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编程大全 > gsm网络优化论文

gsm网络优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5-02-07 11:41:52

① GSM网络优化的一些问题

为移动用户开放智能业务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业务需求。研究移动通信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移动网与智能网

的互联互通以及为移动用户开放智能业务很有意义。无线网的标准与智能网的标准侧重点不同,智能网的标准主要为固定网用户提供增值业务,而无线网络的目标是无论用户在什么位置,是否处于移动当中,均要为最终用户提供电信业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智能化,个人化,宽带化是整个通信发展的方向,移动网与智能网最终应趋于融合。

——从通信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是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系统,在网络体系结构上也正逐步考虑网络的智能化因素。在网络参考模型上逐渐增加智能网的功能模块,例如GSM系统中的移动网增强业务的客户化应用(CAMEL,Customis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和CDMA系统中无线智能网(WIN,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的概念就是基于在移动系统中加入智能网的模块。另外,独立的归属位置登记器(HLR)和鉴权中心(AC)等功能也将在智能平台上实现。

一、移动通信网的智能化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INCM)分为业务平面、总体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和物理平面。例如北美的无线智能网在业务功能平面上定义了3种类型的业务:终端移动性、个人移动性和先进的网络业务。后两种业务对于固定网和移动网是公共的,例如来话呼叫筛选、个人号码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语音控制业务等。目前有线网的智能网标准可以支持所有这些业务和业务特征,但无论是智能网还是基本的无线网均无法单独实现固定网与无线网之间无缝隙的互通。目前无论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例如GSM,CDMA)的发展,还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 (IMT-2000)的立足点,均在寻求固定网与无线网之间无缝隙的互通。移动通信网的总体功能平面是基于能力集2(CS2)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提出移动特有的业务独立的积木式模块(SIB)。

——移动网与智能网最大的融合点,也是最大的区别在于分布功能平面(DFP)。移动网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移动网的相关标准中增加了分布功能平面的描述。这既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功能结构的基础。

1.GSM网络的智能化

——虽然GSM整体网络结构的设置具有一定智能网的雏形,但真正实现智能业务还需要增加相应的网络实体和接口信令。在GSM第2+阶段引入了CAMEL业务。该业务是一种网络特性而不是一种补充业务,即使用户漫游出国内公用陆地移动网(HPLMN),网络运营者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其特定的业务。CAMEL特性应用于移动始发呼叫和移动终接呼叫相关的活动。此外,CAMEL还支持运营者特有业务的业务控制,因此,需要定义拜访公用陆地移动网(VPLMN)、询问公用陆地移动网(IPLMN)和归属公用陆地移动网(HPLMN)之间的信令协议,以及与CAMEL业务环境(CSE)之间信息交换的方式,以实现多网络多厂家间的互通。

——CAMEL是一种智能业务,采用了智能网的业务控制功能。它也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仅是智能业务的一部分,但带有移动的一些特殊性。实现CAMEL业务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为支持CAMEL业务,在原来GSM网络结构中增加了GSM业务控制功能和GSM业务交换功能,它们是公用陆地移动网的一部分。通常,GSM业务交换功能与位于移动交换中心的访问位置登记器(MSC/VLR)设在一起,而GSM业务控制功能往往独立设置。

——网络中采用的信令包括MAP+和CAMEL应用部分(CAP)。MAP+协议是原有GSM移动应用部分协议的增强版,是为了支持CAMEL业务而对原有的移动应用部分协议作了一些修改。CAMEL应用部分协议是基于在GSM业务交换功能和GSM业务控制功能之间传送的智能网INAP协议,并与INAP基本兼容。

2.CDMA网络结构的智能化

——无线智能网的网络结构即在原有CDMA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智能网的功能实体,如图2所示。采用ANSI-41作为实现无线智能网的基础,也相当于在GS2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定义了一些功能实体,来满足移动相关业务的要求。

——与CS2的分布功能平面相比较,无线智能网增加了5个功能实体:鉴权控制功能(ACF)、无线接入控制功能(RACF)、位置登记功能(LRF)、无线终端功能(RTF)和无线控制功能(RCF)。

二、移动网与智能网的互联结构

——无论是GSM系统的CAMEL业务,还是CDMA系统的无线智能网,均是在移动网的网络结构和业务功能上逐渐采用智能网的原理,增加其功能模块,寻求智能网与移动网之间的无缝隙互通。从竞争和吸引用户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考虑现有移动网与智能网如何互联,移动网用户如何接入到智能网,与公众电话网用户共享所有的智能网业务,以及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发展阶段网络结构如何变化。

——根据现有网络发展速度、规模、设备情况及业务需求量,在为移动用户开放智能业务时,智能网和移动网的互联结构有两种:①建立移动网的业务交换点和业务控制点,并与智能网互联;②移动网与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综合设置。

——第一种结构是移动网智能化以后,在移动网范围内开放智能业务的结构。第二种结构是移动网与智能网相互融合提供业务时的结构。

1.建立移动网的业务控制点和业务交换点并与智能网互联

——从GSM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及北美无线智能网的发展可以看到,网络功能结构上的智能化使得移动网可以独立地对其用户开放某些智能业务。对GSM的移动应用部分和CAMEL 应用部分与CDMA的ANSI-41,目前均已定义了一些智能业务的信令流程,随着智能网CS1和CS2的发展,将陆续提供新的业务和增加新的业务流程。

——在这种互联结构下,移动网的移动交换中心作为业务交换点,将建立自己的业务控制点或在归属位置登记器中增加业务控制点功能,移动业务交换点与移动业务控制点互联组成移动智能网部分,为移动用户开放多种业务。同时根据需要,移动网的业务交换点可以与公众电话网的业务交换点互联,为移动用户开放与公众电话网用户相同的智能网业务。其互联结构如图3所示。

——图3中公用陆地移动网与公众电话网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智能网体系,在位于移动交换中心的移动业务交换点(MSC/MSSP)与位于汇接局的业务交换点(Tm/SSP)之间进行智能网和无线智能网的互联。在这两种业务交换点之间可以采用电话用户部分或ISDN用户部分(TUP/ISUP)。

——智能网中设在汇接局的业务交换点与业务控制点之间可以采用中国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无线智能网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业务交换点与归属位置登记器之间,在GSM系统中采用移动应用部分,在CDMA系统中采用ANSI-41;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业务交换点与业务控制点之间,在GSM系统可以采用CAMEL应用部分,在CDMA系统采用ANSI-41;归属位置登记器与移动业务控制之间可以采用移动应用部分或ANSI-41。

——这种互联方式是目前各移动系统在向用户提供智能业务时考虑和选择的方式。此方式可以在移动系统开放一些智能业务,目前不论是GSM还是CDMA,关于这方面的标准已经逐渐形成。用户进行位置登记时,通过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访问位置登记器从归属位置登记器能得知其服务清单或用户数据。在用户进行呼叫或者被叫时,再由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业务交换点向业务控制点进行用户数据的查询或翻译,并进行路由的接续。

——向移动用户开放与公众电话网用户相同的智能业务时,根据智能网的发展规模可以采用两种方式:①移动交换中心作为端局接入到智能网的业务交换点;②移动交换中心作为业务交换点接入到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

——当移动网与智能网互联时,移动交换中心应识别出智能业务接入码是否属于智能网开放业务的接入码,并将用户所拨号码、用户的主叫号码及其位置号码传送给设在汇接局的业务交换点,由它向相应的业务控制点做数据的查询,然后进行路由接续。

2.移动网的业务控制点与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合设

——移动网与智能网的相互融合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移动网与智能网可以在同一智能平台上提供业务,即它们的业务控制点平台综合设置:移动交换中心作为无线网的移动业务交换点与业务控制点互联,公众电话网的长途交换局或汇接局作为有线网的业务交换点与业务控制点互联。其互联结构如图4所示。

——在此互联结构中,移动业务控制点与智能网业务控制点采用同一个平台。业务控制点与设在汇接局的业务交换点互联可以采用中国智能网应用协议;业务控制点与GSM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业务交换点互联可以采用CAMEL应用部分,与CDMA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业务交换点互联可以采用ANSI-41;设在移动交换中心的业务交换点与设在汇接局的业务交换点之间采用电话用户部分或ISDN用户部分。

——这种互联结构与前一种互联方式不同的是,需要对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做一定的改动和配合,以支持多种协议规程,这是个比较难以协调的问题。今后随着电信网运营方式的改变,业务提供者逐渐与网络提供者分离,业务提供者只需拥有业务控制点及IP等。对业务提供者而言,采用有线网与无线网共用一个智能网平台的方式应该是很经济的。

三、移动网可开放的智能网业务

——在数字移动网上开放智能业务应从两方面考虑:①移动网智能化以后可以开放的智能业务。这些智能业务与ITU-T CS1的业务不尽相同,但也是采用智能网的原理;②目前我国已建的智能网上已经对公众电话网用户开放和即将开放的智能业务。

——移动网所能够支持的智能业务包括虚拟专用网业务(VPN)、预付费业务和个人号码业务等。

——智能网能够提供的智能业务有:300号记帐卡呼叫业务、800号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和600号虚拟专用网业务等。

——移动网与智能网提供的有些业务功能是相同的,但实现方式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移动网的标准更多地考虑了移动用户的特性,因此能为移动用户提供更完全的智能业务。

四、小 结

——移动网从网络结构上采用智能网的原理,逐渐增加智能网的功能模块,提供更多的新业务。无论GSM系统中的CAMEL还是CDMA系统中无线智能网,均在原有移动网基本功能模块上逐渐增加智能网的功能单元,向智能化发展。而智能网的发展,也在逐渐考虑终端的移动性和个人的移动性。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最终目标即是实现与智能网CS3的无缝的互通。在怎样进行融合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无线网的标准与智能网的标准侧重点不同,智能网的标准主要为固定网用户提供增值业务,而无线网络的目标是无论用户在什么位置,是否处于移动当中,均要为最终用户提供电信业务。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智能化、个人化、宽带化是整个通信发展的方向,移动网与智能网最终应趋于融合。那么移动网与智能网如何进行全球性互通,现有的移动系统如何向智能化过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也是智能网CS3的研究目标。

② 网络优化工作计划书

优化工作开展紧紧围绕以提高客户感知度为核心,确保网络KPI的前提,全面提升网络质量。建立省市联动优化工作模式,形成网优经验库,优化经验工具化,网优工具标准化,锻炼出精英化优化队伍,全面提升优化队伍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优化工作。

一、 GSM/TD网络优化工作

(1) 夯实常态化优化工作

夯实日常优化工作。把控新网元入网的运行质量;新站割接入网及时完成工程优化工作;严格把控新站入网的性能指标,明确入网条件。

加强日常性能监控工作。定期开展性能指标及门限优化工作,确定不同时间监控重点;加强日常网络调整以及优化的性能跟踪工作,确保优化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网络的不稳定情况;开展室内分布专项跟踪工作,及时发现室内分布系统的异常情况。

加强网络核查工作。定期实施网络参数核查工作,确保网络稳定运行;根据指标统计,定期的开展基站主动维护及核查工作。

加强日常网络测试及分析力度。加强RCU、手持终端、周期性路测、网络部自检测试的分析力度,建立系统问题库,以地图形式展现,通过统计离散的问题点,发现区域网络的问题。

(2) 积极开展各项专项优化工作

加强推进校园网优化、高速优化、高铁优化及主要干道的优化工作;

TD网络用户感知的提升工作;

开展多层网建设与优化及殊场景分层工作,实现与业务匹配的均衡配置;

积极推广创新技术的运用,提高疑难问题区域的网络质量。

继续推进自主频率、扰码优化工作,培养技术专家,提升自主自主频率能力。

(3) 推行2/3G网络融合优化

继续梳理流程,提高优化手段,不断提高我们TD网络的通信质量,同时积极将2G好的优化手段引入到TD优化工作中来,推行 23G网络融合维护与优化,坚持“一张网”优化的理念,创建精品网络,全面开展2/3G网络的精细化优化,多方位地提升TD的网络质量。同时落实TD网的客户感知工作,达到集团考核优异指标。

GSM/TD网络优化是长期性的,以网管KPI指标为抓手,根据日常的TOPN问题小区跟踪处理、无线网络突发问题分析处理、定期的数据一致性检查及话务均衡、话务数据分析、告警统计及分析及各项KPI指标优化等。做到日报出指标、每周进行性能总结和统计及问题处理情况、

月度进行分析,从月度分析的指标变化中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做到问题早发现,故障预处理。

二、 无线网络规划

继续重点提升城区、乡镇及新区的网络覆盖补点建设,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继续坚持“覆盖和优化三原则”的指导精神,确保网络覆盖的绝对领先优势;以客户感知、网络满意度和用户投诉为导向,多手段多途径解决历史疑难站点,切实提高网络覆盖能力,同时有效兼顾考核测试利益;保持对正开发和新开发区域的整体规划跟进,及时落实基站建设,保证网络发展不落实于地区经济发展;加强网络的立体化规划和优化,对高层和密集小区进行重点的规划攻关和技术攻关。主要围绕新市政场馆、公共设施,新的`规模性开发区,新的商住区等新区域;客户弱覆盖投诉集中区域,尤其是城区投诉较大的办公、商业、住宅区;开工的铁路、高速等重要交通干线,进行GSM无线网络的新站建设跟进。在充分保证语音业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网络的数据网承载能力,通过资源调配,保证EDGE网络的带宽接入能力。对于话务高密度、基站分布高密度、频率高复用率的地区,加大1800设备的投入,提升网络质量。

校园网结合现网实际,提前规划实现TD+GSM+WLAN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建设规划思路。 TD规划应重点保障市区、各县市核心城区的TD信号连续覆盖,对弱覆盖区域进行补点建设;按照TD覆盖“由内及外”的原则,加大力度建设TD室内覆盖系统;对TD覆盖的高数据业务区域进行扩容,重点保障TD的数据业务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2G站址、拉远站址、室内分布等资源,尽最大可能共站址建设,努力提高共站比。

数据网络规划以业务为导向,充分满足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按照“理清层次、提升功能、规范设备、注重实效”的总体原则,实现了网络层次清晰化,网络结构扁平化。对于用户的接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不同的覆盖范围灵活选择。全面深化数据网的升级改造,扩大改造覆盖面,优化配置,实现相对竞争对手的能力超越。

三、测试常态化、精细化

测试分析工作要以客户感知为导向,以测试分析为抓手,以横向对比为参照,以定位问题为目标,做好“网络问题”的诊断工作。

省市公司分工、协作开展日常性的测试分析工作,实现日常测试的标准化,提高测试分析的准确性。

各地要充分利用全省测试数据进行优化工作,避免大量的重复测试以及海量数据的沉淀。 开展对无线网络、边界网络、竞争对手的质量测试、分析工作,为无线网络规划和质量管理提供决策数据。

做好日常优化测试,加强自动路测管理,自动路测报告必须要有专人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问题分析和处理流程,对自动路测系统发现的每一问题都必须要有处理结果。以自动路测系统为2G网络质量监控抓手,重点分析全省各地市的客户感知指标,密切关注2G网络运行质量。

加强高速、高铁、城市2G/TD测试的常态化,以发现问题定位问题为目标,为处理问题提供准确、有效的方案,全面提升网络质量。

四、 平台建设信息化

目前全省范围内平台较多,要充分利用网优平台、WPM、ASPS、CDR持续开展优化工作,

实现平台贴近使用、实时更新、数据准确,多平台关联应用相互进行融合,通过平台使用使得网优经验资源固化、智能化自动分析、案例共享,“以用促用”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平台的应用,在应用中不断完善系统,形成应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网优平台分析能力。后期可以充分利用并深度关联以下数据来源:短话单、投诉、告警、信令平台、CHR、短信平台、性能统计,实现对网络疑难问题的快速定位和重现,摸索出一套能全面、客观描述用户感知的网络运行(告警)、性能(KPI)、信令(事件触发)综合预警体系,并固化至网优平台。

五、 加强优化设备的管理和优化

加强对优化设备监控和故障处理工作,按照开通一个验收一个

优化设备标准化改造,改善优化设备运行环境,增加后备电源

设备老化、性能下降优化设备的替换更新,无源系统改有源接入

弱覆盖区域的天线增补,提升网络覆盖

室内室外信号切换优化和室分信号泄露的优化

六、 加强投诉管理工作

对客户投诉产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内容包括GSM、TD基础网络类投诉数量变化趋势、投诉类别占比情况、重复投诉情况、重点VIP区域投诉情况等。以此作为评估地市网络质量的尺度之一,结合深度质量测试和指标统计情况综合分析,确定下一阶段优化方向。

制定客户投诉知识库整改计划,对地市公司客户投诉知识库进行审核,不定期对地市客户投诉工单进行抽检。

对投诉热点区域进行多手段解决弱覆盖投诉,疑难站点整治,对投诉区域的重复投诉次数进行排名,并结合区域话务量情况制定疑难站点整治优先级,进行重点整治。

针对复测无问题类投诉进行重点分析、管理,安排第三方测试验证实际解决情况;

研究减少现场施工量,提高工程实施隐蔽性的多种方式和新技术;

研究多种优化技术的应用,提升弱覆盖下网络质量;

研究主动发现弱覆盖点的手段支撑;做好新站建设规划工作的效果评估,保证弱覆盖点的解决质量;

组织开展厂家、分公司间的弱覆盖经验交流,增强经验共享。

③ 通信网络优化问题分析论文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数量的激增对通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网络优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分析通信网络优化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概述
1.1 网络优化的概念和意义
网络优化涉及对运行中的通信网络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以识别影响通信质量的因素,并通过技术手段实时调整网络参数,更新网络运行状态。此过程不仅积累网络运行管理经验,还指导未来网络规划和日常运营。网络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提升通信质量,同时尽量减少维护成本。
1.2 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
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故障排除、改善网络运行指标、提升通话质量、保持话务和网络均衡、最优配置网络资源,以及维护网络优化平台和档案。
2.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2.1 数据采集
无线网络数据采集至关重要,因为其环境复杂多变。数据包括无线参数、话务数据和干扰数据,主要在基站控制器上获取。数据采集途径包括独立专用控制信道、话音通道和切换通道。
2.2 网络数据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多样,如DT测试、CQT测试、设备勘察等。常用的有信令跟踪分析、路测分析和话务统计分析。信令分析能全面准确地分析通话流程,而路测分析则是最实用和常用的方法。
3. 网络优化的关键技术
3.1 覆盖问题
覆盖问题涉及孤岛覆盖、越区覆盖和不连续覆盖等。这些问题通常由网络规划和地理因素引起,影响通信质量。
3.2 频率干扰问题
频率干扰可能来自系统内部或外部,表现为网络质量下降和指标不合格。通过仿真和分析可确定干扰来源和影响范围。
3.3 切换问题
为了保证通话质量,减少信令流量和负荷,需要合理控制切换。切换失败和频繁切换是优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网络优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应逐步引入智能化方法,减少人工参与,实现网络优化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刘海军. GSM日常网络优化概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9).
[2] 沈刚, 张新华. 浅析3G无线网络优化[J]. 中国无线电, 2011, (7).
[3] 李长鹤. 试析GSM网的网络优化[J]. 科技传播, 2011, (11).

④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的介绍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第2版)主要从GSM原理和网络优化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对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优化流程、无线接口理论的介绍,使得用户对GSM网络原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随后通过对呼叫处理流程的分析、信令协议的介绍,将GSM的BSS部分和NSS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对移动台和网络针对各种通信需要的信令传输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GSM网络优化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该部分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需要逐步地在实践中去摸索才能深刻理解。接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和网络优化实践操作相关的知识,包括常用参数的优化调整、网络优化中应注意的部分问题、网络故障的处理、直放站相关知识、网络测试、交换优化等,这一部分是GSM网络优化理论的应用和实践。《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第2版)》附有大量实例,可以使读者在面对各种疑难的网络故障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⑤ 为什么进行gsm无线网络优化

这个里面要讲到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区别了。我们可以从覆盖、容量和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1、覆盖:有线网络不存在这个问题,每个用户均是可达的。而无线网络的用户存在不可达情况,这个除正当的建设外,实际的覆盖还受到容量和质量的制约,需要从网络层面考虑进行优化调整。比如:CDMA中的呼吸效应就是在容量上升的情况下,实际的覆盖范围会“缩小”。在GSM网络中的表现是,当网络的容量增加后,随着载频的增加频率复用距离缩短,网络干扰增加,这样会导致以前可以打电话的地方现在不能在继续电话了,近似于覆盖范围“缩小”了。注意这里的缩小并不是实际的覆盖范围缩小,主要还是指载干比下降导致可以满足服务质量的地方变得不能保证服务质量了,相当于覆盖缩小。
2、容量:有线网络在部署完成后,业务模型是固定的,是可以预知最大业务量的,对于网络本身的业务情况是可知的。所以在基本容量层面没有优化的空间。但无线网络由于用户的流动性,导致个别基站(比如节日期间的旅游景点)存在话务冲击,正常情况下,话务也存在潮汐效应,导致容量处在变化中。另外一个原因由于话务到达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在实际使用的业务模型Erlang B也和有线网络不一样。
3、质量。有线网络在部署完成后,除了故障外,网络的质量是固定的。但无线网络在实际的使用中,质量会随着容量的增加(复用距离变短)导致质量下降。而无线网络的频点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不断地对频点进行优化,在实际使用中也需要不断使用新的技术,改善频率复用等情况。另外,功控、切换等技术的使用也是在不断改善网路中的干扰情况。所以存在很多优化空间。
这样,从覆盖、容量和质量三个角度看,无线网络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优化。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全文

与gsm网络优化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桌面新建文件别的文件名字 浏览:505
javasocket获取端口号 浏览:781
侯老师cad教程习题下载 浏览:999
群宝机械手怎么编程 浏览:759
春晚的网络语有哪些 浏览:506
07版word的页面设置在哪里 浏览:794
js短信验证码倒计时 浏览:985
天涯明月刀手机app押镖 浏览:832
app档案下载后文件到哪里了 浏览:888
施工工艺教学视频教程 浏览:117
stm显示文件找不到 浏览:871
iphone6九宫格解锁 浏览:421
华为交换机初始密码 浏览:900
leetcodejava版本 浏览:534
哪里看钉钉直播回放数据 浏览:547
联通手机如何在app上销户 浏览:234
配超薄近视镜片需要哪些数据 浏览:133
iphone6gamecenter 浏览:230
黑马java培训怎么样 浏览:688
qq会员到期时间不一样 浏览:2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