導精神,確保網路覆蓋的絕對領先優勢;以客戶感知、網路滿意度和用戶投訴為導向,多手段多途徑解決歷史疑難站點,切實提高網路覆蓋能力,同時有效兼顧考核測試利益;保持對正開發和新開發區域的整體規劃跟進,及時落實基站建設,保證網路發展不落實於地區經濟發展;加強網路的立體化規劃和優化,對高層和密集小區進行重點的規劃攻關和技術攻關。主要圍繞新市政場館、公共設施,新的`規模性開發區,新的商住區等新區域;客戶弱覆蓋投訴集中區域,尤其是城區投訴較大的辦公、商業、住宅區;開工的鐵路、高速等重要交通干線,進行GSM無線網路的新站建設跟進。在充分保證語音業務質量的同時,進一步保障網路的數據網承載能力,通過資源調配,保證EDGE網路的帶寬接入能力。對於話務高密度、基站分布高密度、頻率高復用率的地區,加大1800設備的投入,提升網路質量。

校園網結合現網實際,提前規劃實現TD+GSM+WLAN三網合一的校園網路建設規劃思路。 TD規劃應重點保障市區、各縣市核心城區的TD信號連續覆蓋,對弱覆蓋區域進行補點建設;按照TD覆蓋「由內及外」的原則,加大力度建設TD室內覆蓋系統;對TD覆蓋的高數據業務區域進行擴容,重點保障TD的數據業務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現有的2G站址、拉遠站址、室內分布等資源,盡最大可能共站址建設,努力提高共站比。

數據網路規劃以業務為導向,充分滿足語音、視頻、數據業務的發展需要,按照「理清層次、提升功能、規范設備、注重實效」的總體原則,實現了網路層次清晰化,網路結構扁平化。對於用戶的接入,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不同的覆蓋范圍靈活選擇。全面深化數據網的升級改造,擴大改造覆蓋面,優化配置,實現相對競爭對手的能力超越。

三、測試常態化、精細化

測試分析工作要以客戶感知為導向,以測試分析為抓手,以橫向對比為參照,以定位問題為目標,做好「網路問題」的診斷工作。

省市公司分工、協作開展日常性的測試分析工作,實現日常測試的標准化,提高測試分析的准確性。

各地要充分利用全省測試數據進行優化工作,避免大量的重復測試以及海量數據的沉澱。 開展對無線網路、邊界網路、競爭對手的質量測試、分析工作,為無線網路規劃和質量管理提供決策數據。

做好日常優化測試,加強自動路測管理,自動路測報告必須要有專人進行分析,並建立相應的問題分析和處理流程,對自動路測系統發現的每一問題都必須要有處理結果。以自動路測系統為2G網路質量監控抓手,重點分析全省各地市的客戶感知指標,密切關注2G網路運行質量。

加強高速、高鐵、城市2G/TD測試的常態化,以發現問題定位問題為目標,為處理問題提供准確、有效的方案,全面提升網路質量。

四、 平台建設信息化

目前全省范圍內平台較多,要充分利用網優平台、WPM、ASPS、CDR持續開展優化工作,

實現平台貼近使用、實時更新、數據准確,多平台關聯應用相互進行融合,通過平台使用使得網優經驗資源固化、智能化自動分析、案例共享,「以用促用」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平台的應用,在應用中不斷完善系統,形成應用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提升網優平台分析能力。後期可以充分利用並深度關聯以下數據來源:短話單、投訴、告警、信令平台、CHR、簡訊平台、性能統計,實現對網路疑難問題的快速定位和重現,摸索出一套能全面、客觀描述用戶感知的網路運行(告警)、性能(KPI)、信令(事件觸發)綜合預警體系,並固化至網優平台。

五、 加強優化設備的管理和優化

加強對優化設備監控和故障處理工作,按照開通一個驗收一個

優化設備標准化改造,改善優化設備運行環境,增加後備電源

設備老化、性能下降優化設備的替換更新,無源系統改有源接入

弱覆蓋區域的天線增補,提升網路覆蓋

室內室外信號切換優化和室分信號泄露的優化

六、 加強投訴管理工作

對客戶投訴產生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分析報告。內容包括GSM、TD基礎網路類投訴數量變化趨勢、投訴類別佔比情況、重復投訴情況、重點VIP區域投訴情況等。以此作為評估地市網路質量的尺度之一,結合深度質量測試和指標統計情況綜合分析,確定下一階段優化方向。

制定客戶投訴知識庫整改計劃,對地市公司客戶投訴知識庫進行審核,不定期對地市客戶投訴工單進行抽檢。

對投訴熱點區域進行多手段解決弱覆蓋投訴,疑難站點整治,對投訴區域的重復投訴次數進行排名,並結合區域話務量情況制定疑難站點整治優先順序,進行重點整治。

針對復測無問題類投訴進行重點分析、管理,安排第三方測試驗證實際解決情況;

研究減少現場施工量,提高工程實施隱蔽性的多種方式和新技術;

研究多種優化技術的應用,提升弱覆蓋下網路質量;

研究主動發現弱覆蓋點的手段支撐;做好新站建設規劃工作的效果評估,保證弱覆蓋點的解決質量;

組織開展廠家、分公司間的弱覆蓋經驗交流,增強經驗共享。

③ 通信網路優化問題分析論文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用戶數量的激增對通信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網路優化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本文旨在分析通信網路優化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1. 概述
1.1 網路優化的概念和意義
網路優化涉及對運行中的通信網路進行數據提取和分析,以識別影響通信質量的因素,並通過技術手段實時調整網路參數,更新網路運行狀態。此過程不僅積累網路運行管理經驗,還指導未來網路規劃和日常運營。網路優化的核心目標是提升通信質量,同時盡量減少維護成本。
1.2 網路優化的主要內容
網路優化的主要內容包括故障排除、改善網路運行指標、提升通話質量、保持話務和網路均衡、最優配置網路資源,以及維護網路優化平台和檔案。
2. 無線網路優化流程
2.1 數據採集
無線網路數據採集至關重要,因為其環境復雜多變。數據包括無線參數、話務數據和干擾數據,主要在基站控制器上獲取。數據採集途徑包括獨立專用控制信道、話音通道和切換通道。
2.2 網路數據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多樣,如DT測試、CQT測試、設備勘察等。常用的有信令跟蹤分析、路測分析和話務統計分析。信令分析能全面准確地分析通話流程,而路測分析則是最實用和常用的方法。
3. 網路優化的關鍵技術
3.1 覆蓋問題
覆蓋問題涉及孤島覆蓋、越區覆蓋和不連續覆蓋等。這些問題通常由網路規劃和地理因素引起,影響通信質量。
3.2 頻率干擾問題
頻率干擾可能來自系統內部或外部,表現為網路質量下降和指標不合格。通過模擬和分析可確定干擾來源和影響范圍。
3.3 切換問題
為了保證通話質量,減少信令流量和負荷,需要合理控制切換。切換失敗和頻繁切換是優化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4. 結語
網路優化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應逐步引入智能化方法,減少人工參與,實現網路優化的智能化。
參考文獻
[1] 劉海軍. GSM日常網路優化概述[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 (19).
[2] 沈剛, 張新華. 淺析3G無線網路優化[J]. 中國無線電, 2011, (7).
[3] 李長鶴. 試析GSM網的網路優化[J]. 科技傳播, 2011, (11).

④ GSM原理及其網路優化的介紹

《GSM原理及其網路優化》(第2版)主要從GSM原理和網路優化的角度出發,首先通過對GSM移動通信系統的組成、優化流程、無線介面理論的介紹,使得用戶對GSM網路原理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隨後通過對呼叫處理流程的分析、信令協議的介紹,將GSM的BSS部分和NSS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讀者對移動台和網路針對各種通信需要的信令傳輸過程有了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這一部分是GSM網路優化所必備的理論知識,對於初學者來說該部分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需要逐步地在實踐中去摸索才能深刻理解。接著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和網路優化實踐操作相關的知識,包括常用參數的優化調整、網路優化中應注意的部分問題、網路故障的處理、直放站相關知識、網路測試、交換優化等,這一部分是GSM網路優化理論的應用和實踐。《GSM原理及其網路優化(第2版)》附有大量實例,可以使讀者在面對各種疑難的網路故障時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⑤ 為什麼進行gsm無線網路優化

這個裡面要講到無線網路和有線網路的區別了。我們可以從覆蓋、容量和質量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1、覆蓋:有線網路不存在這個問題,每個用戶均是可達的。而無線網路的用戶存在不可達情況,這個除正當的建設外,實際的覆蓋還受到容量和質量的制約,需要從網路層面考慮進行優化調整。比如:CDMA中的呼吸效應就是在容量上升的情況下,實際的覆蓋范圍會「縮小」。在GSM網路中的表現是,當網路的容量增加後,隨著載頻的增加頻率復用距離縮短,網路干擾增加,這樣會導致以前可以打電話的地方現在不能在繼續電話了,近似於覆蓋范圍「縮小」了。注意這里的縮小並不是實際的覆蓋范圍縮小,主要還是指載干比下降導致可以滿足服務質量的地方變得不能保證服務質量了,相當於覆蓋縮小。
2、容量:有線網路在部署完成後,業務模型是固定的,是可以預知最大業務量的,對於網路本身的業務情況是可知的。所以在基本容量層面沒有優化的空間。但無線網路由於用戶的流動性,導致個別基站(比如節日期間的旅遊景點)存在話務沖擊,正常情況下,話務也存在潮汐效應,導致容量處在變化中。另外一個原因由於話務到達的時間具有不確定性,在實際使用的業務模型Erlang B也和有線網路不一樣。
3、質量。有線網路在部署完成後,除了故障外,網路的質量是固定的。但無線網路在實際的使用中,質量會隨著容量的增加(復用距離變短)導致質量下降。而無線網路的頻點資源是有限的,需要不斷地對頻點進行優化,在實際使用中也需要不斷使用新的技術,改善頻率復用等情況。另外,功控、切換等技術的使用也是在不斷改善網路中的干擾情況。所以存在很多優化空間。
這樣,從覆蓋、容量和質量三個角度看,無線網路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需要不斷優化。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gsm網路優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桌面新建文件別的文件名字 瀏覽:505
javasocket獲取埠號 瀏覽:781
侯老師cad教程習題下載 瀏覽:999
群寶機械手怎麼編程 瀏覽:759
春晚的網路語有哪些 瀏覽:506
07版word的頁面設置在哪裡 瀏覽:794
js簡訊驗證碼倒計時 瀏覽:985
天涯明月刀手機app押鏢 瀏覽:832
app檔案下載後文件到哪裡了 瀏覽:888
施工工藝教學視頻教程 瀏覽:117
stm顯示文件找不到 瀏覽:871
iphone6九宮格解鎖 瀏覽:421
華為交換機初始密碼 瀏覽:900
leetcodejava版本 瀏覽:534
哪裡看釘釘直播回放數據 瀏覽:547
聯通手機如何在app上銷戶 瀏覽:234
配超薄近視鏡片需要哪些數據 瀏覽:133
iphone6gamecenter 瀏覽:230
黑馬java培訓怎麼樣 瀏覽:688
qq會員到期時間不一樣 瀏覽:28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