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利用大數據思維來進行用戶調研
如何利用大數據思維來進行用戶調研
傳統的產品調研,通常需要先行選定用戶樣本,之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採用不同的調研方法,進行用戶調研。如果把大數據應用到用戶調研當中,憑借著海量的歷史數據樣本,對於調研問題,可以藉助大數據進行預分析處理,之後再進行人工選擇性介入處理,不僅可以提高用戶調研的效率,以最快的速度響應用戶需求,而且可以極大的降低用戶調研的成本。基於此,本文試圖利用大數據思維,來解讀大數據時代下用戶調研的新變化。
說明:本文提供的僅僅是大數據時代下,用戶調研的思路。如果有具體的用戶調研需求,歡迎向筆者提出,筆者將在下篇推文中,進行具體案例的探討。
大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資料,正在越來越深入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現在,大數據在電商領域,通過根據相似消費者的商品偏好,向顧客推薦更符合其個人喜好的商品,這一推薦方式不僅僅省去了消費者尋找商品的時間,更是提高了電商平台的收入。
同理,在音樂、電視劇、電影,廣告投放、用戶調研等領域,大數據的可用武之地也越來越廣。那麼,大數據時代給用戶調研方式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大數據被廣泛應用以前,傳統的用戶調研方式,通常需要經過界定調研問題、制定調研計劃、綜合調研方法、設計調研問卷、總結調研結果這5個步驟。
但是,大數據被廣泛應用以後,憑借著海量的歷史數據樣本,對於調研問題,可以藉助多種公開的大數據工具進行預分析處理,之後再進行人工選擇性介入處理,將二者進行比對,進行多輪TEST,幫助產品人員發現問題的真相。
一、設置出優秀的調研問題,調研便成功了一半
設置調研問題,處於整個調研的第一個環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比如某些產品經理可能會提出「用戶為什麼不接受視頻付費」,或者「是否有足夠的用戶願意支付15元/月來觀看正版高清視頻,如果是更低或者更高的價格呢?」前一個調研問題過於寬泛,而後一個調研問題卻又界定的過於單一。
如果將調研問題界定為:
哪一類用戶最有可能使用視頻網站的付費服務?視頻網站不同檔位的價格,分別會有多少用戶願意支付?所有視頻網站中,會有多少用戶會因為這項服務而選擇該視頻網站?相對於視頻付費,如廣告主贊助,這一方式的價值何在?當然,並非所有調研的調研內容都能如此具體明了:
有些屬於探索性研究,這類調研的目的在於找出問題的真相,提出可能的答案,或新的創意;
有些屬於描述性研究,這類調研重在描述項目內容的某些數量特徵;
還有一些是因果性研究,這種調研的目的是檢測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二、根據調研問題,進行大數據預分析處理大數據的魅力在於採集的不是樣本數據,而是全部數據。例如滴滴推出滴滴外賣服務、美團推出美團打車業務,得益於現代社交網路的發達程度,滴滴和美團幾乎可以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的對於新推出服務的議論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
例如,可以通過網路指數了解網友對於此項服務的搜索行為,同時進行跟蹤分析: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網友都會使用網路搜索,他們也有可能使用360搜索,這時就要藉助360指數:
又或者用戶採取其他方式來表達情緒和想法,比如社交媒體微博、微信,可能就會用到微博指數,第三方輿情監測和口碑分析工具,藉助新浪微輿情進行口碑分析和文本挖掘:
說明:以上的大數據工具,僅列舉了常用的3種。在實際操作中,大數據工具的選擇,還需要根據用戶具體的調研問題來確定。
三、人工介入,對調研問題進行針對性處理
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結果,人工介入到調研問題上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處理,這時候可以採用傳統的調研方法。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採用這些調研方法時,不需再耗費大量成本進行種種調研。選擇人工介入的目的,是為了更真實的感受調研過程,參與調研問題的處理上來。
傳統的調研方法,通常有以下4種方式:
1.觀察法
這種方法是採取不引人注目的方式,來觀察消費者使用產品的情形,以收集最新數據資料。某些戰略咨詢公司在做調研時,十分信奉觀察法。
下面是國內知名的營銷咨詢公司,華與華在《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里關於這一方法運用的片段,了解一下:
「比如你在超市裡觀察牙膏的消費,觀察走到牙膏貨架前的人,你會看到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個顧客推著購物車走過來,一邊走一邊瀏覽貨架上的牙膏;停下來,注目於一盒牙膏片刻,繼續往前走;停下來,拿起一盒牙膏,看後放下;又拿起一盒看看,再翻過來,仔細看包裝,背後的文案放回貨架;往前走兩步,掉頭回到最開始注目的那盒牙膏,仔細看看,包裝背後的文案,放回貨架;快步走回,第四步看的那盒牙膏仍進購物車里,選擇結束。」
「不,沒結束,他可能過一會兒會折回來,把剛才放進購物車里的牙膏放回貨架,換成第二步注目的那盒,也可能兩盒都要。這樣你就觀察到他買牙膏的整個過程,竟然有七個動作。」
2.焦點小組訪談法
這是一種基於人口統計特徵、心理統計特徵和其他因素的考慮,仔細的招募六到十個人,然後將他們召集在一起,在規定時間內與這些參與者進行討論的一種調研方式,參與者通常可以得到一些報酬。
調研人員通常坐在座談是隔壁的,裝有單面鏡的房間內,對座談會的討論過程進行觀察。必須要注意的是:實時焦點小組訪談時,必須讓參與者盡可能的感受到氣氛輕松,力求讓他們說真話。
3.行為資料分析法
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所產生的種種行為都可以用來觀察用戶的心理,調研人員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了解用戶的許多情況。
用戶的瀏覽時長和瀏覽內容可以反映用戶的實際偏好,它比用戶口頭提供給調研人員的一些陳述更為可靠。
4.實驗法
通過排除所有可能影響觀測結果的因素,來獲得現象間真正的因果關系。
比如視頻網站,向用戶提供高清視頻服務,第一季度只收費25元每月,第二季度收費15元每月。如果兩次不同價格的收費,使用該服務的用戶沒有差異,那麼視頻網站就得不出如下結論:較高的服務費用會顯著影響用戶觀看收費視頻的意願。
四、調研方法確定以後,就可以著手調研問卷的設計了
設置調查問卷,是為了收集一手資料。不過,由於問卷中問句的格式、次序和問句的順序都影響問卷的填答效果,所以對問卷中的問句進行測試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
問卷設計的注意事項:
五、總結調研結果
將大數據統計預分析得到的結果,同產品調研人員實際調研得出的結果,進行比對,從而將數據和信息轉換成發現和建議。
最後,大功告成,根據市場調研所得的結果,就可以制定具體的營銷決策。
說明:由於在這個過程中,運用傳統調研方式,無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對於可疑結果,可以通過控制變數的方式,進行多輪TEST,幫助產品人員真正發現調研問題的真相。
『貳』 母嬰行業APP調研分析(貝貝vs蜜芽)
研究對象:APP名稱:貝貝vs 蜜芽
測試機型:iPhoneXR
操作系統:IOS12.1.2
測試網路:4G
測試版本:貝貝v8.10.00;蜜芽v7.5.1
1.1行業背景
中國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和孩子的重視程度都是極其高的。同時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為母嬰市場的發展也是有著很強的推進作用。
從圖一可以看出,在2020年我國母嬰童的市場將會達到2014年的2倍。發展迅速,並且前景巨大。
1.2市場發展狀況
而在互聯網的母嬰童的發展中,從1999年搖籃網的上線的初始起步階段,而後在經歷了2000年到2009年的快速發展期,寶寶樹和育兒網也在這個時間段上線。2010年—2013年,互聯網母嬰行業開始了整合期,蘇寧也收購了紅孩子開始發力母嬰市場。2014年—2015年,迎來爆發期。跨境電商,母嬰特賣迅速發展,也開始提出了母嬰社區的概念。2016年也迎來了殘酷的洗牌階段,母嬰市場也從15年的瘋狂,回歸到理性。開始尋求差異化競爭,布局全產業鏈。2017年—2018年,京東入局,計劃開展線上和線下渠道的融合。
1.3前景預測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二孩出生的人口比例已經超過50%,如今的母嬰童市場,已經進入了兩孩時代,二胎家庭呈現這些特點:第一,相比於一胎媽媽,二胎媽媽的育兒知識更充分,收入更高、不執著於進口,買對的未必買貴的。第二,時間無價,有了二寶之後,時間越來越少了,對她們來說能用機器解決的都用機器解決,把省下來的時間更好的陪伴孩子。第三,效率優先,老大照書養,老二當豬養,58%的媽媽直接為二寶購買大寶經常使用的產品。第四,解放雙手,有二寶的媽媽最常態出行場景是牽一個、抱一個,如果空不出手來,她們根本不會考慮是否要買東西。第五,抱團取暖,44%二寶媽媽有了二寶以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第六,平衡關注,給老二買了東西,一定也要給老大買樣東西。
從整體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母嬰用戶從大眾消費到品質與個性化消費的轉變,高端品質、高效便利、潮流時尚成為新生代父母三大訴求。
1.4競品確定
在現如今的母嬰市場中,我們可以發現,貝貝占據了母嬰電商這個垂直細分領域中65%的活躍用戶,同時貝貝也通過構造社區的方式來增強客戶粘性,在貝貝中有類似於拼多多的團購,分享。通過低價和優惠券來促進用戶消費。而蜜芽雖然也有拼團活動,但是他的價格卻相比貝貝要高的多,賣的也大多是比較高檔的進口商品。
一個是通過實惠的價格來吸引顧客的行業巨頭貝貝,另一個則是通過提高服務和品牌認知度來提升客單價的行業第二。
二,產品分析
2.1用戶畫像
地域分布
從圖七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在發達的城市的布局基本屬於齊頭並進,但是在二三線城市中,貝貝的布局明顯要比蜜芽優秀不少。
人群屬性
從圖八中我們可以看出貝貝和蜜芽的人群分布中,貝貝在19歲及以下的群體中做的要比蜜芽好很多。獲取用戶的時間也在蜜芽之前。年齡層結構相較蜜芽更加年輕
而在使用用戶的男女比例上,蜜芽和貝貝則大致相同。說明他們在這方面做的不相上下。
2.2范圍層
貝貝作為母嬰電商的龍頭,在功能方面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特別是他的紅包體系系統,整個邏輯做的特別完整。增強了用戶粘性,同時還有一系列的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使得用戶裂變數量也進一步提升。算是一個特別好的電商返利電商的例子。而蜜芽則是在用戶體驗和品牌秒殺上下足了功夫,而且還努力構建相應的線下門店,將戰略布局放到了線上線下結合中來。通過品質,塑造品牌形象,走中高檔路線。
2.3結構層
貝貝
蜜芽
2.4結構層
2.4.1首頁
貝貝和蜜芽都採用了底部標簽式導航式設計,貝貝在首頁中加入了限時秒殺的入口,而蜜芽在鑽石區則加入了新人專享的卡片。貝貝每一個用戶下單或者提現都會在頁面的左上角顯示1s到2s,以此提高用戶下單熱情。
頂部導航欄
貝貝的頂部導航欄布局比蜜芽多了一個分類按鈕,點擊了就直接到側邊導航的分類推薦區,說明貝貝相較蜜芽更加註重推薦,從搜索框的顏色可能看出蜜芽的搜索框是白色的更加顯眼。
首頁中的H5頁面
可以看出兩家在很多功能名稱都是重復的,只是相應的次重不太相同。而比較特殊的是貝貝app中的貝貝農場是一個增強客戶粘性和誘導用戶區去分享的一個活動,用戶需要持續登陸來達到讓果樹結果的目的。
芽分類
貝貝將她的分類放到了搜索框的右側,而蜜芽則更加重視放到了底部標簽欄,更加重視,而實際分類頁面,兩者做的類似,都是側邊導航。而貝貝的9.9特區放在了底部標簽欄,這說明了貝貝更注重她的廉價商品推薦活動。
2.4.3貝貝的賺紅包vs蜜芽的發現
貝貝的這個頁面主要復制的是實現自己的紅包邏輯,前期貝貝也有自己的社區分享,但是在迭代的過程中,這個功能也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今天的紅包體系。是淘寶+返利網的結合。她的微信分享系統做的也非常好,會不停的提醒你返利分享。雖然對於普通用戶而言這會讓產品的使用體驗變差,但是對於她的核心用戶而言,這個返利提醒功能還是非常好的。
蜜芽的發現頁面做的是社區,他想通過構建社區和用戶的ugc分享來讓用戶更加有粘性。但是從帖子的發布數量來看,這個社區沒有做的多好。
2.4.5 購物車
除了自己購物車商品還有猜你喜歡。兩者在這里做的類似。
2.4.6我的頁面
貝貝的我的頁面強調她的購物賺紅包系統,以及她的金融服務—貝有錢,
而蜜芽的我的頁面則內容較少,多了一個樂園卡,用來宣傳她的線下樂園。
2.5表現層
貝貝的用戶體驗是不如蜜芽的,蜜芽更加關注於做好用戶體驗的構建,而貝貝則把重點放在了自己的紅包系統中,他會不斷的提醒你,你的「賺紅包」,想讓你分享。在你閱覽商品的過程中,他也會提醒你有人幫你拆紅包了。但是可能現在的人可能不太願意為了幾塊錢去麻煩別人。
三.用戶評價
貝貝在appstore中的排名是第162名,評價是4.8/5,評價數量7.52萬個但是實際評價中,可以看到貝貝也存在著貨品質量不好的問題。如果只是便宜,而質量卻得不到保證的話,那麼也必然不會走的長遠。
四.總結分析
貝貝在她的大眾化之路上走的非常快,如今她的就是想通過紅包系統來做到用戶裂變,來為他的app引流的目的。由於沒有具體的實際數據,也不知道究竟做的怎麼樣。但是也比現在的所有的紅包分享做的都更有體系。應該把助力頁面做的錢系統,變成分值系統,然後再分值系統變成錢,這樣的紅包體系對於大眾來說,也比較更容易接受。同時在筆者實際購物體驗中發現物流偏慢,下單後5天才能到。
蜜芽則避開了與貝貝硬剛價格,繼續固化自己的產品服務優勢,整個購物的流程和用戶體驗很好。她的用戶分享做的不夠好,應該加入pgc的模塊來引導,否則分享模塊就會變得特別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