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dbms管理的是什麼的數據
1、DBMS的主要功能如下:數據定義:DBMS允許用戶定義和描述數據模式、數據約束條件和安全性要求等。這包括定義表、列、鍵和索引等數據對象,以及定義數據類型、存儲格式等數據屬性。
2、資料庫運行管理 有系統初啟程序,負責初始化DBMS,建立DBMS的系統緩沖區,系統工作區,打開數據字典等等。
3、dbms的主要功能是DBMS提供數據定義語言定義數據的模式、外模式和內模式三級模式結構,定義模式/內模式和外模式/模式二級映像,定義有關的約束條件。為保證資料庫安全而定義用戶口令和存取許可權,為保證正確語義而定義完整性規則等。
4、DBMS 的主要功能如下。數據定義 DBMS 提供數據定義語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DDL),供用戶定義、創建和修改資料庫的結構。DDL 所描述的資料庫結構僅僅給出了資料庫的框架,資料庫的框架信息被存放在系統目錄中。
dbms深度功能 折疊數據定義、折疊數據操作、折疊資料庫的運行管理、折疊數據組織、存儲與管理、折疊資料庫的保護、折疊資料庫的維護。dbms的特點 採用復雜的數據模型表示數據結構,數據冗餘小,易擴充,實現了數據共享。
dbms的主要功能是DBMS提供數據定義語言定義數據的模式、外模式和內模式三級模式結構,定義模式/內模式和外模式/模式二級映像,定義有關的約束條件。為保證資料庫安全而定義用戶口令和存取許可權,為保證正確語義而定義完整性規則等。
DBMS 提供資料庫的運行控制和管理功能,包括多用戶環境下的事務的管理和自動恢復、並發控制和死鎖檢測、安全性檢查和存取控制、完整性檢查和執行、運行日誌的組織管理等。這些功能保證了資料庫系統的正常運行。
DBMS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主管功能是用於建立、使用和維護資料庫,對資料庫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資料庫管理系統(英語: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縮寫:DBMS)即資料庫管理軟體,是一種針對對象資料庫,為管理資料庫而設計的大型計算機軟體管理系統。
dbms 資料庫管理系統(英語: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縮寫:DBMS)是一種針對對象資料庫,為管理資料庫而設計的大型電腦軟體管理系統。
dbms深度功能 折疊數據定義、折疊數據操作、折疊資料庫的運行管理、折疊數據組織、存儲與管理、折疊資料庫的保護、折疊資料庫的維護。dbms的特點 採用復雜的數據模型表示數據結構,數據冗餘小,易擴充,實現了數據共享。
意思是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資料庫管理系統。
DBMS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主管功能是用於建立、使用和維護資料庫,對資料庫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資料庫的定義功能。DBMS提供模式DDL(描述概念模式的數據定義語言)定義資料庫的三級結構、兩級映象,定義數據的完整性約束、保密限制等約束。因此,在DBMS中應包括DDL的編譯程序。l 資料庫的操縱功能。
資料庫管理系統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是一個能夠提供數據錄入、修改、查詢的數據操作軟體。它對資料庫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對資料庫進行管理的系統軟體,它的職能是有效地組織和存儲數據,獲取和管理數據,接受和完成用戶提出的各種數據訪問請求。
Ⅱ 資料庫系統包括哪 幾個部分
資料庫系統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資料庫:
是指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可共享的數據的集合。資料庫中的數據按一定的數學模型組織、描述和存儲,具有較小的冗餘,較高的數據獨立性和易擴展性,並可為各種用戶共享。
2、硬體:
構成計算機系統的各種物理設備,包括存儲所需的外部設備。硬體的配置應滿足整個資料庫系統的需要。
3、軟體:
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及應用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軟體,是在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工作,解決如何科學地組織和存儲數據,如何高效獲取和維護數據的系統軟體。
4、人員:
第一類為系統分析員和資料庫設計人員,系統分析員負責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和規范說明。資料庫設計人員負責資料庫中數據的確定、資料庫各級模式的設計。
第二類為應用程序員,負責編寫使用資料庫的應用程序。第三類為最終用戶,他們利用系統的介面或查詢語言訪問資料庫。第四類用戶是資料庫管理員,負責資料庫的總體信息控制。
(2)提供資料庫數據描述的集中管理的是擴展閱讀:
資料庫系統的基本功能:
1、能夠保證數據的獨立性。數據和程序相互獨立有利於加快軟體開發速度,節省開發費用。
2、冗餘數據少,數據共享程度高。
3、系統的用戶介面簡單,用戶容易掌握,使用方便。
4、能夠確保系統運行可靠,出現故障時能迅速排除;能夠保護數據不受非受權者訪問或破壞;能夠防止錯誤數據的產生,一旦產生也能及時發現。
5、有重新組織數據的能力,能改變數據的存儲結構或數據存儲位置,以適應用戶操作特性的變化,改善由於頻繁插入、刪除操作造成的數據組織零亂和時空性能變壞的狀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料庫系統
Ⅲ 什麼是數據管理系統和資料庫應用系統
資料庫系統DBS(Data Base System,簡稱DBS)是一個實際可運行的存儲、維護和應用系統提供數據的軟體系統,是存儲介質、處理對象和管理系統的集合體。它通常由軟體、資料庫和數據管理員組成。其軟體主要包括操作系統、各種宿主語言、實用程序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統一管理,數據的插入、修改和檢索均要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進行。數據管理員負責創建、監控和維護整個資料庫,使數據能被任何有權使用的人有效使用。資料庫管理員一般是由業務水平較高、資歷較深的人員擔任。
資料庫系統的個體含義是指一個具體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和用它建立起來的資料庫;它的學科含義是指研究、開發、建立、維護和應用資料庫系統所涉及的理論、方法、技術所構成的學科。在這一含義下,資料庫系統是軟體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常稱為資料庫領域。
資料庫系統是為適應數據處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數據處理的核心機構。計算機的高速處理能力和大容量存儲器提供了實現數據管理自動化的條件。
資料庫系統一般由4個部分組成:
①資料庫,即存儲在磁帶、磁碟、光碟或其他外存介質上、按一定結構組織在一起的相關數據的集合。
②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它是一組能完成描述、管理、維護資料庫的程序系統。它按照一種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法完成插入新數據、修改和檢索原有數據的操作。
③資料庫管理員(DBA)。
④用戶和應用程序。
對資料庫系統的基本要求是:
①能夠保證數據的獨立性。數據和程序相互獨立有利於加快軟體開發速度,節省開發費用。
②冗餘數據少,數據共享程度高。
③系統的用戶介面簡單,用戶容易掌握,使用方便。
④能夠確保系統運行可靠,出現故障時能迅速排除;能夠保護數據不受非受權者訪問或破壞;能夠防止錯誤數據的產生,一旦產生也能及時發現。
⑤有重新組織數據的能力,能改變數據的存儲結構或數據存儲位置,以適應用戶操作特性的變化,改善由於頻繁插入、刪除操作造成的數據組織零亂和時空性能變壞的狀況。
⑥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擴充性。
⑦能夠充分描述數據間的內在聯系。
資料庫研究跨越於計算機應用、系統軟體和理論三個領域,其中應用促進新系統的研製開發,新系統帶來新的理論研究,而理論研究又對前兩個領域起著指導作用。資料庫系統的出現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里程牌,它使得計算機應用從以科學計算為主轉向以數據處理為主,並從而使計算機得以在各行各業乃至家庭普遍使用。在它之前的文件系統雖然也能處理持久數據,但是文件系統不提供對任意部分數據的快速訪問,而這對數據量不斷增大的應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為了實現對任意部分數據的快速訪問,就要研究許多優化技術。這些優化技術往往很復雜,是普通用戶難以實現的,所以就由系統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來完成,而提供給用戶的是簡單易用的資料庫語言。由於對資料庫的操作都由資料庫管理系統完成,所以資料庫就可以獨立於具體的應用程序而存在,從而資料庫又可以為多個用戶所共享。因此,數據的獨立性和共享性是資料庫系統的重要特徵。數據共享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為資料庫系統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資料庫系統的出現使得普通用戶能夠方便地將日常數據存入計算機並在需要的時候快速訪問它們,從而使計算機走出科研機構進入各行各業、進人家庭。
1.1 資料庫系統的產生
資料庫系統(Data Base System)是在文件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文件系統的主要缺點:
(1)數據的冗餘度(rendancy)太大。
(2)數據和應用程序過分相互依賴。
(3)對數據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控制。
資料庫系統正是為了解決文件系統的不足,為滿足日益發展的數據處理的需要,在文件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理想的數據管理技術。
在資料庫技術中,還提供了對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進行統一控制的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簡稱DBMS)。
1.2 數據描述
數據是數據管理技術處理的對象,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相互聯系的一種數據表示方法。
現實世界
客觀事物
客觀事物及聯系
特性
特性定量的描述
特性描述的范圍
關於客觀事物特性的描述集合
表徵某類客觀事物
唯一標識客觀事物的特性
非唯一標識客觀事物的特性
選定的唯一標識客觀事物的特性
信息世界
實體:客觀事物在信息世界中稱為實體
實體模型:反映實體之間聯系的稱為實體模型
屬性:實體具有的各種各樣的屬性
屬性值:區分屬性特徵的值
域:屬性所取值的范圍
實體型:由某些屬性組成的集合
實體集:同型的實體的集合
數據世界
記錄:相應於每一實體的數據
數據模型:相應於信息世界中的實體模型
數據項(欄位):屬性
數據項的具體取值:
數據項的取值范圍:
記錄型:實體型
文件:實體集
資料庫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
將資料庫機構分為三級模式,
外模式:對應用戶級資料庫,是用戶看到和允許使用的那部分數據邏輯結構,也稱為用戶視圖。
概念模式:對應概念級模式,是對資料庫的整體描述,資料庫管理員所看到的資料庫,也稱為資料庫管理員視圖。
內模式:對應物理級資料庫,是系統程序員看到的資料庫,也稱系統程序員視圖。
數據
資料庫管理員的職責
負責資料庫系統的設計、建立、管理和維護工作。其具體職責:
(1)組織資料庫的職責:在設計和建立資料庫中,資料庫管理員參與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決定資料庫的內容,與用戶一起決定子模式,與系統設計者一起確定概念模式,根據用戶的應用要求決定資料庫的存儲結構和存取策略,寫出資料庫的存儲模式,最後將資料庫各級源模式裝入資料庫數據。
(2)整理和重新構造資料庫的職責:資料庫在運行一段時間後,有新的信息需求或某些數據需要更改,資料庫管理員負責資料庫的整理和修改,負責模式的修改以及由此引起的資料庫的修改
(3)監控職責:在資料庫運行期間,為了保證有效地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對用戶的使用存取活動引起的破壞必須進行監督,對用戶對資料庫的使用必須進行統計和記錄,
(4)恢復資料庫的職責:資料庫運行期間,由於硬體和軟體的故障會使資料庫遭到破壞,必須進行必要的恢復,確定恢復策略。
1.4 數據模型
數據模型是信息模型在數據世界中的表示形式。可將數據模型分為三類: 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
(1) 層次模型
特點:
(2)網狀模型
特點:
特點:
(4)數據模型間的相互轉化
1.5 用戶對資料庫系統的訪問過程
資料庫管理系統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對資料庫的一切操作,如原始數據的裝入、檢索、更新、再組織等等,都是在DBMS的指揮、調度下進行的,它是用戶與物理資料庫之間的橋梁,根據用戶的命令對資料庫執行必要的操作。
Ⅳ 什麼是資料庫管理系統它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資料庫管理系統是一種操縱和管理資料庫的大型軟體。是一個能夠提供數據錄入、修改、查詢的數據操作軟體。它對資料庫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主要功能是:
1、數據定義:提供數據定義語言DDL,供用戶定義資料庫的三級模式結構、兩級映像以及完整性約束和保密限制等約束。DDL所描述的庫結構僅僅給出了資料庫的框架,資料庫的框架信息被存放在數據字典中。
2、數據操作:提供數據操作語言DML,供用戶實現對數據的追加、刪除、更新、查詢等操作。
3、資料庫的運行管理:資料庫的運行管理功能是DBMS的運行控制、管理功能,包括多用戶環境下的並發控制、安全性檢查和存取限制控制、完整性檢查和執行、運行日誌的組織管理、事務的管理和自動恢復,即保證事務的原子性。
4、數據組織、存儲與管理:DBMS要分類組織、存儲和管理各種數據,包括數據字典、用戶數據、存取路徑等,需確定以何種文件結構和存取方式在存儲級上組織這些數據,如何實現數據之間的聯系。
5、資料庫的保護:保護通過4個方面來實現:資料庫的恢復、資料庫的並發控制、資料庫的完整性控制、資料庫安全性控制。DBMS的其他保護功能還有系統緩沖區的管理以及數據存儲的某些自適應調節機制等。
6、資料庫的維護:這一部分包括資料庫的數據載入、轉換、轉儲、資料庫的重組合重構以及性能監控等功能,這些功能分別由各個使用程序來完成。
7、通信:具有與操作系統的聯機處理、分時系統及遠程作業輸入的相關介面,負責處理數據的傳送。
(4)提供資料庫數據描述的集中管理的是擴展閱讀: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優點
1、控制數據冗餘。資料庫管理應盡可能地消除了冗餘,但是並沒有完全消除,而是控制大量資料庫固有的冗餘。
2、保證數據一致性。通過消除或控制冗餘,可降低不一致性產生的危險。如果數據項在資料庫中只存儲了一次,則任何對該值的更新均只需進行一次,而且新的值立即就被所有用戶獲得。
3、提高數據共享。資料庫應該被有許可權的用戶共享。DBMS的引入使更多的用戶可以更方便的共享更多的數據。新的應用程序可以依賴於資料庫中已經存在的數據,並且只增加目前沒有存儲的數據,而不用重新定義所有的數據需求。
Ⅳ 什麼是財務管理系統
財務管理系統是指,財務管理各相關的因素按一定的規則結合起來,在外在環境提供的種種機會和限制條件下,為實現財務目標而進行的整體運作體系。
財務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利用已建立的企業網公開企業的財經制度,預算編制,收費的政策依據、項目、標准和范圍等,為企業與客戶提供查詢收支情況,為職工提供職工工資、津貼發放、稅費扣繳等情況。員工可在通過身份驗證後登錄系統,快捷地查詢所需的財務信息。財務人員不用再手工寫收據,通過列印實現完成收據書寫過程減輕了工作量,提高了業務水平。財務人員隨時向外提供信息,使使用者可以隨時到財務網查詢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時財務人員還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控制生產成本,規范管理流程,增強對市場變化的應變能力。
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
(一)設計原則
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應當是在對整體發展戰略、經營情況、企業類型和子公司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企業應充分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設計財務管理模式。設計時必須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安全性
安全性分為系統內部安全、訪問安全及與其他系統對接時的安全性。內部安全體現在系統資料庫的安全以及非法數據屏蔽等,可通過防火牆、劃分網段來防範非法程序對資料庫的破壞,對資料庫做計劃,進行備份,對錄入數據進行核查,對不滿足條件的內容提示修改,對非法數據進行屏蔽。訪問安全體現在對各個部門、各個用戶按管理人員的安全策略進行分組管理、控制各組的訪問許可權以及信息的流向。與其他系統連接時,既要保證內部數據的安全,隔離內外部的信息通道,又要對外部信息資源進行訪問控制。
為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必然要保證系統信息的絕對安全和可靠。
2.實用性
財務信息管理系統是一個工程項目,而不是研究或實驗課題。
系統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財務管理的需要,服務於企業在許可范圍內對財務信息的需求。系統的建設應為應用服務。因此,系統的設計和建設應能滿足需求並正確無誤地高效地運行。
3.靈活性
系統應設計任意組合的模糊查詢功能,提供多方面的查詢,以滿足各個時期的報表。對復雜數據結構應實現修改一表的數據即可自動修改相關表中的數據,刪除一表的數據即可自動刪除與之相關的其他表數據,保證資料庫中無冗餘數據。
(二)技術體系的比較和選擇
2O世紀8O年代末9O年代初提出的傳統的客戶機/伺服器(c/s)結構仍是目前應用系統所採用的主流技術。隨著應用系統的大型化以及用戶對系統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兩級c/s結構固有的缺陷和不足越來越明顯:如系統維護困難、缺乏安全性、客戶機負載過重等。因此,在設計、開發系統時應採用當前業界最新技術—— 瀏覽器/伺服器(B/S)結構。
B,S模式與傳統的C/S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優勢:
1.B/S是一種瘦客戶模式C/S模式往往需要客戶端運行龐大的應用程序,因此,客戶端很「肥」;而在B/S模式中,客戶端很「瘦」,它只需運行操作系統和Web瀏覽器,由伺服器執行數據的處理、查詢和表示。B/S是一種瘦客戶模式,客戶端軟體僅需安裝瀏覽器,應用界面單一,客戶端硬體配置要求較低,可由相對價廉的PC機替代。
2.易於管理和維護因客戶端瀏覽器的界面風格單一,利於提高效率,而在C/S模式中,操作人員必須熟悉不同的界面,理解程序員的意圖。為此要對操作員進行大量培訓;而B/S在版本升級時只需集中維護放在伺服器端的代碼。這種以Server為中心的管理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減少了Client端維護上作的負擔,同時利於管理人員、開發人員將精力集中在合理組織信息系統的結構,更好地為各項業務提供技術支持上來。
3. B/S模式只需要一個客戶端軟體C/S模式必須根據客戶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及訪問後台應用的不同,安裝不同的軟體;而B/S模式,只需要一個客戶端軟體,即Web瀏覽器,就可以完成一切,無需開發客戶端軟體,且瀏覽器軟體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免費升級。
4.開發B/S應用的效率高,周期短,見效快13/S模式對開發人員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而C/s模式的應用系統開發需較高專業技術水平,且在Client端與Server端都需要開發應用。由於其結構復雜,對Client端與Server端的應用邏輯分割難以劃分,並且要不斷進行版本更新和應用維護。
(三)開發平台
根據B/S結構的要求,結合業界現有的軟硬體產品和軟體開發工具,在綜合考慮性能價格比的基礎上,筆者選擇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資料庫作為應用軟體系統運行的資料庫服務平台;選擇高配置的PC伺服器運行Windows 2000操作系統;採用千兆乙太網作為系統運行的網路平台。開發工具主要利用Mj—crosoft公司的Visual Studio Net,利用C}}語言。結合ASP NET,Javascript.Vb script等技術來完成系統開發。
(四)具體設計
1.系統整體結構
通過用戶需求分析,根據企業財務工作流程分析,本著模塊劃分的原則,把系統抽象為5個模塊,分別為系統管理、財務核算、綜合查詢、年末財務決算、財務指標分析。系統功能總體框架圖如圖1所示。
系統各個子系統模塊的功能概要描述如下:
(1)系統管理子系統。第一,設置用戶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設置賬戶名稱、用戶許可權密碼、建設單位名稱等基本信息。第二,自定義明細科目:用戶根據本單位具體業務需求自行設置明細科目。第三,輸入銀行賬號:輸入或修改基建財務銀行賬號。第四,輸入初始余額:新用戶輸入期初會計數據。第五,清理數據:清理全部或某年的數據。
(2)財務核算。第一,設定工程項目編碼:根據當年投資計劃增刪工程項目並為新增項目設定編碼。第二,設定往來款單位編碼:為新增的往來款單位設定編碼。第三,建立當月序時賬:在開始新的月份會計核算時,建立新的序時賬表。第四,錄入/修改記賬憑證:將已填制並審核完成的記賬憑證進行錄入或修改操作。第五,列印當月序時賬:列印當月序時賬,便於操作人員核對查錯。
(3)綜合查詢。提供日常會計業務所需的各類查詢服務,例如往來款查詢、總賬查詢、明細賬查詢等。查詢是財務管理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功能,該模塊為用戶提供以下幾種查詢方式:一是按憑證號查詢。即按精確的憑證號查詢,用戶輸入憑證號後,可以調出這張憑證。二是按期間查詢。根據用戶輸入的起止會計日期輸出查詢結果。三是按工程項目代號查詢。用戶輸入工程項目代號,可調出所需要的該項目的相關數據。四是按單位代號查詢。五是按科目查詢。六是自定義查詢。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組合查詢條件,實現特殊查詢的功能。
(4)年末財務決算。接收並匯總日常核算數據,錄入補充系統以外的非會計數據,生成用於上報主管部門的年度全套財務決算報表,提供年終決算報表的查詢和列印。
(5)財務指標分析。可進行各項財務指標分析。將各項指標的計算公式固化在系統中,指標分析所用的數據來源於年終財務決算模塊。將財務決算數據套用公式進行計算即可得出結果,輸出至屏幕或列印機。
2.資料庫設計
(1)數據E—R圖。E-R圖由實體、實體的屬性和實體之間的聯系組成。根據業務數據流,並參考相關資料,經過加工處理,設計出本系統的E—R關系圖,如圖2所示。
(2)主要數據字典描述。數據字典是在系統數據流圖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每個數據流、文件和數據項加以定義,是對數據流圖中每個成分的精確描述。系統的數據字典對所有數據進行了定義,即對所有資料庫的結構進行描述,提供對資料庫數據描述的集中管理手段。
3.主要模塊的設計限於篇幅,本文選取財務管理系統幾大模塊中的核心模塊——核算模塊,闡述其設計過程。
(1)設定工程項目編碼。實現設定、輸入工程項目編碼,同時輸入工程項目概況信息的功能。為方便用戶進行工程項目編碼,設計顯示有工程項目及其編碼的列表視圖。用戶可以直觀地了解到當前已用編號的位置,從而確定新增項目的順序編號。用戶錄入順序號後,系統進行即時強制校驗,如果發現該順序號已被佔用,將發出錯誤提示信息,並拒絕接收數據。項目分類識別碼和子項目類別識別碼比較穩定,所以將它們固化在系統中,在錄入時提供給用戶進行選擇操作,這樣可以減少鍵盤輸入的工作量,增加准確性。
工程項目的概況信息包括:計劃總投資、本年投資計劃、以前計劃投資未到位數、建築面積和開工日期,這些概況信息是工程項目在財務核算中的重要屬性,涉及到報表輸出和年末財務決算等。
系統設計在設定工程項目編碼的同時輸入概況信息,並存入『項目編碼』資料庫基本表中,文件名為:JXMK DBF。這樣既可以簡化系統操作步驟、減少文件數量.又方便查詢,達到節約磁碟空間、提高運行速度的雙重目的。
(2)建立序時賬。建立序時賬就是在開始錄入記賬憑證前在硬碟的系統指定目錄下建立一個資料庫空表,用於存貯當年1—12月的所有記賬憑證。記賬憑證按業務發生的時間順序存貯於該表中,可以說它是一個記錄全部核算基礎數據的表,是系統進行自動轉賬等一系列處理的數據源泉。文件結構的數據項是構成記賬憑證的全部要素,如表1所示。
(3)錄入/修改記賬憑證。系統在設計實現錄入/修改記賬憑證功能時,要遵循以下幾種原則:一是憑證中各數據項根據類型、范圍進行有效控制。如,會計分錄中的會計科目必須在設置的會計科目表中已經存在,並且是最底層的明細科目;根據當前科目的屬性確定是否同時輸入某些項目,如工程項目、往來款單位、借款編號等;借貸方金額必須相等才能保存;憑證編號可以自動連續;日期可以限制順序等。二是較之手工處理的「筆誤」, 鍵盤操作更容易發生「誤操作」,因而「錄入憑證」在操作功能上應分為「輸入」、「修改」、「刪除」等步驟,以進行正確性控制。三是「審核」填好的憑證,系統的審核在程序中再次檢驗憑證的正確性。
財務管理系統的建立
目前,如何建立健全企業經營機制,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系統是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根本所在。作為企業管理系統中作用日益增強的一個重要分支一一財務管理系統的建立.其重要性、緊迫性是不青而喻的。
一、財務管理系統建立的基礎
財務管理系統,作為企業管理系統中的子系統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企業財務關系的管理系統,通過對資金的籌集、運用、回收及分配來實現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的目的。因此,企業的財務關系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就企業自身而言.企業的組織形式是企業經營機制形成的基礎,是形成企業財務關系的根本所在.所以財務管理系統必須適應企業的組織形式,也就是說,只有適應企業組織形式所決定的企業財務關系,才有可能服務於企業管理系統 企業的組織形式決定了財務管理系統的形式,是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基礎。
二、建立財務管理系統的基本原則
科學地組織企業的財務活動,正確地處理企業的財務關系是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目的。在明確了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基礎是適應企業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一些規范系統運作的基礎准則的確認是決定系統能否有效運行的根本所在。
1.資本保全原則。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投資者投入的資本是形成企業法人財產的根本.是企業得以運行的基礎。因此財務管理系統確保企業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完整以及企業所有者的權益,是企業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這是建立財務管理系統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2.價值最大化原則。由於資源的有限性和確保企業投資者的權益的共同要求,如何使企業價值最大化(也就是投資者或所有者的權益最大化)是財務管理必須解決的問題.同時隨著企業價值的增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也隨著增加,這為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社會保證。
3.均衡原則。任何經營行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任何經營行為都是以獲取利益為目的.如何均衡風險與收益的關系,降低風險,確保收益是財務管理必須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財務管理系統必須解決的問題。
4最佳配置原則,、如何將企業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使企業整體狀態達到最佳,是企業降低風險,提高效益的最根本手段。因此,有效而健全的財務管理.其基本作用之一就是對企業的各項資源進行配置,形成一個動態的最佳組合。
5戚本效益原則。企業的目的在於盈利,任何一項盈利都必須以投人為基礎,耗費必要的資源。如何以較少的投入和耗費,獲取最大的收益,是財務管理的目的之一。一個良好的財務管理系統必須解決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問題
6.連續性原則:企業的經濟活動是連續的,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是動態的,而且是不可間斷的,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分支系統必須是連續、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才可能實現其目的。
7.協調性原則。現代企業不僅面臨著復雜的社會環境,而且企業內部的財務關系也是十分復雜的.同時企業的管理系統是一個多元而開放的系統.這就客觀地要求財務管理系統有良好的協調性和互動性。
8.發展性原則。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狀態下.同樣企業也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如何使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是企業管理的根本所在.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只有不斷發展與成長,才能適應企業管理的要求。
三、財務管理系統的基礎工作
財務管理系統的基礎工作,就是正確地處理企業的財務關系問題。
1.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企業是由投資者按一定的形式通過國家的有關審查而成立的。沒有投資者就不會存在企業。它體現了企業所有權的性質,反映了經營權與所有權的關系。因此財務管理系統必須對其進行充分必要的反映,這是解決企業產權制度的關鍵所在:
2.企業與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在社會化大生產前提下,任何一個企業都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元之一.其各項活動都是社會生產活動的組成。反映在資金的問題上.除了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外.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債權與債務構成了企業的資金運動相當大的一部分。如何處理企業的債權與債務是企業財務管理系統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
3.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企業產生的條件之一是符合國家的有關要求。國家以管理者的身份,要求企業以各種形式回報社會,為國家提供必要的積累;同時國家作為社會資源的擁有者和管理者要求企業有償使用其資源,這就形成了企業與國家之間的財務關系,最顯著的標志就是稅收。企業財務管理系統必須解決這一問題,它關繫到企業發展的根本所在。
4 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資金進入企業後,在企業的組織形式規定的部門中流動,進而形成了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經濟關系。理順協調這種關系是企業發展的內部動力之一,因此協調企業內部的經濟利益關系是財務管理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5.企業與員工間的關系。企業的價值通過員工創造性的勞動在不斷地增加,員工通過勞動獲取相應的報酬:如何解決企業與員工間的分配關系是企業發展的又一關鍵所在。
四、建立財務管理系統的基本要求
1.目標的確定與分解。財務管理的目標是為企業管理總目標服務的,並受其指導與控制。但就財務管理系統本身而言,它是由多個子系統所組成的.而每個子系統又是由若干個模塊所組成 這自然就產生了各個子系統的目標的確定及如何分解到各個模塊之中的問題,並由此確定了各個子系統的基本職能。
確定系統目標分解的基本原則是各系統的目標必須服從整個財務管理系統的目標,同時各系統的目標必須是整個系統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對其分解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以充分發揮每一模塊的作用。
2.介質的確定。任何管理都必須有對象,財務管理也不例外 由於財務管理已經把各種資源抽象成資金。這就客觀地要求各子系統在選擇管理對象(介質)時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顯而易見,介質的確定是決定系統能否有效地運行,並提供有用信息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同時,任何一個企業需管理的對象,其形態是十分繁雜的,這就客觀地要求對介質的確定必須有基本的原則性要求。這一要求可表述為介質的確定都必財改舍融使系統的運行及其輸出充分地體現原系統的目的,同時可抽象為資金的流動,並且使系統運行的最終表述能使介質本身的變化與其相應的資金錶述有機地結合起來。
3.節點的連接。每一個系統都是由若干個模塊組成 模塊問的連接也就是節點的連接)也就決定了信息的流動形式:這就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每一個模塊輸出的都是有用的信息(事實上,在財務管理系統中也正是如此),那麼,如何利用這些信息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模塊的連接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實現信息共享盡可能減少重復運行。作為每一個模塊的輸入要從整個企業管理體系來尋找,對於其輸出應當是企業管理總體系中的相應模塊輸入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4.信息的輸出與反饋的決定。作為一個系統的輸出必須有兩項內容:一是輸出的表述形式;二是輸出信息的及時有效。才是可用的信息 且是通過按照規定決定程序與方法進行加工提煉後的信息。因此其輸出的表達方式就必須滿足使用者要求,其內容是使用者所需要的。按這一要求建立系統輸出的同時,盡可能豐富對信息的表述形式,對信息的時效性應高度地重視作為一個有效的管理系統.除了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加工外,還必須根據輸出信息的使用或者形成的決算、決策進行必要的反饋處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的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通過反饋信息來修正系統輸出,是使系統始終處在動態最佳狀態的保證條件之一
5.修正與檢測。任何一個系統無論外在的要求,還是自身功能的完善與提高的要求,必須具有可修正性 除了上面所談到反饋信息的修正以外,還要求系統能適應不同的信息輸人上的修正功能。這樣的系統才可能完成內在功能上的提高,才能滿足外界新的信息輸入的處理,以獲得滿意的有價值的輸出。
一個完善的系統必須有一整套檢測手段,它包括輸入的檢測,對加工整理的檢測,對輸出的檢測以及整個狀態的檢測。它是保證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當然,這不包括財務管理系統以外的檢測,但大多數的檢測標准來源於系統的外部。如有關核算、稅收的法規等。
6.系統的輸入 之所以將輸入放在最後是因為輸入最重要。因為無論系統本身如何完善,都解決不了輸入問題,系統的輸入環節是建立系統的首要環節。
一個好的輸入環節的建立是建立系統的基礎,是系統運行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建立輸入系統的規則可以如下表述:對需進行加工的信息進行分類,嚴格區別是否與系統有關、是否可加 :整理,同時充分尊重輸出信息使用的要求。簡而言之。要對龐雜的信息進行識別認定,同時兼顧輸出信息使用的要求並考慮系統功能的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建立一個有效的財務管理系統必須以企業目標為目的,以企業組織形式為基礎,根據企業發展的要求提出建立系統的原則,以資金為介質,科學.有效地協調企業的財務關系.並對系統本身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以解決企業的財政問題。
參考文獻
1.0 1.1 王中鋒.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會計之友2009年16期
孫丹錄.如何建立企業財務管理系統.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9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