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
浅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
摘 要: 网络语言有个生动的名称叫“Q言Q语”,也称“火星文”。它给日常用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简约、形象、创新等特点。但由于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以促使它朝着优美、健康、丰富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网络语言特点规范
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由于计算机输入方式的特殊性,它有着特殊的表达形式,并已逐渐形成了网络的行话,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即“火星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上网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但由于网络使用的特殊性,网络语言的使用也给全社会交流带来了障碍,必须对其加以规范,以引导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网络语言的特点
1.1 简约性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网络语言是通过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与键盘得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语言,因为打字没有说话快。为了遵循效率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这就形成了网络语言明显的的简约性。比如有的是利用汉语拼音的简写,如“GG”(哥哥)、“PPMM”(美丽女孩)、“BT”(变态)、“NQS”(你去死)等。有的则是利用英文的缩写,如“BF”(男朋友)、 “S”(SEE,我明白)、“K”(KISS,吻你)等。还有的`是直接运用数字谐音,如“呜呜呜呜”,它表示哭泣的声音,在网上,就直接使用“5555” 来表示,想离开或逃跑时,则是使用谐音的“886”或“666”,与此理相同,“687”表示“对不起”,“526”表示“我饿了”,“8147”表示 “不要生气”。这些都缩短了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完整的语词音义结合体,当然也就大大缩短了在网上交际所需的时间。同时,这所有的方式都是通过改变语言中原有的某些语词音义结合的约定俗成,产生出新的音形义结合体。这种新的结合体又与已有语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也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从另外一方面看,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大部分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形”上,它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语言交际的跨度,缩短交际时间,这种设置,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进行跨越,而后产生一种新的愉悦,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这些新的结合体在网上风行也是自然之事。
1.2 形象化
网络语言运用的修辞方式,多为活跃文面、刺激感官、表现语气、增强幽默效果的基本修辞格。如比喻用法:“泥巴”,指“MUD”,一种网络游戏,这种游戏多人参加,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象被泥粘住一般。“网虫”,是人们把对因特网特别入迷,经常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网虫。电脑上的某些命令象虫在跑,把长时间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虫子在电脑上爬,可谓形象生动,充满善意的调侃。“灌水”指是随便写写,“造砖”则是潜心创作。也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借代用法: “美眉”,网上对女性的尊称,以女性的某一部分相貌特征指代全体。拟音用法:“偶”,我,拟用方言语音。“东东”,东西,拟发音不清的婴儿语音,表现可爱和调侃。夸张用法:“瘟95”,指这两三年中发展得非常快的操作系统,一个“瘟”字夸张而又形象地描绘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另有“菌男”“霉女”,指相貌很丑的男女,这种词的使用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双关用法:@生代(即伴随电脑、互联网等电子媒体长大的新一代。)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际,以一见(键)钟情、一往(网)情深的方式恋爱。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成为交流情感的一方乐土,让人流连忘返。
1.3 创新性
这是网络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书面语并不是每一个人天赋的能力。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并非主动的书面语的使用者。而网络却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作者在构思上、行文上更为巧妙,更为活泼。比如网名:有的自我标榜,“帅哥”, “最佳女友”;有的调侃自己,“上活乞儿”;有的爱好武侠小说,“东邪西毒”;有的爱好外国文学,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的全是数字“54920”什么意思,你去猜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的创造性。从表现手法来看,网络语言也是极具有创造性的。网络用语形式纷繁复杂,不拘一格,各种文字符号交叉使用,表现手段灵活多变。有的是符号:如“:-)”表示最普通的基本笑脸。其中两点是眼睛,“-”是鼻子,是笑的小嘴巴。“8:-)”表示眼镜推到头顶上的帅相或是扎着蝴蝶结的女生。“:一{”表示抿着嘴,一副如泣如诉的神情;“:-()” 表示大惊等。这些符号组合以抽象的图形形象化地描 摹 出某种情状,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力。而再普通不过的数字到了网上也有不寻常的含义。“7456”—气死我了;“5156”—无忧无虑;“246237”—爱是如此神奇等等,这些也为网民们争相仿用、传播。而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具有明显的混合现象,这更明显地体现出了网络语言创造性:拍 MP,拍马屁。“E文”,英文。51JAB,我要工作。你真COOL,你真酷。3X,谢谢。这些对于提高语言传递速度,增强交谈时的亲切气氛有明显的作用。各种知识水平,各种不同地域、不同国界的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创制出自己适用且有趣的语词来达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2. 网络流行语应该被禁止吗
不应该被禁止。网络流行语言有它特有的生存环境,那就是英特网。人们相互交流调侃,有时会因为一个不小心的错别字,一句谐音有歧义的话,或者某个热点事件衍生出网络流行语言。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没必要去强行禁止也禁止不了。
3. 网络语言是否应该规范化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但不同的网站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1.发布政令法规通报等内容的政府网站和学术性强的网站,应该使用严格规范的语言,一方面能准确传达精神思想,另一方面也起到示范的作用。
2.娱乐性的网站论坛等,可以放宽要求。
=================
个人看法。
4. 网络语言进入学生作文可提倡,不可提倡正反方都需要一些问题,各位亲,帮帮忙~~
网络语言一方面反映了网民个性和联想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语言充满了个性和想象力,高考者作为年轻人,将鲜明的网络语言融入自己作文中不无不妥.
网络语言体现了一种时尚,一种新潮,给人一种恍然一新的感觉,何况网络语言是大家智慧结晶的体现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提到网络语言,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新颖奇特的词汇,超乎常规的语法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数量惊人的粗话脏话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是跟规范化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格格不入的 “文化垃圾”,是对传统汉语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他们主张倡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事实上,网络语言并不是每句话都与现代汉语背道而驰,尽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们为了节省资金,尽可能地提高交流的速度,任意改造、省略或者链接了一些文字、数字和符号,但是绝大部分的网络语言还是遵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原有规则.网络语言只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它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替代现有的语言体系.显然,那些大骂网络语言的人真的有些杞人忧天了.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现状而言,其过于自由和主观的一面确实需要适当引导,但是语言规范的实质也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逐渐建立起来.网络语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从不否定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反对网络语言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固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语言规范都是对全社会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的追认,但是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确如此.比如“很+名词”的现象.按照传统语法规则,汉语的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所以当“很中国”之类的语用现象出现时,语言学家们急忙跳出来大声疾呼:副词“很”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试图将这种不符合规则的现象一棒子打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很+名词”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大有风起云涌之势.2008年3月我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很中国”这三个字,就搜索到342,000个“很+中国”的用法.现如今,与之类似的“很生活、很传统、很逻辑、很散文、很东方、很淑女、很青春、很绅士”等等一系列“很+名词”的用法都很自然的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当全民都这样认同并使用的时候,即使是再有名望的语言学家说“很+名词”的用法不符合语法规则、有碍于汉语规范化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笔者想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如此,语言亦如此:原本没有这种说法,但是说(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规则”.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在今后,如果有哪些网络语言能够很广泛的被大众所接受、经久不衰的流传下去,成功地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时代的写照,那么就会有专门收集新词新语的专家对它进行收录,从而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最好不要在网络语言还没经受时间的考验之前,就过早地一棒子把它打死.可喜的是,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介绍,2007年的流行语监测就准备加入网络语言和博客语言,因为“它们更加贴近生活的脉搏”.作家陈村先生同样对网络语言进行了肯定,他认为,有些网络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新奇幽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会显得新鲜,有个性.同样,《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的主编于根元先生也认为“互联网是高科技,越是高科技的东西就得越有人情味.网语的出现是因为它是网民减少语言障碍、上网方便的需要.”
很多媒体和语言学家也同样对网络语言表示了支持,认为这些形象生动、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绝不是洪水猛兽,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反而能丰富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并强调只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必定会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语言发展历程了.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已经存在的鲜活事物,而不能对网络语言一刀切、一概而论.如今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诸如《第一次亲密接触》里就充满了“美眉”、“青蛙”等等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的词汇.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些词汇换成通俗的说法,那么它的可读性肯定会削减很多.
网络语言新奇独特、简约快捷,这往往是由很多数字、汉字、字母的随意连接、简省或替代而形成.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像一块海绵,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所学习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能很好地分析什么该吸收,什么该排斥,也就是说他们筛选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掌握好比较正规、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和时间考验的传统语言是首要任务.然而,笔者绝不认为学生不能使用网络语言;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群体比较年轻化,也可以说,网络语言正是大部分学生所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学生在网络的语境下完全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而且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使用网络语言也是很得体的,但是在作文中笔者还是主张慎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考作文无疑也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考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宽广平台.那些有生命力的新鲜词汇绝对不是高考作文的禁忌,正好相反,它们是作文的亮点、加分点.比如在适当的主题、典型的人物中,在没有影响他人理解的情况下,学生通过使用恰当的新鲜词汇紧扣主题、突显典型人物的个性从而为全文增色不少,那么自然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欣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备受争议的满是数字、字母和汉字的“大拼盘”还是不要出现在作文中为妙,它只会让阅读的人感到不解和愤怒.
基于以上对网络语言的现状和语言规范的原则与精神的把握,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网络语言有所宽容,有所分析,该接纳的接纳,该淘汰的淘汰,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并使用积极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
5. 急!急!用英文翻译:一些人认为,网络语言没有一定的规范,语言有些粗俗、难懂,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良...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language used on the internet follows no rules or standards, is somewhat vulgar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refore, it will lead to a lack of morals in society.
6. 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对待网络用语
大学生对待网络用语调查报告范文
选题解释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网络用语,作为网络发展的特色产物,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使用。何为网络用语,网络给出的释义为: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虽然释义仅寥寥一句,但网络用语却拥有庞大的词汇量及惊人地更新速度。对于网络用语与传统语言关系,对社会发展影响,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广泛的使用者最有发言权,所以这次针对大学生关于网络用语的调查具有现实意义。调查分析1.数据分析这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共发放120份,成功收回109份,回收率达90.8%,发放范围涉及青岛理工大学新校区,被调查者男生66人,女生43人。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第一次接触网络的时间在初中或更早,九成的被调查者了解网络用语,说明网络用语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相当普及。人们了解网络用语最多的途径是通过朋友同学,占到48%;其次本文由是通过网站,占到37%;通过媒体报刊仅占14%。网络用语最多应用在写博客发帖子或上网聊天,人们一般较少在生活中使用网络用语。关于第9题,你对网络用语的态度,调查结果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网络用语采取较理性的态度,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和无所谓的占少数,说明网络用语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在第12题中,对于高考中禁止网络用语规定,你的态度,结果如下
高考作为大部分学生最后一次关于语言规范的考试,禁止网络用语会让人掌握更加规范的语言,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相应地,政策的太绝对让人觉得死板,所以很多人呼吁高考应该放宽政策,适当引入新鲜词汇,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对于第14题,你认为网络用语对传统语言有何影响,结果如下语言需要更新,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语言的产生给传统语言注入了活力,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词汇量;但与之而来的是,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造成一定的冲击,一些低劣的网络用语对传统语言造成了污染。对于第16题,你认为网络用语的前景如何?,调查结果为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前景表示乐观,但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网络语言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网络用语才会步入正轨,才会有光明前景,不然只会昙花一现。2.探究原因网络用语具有优势。第一,网络用语具有明显的口语特征,相对于规范的书面用语,网络语言无需考虑语法,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清楚地表达意思,使交流更加平易化。第二,网络用语简练生动,比如3Q代表thank you,电子邮件称作EMAIL或伊妹儿这种简单的字母数字组合不但好理解,而且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网民大量使用,形成了现在网络用语的蓬勃发展。第三,网络用语富有时代感,更能凸显个性。网络用语更新速度很快,几乎每时每刻在贴吧或聊天室都有网络新语言产生,网民大量使用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引起别人的关注,使得它们快速传播,最终引起共鸣。随着网络用语的迅猛发展,网络用语渐渐向生活渗透,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出现在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甚至出现在党报中。1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约3200多字,主要以上面三个方面为经验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这条原本普通的新闻,在网络世界引起强烈关注,与很潮的
7. 网络语言需要规范 网络语言应该规范吗
只有规范,网络语言才能健康地发展,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网络语不仅在虚拟的空间使用,它还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规范网络语言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交际;规范网络语言有利于净化我们的语言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规范网络语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社会交际活动中,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系统而存在,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
尽管在网络传播中信息表现为数字化的形式,但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不同用户间的信息交流还是以语言为其载体的,我们把这种语言称作网络语言。今天,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只有规范,网络语言才能健康地发展,才能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网络语言冲击、解构和颠覆了既有的语言规则。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交际,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让人如同雾里看花,眼花缭乱,若通过规范就能减少这样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让网络语言更好地服务网络大众。
名人尚如此,普通的网民可想而知了。再者在网络语言中大量的充斥着低俗、庸俗的语言,它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灵,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养成他们好好说话认真做事的习惯,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其次,网络语言已从网上来到了网下,在日常的交往中,在学生的作文中时时有网络语言的身影,若不加以规范,势必影响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语言的发展。
网络语言制造的所谓新词大多是异词、异体、同形词,有些词以故意歪念、歪解为有趣。如“酱紫”“神马”“神童”不一而足。处于语言学习时期的青少年如果频繁接触该类词,假作真时真亦假,久而久之就容易以讹为正。这样长期下去必将对现代汉语产生冲击,影响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对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
8. 现代汉语专题网络语言要不要规范
网络语言属于新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用语,常见于网络传播。既然能存在与生活中,网络语言必有它的存在性、合理性。比如股市里的“熊市”、 “开盘”,我们不了解不代表它们的存在不合理。 网络语言符合语言发展规律,是语言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满足了特殊的网络交际需要。尤其是跟时代相关,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的有力证明。
当然网络中也存在很多不文明不合理的地方,语言应该在规范中发展。把负面影响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让它对传统文化起积极的传承作用。如果部分网络语言能够在语言发展中存活下来,那么使用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很容易接受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自然消亡也是很多的。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宽容理解,加强研究,正确引导。让合理健康的网络语言,推动汉语言发展的动力。
9. 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要规范的使用网络用语,主要就是不要进行一些语言性的攻击,并且要健康的语言环境,还需要进行自我进这种规范性的语言调整,然后完成每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升。
10.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建议
网络语言规范相当复杂,讨论要不要规范的问题,需要先厘清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区分本体与内容
对各界抨击的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其实应该区分为语言本身和语言表达内容两个层面的问题。
语言本身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网络中使用的字、词、句等语言成分打破了既有的中国语言文字系统规则,以及不遵守语言法规、规范和标准。具体到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打破现有语法规则或改变现有字词的形音义关系,如“XX控、恐龙、壕、666”等。
(2)生造词,如“颜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
(3)夹杂使用图形、符号、外来语等,如用“∶)”表示开心,在汉语动词后加-ing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住”表示坚持等。
还有一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就是网络与计算机术语的中文翻译规范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翻译标准,民间会使用一些“俗”的翻译,如“E-mail”译为“伊妹儿”,“download”译成“当”。
另一层面,语言表达内容的问题,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语言发布信息、评论等,或使用詈骂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其中会出现具有负面感情色彩、违背文化禁忌、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观念等的语言成分,如“屌丝、绿茶婊、逼格”等。广受诟病的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暴力“乱象”其实指的是这类情况。这实际上是语言所表达内容和语言使用者行为方面的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规范问题。
语言的功能变体
谈网络语言规范,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网络语言,然后才能确定规范对象。网络语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信息并非原创于网络,包括各类组织、机构及部分个人发布的正式的、内容严肃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信息,基本上使用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传播对象和范围相对开放,属于大众传播性质,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语言范畴。
公众热议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是针对上述第二种定义的网络语言,因为其中包含很多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这些非常规语言成分,是语言学所说的语言变异成分。
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就像语言中存在书面语和口语变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变体一样,是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媒介与工具和交际场景等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网络中一些特殊语言形式的产生,最初来自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的交际,交际对象限于特定群体内部,话题相对局限在某个范围内。信息发布者并不期待其语言为特定网络群体之外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意不让其他人理解,因此会产生一些类似行话、黑话的成分,使其有别于日常语言。
这种交际通过非面对面的电子屏幕传输媒介的影响,以及键盘输入、文字输入法、输入速度等条件制约,难免会使用一些“新异”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以取得期待的交际效果和效率。
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它与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信息不同,而更接近日常口语语体,风格比较随意,体现出个人之间交际的特点,属于人际传播性质。只不过这种交际借助网络记录、传播而被“示众”,容易引起更多关注。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规范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的语言规划的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领域的个人语言使用则不在规范范围内。
语言规范只针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不能约束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观念认知。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实际交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语言的本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存在与使用,从根本上说,无所谓合理不合理,满足需要、好用即可。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今天的规范实现了规范,也难保明天就不过时。所以,语言规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且只能因势利导,不能人为一刀切或强制推行。想规定不许使用某些词语或语言形式是不科学的,也是徒劳的。
弄清以上基本前提后,我们对该不该以及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就可能有更科学的认识。
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网络语言。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属于规范对象,应该规范。我国现有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就提供了依据和操作标准。而且这部分语言产品也是正面树立规范的有效依托,应该充分发挥其对语言规范的示范、引导作用。而对于人际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信息,适宜按个人语言生活领域对待,不应用全民语言去看待和要求,可以顺其自然,静观其变,不必过于强调规范。
为了更好发挥语言的全民交际工具的作用,适当保持语言系统的规范也是必要的。这种规范在根本上应该正面引导,从提高全民语文修养入手,让人们更好掌握典范、文雅的语体,分清全民语言与各种功能语言变体的区别。在网络空间里,应重点加强公共机构、权威媒体的语言规范,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强化语言文字法规及标准的普及。
至于那些语言暴力、粗俗等所谓不健康语言现象,属于思想内容问题,可能是人的修养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用语言表达不健康思想,不能归罪于语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修养才是治本。