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編程大全 > 計算機網路通信過程

計算機網路通信過程

發布時間:2023-01-18 21:25:36

1. 計算機通信的主要原理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工作原理1)TCP/IP協議的數據傳輸過程:
TCP/IP協議所採用的通信方式是分組交換方式。所謂分組交換,簡單說就是數據在傳輸時分成若干段,每個數據段稱為一個數據包,TCP/IP協議的基本傳輸單位是數據包,TCP/IP協議主要包括兩個主要的協議,即TCP協議和IP協議,這兩個協議可以聯合使用,也可以與其他協議聯合使用,它們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首先由TCP協議把數據分成若干數據包,給每個數據包寫上序號,以便接收端把數據還原成原來的格式。
2)IP協議給每個數據包寫上發送主機和接收主機的地址,一旦寫上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數據包就可以在物理網上傳送數據了。IP協議還具有利用路由演算法進行路由選擇的功能。
3)這些數據包可以通過不同的傳輸途徑(路由)進行傳輸,由於路徑不同,加上其它的原因,可能出現順序顛倒、數據丟失、數據失真甚至重復的現象。這些問題都由TCP協議來處理,它具有檢查和處理錯誤的功能,必要時還可以請求發送端重發。
簡言之,IP協議負責數據的傳輸,而TCP協議負責數據的可靠性。

2. 簡要說明計算機網路的通信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從用戶在瀏覽器中輸入URL開始大概是這樣的過程。
1)URL被提交到域名伺服器得到目的主機的IP地址
2)根據IP選擇路由 ,若在同一網路則直接交付,否則交給路由器選擇下一跳地址直到把消息傳到目的主機所在網路
3)到達目的主機所在網路後,根據IP地址得到MAC地址,按此MAC地址將消息交付給目的主機

3. 簡述數據通過計算機網路的通信過程。

過程:電腦將數據封裝上一定的頭部,轉換成0,1等二進制信號在線路上傳播給路由器,路由器根據路由表轉發數據,直達目的主機,再拆去頭部信息,將純的數據交給應用程序

c/s(客戶機/伺服器)有三個主要部件:資料庫伺服器、客戶應用程序和網路。伺服器負責有效地管理系統的資源,其任務集中於:
1.資料庫安全性的要求
2.資料庫訪問並發性的控制
3.資料庫前端的客戶應用程序的全局數據完整性規則
4.資料庫的備份與恢復

客戶端應用程序的的主要任務是:
1.提供用戶與資料庫交互的界面
2.向資料庫伺服器提交用戶請求並接收來自資料庫伺服器的信息
3.利用客戶應用程序對存在於客戶端的數據執行應用邏輯要求
4.網路通信軟體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資料庫伺服器和客戶應用程序之間的數據傳輸。
三層C/S結構是將應用功能分成表示層、功能層和數據層三部分。
解決方案是:對這三層進行明確分割,並在邏輯上使其獨立。
在三層C/S中, 表示層 是應用的用戶介面部分,它擔負著用戶與應用間的對話功能。它用於檢查用戶從鍵盤等輸入的數據,顯示應用輸出的數據。為使用戶能直觀地進行操作,一般要使用圖形用戶介面 (GUI),操作簡單、易學易用。在變更用戶介面時,只需改寫顯示控制和數據檢查程序,而不影響其他兩層。檢查的內容也只限於數據的形式和值的范圍,不包括有關業務本身的處理邏輯。
功能層 相當於應用的本體,它是將具體的業務處理邏輯地編入程序中。表示層和功能層之間的數據交往要盡可能簡潔。
數據層 就是DBMS,負責管理對資料庫數據的讀寫。DBMS必須能迅速執行大量數據的更新和檢索。現在的主流是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 (RDBMS)。因此一般從功能層傳送到數據層的要求大都使用SQL語言。
在三層或N層C/S結構中,中間件 (Middleware) 是最重要的部件。所謂中間件是一個用API定義的軟體層,是具有強大通信能力和良好可擴展性的分布式軟體管理框架。它的功能是在客戶機和伺服器或者伺服器和伺服器之間傳送數據,實現客戶機群和伺服器群之間的通信。其工作流程是:在客戶機里的應用程序需要駐留網路上某個伺服器的數據或服務時,搜索此數據的C/S應用程序需訪問中間件系統。該系統將查找數據源或服務,並在發送應用程序請求後重新打包響應,將其傳送回應用程序。隨著網路計算模式的發展,中間件日益成為軟體領域的新的熱點。中間件在整個分布式系統中起數據匯流排的作用,各種異構系統通過中間件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每個C/S環境,從最小的LAN環境到超級網路環境,都使用某種形式的中間件。無論客戶機何時給伺服器發送請求,也無論它何時應用存取資料庫文件,都有某種形式的中間件傳遞C/S鏈路,用以消除通信協議、資料庫查詢語言、應用邏輯與操作系統之間潛在的不兼容問題。

三層C/S結構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單一的訪問點,可以在任何地方訪問站點的資料庫;
2.對於各種信息源,不論是文本還是圖形都採用相同的界面;
3.所有的信息,不論其基於的平台,都可以用相同的界面訪問;
4.可跨平台操作;
5.減少整個系統的成本;
6.維護升級十分方便;
7.具有良好的開放性;
8.系統的可擴充性良好;
9.進行嚴密的安全管理;
10.系統管理簡單,可支持異種資料庫,有很高的可用性。

4. 計算機網路從 IP 到 IP 的通信是怎麼完成的

開發離不開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網路知識對軟體開發都是有用的。

我們知道,網路是分層的,OSI 體系中分了 7 層,但實際上使用的 TCP/IP 體系中分了 4 層,學習的時候為了方便,我們還是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分開學的,所以是 5 層。

開發時我們會用 IP、TCP、HTTP 等協議來完成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網頁運行時還會涉及到 DNS 等協議,這些協議都是在網路層之上的,也就是基於 IP 到 IP 的傳輸來完成各種協議的數據通信。

那之下的部分呢?IP 到 IP 的通信是如何實現的?

這就涉及到物理層、數據鏈路層還有網路層的知識了,這些知識對實際的開發沒啥用,因為代碼里已經默認了 IP 和 IP 之間是可以通信的,但是了解這些可以讓我們對網路有一個全面的理解。這部分涉及到網路硬體、涉及到通信原理,還是挺有意思的。

這篇文章就淺談下 IP 和 IP 之間的通信的知識。

把不同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可以做數據通信,可以共享軟體、硬體,這就叫做計算機網路。

這種連接方式有很多種,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網路。比如撥號上網,是利用電話通信的網路來傳輸數據的,就像打電話一樣,所以叫撥號,只不過傳輸的數據不是通話數據。比如衛星上網,是利用衛星信號來傳輸數據,這也是一種網路。

這兩種都是用的現有的網路來實現計算機通信。而我們自己組建的網路都是用網線連接的,這種是最常見的網路。

比如這樣:

這種通過一根線把所有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的網路連接方式叫做乙太網。

在講乙太網之前,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感受到了網路分層的好處:

不管是利用電信網路的撥號上網,還是利用衛星通信的衛星上網,或者是用網線連接起來的乙太網,這些不同結構的網路都能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就是因為做了很好的分層,只要實現了 IP 協議,那麼不管網路是怎麼實現的,都能實現更上層協議的通信。

這就像軟體開發領域的面向介面編程的思想,只要你能實現 IP 到 IP 的通信,不管你是怎麼傳輸的數據,都可以。

多台計算機已經用網線連接起來了,那怎麼通信呢?

直接通過這條網線傳遞數據就行,只不過現在是一個發其餘的都能接收到,要讓目標計算機能接收,那就得標識下目的地址是啥,所以乙太網的數據幀格式是這樣的:

除了數據外,額外加上了目的地址、原地址等信息。

這樣每台計算機接收到網路傳過來的數據之後,判斷下是否目的地址是自己,是就接收,否則丟棄。這樣就實現了網路通信。

這就是一個網路了?就這么簡單?

這確實是一個小型網路,但還不完善。如果多台計算機同時發消息怎麼辦,數據不就混在一塊了?

所以要做是否沖突的檢測,現在乙太網用的方式是這樣:想要通過網路發消息時,先檢測下網路中有沒有電信號,沒有的話就發,有的話就等待 1.x 秒,x 是隨機的,如果到了時間還有沖突,那就等待 2.x 秒、4.x 秒、8.x 秒,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避免沖突,實現准確的通信,這叫做「指數退避」。

這樣確實不會沖突了,但是還有問題,如果計算機連了很多,雖然能准確的通信,但時不時就沖突的話效率也太低了。

能不能減少沖突呢?

連在一起的乙太網的計算機因為是廣播通信的,所以可能可能沖突,這叫做一個「沖突域」。如果能把大的沖突域給拆小,那不就能減少沖突的概率了?

這就是交換機做的事情了:

幾台電腦之間加一個交換機來隔開,這樣傳輸消息的時候,如果是同一個小網段內的通信,會直接傳給目標計算機,不會傳到其他網段里去,本網段沒有該 mac 地址的時候才傳到其他網段,這樣就 把大的網路分成了一個個小的網段,減少了沖突的概率,提高了網路傳輸效率,這就是交換機的意義。

這樣,我們就組建了一個乙太網。

現在一個個的網路都是分散的,不管是乙太網,還是用電信網路連接的網路,或者是衛星連接的網路,那自然有需求把這些分散的網路給連接起來,這就是互聯網,也就是把網路連接起來的網路。

互聯網也有很多,比如軍隊的各種網路會建立一個互聯網,教育的各種網路會建立互聯網,互聯網和互聯網之間還可以連接,最大的互聯網就是網際網路 internet,大到全世界的很多網路都會連入的那種。但也有的互聯網是不接入 internet 的,比如軍用的互聯網。

那這些網路之間是怎麼標識和連接的呢?

標識網路自然就需要編號,並且網路內的主機也需要編號,也就是需要指定網路號 + 主機號,這就是 IP 地址。

IP 地址最開始是 32 位的,叫做 IPv4(後來擴充成了 128 位的,叫做 IPv6)。

比如這樣就是一個 IPv4 的地址:

為了好記,我們把它分為了四段,每段 8 位,就成了這樣:

210.73.140.2

這分為 4 段的 32 位地址里有網路號也有主機號。如果把第一段當作網路號,那剩下的三段就是主機號,可以標識 1600 多萬台計算機,如果把前兩段當作網路號,那可以標識 6 萬多台計算機,如果把前三段當作網路號,那隻有最後一段用於標識主機,可以標識 254 台計算機。這樣就分為了 ABC 三類網路。

講完了 IP 地址,再回來講最大的互聯網 internet。

internet 是連接全球很多網路的互聯網,那自然有個主幹網,然後下面接入各個國家的網路。每個國家都有專門的接入 internet 的網路提供商(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比如中國有聯通、移動、鐵通等 ISP,由他們接入 internet,我們再接入他們的網路。

那網路之間是怎麼連接的呢?

就是通過路由器, 路由器連接多個網路,負責根據 IP 地址選擇把數據傳到某個網路

很多同學分不清路由器和交換機的區別,其實很好區分:交換機是網路內部隔離沖突域、提高網路效率用的,根據 mac 地址轉發消息。路由器是負責在不同的網路之間轉發數據,根據 IP 地址確定網路和主機然後轉發。

IP 地址里記錄了網路號和主機號,所以根據網路號就能確定是哪個網路,那怎麼根據主機號確定哪台主機呢?

在這個網路里廣播一次不就行了?把 IP 地址傳遞給網路的每一台主機,如果是自己的,那就返回自己的 mac 地址,這樣路由器就知道該把消息傳給誰了。這種從 IP 到 mac 地址的查詢過程叫做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協議。

至此,我們就完成了從 IP 到 IP 的通信,再上面的協議我們就比較熟了,也就是 TCP、HTTP 這些,這些是我們軟體開發整天用的協議。

計算機網路是分層的,OSI 體系結構分了 7 層,實際用的 TCP/IP 體系結構分了 4 層,為了學習方便我們還是作為 5 層來看。

分層的好處就是每一層都可以靈活的替換實現方案,比如只要你實現了 IP 到 IP 的通信,不管你是衛星連接的網路、電信連接的網路還是乙太網,都可以,對上層的各種協議沒影響。

衛星、電話網路等都是已有的網路,我們自己組建的網路一般都是按照乙太網的方式,也就是一根網線連接所有計算機的方式,叫做匯流排式。

乙太網內是廣播通信的,為了避免沖突,會通過指數退避的方式來發消息,但這會降低傳輸效率,所以引入了交換機來隔離沖突域,也就把網路分成了不同的網段,交換機遇到同一網段的通信是不會傳遞到其他網段的,這樣就減少了沖突的概率。

網路和網路之間連接起來就叫做互聯網,互聯網有很多種,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是 internet,但也不是所有的互聯網都在 internet 里,比如軍用互聯網就不會連入 internet。

internet 有主幹網來連接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網路,每個國家都有負責接入 internet 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ISP,比如中國的聯通、移動、鐵通等運營商。

網路的標識是通過 IP,也就是網路號 + 主機號構成,然後由路由器負責通過 IP 來做網路之間的數據轉發。

路由器實現轉發要先根據 IP 種的主機號來查出 mac 地址,對應的查詢協議叫做 ARP 協議,也是通過廣播的方式實現的。

這樣就實現了 internet 上任意兩台主機的 IP 到 IP 的通信。

我們平時軟體開發時用的 IP、TCP、HTTP、DNS 等協議,都是在這些基礎之上實現的。網路層之下的知識,確實對我們開發沒啥幫助,但了解下還是挺有意思的。

5. 計算機網路是怎樣通信

通過協議進行通信
計算機網路通信就是把信息通過介質正確的傳遞到另一台計算機
首先需要用物理層協議 定義了介質的類型 介面的形狀尺寸 引腳的定義 驅動方式等
第二數據鏈路層協議 定義數據幀的格式 大小 校驗 物理定址等信息
有了這些就基本構成計算機通信基礎了 但是物理地址雖能在理論做到世界的唯一性但它並沒有「域」的概念 這樣就使全世界的計算機處在一個扁平結構的網路上,沒交換機有這樣的負載能力所以要通過上層協議進行邏輯編址通常為IP協議 也有其它的 現在不常用了
其它的協議是用來針對計算機應用的特點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 進行優化和復用的
其它的請參照TCP/IP
不一一贅述希望對你有幫助

6. 用OSI在計算機網路中,兩台計算機是如何通信的

如果兩台計算機先要通訊 就是一個封裝和解封裝的一個過程。
首先 從上三層產生一個數據 到第四層加上一個tcp/up埠號 再傳到第三層加上一個ip包頭(源ip 目的ip)然後傳到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加上一個幀頭(源MAC 目的MAC fcs校驗)再傳到物理層轉換成比特流傳送出去 經過一些二層或三層設備 對數據包的頭部進行解封裝 然後再次封裝,傳到對方主機 對方主機就是一個逆反的過程 解封裝 最後傳到應用層 主機和主機就是這樣通訊的

7. 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分幾個階段

以華為MateBookX,win10為例。4個階段。第一階段:遠程聯機系統,它的模式是「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通信;第三階段:標准、開放的計算機網路;第四階段:高速、智能的計算機網路。

演示機型:華為MateBook X 系統版本:win10

以華為MateBook X,win10為例。4個階段。第一階段:遠程聯機系統,它的模式是「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通信;第三階段:標准、開放的計算機網路;第四階段:高速、智能的計算機網路。

8. 描述兩台計算機的如何進行通信

開放式系統互聯模型(OSI)是1984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參考模型。作為一個概念性框架,它是不同製造商的設備和應用軟體在網路中進行通信的標准。現在此模型已成為計算機間和網路間進行通信的主要結構模型。目前使用的大多數網路通信協議的結構都是基於 OSI 模型的。 OSI 將通信過程定義為七層,即將連網計算機間傳輸信息的任務劃分為七個更小、更易於處理的任務組。每一個任務或任務組則被分配到各個 OSI 層。每一層都是獨立存在的,因此分配到各層的任務能夠獨立地執行。這樣使得變更其中某層提供的方案時不影響其他層。

OSI 七層模型的每一層都具有清晰的特徵。基本來說,第七至第四層處理數據源和數據目的地之間的端到端通信,而第三至第一層處理網路設備間的通信。另外, OSI 模型的七層也可以劃分為兩組:上層(層 7 、層 6 和層 5 )和下層(層 4 、層 3 、層 2 和層 1 )。 OSI 模型的上層處理應用程序問題,並且通常只應用在軟體上。最高層,即應用層是與終端用戶最接近的。 OSI 模型的下層是處理數據傳輸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應用在硬體和軟體上。最底層,即物理層是與物理網路媒介(比如說,電線)最接近的,並且負責在媒介上發送數據。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
如果還不清楚請參閱http://www.net130.com/2005/3-28/13614.html
或者加我QQ271190440討論

9. 將計算機連接到網路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計算機連接到網路的基本過程是

1、確定使用的網路硬體設備。

2、用RJ-45插頭的雙絞線和網路集成器把計算機連接起來

3、安裝網路通信協議

4、設置網路參數

(9)計算機網路通信過程擴展閱讀:

網路鏈接技術的作用

從計算機技術誕生那天開始,網路鏈接就開始發揮了作用。網路鏈接技術的作用量大、面廣,有時平行,有時交叉,有時重疊,難以全面總結。我在這里寫幾條具有現實意義的。

1、輻射

以點帶面。互聯網—-互連網—-互鏈網。如上網以後,不管在「地址欄」里鍵入那個網站的網址,就能進入該網站。又如在「收藏夾」里收藏有許多網址,想進那個網站,就進那個網站。這是小區域網與大網站的互聯。

2、包容

兩個網站之間的鏈接,新浪網首頁給谷歌網留有查詢窗口,搜狐網給搜狗網留有查詢窗口。

3、以小控(制)大

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一個16k大小的、後綴為「.VSP」的會聲會影項目文件能啟動605M大的「會聲會影視頻編輯軟體」。

4、萬能

想要宣傳某一思想而發的博文,可以有意設計成通過具有鏈接功能的博文標題,讓別人關注到博文。

5、索引

簡單快捷。根據一定需要,把書刊中的主要內容或各種題名摘錄下來,標明出處、頁碼,按一定次序分條排列,以供人查閱的資料。

6、橋

連接知識點的橋。

7、詞典

網上通用。將各種具有「鏈接」功能的素材編制一個word文件。日積月累下來,就是一本自編自用的「詞典」了!

8、網

點—-線—-網。通過互聯網的網路鏈接,將各門各類知識網羅到我們和下一代的心中,讓智慧和經驗代代傳承。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網路通信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文件許可權600 瀏覽:109
蘋果手機使用miui免費電話 瀏覽:732
qtudp發送文件 瀏覽:295
三星手機牆紙文件夾 瀏覽:478
iphone7輸錯密碼震動 瀏覽:944
季度申報數據從哪裡看 瀏覽:645
安卓的郵箱文件保存在哪裡 瀏覽:441
蘋果奧維導出文件在哪裡 瀏覽:405
qq頭像比較社會的女 瀏覽:840
手機風景修圖教程 瀏覽:173
程序員用什麼計算機語言 瀏覽:337
有票APP客服在哪裡 瀏覽:692
國資委63號文件從哪裡查 瀏覽:37
哪個app能顯示lrc字幕 瀏覽:53
jsdate轉換數字 瀏覽:198
賣票的網站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355
羅湖免費網站製作怎麼樣 瀏覽:274
蘋果6plus測速度 瀏覽:290
u盤的文件變成快捷方式 瀏覽:970
支付寶密碼演算法 瀏覽:315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