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徐城北:無心巧遇張火丁(王娜)
《城北說戲1:京劇這玩意兒》 徐城北 著 定價:32.00元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城北說戲2:京劇夜明珠》 徐城北 著 定價:32.00元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 王娜 編輯
《城北說戲1:京劇這玩意兒》
徐城北的「說戲」是有來頭的。自幼跟祖父瞧戲,又出身記者世家,多與梨園名角耳濡目染,雖無心插柳,卻又命中註定在專業劇團當編劇搞研究,一干15年。寫過劇、論過戲、出過專著,但如同人們稱他「城北徐公」,並不因其貌得名一樣,他的雜(涉獵廣泛)、散(散論閑文)、玩(把玩品味)成就了他的非專業寫作,更多了讀友。於是一發不可收,越發信手拈來,在若干「三部曲」後,開始「五指連彈」。這不,就有了被他稱為私人記憶的5本「說戲」。其實,書中不只說戲,也說人說事兒,這或許正是讀者想看到的。
《城北說戲2:京劇夜明珠》
徐城北的「說戲」是有看頭的。他居然將京劇與粵劇,張火丁與紅線女,譚鑫培和於魁智,袁雪芬、袁世海……都當作「夜明珠」串在了一起,還就此聊起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當然也免不了說一些大劇場和小園子、演員的掙錢與讀書等話題,發一些「切忌買櫝還珠」,「別了京劇革命」等議論。
跟紅線女相比,程派再傳弟子張火丁再優秀,也只能算是小號的夜明珠了,但她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我跟火丁應該算是「同事」,都在中國京劇院「拿銀子」(領工資)。但她來得晚,她剛來我就調走了,真正的認識過程很奇怪,就發生在紅線女臨時借住的地方。那陣我正為粵劇紅線女寫著書,每周要到她住處談三個半天,我是在那裡「先遇到、後認識」張火丁的。此話怎講?有一天臨近中午,火丁推門進來了。不施脂粉,非常樸素。我與張火丁對視良久,沒有言語。紅線女問我:「你們認識么?」我搖頭。紅線女奇怪了:「你們一個劇院,怎麼會不認識?」
火丁則試探著問:「是城北老師么?」我被動地點頭,問道:「你是?」非常樸素的回答:「我是張火丁。」哦,她當時就很有名氣了,我居然不認識台下的她。我僅僅是在台下看過她的戲,這樣素麵在台下相遇,還真是第一次。估計紅線女一定會暗笑。但我腦子飛轉:她怎麼會到紅線女這兒來?沒有紅線女的召喚,她肯定不敢貿然拜訪的。總之,紅線女看上她肯定有蹊蹺,而她這么年輕就傾倒紅線女也絕非尋常。
我繼續跟紅老師談她的藝事,張則靜靜坐在一邊,好半天沒插一句話。最後我談完了,轉過頭問火丁:「你找紅老師有事吧?」「沒,真的沒。就是來看看的。」紅也插話:「我一會兒再招呼她……」我很奇怪:遠在南國的大明星,會看重遠在北方的「小程派」。其中,必然有連火丁也未必明白的道理。
說火丁是「小程派」,一點也沒冤枉她。她當時確實還很「小」。當時的「程派大家」基本是三位: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前兩位是給程先生磕頭的男學生,後一位是干閨女。前兩位最好的時候似已過去,但還能支撐一氣。李世濟當時有丈夫、兒子輔佐著,謝幕時一家三口都走上舞台中心,這種幸福感不是每個演員都能擁有的。我當時一方面給李寫本子,同時又為他們夫婦寫文章。我屬於程派筆桿子的「第三世界」。這是劇院朋友與我開玩笑,這樣說過了還讓我別生氣。我這人隨和,聽了無動於衷。因為我「傍」李世濟是工作需要,我與她是一個單位(中國京劇院)的,而趙與王都不在我們這里。我不可能完全脫離單位去輔助單位之外的名家。更何況,我這「三個世界」從根子上就沒派性。我母親五十年代初期訪問過程硯秋,第三天程硯秋就帶著王吟秋到我們家「回拜」。王吟秋是當時這件事的見證人,他1995年在天津參加中國京劇節時,還特地跟我談起這件往事。電視台采訪他,讓他談談自己對男旦的看法。他這樣回答:「徐城北同志贊同男旦,你們采訪他去吧,我以為:他的理由很充分。這問題由文化人談,比找我們自己說自己更合適。」記得那一陣他私下也很表示出親近感。每年過春節,都是他搶先給我打電話拜年。我說要到他雙榆樹的家裡拜訪,不知道什麼原因,他硬是一次次地謝絕。我心暗想:男旦的家有什麼不能看的東西么?我隨後又聽說,他在家裡教女學生時,一定要拉一位不相乾的男同志作陪。還有,不久前我還聽一位「趙榮琛身邊」的人傳話,說趙老很羨慕世濟身邊有個徐城北,還說「要是想個法子讓徐城北轉到咱們這邊,就好了」。
話還回到火丁身上,她很早就拜師趙榮琛,其中原因我不得其詳,是她選的老師,還是老師選的她?但我聽說到一則馬路新聞:她一個小女子,唱起來卻很有那種男旦的味。我聽了想了一想,的確她還真有這么個特徵。但光有這一點,如何把她與趙老聯系起來,我還是不得其詳。但沒多久就發生了一件讓火丁大不幸的事:她的趙老師突然去世!這可是個大問題與大難關。現代程派「趙·王·李」這樣「三駕馬車」的結構平衡被突然打破。趙與王本是一路,唱戲依靠很深的功夫,但年歲上又多少有些「過氣」;而世濟正在最好的時期。趙之一旦去世,那天平只會更向著世濟的位置傾斜。這個大結構暫時不提,且看她張火丁此際應該怎麼辦?一種,是轉向王,也同樣是男旦,與趙共同的地方多;但估計只能是名義師徒,王吟秋還有原來的徒弟呢!如果轉向世濟,那流言就會更多,或許被認為「人一走茶就涼」而「另攀高枝」呢。我多年游離於梨園的具體事物,但思想不懶惰,常常替別人擔心,想一些情理上可能發生的事。
過了沒幾天,報紙上登出一則新聞:介紹張火丁到南京向新艷秋學戲。說火丁在賓館租了兩套房子,一套自住,另一套搬請著名的前輩坤旦新艷秋進來住。她們一老一小一起過了一星期,其間新艷秋教了火丁好幾出程先生的戲。火丁也沒有正式拜師,但是「面對面」真學了。首先,她南下之行的這火候「掐」得極好,其次這找人找得准。自己的恩師不在了,轉投另外「兩駕馬車」肯定不行。乾脆請出當年師爺的「勁敵」來教自己,而這「勁敵」深藏多年,肯定願意在北京收自己這一個不在名義之內的小徒弟。我記起早在這時之前,北京舉辦過一場紀念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的盛大演出。就演一場,一出完整的《鎖麟囊》,先後五個薛湘靈:上海李薔華,北京李世濟,隨後是趙榮琛與王吟秋,最後一場的最後一小截,才是資格最老的新艷秋。我看了那場戲,座位在七排中間,是李世濟給的票。因為這場陣容「過於強大」,所以戲票格外緊張。而他們五位主演,都能得到幾張最佳的贈票。我事先知道世濟肯定有票,但也沒敢張嘴要徐城北簡介,我知道她一定會給她最看重的朋友。讓我大大意外的是,唐在昕(世濟的丈夫)主動給我打了電話,說世濟講「要把最好的一張給城北」。我有些意外,我不過是從本院工作人員的角度,為她幫忙了幾年,怎麼她會把這樣好的票給我呢?因為我知道在這場的前排座位中,會有許多與程派程家有淵源的人—他們會四處張望,看這前幾排都來了什麼人,每個人分別屬於哪一方……許多人都會在開演之前發出這很微妙的一瞥。它是無言的,但又是有無形力量的。我甚至想到:世濟之所以要把戲票送我,也就是希望周邊的人,能發現徐城北這么一個「傍」過她的人,如今正襟危坐於最好的座位上。在梨園,「傍」角的人應該「一傍到底」,這應該是做人的准則。當然,解放前程師息影務農的時節,秋聲社的戲班散了,多數助演都被拉到新艷秋那裡,戲份兒開得很高,很多程之四梁四柱都成為新艷秋的骨幹。也正由於這一筆,程與新二人一直到後來公開見面,也還是面和心不和的。當然,新艷秋本人並無責任,她只求唱戲,不求其他,沒多久也就息影舞台。直到重新出山,在江蘇戲曲學校擔任京劇教師。老實說,這樣安排她是有些屈才的……
咱們還說這場演出,前邊幾個薛湘靈里,數李世濟最出風頭,可往下邊演去,幾個旦角全都一般。也許存在這樣的道理:是李世濟搶到了「春秋亭」一折。在程派演員的合作中,誰演這折誰就光鮮得勝。但出奇的是,最後一場的後半截,又冒出來一位息影多年的新艷秋。北京的老程迷瘋狂地歡迎她,我也是第一次開了眼。她一招一式都實在好,處處如同不費力,又處處用力在點子上!事隔多少年後的今天,我猜想張火丁是否當年也在台下看過那出戲,如果她有幸看過了,她此生就一定會記住了這位出神入化的老太太!反正我看完戲後遇到老唐,他笑吟吟問我:「今天最好的是誰?」我猜想他內心的潛台詞一定是希望我能誇一誇世濟,不料,我張嘴就說:「新艷秋最好,甚至比程硯秋本人都強!」這是良心話,干這行多年了,遇到這種節骨眼的地方,是不能張嘴說瞎話的!
我打聽過,張火丁是個旗幟鮮明的人,習慣直話直說,心裡有準主意。不久,我的「娘家」中國京劇院改革又出新面貌,一團於魁智團長,二團張建國團長,似乎還有一個三團,其中就包含了張火丁的程派藝術工作室,一共十來個人。僅幾個主要配演輔佐,如小生宋小川等,班子頗硬,戲班事務統一由火丁之兄火千掌管。她出外巡迴就是打個人牌,我看過她一出《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戲在越劇里是旗鼓相當的徐城北簡介,小生必須也強。可同名京劇就她一人從頭唱到尾。為什麼她會這么辦?似乎與她的流派有關。程派主要是主角個人「賣唱」,對邊上的「四梁四柱」要求並不過高。前兩年她帶隊去鄭州演出,鄭州有個很有名的文化講座,就萌生了一個主意,要我與她聯合搞一次講座。因她本人演出前關閉了手機,我轉而與她哥哥聯系,未果。於是就錯過了這次當面談火丁的機會。今後呢?如有機會我倒還是很願跟她一聊。
最近又聽說她調入中國戲曲學院,在那兒教課並演出。不管是福是禍,反正她又進入自己藝術生涯的新階段了。她應該比早期更成熟了。
[作者簡介]
徐城北,1942年生於重慶,在北京長大,1965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 *** 教授。已經出版各類著作九十餘冊。主要研究領域為京劇文化和京城文化,著有《梅蘭芳三部曲》、《老北京三部曲》、《老字型大小三部曲》及《中國京劇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