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大全 > 資料庫的層級

資料庫的層級

發布時間:2023-02-13 13:01:30

資料庫對象可分為三個層次

通常來說是:界面層(User Interface layer)、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數據訪問層(Data access layer),但這一般適於大型多人開發系統來說的
可以讓不同的人員按專長分工,通常幾人十幾人的小團隊用這種模式意義不大。

Ⅱ 數據倉庫在資料庫里處於什麼層級

簡而言之,資料庫是面向事務的設計,數據倉庫是面向主題設計的。

資料庫一般存儲在線交易數據,數據倉庫存儲的一般是歷史數據。

資料庫設計是盡量避免冗餘,一般採用符合範式的規則來設計,數據倉庫在設計是有意引入冗餘,採用反範式的方式來設計。

資料庫是為捕獲數據而設計,數據倉庫是為分析數據而設計,它的兩個基本的元素是維表和事實表。維是看問題的角度,比如時間,部門,維表放的就是這些東西的定義,事實表裡放著要查詢的數據,同時有維的ID。

單從概念上講,有些晦澀。任何技術都是為應用服務的,結合應用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以銀行業務為例。資料庫是事務系統的數據平台,客戶在銀行做的每筆交易都會寫入資料庫,被記錄下來,這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用資料庫記帳。數據倉庫是分析系統的數據平台,它從事務系統獲取數據,並做匯總、加工,為決策者提供決策的依據。比如,某銀行某分行一個月發生多少交易,該分行當前存款余額是多少。如果存款又多,消費交易又多,那麼該地區就有必要設立ATM了。

顯然,銀行的交易量是巨大的,通常以百萬甚至千萬次來計算。事務系統是實時的,這就要求時效性,客戶存一筆錢需要幾十秒是無法忍受的,這就要求資料庫只能存儲很短一段時間的數據。而分析系統是事後的,它要提供關注時間段內所有的有效數據。這些數據是海量的,匯總計算起來也要慢一些,但是,只要能夠提供有效的分析數據就達到目的了。

數據倉庫,是在資料庫已經大量存在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挖掘數據資源、為了決策需要而產生的,它決不是所謂的「大型資料庫」。那麼,數據倉庫與傳統資料庫比較,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先看看W.H.Inmon關於數據倉庫的定義:面向主題的、集成的、與時間相關且不可修改的數據集合。

「面向主題的」:傳統資料庫主要是為應用程序進行數據處理,未必按照同一主題存儲數據;數據倉庫側重於數據分析工作,是按照主題存儲的。這一點,類似於傳統農貿市場與超市的區別—市場裡面,白菜、蘿卜、香菜會在一個攤位上,如果它們是一個小販賣的;而超市裡,白菜、蘿卜、香菜則各自一塊。也就是說,市場里的菜(數據)是按照小販(應用程序)歸堆(存儲)的,超市裡面則是按照菜的類型(同主題)歸堆的。

「與時間相關」:資料庫保存信息的時候,並不強調一定有時間信息。數據倉庫則不同,出於決策的需要,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都要標明時間屬性。決策中,時間屬性很重要。同樣都是累計購買過九車產品的顧客,一位是最近三個月購買九車,一位是最近一年從未買過,這對於決策者意義是不同的。

「不可修改」:數據倉庫中的數據並不是最新的,而是來源於其它數據源。數據倉庫反映的是歷史信息,並不是很多資料庫處理的那種日常事務數據(有的資料庫例如電信計費資料庫甚至處理實時信息)。因此,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是極少或根本不修改的;當然,向數據倉庫添加數據是允許的。

數據倉庫的出現,並不是要取代資料庫。目前,大部分數據倉庫還是用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來管理的。可以說,資料庫、數據倉庫相輔相成、各有千秋。

補充一下,數據倉庫的方案建設的目的,是為前端查詢和分析作為基礎,由於有較大的冗餘,所以需要的存儲也較大。為了更好地為前端應用服務,數據倉庫必須有如下幾點優點,否則是失敗的數據倉庫方案。

1.效率足夠高。客戶要求的分析數據一般分為日、周、月、季、年等,可以看出,日為周期的數據要求的效率最高,要求24小時甚至12小時內,客戶能看到昨天的數據分析。由於有的企業每日的數據量很大,設計不好的數據倉庫經常會出問題,延遲1-3日才能給出數據,顯然不行的。

2.數據質量。客戶要看各種信息,肯定要准確的數據,但由於數據倉庫流程至少分為3步,2次ETL,復雜的架構會更多層次,那麼由於數據源有臟數據或者代碼不嚴謹,都可以導致數據失真,客戶看到錯誤的信息就可能導致分析出錯誤的決策,造成損失,而不是效益。

3.擴展性。之所以有的大型數據倉庫系統架構設計復雜,是因為考慮到了未來3-5年的擴展性,這樣的話,客戶不用太快花錢去重建數據倉庫系統,就能很穩定運行。主要體現在數據建模的合理性,數據倉庫方案中多出一些中間層,使海量數據流有足夠的緩沖,不至於數據量大很多,就運行不起來了。

Ⅲ access資料庫的結構層次

第一層是表對象和查詢對象,表對象和查詢對象是資料庫的基本對象,用於在資料庫中存儲數據和查詢數據。

第二層是表單對象、報表對象和數據訪問頁,它們是直接面向用戶的對象,用於應用系統的數據輸入輸出和驅動控制。

第三層是宏對象和模塊對象,是代碼類型對象。它們通過組織宏操作或編寫程序來完成復雜的資料庫管理和自動化數據管理。

Ⅳ 在一個資料庫應用中通常包括哪三個層次

通常來說是:界面層(User Interface layer)、業務邏輯層(Business Logic Layer)、數據訪問層(Data access layer),但這一般適於大型回多人開發系統答來說的,可以讓不同的人員按專長分工,通常幾人十幾人的小團隊用這種模式意義不大。

Ⅳ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層次結構

根據處理對象的不同,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層次結構由高級到低級依次為應用層、語言翻譯處理層、數據存取層、數據存儲層、操作系統。 操作系統是DBMS的基礎。操作系統提供的存取原語和基本的存取方法通常是作為和DBMS存儲層的介面。

Ⅵ 傳統資料庫系統的幾個層次

傳統的資料庫系統分為3個層次,按ANSI的定義分別為物理模式、概念模式和外部模專式。傳統的資料庫屬採用這種層次結構是因它所管理的數據而決定的。在這種資料庫中,數據主要是抽象化的字元和數值,管理和操縱的技術也是簡單的比較、排序、查找和增刪改等操作,處理起來容易,也比較好管理。
最低層也就是第一層,稱為媒體支持層,第二層稱為存取與存儲數據模型進行描述。第三層稱為概念數據模型層,是對現實世界用多媒體數據信息進行的描述,也是多媒體資料庫中在全局概念下的一個整體視圖。第四層稱為多媒體用戶介面層,完成用戶對多媒體信息的查詢描述和得到多媒體信息的查詢結果。

Ⅶ 關系資料庫的四個層次結構是什麼

1.層次模型

層次模型是資料庫系統中最早使用的模型,它的數據結構類似一顆倒置的樹,每個節點表示一個記錄類型,記錄之間的聯系是一對多的聯系,基本特徵是:

* 一定有一個,並且只有一個位於樹根的節點,稱為根節點;
* 一個節點下面可以沒有節點,即向下沒有分支,那麼該節點稱為葉節點;
* 一個節點可以有一個或多個節點,前者稱為父節點,後者稱為子節點;
* 同一父節點的子節點稱為兄弟節點。
* 除根節點外,其他任何節點有且只有一個父節點;

圖11.7是一個層次模型的例子。

層次模型中,每個記錄類型可以包含多個欄位,不同記錄類型之間、同一記錄類型的不同欄位之間不能同名。如果要存取某一類型的記錄,就要從根節點開始,按照樹的層次逐層向下查找,查找路徑就是存取路徑。如圖11.8所示。

層次模型結構簡單,容易實現,對於某些特定的應用系統效率很高,但如果需要動態訪問數據(如增加或修改記錄類型)時,效率並不高。另外,對於一些非層次性結構(如多對多聯系),層次模型表達起來比較繁瑣和不直觀。
2.網狀模型

網狀模型可以看作是層次模型的一種擴展。它採用網狀結構表示實體及其之間的聯系。網狀結構的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記錄類型,記錄類型可包含若干欄位,聯系用鏈接指針表示,去掉了層次模型的限制。網狀模型的特徵是:

1. 允許一個以上的節點沒有父節點;
2. 一個節點可以有多於一個的父節點;

例如,圖11.9(a)和圖11.9(b)都是網狀模型的例子。圖11.9(a)中節點3有兩個父節點,即節點1和節點2;圖11.9(b)中節點4有三個父節點,即節點1,節點2和節點3。

由於網狀模型比較復雜,一般實際的網狀資料庫管理系統對網狀都有一些具體的限制。在使用網狀資料庫時有時候需要一些轉換。例如,如圖11.10所示。

網狀模型與層次模型相比,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能更直接地描述現實世界,性能和效率也比較好。網狀模型的缺點是結構復雜,用戶不易掌握,記錄類型聯系變動後涉及鏈接指針的調整,擴充和維護都比較復雜。
3.關系模型

關系模型是目前應用最多、也最為重要的一種數據模型。關系模型建立在嚴格的數學概念基礎上,採用二維表格結構來表示實體和實體之間的聯系。二維表由行和列組成。下面以教師信息表和課程表為例,說明關系模型中的一些常用術語:
表11.1 教師信息表(表名為:tea_info)
TNO(教師編號)

NAME(姓名)

GENDER(性別)

TITLE(職稱)

DEPT(系別)

805

李奇



講師

基礎部

856

薛智永



教授

信息學院

表11.2 課程表(表名為:cur_info)
CNO(課程編號)

DESCP(課程名稱)

PERIOD(學時)

TNO(主講老師編號)

005067

微機基礎

40

805

005132

數據結構

64

856

1. 關系(或表):一個關系就是一個表,如上面的教師信息表和課程表。
2. 元組:表中的一行為一個元組(不包括表頭)。
3. 屬性:表中的一列為一個屬性。
4. 主碼(或關鍵字):可以唯一確定一個元組和其他元組不同的屬性組。
5. 域:屬性的取值范圍。
6. 分量:元組中的一個屬性值。
7. 關系模式:對關系的描述,一般表示為:關系名(屬性1,屬性2,... ...,屬性n)。

關系模型中沒有層次模型中的鏈接指針,記錄之間的聯系是通過不同關系中的同名屬性來實現的。 關系模型的基本特徵是:

1. 建立在關系數據理論之上,有可靠的數據基礎;
2. 可以描述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聯系。
3. 表示的一致性。實體本身和實體間聯系都使用關系描述。
4. 關系的每個分量的不可分性,也就是不允許表中表。

關系模型概念清晰,結構簡單,實體、實體聯系和查詢結果都採用關系表示,用戶比較容易理解。另外,關系模型的存取路徑對用戶是透明的,程序員不用關心具體的存取過程,減輕了程序員的工作負擔,具有較好的數據獨立性和安全保密性。
關系模型也有一些缺點,在某些實際應用中,關系模型的查詢效率有時不如層次和網狀模型。為了提高查詢的效率,有時需要對查詢進行一些特別的優化

Ⅷ 資料庫系統包括七個層次的內容

第7層 應用層: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
第6層 表示層: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第5層 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
第4層 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 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
第2層 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 物理層: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收數據則相反。

閱讀全文

與資料庫的層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pplepay蘋果手機卡 瀏覽:835
一個14mb的文件能儲存多少萬漢字 瀏覽:478
騰訊文檔里如何導出數據 瀏覽:979
java面試題csdn 瀏覽:410
rpgnvp是什麼文件 瀏覽:594
如何將一列數據復制到excel 瀏覽:488
sd卡怎麼恢復excel文件 瀏覽:282
gdblinux內核多核調試 瀏覽:24
電子文件保護的核心是什麼 瀏覽:196
snt修改器安裝教程 瀏覽:663
白雜訊文件是什麼 瀏覽:723
java打開新窗口 瀏覽:195
如何同步七天前的數據 瀏覽:95
從來不開數據為什麼會消耗流量 瀏覽:938
固態win10裝機教程 瀏覽:539
u盤可以用但不能保存文件 瀏覽:625
多個名稱多個文件名 瀏覽:11
如何恢復隱藏的文件夾 瀏覽:474
u盤插入電腦直接彈出文件 瀏覽:317
jt是什麼文件 瀏覽:35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