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固網
固網指的是固定點與點之間的通信網路系統,屬於第一類電信事業。依照「電信法」第十一條之定義,第一類電信事業是指經營以設施(facilities-based)為基礎之電信事業,亦即經營者本身投資設置基本交換與傳輸之電信設施,以提供基本電信服務(basic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之事業。
放在實際的市場經營來說,固網業務主要包括了市內網路業務、長途網路業務、國際網路業務、綜合網路業務以及電路出租業務等,這些電信業務目前皆由中華電信獨占經營。在電信三法於1996年二月修正公布後,目前交通部業已開放屬第二類電信的行動通信業務,為台灣民眾帶來人手一機的便利性。固網除了能提供個人性的通訊服務外,還能從事大區域、長距離以及多樣性(不再僅限於通訊)的經營內容,成為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重要環節。
固網開放的經過
為了配合電信自由化與加入WTO的准備,交通部在前(1998)年1月成立固網規劃小組,並於去(1999)年5月公布「固定通信網路業務管理規則」,同年7月20日公告受理申請經營固網的相關事項,為固網的開放正式拉開序幕。
各界對於這次固網開放的一個主要疑惑,在於對政府於發出固網執照的張數一直眾說紛紜,有主張初期只開放二張者,亦有不限張數的說法。就在總統大選隔天的3月19日,交通部固定通信綜合網路業務審查委員會在經過漫長的審查與口試之後,最後核准台灣固網(以太平洋電纜為主)、東森寬頻(以力霸關系企業結合國民黨營事業為主)和新世紀資通(以遠紡和亞泥二大企業為主要股東)等三家業者進行籌設,另一家參與競標的全民電信則告落選,交通部預計在民國九十年核發網路建設許可。
固網之路既長且遠
根據「固定網路通信管理規則」第八條規定,經營固網綜合業務實收資本額最低為新台幣400億元,業者在提出申請時就必須將其中100億元存入資本額專戶;另外,經評審合格的業者,在取得交通部籌設許可之後的60天之內,再存入資本額專戶100億元,同時向電信總局繳交履行保證金40億元,而在取得籌設同意書之後的六個月內,要補足剩下的金額並完成公司登記,之後還必須依序取得網路建設許可還有特許執照,才能開始營業,最後還得按照交通部規定的時程完成網路建設的進度。
從上列敘述可以想見,固網業務在本質上屬於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這三家獲得籌設許可的業者,一方面要面對其他二家業者的競爭,另一方面還必須設法從占據固網市場已久的中華電信手中,搶奪相當的用戶,未來還必須應付其他進入市場的新業者。換言之,盡管有人預估我國固網業務的市場規模,在西元2011年將有5200億元之多,但這不代表業者通通有獎,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塊市場大餅,而是必須先承受資金與市場二方面的風險,才有未來的豐收可言。
開放固網的正面意義
綜結部分討論開放固網的論述發現,開放固網的正面意義可以展現在消費者、固網業者以及相關產業三個層面。就消費者而言。開放固網可以提供高品質、多樣化、多選擇,以及價格低廉之電信服務。就固網業者而言,透過打破中華電信的獨占局面,開放固網一方面可以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透過競爭促進業者的技術進步與改善經營效率。
就相關產業而言,隨著全球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以網路為主體的電子商務儼然已成為下一代的經濟型態,伴隨而來的是以建設高頻寬網路為主的資訊基礎建設(例如我國的NII)。另一方面,寬頻網路的普及率已成為判斷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為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固網業務在未來可預期的將會擴及到像是個人電腦、網際網路配備、有線電視視訊轉換器、智慧型電視與視訊游戲機等硬體產業,以及網路服務與資訊商品等軟體產業的發展。
這也就是說,配合資訊社會的發展,固網業務可以做為一個火車頭產業,透過與上述產業的關連性產生連鎖效果,帶動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
開放固網的疑慮
盡管開放固網的好處多多,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對於在推動固網時,所可能產生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提出了若干疑慮。首先是過去對於傳播媒介的管理,一直都是依循廣播者(broadcaster)與共同載具(common carrier)二大類別進行,所謂的「廣播者」,指的是業者既生產媒介內容,又擁有傳送內容的管道,一般的廣播電視業者即屬於此類;至於「共同載具」則是業者雖然擁有傳送媒介內容的管道,但不負責媒介內容的產制,像是電話業者即是共同載具。換言之,當傳播媒介傳送所謂「不當內容」而觸犯相關法律規定時,主管機關得視其屬於廣播者或共同載具,進行相應的管制,屬於廣播者則須為其內容負責,若為共同載具則不需要。
盡管固網業務目前在本質上屬於共同載具,不過隨著科技發展造成廣播者與共同載具之間的界線模糊,像是電信事業與有線電視產業合並經營,或是電信業者提供像是隨選視訊(VOD)等服務,都會造成主管機關未來在管理上的困難。因此,現行對於電子媒介的管理規范,在架構上有必要先行檢討。
其次,為了保障新進固網業者能夠與既有業者進行公平競爭,以免既有業者因為掌握了廣大的市場資源(用戶、設備),造成新進業者難以生存,而有非對稱管制(asymmetric regulation)的構想提出。所謂「非對稱管制」,是指針對於市場開放前以預先就定位,具有先天競爭優勢的業者(中華電信),加諸以較其他新進業者更多經營上的限制,其原理類似於龜兔賽跑時,讓兔子(既有業者)先睡一覺,以待烏龜(新進業者)隨後趕上。
對既有業者施加較新進業者更多的限制,雖然有助於促進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最後不管是新舊業者,讓大家都變成兔子,這雖然是採取非對稱管制的正面目的,不過卻也有可能會讓新進業者眼見既有業者受到重重束縛,而有恃無恐,不積極進行市場的爭取與經營,造成最後大家都變成烏龜的結局。
第三,對於固網開放的另一個憂慮,就是「吸脂效應」的產生,所謂吸脂效應,是固網業者的服務偏重於企業或大型用戶,而忽略了一般用戶與特殊用戶(偏遠地區、清寒家庭)的需求。盡管普遍化服務是社會對於電信業者的基本要求,也是電信業者的義務,然而就整體市場而言,絕大多數的通信集中於企業與大型用戶之間,一般用戶與特殊用戶的數量雖多,然而通信量卻遠不及企業與大型用戶,而在線路的鋪設成本上,一般與特殊用戶也是高於企業與大型用戶,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固網業者只看重油水最為豐厚的部分,而忽略了大多數人的通信需求,形成要魚不要蝦的結果,將使得電信事業失去其公共性的本質[1]。
第四,社會決定的缺乏,也是這次開放固網為人疵議的一點,電信事業關乎公共利益,在政策制訂時本當納入社會各界的意見,然而在這次開放固網的過程中,卻鮮見社會團體或消費者組織進行意見或意願的表達。在新傳播媒介的推動或傳播政策的制訂中,要是缺乏來自於社會的發言,則將成為官方與產業界自彈自唱的局面,而這種社會決定的缺乏,有可能造成政府與業者忽視人民對於通訊媒體的服務需求,甚至聯合強迫推銷我們實際上沒有需要的服務,而因為收費造成人們使用固網條件的不平等,最後也將導致人們媒體公民權的喪失[2]。
❷ 華為的冬天的原文
原文
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
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我到德國考察時,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恢復得這么快,當時很感動。他們當時的工人團結起來,提出要降工資,不增工資,從而加快經濟建設,所以戰後德國經濟增長很快。
如果華為公司真的危機到來了,是不是員工工資減一半,大家靠一點白菜、南瓜過日子,就能行?或者我們就裁掉一半人是否就能救公司。如果是這樣就行的話,危險就不危險了。
因為,危險一過去,我們可以逐步將工資補回來,或者銷售增長,將被迫裁掉的人請回來。這算不了什麼危機。如果兩者同時都進行,都不能挽救公司,想過沒有。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
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大家要准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華為公司老喊狼來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但狼真的會來了。今年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討論華為有什麼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麼危機,你的科室有什麼危機,你的流程的那一點有什麼危機。
在管理改進中,一定要強調改進我們木板最短的那一塊。各部門、各科室、各流程主要領導都要抓薄弱環節。要堅持均衡發展,不斷地強化以流程型和時效型為主導的管理體系的建設,在符合公司整體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條件下,不斷優化你的工作,提高貢獻率。
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統一的價值評價體系,統一的考評體系,才能使人員在內部流動和平衡成為可能。比如有人說我搞研發創新很厲害,但創新的價值如何體現,創新必須通過轉化變成商品,才能產生價值。
我們重視技術、重視營銷,這一點我並不反對,但每一個鏈條都是很重要的。研發相對用戶來說,同等級別的一個用戶工程師可能要比研發人員綜合處理能力還強一些。所以如果我們對售後服務體系不給認同,那麼這體系就永遠不是由優秀的人來組成的。
不是由優秀的人來組織,就是高成本的組織。因為他飛過去修機器,去一趟修不好,又飛過去修不好,又飛過去又修不好。我們把工資全都贊助給民航了。如果我們一次就能修好,甚至根本不用過去,用遠程指導就能修好,我們將省多少成本啊!
因此,我們要強調均衡發展,不能老是強調某一方面。
對事負責制與對人負責制是有本質區別的
一個是擴張體系,一個是收斂體系
為什麼我們要強調以流程型和時效型為主導的體系呢?現在流程上運作的幹部,他們還習慣於事事都請示上級。這是錯的,已經有規定,或者成為慣例的東西,不必請示,應快速讓它通過去。執行流程的人,是對事情負責,這就是對事負責制。事事請示,就是對人負責制,它是收斂的。
我們要減化不必要確認的東西,要減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環節,否則公司怎麼能高效運行呢?現在我們機關有相當的部門以及相當的編制,在製造垃圾,然後這些垃圾又進入分撿、清理,製造一些人的工作機會。
製造這些復雜的文件,搞了一些復雜的程序以及不必要的報表、文件,來養活一些不必要養活的機關幹部,機關幹部是不能產生增值行為的。我們一定要在監控有效的條件下,盡力精簡機關。
市場部機關是無能的。每天的紙片如雪花一樣飛啊,每天都向辦事處要報表,今天要這個報表,明天要那個報表,這是無能的機關幹部。辦事處每一個月把所有的數據填一個表,放到資料庫里,機關要數據就到資料庫里找。
從明天開始,市場部把多餘的幹部組成一個資料庫小組,所有數據只能向這個小組要,不能向辦事處要,辦事處一定要給機關打分,你們不要給他們打那麼好的分,讓他們吃一點虧,否則他們不會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服務於你們,使你作戰有力。
我認為,批評別人應該是請客吃飯,應該是繪畫、綉花,要溫良恭讓。一定不要把內部的民主生活會變成了有火葯味的會議,高級幹部尖銳一些,是他們素質高,越到基層應越溫和。事情不能指望一次說完,一年不行,兩年也可以,三年進步也不遲。
我希望各級幹部在組織自我批判的民主生活會議上,千萬要把握尺度。我認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像繪畫、綉花一樣,細細致致地幫人家分析他的缺點,提出改進措施來,和風細雨式最好。
任職資格及虛擬利潤法
是推進公司合理評價幹部的有序、有效的制度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推行任職資格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過去的評價蒙估狀態。才會使有貢獻、有責任心的人盡快成長起來。激勵機制要有利於公司核心競爭力戰略的全面展開,也要有利於近期核心競爭力的不斷增長。
什麼叫領導?什麼叫政客?這次以色列的選舉,讓我們看到了猶太人的短視。拉賓意識到以色列一個小國,處在幾億阿拉伯人的包圍中,盡管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戰勝了,但不能說50年、100年以後,阿拉伯人不會發展起來。
今天不以土地換和平、劃定邊界,與周邊和平相處,那麼一旦阿拉伯人強大起來,他們又會重新流離失所。要是這樣猶太人再過2000年還回不回得來,就不一定了。而大多數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沙龍是強硬派,會為猶太人爭得近期利益,人們擁護了他。
我終於看到一次猶太人也像我們一樣的短視。我們的領導都不要迎合群眾,但推進組織目的,要注意工作方法。幹部要有敬業精神、獻身精神、責任心和使命感。
區別一個幹部是不是一個好乾部,是不是忠臣,標准有四個:第一,你有沒有敬業精神,對工作是否認真,改進了,還能改進嗎?還能再改進嗎?這就是你的工作敬業精神。
第二,你有沒有獻身精神,不要斤斤計較,我們的價值評價體系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如果用曹沖稱象的方法來進行任職資格來評價的話,那肯定是公平的。但如果用精密天平來評價,那肯定公平不了。我們要想做到絕對公平是不可能的。
我認為獻身精神是考核幹部的一個很重要因素。一個幹部如果過於斤斤計較,這個幹部絕對做不好,你手下有很多兵,你自私、斤斤計較,你的手下能和你合作很好嗎?沒有獻身精神的人不要做幹部,做幹部的一定要有獻身精神。
第三點和第四點,就是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我們的員工是不是都有責任心和使命感?如果沒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為什麼還想要當幹部。如果你覺得還是你有一點責任心和使命感的,趕快改進,否則最終還是要把你免下去的。
面對變革要有一顆平常心
要有承受變革的心理素質
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變革。什麼是變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重新分配是大事,不是小事。這時候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管理機構,才能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才能運行。在改革的過程中,從利益分配的舊平衡逐步走向新的利益分配平衡。
這種平衡的循環過程,是促使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與效益增長的必須。但利益分配永遠是不平衡的。我們在進行崗位變革也是有利益重新分配的,比如大方丈變成了小方丈,你的廟被拆除了,不管叫什麼,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來對待。
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我們的改革是不可以成功的,不可能被接受的。
特別是隨著IT體系的逐步建成,以前的多層行政傳遞與管理的體系將更加扁平化。伴隨中間層的消失,一大批幹部將成為富餘,各大部門要將富餘的幹部及時輸送至新的工作崗位上去,及時地疏導,才會避免以後的過度裁員。
我在美國時,在和IBM、Cisco、Lucent等幾個大公司領導討論問題時談到,IT是什麼?他們說,IT就是裁員、裁員、再裁員。以電子流來替代人工的操作,以降低運作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我們也將面臨這個問題。
華為的危機
以及萎縮、破產是一定會到來的
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可能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更冷一些。
我們還太嫩,我們公司經過十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歷過挫折,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適應不發展的心理准備與技能准備。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路股的暴跌,必將對二、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路股大漲的慣性結果。
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路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一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數字不是全部,精彩才是人生!
(2)fmc20網路賬號融合擴展閱讀:
華為歷程:
華為鎖定IBM為自己通向世界級企業道路上的學習榜樣和戰略合作夥伴。華為首先確定業務模式由電信設備製造商向電信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轉型,以充分發揮華為產品線齊全的整體優勢。這樣也可以借鑒IBM自1993年以來業務模式轉型過程中的知識和經驗。
接下來,大約50位IBM管理咨詢顧問進駐華為。在前後5年時間內,華為為此投入約5000萬美元改造內部管理與業務流程。華為還組建了一個300人的管理工程部,以配合IBM顧問的工作。
1998年,產品數字微蜂窩伺服器控制交換機獲得了專利。成立南京研發中心,並於2003年6月通過了CMM4級認證。
1999年,華為員工達到15000人,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達120億元。
改造流程
2000年,華為引入IBM集成供應鏈管理(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對公司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統一的供應鏈管理部,它包括生產製造、采購、客戶服務和全球物流。
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研發中心。合同銷售額超過26.5億美元,其中海外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在美國矽谷和達拉斯設立研發中心。
全球合資
2001年,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賣給愛默生。在美國設立四個研發中心。加入國際電信聯盟(ITU)。
2003年,與3Com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企業數據網路解決方案的研究。Cisco Systems指控華為侵犯部分 Cisco技術專利;但是,Cisco最終撤回了訴狀,雙方解決了所有的專利糾紛,並承認華為沒有侵權行為。
2004年,與西門子成立合資企業,針對中國市場開發TD-SCDMA移動通信技術。華為贏得中國電信的國家骨幹網優化合同。此項目的目標是優化中國電信在廣東省的163個骨幹網路。
根據合同,華為的高端路由器NE5000獲得了TSR采購合同100%的市場份額,成功地進入了國家骨幹網的兩個超級節點。
華為與中國電信簽署合同,建造1200多萬個ADSL線路,進一步鞏固了華為作為中國電信最大戰略夥伴的地位。
獲得荷蘭運營商Telfort價值超過2500萬美元的合同,首次實現在歐洲的重大突破。東歐、南歐相繼打開市場後,華為開始挺進西歐、北美,並把歐洲地區部的中心設在巴黎。
2005年,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與沃達豐簽署《全球框架協議》,正式成為沃達豐優選通信設備供應商。
4月28日,英國電信(簡稱BT)宣布其21世紀網路供應商名單,華為作為唯一一家中國廠商,與國際跨國公司入圍「八家企業短名單」,為BT21世紀網路提供多業務網路接入(MSAN)部件和傳輸設備。
贏得了為泰國CAT建設全國性CDMA2000的3G網路,價值1.87億美元。
為海嘯受災國提供了500萬美元現金和設備的捐贈。 成為澳大利亞運營商Optus的DSL合作商,提供支持高速數據、語音(包括IP語音業務)、視頻廣播和商業服務的DSL接入設備。獲得了在中國生產和銷售手機的許可。
截至2005年6月,華為共有10所聯合研發實驗室。
2006年,以8.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H3C公司49%的股份。與摩托羅拉合作在上海成立聯合研發中心,開發UMTS技術。推出新的企業標識,新標識充分體現了其聚焦客戶、創新、穩健增長和和諧的精神。
在2006年香港ITU展上,華為推出了基於All IP網路的FMC解決方案。華為移動軟交換用戶數突破一億。作為全球移動軟交換市場的領導者,華為移動軟交換出貨量居全球第一。
2007年,與賽門鐵克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開發存儲和安全產品與解決方案。與Global Marine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提供海纜端到端網路解決方案。在2007年底成為歐洲所有頂級運營商的合作夥伴。
被沃達豐授予「2007傑出表現獎」,是唯一獲此獎項的電信網路解決方案供應商。推出基於全IP網路的移動固定融合(FMC)解決方案戰略,幫助電信運營商節省運作總成本,減少能源消耗。
2008年,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根據Informa的咨詢報告,華為在移動設備市場領域排名全球第三。首次在北美大規模商用UMTS/HSPA網路,為加拿大運營商Telus和Bell建設下一代無線網路。移動寬頻產品全球累計發貨量超過2000萬部,根據ABI的數據,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一。
2008全年共遞交1737件PCT專利申請,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在2008年專利申請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專利數佔全球10%以上。
汶川地震發生後,華為公司及員工向災區捐款現金2630萬元和價值5800萬元的應急通信設備。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8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44位。
2009年1月16日,北歐電信運營商TeliaSonera宣布簽署兩項4G LTE商用網路合同,中國華為和瑞典愛立信將在歐洲建設LTE移動寬頻,成功交付全球首個LTE/EPC商用網路,獲得的LTE商用合同數居全球首位。
2009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218億美元,增長19%,約合1491億元人民幣。
2009年,無線接入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二。率先發布從路由器到傳輸系統的端到端100G解決方案。獲得IEEE標准組織2009年度傑出公司貢獻獎。獲英國《金融時報》頒發的「業務新銳獎」,並入選美國Fast Company雜志評選的最具創新力公司前五強。
主要產品都實現資源消耗同比降低20%以上,在全球部署了3000多個新能源供電解決方案站點。首次在北美大規模商用UMTS/HSPA網路,為加拿大運營商Telus和Bell建設下一代無線網路。移動寬頻產品全球累計發貨量超過2000萬部,根據ABI的數據,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一。
2010年,華為未經審計的全年銷售收入達280億美元,合1850億人民幣,較2009年增長28%。
2010年,華為超越了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成為全球僅次於愛立信的第二大通信設備製造商。全球部署超過80個SingleRAN商用網路,其中28個已商用發布或即將發布LTE/EPC業務。
在英國成立安全認證中心。與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簽署節能自願協議。加入聯合國世界寬頻委員會。獲英國《經濟學人》雜志2010年度公司創新大獎。
2010年7月8日,美國知名雜志《財富》公布了2010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最新排名,華為首次入圍。繼聯想集團之後,華為成為闖入世界500強的第二家中國民營科技企業,也是500強中唯一一家未上市公司。
2010年9月,華為C8500作為中國電信首批推出的天翼千元3G智能手機,在百日內的零售銷量突破100萬台,創下了「百日過百萬」的佳績。截至2010年底,華為製造的天翼終端產品發貨已超過2000萬部,已經成為推動CDMA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據賽諾2010年報告顯示,憑借與中國電信的深度合作,華為終端在EVDO市場整體份額已達到23.1%,繼續保持市場第一。極大地推動了華為智能手機的跨越式增長。
2011年,發布GigaSite解決方案和泛在超寬頻網路架構 U2Net。建設了20個雲計算數據中心,預計雲計算投入一萬人。推出華為honor榮耀手機,智能手機銷售量達到2000 萬部。
華為與賽門鐵克公司宣布雙方已就華為收購華賽49%的股權達成協議,以5.3億美元收購華賽。
整合成立了「2012 實驗室」。發布HUAWEI SmartCare 解決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囊獲6大LTE頂級獎項。入選首批 「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2011年5月9日,華為宣布,與英國最大移動運營商Everything Everywhere(簡稱EE)簽署合同,全面升級EE在英國的GSM 2G網路。這是華為在英國獲得的首個大規模無線網路合同;該合同為期四年。
2012年,持續推進全球本地化經營,加強了在歐洲的投資,重點加大了對英國的投資,在芬蘭新建研發中心,並在法國和英國成立了本地董事會和咨詢委員會。在3GPP LTE核心標准中貢獻了全球通過提案總數的20%。
發布業界首個400G DWDM光傳送系統,在IP領域發布業界容量最大的480G線路板。和全球33個國家的客戶開展雲計算合作,並建設了7萬人規模的全球最大的桌面雲。推出的Ascend P1、Ascend D1四核、榮耀等中高端旗艦產品在發達國家熱銷。
2012年2月26日,於巴塞羅那2012年WMC2012展會上發布了第一款搭載自研的四核心移動中央處理器K3V2的手機「Ascend D quad」,該處理器由華為旗下子公司海思自主設計,也是2012年業界體積最小的四核處理器。
同時,華為也成為國內第一家推出自研手機移動中央處理器的手機廠商,該舉對於打破高通,德州儀器TI以及nvidia對手機CPU的壟斷,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3月18日,華為發布電子商城進入電商渠道,快遞公司已切換到順豐。
2012年3月27日,華為投標澳大利亞國家寬頻項目,遭到拒絕。
2012年7月30日,華為在北京正式發布Emotion UI系統,實現了華為可分享自主獨特的應用的目的。這是華為整合自身產品,探索研發獨立操作系統的一次勇敢嘗試,這也為華為在未來推出真正屬於自身獨立的操作系統提供了經驗。
根據IDC的數據,2012年7月,華為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2013年
全球財務風險控制中心在英國倫敦成立,監管華為全球財務運營風險,確保財經業務規范、高效、低風險地運行;歐洲物流中心在匈牙利正式投入運營,輻射歐洲、中亞、中東非洲國家。
作為歐盟5G項目主要推動者、英國5G創新中心(5GIC)的發起者,發布5G白皮書,積極構建5G全球生態圈,並與全球20多所大學開展緊密的聯合研究;華為對構建無線未來技術發展、行業標准和產業鏈積極貢獻力量。
400G路由器商用方案得到49個客戶的認可並規模投入商用;此外,華為還率先發布了骨幹路由器1T路由線卡,以及40T超大容量的波分樣機和全光交換網路AOSN新架構。
持續領跑全球LTE商用部署,已經進入了全球100多個首都城市,覆蓋九大金融中心。
發布全球首個以業務和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敏捷網路架構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換機S12700,滿足雲計算、BYOD、SDN、物聯網、多業務以及大數據等新應用的需求。
以消費者為中心,以行踐言(Make it Possible)持續聚焦精品戰略,其中旗艦機型華為Ascend P6實現了品牌利潤雙贏,智能手機業務獲得歷史性突破,進入全球TOP3,華為手機品牌知名度全球同比增長110%。
2013年,華為主要有三大板塊業務,包括通信網路設備(運營商)、企業網和消費電子。其中,消費電子業務發展迅速,華為手機銷量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僅次於蘋果和三星。
2014年
在全球9個國家建立5G創新研究中心。
承建全球186個400G核心路由器商用網路。
為全球客戶建設480多個數據中心,其中160多個雲數據中心。
全球研發中心總數達到16個,聯合創新中心共28個。
在全球加入177個標准組織和開源組織,在其中擔任183個重要職位。
2014年,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7500萬台。
2015年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數據,2015年企業專利申請排名方面,華為以3898件連續第二年位居榜首。
華為LTE已進入140多個首都城市,成功部署400多張LTE商用網路和180多張EPC商用網路。
光傳送領域,華為與歐洲運營商共同建設了全球首張1T OTN網路,與英國電信合作完成業界最高速率3Tbps光傳輸現網測試。
發布了全球首個基於SDN架構的敏捷物聯解決方案。
發布了全球首款32路x86開放架構小型機昆侖伺服器。
智能手機發貨超1億台。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穩居全球前三,在中國市場份額位居首位(GFK數據)。
2015年5月7日,華為宣布在比利時魯汶成立華為歐洲研究院。
2015年,華為在松山湖基地啟動了全球認證檢測中心(GCTC)新實驗樓綠色建築試點。建成後將符合美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金級和中國綠色建築三星認證要求。
2015年,華為在印度開設了新研發園區,將園區的容納人數從目前的2500人提高到5000人。
2016年
2016年6月8日,《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公布,華為排名上升20個位次,至第50位。
2016年7月26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披露:2016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銷售量6056萬台,較2015年增長了25%;營收為774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增長了41%。
2016年8月,全國工商聯發布「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華為以3950.09億元的年營業收入成為500強榜首。
2017年
2017年年初,華為明確了公有雲戰略。8月,華為內部發文宣布組織架構調整,雲業務部門Cloud BU升為一級部門,獲得更大的業務自主權。此前Cloud BU為華為二級部門,隸屬於該公司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部。9月,華為宣布三年成為中國公有雲市場第一玩家並進入世界前五強 。
2017年12月21日,網路與華為共同宣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 。
2018年
2018年初,華為發布2017年年報,並發布新的願景與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2018年2月27日,華為與音頻及媒體技術研究機構Fraunhofer IIS簽署了一項MPEG-4音頻專利組合的全球許可協議。
2018年5月13日,電廣傳媒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18年6月21日,美國議員敦促Alphabet旗下的谷歌重新考慮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之間的關系。
2018年7月,大慶油田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18年10月10日,華為推出自動駕駛的移動數據中心。
2018年10月11日,華為和網路在5G MEC領域達成戰略合作。
2018年12月24日,華為發布智能計算戰略
2019年3月29日,華為2018年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凈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
截至2019年6月6日,華為已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個5G商用合同,5G基站發貨量超過10萬個。[34]
2019年8月8日,華為發布「面向2025十大趨勢」。
2019年8月9日,華為正式發布鴻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