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網路要遵守哪些原則及遵守網路生活道德要求的重要
您好!網路道德原則的分類,根據所涉及的對象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全民原則和個體原則;根據具體內容劃分,可以分為平等原則、公正原則、兼容原則、互惠原則、自由原則、自主原則、無害原則、承認原則等。
1. 全民原則
網路道德原則全民原則的基本內容是:所有的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總體利益。此項原則要求網路主體以道德行為主體參與網路社會活動時,不得損害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允許以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為借口而只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將另一部分人排除於網路社會之外。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活動的主體提供平等交流的機會。
2. 個體原則
個體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網路上的一切活動應當符合人的特性,任何網路主體都應得到重視和尊重。網路主體之間亦應當互相尊重。個體原則要求無論網路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路主體始終是具體的、現實中的人,不能把人看成純粹「數字化」的,可以被隨意操縱、「計算」的符號,也不能把對方看做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3. 網路道德原則的具體內容
上述的全民原則和個體原則,是依道德原則所涉及的對象范圍所做的劃分,如果將這類概括性較強、范圍較寬的道德原則細化,則可以表現為如下的具體內容。
1. 網路道德的自由原則
網路社會為其主體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網路主體的行為的自由程度相對於傳統社會而言,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網路道德的自由原則,是指在網路空間里,行為主體有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觀點的自由,任何組織、個人、其他網路主體不得干涉他人的正常的自由行為,壓制別人正常的、應有的言論自由。
2. 網路道德的平等原則
網路社會的每一個網路主體在網路社會的正常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並平等地履行社會義務,這一點與傳統社會的民事主體比較一致。但應注意的是,網路社會的主體結構特徵,表現為他們都具有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網址、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網路主體均應得到。同時,網路主體應該遵守網路社會成員的所有規范,並履行作為一個網路主體所應履行的義務。
3. 網路道德的公正原則
在網路社會中,網路對每一位網路主體或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主體,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也沒有理由強求網路社會能給予和別人不一樣的待遇,或者說享有特權。
4.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路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的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
5.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主體必須認識到,他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當他享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
6. 網路道德的自主原則
自主原則是全民原則中的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和公正原則在個體道德原則中的體現。按照全民原則,如果網路主體能夠獲得意志自由、社會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具有消除不平等的權利,則對於網路社會的個體而言,必定要表現為自主,也就是他自己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而存在。
7. 網路道德的承認原則
承認原則是自主原則在處理社會或他人對自己應有的尊重關系時所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不論網路社會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路的真正的主體是人而不是機器、設備。
8. 網路道德的無害原則
無害原則要求任何網路行為對他人、對網路環境,以致對網路社會至少是無害的,人們不應該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對其他網路主體和網路空間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傷害。
4. 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關系
1. 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現代表述
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包括一項基本原則和三項其他原則,即集體主義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社會公正原則、誠信原則。
2. 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在聯系
從基本內涵來看,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相融、一致的,沒有根本沖突。從如上所述的網路道德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被分解、融入網路道德原則,網路道德原則充分體現、深化、具體化了社會主義道德原則。
3. 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主要區別
從表述的特點來看,具有概括性和具體化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各領域、各階層、各集團普遍適用的原則,因此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網路道德原則一般只適用於網路領域,調整網路社會的道德關系,因此更能體現出具體化的特點。
B. 網路要遵守哪些原則及遵守網路生活道德要求的重要
您好!網路道德原則的分類,依所涉及的對象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全民原則、個體原則;依具體內容劃分,可以分為平等原則、公正原則、兼容原則、互惠原則、自由原則、自主原則、無害原則、承認原則等。
1.全民原則
網路道德原則全民原則的基本內容是:所有的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總體利益。此項原則要求網路主體以道德行為主體參與網路社會活動時,不得損害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允許以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不同為借口而只是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將另一部分人排除於網路社會之外。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活動的主體提供平等交流的機會。
網路社會不應依人的某些條件、某些因素的不同而容留一部分,排除一部分,只有當社會所有機構、團體和成員都能參與到網路社會之中,每一類主體都能利用網路與另一部分主體進行交往,才是真正的網路社會。就如百貨商場或超市,不能因人而異限制進出,而應對所有自由購物者都開放,才可稱之為百貨商場或超市一樣。因此可以說,全民原則是網路社會的基本要求。全民原則作為理論是對現實道德關系的概括,作為要求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要把這種理論和要求變為現實,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保障。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網路計算機能夠使個人用戶終端所需的設備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便宜,網路主體依此獲得個體的各種需要,網路技術為全民原則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全民原則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網路主體的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第二,網路社會的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網路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能因網路主體存在的某些差別而因人而異。
2.個體原則
個體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網路上的一切活動應當符合人的特性,任何網路主體都應得到重視和尊重。網路主體之間亦應當互相尊重。個體原則要求無論網路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路主體始終是具體的、現實中的人,不能把人看成純粹「數字化」的,可以被隨意操縱、「計算」的符號,也不能把對方看做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網路為人類創立了虛擬的空間,網路作為「另類生存」的空間,有著前網路時代的不同的特點,其特點可以具體表現為「去身體」「去中心」「多重身份」、創造性等。這就決定了網路社會的網路主體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主體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此項特點明顯不同於前網路時代人的生存、交往和生活所受到的諸多限制,人們可以在網路上依自己的意願去從事所允許的各類活動。但是,網路活動的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網路主體的活動仍應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問題是應限制到什麼程度?如果以合理限制為由,對網路主體的權利予以不平等、不公平的限制,就是對個體原則的違背。如果在隱私權和知識產權方面使網路主體受到的侵害十分嚴重,甚至會危害到網路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個體原則是對全民原則的重要補充,其具體要求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由於提出自主原則的出發點著重於個體的存在和交往,因此要求網路主體要有自主性,對自己應有的權利應予充分的主張,充分的行使,不應自我收縮或放棄。就如同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一樣,假如人連起碼的自主性都沒有,其他就更無從談起。第二,網路社會的人也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對他人而存在,以他人為對象發生交往關系,因此在自己享有自由、行使權利時,必須堅持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不得侵害他人和社會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社會的尊重,實現網路社會的和諧、融洽發展。
網路道德原則的具體內容
上述的全民原則和個體原則,是依道德原則所涉及的對象范圍所做的劃分,如果將這類概括性較強、范圍較寬的道德原則細化,則可以表現為如下的具體內容。
1.網路道德的自由原則
網路社會為其主體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網路主體的行為的自由程度相對於傳統社會而言,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網路道德的自由原則,是指在網路空間里。行為主體有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觀點的自由,任何組織、個人、其他網路主體不得干涉他人的正常的自由行為,壓制別人正常的、應有的言論自由。在這里,我們是從一般倫理意義上講的,把自由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和要求。事實上,自由也是網路道德行為的主體所應享有的權利。一般來說,網路主體享有自由的權利,但不應以行使自由權利為由,妨礙其他網路主體所應享有的自由,其他主體的自由權利同樣要受到應有的尊重。
2.網路道德的平等原則
網路社會的每一個網路主體在網路社會的正常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並平等地履行社會義務,這一點與傳統社會的民事主體比較一致。但應注意的是,網路社會的主體結構特徵,表現為他們都具有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網址、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網路主體均應得到。同時,網路主體應該遵守網路社會成員的所有規范,並履行作為一個網路主體所應履行的義務。在網路社會中,無論網路主體的實際社會地位如何,職務和個人愛好如何,文化背景、民族和宗教如何,在網路上,他都只是一個帶網址的普通的「代碼」。網路不創造特權,網路同樣反對特權,每一個上網者都應持平等的心態,既不要把自己置於高於他人的地位,也不要把自己置於低於他人的地位。
3.網路道德的公正原則
在網路社會中,網路對每一位網路主體或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主體,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也沒有理由強求網路社會能給予和別人不一樣待遇,或者說享有特權。一個網路主體當打開電腦發出一組信息時,會被計算機系統轉化為一組組以1,0代碼構成的比特(bit),在通訊線路上按通訊協議送到它該去的地方,這一組組比特沒有任何可以讓網路系統給予特殊照顧的社會標志,計算機只識代碼不識人。
4.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路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的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其中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求消除網路社會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網路行為主體間的交流障礙。網路兼容問題的提出直接起源於計算機網路技術本身,但不僅僅是一種經濟和技術問題。事實上,網路技術、經濟問題本身就蘊含著道德倫理等社會意義。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要求網路主體間行為方式的相互認同;要求網路主體在參與網路社會時,所採取的行為要麼被對象一方所接受,要麼彼此間遵守共同的規范而放棄某些別人不接受或共同規范不認同的行為方式,求得行為方式的兼容;要求整個網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的一致,確立共同的道德標准。為網路主體所一致接受;要求網路交往語言的可理解性。兼容原則作為網路道德的基本原則之一,具體應當體現出寬容原則、開放原則。
5.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主體必須認識到,他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當他享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流和網路服務是雙向的,網路主體間的關系是互動式的,你從網路和網路交往對方得到什麼利益和便利,也應同時給予網路和對方什麼利益和便利。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路行為的主體的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享有權利時不應忘記所承擔的義務。承擔義務時也不應當忘記自己所應享有的權利,不應有隻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的主體,也不應有隻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主體。
6.網路道德的自主原則
自主原則是全民原則中的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和公正原則在個體道德原則中的體現。按照全民原則,假如網路主體能夠獲得意志自由、社會權利和義務上的平等,具有消除不平等的權利,則對於網路社會的個體而言,必定要表現為自主,也就是他自己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而存在。以此為出發點,必然要求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意義的人,就應該不受約束地自主決定他可以決定的最佳利益。如果某個主體的自主權被剝奪,就說明該主體並沒有被作為應該受到尊重的人來對待,就不具有自主性,這就是自主原則的主要內容所在。
7.網路道德的承認原則
承認原則是自主原則在處理社會或他人對自己應有的尊重關系時所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不論網路社會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路的真正的主體是人而不是機器、設備。這種尊重,首先就表現為對自己的重視。就表現為某人對某事自願表示意見一致,即所謂的「承認」「同意」「認可」。而要使承認有意義,就必須使某人對某事有比較清楚的了解,能及時作出是非判斷;某人在承認時,應當選擇正確的評價標准,並從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而不是僅僅憑個人的好惡來決定。
8.網路道德的無害原則
無害原則要求任何網路行為對他人、對網路環境。以致對網路社會至少是無害的,人們不應該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對其他網路主體和網路空間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傷害。毫無疑問,這是最低的道德標准,是網路倫理的底線,是評價網路行為的最初的道德檢驗。網路主體的行為是否有害,行為人應有基本的判斷標准和評價能力。對網路或其他主體造成損害或破壞,行為人應是故意的行為,即明知其行為會造成危害和破壞的結果還從事了相應的行為。如果是因為過失或無過錯造成損害或破壞的後果,則不應認為是違反了此項道德原則,不應承擔道德責任。
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關系
1.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現代表述
一般認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包括一項基本原則和三項其他原則,即集體主義原則和人道主義原則、社會公正原則、誠信原則。
第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集體主義原則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問題。集體主義原則認為,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集體,個人與集體處於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之中,這種辯證關系體現了集體主義原則的核心內容。首先,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總匯,而個人利益依賴於集體利益,兩者是統一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以兼顧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為基礎,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存在和發展中源於天性的追求,這種利益既包括個人利益,也包括集體(集團)利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恰好反映的是個人與社會、集體的雙重價值關系,將兩者統一起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人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而這種全面自由的發展,無法從單個的自我這里實現,必須依靠集體,必須堅持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和價值導向並不抹殺或壓抑個人的正當利益。其次,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集中體現,而不是簡單相加,個人利益作為構成集體利益的因子,是極其活躍的,健康發展的,與集體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再次,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辯證統一的基礎是集體利益,集體利益具有至上性。最後,倡導集體主義原則之下的個人利益必要的自我犧牲。
第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人道主義是對人際關系最基本的最低層次的規范或要求,可以適用於社會中的一切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一種對待人的倫理原則,是處理人與人之間新型關系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核心是尊重人、關心人,維護和提高人的權利、價值和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原則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中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思想,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基本要素。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從倫理方面體現出社會主義社會對絕大多數人民的人格、權利、利益的尊重和關心,體現出絕大多數人民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共同關心。
第三,社會公正原則。這一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一個基礎原則。公正的內容與原則由兩大部分組成:形式上的公正原則;事實上的公正原則。公正的具體內容和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基本權利的保證,即保證原則;機會平等j即事前的原則;按照貢獻進行分配。即事後的原則;分配後的調整,即調劑的原則。社會主義公正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要求的體現,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原則主要表現為:標准統一,機會均等,決策民主,權利與義務對等。社會主義公正原則同歷史上的公正原則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它正確處理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主張社會、集體高於個人,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同時也充分肯定個人在社會、集體中的價值。第四,誠信原則。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的最重要的品德。當代中國,誠信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中的重要原則,加強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從詞義上理解,誠即真誠、誠實,信即守承諾、講信用。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無欺。誠信是為人之本,誠信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誠信原則是個人自我完善的要求,誠信原則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直接起點和核心內容,是現代市場經濟成熟的標志,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誠信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加強誠信建設是一項重要任務。
2.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在聯系
首先,從基本內涵來看,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相融、一致的,沒有根本沖突。從如上所述的網路道德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被分解、融入網路道德原則,網路道德原則充分體現、深化、具體化了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它與網路道德原則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這種聯系的表現之一是,集體主義原則是網路道德原則的基礎。網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新興領域的道德,應被包含於社會道德之中。就我國而言,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而網路道德的原則,既包含了集體主義、社會利益至上的全民原則的內容,也要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為基礎,堅持集體主義原則,網路道德建設才能有進展和突破。這種聯系的表現之二是,集體主義原則體現網路道德原則的發展方向。現有網路道德的原則汲取了人類社會道德研究的成果,源於網路技術發展的實際,各個國家相互借鑒,尤其是借鑒了網路技術開發應用水平較高的國家、網路倫理研究起步較早的國家的成果。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所得出的高度概括的結論,為各個專門領域的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當然要體現網路道德原則的發展方向。這種聯系的表現之三是,集體主義原則對網路道德原則的具體原則具有實際的指導價值。應在集體主義原則之下,進行全民原則、兼容原則、自由原則、互惠原則、無害原則等的構建。
其次,共同反映了人類倫理學研究的成果和道德她設的進步。道德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逐步由較低層次發展至較高層次,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產生和確立,汲取了人類倫理道德研究的成果,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代表著人類社會道德建設與研究的發展方向。是人類的共同成果。同時,每一個新的社會領域的出現,都標志著一個新的倫理研究的分支的產生,網路技術的普及、應用,伴隨著網路道德研究的興起和網路道德建設的被普遍關注,網路道德的研究成果的出現,網路道德原則的確立,同樣是人類社會道德建設發展的標志。因此可以認為.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共同反映了人類倫理學研究的成果和道德建設的進步。
3.網路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主要區別
首先,從表述的特點來看,具有概括性和具體化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各領域、各階層、各集團普遍適用的原則,因此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網路道德原則一般只適用於網路領域,調整網路社會的道德關系,因此更能體現出具體化的特點。
其次,從適用的范圍來看,具有外延限制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可以適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其調整范圍是十分寬泛的,而對於非社會主義社會,無法要求也不應要求必須適用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盡管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是人類社會最進步、最先進的道德原則。網路道德原則只應適用於網路領域、網路社會,不應要求非網路領域的其他領域都適用網路道德原則,盡管相關領域具有可借鑒性。但是,網路道德原則卻可以打破國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限制。其適用的地域范圍具有全球性、無限制性,這一點又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所不能與之相比的。
最後,從意識形態的特點來看,具有政治性強與弱的區別。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於資本主義與其他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而作為反映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也不同於其他的道德原則,甚至是根本對立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特點。比較而言,網路技術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網路道德原則的確立,世界各國相互借鑒,具有共同認可的特點。政治性相對較弱。當然,我們說網路道德原則的政治性較弱,不等於無政治性,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其網路道德原則仍可能有一定的區別。
C. 在網上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守什麼
在網上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守道德和法律。
遵守道德:網路交往必須遵守道德,共有的網路空間,需要我們共負建設文明、健康網路環境的責任。遵守法律:網路交往是現實人際關系的延伸,因此,上網要遵守這一最基本的行為准則。
網路交友的原則:
1、平等自願,在網上的交友聊天,要遵循平等自願的原則,因為不管是同性或是異性,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而不要只出於個人意願死追爛纏,不顧他人有感受,會讓人產生厭惡心理。
2、自尊自愛,在網上交友聊天,雖然不像在現實中一樣直觀,甚至不能了解到對方是何人,但是同樣需要自尊自愛,不能粗言爛語,在聊天的時候有些話題可能不是誰能接受,就像是吃辣椒一樣,喜歡吃的人感覺很好,不喜歡的人感覺反感。
3、真誠相待,在網上交友聊天,雖然不像現實的交友一樣面對面,可是同樣需要真誠相待,少了真誠,再多的甜言蜜語也只算是虛偽的諾言。
網路人際交往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開放性與多元性。網路化的交往超越了時空限制,消除了「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拓展了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使人際關系更具開放性。「電子社區」的誕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娛樂。同時,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必然會使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向多元化和復雜化方向發展。
2、自主性與隨意性。網路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製造和傳播,這就使網路成員幾乎沒有外在約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
同時,網路是基於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網民有權利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網民必須「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會在網上放縱自己、任意說謊、傷害他人,有的人甚至會扮演多種角色,在網上與他人進行虛假的交往,從而造成網上交往極大的隨意性。
3、間接性與廣泛性。網路改變人際交往方式,突出的一點,就是它使人與人面對面、互動式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帶有明顯的間接性。這種間接性也決定了網路交流的廣泛性。過去,時空局限一直是人們進行更廣泛交往的主要障礙,而在網路社會,這一障礙已不復存在,只要你願意,在網上可以與任何人直接「對話」。
4、非現實性與匿名性。網路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定義,已經突破了傳統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內涵。在網上,人們可以「匿名進入」,網民之間一般不發生面對面的直接接觸,這就使得網路人際交往比較容易突破年齡、性別、相貌、健康狀況、社會地位、身份、背景等傳統因素的制約。
部分網民在網上交際時,經常扮演與自己實際身份和性格特點相差十分懸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虛擬角色。比如,五尺壯漢可以將自己偽裝成妙齡少女,與其他網民共演愛情悲喜劇;一旦「壞了名聲」,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換姓,以新的面目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民往往會面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角色差異和角色沖突,極易出現心理危機,甚至產生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5、平等性。由於網路沒有中心,沒有直接的領導和管理結構,沒有等級和特權,每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中心,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交往趨於平等,個體的平等意識和權利意識也進一步加強。
人們可以利用網路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製造和使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人際溝通。盡管「數字鴻溝」仍然存在,許多「信息邊遠地區」的人們,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網路人際互動中來,但總體而言,平等性仍是網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
6、失范性。網路世界的發展,開拓了人際交往的新領域,也形成了相應的規范。除了一些技術性規則(如文件傳輸協議、互聯協議等),網路行為同其它社會行為一樣,也需要道德規范和原則,因此出現了一些基本的「鄉規民約」,如電子函件使用的語言格式、在線交談應有的禮儀等。
但從現有情況看,大多數網路規則僅僅限於倫理道德,而用於約束網路人際交往具體行為的規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這就容易造成網路傳播的無序和失范。事實上,網路社會充滿競爭、沖突,時不時還會發生犯罪活動,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規范來調整網路人際關系,以維護正常的網路秩序。
7、人際情感的疏遠。網路的全球性和發達的信息傳遞手段,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了空間障礙,同時也使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加疏遠。
雖然網上虛擬交往可以幫助人們解脫一時的現實煩惱,找到一時的寄託,卻不能真正滿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於過分沉溺於虛擬的世界,往往會對現實生活產生更大的疏離感。
8、信任危機。網路虛擬化的人際交往方式,使得許多網民往往抱著游戲的心態參與網上交往,致使網上的信任危機甚於現實社會。與此同時,一些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又會採取「寧信機,不信人」的態度,沉溺於「虛擬時空」,不願直面現實生活。
D.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2)
淺談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規范大學生的網路交往行為,發揮網路交往的積極作用,盡力克服網路交往的消極因素,對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導向、規范、約束作用,使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真正做到文明、健康、自律,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抓緊抓好,形成長效機制。
一、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依照一定的原則,才能確保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軌道發展,並科學而有效。因為原則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內在規定性的反映,又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規律性的概括與總結。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原則。
1、時代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針對發生在“特定”時代的特殊交往方式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時代,還要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性原則。基本要求就是這種建設要緊貼時代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充實著時代進步的氣息,反映時代進步的步伐,體現改革創新的精神,與時代的期待相呼應。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人類的交往活動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從根本上創新和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使人類的交往活動可以超越時空、超越地域,更為方便和快捷,那麼規范這種交往的行為就必須與這種交往特性相適應,籍此明確的導向大學生,作為現代人進入網路交往世界,必須從時代文明進步的角度來對待網路,使用網路,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時代風采,使文明、健康、自律成為網路交往的時代特色。盡管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離不開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時代特徵應成為網路道德建設最顯著的特徵,失去時代性,就失去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靈魂。
2、實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種“虛擬世界”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虛擬世界”的交往特性,而且要規范其交往行為,體現實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追求上,應講究實效、追求實效、力爭實效,不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水平有明顯提升。實效性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性原則,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既要把“實效性”作為建設的追求目標,又要把“實效性”作為衡量建設績效的基本標准。這要求“建設”既要從實效出發,又要求“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實效;既要教育思想務實,又要建設工作扎實;既要把道德教育的基礎夯實,又要把道德自律的過程落實;總之,不注重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實效性,這種建設將毫無意義。
3、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對象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對象的交往行為,又要緊扣網路交往的現實問題,體現針對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針對網路交往的問題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行為規范,使學生行之有矩;針對網路交往的消極影響,拿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努力減少或減小其負面影響;針對網路交往日益深入大學生生活的實際,形成有針對性的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機制,提高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素養;針對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交往道德發展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建沒思考與規劃,使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針對性是實效性的基礎與保證,提高針對性,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提高學生素質;既要注重網路交往道德教育,又要注重網路交往行為管理;既要注重普及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又要注重凈化網路交往環境;如此等等,都是提高針對性的有力舉措。針對性就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注重或失去這種針對性,建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綜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內涵的道德建設,不僅要內涵明確具體,而且要滿足內涵需要,體現綜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綜合多種教育因素和教育途徑,形成綜合性的建設力量,以發揮綜合性的教育作用,形成綜合性的道德效應。在教育要素上,主要綜合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環境的、紀律的規范制約作用;在教育途徑上,主要綜合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本人的途徑;形成各種要素有機配合,各種力量綜合作用,各種途經各盡其職,社會關注、家庭關心、學校負責、學生積極的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新局面。網路交往行為規范與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法律規范,與學校的紀律與要求發生著密切的聯系,網路交往道德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法律、道德的共同作用,離不開交往主體的自律,也離不開先進的網路文化的熏陶,更離不開教育主體(學校、社會、教師等)的引導指導,包括凈化網上交往環境,也離不開綜合治理。如果認為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高校的責任,那是失之偏頗的。
二、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應當具有清晰的目標,用目標引導建設。大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客體;還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主體,責任主體。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重點必須落實到大學生身上,使他們網路交往道德水平有整體的提升。
1、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
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常說觀念可以改變一切,決定一切,觀念一變面貌新。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要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由於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滯後性,使得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缺乏有針對性的道德觀念的指導和引導,往往跟著感覺走,即使“自律”能力強的學生,也以自我的“認為”去進行網路交往,體現的是一種自在的行為,而不是在有正確道德觀引導下的自覺行為。因此,要重在確立“誠實守信”“獨善其身”“慎獨自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不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已及人”“言行一致”等�念,並上升為個體的道德信念,成為個體在網路交往中的精神支柱,變成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
2、提升大學生對網路交往的道德認知
提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礎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指對網路交往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道德主體的確立,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評價與判斷能力的發展,道德價值的選擇等諸多方面,這是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理性選擇的基礎。大學生出現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對於網路交往道德認知的模糊,甚至把網路交往中的道德關系與現實交往中的道德關系完全隔離開來,以為現實交往需要遵守道德,而網路交往不必遵守;誤以為網路交往中的道德主體是虛擬的,可以“隱身”到“隱退”,可以毫無顧慮。基於這樣一些認知,以致常發生現實交往中不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
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最主要的是讓大學生認識到,網路社會其實是現實社會的衍生,網路交往是現實交往的翻版,雖然有區別,但交往中的道德關系並未改變;道德規范也不能因此而失落;道德主體也不能因此而“退隱”,亦即上網的人不可能離開現實社會而存在,網路交往中的人也是現實生活的人,在現實交往中存在著道德關系,在網路交往中依然存在著這種關系,因而依然守德有責,即使在無人監督與交往對象未見面,不知其性別、身份、地位的情況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操守、道德堅持仍不能有絲豪的鬆懈和改變,依然要堅持一個人的真正“本色”,並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選擇,籍此形成正確的上網和交往態度。
3、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
增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核心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體現出來的遵循網路交往道德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的果斷力、自控力、持久力。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中堅守交往道德底線,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並按道德選擇去行動的最為核心的品質,是與網路交往“誘惑力”作斗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意志問題,即缺乏那種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果斷力、自製力、持久力。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主要的是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把道德信念轉化為一種道德的意志力,進而持久、自覺地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且以堅強的意志果斷地、堅決的抵制與放棄交往中的各種誘惑,失德行為。
4、強化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
強化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網路交往的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之“法”,以內在力量,嚴以律已,獨善其身、自覺自為的一種道德素養與水平。也就是,在網路交往中,對“我應做什麼,我應如何做,我做的怎麼樣”等相關問題作自律性的道德選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諸多問題,其實多是放鬆了自我的約束,或失去了約束自我的內在力量,做不到獨善其身的結果。有時他們往往不是“不知”,而是“不為”;不是“不察”,而不“不警”;不是“不辯”,而是“不做”;不是“不明”,而是“不守”等,這些教是自律不嚴的表現。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強化大學生道德自律,按道德規范的要求,由“自在”的交往主體變成“自覺”的交往主體,由“虛擬”的交往主體變為“實在”的交往主體,由“隱身”的交往主體變為“現實”的交往主體,不因網路交往的現狀而改變自律。
三、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理順的基本關系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理順一些基本關系,只有理順這些基本關系,使之相互協調、各展其長,形成合力,才能化解和消除其中的消極因素,利用和形成有利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積極因素,順利推進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1、建設主體和建設客體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建設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作為建設主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責任者、設計者、主導者、實施者,網路交往道德的效果如何取決於“主體”的作用發揮如何;作為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客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實踐者,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客體”的作用水平。雖然建設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師、學生,但主客體系於一身的還是學生,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建設的客體。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要強化學生作為“主體”的責任意識,調動其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建設的全過程,從中提高其網路交往道德觀念、認知水平;又要強化學生作為建設客體的擔當意識,調動其道德踐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達到知行統一,學用統一,體現出良好實踐效果。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客體作用,沒有學生的主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沒有學生的客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效果就難以體現。
2、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糸。從本質上看,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並無本質的不同,都是用於規范和調節人的交往行為的,只是在調節的交往空間領域和重點上有所區別,現實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現實空間領域發生的交往行為,網路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虛擬”空間發生的交往行為。但即使是在“虛擬”空間交往,也要受到現實交往道德的約束,因為他們是存在於現實交往中的人。
在這一點上,交往中的“人”,既是現實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又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踐行者;也正因為“人”,實現了不同領域的道德鏈接。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既不能將二者分割分離,又不能將二者簡單混淆,而是要達到有機鏈接和融洽,又各有側重,共同約束、規范交往中的人。現實交往道德應成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建設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網路交往道德要體現是對現實交往道德的傳承和發展,沒有傳承和發展,網路交往道德就沒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弘揚現實交往道德,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使之相輔相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3、網路交往道德自律與他律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的關系。無容置疑網路交往的匿名隱蔽特點,使得道德規范所具有的外在約束力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基本保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重在學生個體的道德自律,需要強化和提升學生道德自律水平,使他們在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不逾矩”。但這至多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種“無奈”,因為人性的弱點要讓人完全自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注重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要在注重學生道律自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與落實道德他律的方式與措施,力爭道德他律伴隨學生網路交往的全過程,使他律促進自律,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共同規范交往主體的交往行為。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學生道德自律建設,一手抓道德他律建設,沒有自律,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就無從落實;沒有他律,道律自律就不會持久,也難以見效。
4、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關系。在學生的網路交往中,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在誘因上,有些是心理問題誘發的道德問題,有的可能是道德問題誘發的心理問題,有些則是心理與道德問題共同誘發的結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心理問題,又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問題,只有心理健康才會達到道德健康,道德健康又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決網路交往心理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心理;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注重解決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使之相輔相成,形成教育合力。沒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就不會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同樣,沒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要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能的。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個事關學生是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問題,應當引起高校領導,教師的重視,更要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認識,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網路技術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霞.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09(9):35-36.
[2]趙愛芹.論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