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神經網路,蟻群演算法和遺傳演算法
神經網路來並行性和自適應性很強,應源用領域很廣,在任何非線性問題中都可以應用,如控制、信息、預測等各領域都能應用。
蟻群演算法最開始應用於TSP問題,獲得了成功,後來又廣泛應用於各類組合優化問題。但是該演算法理論基礎較薄弱,演算法收斂性都沒有得到證明,很多參數的設定也僅靠經驗,實際效果也一般,使用中也常常早熟。
遺傳演算法是比較成熟的演算法,它的全局尋優能力很強,能夠很快地趨近較優解。主要應用於解決組合優化的NP問題。
這三種演算法可以相互融合,例如GA可以優化神經網路初始權值,防止神經網路訓練陷入局部極小且加快收斂速度。蟻群演算法也可用於訓練神經網路,但一定要使用優化後的蟻群演算法,如最大-最小蟻群演算法和帶精英策略。
B. 如何用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求極值
===============學習神經網路可以到<神經網路之家>================
可以先用matlab神經網路工具箱訓練網路,當網路訓練好之後,把網路存起來.
然後編寫遺傳演算法,你知道,遺傳演算法是每代不斷迭代的,然後每代會根據適應度決定是否進入下一代,這里的適應度你就用sim(net,x)得到的值的倒數(或者類似的)作為適應度,然後其它就和遺傳演算法沒什麼兩樣了.最後得到的最優解, 就是網路的最優解. 也就是你要的結果了.
不過兄弟,這想法很牛B,很值得鼓勵這樣的想法.但我不得不說兩句,從實際角度來說,這樣的實現沒有太大的意義. 你的目的就是想從數據中找到Y最小的時候,X的什麼值, 但數據上畢竟只是數據,不管你怎麼繞,透露出來的信息還是有限的,不管怎麼繞,其實數據能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就是:在Y=10.88時,即X1=25,X2=24....X6=1.5時,Y是最小值的, 這是數據能提供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你再怎麼繞, 其實當你懂得神經網路的深層原理時,你會發現,你的方案並沒能挖掘出更優的解(因為數據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只是把自己繞暈了
不過能有這樣的想法,兄弟肯定是個學習的好材料,加油.
===============學習神經網路可以到<神經網路之家>================
C. 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函數極值尋優
對於未知的非線性函數,僅通過函數的輸入輸出數據難以准確尋找函數極值。這類問題可以通過神經網路結合遺傳演算法求解,利用神經網路的非線性擬合能力和遺傳演算法的非線性尋優能力尋找函數極值。本文用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尋優如下非線性函數極值,函數表達式為
函數圖形如下圖1所示。
從函數方程和圖形可以看出,該函數的全局最小值為0,對應的坐標為(0,0)。雖然從函數方程和圖形中很容易找出函數極值及極值對應坐標,但是在函數方程未知的情況下函數極值及極值對應坐標就很難找到。
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函數極值尋優主要分為BP神經網路訓練擬合和遺傳演算法極值尋優兩步,演算法流程如下圖2所示。
神經網路訓練擬合根據尋優函數的特點構建合適的BP神經網路,用非線性函數的輸出數據訓練BP網路,訓練後的BP神經網路就可以預測函數輸出。遺傳演算法極值尋優把訓練後的BP神經網路預測結果作為個體適應度值,通過選擇、交叉和變異操作尋找函數的全局最優值及對應輸入值。
本文根據非線性函數有2個輸入參數、1個輸出參數,確定BP神經網路結構為2-5-1.取函數的4 000組輸入輸出數據,從中隨機選取3 900組數據訓練網路,100組數據測試網路性能,網路訓練好後用於預測非線性函數輸出。
遺傳演算法中個體採用實數編碼,由於尋優函數只有2個輸入參數,所以個體長度為2。個體適應度值為BP神經網路預測值,適應度值越小。交叉概率為0.4,變異概率為0.2。
用函數輸入輸出數據訓練BP神經網路,使訓練後的網路能夠擬合非線性函數輸出,保存訓練好的網路用語計算個體適應度值。根據非線性函數方程隨機得到該函數的4 000組輸入輸出數據,存儲於data.mat中,其中input為函數輸入數據,output為函數對應輸出數據,從中隨機抽取3 900組訓練數據訓練網路,100組測試數據測試網路擬合性能。最後保存訓練好的網路。
把訓練好的BP神經網路預測輸出作為個體適應度值。
BP神經網路擬合結果分析
本文中個體的適應度值為BP神經網路預測值,因此BP神經網路預測精度對於最優位置的尋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尋優非線性函數有2個輸入參數、1個輸出參數,所以構建的BP神經網路的結構為2-5-1。共取非線性函數4 000組輸入輸出數據,從中隨機選擇3 900組數據訓練BP神經網路,100組數據作為測試數據測試BP神經網路擬合性能,BP神經網路預測輸出和期望輸出對比如下圖3所示。
從BP神經網路預測結果可以看出,BP神經網路可以准確預測非線性函數輸出,可以把網路預測近似看成函數實際輸出。
遺傳演算法尋優結果分析 BP神經網路訓練結束後,可以利用遺傳演算法尋找該非線性函數的最小值。遺傳演算法的迭代次數是100次,種群規模是20,交叉概率為0.4,變異概率為0.2,採用浮點數編碼,個體長度為21,優化過程中最優個體適應度值變化曲線如下圖4所示。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有比較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比如對於某項試驗來說,試驗目的是獲取到最大試驗結果對應的實驗條件,但是由於時間和經費限制,該試驗只能進行有限次,可能單靠試驗結果找不到最優的試驗條件。這時可以在已知試驗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本文介紹的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尋找最優試驗條件。
思路就是先根據試驗條件數和試驗結果數確定BP神經網路結構;然後把試驗條件作為輸入數據,試驗結果作為輸出數據訓練BP網路,使得訓練後的網路可以預測一定試驗條件下的試驗結果;最後把試驗條件作為遺傳演算法中的種群個體,把網路預測的試驗結果作為個體適應度值,通過遺傳演算法推導最優試驗結果及其對應試驗條件。
D. 遺傳神經網路識別原理
4.3.1 遺傳BP簡介
遺傳識別是遺傳演算法+神經網路的一種新興的尋優技術,適合於復雜的、疊加的非線性系統的辨識描述。神經網路演算法是當前較為成熟的識別分類方法,但網路權值的訓練一直存在著缺陷。為此結合具體應用,在對遺傳演算法進行改進的基礎上,本文採用了一種基於遺傳學習權值的神經網路識別方法,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盡管常規遺傳演算法是穩健的,但針對一個具體問題遺傳演算法只有和其他方法(或稱原有演算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混合演算法,才能在實際中得到廣泛應用。混合演算法既要保持原有演算法的長處,又要保持遺傳演算法的優點,因此常規遺傳演算法中的適應值函數、編碼、遺傳運算元等必須做適當的修改以適應混合演算法的要求。
4.3.1.1 適應值信息
常規演算法中,適應值常被表示為全局極小,用歐氏距離來實現。例如,適應值常被表示為如下形式:
圖4-5 改進的 GABP計算流程圖
GABP的計算過程圖如圖4-5所示。
E. 遺傳神經網路演算法和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區別
最本質的區別可以說是學習方法不同,或者說模型的優化方法不同。
前者應該是基於版遺傳演算法進行網路權值權的學習,而後者大都是採用反向傳播(BP)演算法進行權值學習,而這兩種演算法差異很大。建議你分別了解:
1)遺傳演算法
2)反向傳播演算法
F. 神經網路和遺傳演算法有什麼關系
遺傳演算法是一種智能優化演算法,神經網路是人工智慧演算法的一種。
可以將遺傳演算法用於神經網路的參數優化中。
G. 關於遺傳演算法優化BP神經網路的問題
程序:
1、未經遺傳演算法優化的BP神經網路建模
clear;
clc;
%%%%%%%%%%%%%輸入參數%%%%%%%%%%%%%%
N=2000; %數據總個數
M=1500; %訓練數據
%%%%%%%%%%%%%訓練數據%%%%%%%%%%%%%%
for i=1:N
input(i,1)=-5+rand*10;
input(i,2)=-5+rand*10;
end
output=input(:,1).^2+input(:,2).^2;
save data input output
load data.mat
%從1到N隨機排序
k=rand(1,N);
[m,n]=sort(k);
%找出訓練數據和預測數據
input_train=input(n(1:M),:)';
output_train=output(n(1:M),:)';
input_test=input(n((M+1):N),:)';
output_test=output(n((M+1):N),:)';
%數據歸一化
[inputn,inputs]=mapminmax(input_train);
[outputn,outputs]=mapminmax(output_train);
%構建BP神經網路
net=newff(inputn,outputn,5);
net.trainParam.epochs=100;
net.trainParam.lr=0.1;
net.trainParam.goal=0.0000004;
%BP神經網路訓練
net=train(net,inputn,outputn);
%測試樣本歸一化
inputn_test=mapminmax('apply',input_test,inputs);
%BP神經網路預測
an=sim(net,inputn_test);
%%網路得到數據反歸一化
BPoutput=mapminmax('reverse',an,outputs);
figure(1)
%plot(BPoutput,':og');
scatter(1:(N-M),BPoutput,'rx');
hold on;
%plot(output_test,'-*');
scatter(1:(N-M),output_test,'o');
legend('預測輸出','期望輸出','fontsize',12);
title('BP網路預測輸出','fontsize',12);
xlabel('樣本','fontsize',12);
xlabel('優化前輸出的誤差','fontsize',12);
figure(2)
error=BPoutput-output_test;
plot(1:(N-M),error);
xlabel('樣本','fontsize',12);
ylabel('優化前輸出的誤差','fontsize',12);
%save net net inputs outputs
2、遺傳演算法優化的BP神經網路建模
(1)主程序
%清空環境變數
clc
clear
%讀取數據
load data.mat
%節點個數
inputnum=2;
hiddennum=5;
outputnum=1;
%訓練數據和預測數據
input_train=input(1:1500,:)';
input_test=input(1501:2000,:)';
output_train=output(1:1500)';
output_test=output(1501:2000)';
%選連樣本輸入輸出數據歸一化
[inputn,inputps]=mapminmax(input_train);
[outputn,outputps]=mapminmax(output_train);
%構建網路
net=newff(inputn,outputn,hiddennum);
%% 遺傳演算法參數初始化
maxgen=10; %進化代數,即迭代次數
sizepop=30; %種群規模
pcross=[0.3]; %交叉概率選擇,0和1之間
pmutation=[0.1]; %變異概率選擇,0和1之間
%節點總數
numsum=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outputnum;
lenchrom=ones(1,numsum);
bound=[-3*ones(numsum,1) 3*ones(numsum,1)]; %數據范圍
%------------------------------------------------------種群初始化------------------------------%------------------
--------
indivials=struct('fitness',zeros(1,sizepop), 'chrom',[]); %將種群信息定義為一個結構體
%avgfitness=[]; %每一代種群的平均適應度
bestfitness=[]; %每一代種群的最佳適應度
bestchrom=[]; %適應度最好的染色體
%初始化種群
for i=1:sizepop
%隨機產生一個種群
indivials.chrom(i,:)=Code(lenchrom,bound); %編碼
x=indivials.chrom(i,:);
%計算適應度
indivials.fitness(i)=fun(x,inputnum,hiddennum,outputnum,net,inputn,outputn); %染色體的適應度
end
%找最好的染色體
[bestfitness bestindex]=min(indivials.fitness);
bestchrom=indivials.chrom(bestindex,:); %最好的染色體
%avgfitness=sum(indivials.fitness)/sizepop; %染色體的平均適應度
% 記錄每一代進化中最好的適應度和平均適應度
%trace=[avgfitness bestfitness];
%% 迭代求解最佳初始閥值和權值
% 進化開始
for i=1:maxgen
i
% 選擇
indivials=Select(indivials,sizepop);
% avgfitness=sum(indivials.fitness)/sizepop;
%交叉
indivials.chrom=Cross(pcross,lenchrom,indivials.chrom,sizepop,bound);
% 變異
indivials.chrom=Mutation(pmutation,lenchrom,indivials.chrom,sizepop,i,maxgen,bound);
% 計算適應度
for j=1:sizepop
x=indivials.chrom(j,:); %解碼
indivials.fitness(j)=fun(x,inputnum,hiddennum,outputnum,net,inputn,outputn);
end
%找到最小和最大適應度的染色體及它們在種群中的位置
[newbestfitness,newbestindex]=min(indivials.fitness);
[worestfitness,worestindex]=max(indivials.fitness);
% 代替上一次進化中最好的染色體
if bestfitness>newbestfitness
bestfitness=newbestfitness;
bestchrom=indivials.chrom(newbestindex,:);
end
indivials.chrom(worestindex,:)=bestchrom;
indivials.fitness(worestindex)=bestfitness;
%avgfitness=sum(indivials.fitness)/sizepop;
% trace=[trace;avgfitness bestfitness]; %記錄每一代進化中最好的適應度和平均適應度
end
%% 遺傳演算法結果分析
%figure(3)
%[r c]=size(trace);
%plot([1:r]',trace(:,2),'b--');
%title(['適應度曲線 ' '終止代數=' num2str(maxgen)]);
%xlabel('進化代數');ylabel('適應度');
%legend('平均適應度','最佳適應度');
disp('適應度 變數');
x=bestchrom;
%% 把最優初始閥值權值賦予網路預測
% %用遺傳演算法優化的BP網路進行值預測
w1=x(1:inputnum*hiddennum);
B1=x(input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
w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
B2=x
(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outputnum);
net.iw{1,1}=reshape(w1,hiddennum,inputnum);
net.lw{2,1}=reshape(w2,outputnum,hiddennum);
net.b{1}=reshape(B1,hiddennum,1);
net.b{2}=B2;
%% BP網路訓練
%網路進化參數
net.trainParam.epochs=100;
net.trainParam.lr=0.1;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網路訓練
[net,per2]=train(net,inputn,outputn);
%% BP網路預測
%數據歸一化
inputn_test=mapminmax('apply',input_test,inputps);
an=sim(net,inputn_test);
test_simu=mapminmax('reverse',an,outputps);
error=test_simu-output_test;
%figure(4);
hold on;plot(1:500,error,'r');
legend('優化前的誤差','優化後的誤差','fontsize',12)
(2)編碼子程序code.m
function ret=Code(lenchrom,bound)
%本函數將變數編碼成染色體,用於隨機初始化一個種群
% lenchrom input : 染色體長度
% bound input : 變數的取值范圍
% ret output: 染色體的編碼值
flag=0;
while flag==0
pick=rand(1,length(lenchrom));
ret=bound(:,1)'+(bound(:,2)-bound(:,1))'.*pick; %線性插值,編碼結果以實數向量存入ret中
flag=test(lenchrom,bound,ret); %檢驗染色體的可行性
end
(3)適應度函數fun.m
function error = fun(x,inputnum,hiddennum,outputnum,net,inputn,outputn)
%該函數用來計算適應度值
%x input 個體
%inputnum input 輸入層節點數
%outputnum input 隱含層節點數
%net input 網路
%inputn input 訓練輸入數據
%outputn input 訓練輸出數據
%error output 個體適應度值
%提取
w1=x(1:inputnum*hiddennum);
B1=x(input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
w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
B2=x(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1:inputnum*hiddennum+hiddennum+hiddennum*outputnum+outputnum);
net=newff(inputn,outputn,hiddennum);
%網路進化參數
net.trainParam.epochs=20;
net.trainParam.lr=0.1;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net.trainParam.show=100;
net.trainParam.showWindow=0;
%網路權值賦值
net.iw{1,1}=reshape(w1,hiddennum,inputnum);
net.lw{2,1}=reshape(w2,outputnum,hiddennum);
net.b{1}=reshape(B1,hiddennum,1);
net.b{2}=B2;
%網路訓練
net=train(net,inputn,outputn);
an=sim(net,inputn);
error=sum(abs(an-outputn));
(4)選擇操作Select.m
function ret=select(indivials,sizepop)
% 該函數用於進行選擇操作
% indivials input 種群信息
% sizepop input 種群規模
% ret output 選擇後的新種群
%求適應度值倒數
[a bestch]=min(indivials.fitness);
%b=indivials.chrom(bestch);
%c=indivials.fitness(bestch);
fitness1=10./indivials.fitness; %indivials.fitness為個體適應度值
%個體選擇概率
sumfitness=sum(fitness1);
sumf=fitness1./sumfitness;
%採用輪盤賭法選擇新個體
index=[];
for i=1:sizepop %sizepop為種群數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for i=1:sizepop
pick=pick-sumf(i);
if pick<0
index=[index i];
break;
end
end
end
%index=[index bestch];
%新種群
indivials.chrom=indivials.chrom(index,:); %indivials.chrom為種群中個體
indivials.fitness=indivials.fitness(index);
%indivials.chrom=[indivials.chrom;b];
%indivials.fitness=[indivials.fitness;c];
ret=indivials;
(5)交叉操作cross.m
function ret=Cross(pcross,lenchrom,chrom,sizepop,bound)
%本函數完成交叉操作
% pcorss input : 交叉概率
% lenchrom input : 染色體的長度
% chrom input : 染色體群
% sizepop input : 種群規模
% ret output : 交叉後的染色體
for i=1:sizepop %每一輪for循環中,可能會進行一次交叉操作,染色體是隨機選擇的,交叉位置也是隨機選擇的,%但該輪for循環中是否進行交叉操作則由交叉概率決定(continue控制)
% 隨機選擇兩個染色體進行交叉
pick=rand(1,2);
while prod(pick)==0
pick=rand(1,2);
end
index=ceil(pick.*sizepop);
% 交叉概率決定是否進行交叉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if pick>pcross
continue;
end
flag=0;
while flag==0
% 隨機選擇交叉位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pos=ceil(pick.*sum(lenchrom)); %隨機選擇進行交叉的位置,即選擇第幾個變數進行交叉,注意:兩個染色體交叉的位置相同
pick=rand; %交叉開始
v1=chrom(index(1),pos);
v2=chrom(index(2),pos);
chrom(index(1),pos)=pick*v2+(1-pick)*v1;
chrom(index(2),pos)=pick*v1+(1-pick)*v2; %交叉結束
flag1=test(lenchrom,bound,chrom(index(1),:)); %檢驗染色體1的可行性
flag2=test(lenchrom,bound,chrom(index(2),:)); %檢驗染色體2的可行性
if flag1*flag2==0
flag=0;
else flag=1;
end %如果兩個染色體不是都可行,則重新交叉
end
end
ret=chrom;
(6)變異操作Mutation.m
function ret=Mutation(pmutation,lenchrom,chrom,sizepop,num,maxgen,bound)
% 本函數完成變異操作
% pcorss input : 變異概率
% lenchrom input : 染色體長度
% chrom input : 染色體群
% sizepop input : 種群規模
% opts input : 變異方法的選擇
% pop input : 當前種群的進化代數和最大的進化代數信息
% bound input : 每個個體的上屆和下屆
% maxgen input :最大迭代次數
% num input : 當前迭代次數
% ret output : 變異後的染色體
for i=1:sizepop %每一輪for循環中,可能會進行一次變異操作,染色體是隨機選擇的,變異位置也是隨機選擇的,
%但該輪for循環中是否進行變異操作則由變異概率決定(continue控制)
% 隨機選擇一個染色體進行變異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index=ceil(pick*sizepop);
% 變異概率決定該輪循環是否進行變異
pick=rand;
if pick>pmutation
continue;
end
flag=0;
while flag==0
% 變異位置
pick=rand;
while pick==0
pick=rand;
end
pos=ceil(pick*sum(lenchrom)); %隨機選擇了染色體變異的位置,即選擇了第pos個變數進行變異
pick=rand; %變異開始
fg=(rand*(1-num/maxgen))^2;
if pick>0.5
chrom(i,pos)=chrom(i,pos)+(bound(pos,2)-chrom(i,pos))*fg;
else
chrom(i,pos)=chrom(i,pos)-(chrom(i,pos)-bound(pos,1))*fg;
end %變異結束
flag=test(lenchrom,bound,chrom(i,:)); %檢驗染色體的可行性
end
end
ret=chrom;
H. 基於遺傳演算法的BP神經網路
源碼地址: https://github.com/Grootzz/GA-BP
介紹:
利用遺傳演算法並行地優化BP網路的權值和閾值,從而避免了BP網路在優化權值和閾值時陷入局部最優的缺點
背景:
這個項目的背景為客運量和貨運量的預測
文件介紹:
因為項目中用到了GAOT工具包中的函數,所以需要將GAOT工具包加入路徑。
操作步驟為:點擊GAOT文件--->添加到路徑--->選定文件夾和子文件夾
這樣,工程中就可以調用GAOT工具包中的函數了
源碼地址: https://github.com/Grootzz/GA-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