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农具的由来的神话故事
开山神斧,它就是古老的耕作工具——耒耜。
耒耜是新石器时代起源的耕作农具,传说由三皇之一神农氏发明,后由炎帝改进。据郭沫若考证,耒耜是大禹时期民间普遍使用的耕作工具,主要有青铜耒耜和石器耒耜2种。
❷ 剪刀的由来
剪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文献里就有关于剪的记载:“《说文》云:‘获禾短镰也。’”艾,通刈,略似现在的剪刀。辅佐周文王夺得天下的周公旦曾经担任的官职也叫做“剪”,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部长。在古代,剪具有辟邪以及铲除妖魔鬼怪的作用,后来剪刀逐渐发展成为民用的实用工具,从很早的时候起,剪就成为老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之一。剪刀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剪”的象形意思就是“刀前还有一把刀”。
剪刀的雏形是由小刀演变而来的,古人常用小刀切、削、裁、割之用,然而在切割丝帛之物时感到不便,于是在实践中用两把小刀相对而切,这样丝帛之类就容易断开,这就是“剪”的动作起源。中国现存最早的剪刀实物,是从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剪刀,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它长14厘米、厚0.6毫米,剪身素纹,剪柄上铸有绳纹,环的顶端有一圆孔,使剪可系可挂。此剪是西汉劳动人民利用金属弹性发明“交股屈环”造型,使两刃相连,剪后能自动复原的最好实物例证。到了唐代,剪刀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材质也从青铜发展到银、铜、铁皆有。形状虽仍是“交股屈环”造型,但富贵人家对剪刀的装饰却十分讲究,如唐代银制剪刀,运用錾珍珠、鎏金錾刻花鸟纹等工艺,十分华贵精美,可见盛唐时期人们对一把剪刀也不惜工本,极尽雕琢装饰之能事,所以剪刀不仅是日用工具,也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从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也可看出剪刀在唐代使用已非常普及。而后,剪刀的造型发展成为剪刃末端相叠,由一颗销钉相连,每片剪刀都有独立的圈形柄,以便两指套进用手指开合而剪,这就是现代常用的剪刀。
❸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工具的
一、 人类起源:目前主要流行两种学说,即演化论及创造论。在没有证实之前,人们用各种神话传说进行说明。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二、演化论:
人类起源指人类在生物学方面的形成过程。理论上将人类起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古猿阶段;亦人亦猿阶段;能制造工具的人的阶段。后阶段包括猿人和智人两大时期;它们又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
三、创造论:
.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四、假说
1.进化说
2.次元说
3.生命说
4.能量说
5.基因说
6.细胞说
7.神话说
8.外星说
9.海洋说
10.动物说
11.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12.海陆双祖复合说
13.外星人与古代森林猿的结合
14.人类是被制造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些说法,比如:1.呼唤而出 2.原本存在 3.植物演变 4.泥土制造
五、、神话:
西方神话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动物变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呼唤而出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它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它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它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于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原本存在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新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植物变的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动物变的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中国神话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么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❹ 锯子是谁发明的
锯子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锯子也是鲁班所发明,但是居住在中国地区的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发明故事如下: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
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就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
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鲁班的个人成就: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
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钩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鲁问》记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
❺ 农具的起源及发展史
农具的起源
农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公元前 8~前 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过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王祯《农书》(约131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使用铁犁铧。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1831年,美国的C.H.麦考密克创制成功马拉收割机。19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1850~1855年间,先后制造并推广使用了谷物播种机、割草机和玉米播种机等。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获机械得到发展。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的监测和控制,逐步向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发展: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字库无此汉字,下同.编者注)、□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只是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或作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连□,是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犁□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从汉代起,如翻耕用的□,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镰(刈□)、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
至魏、晋、南北朝 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的□□。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翻车(即龙骨水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时 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 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犁)刀的改进犁,□刀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在金代出现的 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同时,由于钢铁冶铸技术的发展,在农具部件的创造改进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首先在水稻秧苗的分秧原理方面取得突破,人力和机动水稻插秧机在60年代中期相继定型投产。1965年开始生产自走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并从1958年起研制半喂入型水稻联合收获机,到70年代中期有十几种产品定型,少数机型进行小批生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中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8 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
❻ 生产工具是人类起源的见证吗
在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之前,首先有一个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和进行防卫。但木质的东西埋在地下容易腐烂,一般很难保存下来。石块虽然能保存下来,但怎样来确定哪些是人工使用过的天然石块,目前还有困难,因而这个使用天然工具的阶段只是一种假设和推论,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可是从逻辑上来说,在制造工具之前,必然会有一个使用的过程。如果不知道使用工具,便不会有制造工具的需要,便不可能开始制造工具。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也同样可以得出必然有一个使用的过程。
工具是手和牙齿的延长和增强。工具的制造不单是靠手的灵巧,手的技巧有赖于大脑系统的指导和协调,制造工具比使用天然工具需要更高一级的智力。在动物中,黑猩猩是惟一有改变天然物能力的动物,如把去掉树的枝杈,伸进白蚁洞里,白蚁群起咬住树枝,黑猩猩突然抽出树枝,这样来猎取白蚁,近似于工具的制造。但黑猩猩这样做只是在眼前能获得结果的场合,它的智力范围只限于眼前的情况,而很少知道过去或未来。抽象思维的能力是制造工具的基础,而这种能力对猿来说只是在萌芽状态。
制造工具,是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开始的。早期的原始人类在捕获猎物后,在没有尖锐的犬齿的情况下,要去掉皮毛和割开筋肉是困难的,解决的办法是用有锐缘的石块来切割。原始人类偶尔看到砾石在石块上摔破时,可以产生新的锐缘,当手边没有锐缘的天然石块可以利用时,便会用一块石头来打击另一块石头,使其产生锐缘,这是制造工具的起源。一旦制造工具的传统开始,打击石器的各种用途就显而易见了。例如可以用来削尖木棒,挖出钻入土里的动物;可以制成尖锐的矛,用来狩猎;可以用来刮下骨上的肉;可以分裂骨骼来取食骨髓;可以把肉切成小块,送入口内等等。石器的主要用途首先是与原始人类半肉食的习性相联系的。
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大约是在300万年之前。最早的工具大概没有什么标准的形式,可以有多种用途。以后标准化的工具出现了,已发现的最早的工具,是东非奥杜韦型的砾石文化,典型的是小的砍砸器。其后的标准化工具是“手斧”,可以用于切割和刮削,也可用于刺戳和挖掘,是一种通用于各种工作的、非专用的工具,这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情形。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几种式样不同的标准化的工具,主要是石片工具,典型工具是用石片做的尖状器和半月形刮削器等。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是长石片工具,并用各式各样的骨、角器,同时还出现了装饰品和美术作品。这时的人类不但给自己准备了一套工具,而且还用工具来制造工具,即第二级甚至第三级的工具。他们制造了燧石的刻刀(雕刻器),用以刻画古象牙;制造了燧石锥子,可以洞穿骨头和鹿角;还制造了各种专用的刀、刮削器。在制作燧石工具时,采用的是新方法,即间接打片法,这种打片法不是用一块石头直接去打制石片,而是用一根骨头或木片紧压石核的边缘,使产生扁薄的石片。他们还把骨头和象牙磨细和擦光,还出现了最初的复合工具。在中石器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弓箭。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时,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不但有了磨光石器,还开始制造了不是天然生成的物品,他们用火去烧黏土,制成了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磨光石器的出现。旧石器时代,人们制作石器工具用打制的方法,虽然打制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有所改进,但是打制法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得到效能更高的工具,必须在工具制造技术上来一次革命。这就是磨光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被用来加工石制或骨、角制的装饰品,但是到新石器时代才被应用于制造石器工具,其结果就是磨光石器的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只是把工具的刃部磨光,后来才进一步把石器的表面也磨光。制作磨光石器,首先要选择适合的石料,打成石器的雏形,然后放在砺石上加水和砂磨光。磨光石器的优点在于具有准确合用的类型和锋利的刃口。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除了磨光石器以外,也还继续使用打制石器。制作工具的原料,除了石头以外,还有动物的骨、角、木、竹和陶器碎片等。
适应于新石器时代经济分工的多种需要,工具也进一步分化。例如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因此,在生产工具中,农业工具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仰韶文化中,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磨光石斧、石锄、石铲,收获工具有缺口石刀和陶刀,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磨棒。在较仰韶文化晚的龙山文化中,又出现了双齿木耒、大型磨光石斧、骨铲、穿孔蚌锄,也出现了蚌镰、石镰和磨光穿孔石刀。
除了农业以外,在新石器时代,采集和狩猎仍有一定的意义。属于这方面的生产工具有石制或陶制的网坠、鱼叉、鱼钩、石镞、骨镞、石矛头、木桨,木浮标、竹鱼篓和用鹿角眉叉制成的挖掘工具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原始手工业如制陶、纺织和木作业等也相应发展起来。制陶工具保存下来的有陶垫、制陶“压锤”、骨匕等。纺织缝纫的工具有陶制或石制的纺轮、骨针和骨锥等。木作工具则有石斧、石钅奔、石凿和骨凿等。
总的说来,工具的发展经过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金属器时代。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生产工具的进一步发展是和金属的使用相联系的,这就是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什么是生命?
显科学认为,地球生命是以碳化学为基础的,并且构成宇宙的时空和物质也同样是构成地球的时空和物质,而宇宙时空和物质之共性,决定地球生命之共性。因此,地球生命和外星生命都是“碳原子物质”的蛋白质生命。
潜科学则认为,以碳元素为基础的蛋白质生命,在地球上存在纯属偶然,外星上很可能出现以硅元素为基础的“硅原子物质”的生命。同时,潜科学还认为碳生命、硅生命都是化学生命,在某些星球上也可能出现非化学生命或引力生命。
❼ qc七种工具是如何起源的呢
QC七大手法
一、起源
新旧七种工具都是由日本人总结出来的。日本人在提出旧七种工具推行并获得成功之后,1979年又提出新七种工具。之所以称之为“七种工具”,是因为日本古代武士在出阵作战时,经常携带有七种武器,所谓七种工具就是沿用了七种武器。
有用的质量统计管理工具当然不止七种。除了新旧七种工具以外,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推移图等。
二、旧七种工具
QC旧七大手法指的是: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行QC七大手法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司管理的先进程度。这些手法的应用之成败,将成为公司升级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几乎所有的OEM客户,都会把统计技术应用情况作为审核的重要方面,例如TDI、MOTOROLA等。
三、新七种工具
QC新七大手法指的是:关系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网络图法。
相对而言,新七大手法在世界上的推广应用远不如旧七大手法,也从未成为顾客审核的重要方面。
❽ 筷子这种很常用的东西,它什么时候起源的
筷子这种用餐工具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用餐工具有勺子、叉子以及筷子等物,这三者中之间出现最早的为勺子,接着是叉子,然后再是筷子。筷子具体的出现时间已经无从考究,可以确定的是它至少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除此之外,关于筷子的发明者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其中有三种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言。
最后一个传言则是认为大禹才是筷子的发明者。大禹在接受治水这一重任之后便在外四处奔波,吃饭、睡觉也在在外解决。有些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大禹在煮好饭食之后等不及它变凉便开始进食。但是有时汤水实在太过烫手难以直接用手拿取,于是大禹就地取材找来树枝,利用树枝夹饭吃。于是筷子这一用餐工具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