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大全 > 網路技術應用教案

網路技術應用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20 14:55:28

①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②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設計

為幫助廣大教師實施好新教材的教學我們將從日常教學中經常接觸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和說課設計三個方面出發,探討信息技術教育新教材的實施點滴。一、教學設計1、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教學設計要求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強調運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教學要素相輔相成,提高和確保教學系統整體的最優效應。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設計是指微觀教學設計,包括單元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和微觀教學設計。其中課時教學設計是以某堂課的教學為設計對象,而此處的微觀教學設計則指以某個教學環節為設計對象。2、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3)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脫節。(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3、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其學科特點出發,根據其教學規律進行教學設計。(1)、從課程特徵角度出發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計算機的工具性越來越突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信息技術教育是國家對公民開展的信息素養基礎教育,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計算機文化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所以教學一定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正確確立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的基礎性,反對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訓化」。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新大綱的要求,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領域目標、技能領域目標和情感領域目標三個方面,其目標的確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功用性。(2)、從課型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課往往是認知和技能相結合,不同的課型側重點有所不同,從教材編寫來看,有理論課、操作技能課、綜合實踐三類。理論課主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機器人的作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基本知識,對這類課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領域讓學生破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興趣,教師可運用插圖、形象的比喻、進行直觀教學,教師可精心設計學生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網路查詢等形式。在程序設計學習時,情感領域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對操作技能課讓學生掌握使用計算機工具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操作技能,教師要注重規律性知識的講授,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技能訓練主要根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理論進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訓練組合也許是最初使用連續強化安排,然後固定間隔強化安排,最後是變化比例強化安排,隨著訓練期的推移,比例可進行變化,最終形成技能。如小學生的指法練習,教師在學生掌握正確的使用後,可在每課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復訓練。對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培養,讓學生在作品、成果中獲取成功感。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在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給教師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者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如小學課本《龍宮尋寶》一課,某教師的導入環節設計如下:編制了一副孫悟空在龍宮舞動金箍棒的動畫軟體,在同學們津津有味欣賞的時候,教者伴隨講到:你們看孫悟空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金箍棒在不停地旋轉,多麼神奇呀?這樣設計直接點中本節課的主題---扭曲與拉伸。如某教師在基礎練習環節將課後的練習題《小雞》和《春天》兩副作品引入到課程作為復制、粘貼的基礎練習,這不僅擴充教材訓練知識的不足,而且將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教學中要重視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設計,教學重點要重在將知識的「透」上,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消化,難點則重在其突破手段和方法的設計上。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有一定「起伏」,要有高潮、有重點,由於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不是盡善盡美,需要教者適當將某些知識淡化與提升,如將一些知識變成自學閱讀,一些留為課後閱讀等,要做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學透,同時要給學生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練習部分的設計要重在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同時要重視過渡語、小結和板書的設計,克服語言的隨意性。在板書部分,我想雖然有了計算機展示工具,但板書的作用在於當教學結束時,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起到總結、點撥的作用,不應輕易拋棄,板書設計要講究平衡、美觀。由於信息技術學科目前的許多知識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所以教師要重視主題化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在設計中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題性和發展性環節的設計。除此之外,應注重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的設計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基本要求的貫徹落實。 二、教案設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准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於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不僅是教師備課水平的標志,也決定了一堂課的好壞。1、 編寫教案的准備工作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如果是新教師應對課後習題反復練習。在熟悉教材後,根據大綱要求設計好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明確,便於實施、檢測,對目前信息技術的課程,落腳點基本上是技能性,但不要忽視知識性和學科思想的滲透。根據確立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分析組織教材,准確地確定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對有些知識可以不講或略講。在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之後,要研究用什麼方法來突出重點,什麼手段來突破難點,要分析教材為什麼這樣安排,其意圖何在。在上述內容確立之後,應根據教學內容確立合適的授課地點,對於以知識性為主的教學應選擇教室教學,避免在機房上課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上機部分主要在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選擇合適的教具,要注重示範性教具的選擇,某些課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特點(如課件、同步教學系統等),充分展示其示範性,重點在於選好工具軟體,如職專DOS的FAT表教師根據教材選取了「諾頓」工具軟體作為教學工具使教學內容簡單化,並增加了教學導向性。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採用什麼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繫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麼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麼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是否布置作業,布置什麼樣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可以不布置作業或以思考題的形式為宜。在設計時要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學習環境,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2、 教案的基本內容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內容應包括:授課教材、班級、時間、課題、教學目標、課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手段、教法、教具、授課地點、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其中教學過程應包括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其銜接,教學提綱、教學方法及教具的使用,師生活動和時間分配的內容。教學環節一般可以包括:復習提問(設計問題及正確答案);導入新課(具體導入手段);講授新課(教授過程、學生怎樣做;哪些由學生回答,哪些由學生練習;重點如何講述、難點如何處理,哪些容易出錯,須防止、提醒,上機指導如何實現;如何設計練習和小結)。3、 編寫步驟:(1)、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於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3)、設計課型、准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在講完一個段落後要看教案,避免漏掉某個環節和重要內容,如果布置作業,應看教案。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適當調整更改教案,如出現由於對學生水平掌握不準出現教學設計過高、過低情況;出現突發事件,教案可適當更改,但不易更改過大。 三、說課設計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已推廣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此項教學形式對於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理論水平造就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說課這一形式目前在許多教學活動中已經作為評課的一項指標,有些地區也因此延伸出「說片」、「說課件」等多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形式,那麼什麼是說課,怎樣說課,計算機學科在說課時應注意哪些方面,就這些與大家共同探討。(一)、說課的基本理論1、什麼是說課 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向評委或同行系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後由聽者評論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屬於教師教學研究的范疇,它可以幫助教師認識備課的規律,提高備課的能力。教師說課要求用簡潔、准確的語言敘述備課中的思維過程,主要使用書面語言,並且主要是在於說理,即要求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實踐,說課的實施對象是教師,所以每一具體內容的設計上,不僅要說出做什麼,怎麼做,而且還要說出為什麼這樣做。既要把一個具體的課題進行全面系統的講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論性。2、說課的組成說課就是要教師口頭表達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即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說課包括四個方面: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設計,有上機操作時應做適當的上機操作。3、說課的特點(1)、深刻性:說課時應將具體課題寫成說課講稿,通過語言媒介展示出來,更深地剖析了課題。(2)、研究性:說課是面向廣大同行,由同行評,因此可以通過「評」取長補短,相互受益,是一個很好的集體教研活動,更注重於集體教研,是提高備課質量,教師業務水平的一條最佳方法。(3)、演練性:說課是教師備好課,先經同行評研,然後再反饋加工、創新直至滿意才給予學生上課,是在備課與上課之間重要的一環,實則是對象不同的教學活動,是備課的引申與發展,是對備課的檢查補充。(4)、理論性:說課不僅要求教師說出「怎樣做」,而且更要說出「為什麼做」的探究式研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深入鑽研大綱和教材,更要學習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精神與要求,並熟練地運用這些理論研究和探討說課的內涵和形式。4、說課的意義(1)、宏觀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說課是一項教研活動,在說課的過程中,必須說出科學依據,要想說好課,必須自覺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教育理論。因此,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機制,使廣大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教法、學法與教學程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2)、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水平,能促進課學教學三個體現,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特點,體現教材的思路,教課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和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原則。(3)、是最有效的備課和教研形式,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4)、說課有助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備課是教師已經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學的處理,便易忽略教材內容為什麼這樣安排,教學時為什麼這樣處理,只有通過說課,才能被發現。通過說課可以鍛煉教師執行貫徹教學大綱、駕馭教材的能力,由於在對教學內容分析上,要說明教學目的的制定依據,重點,難點的分析,知識點之間的理解,可以加深教師對大綱理解,同進在有效的時間內,可以展現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同時將提高教師教學方式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設計能力,哪些內容講,哪些內容練,哪能此內容讀,怎能樣突破難點,用什麼手段訓練重點,怎能樣引導、啟發、怎樣培養思維品質,都通過說課來完成。(二)、怎樣說課說課一般要求教師說出自己對教材的分析處理。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說教材:交待課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單元及整個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與前面知識的聯系及新知識的影響;教學目標認知、操作技能、情感和教學的重點、難點及其理論設計依據。說教法:為實施和完成教材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和學生實際採用的教學方法及訓練手段及其依據。說學法:讓學生如何學,教給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說教學地點的選取(教室/機房),選用的教學工具。除此之外,應說明教學對象及課型特點(理論課、實踐課、綜合練習課)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部分總的要求是知識正確,線路清晰,相應的操作準確。首先說明教學線路,對每個環節要講明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同時強調設計意圖。對軟體演示和作品點撥等使用軟體的場合一定要配以相應的軟體操作。要充分考慮各環節的過渡語、小結語及導入環節的設計,在導入環節的設計上要自然、巧妙,立足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重點要講透、難點要突破,要注有檢驗環節的設計。以上我們從信息技術的教學設計、教案設計、說課設計三個方面談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特點與要求,這些是教師上好信息技術課的關鍵與基本,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四、教師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掌握上述教學基本功外,作為教師應注重目前信息技術學科的幾個突出問題。1、新教材主要是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編寫的,任務驅動是一種符合信息技術教育層次性和實用性特點的教學方法,它為我們提供一條由淺入深、逐步深入、逐步求精的教學思路,同時從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的角度,符合探究式教學的開展,適用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於任務驅動教學,教師應做到「有題—有線-有程—有果」,所謂有題是指課堂教學應提出主題,如課程整合、美麗的家鄉、保護環境、愛好和平等主題;所謂有線是指教學線路,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教材的挖掘和延伸,把握知識點和技能點,注重創設情景,在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程是指注重學生的分析、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果是指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在分析、思考、應用創新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2、新教材是以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作為培養目標,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內涵、延伸教材,注重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依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選用適當的教法,營造教學情景,實施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能動地運用教學過程的規律,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3、教師應認真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成敗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設計至關重要。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確定,要明確、恰當,教學環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難點與重點的確立要依據課型和學生實際確立,要求恰當、准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過程。突出重點就要講透---練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掌握;突破難點要講究採用怎樣的方法、手段、措施突破。如某一課按教材要求為新授課,如學生在小學階段基本上已經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那麼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知識綜合應用和能力培養上。教學結構要在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結構設計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兩個角度,要做到層次分明、各種教學活動搭配合理、組織緊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對一些知識進行「提升、淡化」處理,切忌「平鋪直敘」。設計中要注重知識滲透、能力培養、創新、應用意識的培養,對導語、過渡語、小結、板書設計、習題常被看作「小環節「的地方不要輕視,切忌「隨意性」,要認真考慮對待。教師要從學科特點、課型特點出發進行設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軟體資源、多媒體同步教學系統等)在學科方面應注重突出信息素養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在課型上要針對不同課型進行設計,如習題課應在練習的設計上體現目的性、階梯性、多樣性和實踐性。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選取相應的教法,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並由此出發,兼顧新知識的特點,幫助學生吸收和消化新知識。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一堂成功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總之,評價一堂課關鍵在於「教」和「學」兩方面,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搞好教學設計。

③ 小學六年級信息技術教案

第1課 電腦的本領與家史

教學目標 :
1、了解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及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的作用。
2、了解電腦在信息時代的作用。
3、了解電腦的發展史。
教學重點:
電腦在信息時代的作用。
教學難點 :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建議:
信息(information):教師可以舉例來說明:如歐洲足球錦標賽的現場直播、我們學慣用的書、冬天大雪紛飛的情景……這些用文字、語言、聲音、圖像等表示的內容統稱為信息。
信息獲取的途徑可由學生來講述,讓他們自由發揮。電腦的應用廣泛教師難以一一講全,因此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有關資料,在課堂中分小組匯報。教師主要向學生介紹網際網路作用,教師也可以向學生簡單演示一下網際網路的神奇魅力。
電腦的發展史:從1946誕生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後,我們可以把計算機的發展四個階段:1、1946至50年代後期,電子管時期。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後期,晶體管時期。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4、70年代到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
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教材還安排了計算機的組成的閱讀材料。

第2課 常用軟體的安裝與刪除

教學目標 :
1、學會常用軟體的安裝。
2、學會把軟體從計算機的硬碟上刪除。
教學重點:
軟體的安裝與刪除。
教學難點 :
教學准備:
准備一些常用軟體的安裝程序。如:超級解霸、屏幕保護程序、Winamp。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建議:
軟體的安裝:應該讓學生明白要安裝軟體應先找到這個軟體的安裝程序,安裝程序的命令一般是setup或Install。安裝軟體時,只需雙擊Setup或Install即可。在此課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宜過高,只要學生能夠按照向導安裝就夠了。
安裝好軟體讓學生在開始程序上找一找,並用一用安裝好的軟體讓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喜悅。軟體的刪除:教師可以選擇課文中兩種方法的其中一種進行詳細的解說,另一種可以介紹的簡單一些。在刪除軟體時,教師應強調,不能亂刪計算機中軟體,以免造成系統癱瘓。

第3課 走進多媒體世界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多媒體的含義,認識多媒體電腦。
2、認識文本、圖像、聲音和影像等多媒體文件
3、學會媒體播放機的使用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多媒體文件:圖像和影像(配套光碟中的「圖片」、「電影」文件夾)
教學重點:
學會使用媒體播放機。
教學難點 :
理解多媒體的含義,認識多媒體文件。
教學建議:
1、多媒體是一個比較抽象又時時刻刻伴隨在人們左右的概念,要讓學生去理解多媒體這一概念是有難度的,教師可以通過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信息就在我們身邊,漂亮的廣告畫,悅耳的音樂,精彩紛騁的電視節目,情節感人的動畫片,夢幻般的游戲世界……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並不是多麼神秘,多麼難以理解的東本,它就在我們身邊,以激發進一步學生的興趣。
2、多媒體電腦主要可以通過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教師也可以把機房裡現有的機器作為實例呈現給學生看,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把各部分配件拆下來供學生觀看,學習。
3、介紹多媒體文件時,可以結合圖標進行,以便於學生掌握。每種多媒體文件介紹以後要讓學生去找一找自己電腦上的這類多媒體文件,並去打開它們,看看裡面有些什麼信息。
4、媒體播放機在外形上和家用VCD很相似,因此學生在按鈕的使用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這里的重點是想欣賞什麼媒體文件,就要選擇相應的文件類型,這里教師可以結合前面的講的多媒體文件,逐步引導學生這樣去做,先選擇想要欣賞的文件類型,再選擇想要欣賞的文件。

第4課 讓電腦幫你學習

教學目標 :
1、了解電腦在學習中的用處。
2、學會使用多媒體教學軟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教學軟體。
教學重點:
了解電腦在學習中的用處。
教學建議:
1、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電腦在學習中的巨大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各樣多媒體教學軟體的演示,來達到這個目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電腦以及用電腦進行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准備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種類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體。
2、電腦在學習或教學中的應用一般稱作計算機輔助教學,即CAI。計算機輔助教學有以下一些特點:
(1)便於突破學習中的難點:通過計算機的演示,抽象事物可以形象化,宏觀事物可以微觀化,微觀事物可以宏觀化,使傳統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東西變得比較容易理解。
(2)突出個別化,實現因材施教: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腦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軟體的交互性也越來越強,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難度,從而實現內容、進度和難度上的個別化,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也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
(3)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於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實現個別教學,每個學生在電腦中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學習內容,能夠得到足夠多的來自電腦的肯定,能夠經常嘗到成功的喜悅,加上現在的多媒體教學軟體在製作上色彩明亮、畫面精製、情節生動、創意獨特、交互性強又富有動感,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可以大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和介紹,讓學生全面了解計算機輔助教學。
3、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生准備一些多媒體教學軟體,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巨大作用。

第5課 查看其他電腦上的信息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網路和網路的作用。
2、能使用網上鄰居查找其他電腦上的信息,並獲取信息。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調試好WindowsNT或Windows對等網,為每台計算機設置好共享。
教學重點:
查找並獲取其他電腦上的信息。
教學難點 :
了解網路和網路的作用。
教學建議:
1、凡將地理位置上分散且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及附屬設備,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按不同的結構連接起來,配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能進行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的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比較難以理解,對學生要求不宜過高,學生只要知道把許多電腦連在一起,能進行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就形成了網路。
2、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網路的類型和特點:
網路在應用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區域網絡(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另一種為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簡稱WAN)
網路具有以下特點:
(1)設備共享
網路中的外部設備可以共享,比如所有的用戶都可以使用網路中的一台列印機,這樣可以節省設備。
(2)資源共享
網路最大的特色是資源共享,在網路中只要有一個程序或數據文件,所有的用戶都能使用它。
(3)信息交換與傳遞
在網路上可以很方便的將信息發送給其他用戶,同時也能收到來自其他用戶的信息。
3、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通過網路查找信息、獲取信息,體驗網路所帶來的極大便利,這個目的需要通過使用「網上鄰居」來實現。當網路上的每個用戶設置好電腦的共享以後,就可以通過網上鄰居來訪問其他用戶的電腦了。查看其他電腦上信息比較方便,獲以其他電腦上的信息有一定的難度,這里老師可以通過演示讓學生看明白。先從其他用戶的電腦上找到看書需要的信息,然後將其選中,單擊「復制」,最後將其粘貼到自己電腦上的相應文件夾里。

第6課 網上沖浪

教學目標 :
1.初步了解網際網路的組成。
2.能啟動、退出網路瀏覽器。
3.掌握進入目的網頁的兩種方法,①在地址欄中
輸入網址;②通過鏈接。
4.了解網站的概念。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1.安裝好網路協議及瀏覽器,使每台計算機都能順利地瀏覽網頁。
2.下載「中國科普博覽」網站(至少三層網頁)。
教學重點:
進入目的網頁的兩種方法。
教學難點 :
1.網際網路的組成。
2.通過輸入網址進入指定網頁。
教學建議
1.網際網路的應用和組成,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比較難以理解,對學生要求不宜過高。只要在原來區域網的基礎上擴充到全世界范圍就行了,對於網際網路的應用,可以結合第4冊的第1課中「電腦的發展」部分引導。
2.由於這是第一次讓學生接觸網際網路,在講了兩種進入網頁的方法後,要讓學生多練習。
3.對於通過「鏈接」進入網頁,教材中的例子都是在同一個網站中瀏覽,但在練習中提供了從一個網站鏈接到另一網站的例子。
4.在本課中,網頁的返回和轉移,使用返回鏈接或其他網頁的鏈接,而不用〖前進〗、〖後退〗按鈕。
5.教學中要具體提出兩種瀏覽指定網頁的方法。
6.考慮到學校里一般不會讓每位學生直接撥號上網,並且撥號前的網路設置也較復雜。但家庭里上網還是以撥號上網的居多,因此這部分內容還是要讓學生有所了解,只是難度不能太大。教材中將撥號上網作為閱讀材料來處理,由教師根據課時和學生實際情況,安排
課堂講解或學生自己學習。這里,不要求學生進行網路安裝和設置(如TCP/IP協議、撥號網路等),主要了解撥號准備、撥號過程和信號燈的使用。

第7課 使瀏覽更方便

教學目標 :
1.掌握〖前進〗、〖後退〗按鈕的使用。
2.了解「歷史記錄」的使用。
3.掌握網頁「收藏夾」的使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1.安裝好網路協議及瀏覽器,使每台計算機都能順利地瀏覽網頁。 2.下載「中國科普博覽」網站(至少三層網頁)。
教學重點:
〖前進〗、〖後退〗按鈕和「收藏夾」的使用。
教學難點 :
「前進」、「後退」的有效范圍。
教學建議:
1.本課與第6課瀏覽相同的網站。使學生清楚「前進」、「後退」是在從打開瀏覽器開始,已經瀏覽過的網頁范圍內進行的。如果已經到了最後(或最前)瀏覽的網頁,就〖前進〗按鈕(或〖後退〗按鈕)就無效了。
2.使用「歷史記錄」時,會佔用較大一塊窗口。因此,在平時實際使用中,「歷史記錄」用得不多。
3.使用「收藏夾」過程中,在做到第二步時,有時候對話框下面的「創建到」沒有出現。這時只要點擊〖創建到(C)>>〗按鈕,就能出現創建文件夾。
4.新建收藏文件夾可以使用〖新建文件夾〗按鈕。使用〖收藏〗菜單中的〖整理收藏夾〗可以刪除、移動、重新命名、新建收藏文件夾。
5.通過一些內容更新比較及時的網站,讓學生了解網站是有專人維護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
6.滑鼠右鍵在瀏覽網頁時會經常用到,要多引導、鼓勵學生使用右鍵。

第8課 網上游西湖

教學目標 :
1.通過門戶網站、學會採用分類目錄層層遞進找網站的方法。
2.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及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准備:
如果校園網採用虛擬伺服器,請在上課前瀏覽的要使用到的網頁。或下載至伺服器。
教學重點:
學會採用分類目錄層層遞進找網站的方法。
教學難點 :
事物的分類方法學生不了解。

教學建議:
1.本課與前兩課不同的主要地方是從這節課開始,學生是有目的搜索信息,並且要提高學生獲取的信息的效率。
2.由於各個門戶網站編排的分類方法不同,希望教師使用貼近學生實際及學生能夠理解的分類方法,教師在這里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分類的一般規律。
3.通過鏈接一步一步瀏覽到的目的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知道事物分類的過程。

第9課 再游西湖

教學目標 :
1.學會在搜索引擎站點使用關鍵字搜索信息的方法。
2.學會設置主頁及使用收藏夾。
3.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及能力。
4.主頁的設置。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重點:
學會在搜索引擎站點使用關鍵字搜索信息的方法。
教學難點 :
在找到的信息中挑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教學建議:
1.本課與第8課相同,主要目的是有目的搜索信息,並且要提高學生獲取的信息的效率。
2.主頁的設置可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選擇主頁。一般要求全班同學設置同一網站為主頁。
3.在搜索引擎站點中輸入關鍵字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但由於找到的各種信息較多,要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進行分類並找到自己需要的網站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這里一定要多加點拔。
4.收藏夾的使用主要是提高平常查找信息的效率,他的使用簡單,學生學會不難,要培養學生養成把經常用到且網址不太好記的網站添加到收藏夾。

第10課 寫西湖游記

教學目標 :
1.學會在網際網路上下載信息。
2.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重點:
學會在網際網路上下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教學難點 :
信息的整理。
教學建議:
1.本課與前幾課不同,主要目的是使用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並且要提高學生信息加工及處理能力。
2.直接引用網上的資料是在網頁上通過復制、粘貼的方法來實現,這學生在Word 、PowerPoint 中已有使用經歷,在這課時里應該不會成為學習障礙。
3.把復制下來的資料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對我們的孩子來說還是一個挑戰,在此課時中,我們應有計劃的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取捨,加工能力。
4.把網頁保存下來是一種比較快捷的方法。但「另存為」是,IE5.0以前版本不能保存圖片,只能保存網頁上的文字資料。

第11課 電子郵件連通你我他

教學目標 :
1.學會通過郵件工具收發電子郵件。
2.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發布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1.在學生機上安裝好FoxMail,建好賬戶,設置個人信息和郵件伺服器屬性(主要是接收郵件伺服器地址POP3和發送郵件伺服器地址SMTP)。
2.由於免費郵箱的申請是下一節課介紹,許多學生還沒有自己的郵箱,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一個公用信箱。
3.可以在NT下自己做一個郵件伺服器,再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個郵箱。這樣,不用上Internet,在區域網環境下也可以進行郵件的收發了。
4.FoxMail的主頁地址是www.aerofox.com。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郵件工具來收發電子郵件即FoxMail的使用。

教學難點 :
收發帶附件的電子郵件
教學建議
1.此課時的課前准備較為重要,教師應作充分的准備。
2.郵件的收發與前幾課瀏覽網頁、搜索信息及下載信息不同的是在這課時里,信息發布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通過郵件工具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東西發送給別人。
3.郵件工具FoxMail的應用在此課時的重點,教師應該把FoxMail的界面及一些按鈕介紹清楚。
4.寫信時輸入收信人的時老師可以對介紹收件人的組成,讓學生有所了解。因為在現在的網路環境下,應讓學生養成先寫好信再上網發信的習慣, 5.收信的過程相對發信要簡單的多,教師稍加示範即可。
6.收發帶有附件的郵件,有一定的難度,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綜合能力。
7.由於郵箱的設置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材在此課時安排了一個閱讀材料,可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學習。
8.FoxMail如何通過Proxy(代理伺服器)收發郵件?
與HTTP不同,E-mail的協議POP3和SMTP沒有相應的代理機制,因此需根據不同的Proxy產品進行設置。
現以WinGate和Microsoft Proxy Server為例:
WinGate (version 2.1)
①在WinGate伺服器端,運行GateKeeper,查看POP3 Proxy Service和SMTP Mapping Service的設置,使其能對POP3和SMTP起Proxy的作用(事實上充當了FoxMail的郵件伺服器).例如,SMTP的Server項,填寫你的ISP的SMTP server名字,如mail.hz.zj.cn.其它默認選項一般不需改變.
②在FoxMail端設置假如你的Internet email地址是:[email protected],你的WinGate伺服器的名字是Gate-server。打開FoxMail的"選項"對話框,在電子郵件地址項,填寫yourname#mail.hz.zj.cn, 發送和接收郵件伺服器填寫Gate-server,POP3郵箱帳號填寫yourname#mail.hz.zj.cn . 這樣你就可以通過WinGate伺服器收發Internet郵件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回復地址項中,你需要填寫你真正的email地址
mailto:[email protected].
Microsoft Proxy Server
與WinGate不同,MS Proxy server中, 你只需設置好Winsock Proxy工作, 再在FoxMail所在的客戶機上安裝MS Proxy Client即可. FoxMail中不需要做任何的另外設置.

第12課 沖浪小能手

教學目標
1.學會在網際網路上申請免費郵箱,進行注冊登記。
2.充分利用網路功能,培養學生網路應用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重點:
學會在網際網路上網路上注冊登記。
教學難點 :
注冊失敗原因的分析。
教學建議:
1.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如何在網路上進行注冊登記、申請免費資源,免費郵箱的申請和電子商務的登記是網上注冊用的比較多的兩種功能。
2.申請免費郵箱時常常會碰到名字已被使用的情況,在取名時可讓學生在名字後加一些數字,可以避免名字重疊的情況。
3.申請時需要填入的表格老師應一項一項給予指導。
4.在網上超市進行購物時,可能因為學生沒有信用卡,不能完成整個過程,教師可以示範一個完整的購物環節。有條件的學生可在家裡實現。

第13課 網上交談

教學目標 :
1.了解網路交流的優勢和互動式學習的方法。
2.掌握在NetMeeting中通過呼叫與其他人聯系。
3.在網路上,通過鍵盤輸入進行討論。
4.掌握「白板」的使用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NetMeeting軟體的安裝、連接。
教學重點:
1.網上交談。
2.電子白板討論。
教學難點
1.網路呼叫。
2.白板的使用。
教學建議:
1.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通過網路進行交流的優勢,初步掌握通過NetMeeting軟體進行網路交流的方法。
2.NetMeeting軟體不一定要求在網際網路上使用,實際教學中可以在WindowsNT環境下使用,但最好在同一個區域網域內。
3.在區域網環境使用時,連接的「用戶定位伺服器」不起作用,選擇系統預設uls.microsoft.com就可以了。
如果系統出現找不到「用戶定位伺服器」錯誤時,可以按[確定]按鈕忽略。
4.連接時,通過呼叫對方的計算機名(在「網路屬性」中的「標識」下可以看到)或計算機IP地址來連接,但一般採用計算機名呼叫。
5.不同版本的NetMeeting可以進行連接、交談、白板共享,但是在進行「私人」方式交談時,只能對採用相同版本軟體的用戶進行交談。
6.電子白板中的工具與畫圖軟體很相似,只是在白板中大家可以同時寫。
7. 在課文中,白板中的西湖圖片是通過粘貼進去的。
8.通過網路交流進行互動式學習,是網路技術在教學中的最主要應用,也是今後的發展方向。現在一些學校都使用了「電子教室」,但在教學上只強調了教師的監控,學生之間的交互用得很少。
所以,這一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NetMeeting軟體的學習,掌握網路互動式教學的方法,並將這種教學方法逐漸使用到其他學科中。

第14課 在網上安個家

教學目標 :
1、會將Word文檔轉換成HTML。
2、會利用Word製作簡單的網頁。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個人網頁範例,個人網頁素材(配套光碟的「圖片」文件夾)。
教學重點: 用Word製作網頁。
教學難點 : 插入書簽並製作超級鏈接。
六、 教學建議
1、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簡單的網頁製作,相關的知識點有將Word文檔轉化成HTML,在Word文檔中插入書簽,製作超級鏈接。
2、製作一個成功的網頁關鍵是有一個好的創意和豐富的內容,因此製作網頁之前要引導學生想好內容,並整理好相關資料,分類存放在相應的文件夾里,便於作用,而且要養成這樣一種良好習慣。
3、用Word製作網頁時,文本的編輯排版以及插入圖片的方法與原來相似,只是在形式上和原來的普通文檔有所不同。一個個人網頁一般分為網頁名稱、標題,與標題相關的內容,圖片等,因此先要將這些內容輸入網頁中。
4、相關內容輸入網頁中以後,就可以在每塊內容的開頭插入一個書簽,書簽名一定要以英文字母開頭,然後給每一個標題製作一個超級鏈接,鏈接到與之相對應的內容上。這樣每次單擊這些標題時,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內容。

第15課 宇宙探秘

教學目標 :
1、進一步鞏固在網上查找信息、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鞏固網頁製作的技巧,培養綜合應用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宇宙探秘網頁範例。
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節綜合訓練課,主要任務是通過《宇宙探秘》這一網頁的製作,鞏固學生網上查找信息、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宇宙探秘這樣一個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製作《宇宙探秘》這一網頁的關鍵是找到相關的信息,其中包括文字和圖片,這里就需要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以此來鞏固以前學的知識技能。找到需要的信息以後還應該對它們進行整理、分類,保存在相應的文件夾里,以便於使用。
3、製作這個網頁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創意,因此教師可以准備一些相關的網頁讓學生瀏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靈感。
4、製作過程與上節課的個人網頁相似,教師需要加強個別指導。

④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⑤ 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教學設計

【1】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教學設計

將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語文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找准整合點,才能充分運用信息資源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實現教學最優化。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語文課中的運用,我們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實施過程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應該如何減少教師對於多媒體課件的過度依賴;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回歸“語文味”,而不是“技術味”;如何才能在網路環境教學當中真正發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讓他們成為形式上的“參與者”,實質上的“旁觀者”等等。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首先從思想上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出發點,讓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語文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從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節上尋找兩者的最佳整合點,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任何時候都應為了語文課的教學而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應該是為了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而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

1、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是要將信息技術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語文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要達到“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自身特點,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能使學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卻效果不佳的學習任務,然後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如:2000人教版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敬畏生命》,寫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見到樹不斷飄送白色纖維——種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來之不易和為了延續生命所做出的無私的奉獻。課文的主題是歌頌生命的,而題目“敬畏生命”這個概念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用意,體會“敬畏生命”的含義,我就採用了生物學科,思想品德學科中有關生命知識的內容進行了多學科的整合教學,並用信息技術製作成了一個以《敬畏生命》為主題的個人網站,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網站學習,這樣就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2.信息技術應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認知工具。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課上的具體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在學習中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如,在網路課《敬畏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資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這個學習難點,設計需要學生上網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過程。這不僅能解決本文的學習難點,也從生物學角度讓學生自己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拓展”部分,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應“敬畏生命”,需要讓學生上網查看一些有關學生**的新聞材料,看後,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方便大家討論。這兩部分內容,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就無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3.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課程整合一樣: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我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首先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況,思考並討論寫作思路,再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點撥,討論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在多學科整合方面。藉助互聯網上生物學科中有關生命形成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生命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聯系互聯網上一些學生**的新聞資料,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再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網上獲取知識信息的意識。這樣的設計,不但讓學生學到了語文課知識,也有了上網查尋語文方面的知識信息的意識。更有了網上也可獲取其它知識信息的'意識。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新型的教學模式,均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所以,我設計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都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探究、發展、創造的過程。如:《秋魂》(初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十四課)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將秋天的肅殺、凄涼及文中所描寫、歌頌的“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均用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從視覺角度去體會作者筆下秋之美,再適當配以舒緩的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朗讀這篇散文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只需在欣賞和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導學生學會詮釋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路環境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關於作者的情況,我先展示網上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並抓住主要信息點,再讓學生在留言板上輸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關鍵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後,學生討論誰輸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後,教師點評。學習完課文內容後,我又讓學生上網查看一些學生**的新聞材料;一段時間後,教師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看後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教師進行聯網讓學生開展討論。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並得出該如何對待生命的結論。這種討論正是協作式的學習。這樣的協作學習不但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出應掌握的關鍵內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識。

【2】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教學設計

1.前言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我國的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視野,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課標指出,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沿著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學會如何獲取、處理信息以及綜合運用信息技術來分析、解決實際的問題。

2.新課改理念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下面結合案例《信息及其特徵》,具體分析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

2.1三維目標結合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徵》的教學設計中提出了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提出了讓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感受信息的豐富多彩性以及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徵;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提出了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提出了讓學生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三維目標的結合,是學科課程目標的框架,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

2.2創設良好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基於信息技術的特點,學生容易對信息技術課產生興趣,作為教師應抓住時機,加以引導、扶植、培養,使學生形成學習興趣。在《信息及其特徵》的教學中設計了學生朗讀表演“海上求救故事”和“感覺剝奪實驗”為學生開設了情景課堂,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情景課堂的開設,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願望,讓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而是主動進行想像和思維,從而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2.3選擇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及學校計算機硬體設備的逐步更新,信息技術教師應利用好這些有利的因素,在秉承已有的教學方法上,進行有益而可行的教改探索。在所有方法中的任務驅動式是最受大家所喜愛的,我省的信息技術課教材就是基於這種教學模式所編寫的,實踐證明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所達到的教學效果也較好。在《信息及其特徵》的教學設計中把學生分為了百戰百勝隊、真假難辯隊、永不退色隊、千錘百煉隊、百變一身隊,讓學生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從而發現信息的不同特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任務驅動下,積極地進行查閱、思考、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積極開展了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真正培養了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諸方面的素質。這是新課改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

2.4設計教學策略

2.4.1在交往中快樂學習

快樂學習一直是學生最渴望的夢想,也是家長和社會所期待的。而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上的合作交流,給教學帶來了清新的空氣,給我們的快樂學習帶來了希望。在《信息及其特徵》的教學設計中“海上求救故事”、“感覺剝奪實驗”、討論信息的載體依附性和價值性特徵時無不體現了師生的交流與合作,體現著快樂學習。

2.4.2開展課堂多元評價

積極開展課堂多元評價是新課程所要求的,也是促成快樂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徵》的教學評價中,不僅有對學生搜集信息這一任務的評價,還涉及了對小組的合作與交流的評價;不僅有對搜集信息結果的評價還涉及了對搜集信息過程的評價;不僅有教師評價還涉及了自評、互評等多種評價形式。這樣的評價讓每位學生成為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又檢測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2.5優化媒體手段

作為一個在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較領先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把自己的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在《信息及其特徵》案例中使用了投影、課件、學校BBS論壇、在線提交學習網站等多種媒體手段。同以往的單一、枯燥的課堂教學相比,媒體手段的使用,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優化了課堂教學,形成了快樂學習。

3結語

總之,新課改使教學目標從傳統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變為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這些都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從根本上發生轉變,傳統的講授法、“電灌”法已不再適應新課標的教學實踐,探究、自主、合作、討論。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有著其必然要遵循的原則,呈現出其新的特點和優勢。


閱讀全文

與網路技術應用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蘋果手機數字代碼是什麼 瀏覽:66
驅動程序順序安裝腳本 瀏覽:665
word文件里怎樣查重 瀏覽:219
mx5系統基帶版本 瀏覽:184
ntlea全域通win10 瀏覽:171
qq怎麼查看別人的收藏 瀏覽:135
地震三參數matlab程序 瀏覽:57
怎樣給優盤文件加密軟體 瀏覽:7
收拾文件有哪些小妙招 瀏覽:431
pdf文件去底網 瀏覽:253
win10重裝系統需要格式化c盤嗎 瀏覽:424
路由器trx文件 瀏覽:655
淘寶店鋪數據包怎麼做 瀏覽:195
win10鍵盤黏連 瀏覽:332
json如何生成表格 瀏覽:323
怎麼修復sql資料庫表 瀏覽:40
微信微博差別 瀏覽:163
簽到積分換禮品app 瀏覽:812
mfc最近打開文件 瀏覽:672
app埋點平台都有哪些app 瀏覽:31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