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眾號起什麼作用
1、服務號
服務號給企業和組織提供更強大的業務服務與用戶管理能力,幫助企業快速專實現全屬新的公眾號服務平台。
2、訂閱號
訂閱號為媒體和個人提供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構建與讀者之間更好的溝通與管理模式。
3、企業微信
企業微信為企業或組織提供移動應用入口,幫助企業建立與員工、上下游供應鏈及企業應用間的連接。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是開發者或商家在微信公眾平台上申請的應用賬號,該帳號與QQ賬號互通,通過公眾號,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的全方位溝通、互動。進而形成了一種主流的線上線下微信互動營銷方式。
2016年1月18日,騰訊在北京發布消息稱,中國政務微信公號已逾10萬。 2018年6月11日起,微信公眾號贊賞升級為「喜歡作者」,符合條件的作者即可注冊為贊賞賬戶。6月27日,微信官方宣布,微信公眾平台上線開放轉載功能,文章可以直接被轉載,不需要人工再次確認。
B. 比較好的最受歡迎的微信公眾號推薦2016年,最好粉絲最多值得關注的是哪個
這個問題是不是比較早的了,現在都2019年了
之前確實有很多公眾號比較好,熱門,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只有一些優秀的公眾號還活躍在實現視線中,很多公眾號都沒什麼意思了,因為我比較喜歡讀書,所以我關注了兩三個質量稍微高點的公眾號,第一個推薦是慢節奏久讀書,這個公眾號沒有毒雞湯,有營養,有內涵,還可以下載電子書,還有十點讀書啊,邏輯思維啊,這沒事看看就行,因為有點毒雞湯,我現在不愛看毒雞湯的東西,沒營養,先可以看下慢節奏久讀書
C. 微信公眾號營銷案例解析(2)
微信公眾號營銷案例解析三
5大品牌微信營銷成功分析
1.可口可樂——我們在乎
前段時間,可口可樂“我們在乎”席捲朋友圈,它的真身本是一份肩負企業CSR重任的“可持續發展 報告 ”,內容雖然力求形象,但依然難掩厚重。為了在社交時代更接地氣,可口可樂嘗試用H5為報告“瘦身美容”:選取報告中的部分核心數據,用十五頁的畫面,直觀展現可口可樂的努力,變成適應網路傳播特點、特別是移動端觀看及分享需求的形式。
營銷啟示:雜糅圖片、文字和視音頻等多媒體是H5的又一大優勢。而當這種生動的形式與一些嚴肅的內容相遇,往往發生出人意料的化學反應。
2.維多利亞的秘密
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可謂將觸屏手機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為了預熱七夕,維秘在7月初上線了一款形式炫酷的輕應用:首頁是一幅經過霧化處理的照片,用戶只需用手指摩擦屏幕,就會有一位性感女郎浮出水面,繼續瀏覽下去則是品牌介紹,最後到達內衣搶購頁面。這項互動體驗既能後來被多個品牌效法,從肥皂泡到玻璃珠,從觸屏到重力感應,技術永遠是最好的武器。
營銷啟示:互動體驗對於用家來說可是樂此不疲的新鮮玩意兒。“科技改變營銷”,這是真理。
3. Burberry——從倫敦到上海的旅程
21世紀最吃香的是什麼才?全才!Burberry深諳這個道理,所以在“從倫敦到上海的旅程”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要進入這個渾身上下散發著濃濃文藝氣息的H5,第一步,得先“搖一搖”;第二步,點擊屏幕進入油畫般的倫敦清晨;第三步,摩擦屏幕使晨霧散去;第四步,點擊“河面”,河水泛起漣漪;最後點擊屏幕上的白點,達到終點站上海。總而言之,你能想到的互動方式,burberry都用在裡面了。
營銷啟示:技術的精進最大程度滿足了移動營銷多元化的交互與聯動,技術宅也有春天就對了!
4.天創時尚——親們,愛吧!
以上介紹的都側重在技術,但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微信營銷,應該是通過激發人們的情感因子來持續進行的,比如天創時尚在2014年推出的“親們,愛吧!”。作為行業內首款帶有慈善捐款功能的H5互動游戲,“親們,愛吧”通過鼓勵用家上傳自己的語音或選擇明星的聲音,定製專屬示愛音效卡,分享之後,品牌方即代用戶捐出一定款項作為公益基金,同時,用家也能獲得在門店消費的現金券,以及產品等多種獎勵機制,達到引導用家實現到店消費的行為,整體即實現了情感傳遞又能達到企業銷售O2O的導流目的。
營銷啟示:營銷3.0時代將從產品導向、滿意度導向上升為價值導向,能產生消費者情感共鳴的移動營銷才是成功的營銷。
5.澳貝嬰幼玩具——小雞砸金蛋
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是技術還是情感,吸引到消費者的就是好傳播!這款界面有趣、互動簡單的“砸金蛋”游戲,就把品牌傳播回歸基本步,直接把產品軟性植入其中,從而贏得更多的曝光點。用戶進入活動頁面後,點擊金蛋抽獎,一旦中獎就可以領取現金券,繼而跳轉至微店購買使用。而未中獎用戶,按照指引分享到朋友圈或分享給好友,還可以再獲得一次抽獎機會。對於一個全新上線的企業微信號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可以借鑒的有效方式。
營銷啟示:別把消費者想得太復雜!最簡單的用戶體驗,有時就能帶來最直接、最成功的傳播效果。
目前,微信公眾號總數為853萬個,每天還以2.5萬個的速度增長,很顯然,微信營銷的熱潮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品牌也將加大微信營銷的投入。值得提醒的是,微信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流代表,信息傳遞和媒體功能依然無法忽視。品牌應該理性對待微信營銷,注重內容創意和首批用戶的積累以及黏度維護。要知道,微信運營是一場信息內容的競爭,表現形式的創意度決定著用戶的選擇權,在這個碎片化的社會,如何藉助最新的技術打造話題性和情感性兼備的營銷方式,是品牌需要深思的問題。
與微信公眾號營銷案例解析相關的 文章 :
1. 微信公眾號營銷案例分析
2. 微信5大成功的營銷案例分析
3. 微信營銷成功經典案例分析
4. 最新微信營銷經典成功案例8個
5. 2016年微信成功的營銷案例分析
D. 微信公眾帳號有幾種
微信公眾號的帳號類型分為以下幾種:
1、服務號——為提供服務的。
2、訂閱號——以發布信息為主。
3、小程序——新出的產品。
4、企業微信——企業管理使用,不對外公開。
E. 影視微信公眾號發展現狀
一、微信公眾號發展現狀分析
微信公眾平台,簡稱公眾號。曾命名為「官號平台」、「媒體平台」、微信公眾號,最終定位為「公眾平台」,無疑看到一個微信對後續更大的期望。
利用公眾賬號平台進行自媒體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進行一對多的媒體性行為活動,如商家通過申請公眾微信服務號通過二次開發展示商家微官網、微會員、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動、微報名、微分享、微名片等,已經形成了一種主流的線上線下微信互動營銷方式。
自 2012 年上線以來,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長, 2017 年已超過 2000 萬,且這一突破得到了微信官方的證實。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 2017年微信公眾號數量的增長率下降到 18.2%, 一方面體現了大量自媒體平台的推出給予了內容創作者更多的渠道選擇,另一方面更體現了全民創作的浪潮和趨勢漸已成型。
2013-2017年中國微信公眾號數量及增速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微信公眾號的發展趨勢分析
誕生於2012年8月的微信公眾號,在上線之初,是作為一個自媒體試驗場而存在的,不少弄潮兒借機大放異彩。經過兩年多的變革發展,微信公眾號數量得到爆炸式增長,截至2014年年底,微信公眾號數量已超過800萬,中國平均每160人便擁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算得上是網路上最普及的產品了。
但即使如此成功,人們還是會問,下一個平台是什麼?這不是說微信有什麼明顯的弱點,只是因為顛覆是這個領域的新常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渴望新鮮事物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因為新事物的誕生,往往能給不同的人帶來財富。
1、微信公眾號活躍度至少5年
論壇、博客、微博等,各種互聯網產品如過江之鯽,一一疲軟老去,微信的巔峰時期能維持多久?比較一下,可以發現,論壇、博客的式微和微博的衰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這些產品都缺乏平台性,無法跟現實世界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實現全面對接。微博即使是第一個大規模普及的移動互聯網內容產品,但它還遠沒達到一旦缺乏就會導致生活不便的程度。
但微信不一樣,微信是真正的平台級產品,它融合了傳播的各種形式——單向傳播、互動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功能之全面前所未有,甚至能在相當程度上取代手機的語音功能,使手機的語音通話功能不再絕對重要。微信還在成長期,在可見的未來,還看不出有哪個產品能取代它。
微信公眾號只是微信的一個副產品,是微信生態圈的一部分。皮存則毛可附,只要用戶不大規模拋棄微信,跟微信結合得最緊密的內容產品微信公眾號就不會消亡。
新浪微博2009年8月14日開始內測,2014年明顯衰落,活躍生命期為5年,現在雖有衰減,但仍有相當活躍度。微信公眾號2012年8月上線,活躍生命期應也不會少於5年。
2、進一步垂直化、分層化
微信公眾號開始深入到各個長尾市場,逐漸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微信公眾號以「小而美」的體態,天然具備精準傳播的特點。在未來,這一特點會被進一步放大,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垂直化傳播是大勢所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用戶數多、閱讀量大的微信公眾號幾乎都是垂直的,不僅是大領域的垂直,小領域里也追求精準垂直。如汽車領域的微信公眾號,查違章、查路況、教學車、教維修、教改車,都有專門的微信公眾號,且用戶眾多,「新媒體排行榜」上,排名前50位的汽車類微信公眾號,推的文章平均閱讀量幾乎都能超過1萬個。
反而是一些內容偏綜合性的微信公眾號,發展起來面臨尷尬,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用戶。
一些大型機構、尤其是媒體機構,則在尋求分層化傳播轉型。以人民日報為例,在微信公眾平台搜索「人民日報」,可發現得到認證的相關微信賬號有二十餘個,包括人民日報評論、文藝、政文等各個版面的官方微信,以及人民日報山東、江蘇、上海等各省地的官方微信。通過構建分層化的傳播體系,人民日報系列微信公眾號不僅向受眾傳達全國性的重要時政新聞,也提供分屬於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服務性內容,在微信平台上全面開花,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號召力和傳播力。
2014年年底,微信官方出台了新政策,對公司機構的認證規則進行松綁,只要有公司資質就可以認證任意微信名,這一政策也助力了微信公眾號的分層傳播,同一機構可根據需求開通多個子賬號,讓分工配合更加精細。
3、更加重視優質內容生產
2014年7月,微信公眾平台首次將文章「閱讀數」和「點贊數」公布,並豐富了後台數據,旨在催生更多的優質內容和創意互動。今年年初,微信上線「原創聲明」功能和抄襲處罰規則,抄襲達5次者將被永久封號,以期惠及更多的原創作者,優化平台維權機制。
這系列舉措一方面對外界批判已久的「微信抄襲風」作出了回應,另一方面也對微信運營者的內容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之後,微信平台上「1人原創,99人抄襲」的現象有所遏制,更加公開透明的閱讀數據也打擊了弄虛作假和惡意營銷行為,微信公眾號們不得不更專注於生產高質量的原創內容,並通過「閱讀數」等指標來吸引商業投入、監測傳播效果。
4 、迎接商業化和生活化浪潮
國信辦副主任彭波曾在成都論壇上表示:在PC時代,中國人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取新聞信息和實現言論表達,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上網更多是為了滿足個人生活需求,網路的政治屬性明顯消減。
的確,移動互聯網的便利條件使人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注個人生活,從事個人商務活動和社會經濟活動,我國互聯網的應用正向商業化、生活化轉移。
在輿論生態變革的大背景下,微信公眾號的政治色彩和媒體屬性正逐漸退潮。一方面,「微信十條」、「賬號十條」等政策的出台,對微信公眾號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傳統的內容生產本身就會遭遇危機。
不以內容為主導,也意味著下一步微信公眾號將會充分發展O2O、B2C的功能,線上集聚用戶,線下運營。如層出不窮的各種運動類微信公眾號,就必然要由線上走向線下。
5、走向機構化
We Media,中文翻譯為「自媒體」,其實不是太准確,如果說微博是真正的自媒體的話,發展得好的微信公眾號,都在去「自」化。
一些微信公眾號已經開始招兵買馬,向內容機構轉型,如徐達內,他早年開設專欄,受到廣泛歡迎,隨後轉戰微信公眾號戰場,再次聚集了不小的影響力。但他現在力求「去個人化」,很少親自撰寫專欄,而是交由團隊成員生產內容,自己則整合資源,成立了「長沙鹿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發更多新媒體產品。不僅徐達內,很多微信公眾號已經開始注冊為公司,走向機構化,成為小微企業大軍中的一員。
運營過微信公眾號的都知道,個體運營微信公眾號已經變得力從不心。原因有兩點,首先是隨著微信公眾號的爆炸式增長,內容單薄的個人公眾號想在紅海中脫穎而出非常困難;其次,隨著底端分欄、微網站、HTML5等功能的開放,對微信運營者的技術開發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個人很難包攬內容、技術和維護等全部環節。
在當前,要辦好一個微信公眾號,需要一個高水準的團隊持續不斷給用戶提供高品質內容,單打獨斗很難做到這點。微信公眾號的運作,由此不得不走向去自化、團隊化。
6、搶占傳統媒體廣告資源
微信公眾號的機構化和商業化,必然要搶占傳統媒體廣告資源。
2014年傳統媒體廣告市場出現負增長,而與此同時,互聯網廣告市場卻迎來發展高峰, 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444.9億元,同比增長104.1%。一個佐證是,2014年初,海爾向紙媒發出通知,表示將不再在紙媒投放硬廣,整個集團的廣告戰略向新媒體傾斜。
面對此消彼長的廣告市場,微信公眾號也在積極搶占傳統媒體廣告資源,努力培養自我造血能力。
除了出售廣告位和廣告植入等常見形式,在未來,精準廣告技術、移動廣告聯盟這樣的支持體系會在微信平台上更加完善,它們的核心任務是作為「中間人」,幫助廣告需求與廣告投放位進行高效精準的對接。例如騰訊搭建的微信廣告自助平台廣點通,能夠對廣告主和微信號進行智能匹配,廣告的表現形式是在微信訂閱號圖文消息頁底部開辟一條文字鏈,按用戶點擊計費。廣點通已被稱為2014年移動廣告市場的最大黑馬,清華大學有個碩士生,個人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每月能從廣點通獲得收入超過4000元。
此外,自媒體聯盟,承接業務投放在自媒體上,為企業或機構提供營銷和傳播服務,也搶走了不少原本屬於傳統媒體的生意。
7、政策搖擺化
微信公眾號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政策的搖擺,如放開閱讀量,又屏蔽顯示10萬以上閱讀量;放開了一部分公號每天發送多次的許可權,對後來者卻幾乎採取一刀切不放開的政策;試水了微社區,卻一直做得不溫不火……
微信公眾號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平台,比較像是紙媒搬到了移動互聯網上,每日可推送,運營者能夠看見用戶反饋,但溝通並不便利,用戶和用戶之間也彼此難以溝通,為此,微信嘗試開設評論區功能,但一是只能呈現精選評論,難以形成互動氛圍,二是也容易導致平台繁瑣化、功利化,微信目前還沒大范圍放開評論區功能,下一步如何發展,仍待觀察。可以預計的是,騰訊在放開微信哪些功能上將繼續搖擺。
微信公眾號已經進入疲軟期,如訂閱號頭條的平均打開率才10%左右,內容越來越乏善可陳,等等。但在現階段,基於微信的普及性和成長性,微信公眾號還不會過時。目前,微信上活躍了兩三億人,比俄羅斯一個國家的人口還多,是中國最巨量用戶群的聚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